初雨旋流分离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
背景技术
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径流,会含有大量的泥沙等颗粒和漂浮物,如
果不对雨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进行拦截处理就直接排到自然水体,
就会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目前对雨水大多采用滤网过滤的处置方式,
将雨水进行简单的过滤预处理,但这种滤网过滤的方式会带来很多的
问题,如滤网可能会堵塞,阻碍雨水的排放造成城市的内涝。
公开号为CN10427873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旋流井,该旋流
井采用设置于井筒1内的旋流装置对雨水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分离
颗粒物后的雨水从外筒2上的过水孔15流入井筒1,最后通过井筒
上预埋的出水管13流出。该装置防止了滤网的堵塞,但仍然存在弊
端:1、井筒1内的旋流装置结构较为复杂。2、大部分的水经溢流口
8溢出,进入外筒2后再从过水孔15流出,由于雨水从外筒2顶部
流下来,冲力较大,容易将沉淀于外筒椎底的泥沙冲起,随雨水一起
排出,影响分离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会堵塞且
分离效果良好的初雨旋流分离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包括井体、外旋流筒、
内旋流筒,所述井体两侧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井体内壁设有支
撑环,所述外旋流筒搁置于支撑环上,所述外旋流筒顶部设有开口,
侧壁设有与进水管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对接的出水口,底部设有
穿过支撑环的锥状筒,所述锥状筒的底部设有底流口,所述内旋流筒
同轴固定于外旋流筒内,所述内旋流筒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的出水口
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旋流筒包括竖直设置的溢流筒和与溢流筒水平
连接的排出筒,所述溢流筒外壁通过槽钢与外旋流筒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处向内设有固定翻边,所述排出筒插入固定翻
边内,排出筒的外壁与固定翻边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筒的顶部突出于外旋流筒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外旋流筒的进水口设有挡壁,所述挡壁端部向前
延伸至外旋流筒的进水口直径小于进水管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井体的进水管与外旋流筒筒壁内切。
进一步的,所述井体顶部设有井盖组件,所述井盖组件包括盖板
和井盖,所述盖板盖于井体上,其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顶部周边
设有限位面,所述井盖设于限位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外旋流筒顶部固定有吊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仅由一个内旋流筒和一个外旋流筒组成,结
构简单。内旋流筒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
管连通,通过离心作用,粗颗粒经底流口沉淀于井体底部,而初雨中
的细而小的颗粒及大部分水可经出水管排出,实现初雨中粗颗粒物的
分离,且分离效果良好。在外旋流筒进水口设置挡壁,使雨水能更好
的沿切线方向进入筒内,进一步保证了分离效果。溢流筒上端面突出
于外旋流筒上端面,初雨中的悬浮物经溢流筒流回外旋流筒内,而不
会经出水管排出,实现初雨中悬浮物的分离。当需要对装置进行清理
时,可以打开井盖,把吸污管伸入内旋流筒内,把井体底部的积泥清
理干净。如果底部积泥干固,吸污车无法吸走,则可以打开井体上面
的盖板,用吊装把外旋流筒整体调出,在对井底进行彻底清理,清理
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轴向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阶梯剖视图;
图中:1—井体,101—进水管,102—出水管,2—外旋流筒,201
—锥状筒,202—底流口,203—挡壁,204—固定翻边,3—内旋流筒,
301—溢流筒,302—排出筒,4—井盖组件,401—盖板,402—井盖,
5—吊环,6—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
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包括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
井体1两侧设有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井体1顶部设有井盖组件
4,井盖组件4包括盖板401和井盖402,盖板401盖于井体1上,
其中心设有通孔,通孔顶部周边设有限位面,井盖402设于限位面内,
井盖402顶面与盖板401顶面平齐。
井体1内壁通过碰撞螺栓固定有支撑环6,外旋流筒2搁置于支
撑环6上,外旋流筒2顶部开口且在顶部固定有吊环5,中部为与井
体1内壁匹配的柱体结构,下端为锥状筒201,锥状筒201的底部设
有底流口202。外旋流筒2侧壁固定有与进水管101对接的进水口和
与出水管102对接的出水口。外旋流筒2下端的锥状筒201穿过支撑
环6,但与井体1的底部不接触。井体1的进水管101沿切线方向与
外旋流筒2侧壁连通。外旋流筒2的进水口设有挡壁203,挡壁203
端部向前延伸至外旋流筒2的进水口直径小于进水管101直径。
内旋流筒3设置于外旋流筒2内,其包括竖直设置的溢流筒301
和与溢流筒301水平连接的排出筒302。溢流筒301侧壁顶部与外旋
流筒2内壁间通过槽钢固定连接,槽钢位于溢流筒301两侧,呈180
度夹角(图中未示出)。外旋流筒2的出水口与出水管102连通,且
在出水口处向内设有固定翻边204,排出筒302插入固定翻边204内,
排出筒302的外壁与固定翻边204采用玻璃胶固定连接。溢流筒301
上端面突出于外旋流筒2上端面,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
同轴。
在降雨初期,雨量较小,雨水通过地面径流进入雨水管道,再通
过本装置的进水管101,在挡壁203的作用下以一定的流速沿切线的
方向旋入外旋流筒2,遇到外旋流筒2内壁后被迫作回转运动。由于
所受的离心力不同,雨水中的固体粗颗粒所受的离心力大,能够克服
水力阻力向外旋流筒2内壁运动,并在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筒
壁螺旋向下运动。细而小的颗粒及大部分水则因所受的离心力小,未
靠近外旋流筒2内壁即随雨水做回转运动。在后续雨水的推动下,雨
水继续向下和回转运动,于是粗颗粒继续向周边浓集,而细小颗粒则
停留在中心区域,颗粒粒径由中心向外旋流筒2内壁越来越大,形成
分层排列。
随着雨水从外旋流筒2的柱体部分流向锥状筒201部分,流动断
面越来越小,在外层雨水收缩压迫之下,含有大量细小颗粒的内层料
浆不得不改表方向,转而向上运动,进入内旋流筒3,在溢流筒301
内形成内旋流并通过排出筒302排出,而粗大颗粒则继续沿外旋流筒
2内壁螺旋向下运动,最终由底流口202排出,成为沉砂。雨水中的
悬浮物通过溢流筒301向上溢出,最后流回至外旋流筒2内。
此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当需要维护时,可以打开井盖402,把吸
污管伸入内旋流筒3内,就可以把井体1底部的积泥清理完毕。如果
底部积泥干固,吸污车无法吸走,则可以打开井体1上面的盖板401,
用吊装吊起外旋流筒2上的吊环5,把外旋流筒2和内旋流筒3整体
吊出,在对井底进行彻底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
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