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6067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77186.7

申请日:

2004.09.06

公开号:

CN1593930A

公开日:

2005.03.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41J3/36; B41J3/00

主分类号:

B41J3/36; B41J3/00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村田进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3.09.12 JP 2003-321596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张民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外壁部分及一内壁部分,该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至少能容纳一个电池的一电池容纳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形成的薄板件,以便在外力下作柔性变形,且一确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该电子装置的一外壁部分;以及
一内壁部分,该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至少能容纳一个电池的一电池容纳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地形成的薄板件,以便在外力下作柔性变形,且一确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该确定的间隙位于电池容纳部分的两侧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覆盖外壁部分的保护元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护元件由弹性体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池容纳部分被构造成多个电池可容纳在其内,并可为平行的诸节电池定位,间隙沿电池容纳部分的长度方向形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覆盖外壁部分的保护元件。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护元件由弹性体形成。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肋,它连接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覆盖外壁部分的保护元件。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护元件由弹性体形成。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池容纳部分被构造成多个电池可容纳在其内,并可为平行的诸节电池定位,间隙沿电池容纳部分的长度方向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覆盖外壁部分的保护元件。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护元件由弹性体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电池容纳部分的侧壁上的正极和负极板。

14.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该装置的一外壁部分;以及
一内壁部分,该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能拆卸地容纳至少一个元件的一元件容纳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地形成的薄板件,且一确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该确定的间隙位于元件容纳部分的两侧上。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元件容纳部分被构造成多个元件可容纳在元件其内,元件容纳部分具有至少一个保持件,它通过沿一定的方向抵靠于内壁将元件夹在中间而可拆卸地保持元件,间隙沿元件容纳部分的夹住方向形成。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肋,它连接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肋,它连接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18.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持元件的保持件。

19.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该装置的一外壁部分;以及
一内壁部分,该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纳至少一个元件的元件固定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地形成的薄板件,且一确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该确定的间隙位于元件固定部分的两侧上。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肋,它连接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元件固定在其上的构件。

22.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一具有一外壁部分和一内壁部分的外壳,其中,该外壳的外壁部分连接到内壁部分,使具有一弹性,该外壳起到一冲击吸收件的作用,通过外壁部分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形成的一间隙的范围内的变形,吸收由外力产生的冲击。

