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457041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27978.6

申请日:

2010.02.23

公开号:

CN101814327A

公开日:

2010.08.25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G21K 1/00申请公布日:201008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21K 1/00申请日:20100223|||公开

IPC分类号:

G21K1/00

主分类号:

G21K1/00

申请人:

刁国文

发明人:

刁国文

地址:

225418 江苏省泰兴市横垛镇横北村1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终极分割》统一理论(详见第22卷第26期中国发明专利公报《基本粒子精细结构背景干涉方法》公开号CN1845258A)以及《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涉及的质量背景解析(详见说明书)所提供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量子引力理论依据和涉及的质量来源解释,应用相干场干涉机理及其自然重力场固有技术参数制造和维持失重或超重以及单方面发生重力等人工重力场环境的方法,称为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装置,根据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可以简称“重力机”。“重力机”有用于对抗重力产生失重、增加重力产生超重和发生重力产生重力加速度效应。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

2.
  根据权利1所述一种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具有相干场干涉效应的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

3.
  根据权利2所述一种具有相干场干涉效应的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自然本质之间的相干场干涉方法。

4.
  根据权利3所述一种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自然本质之间的相干场干涉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由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干涉自然重力场模拟自然失重或自然超重以及单方面模拟自然重力环境的方法。

5.
  根据权利3所述,一种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自然本质之间的相干场干涉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包含独一无二自然基础物理和自然生物生理先天边界条件的自然重力场强度267.6(T)重力场干涉技术参数应用。

6.
  根据权利4所述一种由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干涉自然重力场模拟自然失重或自然超重以及单方面模拟自然重力环境的方法,以及根据权利5所述一种包含独一无二自然基础物理和自然生物生理先天边界条件的自然重力场强度267.6(T)重力场干涉技术参数应用,其特征在于外太空自然失重环境由同一自然强度数量级人工磁场单方面模拟自然重力环境过程中涉及自然基础物理和自然生物生理先天边界条件的自然重力场强度267.6(T)重力场发生技术参数应用。

