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4682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49013.7

申请日:

2015.05.18

公开号:

CN104819969A

公开日:

2015.08.0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G01N 21/64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赣南师范学院变更后:赣南师范大学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开发区师院南路变更后: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开发区师院南路|||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N 21/64申请日:20150518|||公开

IPC分类号:

G01N21/64; G01N1/28

主分类号:

G01N21/64

申请人:

赣南师范学院

发明人:

李亿保; 谢云志; 刘威; 程林秀; 吴勇权

地址: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开发区师院南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而实现血吸虫尾蚴荧光靶向成像的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消除背景荧光干扰的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包括有1)获得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OA、2)获得环氧化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EOA、3)将药物负载在纳米颗粒上获得载药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Ni、4)测试与表征荧光纳米颗粒UCs-Ni的表面微观结构等工序。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能的氯硝柳胺载药纳米颗粒UCs-Ni。能够有效地确定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性能。实现了纳米颗粒UCs-Ni在血吸虫尾蚴体内的特异性荧光标记,有效地避免了自发荧光的产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1)将稀土硝酸盐与油酸反应,获得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OA;
2)将纳米颗粒UCs-OA与间氯苯甲酸反应,获得环氧化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EOA;
3)将纳米颗粒UCs-EOA与PEG氯硝柳胺反应,获得载药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Ni;
4)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表面微观结构;
5)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发射光谱;
6)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
7)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序1)中,所述纳米颗粒UCs-O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NaOH,水,乙醇,油酸在搅拌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
b)将稀土硝酸盐水溶液、NH4F水溶液依次慢慢滴加到步骤a)得到的溶液中,并拌8-11分钟,得到混合物;
c)将步骤b)得到的混合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将该体系在155°-167°维持7.5小时并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物;
d)将环己烷加入步骤c)得到的混合物,得到混合液;
e)将乙醇加入步骤d)得到的混合物并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
f)用乙醇和水依次洗涤步骤e)得到的粉末状样品,并离心得到纳米颗粒UCs-OA;
在所述工序2)中,所述纳米颗粒UCs-EO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纳米颗粒UCs-OA、环己烷、CH2Cl2、间氯苯甲酸充分混合并加热回流3-4小时;
b)将步骤a)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得到纳米颗粒UCs-EOA;
在所述工序3)中,所述纳米颗粒UCs-Ni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PEG氯硝柳胺加入所述纳米颗粒UCs-EOA,在室温下搅拌6-8小时得到混合液;
b)将步骤a)得到的混合液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
c)用乙醇和水依次将将步骤b)得到的粉末状样品洗涤三次,得到产物纳米颗粒UCs-Ni;
在所述工序4)中,所述纳米颗粒UCs-Ni的表面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b)将10 μl a)中所述的纳米颗粒UCs-Ni溶液滴加在以铁片为基底的新剥离云母片上,自然晾干,得到样品;
c)将b)中所述的样品在原子力显微镜中进行测试;
d)将10 μl a)中所述的纳米颗粒UCs-Ni溶液滴加在铜网格上,自然晾干,得到样品;
e)将d)中所述的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进行测试;
在所述工序5)中,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将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ii)将i)中纳米颗粒UCs-Ni溶液放入标准的石英池中,在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反映纳米颗粒UCs-Ni在激发光下荧光发射强度,所述荧光光谱仪为Edinburgh LFS 920;所述石英池子长度为1 cm;测量条件为:试时激发光波长为400 nm,使用时间驱动模式,光谱的带宽设置为1 nm,狭缝宽度为2.5 nm,光散射的强度值为测试15s中强度的平均值,整体测试使用衰减模式;
在所述工序6)中,所述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b)将KB细胞用a)中所述的含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在3 % CO2,97 %空气,温度为36°C的环境下孵育10 min,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KB细胞样品的荧光成像,通过KB细胞的荧光成像来判断化合物NI-3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穿透性;
在所述工序7)中,所述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 ) 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ii)将活性的血吸虫尾蚴移入i)中所述的含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中培养,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血吸虫尾蚴样品的荧光成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序4)的步骤c)中,所述原子力显微镜为Nanoscope IIIa型;所述测量条件为扫描模式为Tapping模式,扫描速度为10 Hz。

