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32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14 CN 104273282 A (21)申请号 201410489172.X (22)申请日 2014.09.23 A23F 3/34(2006.01) A23L 1/29(2006.01) (71)申请人 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 司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 港村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 公司 申请人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72)发明人 楼黎静 钱文青 陆文渊 沈玉丽 赵根琴 沈晓龙 戴建一 范之 徐敏利 朱海霞 徐建龙 (74)专利代理机构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
2、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3232 代理人 赵卫康 (54) 发明名称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桑叶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 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 依次包括步骤 : 桑 叶采摘 ; 桑叶先清洗, 后晾干 ; 桑叶挑选、 整理 ; 通 过切割装置切割成桑叶条, 且在切割前先将桑叶 的叶柄和主叶脉去除 ; 桑叶条先通过杀青机进行 一次杀青, 然后降温 ; 桑叶条通过揉捻机进行揉 捻 ; 桑叶条通过烘干装置进行烘干 ; 桑叶条进行 翻炒处理以形成颗粒状的初始桑叶茶 ; 初始桑叶 茶先通过提香机进行提香, 后进行降温以形成最 终的桑叶茶, 各个生产步骤连续性。
3、好又操作简单、 生产成本较低, 可以制作品质高、 一致性好、 口感 佳、 用途多的桑叶茶, 其用途的多样性对人体也非 常有益。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3282 A CN 104273282 A 1/3 页 2 1.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依次包括步骤 : (1) 桑叶采摘 ; (2) 桑叶先清洗, 后晾干 ; (3) 桑叶挑选、 整理 ; (4) 通过切割装置切割成桑叶条, 且在切割前先将桑叶。
4、的叶柄和主叶脉去除 ; (5) 桑叶条先通过杀青机进行一次杀青, 然后降温 ; (6) 桑叶条通过揉捻机进行揉捻 ; (7) 桑叶条通过烘干装置进行烘干 ; (8) 桑叶条进行翻炒处理以形成颗粒状的初始桑叶茶 ; (9) 初始桑叶茶先通过提香机进行提香, 后进行降温以形成最终的桑叶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7) 和步骤 (8) 之 间还具有对桑叶条进行回潮处理的步骤 : 将烘干后的桑叶条放置到竹扁中, 然后在竹扁上 方铺设好棉被, 之后静置 5-15 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5) 。
5、中的杀青机为 电滚筒式杀青机, 杀青机的设定温度为 190-290, 每条桑叶条的平均杀青时间为 2-10 分 钟 ; 步骤 (6) 中的揉捻时间为 15-25 分钟 ; 步骤 (7) 中的烘干装置的设定温度为 90-150, 烘干时间为 5-20 分钟 ; 步骤 (8) 中的翻炒处理在炒锅中进行, 炒锅的外部加热设定温度为 150-250, 翻炒时间为25-35分钟 ; 步骤 (9) 中的提香机设定温度为90-130, 提香时间为 35-45 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 中采摘的桑叶 为两年以上的桑树的新生长的 35-50 天的桑叶。。
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7) 中当在烘干过 程的同时, 进行多次搅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4) 中的切割装置 包括处于下方的工作箱体 (1) , 所述工作箱体 (1) 包括首尾相连并围成长方体状或立方体 状的前侧箱板 (11) 和后侧箱板 (12) 以及位于两侧的左侧箱板 (13) 和右侧箱板 (14) , 所述 工作箱体 (1) 上端配有可以盖合住所述工作箱体 (1) 的导引箱盖 (2) , 所述导引箱盖 (2) 开 设有与所述工作箱体 (1) 内腔连通的上下方向贯通的引入口 (3) , 。
