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背光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面背光模块.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946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14 CN 104279464 A (21)申请号 201410587440.1 (22)申请日 2014.10.28 103131927 2014.09.16 TW F21S 8/00(2006.01) F21V 13/02(2006.01) F21V 19/00(2006.01) G02F 1/13357(2006.01) (71)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 行二路 1 号 (72)发明人 薛文林 萧孟佳 王炯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
2、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祁建国 (54) 发明名称 双面背光模块 (57) 摘要 本发明的双面背光模块包含具有承载面的载 板, 在承载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 多个光源系分别 设置于承载面上, 第一光学调控膜系设置于载板 设有光源之一侧, 并与承载面间夹有第一夹层, 第 一光学调控膜包含形成于第一光学调控膜朝向光 源之一侧的第一反射面, 以及分别贯穿第一光学 调控膜的多个第一出光孔, 第一扩散板系设置于 第一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载板之一侧, 第二扩散板 系设置于载板相反于承载面之一侧, 部分光线在 第一夹层中经第一反射面及承载面反射后穿过第 一出光孔而抵达第一扩散板 ; 部分则经第一反射 面。
3、反射后穿过穿孔而抵达第二扩散板。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1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9464 A CN 104279464 A 1/2 页 2 1. 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载板, 具有一承载面 ; 其中该承载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 ; 以及 多个光源, 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面上 ; 一第一光学调控膜, 设置于该载板设有该些光源之一侧, 并与该承载面间夹有一第一 夹层 ; 其中, 该第一光学调控膜包含。
4、 : 一第一反射面, 形成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朝向该光源之一侧 ; 以及 多个第一出光孔, 分别贯穿该第一光学调控膜 ; 一第一扩散板, 设置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载板之一侧 ; 以及 一第二扩散板, 设置于该载板相反于该承载面之一侧 ; 其中, 该些光源产生之光线部分在该第一夹层中经由该第一反射面及该承载面之反射 传递后自该些第一出光孔离开而抵达该第一扩散板 ; 部分则经该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穿过该 些穿孔而抵达该第二扩散板。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一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 第一区块分别对应于该些光源 ; 每一该第一区块内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5、以 最接近之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朝该区块之外侧递增。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该第一区块中, 该些第一出 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系以所对应之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按距离依一第一函数之函 数值变化 ; 该第一函数为三次多项式函数。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承载面上形成有多个穿透 区块分别与该些第一区块相对 ; 每一该穿透区块内该些穿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以其上设 置之光源为中心朝该穿透区块之外侧递增。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该穿透区块中, 该些穿孔之 单位开口面积比率系以所承载之。
6、该光源为中心按距离依一第二函数之函数值变化 ; 该第二 函数为三次多项式函数。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分 布系与所对应之该第一区块中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分布相对应。 7.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总 开口面积比率较对应之该第一区块中该些第一出光孔之总开口面积比率为大。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单 位开口面积比率较在该第一区块上投影对应位置之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大。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