4.
  扫描范围为1 * 1 μm;在所述工序4)的步骤e)中,所述透射电子显微镜为JEM- 2010F型;所述测量条件为扫描电压为200 kV。

说明书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而实现血吸虫尾蚴荧光靶向成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最严重和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血吸虫病是除疟疾外对社会经济破坏最严重的热带疾病。世界范围内新增血吸虫病感染人数从2006年的1240万增长到2012年的3500万。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人体血吸虫病主要有6种:埃及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病、间插血吸虫病、马来血吸虫病和湄公血吸虫病,其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重点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7省。
在血吸虫生命周期中,尾蚴阶段是其唯一感染人的阶段,尾蚴阶段也是血吸虫的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阶段,通过杀灭尾蚴可以有效抑制血吸虫病的传播。以水面的血吸虫尾蚴作为监测对象,是对血吸虫尾蚴实时监控的重点。要对血吸虫尾蚴进行特异性分辨,关键在于检测传感器,所以研制可以对血吸虫尾蚴进行具有高灵敏性识别的传感器,是建立血吸虫自动检测和监控系统的关键。由于许多尾蚴本身可供分析的信号较弱,要获得高灵敏度的检测,需借助外来的标记物获得可测量的信号。生物标记是现代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生物标记的常见探测机制有光、电、热、声和磁五种,其中以光信号作为探测机制的被称为发光标记。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而在生物信息领域中展示了它的广阔应用前景;以稀土发光材料为荧光标记物的研究正在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的内源性荧光物质在生物荧光标记和成像过程中会对荧光信号产生非常严重的干扰,从而降低探针信号的信噪比。如何消除背景荧光的干扰是生物荧光检测技术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有机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等荧光标记物的激发光源均为紫外光或蓝紫光,与生物样品中内源性荧光物质的激发波段相同,因此在生物荧光标记和成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背景噪音。
而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可以将低频光子转化为高频光子。通过对材料中敏化剂离子和发光中心离子进行调控,可以实现将位于生物组织的光透过窗口(800-1200 nm)的近红外光(波长一般为980 nm)转化为可见光或高频近红外光。由于生物组织对这一波段的近红外光吸收非常弱,因此可以避免自发荧光的产生,从而获得较高的荧光信号信噪比。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的这些独特光学性质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生物发光标记材料。
综上所述,亟需寻找一种可以有效地消除背景荧光干扰的荧光标记方法。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血吸虫尾蚴荧光标记和成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背景噪音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消除背景荧光干扰的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1)将稀土硝酸盐与油酸反应,获得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OA;
2)将纳米颗粒UCs-OA与间氯苯甲酸反应,获得环氧化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EOA;
3)将纳米颗粒UCs-EOA与PEG氯硝柳胺反应,获得载药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Ni;
4)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表面微观结构;
5)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发射光谱;
6)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
7)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
优选地,在所述工序1)中,所述纳米颗粒UCs-O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NaOH,水,乙醇,油酸在搅拌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
b)将稀土硝酸盐水溶液、NH4F水溶液依次慢慢滴加到步骤a)得到的溶液中,并拌8-11分钟,得到混合物;
c)将步骤b)得到的混合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将该体系在155°-167°维持7.5小时并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物;
d)将环己烷加入步骤c)得到的混合物,得到混合液;
e)将乙醇加入步骤d)得到的混合物并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
f)用乙醇和水依次洗涤步骤e)得到的粉末状样品,并离心得到纳米颗粒UCs-OA;
在所述工序2)中,所述纳米颗粒UCs-EO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纳米颗粒UCs-OA、环己烷、CH2Cl2、间氯苯甲酸充分混合并加热回流3-4小时;
b)将步骤a)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得到纳米颗粒UCs-EOA;
在所述工序3)中,所述纳米颗粒UCs-Ni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PEG氯硝柳胺加入所述纳米颗粒UCs-EOA,在室温下搅拌6-8小时得到混合液;