7、所述导引箱盖 (2) 位于所 述工作箱体 (1) 外侧沿着引入口 (3) 边沿固定有桑叶进入压缩颈 (4) , 所述桑叶进入压缩颈 (4) 具有与所述引入口 (3) 连通的颈压缩通道 (40) , 所述颈压缩通道 (40) 由外侧进口至所 述引入口 (3) 的通道截面面积逐渐变小, 所述工作箱体 (1) 内靠近后侧箱板 (12) 一侧设有 一排沿着左侧箱板 (13) 至右侧箱板 (14) 方向设置并垂直于所述引入口 (3) 方向作用于桑 叶的切割刀片 (5) , 所述工作箱体 (1) 内靠切割刀片 (5) 背对后侧箱板 (12) 一侧沿着左侧 箱板 (13) 至右侧箱板 (14) 方向还设有一。
8、条转动轴 (6) , 所述转动轴 (6) 上安装有配合所述 切割刀片 (5) 工作的桑叶卷入转动体 (7) , 所述引入口 (3) 呈矩形状, 所述颈压缩通道 (40) 的由外侧进口至所述引入口 (3) 的通道截面形状均呈矩形状且整个颈压缩通道 (40) 由外 侧进口至所述引入口 (3) 方向呈斜向下并向前侧箱板 (11) 一侧拱起的形状, 所述前侧箱板 (11) 开设有出料口 (8) , 工作箱体 (1) 位于切割刀片 (5) 下方固定有由后侧箱板 (12) 至前侧 箱板 (11) 方向斜向下并穿过所述出料口 (8) 的出料斜滑板 (91) , 所述出料斜滑板 (91) 的左 权 利 要 求。
9、 书 CN 104273282 A 2 2/3 页 3 右两侧设有出料侧挡板 (92) , 所述出料斜滑板 (91) 和两侧的出料侧挡板 (92) 形成了一条 出料道, 所述颈压缩通道 (40) 位于外侧进口端设有一条斜向下进入所述颈压缩通道 (40) 的进料滑入板 (45) , 所述进料滑入板 (45) 的左右两侧设有进料侧挡板 (46) , 所述进料滑入 板 (45) 和两侧的进料侧挡板 (46) 形成了一条进料道, 所述导引箱盖 (2) 上位于引入口 (3) 左右两侧的位置上固定有提拉把手 (23) , 左侧箱板 (13) 和右侧箱板 (14) 分别与导引箱盖 (2) 左右两侧可拆卸连接。
10、。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进料道上设有垂 直于进料道方向移动的进料隔挡门 (44) , 所述进料隔挡门 (44) 正对进料方向一侧开设有 桑叶限位槽 (440) , 所述进料道上靠进料隔挡门 (44) 开设有桑叶限位槽 (440) 的一侧的进 料滑入板 (45) 上垂直于进料方向开设有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 (55) , 桑叶主叶脉区域切 割口 (55) 呈矩形条状且横穿所述进料滑入板 (45) , 正对所述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 (55) 的位置设有可垂直于所述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移动的横切装置, 所述横切装置包括沿着 进料方向位于两侧的横切刀。
11、片 (66) 以及位于两侧的横切刀片 (66) 之间的推送块 (77) , 所 述横切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 所述推送块 (77) 的靠近进料滑入板 (45) 的一侧面与进料滑 入板 (45) 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横切刀片 (66) 的刀口与进料滑入板 (45) 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桑叶卷入转动体 (7) 为圆形的转盘, 所述桑叶卷入转动体 (7) 和切割刀片 (5) 沿着由左 侧箱板 (13) 至右侧箱板 (14) 方向依次交叉排列并有一部分在由左侧箱板 (13) 至右侧箱板 (14) 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 所述切割刀片 (5) 为圆形刀片并固定于沿着左侧箱板 (13) 至右 侧箱板 (14)。
12、 方向设有的副转动轴 (60) 上, 所述切割刀片 (5) 的外径尺寸小于桑叶卷入转动 体 (7) 的外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9) 的翻炒处理通 过翻炒机处理, 所述翻炒机包括工作台 (111) , 所述工作台 (111) 上设有左右成对的左炒锅 (112) 和右炒锅 (113) , 所述左炒锅 (112) 和所述右炒锅 (113) 由工作台 (111) 后侧至前侧 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左炒锅 (112) 和所述右炒锅 (113) 的锅口边沿靠前端的部分分别 固定有向前方往下倾斜的左下料道 (114) 和右下料道 (115) , 。
