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茎棉栽培技术.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457023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44160.2

申请日:

2010.08.04

公开号:

CN101946603A

公开日:

2011.01.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100804|||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孟宪泉; 张友秋; 贺杰; 赵凯; 李鑫

地址:

253200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永乐路中段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三茎棉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5-6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5公分的营养枝时,将棉株修整一次,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管理较为省工,增加了植株的光合作用,能提高纤维品质,减少铃烂量,增加伏桃量,提高了棉花产量。

权利要求书

1: 三茎棉栽培技术, 其特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 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 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 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 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

说明书


三茎棉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栽培领域, 尤其是三茎棉栽培技术。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抗虫棉, 人工修棉整枝费时、 费力, 常规栽培的抗虫棉叶片密集 重叠, 棉株中、 下部叶片相互遮光严重, 影响光合作用, 棉花易早衰、 铃烂、 铃少、 低产量、 品 质差。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常规抗虫棉品种, 采取保留棉株底部前三个营养枝, 并培养 成为三大主茎的方法, 与常规栽培的单茎棉进行对比试验, 争取从中摸索出既减少人工修 棉整枝, 又能使棉花稳长不早衰、 铃多烂铃少、 高产品质好的栽培技术。本发明解决其技术 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同其它春播棉品种同期播种, 每亩用包衣光籽 1.5 公斤, 使用机 械条播, 随播种随覆膜, 选用株型紧凑的抗虫春棉新品种, 与当地春棉品种同期播种, 其特 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 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 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 以后不再修棉整枝, 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 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1、 管理较为省工, 当苗期打掉主茎生长点后, 能迅速促进 根系下扎, 短期内能扩大棉株体内营养储备积累。果枝出现后, 三茎齐长枝叶, 并迅速加快 纵向生长, 但果枝横向伸展能力较弱。据调查, 三茎棉各处理的果枝最终平均长度 15000 2 2 棵·hm 为 22.01 公 分, 18000 棵·hm 为 21.06 公 分, 21000 棵·hm2 为 24.44 公 分, 24000 2 棵·hm 为 22.03 公分, 而对照的果枝平均长度为 27.59 公分, 比三茎棉各个处理的果枝平 均长度长出 3.15-6.53 公分, 而三茎棉各处理间的果枝平均长度差异不大。另据三茎棉的 单茎拥有果枝来看, 只有 10.44-12.11 个, 比对照少长果枝 1.79-3.46 个。上述表明, 三茎 棉在一个根基条件下营养供给较为有限, 水分和养分优先满足了纵向的生长需求, 形成了 节稀枝短叶片小的形态特征, 从而抑制了赘芽生长, 节省了养分消耗, 使更多营养集中到搭 丰产架子和众多蕾铃方面。 毛耳、 赘芽出生少、 生长慢, 果枝能较早停止外伸, 除打顶心以外 无需修棉整枝。2、 能提高纤维品质,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 一是霜前花率高, 对照的霜前籽棉 为 95.48%, 而三茎棉每公顷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霜前籽棉率分别为 96.35%、 97.13%、 97.07%、 96.87%, 各处理间都比对照高出 0.87-1.65%。霜前皮棉对照 为 95.85%, 三茎棉每公顷 15000 棵为 96.68%、 18000 棵为 97.44%、 21000 棵为 97.35%、 24000 棵为 97.16%, 处理间高出对照 0.83-1.59%。二是三茎棉伏桃上得快、 结得多。三茎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伏桃分别占 86.02%、 93.83%、 85.19% 棉每公顷 15000 棵、 18000 棵、 和 85.52%, 而对照的伏桃仅占 69.87%, 低于三茎棉各处理的 15.3223.96%, 表明三茎棉 在形成主体产量方面占据较大优势, 从而决定了改善纤维品质的主导因素。三是烂铃率低, 在 2009 年试验行距偏大, 对照封行稍差的条件下烂铃率占到 20.36%, 而三茎棉每公顷 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烂铃率分别为 8.43 %、 12.44 %、 10.91 %、 8.87%, 比对照的烂铃率低了 7.92-11.93%。分析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是三 茎棉透光性强, 避免了常规栽培模式出现的叶片肥大, 枝叶排列密集, 棉株中部以下遮光重 的现象。其次是栽培模式的改变而减少了烂铃机会, 在苗期打掉顶心后三个主茎迅速加快 生长, 使得果枝始节高度比对照高出一筹。