说明书

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
本申请要求对2003年9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3-321596的优先权,本文援引了其全部的公开内容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带子打印装置,其具有一装置的主体和一其中容纳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盒部分。
背景技术
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内,有便携式带子打印装置,它容纳一包含带子的带盒,该打印装置包括被驱动电机驱动的压盘滚轮并包含在其中的电池,这样,打印通过打印机构的带子并将带子送出到带子打印装置的外面。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HE19-254450(第3页,图1-3)揭示了一带子打印装置,其中,一控制板和一带盒设置在一盒中,以使控制板和带盒垂直地重叠,并使其间留有一空间。一切割部分沿控制板的长度方向形成在端部上。一驱动电机设置在该切割部分的一侧上。一电源电路和多个电池被容纳在诸节电池平行的位置上,并在该带子打印装置中设置有该驱动电机的一侧的相对侧上。
在此带子打印装置中,不必在带盒和电池容纳部分之间形成一空间。其结果,减小了控制板的长度或盒的增加的尺寸,这样,带子打印装置可形成得较短和更加紧凑。此外,驱动电机可设置在盒的宽的部分的方向的一侧上,而电池容纳部分可设置在另一侧上,以使都为重的元件的驱动电机和电池设置在盒的两侧上。其结果,当操作者拿持盒执行输入操作时,盒的重量不会集中在一侧上,由此,改进其操作性。如果液晶显示屏设置在控制板的宽的部分的短侧,且其中设置驱动电机的切割部分位于液晶显示屏的一侧,则沿控制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更短。其结果,沿带子打印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变得更短,由此,带子打印装置的总体尺寸可做得更紧凑。
发明内容
尽管上述的带子打印装置是便携式的,但带子打印装置没有保护带子打印装置免遭损坏的结构,如果带子打印装置不留心跌落在地面、地板或其它表面上,则会损坏带子打印装置。如果诸如具有一容纳电池的电池容纳部分的带子打印装置之类的电子装置不留意地跌落在地面上,则比带子打印装置的其它部分重的电池容纳部分首先跌下,由于在带子打印装置撞击地面、地板或其它表面时产生的一冲击可致使带子打印装置的外壳和内部器件损坏。此外,设置在电池容纳部分内的接线端板部分也容易被损坏。因此,要求有一具有保护结构的便携式带子打印装置,它保护带子打印装置免遭因跌落引起冲击造成的损坏。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中,该装置的外壁部分覆盖保护元件,且一间隙形成在形成一电池容纳部分的内壁部分与外壁部分之间,这样,当电子装置不留心跌落时,该保护元件能吸收由冲击形成的力元件,外壁部分弹性地向内变形以吸收跌落的冲击,由此,保护了电子装置免遭损坏。
为了达到上述的和/或其它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典型方面设置有一电子装置,它具有电子装置的一外壁部分和一内壁部分,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至少能容纳一个电池的一电池容纳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形成的薄板件,以便对抗外力作柔性变形,且一规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根据该结构,当电子装置不留意跌落时,由于冲击而接触地面、地板或其它表面的外壁部分向内弹性变形以吸收跌落的冲击。因此,可保护电子装置的外壳和内部器件免遭因跌落冲击引起的损坏。
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对典型实施例的描述,将会更加明白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诸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典型实施例的一解释性的实施例地带子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3是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主体的一下部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主体的下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位于典型实施例的主体的下部单元内的一电池容纳部分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5的线“I-I”截取的主体的下部单元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附连于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保护元件和握持件的方法的解释性视图;