13、所述左炒锅 (112) 未固定有左 下料道 (114) 的锅口边沿部分朝斜上方方向固定有左包围板 (116) , 所述右炒锅 (113) 未固 定有右下料道 (115) 的锅口边沿部分朝斜上方方向固定有右包围板 (117) , 所述左包围板 (116) 在左右两端之间设有可在所述左炒锅 (112) 内作用的左翻动板 (118) , 所述左翻动板 (118) 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转动轴与左包围板 (116) 转动连接, 所述右包围板 (117) 在左右两 端之间设有可在所述右炒锅 (113) 内作用的右翻动板 (119) , 所述右翻动板 (119) 的左右两 端均通过转动轴与右包围板 (117) 。
14、转动连接, 所述左翻动板 (118) 右端的转动轴与所述右 翻动板 (119) 左端的转动轴之间固定有一根连动杆 (120) , 所述连动杆 (120) 连接有供其来 回转动的动力设备。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7) 中的烘干装 置包括加热箱 (121) , 所述加热箱 (121)内设有向上吹气的风机, 所述加热箱 (121)的上 端设有对着所述风机出风方向的置放盒 (122) , 所述置放盒 (122) 的底板上开设有通风孔 (123) 。 1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任一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制作的桑叶茶的用途, 其特 征在于 :。
15、 用水冲泡作为饮料饮用并在饮用过程中可以咀嚼浸水软化的桑叶茶进行食用, 或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73282 A 3 3/3 页 4 者作为保健食品直接口服食用, 或者将桑叶茶捣碎制成粉末状添加到米粉或者芝麻糊中作 为添加剂使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73282 A 4 1/9 页 5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桑叶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 对桑叶的利用, 除了喂养蚕宝宝, 在很多其他方面都已经开始涉及, 其中, 将桑叶制成茶的运用出现较多, 如公开号 103907726A。
16、 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桑叶茶 的制备方法及设备以及公开号 1486618 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桑叶茶的炒制方法, 这两个 专利的生产方法生产的桑叶茶均是只能用来冲泡饮用, 人体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量较少, 而第一个专利中的生产方法中, 对桑叶中含有的营养物, 特别是一些有保健功效的生理活 性物质损伤较大, 加工的成本较高, 第二个专利胡总的生产方法, 步骤过于繁琐, 而且还有 很多相同工艺的往复进行, 不利于周转, 导致生产成本高, 又不利于工作人员作业, 同时还 会影响成品的质量, 而且在使用该生产方法得到的桑叶茶的营养成本也会大量丢失, 另外, 这两个专利的生产方法生产的桑叶茶的质量还不是很。
17、高、 整体质量的一致性较一般、 口感 还需要提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品质高、 一致性好、 口感佳、 用途多的桑叶 茶且各个生产步骤连续性好又操作简单、 生产成本较低的工艺。 0004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 艺, 依次包括步骤 : (1) 桑叶采摘 ; (2) 桑叶先清洗, 后晾干 ; (3) 桑叶挑选、 整理 ; (4) 通过切割装置切割成桑叶条, 且在切割前先将桑叶的叶柄和主叶脉去除 ; (5) 桑叶条先通过杀青机进行一次杀青, 然后降温 ; (6) 桑叶条通过揉捻机进行揉捻 ; (7) 桑叶条通过烘干。
18、装置进行烘干 ; (8) 桑叶条进行翻炒处理以形成颗粒状的初始桑叶茶 ; (9) 初始桑叶茶先通过提香机进行提香, 后进行降温以形成最终的桑叶茶。 0005 上述技术方案中, 当桑叶采摘后, 需要进行清洗, 可以人工用清洗, 也可以用清洗 机清洗, 以保证桑叶的干净, 然后再晾干, 保证表面的干燥度以提高后续加工的品质 ; 挑选、 整理的意义在于, 通过质量好坏分别进行挑选, 将质量水平差不多的放到一起, 然后进行整 理, 将桑叶可以进行叠放, 便于后续的工艺更好地进行以便生产出品质高、 一致性好的桑叶 茶 ; 桑叶的叶柄没有制作茶的效用, 又影响工艺的良好进行, 同时桑叶的叶柄和主叶脉内 部。
19、储存的水分时桑叶上最多的部分, 相比于其他桑叶部位的水分含量, 多出不少, 这样会使 得桑叶在后续进行杀青、 烘干、 翻炒、 提香处理时由于水分的分布不均导致加工时其他部位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5 2/9 页 6 容易出现焦黄或者杀青、 烘干、 翻炒、 提香处理不够彻底等问题, 严重的使得生产的桑叶茶 是不能使用的废品, 叶柄和主叶脉去除后桑叶就变成了两半, 由于桑叶的面积非常大, 切割 过程可以将桑叶切割成尺寸较大的桑叶条, 当然, 由于桑叶本身的形状, 不容易切割成完全 一致的桑叶条, 但还是可以切割成有点像长方条状的桑叶条, 例如, 近似尺寸在 1cm-4cm 左 。