据调查, 对照的果枝始节高度为 19.38 公分, 而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 24000 棵的果枝始节高度分别为 25.33 公 分、 25.95 公分、 25.27 公分和 24.92 公分, 比对照高 5.54-6.57 公分, 说明棉铃着生部位距 离地面越高烂铃越轻, 这种解决烂铃问题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模式无法比拟的, 不用摘 早蕾, 也不去底部果枝, 既少用工又少烂铃, 还能增加优质棉卖到优质价, 实属一举多得的 举措。3、 能提高产量, 霜前籽棉对照每公顷为 3437.25 公斤,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霜前籽棉分别为 3575.25 公斤和 3624.75 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 138.0 公斤和 187.5 公斤。霜前皮棉对照每公顷为 1499.55 公斤,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1000 棵和 24000 棵 的霜前皮棉分别为 1592.25 公斤和 1607.55 公斤, 比对照分别增产 92.7 公斤和 108.0 公斤。 从各试验处理产量来看,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 24000 棵, 在这个试验范围之内三茎棉的密度越高, 增产幅度越大, 这与 8 月 31 日测定叶面积系数的 结果呈正相关的关系,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的叶面积系数为 1.63, 18000 棵的系数为 2.50, 21000 棵的系数为 2.85, 24000 棵的系数为 3.13, 而对照的叶面积系数为 2.72, 正值籽 棉产量所处排位, 表明叶面积系数的提高对产量影响很大。 从果枝平均着生棉铃方面, 对照 为 1.38 个,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为 1.14 个, 18000 棵为 1.08 个, 21000 棵为 1.05 个, 24000 棵为 1.08 个, 而且三茎棉的内围铃居多。从棉株果枝的叶铃比来看, 对照拥有 2.05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拥有 2.50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18000 棵 2.56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21000 棵 2.48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24000 棵 2.63 片果枝叶 保一个棉铃, 从而保证了各果枝上的棉铃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供应, 棉铃平均单重对照最低, 只有 4.80 克, 三茎棉平均单铃重都大于对照,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4000 棵的平均单铃重达 5.47 克, 其次是 18000 棵的平均单铃重达到 5.0 克。 表明这与库源关系协调有关。 除上述分 析原因之外, 还有可能与株型变化有关, 三茎棉有着较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 一棵棉花三 个茎杆, 在枝叶的衬托下呈长方株型立于行中, 各个主茎的倾斜度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 三茎间的空间大小, 随密度加大而缩小, 表明三茎棉的群体是能自动调节的系统, 而三茎棉 叶片彼此交错排列, 多层分布, 上层叶片漏掉的光, 下层叶片可截获利用, 减少了漏光损失, 使透射光和反射光反复被叶片吸收利用, 大大增强了光能利用率。 这种三茎栽培模式, 使群 体利用光能的优势能充分得到发挥, 光合产物积累的多, 成为伏桃上得快、 结得多、 铃大衣 分高的关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设三次重复, 三行区种植, 等行距 2 1.0 米, 行长 10 米, 小区面积为 0.003 公顷, 三茎棉密度处理是 : 15000 棵·hm 、 18000·hm2、 21000 棵·hm2、 24000·hm2, 各重复间设有 4 条 1.3 米宽区路, 试验地两边各种三行保护行, 试验地两端各种植四米长的保护带, 用地总长 43.2 米, 地宽 24 米, 占地总面积 0.1037 公顷, 均采用单行地膜覆盖, 品种为常规抗虫棉鑫秋 1 号。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 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 三大主茎与当 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统计结果 : 三茎棉四个密度处理的 籽棉产量, 霜前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 霜前皮棉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除三茎棉密度 2 2 2 15000 棵·hm 和 18000 棵·hm 籽棉产量低于对照外, 24000 棵·hm 和 21000 棵·hm2 的籽 棉产量、 霜前籽棉产量、 皮棉产量、 霜前皮棉产量均占第一和第二位, 三茎棉的栽培模式明 显优于常规栽培模式。5

三茎棉栽培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茎棉栽培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茎棉栽培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茎棉栽培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茎棉栽培技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194660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1.19 CN 101946603 A *CN101946603A* (21)申请号 201010244160.2 (22)申请日 2010.08.04 A01G 1/00(2006.01) (71)申请人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53200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经济技术 开发区永乐路中段 (72)发明人 孟宪泉 张友秋 贺杰 赵凯 李鑫 (54) 发明名称 三茎棉栽培技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三茎棉栽培技术, 其特征在于在 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 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