图8是示出附连于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后侧的保护元件和握持件的方法的解释性视图;
图9是附连到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握持件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平面图;以及
图11是沿图10的线“II-II”截取的带子打印装置的截面图。
下面将参照诸附图详细地描述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一典型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典型实施例。首先,参照图1和2,描述该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的一示意的结构。图1是全部带子打印装置的立体图,而图2是带子打印装置后侧的立体图。
如图1和2所示,该带子打印装置1包括一由诸如聚苯乙烯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的主体2以及一由诸如聚苯乙烯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的后盖3,后盖3可拆卸地安装成覆盖全部的后面,该后面是主体2的一面,与带子打印装置1使用时相对于使用者的顶面表面相对。主体2包括一上部单元4和一下部单元5。上部单元4具有一键布置部分7,其中,各种类型的键6,例如,用于输入字符的字符键,执行打印的打印键等设置在上部单元4顶面上。上部单元4还包括一细长的窗部分8,它沿位于带子打印装置1的端部处的顶面的右/左的方向基本上中心地设置。一液晶显示器9设置在该窗部分8内,以便显示通过键6输入的字符等。
一切刀杆10设置在主体2的液晶显示器9的左侧面上。通过向内按压该切刀杆10,一从形成在主体2的顶端部分处的带子排出狭缝11中排出的带子12(见图3)可被割刀(未示出)切下。带子12包括一其上打印字符的图像接收层、一粘结剂层以及覆盖粘结剂层的表面的分离片。
具有键布置部分的上部单元4的侧向宽度小于具有窗部分8的端部的侧向宽度。握持件13A、13B附连到下部单元5的两侧。由诸如苯乙烯基弹性体树脂的任何合适的弹性材料形成的握持件13A、13B覆盖了下部单元5以保护带子打印装置1免遭冲击。因为握持件13A、13B安装在与主体2和后盖3相同的平面内(将在下文中描述),所以,不可能移去握持件13A、13B的一端部分。此外,握持件13A、13B各包括形成在握持件13A、13B的表面上的平行的三排突出部14,以有助于减小或防止使用者拿持带子打印装置1时可能发生滑动。
下面将描述将握持件13A、13B安装到带子打印装置1的方法。
带子打印装置1具有元件覆盖了设置有液晶显示器9的端部的第一保护元件15A、15B以及独立于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形成的、覆盖了与设置有液晶显示器9的端部相对侧上的端部的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各个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是位于上部单元4、下部单元5和后盖3上的分离元件。第一保护元件15A和第二保护元件16A附连于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而第一保护元件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B附连于后盖3。
此外,因为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由具有与上述握持件13相同弹性的、诸如苯乙烯基弹性体树脂的任何合适的弹性材料形成,所以,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能吸收当带子打印装置1跌落时形成的冲击力,由此,保护了该带子打印装置1的外表面免遭损坏。
下面将描述将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安装到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3和4来描述下部单元5的内表面。图3是从後侧观察当后盖拆卸时带子打印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面观察的下部单元5的立体图。
如图3和4所示,下部单元5设置有一盒容纳部分21,它基本上呈矩形并具有一等于带盒20的厚度的深度,以便容纳带盒20的外廓。在盒容纳部分21的切刀杆10侧的端部附近,一安装有一热敏头22的薄的热敏头安装部分23沿带子打印装置1的长度方向成直角地设置。此外,一压盘保持器(未示出)可转动地设置在位于与热敏头22相对的盒容纳部分21的侧部内的驱动部分24处。