20、右, 当然可以根据桑叶本身形状大小进行选择 ; 经过一次杀青, 可以高温破坏和钝化桑叶条 中较多的氧化酶活性, 抑制桑叶条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 减少桑叶本身涩涩的味道以 及草腥气味, 当然, 杀青可以去除较多的水分, 使桑叶条变得更软, 便于揉捻作业和散发青 臭味 ; 再经过揉捻, 对细胞进行破壁, 对其内质进行改善, 并将内部的水分外排, 同时使其变 得柔软, 由于桑叶条本身较大, 较为柔软, 揉捻很容易对其塑形, 变成细长的曲线形桑叶条, 利于后续的烘干、 翻炒作业 ; 烘干使得桑叶条内部剩余水分和外部的潮气中的水分进一步 进行去除, 在烘干过程中, 可以对细长的曲线形桑叶条中已经发黄。
21、变硬的无用桑叶条进行 挑拣去除, 保证整体生产的质量和一致性, 以及便于后续工艺的顺利进行 ; 本申请的翻炒处理, 可以通过人工进行, 也可以通过机械设备, 但是翻炒需要使得桑叶 条能够翻滚, 由于桑叶条的较大尺寸和前序的几个加工工艺, 在翻炒过程中, 可以形成较大 颗粒状的, 有点近似球状的初始桑叶茶, 口感好又松脆, 翻炒过程中, 对剩余的具有活性的 氧化酶, 进一步地进行处理, 使其钝化和变性, 同时, 使得桑叶条中的剩余水分可以快速地 得到去除, 并将精华部分保留下来, 保证足够丰富的营养物 ; 随后, 进行提香、 降温, 以得到 品质更高的最终的桑叶茶, 当然, 在出货前, 还需通过。
22、筛网将杂质处理以及进行高质量的包 装等作业, 已形成最终较好的桑叶茶产品。 0006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7) 和步骤 (8) 之间还具有对桑叶条进行回潮处理的 步骤 : 将烘干后的桑叶条放置到竹扁中, 然后在竹扁上方铺设好棉被, 之后静置 5-15 分钟。 由于桑叶条比较大, 翻炒成固定形状和高品质的桑叶茶需要的时间较久, 而翻炒作业前的 桑叶条含水已经变得较少, 就会容易有部分桑叶条炒焦, 如果为了保证含水量, 而将前序的 工艺进行的不够充分, 也会极大影响桑叶茶的质量和口感等, 所以该有选可以在保证前序 工艺充分的完成过程中, 使得桑叶条外表部分有一定量的水分回收, 在翻炒过程。
23、中得到充 分利用, 既不会炒焦, 又能得到非常高品质的桑叶茶。 0007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5) 中的杀青机为电滚筒式杀青机, 杀青机的设定温度 为190-290, 每条桑叶条的平均杀青时间为2-10分钟 ; 步骤 (6) 中的揉捻时间为15-25分 钟 ; 步骤 (7) 中的烘干装置的设定温度为 90-150, 烘干时间为 5-20 分钟 ; 步骤 (8) 中的翻 炒处理在炒锅中进行, 炒锅的外部加热设定温度为 150-250, 翻炒时间为 25-35 分钟 ; 步 骤 (9) 中的提香机设定温度为 90-130, 提香时间为 35-45 分钟。该优选可以使得生产的 桑叶茶达到非。
24、常好的品质。 0008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1)中采摘的桑叶为两年以上的桑树的新生长的 35-50天的桑叶。 该优选中的桑叶, 叶子大、 新鲜、 营养成分高, 利于高品质的桑叶茶的生产。 0009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7) 中当在烘干过程的同时, 进行多次搅动。使得烘干 作业更加透彻、 也更加均匀, 保证高品质、 一致性好的桑叶茶的生产。 0010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4) 中的切割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工作箱体, 所述工作 箱体包括首尾相连并围成长方体状或立方体状的前侧箱板和后侧箱板以及位于两侧的左 侧箱板和右侧箱板, 所述工作箱体上端配有可以盖合住所述工作箱体的导。
25、引箱盖, 所述导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6 3/9 页 7 引箱盖开设有与所述工作箱体内腔连通的上下方向贯通的引入口, 所述导引箱盖位于所述 工作箱体外侧沿着引入口边沿固定有桑叶进入压缩颈, 所述桑叶进入压缩颈具有与所述引 入口连通的颈压缩通道, 所述颈压缩通道由外侧进口至所述引入口的通道截面面积逐渐变 小, 所述工作箱体内靠近后侧箱板一侧设有一排沿着左侧箱板至右侧箱板方向设置并垂直 于所述引入口方向作用于桑叶的切割刀片, 所述工作箱体内靠切割刀片背对后侧箱板一侧 沿着左侧箱板至右侧箱板方向还设有一条转动轴, 所述转动轴上安装有配合所述切割刀片 工作的桑叶卷入转动体, 所述。
