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换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中,可概分为晶片处理工艺(WaferFabrication)、晶片针测工艺(Wafer Probe)、构装(Packaging)、测试工艺(Initial Test and Final Test)等几个步骤。测试为半导体制造最后一个工艺,测试工艺可分成初步测试与最终测试,其主要目的除了为保证顾客所要的货无缺点外,也将依规格划分IC元件的等级。在初步测试阶段,包装后的晶粒将会被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例如消耗功率、速度、电压容忍度…等。
在完成封装程序后,每颗IC元件通常会被容装在一料管(Tube)中运送至各测试机台进行测试。随着现今测试机台的进步,测试方式从以往的针对单一IC元件逐一测试,进步至整盘IC元件同时进行测试。然而因为不同测试功能机台不一定提供相同的测试方式,因而当要在各种机台间转移以进行各项测试时,常常需要将容装在料管中的IC元件转换放至在料盘(Tray)上。
以往的IC元件转换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纯人工操作,亦即以纯手工方式将IC元件一颗颗自料管中取出,再一颗颗排列于料盘中,此种方式的优点是操作弹性大,但缺点是人力需求也大,并且速度较慢也易碰伤IC元件,或是造成IC元件出现反向投料的情形。另一种方式是纯自动化作业,其IC元件转换方式也是一次一颗,其优点是人力简化,质量稳定,但缺点是设备昂贵,体积大且占空间。
现有的IC元件容器换装装置与方法,通过IC元件容器换装装置以将IC元件自料管一一置入于料盘中,由于此案的发明已能解决上述以纯人工操作、或是设备昂贵的缺点。
但此案是以同步调整装置同步等速带动可滑动转置架的滑动部、及料盘载架,以使IC元件自暂存槽上落入料盘载架上的料盘中,由于料盘内的容置槽、与容置槽之间相互间隔开来有一间距,而IC元件于料管中则是两两密接排列相互紧相邻。由于,现有的容器换装装置未将容置槽之间距考虑;因此,每一IC元件未能自暂存槽上准确地落入料盘载架上的料盘中的每一容置槽中,而造成IC元件的偏置、或翻覆。
上述情形,请参阅图1,其是现有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现有的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9虽能将多颗IC元件91由料管分别转换置入料盘92的容置槽921内;但是用于长脚位的IC元件91因为其脚位较长,故其脚位朝下时IC元件91的重心相对较高,且转换落入料盘92的速度极快,因此,常使IC元件91落入容置槽921时发生弹起、IC元件91偏置、或翻覆的情形,此又是另一问题。
前述的两种情形均另需人力加以摆正,浪费工时。故亟待一种能以快速方式将长脚位的IC元件91正确置入于每一料盘92的容置槽921内的发明,以解决上述的种种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旋动平台、一差速机构、一上滑动架、及一下滑动架。
基座包括有一旋转轴。旋动平台枢设于基座的旋转轴上、能依旋转轴旋动并且选择式地停留于一水平位置与一倾斜位置,旋动平台包括有相互平行的多个长滑槽、一上滑道、及一下滑道,多个长滑槽分别包括有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当旋动平台停留于倾斜位置时入口端高于出口端。差速机构包括一第一转轮、一第二转轮、一第一环带、及一第二环带,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分别平行枢设于旋动平台上不同位置,第一转轮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一内轮、及一第一外轮,第二转轮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二内轮、及一第二外轮,第一环带环绕绕设于第一内轮与第二内轮之间同步旋转,第二环带环绕绕设于第一外轮与第二外轮之间同步旋转。
上滑动架对应滑设旋动平台的上滑道,上滑动架上设有一第一闸控器、一第二闸控器、及一上连结件,第一闸控器与第二闸控器分别沿着旋动平台的多个长滑槽所延伸方向分开设置,第一闸控器包括有多个第一闸门其分别对应开启或遮闭多个长滑槽,第二闸控器包括多个第二闸门,其是分别对应开启或遮闭多个长滑槽,上连结件固定连结于差速机构的第二环带上。
下滑动架对应滑设于旋动平台的下滑道,下滑动架上设有一下连结件,下连结件固定连结于差速机构的第一环带上。