b)将步骤a)得到的混合液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
c)用乙醇和水依次将将步骤b)得到的粉末状样品洗涤三次,得到产物纳米颗粒UCs-Ni;
在所述工序4)中,所述纳米颗粒UCs-Ni的表面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b)将10 μl a)中所述的纳米颗粒UCs-Ni溶液滴加在以铁片为基底的新剥离云母片上,自然晾干,得到样品;
c)将b)中所述的样品在原子力显微镜中进行测试;
d)将10 μl a)中所述的纳米颗粒UCs-Ni溶液滴加在铜网格上,自然晾干,得到样品;
e)将d)中所述的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进行测试;
在所述工序5)中,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将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溶液;
ii)将i)中纳米颗粒UCs-Ni溶液放入标准的石英池中,在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反映纳米颗粒UCs-Ni在激发光下荧光发射强度,所述荧光光谱仪为Edinburgh LFS 920;所述石英池子长度为1 cm;测量条件为:试时激发光波长为400 nm,使用时间驱动模式,光谱的带宽设置为1 nm,狭缝宽度为2.5 nm,光散射的强度值为测试15s中强度的平均值,整体测试使用衰减模式;
在所述工序6)中,所述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DMSO/PBS,v/v=1:399)溶液;
b)将KB细胞用a)中所述的含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在3 % CO2,97 %空气,温度为36°C的环境下孵育10 min,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KB细胞样品的荧光成像,通过KB细胞的荧光成像来判断化合物NI-3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穿透性;
在所述工序7)中,所述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 ) 将所述纳米颗粒UCs-Ni制成100 μg / mL(DMSO/PBS,v/v=1:399)溶液;
ii)将活性的血吸虫尾蚴移入i)中所述的含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中培养,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试血吸虫尾蚴样品的荧光成像。
优选地,在所述工序4)的步骤c)中,所述原子力显微镜为Nanoscope IIIa型;所述测量条件为扫描模式为Tapping模式,扫描速度为10 Hz。扫描范围为1 * 1 μm;在所述工序4)的步骤e)中,所述透射电子显微镜为JEM- 2010F型;所述测量条件为扫描电压为200 kV。
通过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使氯硝柳胺具有荧光性能,利用荧光光谱仪纳米颗粒UCs-Ni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和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实现了通过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使氯硝柳胺在血吸虫尾蚴体内荧光成像的方法。
(3)有益效果
(a)本发明通过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能的氯硝柳胺载药纳米颗粒UCs-Ni。
(b)本发明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纳米颗粒UCs-Ni荧光发射光谱,能够有效地确定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性能。
(c)本发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纳米颗粒UCs-Ni的KB细胞荧光成像,结果表明UCs-Ni具有生物兼容性,适合作为生物标记物。
(d)本发明中UCs-Ni中含有对血吸虫尾蚴具有特异性的氯硝柳胺药物,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特异性的荧光标记。
(e)本发明中UCs-Ni在波长为980 nm的光激发下,在630-670 nm处发射了较强荧光,由于生物组织对这一波段的近红外光吸收非常弱,因此可以避免自发荧光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标记物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图:a. UCs-Ni的AFM图;b. UCs-Ni的TEM图。
图2是纳米颗粒UCs-Ni的荧光发射光谱(100μg/ml的CH2Cl2溶液) 。
图3是KB细胞荧光标记的共聚焦荧光(a)、明场(b)和叠加(c)图,细胞在含100μg/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中36°C条件下孵育10分钟;(d)是通过线标记的细胞荧光强度侧面剖析图;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980 nm,收集发射荧光630-670 nm的信号,标尺为:30 μm。
图4是尾蚴的共聚焦荧光、明场和叠加图;室温下尾蚴在含有100μg/ml纳米颗粒UCs-Ni的PBS缓冲液荧光标记图,荧光染色时间分别为10 min (a),30 min (b)和1 h (c);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980 nm收集发射荧光630-670 nm的信号。
图5是纳米颗粒UCs-OA结构示意图。
图6是纳米颗粒UCs-EOA结构示意图。
图7是纳米颗粒UCs-Ni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 制备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
1)所使用物质的结构:2-[2-(2-羟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氯硝柳胺(PEG氯硝柳胺)、纳米颗粒UCs-OA、纳米颗粒UCs-EOA和纳米颗粒UCs-Ni的结构,如下所示:
2-[2-(2-羟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氯硝柳胺(2-[2-(2-hydroxyethoxy)ethoxy]ethoxyl niclosamide,PEG氯硝柳胺)。