当后盖3附连于下部单元5的底面时,一压盘保持器释放杆(未示出)被设置在后盖3的内面上的突出部分26(见图7)压入。其结果,压盘保持器转动到带盒20的一侧,直到带盒20内的部分带子12被压靠于热敏头22然后固定在其上的一位置。此后,通过热敏头22打印的带子12被一含有一驱动电机的带子承载机构(未示出)运载,并通过带子排出狭缝11排出。
容纳多个平行排列的电池28的电池容纳部分27形成在设置有在下部单元5内的盒容纳部分21的一侧的相对侧上,这样,它们相对于盒容纳部分21的底面朝后面突出。
下面将参照图5和6来描述下部单元5,尤其是,包围电池容纳部分27的结构。图5是主体的下部单元的平面图,尤其是包围该实施例的电池容纳部分。图6是沿图5的线“I-I”截取的下部单元5的截面图。
电池容纳部分27包括一容纳部分底壁33和一容纳部分的侧壁32,各具有一正极接线端板30(见图3)和一负极接线端板31(见图3)。当电池28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7内时,电池28(见图11)各接线端连接两个正极接线端板30和负极接线端板31。在容纳部分的侧壁32与作为下部单元5的外壁的侧壁部分34之间形成有一特定的间隙35,薄肋36设置在该间隙内,以便连接容纳部分的侧壁32和侧壁部分34。
电池容纳部分的侧壁32、容纳部分底壁33和侧壁部分34形成为单一的一体的薄板形式,其中,电池容纳部分的侧壁32和侧壁部分34通过一位于其间的弧形37(见图3)彼此相对地设置。
正极接线端板30和负极接线端板31由不锈钢或其它导电材料形成,并通过分别连接电池28的正极和负极接线端形成的电力供给带子打印装置一驱动力。当电池28没有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7内时,对应的正极和负极接线端板30、31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28的长度,以便将正极接线端板30和负极接线端板31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提供与电池28的接线端部分的可靠的接触。如图6所示,负极接线端板31形成为一大致V形的形式。当电池28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7内时,负极接线端板31被电池28的负极接线端推压,并朝向外面(图5中的左向)变形,而正极和负极接线端板30、31与电池28的对应的接线端保持可靠的接触。
薄肋36连接下部单元5的侧壁部分34和电池容纳部分的侧壁32,用以当下部单元5形成和使用者拿持带子打印装置1时可消除模制的变形。薄肋36起到一加强元件的作用,以防止侧壁部分34向内变形。另一方面,如果一强载荷或外力施加于侧壁部分34,例如,当带子打印装置1不留心跌落时产生了冲击力,则肋36也可变形。因为侧壁部分34朝向起到一支点作用的弧形部分37向内变形,所以,随着肋36的变形可吸收由跌落产生的冲击力(见图1)。一用来吸收侧壁部分34的冲击力的机构将在下面描述。
当后盖3附连于下部单元5的底部时,第一插入部分40形成在设置有在第二保护元件16B的一侧的一端处,它插入到下部单元5内的一插入槽41内,此后,一相对于设置在与第一插入部分40相对侧的第二插入部分42的棘爪部分43(见图7)与设置在下部单元5上的一棘爪固定部分(未示出)相接合,以使后盖3被附连。如果在后盖3附连时第二插入部分42压向带子打印装置1的内部,则棘爪部分43从棘爪固定部分中释放,这样,后盖3可容易地附连到下部单元5上和从其中脱卸。当后盖3移去时,带盒20可以从盒容纳部分21移出。后盖3允许电池28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7内,以便取出后进行更换。再者,后盖3可相对于安装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对应的保护元件15A、15B、16A、16B打开和关闭,因为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分开地设置在上部单元4、下部单元5和后盖3上。
一检查窗44设置在与容纳在下部单元5内的带盒20相对的后盖3的一部分内,而第一保护元件15B附连到后盖3上,不覆盖住检查窗44。因此,容纳在盒容纳部分21内的带盒20的类型可通过检查窗44看到,而无需打开后盖3。
如图2所示,当切去位于覆盖带子打印装置1的液晶显示器9的一侧的顶面的一部分处的第一保护元件15A后,则使带子排出狭缝11和后盖3的第二插入部分42不被覆盖。因此,当第一保护元件15A安装在液晶显示器9的一侧上时,第一保护元件15A决不阻碍带子12的排出。此外,当后盖3从下部单元5中移去时,将第二插入部分42压向带子打印装置1的内部的操作决不受到阻碍。因此,当第一保护元件15A安装时,打印好的带子12可从带子排出狭缝11中排出。此外,通过按压第二插入部分42朝向装置的内部,后盖3可从下部单元5移去。
当第一保护元件15A安装在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上时,第二插入部分42的一表面定位得比第一保护元件15A的一表面低。其结果,如果带子打印装置1跌落在地面上,则第二插入部分42将可能不被压入,以使可移去后盖3,因为第一保护元件15A比第二插入部分42先与地面等接触。