因此,上、下滑动架通过差速机构的传动可作不等速滑移运动,故能将料管内彼此密接的IC元件(IC element)准确地转换落入料盘上相隔开的容置槽内。
此外,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还可包括有一翻转治具,翻转治具可包括有一定位底板、及一最终料盘,定位底板上至少于其相邻二侧缘分别凸设有一横基准块、及一纵基准块,最终料盘凹设有多个接收槽,其中,下滑动架上还承载有一料盘,料盘可凹设有多个容置槽,多个容置槽对应至上述最终料盘翻转反置时的多个接收槽。并且,定位底板的横基准块与该纵基准块分别可指彼此垂直正交的一长条块。
再者,第一内轮与该第二内轮分别可指一皮带轮,第一环带是一时规皮带、或改用一般V型皮带、链条…等的等效环带。第一外轮与该第二外轮分别可指一皮带轮,第二环带可指一时规皮带。
第一内轮大于第一外轮,第二内轮大于第二外轮,第一内轮外径等于第二内轮,第一外轮外径等于第二外轮。基座还包括有一定位孔、及一定位梢,定位梢对应穿设于定位孔内,以将旋动平台定位于其水平位置处。而且,下滑动架可还包括有一手握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平与倾斜使用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进入长滑槽内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自长滑槽落入料盘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自长滑槽落入料盘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辅以翻转治具的立体图;
图7~图9是本发明将IC元件翻转置入于最终料盘的连续动作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基座1 旋转轴10 定位孔11
定位梢12 旋动平台2 上滑动架21
上滑道210 第一闸控器211 第一闸门212
第二闸控器213 第二闸门214 上连结件215
下滑道220 长滑槽22 入口端221
出口端222 料管223 IC元件23
差速机构3 第一转轮31 第一内轮311
第一外轮312 第二转轮32 第二内轮321
第二外轮322 第一环带33 第二环带34
下滑动架4 手握把40 料盘41
容置槽411 下连结件42 翻转治具5
定位底板51 横基准块511 纵基准块512
最终料盘52 接收槽521 料盘转换装置9
IC元件91 料盘92 容置槽921
间距P 水平位置P0 倾斜位置P1
长度L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平与倾斜使用状态图。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进入长滑槽内立体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关于一种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包括一基座1、一旋动平台2、一差速机构3、一上滑动架21、及一下滑动架4。
基座1包括有一旋转轴10,旋动平台2枢设于基座1的旋转轴10上、能依旋转轴10旋动并且选择式地停留于一水平位置P0与一倾斜位置P1。
旋动平台2包括有相互平行的多个长滑槽22、一上滑道210、及一下滑道220,多个长滑槽22分别包括有一入口端221、及一出口端222,当旋动平台2停留于倾斜位置P1时入口端221高于出口端222,每一入口端221用以插设一料管223,以便供料管223内的多个IC元件23,于本实施例IC元件23是一IC芯片(IC chip),依重力而滑移进入每一长滑槽22。
此外,基座1还包括有一定位孔11、及一定位梢12,定位梢12对应穿设于定位孔11内,当多个IC元件23依重力而滑移进入每一长滑槽22后,即可以定位梢12将旋动平台2定位于其水平位置P0处。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自长滑槽落入料盘立体图。如图所示,差速机构3包括一第一转轮31、一第二转轮32、一第一环带33、及一第二环带34,第一转轮31与第二转轮32分别平行枢设于旋动平台2上不同位置,第一转轮31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一内轮311、及一第一外轮312,第二转轮32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二内轮321、及一第二外轮322,第一环带33环绕绕设于第一内轮311与第二内轮321之间同步旋转,第二环带34环绕绕设于第一外轮312与第二外轮322之间同步旋转。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内轮311与第二内轮321分别是一皮带轮,第一环带33是一时规皮带;上述的第一外轮312与第二外轮322分别是一皮带轮,第二环带34是一时规皮带。第一内轮311大于第一外轮312,第二内轮321大于第二外轮322,第一内轮311外径等于第二内轮321,第一外轮312外径等于第二外轮322,但不以此为限。