26、引入口呈矩形状, 所述颈压缩通道的由外侧进口至所述引入 口的通道截面形状均呈矩形状且整个颈压缩通道由外侧进口至所述引入口方向呈斜向下 并向前侧箱板一侧拱起的形状, 所述前侧箱板开设有出料口, 工作箱体位于切割刀片下方 固定有由后侧箱板至前侧箱板方向斜向下并穿过所述出料口的出料斜滑板, 所述出料斜滑 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出料侧挡板, 所述出料斜滑板和两侧的出料侧挡板形成了一条出料道, 所述颈压缩通道位于外侧进口端设有一条斜向下进入所述颈压缩通道的进料滑入板, 所述 进料滑入板的左右两侧设有进料侧挡板, 所述进料滑入板和两侧的进料侧挡板形成了一条 进料道, 所述导引箱盖上位于引入口左右两侧的位置上固定。
27、有提拉把手, 左侧箱板和右侧 箱板分别与导引箱盖左右两侧可拆卸连接。 0011 上述优选方式, 整个结构采用包围式的结构, 结构稳定性好, 还可以使得切割工作 在一个有限区域内, 减少桑叶切割后四处掉落、 不好收集等问题, 一定程度减少噪音, 桑叶 进入压缩颈优选设置上方位置至下方位置的结构, 桑叶通过压缩颈进入到箱体内的切割区 域, 该结构的优点在于, 首先, 可以将叠好的桑叶堆从桑叶进入压缩颈进入, 经过颈压缩通 道的特殊设置, 使得初始较为松散的桑叶堆逐渐收到挤压整形后进入至箱体内切割区域, 此时的桑叶堆厚度减少, 硬度增加, 切割时桑叶堆结构更加严实, 可以很好地配合切割工 作, 切割。
28、更加快速、 效果也好, 不容易出现边沿异形或者切割不完整等问题, 切割会非常均 匀, 由于是一条包围式的通道, 如果设置的合理, 可以放入更多的桑叶, 也不会掉到外面切 割不到的区域, 其次, 在桑叶堆由上往下行进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容易下移, 还可以通过 后方的桑叶堆的置入并给与向前的推力, 不断向前输送, 采用人工或者自动送料, 送料时, 桑叶的位置最好是其主叶脉与转动轴平行状态时的横放位置, 可以使得切割下来的桑叶条 的叶脉分布都差不多且水分含量差不多, 因为主叶脉朝向两边的叶脉分布较为对称, 而水 分是向两边会减少, 再次, 桑叶堆进入后, 通过桑叶卷入转动体将桑叶卷入到切割刀片上, 。
29、由于切割刀片是靠近后侧箱板一侧, 所以靠近后侧箱板一侧会有一个在卷入过程中配合自 身的重力可以更好地挤压切割刀片的进行切割作业, 提高切割效果 ; 颈压缩通道的设计更 加利于桑叶堆的有效行进并逐渐压缩、 整形, 使得桑叶堆可以更好地更切割刀片贴合并进 行切割作业, 可以进一步提高切割效果 ; 出料部位的设计便于切割好的桑叶条进行快速有 效的收集并输送到指定, 结构上也更加稳定 ; 进料部位的设计便于桑叶堆的向下滑行以及 增加送料时能够设备上能够容纳的总量, 利用桑叶的重力势能可以提高一定的速度, 并在 可控范围内配合切割刀片进行快速有效的切割作业并达到较好的切割效果 ; 提拉把手的设 计可以提。
30、高结构的稳定度和受力的平衡, 同时便于拆装, 又不容易造成设备损伤 ; 左侧箱 板和右侧箱板分别与导引箱盖左右两侧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 锁扣连接或者螺 栓、 螺帽结构等方式进行, 整体结构便于拆装, 结构稳定性高, 便于拆装, 操作简单方便 ; 对 机器本身以及桑叶不需要切割的区域损伤小 ; 切割作业的稳定性好, 切割效率高, 切割效果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7 4/9 页 8 好, 统一性高 ; 切割出来的桑叶条进行生产的桑叶茶质量高、 一致性好、 口感更佳。 0012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所述进料道上设有垂直于进料道方向移动的进料隔挡门, 所述进料隔挡门正对。
31、进料方向一侧开设有桑叶限位槽, 所述进料道上靠进料隔挡门开设有 桑叶限位槽的一侧的进料滑入板上垂直于进料方向开设有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 桑叶主 叶脉区域切割口呈矩形条状且横穿所述进料滑入板, 正对所述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的位 置设有可垂直于所述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移动的横切装置, 所述横切装置包括沿着进料 方向位于两侧的横切刀片以及位于两侧的横切刀片之间的推送块, 所述横切装置处于初始 位置时, 所述推送块的靠近进料滑入板的一侧面与进料滑入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横切刀 片的刀口与进料滑入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桑叶卷入转动体为圆形的转盘, 所述桑叶卷 入转动体和切割刀片沿着由左侧箱板至右侧箱板。