说明书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以《终极分割》统一理论(详见第22卷第26期中国发明专利公报《基本粒子精细结构背景干涉方法》——公开号CN1845258A)以及《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涉及的质量背景解析等为背景。
《终极分割》统一理论和《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涉及的质量背景解析表明,质量不仅是稳态相对系统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的一般表现,而且是自由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的一般表现,惯性现象和引力现象共同来源于稳态相对系统基本粒子背景进动或者自由基本粒子背景自旋,自始不存在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不同来源,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分别是惯性现象和引力现象经验描述之中的正则变量,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作为同一份背景质量,同源于基本粒子的背景相对运动,自始不能脱离于稳态相对系统基本粒子背景进动或者自由基本粒子背景自旋而独立存在。说白了,上述两篇文章于本发明的根本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根据,即引力原因不在基本粒子的背景质量,而在基本粒子的背景进动或者背景自旋。
本发明所述自然重力场,是指来自地球并且作用于地球表面生物圈具有确定作用强度及其确定作用方向特征的地球重力场片段。任意观测点的地球重力场源于构成地球的所有稳态相对系统基本粒子背景进动辐射磁场的代数和,并且有《终极分割》提供稳态相对系统基态基本粒子背景进动速度公式稳态相对系统基态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量子引力原始公式(R>re),以及稳态相对系统基态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量子引力常数G0和稳态相对系统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量子引力常数相对性参数GN/G0,有《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提供质量来源解释,在本发明引入重力加速度经验值g的前提下,可以计算这个自然重力场的磁场强度,为寻求与自然重力场匹配的相干场提供理论依据及其技术参数。为了方便专利审查人员阅读以及方便公众收录,现将所述涉及质量背景解析的论文全文公开如下:
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
——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
刁国文
(江苏省泰兴市横垛镇横北村1组  邮政编码:225418)
E-mail:xsdss@sina.com
摘要:以太观念因为以太漂移实验的相关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等理论准备不足而被错判,质量来源也可能因为粒子对撞实验基于相似的原因而被误读。粒子对撞实验的质子碎片中不会出现比正、反电子更加不可再分的粒子,追踪西格斯粒子既然被认为能够解释复杂的质子质量来源,就应该首先能够解释比西格斯粒子更简单的电子质量来源及其电子质量可逆性转移的精细结构机制,或者毋宁直接通过简单的电子质量来源及其电子质量可逆性转移的精细结构机制解释质子等粒子的质量来源。过分依赖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对撞实验的经验主义倾向,不仅巨额的实验破费增加百姓经济负担,而且偏执的形而下范式思惟不利于相关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的自然生长,而没有成熟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对相关实验的理论支持,很可能重蹈以太漂移实验的覆辙欲速则不达。
关键词:以太漂移实验0165  粒子对撞实验0150K  基本粒子精细结构1000
中图分类号:0433
对“以太漂移”现象的探索,以迈克尔逊(A.A.Michelson,1852-1931)-莫雷(E.W.Morley,1838-1923)实验为标志,虽然引起了近代物理学革命的爆发,但是也付出了扼杀“以太观念”和以太漂移现象蛰伏的巨大代价,原因在于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必要理论准备欠缺和对实验后果影响的必要预后研究不足。
近代物理学甚至现代物理学,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量子力学等在内,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扼杀以太观念和以太漂移现象蛰伏造成的空白,成为近、现代物理学的先天硬伤。这种先天硬伤,不仅妨碍了近、现代物理学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完备性理想的实现,而且使这种完备性理想追求自始陷入来自本身成功描述量子现象同时又为量子背景而困惑的尴尬。自我宣称具有完备性并且引起旷世争议的量子力学,不仅自始面临或有更充分描述的质疑和挑战,而且自身骨子里对量子背景的由衷渴求溢于言表——“不为量子力学而困惑就没有真正懂得量子力学”。以太观念过去百余年阴魂不散,被暂时扼杀的只是以太观念,而以太漂移现象仍然活生生存在于对未知现象和未知背景的困惑之中。近、现代物理学虽然绕过以太观念和以太漂移成功解释了部分未知现象,但是且不谈量子力学自身不能成功描述量子背景的困惑以及不能成功协调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困惑,单就惯性的传统基本力学特征而言,惯性背景——而非惯性现象——一天不被成功描述,以太观念就一天不会真正成为过去,而以太漂移现象则成为始终潜伏在几乎所有试图更充分描述现象世界的新理论之中的先天缺陷。
探索“以太漂移”的若干次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于1887年在美国克利夫兰州的阿德尔伯特(Adelbert)学院完成,距今大约百有二十二年。目前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粒子对撞实验,在其与实验过程不相匹配的理论背景和在其与实验内容不相匹配的结果预期等方面,都类似于百余年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主办方对此次粒子对撞实验数据分析的必要理论准备仍然明显或缺,对此次粒子对撞实验后果影响的必要预后研究仍然明显不足,不仅如此,还有来自现代世俗商业社会的名、利陋习和好大喜功等浮躁之风明显渗透到了严肃的基础物理探索领域。长达半个世纪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涉及其中,这场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旷世争论促使量子力学完备性的问题得到了系统研究,以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等为代表的EPR一派和以玻尔(N.Bohr,1885-1962)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之间的理性之争以及代表争论双方的前辈科学家之间的深厚友谊,不仅在物理学史教科书中传为佳话,而且至今存活在多数人的记忆之中,涉及此次粒子对撞实验的少数现代物理学家或者教授,在表达他们之间涉及此次粒子对撞实验的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以及涉及此次粒子对撞实验的物理意义等方面意见分歧的过程中,略欠理性和厚道的市俗言行难称师表令人遗憾,先辈或为之汗颜,后辈或为之所误,全球已经同舟,孟母难再三迁。使用于粒子对撞实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创下令全世界侧目的多项之最,甚至令人联想也是世界之最的商业性投资迪拜塔,而大型强子对撞机世界之最的每一项数据,其实不仅仅涉及少数科研人员的个人临时成败得失,而且与几乎全世界的每一个百姓的长期生存发展休戚相关。以史为鉴,令人深思。缺少严谨缜密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能够创造出完整成功的传世实验作品,没有先例,相反,以太漂移实验的沉舟在侧,经验主义盛行的病树在前,钱非万能。在形而上理性背景下的形而下实验取证,不仅此次涉及物质深层结构的粒子对撞实验需要与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相匹配的理论准备待之宜慎,即使是以太漂移实验这样的百年铁案,涉及其中的形而下经验证据,其实也自始遭受形而上理性的由衷拷问,这种超越经验证据的由衷拷问,不仅表现在以太漂移实验之后与近代物理学密切相关的相对背景困惑和量子背景困惑,而且表现在以太漂移实验之前与经典物理学密切相关的惯性背景困惑,所有这些困惑在以太漂移实验数据中几乎已经给出了相当精确的解答线索,可惜的是自从经典力学成功描述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以来,经验主义盛行形而上学式微,在经验主义当道排斥形而上学的大环境影响下造成以太漂移实验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或者理论物理准备不足在先,经验主义主流又先入为主对不符合经验预期的以太漂移实验结果武断割舍放弃深入研究在后,致使经验主义以掌握铁证的权威和冷漠,制造出封杀以太观念、雪藏以太漂移的弥天冤案。这是现实社会中的科学世界,又是科学世界中的现实社会。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才会逐渐归还科学世界或者现实社会的本来面目。虽然历史长河再长也长不出上帝的辖区,科学史上经常制造冤案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正面效应自身解决不了的负面效应的深远背景,疑授意于天讳暂时不宜直接叩问,但是实事求是归还科学技术的本来面目维护世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又是我们的天职。科学技术有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只是以天意或者上帝等主宰的名义安排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科学技术的生命和命运也就成了天意或者上帝等主宰安排给我们的生命和命运。我们既是科学技术生命和命运的代创人,也是科学技术生命和命运的代受人。把我们作为人类整体看,我们自始至终在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中自作自受,世界各地区冷静面对其中与世界科学技术历史和现状直接对称的责任与义务,三百年殖民工业化挖下的全球气候天坑理当谁开挖谁恢复或者谁受益谁补偿,核查过去和核查未来具有同等意义,而非像少数发达国家或者既得利益集团在例如全球节能减排等世界民生问题上群集哥本哈根实为同舟争利一贯表现的消极、纷争与守财,其实即使恢复或者补偿也不会超过世界百姓已经承受和即将承受的万分之一,善待我们的每一部分以及慎待包括此次粒子对撞实验在内的所有现代科学技术,是我们整体的天赋良知,其深远大义过民族及人类齐天意。