7、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光学调控膜设 置于该载板及该第二扩散板之间, 并与该载板之背面间夹有一第二夹层 ; 其中, 该第二光学 调控膜包含 : 一第二反射面, 形成于该第二光学调控膜朝向该载板之一侧 ; 以及 多个第二出光孔, 分别贯穿该第二光学调控膜 ; 其中, 部分该光源产生之光线穿过该穿孔进入该第二夹层中, 并在该第二夹层中经由 该第二反射面及该载板之背面反射传递后自该些第二出光孔离开而抵达该第二扩散板。 10.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79464 A 2 2/2 页 3 一如权利要求 1 至 9 中任一所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 一第一。
8、显示面板, 设置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之一侧 ; 以及 一第二显示面板, 设置于该第二扩散板相反于该承载面之一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79464 A 3 1/6 页 4 双面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 具体而言,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载板具孔洞设计 之双面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 许多大尺寸、 薄型化的显示装置不断推出。 为增加显示装置 的空间运用弹性, 亦有针对此一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显示产品, 例如应用可挠式技术的显示 装置, 或是设计成双面显示的显示装置。 0003 以双面显示装置为例, 公知的作法系将。
9、两显示模块背对搭接而成。请参考图 1 的 传统双面背光模块之剖面图。如图 1 所示, 传统背光模块 10 由两背对设置的底板 12、 22 连 接而成。底板 12 上设置有多个光源 14, 在其发光侧 ( 即底板 12 上方 ) 则设有扩散板 16。 同样地, 底板22上设置有多个光源24, 在其发光侧(即底板22下方)则设有扩散板26。 然 而, 采用此一设置之双面背光模块在结构上具有较大的整体厚度。 0004 若是改以侧光式的显示装置来制作双面背光模块, 虽然可稍减光源配置所占空 间, 但是采用侧光式的显示装置在正反两面皆需设置导光板, 如此一来整体厚度并未获得 有效改善。此外, 正反两面。
10、皆设置导光板的情况下将导致整体的重量过重, 不利于吊挂使 用。因此, 现有双面显示装置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以减少使用其之显示装置的尺寸。 0006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以提供载板两侧显示光线。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包含 : 一载板, 具有一承载面 ; 其中该承载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 ; 以及多个光源, 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面上 ; 一第一光学调 控膜, 设置于该载板设有该些光源之一侧, 并与该承载面间夹有一第一夹层 ; 其中, 该第一 光学调控膜包含 : 一第一反射面, 形成。
11、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朝向该光源之一侧 ; 以及多个 第一出光孔, 分别贯穿该第一光学调控膜 ; 一第一扩散板, 设置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相背于 该载板之一侧 ; 以及一第二扩散板, 设置于该载板相反于该承载面之一侧 ; 其中, 该些光源 产生之光线部分在该第一夹层中经由该第一反射面及该承载面之反射传递后自该些第一 出光孔离开而抵达该第一扩散板 ; 部分则经该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穿过该些穿孔而抵达该第 二扩散板。 0008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该第一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第一区块分别对应于该些 光源 ; 每一该第一区块内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以最接近之该光源投影位置 为中心朝该区块之外侧递增。
12、。 0009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在该第一区块中, 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 率系以所对应之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按距离依一第一函数之函数值变化 ; 该第一函数为 三次多项式函数。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4 2/6 页 5 0010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该承载面上形成有多个穿透区块分别与该些第一区块 相对 ; 每一该穿透区块内该些穿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以其上设置之光源为中心朝该穿透 区块之外侧递增。 0011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在该穿透区块中, 该些穿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系以 所承载之该光源为中心按距离依一第二函数之函数值变化 ; 该第二函数为三次多。