32、方向依次交叉排列并有一部分在由左侧 箱板至右侧箱板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 所述切割刀片为圆形刀片并固定于沿着左侧箱板至 右侧箱板方向设有的副转动轴上, 所述切割刀片的外径尺寸小于桑叶卷入转动体的外径尺 寸。 0013 上述优选方式, 桑叶限位槽可以设置成与桑叶主叶脉一侧半边的叶缘形状相近 似, 对桑叶堆进行一次设备的整形, 使其堆放的尽量整齐, 便于提高切割效果, 还可以控制 送料的量和速度 ; 横切装置区域的结构可以对桑叶主叶脉区域切除掉, 该区域具有的水分 相比于其他部位特别多, 在杀青过程中容易造成杀青不均匀, 而且该区域的硬度相比于其 他部位也更大, 在后续进行揉捻等作业时, 也会造成形。
33、状的异样, 影响最终桑叶茶的质量和 口感, 所以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去除, 进料隔挡门作用挡住桑叶堆, 横切装置两侧的横切刀片 向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移动可以将该区域去除, 同时也将叶柄也去除了, 减少了前期去 除叶柄的作业, 又由于推送块和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的设计, 可移动横切装置继续向桑 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移动, 推送块将切除的部分推到机器外部, 可以设置回收装置进行回 收利用, 而且此优选结构不影响桑叶堆的行进, 桑叶主叶脉区域切除后变成两半后可以继 续向前行进 ; 桑叶卷入转动体区域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将桑叶进行卷入, 同时可以 提高与切割刀片的配合度, 切割过程中对桑叶堆有更好的挤。
34、压作用, 便于进行更好的切割 作业, 进一步地, 桑叶卷入转动体和切割刀片最好一一对应成对设置, 成对的桑叶卷入转动 体和切割刀片尽量靠近并且每对的桑叶卷入转动体和切割刀片左右位置关系保持一致, 便 于提高切割的均匀度以及减少对桑叶为切割区域的损伤, 最后提高桑叶茶的质量和统一 性 ; 另外, 同步转动轴和传动轴均可以通过电机带动进行运转, 同步转动轴和传动轴的转动 方向相反, 但都是对桑叶进行卷入方向的转动, 一方面加快桑叶的卷入速度, 同时对桑叶堆 上下间作用可以保持一致, 都受到卷入的作用力, 保证切割过程叶片的平整性, 同时还能提 高切割的效率和效果。 0014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
35、步骤 (9) 的翻炒处理通过翻炒机处理, 所述翻炒机包括工 作台, 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左右成对的左炒锅和右炒锅, 所述左炒锅和所述右炒锅由工作台 后侧至前侧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左炒锅和所述右炒锅的锅口边沿靠前端的部分分别固 定有向前方往下倾斜的左下料道和右下料道, 所述左炒锅未固定有左下料道的锅口边沿部 分朝斜上方方向固定有左包围板, 所述右炒锅未固定有右下料道的锅口边沿部分朝斜上方 方向固定有右包围板, 所述左包围板在左右两端之间设有可在所述左炒锅内作用的左翻动 板, 所述左翻动板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转动轴与左包围板转动连接, 所述右包围板在左右两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8。
36、 5/9 页 9 端之间设有可在所述右炒锅内作用的右翻动板, 所述右翻动板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转动轴与 右包围板转动连接, 所述左翻动板右端的转动轴与所述右翻动板左端的转动轴之间固定有 一根连动杆, 所述连动杆连接有供其来回转动的动力设备。该优选可以提高翻炒的工作效 率和翻炒制作出来的桑叶茶的质量, 动力设备可以采用液压马达或者凸轮配合电机等结 构, 带动连动杆往回往复转动, 可以带动左右两个炒锅处的翻动板同时进行作业, 可以实现 在前后方向上下摆动, 桑叶条放在炒锅和翻动板交叉靠上方的区域, 翻动板优选设置成中 间区域弧形下凹, 其与炒锅尽量靠近且靠近部位的边缘优选设置成与炒锅的锅面形状相吻 合。
37、的圆弧形状, 这样, 既可以减少桑叶条漏到炒锅靠下方的区域, 然后又可以承载更多的桑 叶条, 翻炒过程可以有效对桑叶条进行翻滚炒制, 可以炒出高品质的桑叶茶, 口感也更好, 炒完后, 通过动力设备控制将连动杆大幅度向前方转动, 使得翻动板将炒锅和翻动板交叉 区域炒好的桑叶茶往外通过下料道倾倒, 便于收集。 0015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 步骤 (7) 中的烘干装置包括加热箱, 所述加热箱内设有向上 吹气的风机, 所述加热箱的上端设有对着所述风机出风方向的置放盒, 所述置放盒的底板 上开设有通风孔。该优选中, 加热箱中可以采用电加热或者高温油管等结构, 通过风机由 下往上吹热风, 并可通过非常多。