几乎每一本物理学史教科书中都有以太观念概述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细节记载(详见参考文献1),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以太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距离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至少两千余岁。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认为天体间一定充满着某种媒质。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太充满着整个宇宙,完全的空虚是不可能存在的。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把光振动看成是以太中的弹性脉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太观念在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反反复复中起起伏伏,例如牛顿(I.Newton,1642-1727)主张微粒说,就认为不需要以太,而在波动说的支持者看来,光既然是一种波就一定要有一种载体。光能通过虚空,说明虚空充满不间断的载体,这就是以太。托马斯·杨(Thomas Youmg,1773-1829)甚至形象地把光以太比喻成穿过小树林的风充满所有物质。但是直到19世纪还没有一个实验能直接证明以太的实际存在。虽心知以太天籁无所不在,却无法留置一声一息感观为证。而“以太漂移”则是从光行差的观测提出的。1725-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Bradly,1693-1762)对恒星方位作了一系列的精确测量,把恒星一年四季的位置折算到天顶,发现都呈圆形轨迹,并且领悟到这一现象是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所致。阿拉果(D.F.J.Arago,1786-1853)则从牛顿力学速度叠加原理出发,认为如果发光体和观测者的运动速度不同,光速应有差别,怀疑布拉德雷是由于观测精度有限,没有显示出这种差别。但是经过阿拉果在望远镜外用消色差棱镜加于望远镜视场的半边,提高精度重新观测光行差,实际观测的结果却是经过棱镜和不经过棱镜的两边,光行差完全相同。这正说明经典的速度叠加原理不适用于光的传播。为了使两个实验的结果能够协调,先后出现了若干的物理假说和实验建议。在这些物理假说和实验建议中,以太漂移的拽引作用和测量以太漂移速度加以检验,逐渐成为共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出自菲涅尔(A.J.Fresnel,1788-1827)提出的部分拽引假说,并且把以太分成不动和可动两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议出自麦克斯韦(J.C.Maxmell,1831-1879)建议用罗迈(O.Roemer,1644-1710)的方法从天体的运动观测这一效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出自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合作,他们在斐索(A.H.Fizeau,1819-1896)1851年的流水干涉实验、霍克(Hoek)1868年的半透射干涉实验和迈克尔逊1881年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等实验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迈克尔逊的干涉仪实验,通过假设以太漂移与光速合成效应来求证以太漂移速度。参看图1,光源与发出的光,经半透射的45°镀银面M,分成互相垂直的两束光1和2。透射光束1经反射镜M1反射,返回M后再反射到望远镜T中;反射光束2,经反射镜M2反射后也返回M,再穿过M到达望远镜T,两束光在望远镜中发生干涉。
设以太的漂移速度v,v与l1臂平行,与l2臂垂直,则光束1从M到M1回到M的过程所需时间为:
t1=l1c-v+l1c+v=2l1c(11-v2/c2)]]>
设光速2从M经M2再回到M所需时间为t2,由于以太正以速度v垂直于光路l2漂移,参看图2,由于以太的漂移,根据速度合成法则可以推得合速度应为所以
t2=2l2/c2-v2]]>
两束光到达望远镜的时间差为
Δt=t1-t2]]>
=2l1/c1-(v2/c2)-2l2/c1-(v2/c2)---(1)]]>
≈2l1c(1+v2c2)-2l2c(1+12v2c2)]]>
如果将整个仪器转90°,时间差变为
Δt≈2l1c(1+12v2c2)-2l2c(1+v2c2)---(2)]]>
时间差的改变将导致干涉条纹移动δ条,由(1)式、(2)式可以求得:
δ=l1+l2λc2v2,]]>
如果l1=l2=l,则
δ=2v2/c2λ/l---(3)]]>
迈克尔逊根据已知数据:地球的轨道速度30千米/秒,v/c=10-4,λ=6×10-7米,l=1.2米。估算出预期值为δ≈0.04条纹。1881年实验在波茨坦完成。可是,出乎迈克尔逊的意料之外,他看到的条纹移动远比预期值小,而且所得结果与地球运动没有固定的位相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发挥作用的其实根本不是地球的行星运动,而是太阳系的整体惯性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也不是地球作为行星运动的那个数量级。)
1886年迈克尔逊与莫雷合作,在美国左利夫兰州的阿德尔伯特学院继续实验。为了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灵敏度,他们把光子系统安装在大石板上,石板浮在水银槽上,可以自由旋转,改变方位,光路经过多次反射,光程延长至1米,然而,实验的结果依然如故。他们一共观测了4天,得到的曲线比预期值小得多。他们写道:“观测结果用曲线表示如图3,上面是中午观测的曲线,下面是傍晚观测的曲线。虚线代表理论位移的八分之一。从图形可以肯定:即使由于地球与光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使条纹产生任何位移,这位移不可能大于条纹间距的0.01。”
沿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只需根据《终极分割》统一理论(详见参考文献2)调整相关计算参数,仍然可以作为验证以太漂移效应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先分析一下迈克尔逊的计算理论,不难发现其局限于经典物理的经验公式,而经典物理可以简单分为惯性物理和引力物理,其中惯性物理有两个显著未知特点:一是相对静止惯性速度自始包含量子惯性速度和相对惯性速度两部分,粒子内部电磁等效运动导致的量子特征的惯性速度a c与粒子外部量子引力等效运动导致的相对特征的惯性速度(a为精细结构常数α=1/137.036,c为光速c=2.99792548×108mS-1,GN为引力经验常数GN=6.67259(85)×10-11m3kg-1S-2,G0为引力量子常数G0=5.766×10-11)m3kg-1S-2,合成相对静止惯性速度约为
(αc)2+[(GN-G0)/G0αc]2≈1.08αc---(4)]]>
二是光子惯性能量行为精确对应于中微子-光子相变常数α2/2π修正的光速效应,而非光速本身。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方法中,矛盾的是把引力物理混入惯性物理,落入引力等效相对运动的相对性陷阱,而引力等效相对运动是量子磁场引力构筑的背景进动磁场漩涡,同时是受量子磁场干涉侵蚀而形成的以太旋涡,致使合成光速与地球作为行星的相对运动速度失效,因为所谓相对性就这个行星相对运动对惯性物理而言不是没有实质性运动效应而是这个运动效应要按照相对运动的精细结构常数倍数缩小,不言而喻,地球作为行星的相对运动区区30千米/秒的轨道速度折合成惯性速度只有微乎其微的10-4αc,与前面所计算的相对静止惯性速度1.08a c明显不在同一数量级。现在假设不使用地球具有行星特征的引力等效相对运动作为参照,排除速度合成的相对性陷阱,改用地球的相对静止惯性速度作为参照,同时引入代表地球物质中子、质子的幺弟——中微子——即中微子与光子之间能量行为相变常数在能量守恒基础之上统一两种能量行为尺度,则根据(3)式有干涉条纹移动条数:
δ=δ(1.08αc)2α3/2πv2---(5)]]>
将(3)式代入(5)式并且简化得
δ≈(1.08α)2α2πλ/l---(6)]]>
由(5)式或者(6)式代入相关已知数,δ′≈0.002条纹。计算结果符合图3用图形表示的原实验结果。回顾一下原实验当时的描述:“从图形可以肯定,即使由于地球与光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使条纹产生任何位移,这位移不可能大于条纹间距的0.01”。而修正后的计算结果精确介于条纹间距的0.001-0.01数量级之间,对照图形和实验当时的描述,相当难得。
虽然原实验结果不符合原理论计算结果,但是实验过程、实验数据以及当时对实验数据的确认都是正确的,只是未知相对静止惯性速度,误落行星引力等效相对运动陷阱,以及未知中微子-光子能量行为相变及其相变常数,缺少与实验实际需要相称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来协调原实验结果与原经验理论计算结果之间出乎当时经验理论意料之外的巨大差额。菲涅尔提出的部分拽引假说,把以太分成不动和可动两部分,已经意识到以太对物质包括光在内的普遍作用,尤其是不动和可动两部分对横波和波长精细结构特征甚至有不自觉的先见之明,但是菲涅尔不知道相对静止惯性运动及其具体的相对静止惯性速度构成,对于把以太分成不动和可动两部分,缺少符合相对静止惯性运动的具体分配比例,误把引力等效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等速度经验参数笼统纳入部分拽引参数;麦克斯韦建议用罗迈的方法从天体的运动观测这一效应,但是麦克斯韦也不知道天体运动的引力等效相对运动陷阱;迈克尔逊干涉仪显然对观测光子干涉行为直接有效,但是迈克尔逊尚不知道中微子-光子能量行为相变及其相变常数。所有这些未知因素加在一起还不足以判出否决以太的铁案,关键在于当时整个科学技术主流因为排斥形而上学把自始破缺的经验科学自我封闭起来,因而自始缺少形而上思辨的有效救济,以至于以太漂移实验当时,既不知忽视形而上学未知领域的严重后果,也不知尚未具备分析和判断具体实验数据的实际能力。牛顿发现并且成功描述惯性和引力,但是他没有下意识去追究惯性和引力现象的终极原因,也没有宣称惯性和引力有任何形而上学的基础,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越界,不仅自己魔化形而上学,并且发出物理学要当心形而上学的警告。在他看来,物理学的理论既不要妄想也不应该冒昧地超出只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的范围。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许多自然科学家不忘牛顿的这一警告,在他们的工作中反映出经验主义的倾向,认为所有那些不能从感觉材料中推出的概念和命题,因为它们有形而上学的特征,都要从思惟中清除掉。