13、项式函 数。 0012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分布系与所对应之该第一区 块中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分布相对应。 0013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总开口面积比率较对应之该 第一区块中该些第一出光孔之总开口面积比率为大。 0014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其中该穿透区块中该些穿孔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较在该第 一区块上投影对应位置之该些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大。 0015 上述之双面背光模块, 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载板及该第二扩散 板之间, 并与该载板之背面间夹有一第二夹层 ; 其中, 该第二光学调控膜包含 : 一第二反射 面, 形成于该。
14、第二光学调控膜朝向该载板之一侧 ; 以及多个第二出光孔, 分别贯穿该第二光 学调控膜 ; 其中, 部分该光源产生之光线穿过该穿孔进入该第二夹层中, 并在该第二夹层中 经由该第二反射面及该载板之背面反射传递后自该些第二出光孔离开而抵达该第二扩散 板。 0016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包含 : 一如上述任一所述之双面背 光模块 ; 一第一显示面板, 设置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第一光学调控膜之一侧 ; 以及一 第二显示面板, 设置于该第二扩散板相反于该承载面之一侧。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传统双面背光模块之剖面图 ; 0018 图 2 为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之爆炸图 ;。
15、 0019 图 3A 为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之一实施例剖面图 ; 0020 图 3B 为使用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之显示装置之一实施例剖面图 ; 0021 图 4 为第一光学调控膜与载板之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22 图 5 为第一出光孔于第一光学调控膜上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分布示意图 ; 0023 图 6A 为第一光学调控膜与载板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24 图 6B 为对应图 6A 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分布示意图 ; 0025 图 7A 为第一光学调控膜与载板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26 图 7B 为对应图 7A 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分布示意图 ; 0027 图 8 及图 9 为本发明双面背光。
16、模块之不同实施例剖面图。 0028 其中, 附图标记 : 0029 100 双面背光模块 130 显示装置 0030 200 载板 201,201a 穿透区块 0031 202 承载面 204 穿孔 0032 206 光源 300 第一光学调控膜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5 3/6 页 6 0033 301,301a 第一区块 302 第一反射面 0034 304 第一出光孔 306 第一夹层 0035 310 第二光学调控膜 312 第二反射面 0036 314 第二出光孔 316 第二夹层 0037 401 第一扩散板 402 第二扩散板 0038 500 反射片 601。
17、 第一显示面板 0039 602 第二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系提供一种双面背光模块, 在双面背光模块发光面的一侧及其相反侧皆可 装设显示装置以产生影像。双面背光模块于设置光源的承载面上有多个穿孔, 使得光源发 出之光线可对发光面的一侧提供显示所需照明, 也可借穿孔将部分反射光线引导至发光面 的相反侧, 而对发光面的相反侧提供显示所需照明。 光源较佳使用发光二极体, 而显示装置 较佳系使用液晶显示面板, 但不以此为限。 0041 图 2 为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 100 之爆炸图。如图 2 所示, 双面背光模块 100 包含 载板 200、 多个光源 206、 第一光学调控膜 30。
18、0、 第一扩散板 401 以及第二扩散板 402。载板 200具有承载面202, 在承载面202上形成有多个穿孔204, 且多个光源206系分别设置于承 载面 202 上。载板 200 较佳为金属材质, 例如铝板 ; 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 载板亦可为塑料 材质, 板面再覆以反射材质以制成。 0042 如图 2 所示, 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系设置于载板 200 设有光源 206 之一侧, 且位于 第一扩散板 401 与载板 200 之间。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包含第一反射面 302 及多个第一出 光孔 304, 形成于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朝向光源 206 之一侧, 以及多个第一出光孔 。