38、的设置成非常细小的通风孔吹向可以放置桑叶条的置放盒 处, 能够实现较为彻底且均匀的烘干作业。 001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桑叶茶的用途, 用水冲泡作为饮料饮用并在 饮用过程中可以咀嚼浸水软化的桑叶茶进行食用, 或者作为保健食品直接口服食用, 或者 将桑叶茶捣碎制成粉末状添加到米粉或者芝麻糊中作为添加剂使用。 该桑叶茶冲泡后的茶 水中可以聚集更多的营养物, 具有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 能止咳长发、 益阴、 除寒热和出汗等 功效, 而且冲泡后桑叶茶变得松软, 咀嚼起来非常方便, 口感不错 ; 该桑叶茶本身非常松脆, 味美、 营养物多、 有害成分少, 可以直接进行干吃实用, 口感佳, 。
39、人体对其营养成分可以有较 大的吸收, 具有降血脂、 降血糖、 降血压、 抗衰老的功效, 可以通过密封包装, 然后添加干燥 剂等制成保健食品实用, 当然, 还可以作为药物通过设置疗程对某些慢性病的辅助治疗 ; 另 外, 可以非常容易地捣碎成粉末状, 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米粉或者芝麻糊等食品中, 促进消化 吸收以及起到上述的一些功效, 吃起来味道很美好。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 该桑叶茶制作工艺的生产加工步骤连续性好, 可以进行顺畅 的流水线式作业, 操作简便, 生产成本较低 ; 制作出来的桑叶茶品质高、 一致性好、 口感佳、 用途多, 桑叶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高, 在各个用途中都能被人体较为充。
40、分的吸收利用, 具有 较多显著的保健和医疗功效, 长期使用有益身心健康。 附图说明 0018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的拆分状态其中一个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的拆分状态其中另外一个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 2 的拆分状态其中一个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5 是图 4 中 I 处的放大图 ; 图 6 是本发明实施例 5 的翻炒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7 是本发明实施例 6 的烘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9 6/9 页 10 0019 图中 : 。
41、1、 工作箱体, 11、 前侧箱板, 12、 后侧箱板, 13、 左侧箱板, 14、 右侧箱板, 2、 导 引箱盖, 3、 引入口, 4、 桑叶进入压缩颈, 40、 颈压缩通道, 5、 切割刀片, 6、 转动轴, 7、 桑叶卷入 转动体, 8、 出料口, 91、 出料斜滑板, 92、 出料侧挡板, 45、 进料滑入板, 46、 进料侧挡板, 44、 进 料隔挡门, 440、 桑叶限位槽, 55、 桑叶主叶脉区域切割口, 66、 横切刀片, 77、 推送块, 23、 提拉 把手, 60、 副转动轴, 111、 工作台, 112、 左炒锅, 113、 右炒锅, 114、 左下料道, 115、 右下。
42、料道, 116、 左包围板, 117、 右包围板, 118、 左翻动板, 119、 右翻动板, 120 连动杆, 121、 加热箱, 122、 置放盒, 123、 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 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 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 但只要在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21 实施例 1,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依次包括步骤 : (1) 桑叶采摘 ; (2) 桑叶先清洗, 后晾干 ; (3) 桑叶挑选、 整理 ; (4) 通过切割装置切割成桑叶条, 且在切割前先。
43、将桑叶的叶柄和主叶脉去除 ; (5) 桑叶条先通过杀青机进行一次杀青, 然后降温 ; (6) 桑叶条通过揉捻机进行揉捻 ; (7) 桑叶条通过烘干装置进行烘干 ; (8) 桑叶条进行翻炒处理以形成颗粒状的初始桑叶茶 ; (9) 初始桑叶茶先通过提香机进行提香, 后进行降温以形成最终的桑叶茶。 0022 桑叶采摘后, 需要进行清洗, 可以人工用清洗, 也可以用清洗机清洗, 以保证桑叶 的干净, 然后再晾干, 保证表面的干燥度以提高后续加工的品质 ; 挑选、 整理的意义在于, 通 过质量好坏分别进行挑选, 将质量水平差不多的放到一起, 然后进行整理, 将桑叶可以进行 叠放, 便于后续的工艺更好地进。