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E.Mach,1838-1916)认为知识只能直接来自经验,不能直接经验到的都是不存在的,都属于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几乎视形而上学为破庙败神彻底铲除而后快。1886年他提出了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就得把那些没有经验基础的、其术语中包含不可观察的客体或事件的命题都逐出科学的殿堂。所谓形而上学,在东方是天道,在西方是自然和生长的根据。在追究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终极原因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对尚未发育变声的经验科学而言,恍惚在经验之外捉摸不定的形而上学成为令经验童子恐惧的心魔。这一经验主义标准虽然有另起炉灶重建经验科学殿堂彻底放逐形而上学之嫌,但是一分为二客观评估,这一股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不仅有限而且也有其历练经验科学催生不自觉反思的积极意义。其影响有限的证据首先来自牛顿本人,他虽然发出了言不由衷的警告,但是自从他发现了惯性和引力现象并成功描述惯性定律和引力经验公式之后,并不是他不想去追究惯性和引力现象的终极原因,不仅在他发现惯性和引力现象并成功描述惯性定律和引力经验公式之后,而且在他发现惯性和引力现象并成功描述惯性定律和引力经验公式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和完成描述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隐含了对现象背后的自然根据的深刻思考。牛顿自始不自觉把惯性和引力现象置诸整个的完整自然秩序之中,自始不自觉受制于隐藏在惯性定律和引力经验公式背后的宇宙结构普遍联系特征和描述运动普遍联系特征必然不可或缺的逻辑完备性要求,并且因此分别提出了具有典型形而上学意义的“第一推动”假设和“万有”假设。牛顿用这种明显超越经验实证范围的纯概念抽象定义来界定所公布的具体定律和具体数学公式的边界条件,终究难逃形而上学的魔咒。暂时不纠缠于艰深难问的形而上学,避免落入暂时力所不及的形而上思辨,先着手相对容易得手的形而下制器,以及可以直接验证并且直接应用的经验科学,在客观上不仅以质朴的务实精神开拓和完善包括惯性定律、引力经验公式和电磁经验公式等在内的完整经典物理学体系,并且以先天注定的不自觉历史使命为即将诞生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创造了必要的经验基础,也为形而上思辨终究要重新直接服务于统一物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实证平台。不仅自然科学的每一个进步细节缺少不了这种平台,甚至形而上学本身的每一步成长细节也离不开这种平台。这种平台不仅为经验主义圈定的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放逐的形而上学提供支点,而且其本身直接构架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筋骨。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论,其创始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M.Planck,1858-1947)等都曾不自觉着魔于形而上思辨,不仅他们各自代表的独立领域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都从非经验的假设出发,而且以创新精神试图颠覆经典物理学的经验巢臼,对各自发现并描述的相对论现象事实和量子论现象事实背后的先天的和谐感悟至深,尽管他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假设途径来描述他们的自由感悟,但是他们不迷信也不等待,把自然科学不自觉融会于形而上学,并且自始坚信隐藏在一切现象事件背后的先天的和谐就是理论物理孜孜以求的自然根据表现。在这种信念支持之下,不仅各自成功发现和描述相对论现象和量子论现象,而且由此各自分别滋生的统一场困惑和量子背景困惑以及协调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困惑,虽然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没有出现直接现成的思考结果,却直接指明了来者通向终极分割基本粒子先天的和谐的思考方向。渴望看到这种先天的和谐,是他们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牛顿、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晚年具有相似意义的形而上困惑,虽然被形而下范式置评或误入歧途或无功而返或无功而终,即使是其中被称无功而返的普朗克,虽然未能把量子论同相对论、经典理论等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但是自评其中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感悟还是值得的,更不用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义无反顾。相信困扰普朗克的远不止量子背景,甚至已经发现了一些统一相对论、量子论和经典理论的蛛丝马迹,假如普朗克也是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以他代表量子论却又自始接受甚至支持相对论的天缘,再加上假定留学中国古老华夏人文之元会适上哲太极余音,或已经改写科学发展史。局外人眼中的范式金身掩盖不住局内人内心经验逻辑破缺的泥菩萨隐痛,其实经验理论更像几条内秉不凡的毛毛虫,注定要经历自身孤独与困惑的无奈爬行,并且自始梦想蜕变形而之上的隐形翅膀飞越无尽的孤独与困惑,追求先天和谐的自由境界。这是自然世界的和谐自理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的先天的和谐孕育终极理论之梦的自然历程,完成统一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蝶变,尚只是其追梦蝶旅的起点。因此,虽然对以太漂移现象的关注因为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而遭到雪藏,但是被雪藏的只是以太其名,布拉德雷和阿拉果两个实验的结果仍然不能协调,其现象事实仍活生生地存在,尽管相对论和量子论从光的缺口解释了部分现象事实,但是以太观念之死所遗留仍未获得解释的现象事实自始存在,人们只是在寻找不违反以太漂移实验以及不违反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新线索来解释自始存在的现象事实并重新命名这些现象事实。西格斯粒子是否存在或者粒子对撞实验是否能够提供相关证据,在这里并不是问题,在这里,真正的专业性问题,是以例如西格斯粒子命名的质量现象自始活生生地真实存在,关于基本粒子质量来源以及相对性质量效应中质量发生转移的结构性机制才是此专业性问题的专业内容所在,多数科研人员既不会简单地把赌注下在即将进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实验上,也不会因为存在实验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不关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实验。在这里,理性的另一半才是实证。
终极分割统一理论何以能够提供上述修正以太漂移实验结果的相对静止惯性速度和中微子-光子相变常数来证实以太及其以太漂移的事实存在从而颠覆以太漂移实验的旧案,关键不在其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关键在其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的形而上归宿。其基本物理假说的物理基础是以正、反电子作为承载一切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元素,其数学假设的数学基础是正、反电子能量行为的既有经典电磁经验常数,其理论框架由层子、引力和宇宙等三个模型构成,三个模型中的数学假设互为前提互为印证,描述的统一理论明显具有先天的和谐特征,这种先天的和谐特征不仅与上哲太极余音和响会适以太天籁,还为把相对论、量子论和经典理论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举例参数在其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上符合进一步解释以太漂移实验数据的要求,其终极分割统一理论整体框架为进一步解释粒子深层精细结构提供了不必以粒子对撞实验为验证前提的理论和公式。其中涉及中子、质子深层结构的层子模型的数学假设,是一个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不可分割的互补量子结合体,在其与已知原子光谱和万有引力现象事实精确对应的能级跃迁中微子-光子相变能量量子效应和背景进动磁场引力量子效应所揭示互补量子数,在把这些互补量子数表述为数学公式时表现出来的精致互补量子结构,简直令人惊叹于自然结构的和谐与完美。这个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内部基本粒子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结构,是中子和质子的生命和灵魂,可以用人类的生命去交流或者用人类的灵魂去感应,可以用我们经过了生命交流和灵魂感应的人类生命和灵魂的真实存在,去证明中子和质子的生命和灵魂的真实存在。假如固执于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屠宰质子来了解这个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内部基本粒子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结构,则无异于试图用解剖人体的方式来了解人的生命和灵魂。这个被比喻为中子和质子的生命和灵魂的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数学公式引述如下:
12mei12C2=12mei12(reαα21i122π)2vi1212me1i22C2=12me1i22(reαα2i222π)2vi22---(8)12mei12α2C2=12(α21i12Crn)2mei12ki1212me1i22α2C2=12(α2i22Crn)2me1i22ki21ki22]]>
(8)式中me代表自由电子质量,代表层子相对运动量子特征,代表层子背景进动量子特征,经过引入中子背景能限基本粒子数计算得
vi1=α3C2πre1i12vi2=α3C2πrei22ki1=rnαi12ki2=rnα1i22,i1=1,2,3,······,n1;i2=2,3,4,······,n2;n1+n2-1=NC.---(9)]]>
代入相关已知数,基本粒子数NC介于21和22之间,对照质子质量数求得,i1=1,2,3,……,12,13,(14);i2=2,3,4,……,7,8,9。当用表格描述这一对互补量子数在(8)式或者(9)式表述的数学结构时,简直像一把算盘简约而深邃,其互补量子精细结构不可打碎观测有如算盘精致结构不可打碎观测:
表1:中子、质子内部层子各能级基本粒子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数