19、304 贯穿 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所述之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其材质例如可由发泡材料制成的光学膜 片。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除了以第一反射面 302 提供反射光线的效果外, 还可通过第一出 光孔 304 分配自光源 206 出射之光线。如图 2 所示, 第一出光孔 304 较佳系组合成多个第 一区块 301 分别对应于不同光源 206 的上方。光源 206 产生之光线可经第一反射面 302 及 承载面 202 来回反射, 并自第一出光孔 304 处穿出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换言之, 光线系经 由第一出光孔 304 自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的不同位置穿射而出, 而达到分配光源的效果。。
20、 0043 此外, 在第一光学调控膜300上方系设有第一扩散板401, 亦即, 第一扩散板401系 设置于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相背于载板 200 之一侧。在载板 200 相反于承载面 202 之一侧 则设置有第二扩散板 402。当光源 206 发出之光线经第一出光孔 304 穿射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后, 可借第一扩散板 401 进一步使光线均匀 ; 反之, 经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反射的光线 在穿射穿孔 204 后抵达第二扩散板 402, 并借第二扩散板 402 使光线均匀。 0044 请接着参考图 3A。图 3A 为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 100 之一实施例剖面图。如图 3A 所示, 。
21、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与承载面 202 间夹有第一夹层 306。第一夹层 306 较佳系被应 用来进行传递光线 ; 换言之, 未自第一出光孔304或穿孔204泄漏出去的光线系在构成第一 夹层 306 的承载面 202 及第一反射面 302 间来回反射以散布到不同区域。另外, 如图 3A 所 示, 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上有多个第一出光孔 304, 而载板 200 的承载面 202 上形成有多个 穿孔 204。如前所述, 光源 206 产生之光线部分在第一夹层 306 中经第一反射面 302 及承载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6 4/6 页 7 面 202 之反射传递后自第一。
22、出光孔 304 离开而抵达第一扩散板 401 ; 部分光线则经第一反 射面 302 反射后穿过穿孔 204 而抵达第二扩散板 402。 0045 请进一步参考图 3B, 其系绘示采用如前面图 3A 中所介绍之双面背光模块的显示 装置 130。如图 3B 所示, 显示装置 130 包含第一显示面板 601 及第二显示面板 602。第一 显示面板 601 系设置于第一扩散板 401 相背于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之一侧。第二显示面板 602 系设置于第二扩散板 402 相反于承载面 202 之一侧。自第一出光孔 304 离开而抵达第 一扩散板401的光线抵达第一显示面板601, 而经第一反射面30。
23、2反射后穿过穿孔204的光 线经第二扩散板402后抵达第二显示面板602。 换言之, 第一显示面板601利用第一光学调 控膜 300 获得分配后均匀雾化之光线, 第二显示面板 602 利用具有穿孔设计之载板 200 获 得分配后均匀雾化之反射光线。 借此, 承载面上的光源经第一光学调控膜300及载板200上 的孔洞可对第一显示面板 601 及第二显示面板 602 提供光线, 以达到双面显示的效果。相 较于公知的作法, 采用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不需使用两组背光模块, 且厚度也 可变得较薄, 以改善整体尺寸与应用弹性。 0046 请参考图 3A 及图 4, 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系设。
24、置于载板 200 上方。第一光学调控 膜 300 具有多个第一区块分别对应于承载面 202 上的不同光源 206。如前所述, 光源 206 产 生之光线系自第一出光孔 304 处穿出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如此一来, 即可通过调整第一 出光孔304在第一光学调控膜300上不同位置的密度及大小以改变不同位置上的单位面积 开口比率, 来分配光源 206 产生的光线。需补充的是, 每一第一区块 301a 内的第一出光孔 304 分布较佳为相同、 相似或有一定程度的关连性。另外, 前述之单位出光开口面积比率系 指在一单位面积之内, 第一出光孔 304 所占的面积比率。换言之, 单位出光开口面积比率较 。
