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航星座卫星备份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航星座,特别是一种导航星座卫星的备份方法。
背景技术
导航星座是指由多颗导航卫星构成的、实现了特定的空间几何构型、用于
提供导航与定位相关服务的卫星系统。导航星座的突出特点是多颗卫星协同工
作,服务的质量取决于各颗卫星的性能、卫星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在卫星在轨运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轨道,需要对卫星实
施轨道机动操作;另外,卫星受自身部件或组件寿命和可靠性的制约,以及遭
受恶劣多变的空间环境的影响,卫星会出现短期故障(可恢复的故障)或长期
故障(不可恢复的故障)。轨道机动和卫星故障会导致卫星服务的中断甚至终止,
区别是前者可以预测、风险较小,后者不可预测、风险不明确。因此,为了保
证星座向用户提供连续、稳定、高质量的服务,星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卫
星备份策略。
星座卫星备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在冗余备份策略,在轨备份策略,
停泊轨道备份策略,地面备份策略,软备份策略,星座重构策略。上述备份策
略除地面备份策略外,统称为空间备份策略。
作为一种特殊的星座,导航星座通常采用在轨备份策略、地面备份策略或
者两者结合的方式。在轨备份策略将备份卫星部署在工作轨道内并处于工作状
态,能够保证备份卫星快速替换服务中断卫星,从而维持星座连续可靠的功能
和性能,而且在星座正常情况下,备份卫星能够增强导航星座的服务性能,但
是备份方式不够灵活(仅针对特定卫星进行备份)。地面备份策略将备份卫星存
储于地面,当星座出现补网需求时进行发射,备份卫星可以定轨于相同类型的
不同轨道上,因此备份方式比较灵活、便于控制星座使用寿命,其缺点是补网
所需的时间很长(几个月至几年)。
如何合理地选用星座备份策略是星座系统运营和维护的核心问题。在目前
星座备份策略设计中普遍采用基于星座可靠度约束的计算方法,例如《卫星星
座理论与设计》(张育林等,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某星座可
靠性与备份策略分析》(赵海涛,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2004年
学术研讨会)、《星座设计中的卫星备份策略与置信度研究》(刘广军等,装备指
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16卷第1期)。星座可靠度用于在统计意
义上衡量星座在寿命期内提供既定服务的可能性,没有考虑星座卫星在轨运行
的实际情况,也无法评估个别卫星的服务中断对星座性能的影响。此外,基于
星座可靠度的星座备份方法仅考虑星座整体的可靠性,而忽略了单颗卫星的可
靠性及失效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导航星座卫
星备份方法,以系统服务连续性、可用性为目标,确保星座满足用户的实际应
用需求以及延长星座寿命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导航星座卫星备份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卫星可靠性模型计算星座寿命末期各颗在轨卫星的可靠度
其中i=1,2,...,N为在轨卫星编号,N为组成导航星座的在轨卫星总数;
(2)设定各颗在轨卫星的可靠度门限和其中为卫星一类可
靠度门限,其值设置为星座系统用户提出的星座寿命末期的卫星可靠度指标要
求;为卫星二类可靠度门限,其值设置为卫星可靠度变化曲线上与星座原
寿命末期的卫星可靠度指标要求对应的点开始沿可靠度曲线向时间轴负方向移
动延寿时间后的点对应的可靠度;
(3)统计各在轨卫星在轨工作期间的月均中断频度以及各在轨卫星
月均中断时间
(4)设置各在轨卫星在轨工作期间的月均中断频度门限以及各在轨
卫星的月均中断时间门限
(5)设置导航星座可用性门限,其中PDOP为位置精度因子,A
为服务可用性,PDOPth为位置精度因子门限,Ath为服务可用性门限,
代表满足PDOP<PDOPth条件的服务可用性门限;
(6)如果确知没有星座延寿需求,则通过统计和运算找到符合或
或的卫星j,j=1,2,...,M,M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卫星总数;计
算当星座不含该M颗卫星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需
要补充备份卫星,使得当星座不含该M颗卫星时满足
(7)如果用户有星座延寿需求但延寿时间尚未确定,先执行步骤(6),
然后考虑补充备份卫星后的星座预计延寿时间,同时按照步骤(2)重新确定
如果存在满足的卫星,则需要补充备份卫星;
(8)如果用户有星座延寿需求且延寿时间确定,则根据延寿时间重新确定
通过统计和运算找到符合或或的卫星j,