这里对于表1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终极分割统一理论,除氢原子外,原子光谱受到核子谐并秩序和核外电子谐并秩序的修正,不能直接反映质子能级跃迁的本色特征,需要透过在原子结构周期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子谐并秩序修正效应才能领会原子光谱中质子能级跃迁的本色,同时也正是这种起主导作用的核子谐并秩序直接构成了原子结构周期律的核心和灵魂,因而原子光谱反映的是核子谐并秩序起主导作用的原子能级本色特征。不仅中子、质子,即使是原子,被拆解后的原子构件,从本质上不同于有生命的鲜活原子,原子作为原子的本质属性自始不容通过分割原子来了解。解剖原子可以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好比医学解剖一样,但是对原子行为的了解,则需要另寻符合原子结构秩序本色的途径。
当我们把这个中子、质子内部基本粒子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结构形象地比喻为算盘时,立即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景象,粒子对撞实验主办方正在费力试图给两把算盘从相反的方向加速以求这两把算盘以足以相互击碎的速度对撞,通过大型电子计算机观测和记录附加磁场中碎片及其衍生物的磁场偏转效应特征数据,为科研人员分析算盘内部深层结构提供数据资料。可以遐想,当两把算盘高速对撞时,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可事先确定的结果。需要多少次对撞和多少把算盘的毁坏,才能完成包括所有可能结果的完整拼图啊。对于这个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结构,虽然除此之外还应有更充分描述粒子深层结构以及宇宙背景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而对于算盘,算盘结构于中国人而言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算盘道理于中国人而言已经朴素到不能再朴素。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把计算方法从古朴的“筹算”发展为更高效的“珠算”。现存算盘由矩形木(或者代木)框内左右平行竖排若干档符合10进制的算珠,根据计算需要一般设计为9、11和15档等等,以算珠记录每一步心算过程直至得出最后结果,又以一道横梁把算珠分为上下两部分,梁上2珠(财会用进一步简化为1珠),每珠代表5,梁下5珠(财会用进一步简化为4珠),每珠代表1,以简化计算操作。在算盘整体结构上,上下左右互补表述10进制任意位数的自然数。珠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现在即使一个普通中国百姓都知道的简单的朴素的道理是:无论是了解算盘结构,还是了解算盘道理,最佳途径是练习珠算。恐怕只有学龄童才会只想到用拆解算盘的方法来了解简单的算盘结构和朴素的算盘道理。即使是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台上曾经的科学权威,在古老的世界形而上学学业方面又何尝不像一个逃学的学龄童?不幸的是,根据终极分割统一理论描述,质子内部结构自始存在不可打碎观测的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事由,在这个简单的现象事由背后隐藏着比相对运动和背景进动互补量子结构更难理解的形而上背景。这个形而上背景控制着粒子内部普遍存在的极化机制以及极化结构中基本粒子的八卦互补特征。这种不可打碎观测的极化事由,可以用非规范非专业的形而上概念简称为太极禁闭,诚宜引起粒子对撞主办方的适当关注。语出刘勰《文心雕龙》:人文之元,肇始太极。太极是东方上哲所传形而上最高境界。历史见证,经验科学虽然成功逃学在先,却不得不付出为经验科学的经典成级而困惑终身的代价,即使在以太漂移实验之后,从光速不可直接参与速度合成的缺口开拓出深奥得令百姓侧目的近代物理学其各自困惑至深自不待言,紧接着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在某些方面的精确程度甚至令科研人员自信到宣称完备的程度,同样未能逃过困惑终身的厄运,更未能发现并救赎以太漂移实验的历史沉冤;历史也将见证,此次粒子对撞实验对极化粒子的太极禁闭视而不见,形而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终极分割》为理论,有以太漂移实验为实例,证明撞击为寻找“质量”从何而来以及科研人员将分析多次撞击实验数据得出最后结论的初衷落空已经毫无悬念,按照目前实验主办方的技术准备和理论准备,顶多撞击出一个研究质量来源的新开端,远非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所谓最后结论。这一切只有在冷却冷静之后才会有清醒清晰的自我裁量。全球气候反思节能减排的昂贵学费,由若干代世界百姓缴纳。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反思的昂贵学费不仅有违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良知,而且有损尤其是科研人员引以为自豪的智慧美名。形而上的深远背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仅直接操纵理性,而且直接构成理性。终极分割统一理论通过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和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磁场相互作用事实,证明以太的真实存在,为了符合规范术语,勉强称之为背景磁场。宇宙基本粒子向某微观空间贡献磁场的总和,构成该微观空间背景磁场。坦率而言这个背景磁场的磁场本质淹没在大尺度高精度各向同一性之中,自始无法用经验主义的经验眼光和经验尺度来辨认,背景磁场表达的是每一个基本粒子与宇宙基本粒子整体之间的磁场互动关系。因此粒子深层结构的形而上学背景不可能通过粒子对撞得到完整认识。极化条件下才产生的八卦互补精细结构自始存在普遍的太极禁闭特征。脱离极化条件,其极化条件下的精细结构特征就会像被屠杀的生灵烟消云散。极化即太极。除基本粒子个体以外,经验视界范围内所有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都是八卦互补极化结构,都存在不可打碎观测的太极禁闭,在不破坏极化结构的前提下才可能了解活生生的八卦互补结构特征。只有在了解基本粒子极化结构的前提下,才可能了解例如中子、质子等极化粒子的粒子结构。极化是按照太极的八卦互补规则来实现的,八卦互补规则的核心在正、反电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的正、反互补。中子和质子内部的八卦互补才是体现粒子生命生理的鲜活要素。从原子往下细分,经过了中子、质子,再经过了正、反层子以及中微子、光子,就到正、反电子暂时不可再行分割,和我们曾经认为的物质可以无限细分下去的传统经验观念有较大落差。从终极分割之中不难发现,正、反电子作为终极分割基本粒子,仅仅通过抓阄式抓取一个或正电子或反电子个体,和假设的那个承载一切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元素相比,明显不可同日而语。正、反电子各自组成层子,正、反层子组成中子和质子,中子、质子组成原子核原子诞生,自原子以往尤其分子、大分子世界,仅仅凭正、反电子的电磁行为何以滋生分子、大分子的造命能力。虽然相信正、反电子仍然是构件,甚至构成一切的构件,也可以怀疑是数学的抽象思惟误导对构件功能的认知,但是仔细辨认此构件仍不似粟仓之粒,因为粟仓每一粒都有胚芽。那么,正、反电子的造命功能在那里呢?在正、反。正、反如阴、阳,性器之喻。正、反极化如阴阳交合,滋生八卦互补精细结构。生命存活在太极八卦互补精细结构。粒子的胚芽在太极。有胚芽的就不是基本粒子。只有正、反电子个体没有胚芽。基本粒子是正、反电子,基本粒子又不是或正电子或反电子个体,作为承载一切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元素,是不容再分的正、反电子。分割之极而正、反不容再分,其中的形而上学背景,不是似曾相识那么简单巧合。一个不包括生命科学的统一理论,即使在这个统一理论已经统一的有限范围内自称统一理论,但是肯定不是完全符合自然世界的统一理论,即使有一门自然科学被允许不承认自然世界包括生命——甚至人的生命,那也必定是一门不自然的科学。基础物理对正、反电子的真空电介常数和真空磁导率提供了相当详尽的启发性认识,对电子以光速为临界的相对论性质量与速度关系也有了相当清晰的经验描述,对电子的量子论性背景自旋及其背景进动也有了相当精确的统计计算,但是以正、反性为主体核心的深入研究在现代物理学或者现代科学主流领域尚未真正启动。虽然基本粒子不可预约,但是基本粒子可以追求。在自然科学面前,任何人为的界线都将违背自然。倘无基本粒子绝其生命迹象于终极分割,不会有此终极分割基本粒子命脉再现于正、反性以及生息滋长于阴阳、思惟临渊于八卦、理论开源于太极。
电子质量行为告诉我们,质量来源自始不能通过所谓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质子对撞实验来了解和发现。基本粒子在极化之前,就已经产生所谓质量在先,即使质量发生相对性转移现象,也不是极化粒子所固有,加速电子流在光速临界发生质量膨胀的实验记录早已纸张泛黄。终极分割统一理论认为基本粒子正交三重等效自旋按同一螺距聚焦构成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约束等效相对运动能量构成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等效质量,简称基本粒子背景质量。用me表示正、反电子背景质量,±e表示正、反电子电荷量,t表示时间,Bx、By、Bz分别表示背景磁场正交三维分量,则正电子按左手定则顺序或右手定则逆序接力式连续偏转和反电子按右手定则顺序或左手定则逆序接力式连续偏转在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线动惯性坐标系八个卦限两种秩序的对称割据和互补自旋可以表述为时间的函数:
Bzdydt-Bydzdt=me±ed2xdt2Bxdzdt-Bzdxdt=me±ed2ydt2Bydxdt-Bxdydt=me±ed2zdt2---(10)]]>
根据左手和右手定则正、反电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也可以直观图示为图4。