25、佳系为一标准化的比率值, 而不具有单位。 0047 此外, 如图 4 所示, 承载面 202 上形成有多个穿透区块分别与第一区块相对 ( 例 如 : 穿透区块201a投影对应第一区块301a)。 如前所述, 经第一光学调控膜300反射的光线 在穿射穿孔 204 后抵达第二扩散板。如此一来, 即可通过调整穿孔 204 在载板 200 上不同 位置的密度及大小以改变不同位置上的单位面积开口比率, 来分配由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反射的光线。需补充的是, 每一穿透区块内的穿孔 204 分布较佳为相同、 相似或有一定程度 的关连性。 0048 具体而言, 前述单位出光开口面积比率的调整方式, 在第一光。
26、学调控膜 300 上的 每一第一区块 301 内较佳系采 : 多个第一出光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以最接近之光源投影 位置为中心朝所在第一区块之外侧递增。类似地, 在载板 200 上的每一穿透区块 201a 内较 佳系采 : 多个穿孔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以其上设置之光源为中心朝所在穿透区块之外侧递 增。在图 4 的实施例中, 穿透区块 201a 中穿孔 204 的分布较佳系与所对应之第一区块 301a 中第一出光孔 304 之分布相对应。换言之, 穿孔 204 与第一出光孔 304 在以光源 206 为中 心朝外侧延伸方向上的每个对应位置 ( 投影对应位置 ) 具有相同的开口率。 0049 请参考图。
27、4及图5, 其中图5系绘示第一出光孔于第一光学调控膜上之单位开口面 积比率的分布曲线。如图 5 所示, 横轴系代表第一区块中以对应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的相 对位置 (x), 纵轴系代表第一光学调控膜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A), 横轴上的不同位置依照 预定的函数会对应到特定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如图 5 所示, 在第一区块中, 第一出光孔的 单位开口面积比率系以所对应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 ( 座标原点 O), 而依预设的第一函数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7 5/6 页 8 之函数值朝第一区块的外侧递增变化。换言之, 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将随着距离光源投影位 置的距离增加而渐增。第一函数。
28、较佳为三次多项式函数, 例如为 : 0050 f(x) ax3+bx2+cx+d 0051 其中 x 为第一区块 301 中各位置距离光源投影位置的距离, f(x) 则可直接为该位 置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或者是再乘以一个参数后成为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在较佳量测背 光分布中, 以系数 a 为非零的负数, 系数 b2-3ac0, 且在接近距离光源的远端位置上 ( 接近 座标点 P), 单位开口面积比率趋近 60, 可具有较佳的出光效果。举例而言, 第一函数为 ( 但不以此为限 )f1(x) -1.1078x3+1.9775x2-0.3242x+0.0328。f2(x) -0.6836x3+1.08。
29、 45x2+0.1148x+0.0365。 f3(x)-0.84x3+1.3913x2-0.0308x+0.0239, 的配置下, 可提供较佳 的出光效果。 0052 另一方面, 在承载面 202 上的穿孔 204 亦具有类似前述第一函数的曲线变化。具 体而言, 在穿透区块 201a 中, 穿孔 204 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系以所承载之光源 206 为中心 按距离依第二函数之函数值变化。换言之, 第二函数的函数值将随着距离光源 206 的距离 增加而渐增。第二函数较佳为三次多项式函数, 例如为 : 0053 g(x) ax3+bx2+cx+d 0054 其中, x为穿透区块201中各位置距离光源。
30、投影位置的距离, g(x)则可直接为该位 置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或者是再乘以一个参数后成为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在较佳量测背 光分布中, 以系数 a 为非零的负数, 系数 b2-3ac0, 且在接近距离光源的远端位置上 ( 接近 座标点 P), 单位开口面积比率趋近 60, 可具有较佳的出光效果。就图 4 的实施例来说, 因 为穿孔 204 与第一出光孔 304 在以光源 206 为中心朝外侧延伸方向上的对应位置具有相同 的开口率, 此时第二函数与第一函数具有相同之函数值变化。 通过此一设计, 可使最终产生 的背光较为均匀。 0055 除前述第一出光孔与穿孔具有相同分布方式外, 以可视需求采用其。
31、他分布方式。 举例而言, 以穿透区块中多个穿孔的总开口面积比率较对应之第一区块中多个第一出光孔 之总开口面积比率为大。如图 6A 所示, 载板 200 上穿孔 204 的分布在远离光源 206 的外 围区域的开口面积比率大于对应位置上的第一出光孔 304 的开口面积比率, 使得穿透区块 201a 中的总开口面积比率大于第一区块 301a 中的总开口面积比率。请配合参考图 6B, 以 函数值变化来说, 则是第二函数 g(x) 相较第一函数 f(x) 于远离光源的对应位置上 ( 接近 图 6B 中 P 点附近的位置 ) 具有较大之开口率。举例来说, 对于穿透至载板背侧显示的光线 于远离光源的外围区。
32、域亮度不足的情形, 采用如图 6A 的分布方式, 可增加穿透到载板 200 背侧显示的出光量, 以提高出光均匀度。通过此一设计, 可有效在每一穿透区块 201a 中可 能产生暗带的外围区域增加出光量, 以提高出光均匀度。 0056 图 7A 为第一光学调控膜 300 与载板 200 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 7A 系绘示第一 出光孔304与穿孔204另一分布方式, 其系采 : 穿透区块201a中多个穿孔204的单位开口面 积比率较在第一区块301a上投影对应位置之多个第一出光孔304之单位开口面积比率大。 换言之, 图 7A 的实施例与图 6 的实施例之差异在于, 承载面 202 不仅在远离光源。