2、三个超过 5 公分的营养 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 茎, 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 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本发明的有益效 果是 : 管理较为省工, 增加了植株的光合作用, 能 提高纤维品质, 减少铃烂量, 增加伏桃量, 提高了 棉花产量。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CN 101946603 A1/1 页 2 1. 三茎棉栽培技术, 其特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 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

3、三个超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 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 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 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946603 A1/3 页 3 三茎棉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栽培领域, 尤其是三茎棉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抗虫棉, 人工修棉整枝费时、 费力, 常规栽培的抗虫棉叶片密集 重叠, 棉株中、 下部叶片相互遮光严重, 影响光合作用, 棉花易早衰、 铃烂、 铃少、 低产量、 品 质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常规抗。

4、虫棉品种, 采取保留棉株底部前三个营养枝, 并培养 成为三大主茎的方法, 与常规栽培的单茎棉进行对比试验, 争取从中摸索出既减少人工修 棉整枝, 又能使棉花稳长不早衰、 铃多烂铃少、 高产品质好的栽培技术。本发明解决其技术 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同其它春播棉品种同期播种, 每亩用包衣光籽 1.5 公斤, 使用机 械条播, 随播种随覆膜, 选用株型紧凑的抗虫春棉新品种, 与当地春棉品种同期播种, 其特 征在于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 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 枝并培养成。

5、为三大主茎, 以后不再修棉整枝, 所述的三大主茎与当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 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 000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1、 管理较为省工, 当苗期打掉主茎生长点后, 能迅速促进 根系下扎, 短期内能扩大棉株体内营养储备积累。果枝出现后, 三茎齐长枝叶, 并迅速加快 纵向生长, 但果枝横向伸展能力较弱。据调查, 三茎棉各处理的果枝最终平均长度 15000 棵hm2为 22.01 公分, 18000 棵hm2为 21.06 公分, 21000 棵hm2为 24.44 公分, 24000 棵hm2为 22.03 公分, 而对照的果枝平均长度为 27.59 公分, 比三茎棉各个处理。

6、的果枝平 均长度长出 3.15-6.53 公分, 而三茎棉各处理间的果枝平均长度差异不大。另据三茎棉的 单茎拥有果枝来看, 只有 10.44-12.11 个, 比对照少长果枝 1.79-3.46 个。上述表明, 三茎 棉在一个根基条件下营养供给较为有限, 水分和养分优先满足了纵向的生长需求, 形成了 节稀枝短叶片小的形态特征, 从而抑制了赘芽生长, 节省了养分消耗, 使更多营养集中到搭 丰产架子和众多蕾铃方面。 毛耳、 赘芽出生少、 生长慢, 果枝能较早停止外伸, 除打顶心以外 无需修棉整枝。2、 能提高纤维品质,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 一是霜前花率高, 对照的霜前籽棉 为 95.48, 而三。

7、茎棉每公顷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霜前籽棉率分别为 96.35、 97.13、 97.07、 96.87, 各处理间都比对照高出 0.87-1.65。霜前皮棉对照 为 95.85, 三茎棉每公顷 15000 棵为 96.68、 18000 棵为 97.44、 21000 棵为 97.35、 24000 棵为 97.16, 处理间高出对照 0.83-1.59。二是三茎棉伏桃上得快、 结得多。三茎 棉每公顷15000棵、 18000棵、 21000棵和24000棵的伏桃分别占86.02、 93.83、 85.19 和 85.52, 而对照的伏桃仅占 。

8、69.87, 低于三茎棉各处理的 15.3223.96, 表明三茎棉 在形成主体产量方面占据较大优势, 从而决定了改善纤维品质的主导因素。三是烂铃率 说 明 书 CN 101946603 A2/3 页 4 低, 在 2009 年试验行距偏大, 对照封行稍差的条件下烂铃率占到 20.36, 而三茎棉每公顷 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烂铃率分别为 8.43、 12.44、 10.91、 8.87, 比对照的烂铃率低了 7.92-11.93。分析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是三 茎棉透光性强, 避免了常规栽培模式出现的叶片肥大, 枝叶排列密集,。