上滑动架21对应滑设旋动平台2的上滑道210,故能于多个长滑槽22上方滑移,上滑动架21上设有一第一闸控器211、一第二闸控器213、及一上连结件215,第一闸控器211与第二闸控器213分别沿着旋动平台2的多个长滑槽22所延伸方向分开设置。
第一闸控器211包括有多个第一闸门212其分别对应开启或遮闭多个长滑槽22,第二闸控器213包括多个第二闸门214其分别对应开启或遮闭多个长滑槽22,上连结件215固定连结于差速机构3的第二环带34上。
此外,下滑动架4对应滑设于旋动平台2地下滑道220,故能于多个长滑槽22下方滑移。且,下滑动架4还包括有一手握把40,以利推拉下滑动架4于旋动平台2间滑移。下滑动架4上设有一下连结件42,下连结件42固定连结于差速机构3的第一环带33上。并且,下滑动架4上还承载有一料盘41,料盘41凹设有多个容置槽411。
请看图2、图3、及图4,当旋动平台2停留于倾斜位置P1之前,应将第一闸控器211的第一闸门212遮闭长滑槽22,以利多个IC元件23自供料管223滑下时能挡止于第一闸门212,当使用者要使长滑槽22内的IC元件23落入料盘41内的多个容置槽411时,仅将第一闸门212开启,将第二闸控器213的第二闸门214的遮闭多个长滑槽22,以第二闸门214推动长滑槽22内的IC元件23,使其落入料盘41内。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IC元件自长滑槽落入料盘示意图。由于第一转轮31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一内轮311、及一第一外轮312,第二转轮32具有同轴但不等径的一第二内轮321、及一第二外轮322,且第一内轮311、及一第一外轮312,第二内轮321、及一第二外轮322之间轮径间呈一特定的比例,以图为例,内轮与外轮的特定比例是以料盘41容置槽411间之间距P比上IC元件23的长度L。
因此,当使用者拉动下滑动架4上的手握把40,使下滑动架4相对于旋动平台2的长滑槽22移动容置槽411的间距P长度时,上滑动架21仅相对旋动平台2的长滑槽22移动IC元件23的长度L;因此,上滑动架21的第二闸控器213的第二闸门214亦同时移动长度L,并推动IC元件23自长滑槽22上精准地落入料盘41的每一容置槽411内。
因此,上、下滑动架21,4通过差速机构3的传动可作不等速滑移运动,故能将料管223内彼此密接的IC元件23准确地转换落入料盘41上相隔开的容置槽411内,而不致有弹起、偏置、或翻覆的情形发生。
请参照图4~图6,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辅以翻转治具的立体图。于本实施例中,IC元件23是一种长脚位的IC元件,其重心偏高,在使用本发明的料盘转换装置时,仍会发生IC元件23弹起、偏置、或翻覆的情形。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料管至料盘转换装置其还包括有一翻转治具5,翻转治具5包括有一定位底板51、及一最终料盘52,定位底板51上至少于其相邻二侧缘分别凸设有一横基准块511、及一纵基准块512,定位底板51的横基准块511与纵基准块512分别是彼此垂直正交的一长条块并彼此垂直正交。最终料盘52凹设有多个接收槽521,多个容置槽411对应至上述最终料盘52翻转反置时的多个接收槽521。
请参阅图6~图9,其中图7~图9是本发明将IC元件翻转置入于最终料盘的连续动作示意图。故当料管至料盘转换完成后,可将料盘41自下滑动架4上取出,先放置于定位底板51上,将料盘41同时靠抵于横基准块511、及纵基准块512上予以定位;继将翻转反置的最终料盘52亦同时靠抵于横基准块511、及纵基准块512上,以利与料盘41彼此相互定位并对应盖合到该料盘41上,最后再将最终料盘52与料盘41一起取出并一并翻转反置,此时每一IC元件23均能安稳转置入最终料盘52的接收槽521内,此最适宜使用于具有长脚位的IC元件。
如此,通过最终料盘52的翻转动作即可将倒置于料盘41容置槽411内的IC元件正置于最终料盘52的接收槽521上,而能快速将倒置的长脚位IC元件23正向定位于最终料盘52内。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