33、 206 的外 围区域有较大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 在其他对应位置也具有较大的单位开口面积比率。请 配合参考图7B, 以函数值变化来说, 则是第二函数g(x)相较第一函数f(x)于每一个对应位 置具有较大之开口率。采用如图 7A 的分布方式, 可进一步增加穿透到载板 200 背侧显示的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8 6/6 页 9 出光量, 以提高出光均匀度。 相对而言, 亦可利用相同概念来控制承载面上的单位开口面积 比率, 以在应用需要时降低载板背侧背光的亮度, 使正反两面的背光亮度具有一定的差异。 0057 图8为本发明双面背光模块之另一实施例剖面图。 如图8所示, 除了前述。
34、已示于图 3的结构外, 在载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光学调控膜310。 类似地, 第二 光学调控膜310包含形成于第二光学调控膜310朝向载板200之一侧的第二反射面312, 以 及贯穿第二光学调控膜 310 的多个第二出光孔 314。此外, 第二光学调控膜 310 与载板 200 之背面间夹有第二夹层 316。第二夹层 316 较佳系被应用来进行传递光线 ; 换言之, 未自穿 孔 204 或第二出光孔 314 泄漏出去的光线系在构成第二夹层 316 的第二反射面 312 及载板 200 的背面间来回反射以散布到不同区域。配合载板 200 之承载面 202 上形成的多个穿孔 。
35、204, 当光源 206 产生之光线穿过穿孔 204 而自第一夹层 306 进入第二夹层 316 中, 并在第 二夹层316中经由第二反射面312及载板200之背面反射传递后, 光线会自第二出光孔314 离开而抵达第二扩散板 402。举例来说, 对于穿透至第二夹层 316 的光线有亮度较亮, 或是 穿透至第二夹层316的光线不够均匀的情形, 可借此一设计, 利用第二光学调控310膜重新 分配光线, 以提高出光均匀度。此外, 通过第一夹层 306 及第二夹层 316 的平行设置, 两个 夹层中的光线可经由穿孔 204 作进一步的混光, 使两个夹层中各自的光量更为平均。 0058 如前所述, 由于。
36、载板本身可为具反射性的金属材质所制成, 因此承载面较佳可由 载板本体的表面所形成。但当载板本身的材质反射率不足时, 则可于载板表面上加设其他 反射材质以提高承载面的反射率。如图 9 所示, 在载板 200 上设置光源 206 的一面另形成 有反射片 500。反射片 500 的反射率较载板 200 表面的反射率更高。反射片 500 上对应于 载板 200 的穿孔 204 位置亦形成有孔洞。孔洞例如可在反射片 500 贴附于载板 200 之后, 与穿孔 204 同时形成, 以提供光线穿透。借此设置, 可增加光线自第一夹层 306 穿透至第一 扩散板 401 的出光量。在其他实施例中, 亦可选择于载。
37、板的正反两面贴附反射片, 以增加光 线自第一夹层穿透至第一扩散板的出光量, 以及增加光线自第二夹层穿透至第二扩散板的 出光量。 0059 综上所述, 本发明之双面背光模块可利用载板的穿孔设计, 将反射回载板的光线 引导至载板的另一侧, 以达到双面显示的效果。此外, 具多个出光孔的光学调控膜, 将光线 反射与光线均匀化的效果结合, 使光线均匀分布。另外, 利用载板的穿孔设计, 省去载板另 一侧的光源, 减少整体尺寸。 0060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之范例。 必需指出的是, 已揭露之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之范围。 相反地, 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之精神 及范围之。
38、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之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4279464 A 9 1/11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0 2/11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1 3/11 页 12 图 3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2 4/11 页 13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3 5/11 页 14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4 6/11 页 15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5 7/11 页 16 图 6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6 8/11 页 17 图 6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7 9/11 页 18 图 7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8 10/11 页 19 图 7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19 11/11 页 20 图 8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79464 A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