接下来,将参照图7-9来描述握持件13A、13B、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安装方法。图7是从前侧观察的一解释性视图,示出握持件13A、13B、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安装方法。图8是从後侧观察的一解释性视图,示出握持件13A、13B、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安装方法。图9是附连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握持件13A的截面图。
附连握持件13A、13B的凹陷的附连部分45、46设置在带子打印装置1的两侧上,以便从下部单元5的盒容纳部分21延伸到带子打印装置1内的电池容纳部分27。附连部分45、46的深度和尺寸是这样形成的:当握持件13A、13B附连时,允许握持件13A、13B的外表面形成一延续到位于握持件13A、13B周围的下部单元5和上部单元4的外表面的相同的平面。在其中心处形成有一孔的第一接合部分47、48设置在附连部分45的两端部上。另一方面,在其中心处形成有一孔的第二接合部分49、50设置在握持件13A、13B上的对应于附连部分45的第一接合部分47、48的诸位置上。等同于上述第一接合部分47、48的第一接合部分51、52设置在附连部分46内,而等同于第二接合部分49、50的第二接合部分53、54设置在握持件13B内。沿握持件13A、13B的内面的顶边缘在中心且在两端处形成有第一接合片55,而沿握持件13A、13B的内面的底边缘沿其端部形成第二接合片56。
当握持件13A附连到带子打印装置1上时,首先,一双面粘结带57或其它的粘结剂粘结到握持件13A的内面,以便用双面粘结带57将握持件13A粘结到附连部分45。通过第一接合部分47、48与第二接合部分49、50的接合,握持件13A可被容易地定位。用于该典型实施例中的双面粘结带57、58、59、60、61和62使用了可去除型粘结剂,这样,它们可被容易地剥去,甚至在长时间用过之后也不会在粘结表面上留下任何的粘结剂。
当握持件13A用双面粘结带57粘结于附连部分45时,如果握持件13A的内面保持与形成在附连部分45(见图9)内的下部单元5的顶边缘63(见图9)接触,则第一接合片55形成在一顶边缘上。在握持件13A用双面粘结带57附连于附连部分45之后,在将主体的上部单元4安装到主体的下部单元5上的同时,使第一接合片55被上部单元4的底边缘66和下部单元5的上边缘63夹住并固定。形成在握持件的底部上的第二接合片56保持与形成在附连部分45上的下部单元5的台阶64相接触。因此,当后盖3附连到下部单元5上时,在握持件13A粘结到其上之后,第二接合片56被下部单元5的台阶64和后盖3的上边缘65夹住并固定。
当第一接合片55被上部单元4的底边缘66和下部单元5的上边缘63夹住时,设置在第一接合片55的前端处的一接合棘爪67与上部单元4的底边缘66的内面接触,以使第一接合片55被更加可靠地固定。
至此,握持件13A就附连于带子打印装置1了。握持件13B具有基本上与握持件13A相同的结构,并以上述相同的方式附连于带子打印装置1。因此,略去对其的描述。
尽管如前所述,后盖3可拆卸地安装在下部单元5,用来更换带盒20或电池28,但使用者通常不需从下部单元5中移去上部单元4。因此,即使当后盖3在正常使用中被移去时,握持件13A、13B的顶部也总是如上所述那样被夹住和固定。因此,当后盖3移去时握持件13A、13B不从附连部分45、46中变得松动。此外,因为形成的附连部分45、46是呈凹陷的构形,所以,握持件13A、13B、主体2和后盖3形成相同的连续平面,以便在使用者握持带子打印装置1时减小了握持件13A、13B会脱开的可能性。
下面将描述将第一保护元件15A和第二保护元件16A安装到带子打印装置1上的方法。具有一中心孔的第三接合部分68、69设置在第一保护元件15A的角部的两侧的两个位置处。通过在对应于窗部分8和切刀杆10的位置处形成割去的部分70、71,当第一保护元件15A安装时,可以观察到设置在窗部分8内的液晶显示器9上的指示,而且,不会中断切刀杆10的操作。
在安装第一保护元件15A和第二保护元件16A时,首先,将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连接在一起,再如上所述地附连握持件13A、13B。然后,双面粘结带59附连于第一保护元件15A的内面,并粘结到主体2,以使第一保护元件15A围框在窗部分8上。此时,通过第三接合部分68、69与形成在握持件13A、13B内的第二接合部分50、54的接合来给第一保护元件15A定位。一紧固件72插入到设置在各个第三接合部分68、69内的孔中并拧紧。因此,用紧固件72固定第一接合部分48、52,第二接合部分50、54和第三接合部分68、69,以使第一保护元件15A安装在带子打印装置1上。当紧固件72被拧紧时,握持件13A、13B也固定在附连部分45、46上。因此,握持件13A、13B能可靠地固定在带子打印装置1,而不需使用任何其它的紧固件。其结果,第一保护元件15A的部分覆盖了在液晶显示器9侧的握持件13A、13B端部。因此,减小了液晶显示器9侧的握持件13A、13B会脱开的可能性。
第二保护元件16A也以上述相同的方式用双面粘结带61进行附连,当紧固件72拧紧时,第一接合部分47、51,第二接合部分49、53和第三接合部分73、74也被固定,这样,第二保护元件16A安装于带子打印装置1。其结果,第二保护元件16A的部分覆盖了在握持件13A、13B的液晶显示器9的相对侧的端部。因此,减小了液晶显示器9相对侧上的握持件13A、13B会脱开的可能性。