j=1,2,...,M,M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卫星总数;计算当星座不含该M颗卫星时,
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需要补充备份卫星,使得当星座不
含该M颗卫星时满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方法运用部件、组件的先验失效率参数和实际在轨失效状态,
分析计算卫星可靠度,与仅使用理论模型相比更加客观准确。
(2)本发明方法参考了卫星服务中断频度、中断时间、卫星可靠度指标,
因此可以综合考虑导航星座服务在连续性、可用性方面面临的风险,为卫星备
份提供贴近实际情况的依据。
(3)本发明方法以用户对星座延长寿命的潜在需求和确定性需求作为制定
在轨备份策略的输入条件,符合星座系统实际运营的需要。
(4)本发明方法合理运用在轨备份策略和地面备份策略,在充分考虑星座
性能下降的风险、确保星座服务性能的前提下,灵活控制星座使用寿命。导航
星座需要向用户提供高精度、连续、稳定的定位服务,本发明能够满足用户对
导航星座服务精度、连续性、可用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定的卫星可靠度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设组成导航星座的在轨卫星总数为N,在轨卫星编号分别为i=1,2,...,N。
如图1所示,通过以下步骤确定导航星座是否需要备份卫星及相应的备份方式:
(1)根据各在轨卫星各部件和组件的失效率参数、实际失效情况及工作状
态,按照卫星可靠性模型计算星座寿命末期各颗卫星的可靠度
卫星可靠性模型由具体的卫星设计确定,具体可参考星座卫星的正样设计
报告,可靠度计算方法可以参见《卫星可靠性设计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
行业标准,QJ2172A-2005)。
(2)设置各颗卫星在星座寿命末期的一类可靠度门限通常设置
为星座系统用户提出的星座寿命末期的卫星可靠度指标要求。
如果用户对导航星座有延长寿命使用的需求,那么还需要设置各颗卫星在
星座原寿命末期的二类可靠度门限与对应相同的时刻,满足
的设置方法是:首先计算卫星在不同工作年份的可靠度,制作
成卫星可靠度变化曲线,其横轴为时间(单位为年),纵轴为卫星可靠度;然后
在可靠度变化曲线上找到对应的点A,从A开始沿可靠度曲线向时间轴负
方向移动至点B,点A与点B对应的时间差刚好为星座延寿时间,点B的纵坐
标即为
(3)统计各卫星在轨工作期间的月均中断频度(单位为次/月),以及各
在轨卫星月均中断时间(单位为小时/月)。
此处只需要统计卫星轨道机动或卫星故障带来的导航服务中断事件,如果
卫星故障没有造成用户服务中断,则不需要统计。
(4)设置各颗卫星的月均中断频度门限(单位为次/月),以及各颗卫
星的月均中断时间门限(单位为小时/月)。
通常这两个门限依据系统用户的应用需求确定。
(5)根据用户对星座系统服务的需求设置导航星座可用性门限,
其中PDOP为位置精度因子,A为服务可用性,PDOPth为位置精度因子门限,
Ath为服务可用性门限,代表满足PDOP<PDOPth条件的服务可用性门
限。
位置精度因子和服务可用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详见《GPS原理与应用》(卡
普兰主编、寇艳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表示导航星座可用性满足门限要求,其含义为:对于系
统服务区域内的所有用户,满足PDOP<PDOPth的服务可用性A大于服务可用
性门限Ath。
如果不同类型的用户对服务可用性的多元化需求,导航星座可用性门限可
以根据用户要求由多个门限组成:其中k=1,2,...,K,K为可用性门
限组的总数,满足如下条件:如果则
(6)如果确知没有星座延寿需求,则通过统计和运算找到符合或
或的卫星j,这种卫星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为1个甚至更多,
j=1,2,...,M,M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卫星总数。如果说明由于卫星j
的部分部件或组件失效,使得该卫星失效风险较大,在可靠性意义上不再满足
星座寿命的需要;如果说明卫星j的服务中断频度超出了用户对卫星
服务连续性要求的限度;如果说明卫星j的平均每月服务中断时间超
出了用户可容忍的范围。
若某些卫星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则需要考虑当这些卫星不能提供导航
服务时,导航星座能否满足用户的精度和可用性需求。计算当星座不含该M颗
卫星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需要补充1颗或更多同型
号的在轨备份卫星,使得当星座不含该M颗卫星时,满足
补充卫星的轨位需要向国际电联申请与协调;如果满足则不需要备份卫星。
(7)如果用户有星座延寿需求但延寿时间尚未确定,先进行第(6)步。
然后考虑满足与的卫星以及经第(6)步后新增的卫
