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5545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6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11484.3

申请日:

2006.04.10

公开号:

CN101189381A

公开日:

2008.05.2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4H 13/00公开日:2008052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4H13/00(2006.01); E04B1/74(2006.01); D01D5/00(2006.01)

主分类号:

D04H13/00

申请人:

爱勒马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克拉拉·加里诺娃; 菲利普·萨耐特尼克; 奥德里奇·吉尔萨克; 拉蒂斯拉夫·迈尔斯

地址:

捷克利贝雷茨

优先权:

2005.04.11 CZ PV2005-22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董巍;顾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1,3)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中该共振薄膜由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2的纳米纤维层(2)形成,同时该共振薄膜连同至少一层(1,3)纤维材料一起通过交叉铺网至所需的厚度和表面权重而形成。

权利要求书

1: 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共振 薄膜由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 2 的纳米纤维层(2)形成,同时该共 振薄膜连同至少一层(1,3)纤维材料一起通过交叉铺网至所需的厚度和表面权重而 形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是通过 静电旋涂聚合物溶液而形成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与由具 有10至45微米的直径和5至100g/m 2 的表面权重的纤维构成的至少一层(1,3)普 梳纤维网结合在一起。
4: 根据权利要求3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在其每 一侧上结合有由具有10至45微米的直径和5至100g/m 2 的表面权重的纤维制作的普 梳纤维网的层(1,3)。

说明书


层状吸声非纺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

    背景技术

    吸声材料通常用在汽车、航空、建筑以及机器工业。它们的任务是提供净化的周围环境以免受不希望和有害的声音所干扰。提出一种合适的声学材料本身是基于在特定环境中不希望的声音的频率域。

    使用多孔材料以便吸收特别是高频的声音,然而这种材料并不适合用于吸收较低频率的声音,这特别是因为需要非常大的材料厚度。所使用的这种材料例如包括三聚氰胺、聚氨基甲酸酯和泡沫金属或者矿物或聚合纤维的非纺织物。由于需要非常大的材料厚度,因此这种材料并不太适合用于吸收较低频率的声音。

    为了吸收低频,特别使用基于共振原理的结构,这时通过某些元件的共振将声能转换为热能。然而,这些结构吸收某一特定低频的声音,而它对于其他频率的吸收则非常少。使用了穿孔板、吸收性材料以及可能的气隙的组合。穿孔板的特性由间隙的数量、直径和排列给出。

    通常的目的在于将上述特性组合为一种声学系统,它能够吸收低频的声音和高频的声音。

    从JP 10251951A中获知了由通过分离PVA箔获得的直径为0.05至5微米的一个或几个相同的纤维层构成的层状吸声材料。这些纤维通常呈现出很宽的直径分布,但在这些纤维中仅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可以具有1微米以下的直径。关于低频吸声的数据,该数据显示出百分之十的低效率,也反应了这一事实。

    从JP 2003049351A中获知了由通过熔喷法制作的具有共同直径的若干层聚酯纤维和若干层非纺织物构成的层状吸声材料,通过其可以实现约1微米的最小纤维直径。其缺点在于这种材料被特别指定用于吸收中频的声音,即从1000到4000Hz。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本领域现有技术的缺点,或者至少使这些缺点达到最小,并且制作一种能够以很小的厚度吸收低频声音和高频声音的纤维。

    本发明的原理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来实现,其原理在于共振薄膜由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2的纳米纤维层形成,此时共振薄膜连同至少一层纤维材料一起通过交叉铺网至所需的厚度和表面权重而形成。

    同时,如果纳米纤维层是通过静电旋涂聚合物溶液来制作的则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这种纳米纤维层可以在旋涂期间被涂覆在纤维材料的基底层上,并因此与该层结合。

    根据权利要求3,纤维材料的基底层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由具有10至45微米的直径和5至100g/m2的表面权重的纤维构成的至少一层普梳纤维网所带来的。

    为了增大吸收性能,具有由直径为10至45微米和表面权重为5至100g/m2的纤维构成的一层普梳纤维网的纳米纤维层被结合在其每一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吸声织物吸收了低频的声音,同时它并不损失对于较高频声音的吸收性能的能力。通过该能力,其基于通过利用普梳纤维网带来的优点而制作的基底层以弹性方式衰减的纳米纤维层的共振效果,其超越了已知材料的数据。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其中图1示出了由普梳纤维网和纳米纤维层制作的织物的截面图,图2示出了由普梳纤维网、纳米纤维层和另一层普梳纤维网制作的织物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由普梳纤维网、纳米纤维层和另外的两层普梳纤维网制作的织物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由普梳纤维网层、纳米纤维层和三层普梳纤维网制作的织物的截面图,图5至11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示例1至7的纳米纤维层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

    实施例

    根据图1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包含了通过静电旋涂制作的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2的纳米纤维层2构成的共振薄膜,以及普梳纤维网的层1,当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时,普梳纤维网的层1形成了在静电旋涂期间将所制作的纳米纤维层2沉积于其上的承载层,之后在热空气室中以特定温度通过已知的方式将两层结合在一起。

    在根据图1的织物上的根据图2的吸声织物处,涂覆另一层3普梳纤维网,即从纳米纤维层2的最初的自由侧。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另一层3可以是双层(参见图3)或三层(参见图4)。

    为了达到所形成的吸声非纺织物的合适的厚度和表面权重,如果在制作根据图1至4的单个层的织物之后,通过交叉铺网至所需的厚度以及所需的表面权重来形成该织物,则是有利的。