9、 棉株中部以下遮光重 的现象。其次是栽培模式的改变而减少了烂铃机会, 在苗期打掉顶心后三个主茎迅速加快 生长, 使得果枝始节高度比对照高出一筹。据调查, 对照的果枝始节高度为 19.38 公分, 而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 24000 棵的果枝始节高度分别为 25.33 公 分、 25.95 公分、 25.27 公分和 24.92 公分, 比对照高 5.54-6.57 公分, 说明棉铃着生部位距 离地面越高烂铃越轻, 这种解决烂铃问题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模式无法比拟的, 不用摘 早蕾, 也不去底部果枝, 既少用工又少烂铃, 还能增加优质棉卖到优质。

10、价, 实属一举多得的 举措。3、 能提高产量, 霜前籽棉对照每公顷为 3437.25 公斤,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1000 棵和 24000 棵的霜前籽棉分别为 3575.25 公斤和 3624.75 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 138.0 公斤和 187.5 公斤。霜前皮棉对照每公顷为 1499.55 公斤,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1000 棵和 24000 棵 的霜前皮棉分别为1592.25公斤和1607.55公斤, 比对照分别增产92.7公斤和108.0公斤。 从各试验处理产量来看,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 18000 棵 21000 棵 24000 棵, 在这个试验范围之内三茎棉的密。

11、度越高, 增产幅度越大, 这与 8 月 31 日测定叶面积系数的 结果呈正相关的关系,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的叶面积系数为1.63, 18000棵的系数为 2.50, 21000棵的系数为2.85, 24000棵的系数为3.13, 而对照的叶面积系数为2.72, 正值籽 棉产量所处排位, 表明叶面积系数的提高对产量影响很大。 从果枝平均着生棉铃方面, 对照 为1.38个,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15000棵为1.14个, 18000棵为1.08个, 21000棵为1.05个, 24000 棵为 1.08 个, 而且三茎棉的内围铃居多。从棉株果枝的叶铃比来看, 对照拥有 2.05 片果枝叶保一。

12、个棉铃,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15000 棵拥有 2.50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18000 棵 2.56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21000 棵 2.48 片果枝叶保一个棉铃, 24000 棵 2.63 片果枝叶 保一个棉铃, 从而保证了各果枝上的棉铃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供应, 棉铃平均单重对照最低, 只有 4.80 克, 三茎棉平均单铃重都大于对照, 三茎棉每公顷密度 24000 棵的平均单铃重达 5.47克, 其次是18000棵的平均单铃重达到5.0克。 表明这与库源关系协调有关。 除上述分 析原因之外, 还有可能与株型变化有关, 三茎棉有着较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 一棵棉花三 个茎杆, 在枝叶。

13、的衬托下呈长方株型立于行中, 各个主茎的倾斜度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 三茎间的空间大小, 随密度加大而缩小, 表明三茎棉的群体是能自动调节的系统, 而三茎棉 叶片彼此交错排列, 多层分布, 上层叶片漏掉的光, 下层叶片可截获利用, 减少了漏光损失, 使透射光和反射光反复被叶片吸收利用, 大大增强了光能利用率。 这种三茎栽培模式, 使群 体利用光能的优势能充分得到发挥, 光合产物积累的多, 成为伏桃上得快、 结得多、 铃大衣 分高的关键。 具体实施方式 0005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设三次重复, 三行区种植, 等行距 1.0 米, 行长 10 米, 小区面积为 0.003。

14、 公顷, 三茎棉密度处理是 : 15000 棵hm2、 18000hm2、 21000 棵hm2、 24000hm2, 各重复间设有 4 条 1.3 米宽区路, 试验地两边各种三行保护行, 试验地两端各种植四米长的保护带, 用地总长 43.2 米, 地宽 24 米, 占地总面积 0.1037 公 说 明 书 CN 101946603 A3/3 页 5 顷, 均采用单行地膜覆盖, 品种为常规抗虫棉鑫秋 1 号。在棉株生长到 5-6 片真叶平展后 打去棉株主茎生长点, 等真叶叶腋处生长出三个超过 5 公分的营养枝时, 将棉株修整一次, 其它多余的营养枝去掉, 保留三个大小相近的营养枝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 三大主茎与当 地常规栽培的春棉打顶心同期进行二次打去各茎顶心。统计结果 : 三茎棉四个密度处理的 籽棉产量, 霜前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 霜前皮棉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除三茎棉密度 15000 棵hm2和 18000 棵hm2籽棉产量低于对照外, 24000 棵hm2和 21000 棵hm2的籽 棉产量、 霜前籽棉产量、 皮棉产量、 霜前皮棉产量均占第一和第二位, 三茎棉的栽培模式明 显优于常规栽培模式。 说 明 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