背景磁场中的自由电子只有与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自由,这是以整个宇宙为背景的相互作用,自由电子所秉赋的自由特征直接就是电子与宇宙内部其他所有正、反电子之间不容选择不可更改毫无自由可言的相互作用。自由电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直接对应于电子与宇宙内部其他所有正、反电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所赋予的能量、质量和速度关系特征。在正交三惟空间,(10)式中电子不为零的运动能量与分布于三维空间的背景磁场余额分别产生洛仑兹(H.A.Lorentz,1853-1928)力,由于左手定则或者右手定则中的垂直关系并且由于电子运动在正交三维磁场中不可发生运动方向与任意二维磁场同时相平行的情形,意味着存在三维洛仑兹力之间永不停息的此消彼长并且始终存在至少二维洛仑兹力之间在相反方向上的内抗,致使电子不为零的运动能量具有在背景洛仑兹力不可避免的内抗中螺旋的精细结构特征,这是称为背景自旋精细结构的实质和核心。背景磁场以统一的能量尺度即相等的内抗质量以及相等的自旋半径和相等的波长刻画任意能量的自由电子所拥有的能量刻度,而作为直接标志背景磁场能量密度水平的自由电子背景自旋半径与波长之比,称为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常数,即量子物理学的a,从此还其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常数的本来面目,反过来成为以背景自旋标度背景磁场能量密度的物理标志,背景磁场从此落入经验和实证的视线范围,以自由电子的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常数定量地标度出作用于电子的背景磁场能量水平,传递着来自宇宙深处乃至整个宇宙不可直接观测的相互作用信息。自由电子的惯性运动特征,从此暂时着落于自由电子的背景自旋精细结构惯性运动的能量、质量和速度关系,从此暂时着落于能量裹挟的电子运动磁场与背景磁场相互作用正交三维洛仑兹力内抗与螺旋并存。此次粒子对撞实验项目之一的追踪西格斯粒子,其实验项目的实验思路明显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先天性缺陷——假定西格斯粒子能够解释质子等粒子的质量来源问题,那么就应该同时能够解释电子质量来源问题,虽然电子不具有像质子那样的复杂结构,正是电子结构的这种简单性,难道不正好提供了了解质量来源的更简易途径?如果不能解释电子质量来源以及电子质量相对性转移效应的结构性机制,即使有一个被一部分科研人员暂时认可的质量来源理论,那也至少存在经不起电子质量来源之轻微颠覆的缺陷。现在是否已经有充分理由认为质子和电子有不同的质量来源?假如西格斯粒子自始寄居在正、反电子之中,是否还要通过正、反电子对撞实验来击碎电子寻踪西格斯粒子呢?既然西格斯粒子也寄居在正、反电子之中,还能从质子对撞实验中撞击出比正、反电子更加不可再分的粒子吗?可以对比质子对撞实验和正、反电子对撞实验,试试看正、反电子对撞会有什么结果。假如正、反电子湮灭为光子和中微子,其中湮灭为光子部分的正、反电子能量按相对论效应部分地从质量特征转移为速度特征,其中湮灭为中微子部分的正、反电子能量按相对论效应部分地从速度特征转移为质量特征,相同能量的光子与中微子质量之比为光子-中微子相变常数从正、反电子对撞发生湮灭行为的历史实验记录不难发现,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对撞实验启动之前,能够解释质量来源的有名或者无名粒子其实已经在先湮灭于正、反电子能量行为。人们了解有关质量膨胀与亏损的相对论性能量、质量和速度关系以及关于高速电子流在光速临界质量膨胀的实验事实是在接受基础物理知识之后,那些几乎毫无疑义的能量、质量和速度的机械关系以经典的名义却已经深入人心先入为主,倘能一朝接受这种从机械质量到相对质量的颠覆性转变,其实已经意识到质量本质的光速临界结构性机制,相对论未用对撞已经突破质量结构的疆界,相对论其实有机会从结构相对性的突破口开拓相对量子观覆盖深陷完备美梦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宁叫醒梦中人不越雷池半步。质量或膨胀或亏损直接来自形成这份质量的背景自旋精细结构以光速为临界的结构性变迁。精细结构常数的任何改变都直接导致质量和速度的相应改变。定量的干扰会驱动定量的扰动,可以验证自由行为以什么样的能量、质量和速度关系应对施加于其身的干扰。精细结构常数虽然首先反映背景磁场的能量水平,但是第一,背景磁场虽然具有大尺度各向同的明显特征,但是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处处一致,由于惯性运动,间接由背景磁场的作用约定,直接由宇宙内部其他所有正、反电子运动磁场的作用约定,惯性运动必然成为宇宙内部基本粒子整体自洽稳恒运动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电子都具有先天注定的位移轨迹和速度变化秩序,精细结构常数时刻都在随惯性运动本身的发生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变所具有超越经验感觉的长期缓慢定向性宇宙年轮特征,而在直接的经验感觉上就是惯性运动与生俱来的相对静止或者直线运动,并且曾经以不变、以似是而非的例如继续保持、直线等惯性特征误导对相对静止或者直线运动这一重要物理现象的认知,使之严重脱离与宇宙内部其他物体相互作用的序列,割裂了貌似自在其实他在的惯性运动,牛顿力学的成功,更是加深了这种切割的貌似合理性,牛顿在他的手稿《惯性定律片断》中写道“所有那些古人知道这一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从亚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学转变到牛顿的经典力学,最深刻的变化在于切割出惯性定律,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中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继续保持或者沿直线作等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当近代一些先知自觉感悟到这个惯性背后其他物体例如以太的作用,但又一时举不出符合流行于时的实证要求的相互作用证据,便以经验主义的标准判定是非误导自由探索的方向,尘封形而上学的自由感悟,至少推迟了这扇宇宙之门的开启;第二,背景磁场虽然有着很高的能量密度,并约定了自由电子貌似永恒不变的惯性运动特征,但是它仍然是磁场,以致一个电子在另一个电子附加的运动磁场中运动,被这个附加磁场额外约定的运动特征几乎完全扭曲了原有的惯性运动特征,精细结构常数在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内部的相对量子化所展现自然科学对象,单就物理学而言,就已经从中产生了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等庞大、深奥的科学体系,这些科学体系相对于自然现象世界简单统一的相互作用本质,其实一点也不比自然现象本身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在于经验主义的精神桎梏约定的惯性思惟,这种惯性思惟已经习惯于使用经验范式的小汤匙来度量近乎无限的自然万有,排斥从经验范式以外的途径或者自然特征来观察和描述自然世界,已经近在眼前并且试图从中打捞一汤匙的以太也像幽灵一样穿过汤匙,因为对狭隘实验预期而言无法接受经验理论和实验实际之间的巨大出入,便以经验主义铁范的冷漠与偏执判出排除以太的铁案,致使绕过以太观念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像天书似的以天才能读得懂的语言,描述天才看得到的现象世界,而纵然天纵之英,岂能逃脱惯性时空果真弯曲的困惑以及不为量子力学而困惑就没有懂得量子力学,而人文自始追求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述最复杂的自然,这才是科学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自然科学所能给予平凡人的最大自由,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周岁庆生会上发表讲话时则直接提出了终极理论的通俗标准,“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相对论和量子论自己尚且困惑于自己的理论,即使有用于未来完备认识体系的建立,也殊难作为建立未来完备认识体系的出发点,相对论和量子论要消除自身的困惑,仍需重新回归以太观念,因为不仅时空的弯曲而且量子行为等表现出来的规则都来自以太对附加其上的作用的应对,而以太是背景磁场的历史称谓。因此,重新回归背景磁场,并且——在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基础上重建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的过程,其实也是重建相对论和量子论甚至重建经典力学的过程,沿着基本粒子稳态相对系统在背景磁场变迁中的衰变过程无限期延伸,其实也是重建宇宙稳态相对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或者重建终极分割基本粒子稳恒宇宙整体先天的和谐知识体系的过程。太热衷于或者过分依赖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实验,不利于经济或者节约地完成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对撞实验所必需的准备工作,甚至会耽误从其他方面或者途径例如质子光谱和量子引力等通达相似目标的进程。在原子谱线红移或者蓝移等天文观测面前,量子力学其实有机会跳出量子不变性的习惯意识,仅仅那么一小步,举手投足之间,相对量子的蜜桃就会落地,从量子到相对量子,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开放的可变量子结构支持,不是来自经验巢臼的多普勒(J.C.Doppler,1803-1853)效应经验描述封闭了本可能通向量子结构的思路突破,而是量子力学本身自始没有接纳开放量子的余地准备。这种开放的可变量子结构不仅是通向物质深层相同基态量子结构空间视界的通道,也是通向宇宙深处不同基态量子结构空间视界的通道。单纯统一的量子假设可以不追究结构而成功地作出能量的统计和描述,唯独相对量子中的相对性离不开量子结构的变化机制来解释量子的差异。