接下来,将描述将第一保护元件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B安装到带子打印装置1的方法。各具有一中心孔的第一接合部分75、76、77、78形成在后盖3的四个角上。各具有一中心孔的第二接合部分79、80、81、82设置在第一保护元件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B的两端部。
在双面粘结带60附连到第一保护元件15B的内面之后,第一保护元件15B粘结到设置有后盖3的第二插入部分42的一角上。此时,当第一接合部分75、76接合于第二接合部分79、80时,第一保护元件15B被定位。然后,当紧固件72通过设置在第二接合部分79、80内的孔拧紧时,第一接合部分75、76固定于第二接合部分79、80,以安装第一保护元件15B。
第二保护元件16B也以上述与第一保护元件15B相同的方式用双面粘结带62进行粘结。通过拧紧紧固件72第一接合部分77、78固定于第二接合部分81、82,这样,第二保护元件16B安装于带子打印装置1。
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安装在液晶显示器9侧上的一端部以及在各上部单元4、下部单元5和后盖3的相对侧上的另一端部。因此,第一保护元件15A、15B仅重叠在液晶显示器9侧上的各握持件13A、13B的一端。因此,当第一保护元件15A、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安装时,其中安装有握持件13A、13B的部分不扩展,由此,不阻碍握持的方便性。
接下来,将参照图10和11来详细描述吸收侧壁部分34的冲击用的机构。图10是一平面图,示出该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1。图11是沿图10的带子打印装置1中线“II-II”截取的一截面图。
该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1包括电池容纳部分27,它如上所述地容纳电池28。
因此,其中设置有电池容纳部分27的带子打印装置1的下部85(图10中的下部)在重量上大于其它的部分。因此,如果带子打印装置1不留心跌落,则通常下部85首先撞击地面、底板或其它表面。
此时,跌落的冲击被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吸收,而握持件13A、13B都由如上所述的、诸如具有弹性的苯乙烯基的弹性体树脂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然而,如果带子打印装置1跌落在地面上,使下部85沿横向(图10中的箭头86、87的方向)撞击地面,仅有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和握持件13A、13B不足以吸收冲击,因为设置在电池容纳部分27上的负极接线端板31因跌落的冲击而被损坏(将在下文中描述)。
通过弯曲一不锈钢板,负极接线端板31形成为一大致V形的形状,当容纳电池28时,它被电池28的负极接线端板按压,以使负极接线端板31向外(图11中的右向)弹性变形,由此,电池28的对应的接线端接触正和负极接线端板30、31。因为负极接线端板31是一薄的弹性板,与带子打印装置1的其他元件相比负极接线端板31的强度较低。因此,如果下部85沿横向(图10中箭头86、87的方向)撞击地面,由于冲击,负极接线端板31被电池28和容纳部分的侧壁32强力地按压,这样,负极接线端板31发生塑性变形,即产生在弹性范围内许可的挠曲。因此,接线端板30、31之间的距离变得大于电池28的长度,这样,在负极接线端板31与电池28之间的接触失效。此外,弯曲成大致V形形状的负极接线端板31的一部分可能断裂。
因此,在典型的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1中,除了由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提供的保护之外,一间隙35形成在形成电池容纳部分27的容纳部分的侧壁32与下部单元的侧壁部分34之间。其结果,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在弹性范围内弹性变形,由此,吸收来自带子打印装置外面的冲击。下面将利用一特定的实例来描述一冲击吸收操作的典型的实施例。
如果一强的载荷沿图11所示的箭头88所示的方向施加在带子打印装置上,则跌落的冲击被握持件13A吸收,同时,下部单元5的侧壁部分34和通过握持件13A的第一接合片55固定到下单元5的上部单元4的上侧壁部分89,朝带子打印装置1的内部变形(图11中的箭头88的方向)。
肋36用来连接侧壁部分34和容纳部分的侧壁32,在带子打印装置1被一操作者拿持时该肋具有的强度能减小侧壁部分34朝内的变形。如果当带子打印装置1不留心跌落时一强载荷施加到侧壁部分34,则肋36发生变形以减小侧壁部分34朝作为一支点的弧形部分37的向内的变形量。随着侧壁部分34变形,固定在侧壁部分34上的上侧壁部分89也朝内(见图11)变形。因为发生在侧壁部分34和上侧壁部分89内的变形是弹性变形,所以,当冲击载荷被释放时,侧壁部分34和上侧壁部分89返回到原始的位置和形状。