    纳米纤维层2实现了在低频下振动的声学共振薄膜的功能。这一特征是通过纤维之间纳米尺寸的空间而给出的。如果声波落入声学共振薄膜中,则它使其产生受迫振动,其幅度在共振的情况下最大,同时相邻的普梳纤维网层1、3提供了振动薄膜的充足阻尼,与此同时在共振体中收集的最大量的声能被转化为热。普梳纤维网的层1和/或3不仅提供了对由纳米纤维层2形成的振动薄膜的充足阻尼,而且还吸收了较高频率的声音。通过一个叠一个地铺网单个的层1、2、3并通过例如在热空气结合室中将它们结合,上述层1、2、3被同时关联为一个共振系统。通过共振元件的这种铺网,制作出这种材料,其由于纳米纤维层2形成的共振薄膜而吸收低频声音,并同时通过普梳纤维网的层1和/或3还吸收较高频声音。根据本发明的纤维实现了对于低频和高频声音的吸声性能的高系数值,同时使将材料厚度以及可能的其表面权重调节至各种要求成为可能。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吸声织物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示例。

    示例1

    吸声织物包含在由dtex数为5.3的共聚酯涂层和聚酯芯构成的芯涂层型双组分纤维的梳毛机上制作的表面权重为11gm-2的普梳纤维网的层1。将表面权重为2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该层纤维网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一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2形成基本织物,并因此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25mm且表面权重为630gm-2的吸声织物而形成。吸声织物在140℃的流通空气的温度下穿过热空气室,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相邻的层互相结合。该吸声织物可以包含具有表面权重在2gm-2至0.1gm-2范围内的纳米纤维层2。

    图5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1的吸声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N1表示了对于具有2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5表示了对于具有0.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表示了对于仅含普梳纤维网层的织物,即不使用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从单个的曲线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吸声织物的组分。

    示例2

    如图1所示的吸声织物包含在由dtex数为5.3的共聚酯涂层和聚酯芯构成的芯涂层型双组分纤维的梳毛机上制作的表面权重为11gm-2的普梳纤维网的层1。以和示例1相同的方式,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该纤维网层1上。然后将这两层1,2的织物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630gm-2的吸声织物而形成,之后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热处理,通过该方式使相邻的层结合。

    在图6中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2的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J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J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J5表示了对于具有0.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示例3

    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作该吸声织物,此时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普梳纤维网的基层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这样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一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2形成该织物,并因此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630gm-2的吸声织物来形成,之后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热处理。

    在图7中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3的吸声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N1表示了对于具有2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N5表示了对于具有0.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表示了对于仅含普梳纤维网层的织物,即不使用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示例4

    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作该吸声织物,此时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普梳纤维网的基层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这样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外两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3形成该织物。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该织物进一步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630gm-2的吸声织物来形成。和示例1中相同,对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织物进行热处理。

    图8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4的吸声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PP1表示了对于具有2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5表示了对于具有0.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示例5

    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作该吸声织物,此时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普梳纤维网的基层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这样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外三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4形成该织物。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该织物进一步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630gm-2的吸声织物来形成。和示例1中相同,对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织物进行热处理。

    图9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5的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PPP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P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P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示例6

    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作该吸声织物,此时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普梳纤维网的基层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这样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外两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3形成该织物,并进一步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450gm-2的吸声织物来形成,之后和示例1中相同,对其进行热处理。

    图10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6的吸声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PP1表示了对于具有2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5表示了对于具有0.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示例7

    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作该吸声织物,此时将表面权重为2至0.1gm-2的纳米纤维层2通过静电旋涂涂覆在普梳纤维网的基层1上。在以此方式制备的这样一对层1、2上,从纳米纤维层2的该侧,设置另外三层3普梳纤维网。然后根据图4形成该织物。然后根据图4形成该织物,并进一步通过交叉铺网为总厚度为35mm且表面权重为450gm-2的吸声织物来形成,之后以和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热处理。

    图11示出了吸声性能的系数与根据示例7的吸声织物的纳米纤维层2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同时曲线PPP1表示了对于具有2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P2表示了对于具有1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P3表示了对于具有0.5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曲线PPP4表示了对于具有0.3gm-2的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2的这一相关性。

    上述示例的使用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且本发明还涉及包含其他表面权重的普梳纤维网的层、和/或由其他纤维构成的吸声织物,并且还涉及可以按需选择的其他表面权重的纳米纤维层。本发明绝非限制于所描述的吸声织物的层的数量。所示出的吸声性能的系数与纳米纤维层本身的表面权重和声音频率的相关性证实了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高吸声性能,特别是在500至6000Hz的区域内,此时吸声性能的系数在0.8至接近1的范围内变化。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特别应用于汽车、航空、建筑和机器工业的吸声内衬和部件的制造上,如果与本领域现有技术进行比较,本发明显著改善了对不希望的声音区域内的环境净化。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共振薄膜由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2的纳米纤维层(2)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是通过静电旋涂聚合物溶液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与由具有10至45微米的直径和5至100g/m2的表面权重的纤维构成的至少一层(1,3)普梳纤维网结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纤维层(2)在其每一侧上结合有由具有10至45微米的直径和5至100g/m2的表面权重的纤维制作的普梳纤维网的层(1,3)。

    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共振薄膜连同至少另一层(1,3)纤维材料一起通过交叉铺网至具有所需的厚度和/或表面权重的层的系统而形成。

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状吸声非纺织物.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包含共振薄膜和至少另一层(1,3)纤维材料的层状吸声非纺织物,其中该共振薄膜由直径达600纳米且表面权重为0.1至5g/m2的纳米纤维层(2)形成,同时该共振薄膜连同至少一层(1,3)纤维材料一起通过交叉铺网至所需的厚度和表面权重而形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