图5是纳米颗粒UCs-OA结构示意图,纳米颗粒UCs-OA的结构示意图见图5。
图6是纳米颗粒UCs-EOA结构示意图,纳米颗粒UCs-EOA的结构示意图见图6。
图7是纳米颗粒UCs-Ni结构示意图,纳米颗粒UCs-Ni的结构示意图见图7。
2)纳米颗粒UCs-OA:将NaOH(1.2g,30mmol),水(10ml),乙醇(10ml),油酸(20ml)在搅拌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下滴加0.6mmol (total amounts)稀土硝酸盐水溶液(1.2 ml,0.5 mol/L)。随后,将4 ml NH4F水溶液(1.0 M)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将混合物搅拌约10分钟,然后转移至50 ml高压反应釜,将该体系在155-167℃维持7.5小时。将该体系冷却至室温,产物沉积在容器底部。用环己烷溶解并收集产物。将乙醇加入含样品的环己烷的溶液,产物沉淀析出。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依次用乙醇和水将产物洗涤几次以除去油酸和油酸钠等杂质。得到产物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OA。
3)纳米颗粒UCs-EOA:将新制的100 mg UCs-OA样品分散于5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环己烷、10 mlCH2Cl2、25mg间氯苯甲酸,在搅拌下将混合物回流3-4小时;随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得到UCs-EOA。
4)纳米颗粒UCs-Ni:将0.7 mmol PEG氯硝柳胺加入上述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6-8小时。然后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用乙醇和水依次将产物洗涤三次,得到产物载药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Ni。
2.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纳米颗粒结构进行了表征,如图1所示。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均表明UCs-Ni尺寸较均匀,粒径在15-20nm之间。
3.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荧光强度。将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溶液放入标准的石英池中,在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测量条件为测试时激发光波长为980nm。使用时间驱动模式,光谱的带宽设置为1 nm,狭缝宽度为2.5 nm。光散射的强度值为测试15 s中强度的平均值。整体测试使用衰减模式。通过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颗粒UCs-Ni在特定激发光下产生了两个荧光发射峰,特别是在630-670 nm之间存在一个发射峰。
4.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穿透性。KB细胞用含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在3 % CO2, 97 %空气,温度为36oC的环境下孵育10 min。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跟踪细胞体内的荧光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细胞实验结果表明UCs-Ni能够较好进入细胞体内,因此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适合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物。
5. 利用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进行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如图4所示。活性的血吸虫尾蚴移入到200 μL的100 μg / mL的纳米颗粒UCs-Ni的PBS稀释液中,盖上器皿盖以防溶液挥发而造成浓度的改变,引起实验误差。然后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在10 min、30 min和 1 h及时观察血吸虫尾蚴染色情况,并采集荧光图像。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980nm收集发射荧光640-670nm的信号,标尺为:20 μm。从图4中可以观察到,随着UCs-Ni与尾蚴接触时间的增加,尾蚴体内的荧光分布增广,强度增强。因此结果说明UCs-Ni对尾蚴具有较好的荧光标记效果。
实施例2
1. 制备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
1)纳米颗粒UCs-OA:将NaOH(1.8g,45mmol),水(10ml),乙醇(12ml),油酸(26ml)在搅拌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下滴加0.8mmol (total amounts)稀土硝酸盐水溶液(1.6 ml,0.5 mol/L)。随后,将3 ml NH4F水溶液(1.5 M)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将混合物搅拌约10分钟,然后转移至100 ml高压反应釜,将该体系在155-167℃维持9小时。将该体系冷却至室温,产物沉积在容器底部。用环己烷溶解并收集产物。将乙醇加入含样品的环己烷的溶液,产物沉淀析出。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依次用乙醇和水将产物洗涤几次以除去油酸和油酸钠等杂质。得到产物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OA。
2)纳米颗粒UCs-EOA:将新制的130mg UCs-OA样品分散于50 ml锥形瓶中,加入25 ml环己烷、13 mlCH2Cl2、25mg间氯苯甲酸,在搅拌下将混合物回流3-4小时;随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得到UCs-EOA。