星组成的星座,初步预计延寿时间,按照第(2)步确定如果存在满足
的卫星,需要在地面备份1颗或更多同型号的或升级的卫星,这
里在用户未确定延寿时间的情况下,应采用地面备份策略,既能保证星座满足
用户的当前服务要求,又能兼顾未来的服务要求、有效地控制星座系统运行寿
命;如果则不需要地面备份卫星。
(8)如果用户有星座延寿需求且延寿时间确定,则根据延寿时间确定星座
原寿命末期的二类可靠度门限通过统计和运算找到符合或
或的卫星j,j=1,2,...,M,M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卫星总数。
计算当星座不含该M颗卫星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
足,需要补充1颗或更多同型号的或升级的在轨备份卫星,使得当星座不含该
M颗卫星时,满足如果满足则不需要备份卫星。
实施例1
假设如下的星座和用户场景:
1.导航星座由5颗GEO卫星和5颗IGSO卫星组成。
2.GEO卫星编号为1、2、3、4、5号,分别位于60°E、80°E、110°E、
130°E、160°E,偏心率为0.001°。
3.IGSO卫星编号为6、7、8、9、10号,轨道倾角为54°,偏心率为0.001°,
其中,6、7、8号星升交点经度为120°E,平近点角依次相差120°;9
号星与6号星在同一轨道面上,10号星与7号星在同一轨道面上;9、
10号星升交点经度为100°E,平近点角相差120°。
4.星座服务覆盖区为10°N~55°N,75°E~135°E。用户高度为50m。卫星对
用户的可视仰角为5°。
5.没有延长星座使用寿命的要求,星座寿命末期各颗卫星的可靠度门限为
Rth1=0.70。
6.用户要求各颗卫星的月均中断频度门限λth=1次/月,要求各颗卫星的月均
中断时间门限Tth=5小时/月。
7.用户要求星座可用性门限为: A th 1 | PDOP th 1 = 90 % | 5 , A th 2 | PDOP th 2 = 99 % | 10 . ]]>
根据各颗卫星各部件和组件的失效率参数、实际失效情况及工作状态,算
得星座寿命末期各颗卫星的可靠度如表1,其中i=1,2,...,10。
表1 卫星可靠度预期(星座寿命末期)
统计各颗卫星在轨服务中断事件,得到月均中断频度和月均中断时间
见表2。
表2 卫星月均中断频度和月均中断时间统计
比较上述参数及门限可知,除4号星外,其他卫星均满
足 R s i > R th 1 , ]]> λ s i < λ th ]]>和 T s i < T th . ]]>
经过仿真计算,当所有卫星均健康时,星座在服务区内的平均可用性为
A | PDOP th 1 = 95.9 % | 5 , ]]> A | PDOP th 2 = 100 % | 10 , ]]>满足 A | PDOP th 1 > A th 1 | PDOP th 1 , ]]>
A | PDOP th 2 > A th 2 | PDOP th 2 . ]]>
在4号星脱离星座的时间段内,星座的平均可用性为
A | PDOP th 2 = 99.6 % | 10 , ]]>满足 A | PDOP th 2 > A th 2 | PDOP th 2 , ]]>但 A | PDOP th 1 < A th 1 | PDOP th 1 , ]]>即不满
足星座可用性要求,因此需要补充在轨备份卫星。
在4号星位置附近设置在轨备份GEO卫星,编号为11。出于星座几何构
型优化的考虑,11号星应该与4号星有适当大的距离。距离4号星(130°E)
最近的GEO卫星为3号星(110°E)和5号星(160°E),结合门限观察表1
和表2,发现与3号星相比,5号星的月均中断频度和月均中断时间分别较大
且分别接近相应门限。综合上述因素和国际上对卫星轨位的约束条件,初步考
虑将11号星位于140°E。
实现在轨备份11号星后,星座可用性如表3。可以看出上述在轨备份策略
满足用户对星座服务连续性、可用性的需求,此外,即便参数临界的卫星(5
号星)将来情况恶化,仍能够保证星座可用性符合要求。因此,最终确定11
号星为140°E GEO卫星。
表3 在轨备份实施后星座的平均可用性
实施例2
本例除下述条件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余条件均相同:
1.用户有延长星座使用寿命要求,但延寿时间尚未确定,初步估计用户星座
延寿时间为2年。
2.设定卫星可靠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按照第(2)步、根据Rth1=0.70、延寿时间为2年,可得知星座原寿命末
期各颗卫星的二类可靠度门限Rth2=0.77。
一开始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根据统计和计算,判定4号星
其他卫星均满足和综合多种因素,在140°E
处设置在轨备份星11号星。
根据各颗卫星各部件和组件的失效率参数、实际失效情况及工作状态,算
得在星座原寿命末期含在轨备份卫星在内的各颗卫星的可靠度如表1。可以
看出,1、2、3、4、5号GEO卫星尽管满足但不满足因
此需要准备1~2颗GEO地面备份卫星。
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