44、行以便生产出品质高、 一致性好的桑叶茶 ; 桑叶的叶柄没有 制作茶的效用, 又影响工艺的良好进行, 同时桑叶的叶柄和主叶脉内部储存的水分时桑叶 上最多的部分, 相比于其他桑叶部位的水分含量, 多出不少, 这样会使得桑叶在后续进行杀 青、 烘干、 翻炒、 提香处理时由于水分的分布不均导致加工时其他部位容易出现焦黄或者杀 青、 烘干、 翻炒、 提香处理不够彻底等问题, 严重的使得生产的桑叶茶是不能使用的废品, 叶 柄和主叶脉去除后桑叶就变成了两半, 由于桑叶的面积非常大, 切割过程可以将桑叶切割 成尺寸较大的桑叶条, 当然, 由于桑叶本身的形状, 不容易切割成完全一致的桑叶条, 但还 是可以切割成。
45、有点像长方条状的桑叶条, 例如, 近似尺寸在 1cm-4cm 左右, 当然可以根据桑 叶本身形状大小进行选择, 切割装置可以选用现有的切割薄片材料呈片或呈丝的一类切割 机 ; 经过一次杀青, 可以高温破坏和钝化桑叶条中较多的氧化酶活性, 抑制桑叶条中的茶 多酚等的酶促氧化, 减少桑叶本身涩涩的味道以及草腥气味, 当然, 杀青可以去除较多的水 分, 使桑叶条变得更软, 便于揉捻作业和散发青臭味 ; 再经过揉捻, 揉捻机可以选用现有的 莲花座式的揉捻机, 对细胞进行破壁, 对其内质进行改善, 并将内部的水分外排, 同时使其 变得柔软, 由于桑叶条本身较大, 较为柔软, 揉捻很容易对其塑形, 变成细。
46、长的曲线形桑叶 说 明 书 CN 104273282 A 10 7/9 页 11 条, 利于后续的烘干、 翻炒作业 ; 烘干使得桑叶条内部剩余水分和外部的潮气中的水分进一 步进行去除, 在烘干过程中, 可以对细长的曲线形桑叶条中已经发黄变硬的无用桑叶条进 行挑拣去除, 保证整体生产的质量和一致性, 以及便于后续工艺的顺利进行, 烘干装置可以 选用现有的制作茶叶的烘干设备 ; 本申请的翻炒处理, 可以通过人工进行, 也可以选用一些 现有的普通的炒制机械, 但是翻炒需要使得桑叶条能够翻滚, 由于桑叶条的较大尺寸和前 序的几个加工工艺, 在翻炒过程中, 可以形成较大颗粒状的, 有点近似球状的初始桑叶。
47、茶, 口感好又松脆, 翻炒过程中, 对剩余的具有活性的氧化酶, 进一步地进行处理, 使其钝化和 变性, 同时, 使得桑叶条中的剩余水分可以快速地得到去除, 并将精华部分保留下来, 保证 足够丰富的营养物 ; 随后, 进行提香、 降温, 以得到品质更高的最终的桑叶茶, 当然, 在出货 前, 还需通过筛网将杂质处理以及进行高质量的包装等作业, 已形成最终较好的桑叶茶产 品。 0023 进一步地, 步骤 (5)中的杀青机为电滚筒式杀青机, 杀青机的设定温度为 190-290, 每条桑叶条的平均杀青时间为 2-10 分钟 ; 步骤 (6) 中的揉捻时间为 15-25 分 钟 ; 步骤 (7) 中的烘干。
48、装置的设定温度为 90-150, 烘干时间为 5-20 分钟 ; 步骤 (8) 中的翻 炒处理在炒锅中进行, 炒锅的外部加热设定温度为 150-250, 翻炒时间为 25-35 分钟 ; 步 骤 (9) 中的提香机设定温度为 90-130, 提香时间为 35-45 分钟。步骤 (1) 中采摘的桑叶 为两年以上的桑树的新生长的 35-50 天的桑叶。步骤 (7) 中当在烘干过程的同时, 进行多 次搅动。 0024 通过上述制作工艺生产的桑叶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指标如下 : 氨基酸含量大于 10g/100g, 维生素 B1 含量大于 0.55mg/100g, 维生素 B2 含量大于 1.3mg。
49、/100g, 维生素 C 含量大于 27mg/100g, 胡萝卜素含量大于 6 mg/100g, 视黄醇含量大 于0.5 mg/100g, 膳食纤维含量大于25g/100g, 钙含量大于24 00mg/100g, 钾含量大于3000 mg/100g, 锌含量大于 5 mg/100g, 铁含量大于 40 mg/100g, 钠含量大于 35 mg/100g, 硼含量 大于 210 mg/100g, 生物碱含量大于 90 mg/100g, 植物甾醇含量大于 42 mg/100g, - 氨基 丁酸含量大于 200 mg/100g, 异黄酮化合物含量大于 400 mg/100g, 并且还含有少量的铜、 锰、 镁等微量元素, 以及含有丰富的桑叶多糖。 0025 实施例 2, 其与实施例 1 的区别在于 : 步骤 (7) 和步骤 (8) 之间还具有对桑叶条进 行回潮处理的步骤 : 将烘干后的桑叶条放置到竹扁中, 然后在竹扁上方铺设好棉被, 之后静 置 5-15 分钟, 在保证前序工艺充分的完成过程中, 使得桑叶条外表部分有一定量的水分回 收, 在翻炒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既不会炒焦, 又能得到非常高品质的桑叶茶, 各项营养成 分的含量指标都有不小的提升, 提升幅度平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