量子力学如果试图与相对论分祖裂宗并且继续追求自我完备甚至独占终极理论的美梦,就会继续身陷越来越深的由衷困惑不能自拔。对原子结构中相对量子结构的成功描述,自始离不开相对性和量子性的经纬交织。在统一和谐的自然结构面前,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论甚至量子力学都是对完整自然结构某一些方面某一些片断的经验描述,无论是从相对论或者量子论内部视角还是从背景磁场外部视角诱发的相对量子观,都是对自然结构和谐信息的传达,在完整和谐的自然结构面前,选择或者偏执都与自然结构的完整和谐背道而驰。对量子力学的偏执势将延缓相对量子观的自然成熟。所有片断在整体之中的位置都是局部,现在日趋成熟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建立互联网的初衷,会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代表领域在整体中的位置。这个初衷在于应付战时状态随时准备绕过某些可能失去控制的片断以维持剩余部分作为不完整现实整体的畅通联系。科学片断之间的普遍联系要靠基础物理确定无疑的兼容性,包括量子力学在内脱离结构性的基础物理联系直接意味着自我或者被封闭起来。包括量子力学在内,任何试图超越基础物理自我封闭的科学理论,即使能够天马行空自圆其说都将会被未来科学的发展绕过或者抛弃。分割之极,多少镶金嵌玉浮华世家成过眼云烟,只有一向简单朴实的电子百姓仍在微笑。只要没有把既有理论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不要说遥远的终极理论,即使近在眼前的初级统一理论,也不能令人信服,因此正、反电子有希望成为通向未来终极理论的现实桥梁;即使是经验主义也自始具有符合知识交流和文化传承要求的合理内核,那就是任何知识体系至少要可以通过无限制的反复验证来确切把握;普朗克的初衷并不是想把量子论、相对论等新理论重新纳入经典理论的旧框框,他试图为协调量子论和相对论以及协调新、旧理论寻求统一逻辑线索的努力已经触及统一理论的实质;统一理论生长的土壤恰恰在于既有理论确定无疑的基础逻辑片段,隐藏在这些暂时仍然相互脱节的基础逻辑片段之中的先天兼容性,才是初级统一理论需要加以深入开发的单一逻辑对象。正、反电子,作为所述单一逻辑对象的经验载体,貌似简单到没有物理疑问,刚性到鲜有数学疑难,朴素到令人难以置信,没有高深莫测的金科玉律只有妇孺皆知的太极再现,同样是正、反电子,也同样是作为所述单一逻辑对象的经验载体,其实简单到只剩疑问,刚性到数学极限,朴素到不宜直言不讳,没有确定无疑的基本科学原理只有莫名其妙的八卦对称。到目前为止,终极分割侥幸清楚一件事,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来自宇宙内部其他所有基本粒子的作用,基本粒子表现出来的相对静止或者直线运动特征,是宇宙整体稳恒运动的一般表现。而在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尺度,基本粒子以既有的背景自旋精细结构来应对以精细结构半经为临界距离的相互作用,改变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原有的内抗与螺旋细节,复合出明显有别于原有背景自旋精细结构的内抗与螺旋细节特征,具体表述到基础物理惯用的物理量就是以光速为临界特征的质量与速度的相对性改变,而质量与速度的任何改变都涉及到能量守恒范围内的内抗质量与螺旋运动之间的重新分配,以及螺旋半径与螺距对比度的重新调整,导致精细结构常数同步变化的是背景自旋精细结构本身的变化,而非某个常数的变化导致结构本身的变化。这种内抗质量与螺旋运动之间的重新分配或者螺旋半径与螺距对比度的重新调整正是相对现象经验描述和量子现象经验描述与惯性现象经验描述之间的显著界线。以太以背景磁场能量密度统一标尺下的运动磁场洛仑兹力内抗与螺旋共存结构的内抗量与螺旋量,把质量与螺旋共同纳入以太的作用范围。由质量到内抗量的转变不仅是理解质量本质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基本粒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又统一又可变特征的关键。终极分割统一理论因为建立在不可再分的正、反电子作为基本粒子的太极形而上基础之上而具有简单和刚性特征,基本粒子精细结构又统一又可变特征透露的基本粒子整体先天的和谐,必须由自由电子背景自旋精细结构来源及其自由电子质量具有光速临界特征的可逆性转移精细结构机制涉及的经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等既有知识体系整体提供经验依据,梦想绕过统一理论直接解释质量原因,比起借助已经建立起来的统一理论解释质量原因,至少要做更长的梦。电子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物理学史把它称为第一个粒子,当电子第一次被观测到时,在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实验室“年度主餐”的祝酒词中曾宣称“电子也许永远不会被任何人利用。”耐人寻味的不是这个预言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出入,而是当时给予这种非功利发现的高度重视。电子自始深含包藏一切的气质,不仅其自身能量、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超越所有现成的观测尺度,而且其自身电磁能量行为特征的一切细节,至今仍然是各种新型实验的观测对象,愈来愈普遍的观察和愈来愈深入的研究,以及它的万有和它的完备,正使它的角色从第一个粒子转向最后一个粒子。对于不容再分的正、反电子,即使整个世界所有科学研究机构,迄今为止,确定已经认识它吗?
形而之下的小有成就一旦被奉为范式,就已注定难脱以不知己之对形而上学无知评其已知己之对形而上学不知的幼稚陋习。一个地区的科研秩序一旦异化到以范式排他的程度,则不仅自身背弃了自由探索的科学本义,甘愿受役于世俗政治经济脱离自然研究,而且会以世俗化门派操弄潜规则误人子弟,自由才是科学的源泉。即使暂且不谈积重难返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当被问及相对静止原子在虚空中速度几许,挟辎重立范式队伍庞大的现代化科学精英尚且集体失语,长期困惑无主的科学殿堂上座虚位蒙尘,习以为常的“基本”或“规范”实在有违基本或规范本义,既不适于纪念先驱也不利于教育后代,毋宁做一个自由探索的精神模范,即使像牛顿、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等晚年所做的研究。和大型强子对撞机带给我们的时代印象相比,那些曾经使用于观测宇宙射线的乳胶块之简陋简直要被比回史前,史前朴素遗风在现实社会早已难得一见,爱因斯坦留给哥本哈根玻尔的那个光子箱或可与之媲美,而有史以来五千年智瘟挥之不去,老子则谓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无论科研人员多么振振有词于技术革新与时代进步,五千年文明技术资源所有制本质没有变,三百年经验科学探索自然未见自然。科研人员自己尚且没有底气说清楚设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现实必要性和进行粒子对撞实验的实在物理意义,何况普通百姓,只是朴素科学技术的合理内核以及科学先驱既献身于社会又献身于科学曾经赢得的普遍尊重还在,即使经过了尊重民意的程序最多算是一种民意信任托付,如此高份额资源配置挑战极限简直孤注一掷杀鸡取卵,虽鸿鹄安知乃夯之志,成败都是百姓的痛,当心民意不可兜售。一面是以科学技术的名义,里程碑式大型强子对撞机准备带领我们领略宇宙理论的无限风光,一面是世界社会现实,天灾与人祸并作,失和的人间天堂疑似人间地狱,倍受社会信任的知识精英好雨落在经验荒田。科学技术领域本身的貌似超凡脱俗也掩盖不住基本的教条与范式的僵化已经异化到画地为牢立木为吏丧失活力的地步,纵然借助大型强子对撞机有所作为,也是人工再现自然强子对撞,凸显科学主流基本思惟沉沦于经验范式和社会整体世俗志趣没落于身外之物,即使少数看破红尘独善其身也修不出兼济佛性成就不了空门正果,言不由衷的凡人精英在社会现实面前,还剩几许知识的荣誉和示范的意义?无论是否在社会与科学之间划界,于社会于科学硬环境都要通过软环境起作用,其中的核心问题不在对这个软环境的简单需求,而在认知这个软环境的生长由路,对这个生长由路的形而上无为背景,殊难与长辈达成共识,不仅秩序和自由自始同由同路又自始互生互克,而且科学技术领域不是世外桃源,因而治理这个软环境治本还在治政治经济,不可避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进程敏感话题,在形而上而言民主就是政治与经济的无为。宇宙以太兼容万有,并非宇宙空心能容。秦武力统一中国文化尽缴海内兵器逞强一时,修万里长城三百里皇宫称复以始辉煌片刻,仍未改变空心帝国不可复辟的命运。唐来使群集歪诗不羁,文化兼容而后大强至于盛。中国人教育子女时常讲一个典故,一个富人和一个出家人相约去南海观光,富人打算雇船前往经年未兑现,出家人已经步行观光归来。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现实技术负担,就像那个富人富足而累,累过了那道坎就难以成行。这种并不新鲜的强子对撞不仅在地球大气层时时刻刻大量自然发生,而且近代以来科研人员已经使用实心乳胶块等手段观测和记录,粒子物理学所描述庞大介子家族的诸多成员可以为此作证,毕竟大型养机场公共科研事业不是少数人的奢侈玩具或甜点。科学研究一旦感染投资病毒,就意味着埋下投机与危机的隐患。世界经济领域投机与危机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科学不仅是形而下精尖技术,而且是形而上先天和谐,引经据典而言,形而之下谓之器,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下强子对撞实验自始需要形而上先天和谐的理性救济。纵然当局者堵塞民间质疑言路,不仅有史以来先驱在天之灵注视着我们,而且未来无数后辈睿智人性会评判我们。可以比较终极分割基本粒子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对撞实验二者在使用于了解质量来源及其质量可逆性变化的结构性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比较东方上哲形而上学与西方现代经验科学二者在使用于引导现代科学技术走向及其自然科学学风变迁等方面的不同功用。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形成鲜明对比,把那个百无一用却又千年不朽的万有太极图除却尘埃置诸透明立体三维惯性平移坐标系八卦空间,慧眼所见,基本粒子先天的和谐三维解析拓扑于二维解析,基本粒子极化奥妙活灵活现,灵动于八卦阴阳互补,生息于太极正、反和谐。