因为在施加强载荷时侧壁部分34和上侧壁部分89向内变形,所以,侧壁部分34和上侧壁部分89可吸收冲击,同时,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和握持件13A、13B也吸收相同的冲击。因此,带子打印装置1外壁和带子打印装置1的内部器件得到了保护而免遭损坏。此外,一旦施加到电池容纳部分27上的冲击被松弛了,就能减小因负极接线端板31的塑性变形而发生接触失效的可能性。
在上述的该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中,覆盖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的第一保护元件15A、15B、保护带子打印装置1的后盖3、位于相对侧上且覆盖带子打印装置1的其他端部分的第二保护元件16A、16B以及保护带子打印装置1的侧部分的握持件13A、13B附连在上部单元4、下部单元5和后盖3之间。此外,间隙35形成在电池容纳部分的侧壁32与侧壁部分34之间,它们与一薄板件一体形成。因此,即使带子打印装置1不留心地跌落,因跌落引起的冲击可被第一保护元件15A、15B,第二保护元件16A、16B和握持件13A、13B所吸收,而侧壁部分34弹性地朝内变形,以便进一步吸收而达到吸收冲击的效果。其结果,带子打印装置1的外壁和带子打印装置1的内部器件得到了保护而免遭损坏,减小了施加到电池容纳部分27的冲击后负极接线端板31不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减小电池28与负极接线端板31之间接触失效的可能性。
因为握持件13A、13B和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由具有弹性的诸如苯乙烯基的弹性体树脂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所以,当带子打印装置1跌落时可减小冲击,并减小带子打印装置1的滑动,以便对操作者提供一容易的握持。此外,因为主体2、后盖3和双面黏结带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主要是诸如聚苯乙烯之类的任何合适的材料,所以,即使握持件13A、13B和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不从带子打印装置1移去,该带子打印装置1也可被再利用,由此,提高再生利用的能力。
在示范的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1中,诸肋36设置在位于侧壁部分34与容纳部分的侧壁32之间的间隙35内。然而,通过提供没有肋的带子打印装置,可提高冲击吸收的效果。在此典型实施例中,侧壁部分34在设置在侧壁部分34与容纳部分的侧壁32之间的间隙35的范围内变形。
尽管握持件13A、13B和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由诸如苯乙烯基弹性体树脂的任何合适材料形成,但它们也可由具有弹性的其他材料,例如有机硅树脂等形成,。
尽管在该实施例的带子打印装置1中,附连到上部单元4和下部单元5的第一保护元件15A和第二保护元件16A分别形成,它们两者也可通过组合而一体形成,在此情形中,一开口形成在与键布置部分7相对的部分内,以便暴露出键布置部分7。
尽管附连到后盖3的第一保护元件15B和第二保护元件16B分别形成,它们两者也可通过组合而一体形成,在此情形中,一除了后盖3内的检查窗44之外的前面可被保护元件所覆盖。
此外,第一保护元件15A和第二保护元件16A可被构造成通过握持件13A、13B一体连接在一起。
此外,合适地具有在容纳部分的侧壁32与侧壁部分34之间的间隙的电池容纳部分27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化,可被构造成能容纳代替电池28的、在冲击时要求被保护的各种形状和/或尺寸的元件(未示出)。因此,由于容纳部分的侧壁32和侧壁部分34、握持件13A、13B和第一和第二保护元件15A、15B、16A、16B的弹性变形,可保护容纳在容纳部分内的元件免遭跌落时的冲击。
在参照示范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时,应该理解到,本发明不局限于典型的实施例或结构。由于典型实施例的各种构件显示为各种组合和构造,它们是示范性的,所以,包括或多或少或单一构件的其他的组合和结构也落入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电子装置.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外壁部分及一内壁部分,该内壁部分设置在外壁部分内并包括至少能容纳一个电池的一电池容纳部分,其中,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是一体形成的薄板件,以便在外力下作柔性变形,且一确定的间隙形成在外壁部分与内壁部分之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