3)纳米颗粒UCs-Ni:将0.6 mmol PEG氯硝柳胺加入上述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6-8小时。然后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用乙醇和水依次将产物洗涤三次,得到产物载药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Ni。
2.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纳米颗粒结构进行了表征。
3.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荧光强度:将200μg / mL纳米颗粒UCs-Ni溶液放入标准的石英池中,在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测试。测量条件为测试时激发光波长为980nm。使用时间驱动模式,光谱的带宽设置为1 nm,狭缝宽度为2.5 nm。光散射的强度值为测试15 s中强度的平均值。整体测试使用衰减模式。通过测试反映纳米颗粒UCs-Ni在特定激发光下荧光发射强度。
4.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穿透性:KB细胞用含200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在3 % CO2, 97 %空气,温度为36oC的环境下孵育10 min。转移至共聚焦显微镜下跟踪细胞体内的荧光变化。
5. 利用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进行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活性的血吸虫尾蚴移入到200 μL的100 μg / mL的纳米颗粒UCs-Ni的PBS稀释液中,盖上器皿盖以防溶液挥发而造成浓度的改变,引起实验误差。然后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在10 min、30 min和 1 h及时观察血吸虫尾蚴染色情况,并采集荧光图像。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980nm收集发射荧光640-670nm的信号。
实施例3
1. 制备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
1)纳米颗粒UCs-OA:将NaOH(0.8g,20mmol),水(5ml),乙醇(10ml),油酸(15ml)在搅拌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下滴加0.4mmol (total amounts)稀土硝酸盐水溶液(2.3 ml,0.5 mol/L)。随后,将2 ml NH4F水溶液(1.0 M)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将混合物搅拌约10分钟,然后转移至50 ml高压反应釜,将该体系在155-167℃维持8小时。将该体系冷却至室温,产物沉积在容器底部。用环己烷溶解并收集产物。将乙醇加入含样品的环己烷的溶液,产物沉淀析出。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依次用乙醇和水将产物洗涤几次以除去油酸和油酸钠等杂质。得到产物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OA。
2)纳米颗粒UCs-EOA:将新制的150 mg UCs-OA样品分散于5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环己烷、13mlCH2Cl2、22mg间氯苯甲酸,在搅拌下将混合物回流3-4小时;随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得到UCs-EOA。
3)纳米颗粒UCs-Ni:将0.7 mmol PEG氯硝柳胺加入上述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7-8小时。然后将所得混合物离心,得到粉末状样品。最后,用乙醇和水依次将产物洗涤三次,得到产物载药稀土上转化纳米颗粒UCs-Ni。
2.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纳米颗粒进行结构表征。
3.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荧光强度:将1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溶液放入标准的石英池中,在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测试。测量条件为测试时激发光波长为980nm。使用时间驱动模式,光谱的带宽设置为1 nm,狭缝宽度为2.5 nm。光散射的强度值为测试15 s中强度的平均值。整体测试使用衰减模式。通过测试反映纳米颗粒UCs-Ni在特定激发光下荧光发射强度。
4. 检测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穿透性:KB细胞用含200 μg / mL纳米颗粒UCs-Ni的培养基溶液在7 % CO2, 93 %空气,温度为38oC的环境下孵育18min。转移至共聚焦显微镜下跟踪细胞体内荧光的变化。
5. 利用以氯硝柳胺为母体的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进行血吸虫尾蚴荧光成像:活性的血吸虫尾蚴移入到200 μL的200 μg / mL的纳米颗粒UCs-Ni的PBS稀释液中,盖上器皿盖以防溶液挥发而造成浓度的改变,引起实验误差。然后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在10 min、30 min和 1 h及时观察血吸虫尾蚴染色情况,并采集荧光图像。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980nm收集发射荧光640-670nm的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入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而实现血吸虫尾蚴荧光靶向成像的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消除背景荧光干扰的制备血吸虫尾蚴稀土上转换荧光标记物的方法,包括有1)获得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OA、2)获得环氧化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EOA、3)将药物负载在纳米颗粒上获得载药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s-Ni、4)测试与表征荧光纳米颗粒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