命脉所画,命门所窥,命运所系,天数所在,不出先哲计画。集约于阴阳,穷变于太极,史前遗迹,八卦纪痕,语文之精炼喷华,数学之简约凝章,虽集现代百国语文千种数学万名精英不足转译其华章于万一。并非当时人类没有语言文字,也非当时人类没有数学公式,这就是当时人类优美精炼的语言文字,这就是当时精确至极的数学公式。掌握并且使用这种神奇数学语言的史前人类,即使不是来自地外文明,也足够引起现代自以为并且宣称掌握基本科学原理的人深思。文明的原始,理论的原始?文明的未来,理论的未来?某个史前文明的片段,某个史前理论的片段?自然原理,原始自然?自然本源,原始根据?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观之,图书出现在先,三圣治易在后,圣人所则,已属史前遗物。这与三圣治易过程中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脱节断痕相印证。三古之前,已经达到的形而上太极境界所必备的形而下制器水平其人与骨俱朽无法再现,幸遗片言只语。正是有此些微太极余音,启发了终极分割统一理论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率先领略终极分割基本粒子先天的和谐。也正是创立终极分割统一理论的单一逻辑线索,启发了对粒子对撞实验的疑问和忧虑并且鉴古说今提建议评时弊为无为。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百二十二年前的以太漂移实验的前车之鉴,不比终极分割统一理论涉及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难理解,更不比先天的和谐太极奥秘八卦解析难理解。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果真准备好了吗?虽生疏于艰深难问,但是暂时的不可捉摸不应该成为排斥形而上的理由,在貌似无意义的形而上面前,大型强子对撞机及其粒子对撞实验又是渺小的和临时的。当代文明以既有的智慧境界试图与地外文明沟通,编辑音乐、描述繁殖、绘制方位,刻录于不朽,投射于太空,寄希望于万一。相比之下,寄华章于宝石玉质龙图,通灵感于本土未来文明,刻画精微,传授原始,规划传承,史前华夏文明东方朴素境界,明显成年于当代世界发达文明之幼稚。两股文明水准悬殊,虽史前已知有当代,当代却不知有史前。上哲所传,蔚为大观,此华章瑰宝,携彼先民智慧,布施万有于太极虚无,虚若真空,其实万有。虚无为纲,万有为目。举太极而张万有,穷万有之变而入太极之境。太极思惟贯通于后现代科学,八卦利器融合于后现代技术,太极之尚八卦之品,深入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仍将经历其必然的迷离曲折。现代东方哲人先醒先觉,现代西方科学成熟技术,首先在自主创新之中跨越上哲金科玉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脱节的尴尬,传承形而上之魂,启发形而下之灵,再生之境,复兴之乡,东西合璧,天人合一。认其天命时来在器,克己复礼运转在道。从经验主义排斥形而上学又为经验理论困惑,到近代物理不自觉超越经验并且不自觉追求形而上,再到当代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自觉结合,催生这种重新肯定的自然力量直接来自先天的和谐的自发运转。后现代器物流行,不可直接以当代繁荣简单放大;后现代价值时尚,不可直接以当代志趣简单概括。当代繁荣与志趣在彼后现代而言,浪费与浮躁泛滥其中。后现代人克己之淫复礼之虚,在当代当世看来,也远不止于蛮荒与愚昧糟粕之弃,殊不知其共享与盛德精华其实。其中史前文明与后现代文明之中资源深藏共享,按需注册使用,其节约之中有大节,远非浅显小国寡民所寓节俭美德,无论意识形态如何,万变不离其宗,盛德所与万民所取,潜移默化而行,其中大节深以为值得各方当局引以为风信。无论主流及其跟班是否愿意,一再打破范式是科学技术自然生长的必然。相信此次粒子对撞实验之后,将不止于以太观念复活,还会有经验科学浪子回头,文明进步的曲折路径会再次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虚心,重拾金不换的无为理性,回归形而上的无形大道。
谨以此纪念以太观念并向科学先驱致敬。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7-302-01187-7/O.133;
2、刁国文,《基本粒子精细结构背景干涉方法》,第22卷第26期中国发明专利公报,公开号CN1845258A。
中国,以及英、美、日、荷、芬等(排名不分先后)世界范围内,对强磁场致非磁性物质失重现象的发现和研究由来已久,相关实验曾经在有条件的少数几所大学的实验室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重复进行。已经公布的实验记录表明,强磁场致非磁性物质减轻重量甚至失重并非个别现象,但未公布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根据及其涉及实验数据的物理计算,致使其发现和实验内容在其科技前景上虽有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的潜在可能,但是不确切了解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根据以及不切实解决实验数据的物理计算,就无法逾越其停滞在研究试验阶段的现实。本说明书所公开自然重力场相干效应的自然科学根据和相干场磁场强度技术参数计算,实现了上述发现和实验内容从研究试验阶段到生产应用阶段的跨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开发一种从自然本质和自然参数上干预或重建自然重力场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相干场固有技术参数应用,可以在实现相应干涉装置的二次创新过程中实施,以满足在地面自然重力场大环境中制造和维持具有自然失重或自然超重效应特征的人工重力场小环境的需要,以及满足在外太空自然失重大环境中制造和维持具有自然重力场重力效应特征的人工重力场小环境的需要。
本发明所述相干场,是与本发明所述自然重力场作用强度及其作用方向特征相匹配的人工磁场。相干效应发生在所述自然重力场和所述人工磁场之间。
本发明所述干预自然重力场,是指在本发明所述自然重力场条件下,通过本发明所述相干场,相消干涉削弱自然重力场或者相长干涉强化自然重力场。本发明所述重建自然重力场,是指在外太空重力场接近于零的条件下,通过本发明所述相干场,单方面发生具有自然重力场重力效应特征的人工重力场。
根据背景技术提供的公式和参数,可以根据发明任务计算自然重力场及其相干场磁场强度为:
B=megernα(GNG0)12]]>
代入相关数值
B=267.6(T)
其中与自然重力场匹配的人工磁场强度涉及的自然重力场相干机理,代表了本技术方案的核心;其中与自然重力场匹配的人工磁场强度技术参数涉及的自然基础物理和自然生物生理先天边界条件,代表了本技术方案的灵魂。按照说明书所记载与自然重力场相干效应直接相关的人工磁场技术参数设置相应的人工磁场发生装置,方可在自然本质意义上实现模拟自然失重环境、自然超重环境和自然重力环境的预期。
附图说明
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图
图2:迈克尔逊解释以太漂移影响观测的用图(光线ab1,实际走的路线是aba1)
图3:迈克尔逊和莫雷得到的实验曲线(λ为光波波长,虚线表示预期值的八分之一,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
图4:正、反电子左手旋轨迹1、右手旋轨迹2(左手旋轨迹1,正电子左手旋按VII、V、IV、II的顺序,反电子左手旋按VII、V、IV、II的逆序;右手旋轨迹2,反电子右手旋按I、III、VI、VIII的顺序,正电子右手旋按I、III、VI、VIII的逆序。)
具体实施方法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可以实现为“自然重力场干涉装置”,根据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可以简称“重力机”。重力机可以根据不同要求的实用效果设计成相应不同的结构模式,即使为达到相同的实用效果,也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结构模式,但是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是相同的。其结构模式主要有人工磁场发生设备和失重、超重相位转换(即电磁体输入相转换)设备等组成。
首先了解《终极分割》统一理论和《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质量背景解析关于引力现象质量现象等本质特征的统一和解析,留意其中相关原理及其计算,充分理解说明书所记载这个自然重力场磁场强度及其这个自然重力场所包含固有的基础物理和生物生理意义,为在实现相应的干涉装置二次创新过程中实施本发明技术方案完成知识准备。
其次依据发明内容,在所需失重或超重以及发生重力的人工重力场环境尺度,预设例如有效强度在0-267.6(T)范围的人工均匀磁场及其相位转换控制,其中所需人工均匀磁场可用超导电磁提供。
引用基本物理常量:
基本电荷e=1.60217733×10-19C
电子质量me=9.109387(5)×10-31kg
中子半径rn=1.409×10-15m
精细结构常数α=1/137.036
引力经验常数GN=6.67259(85)×10-11m3kg-1S-2
引力量子常数G0=5.766×10-11m3kg-1S-2
重力加速度常数g=9.8mS-2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重力场干涉方法.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根据终极分割统一理论(详见第22卷第26期中国发明专利公报基本粒子精细结构背景干涉方法公开号CN1845258A)以及以太观念百二十二年祭有能力分析粒子对撞实验数据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准备好了吗?涉及的质量背景解析(详见说明书)所提供基本粒子背景进动磁场量子引力理论依据和涉及的质量来源解释,应用相干场干涉机理及其自然重力场固有技术参数制造和维持失重或超重以及单方面发生重力等人工重力场环境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核物理;核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