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55442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41945.5

申请日:

2007.08.09

公开号:

CN101126243A

公开日:

2008.02.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D 31/02申请日:20070809授权公告日:20100602终止日期:2016080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2D31/02

主分类号:

E02D31/02

申请人:

水控制株式会社

发明人:

梅本研吾; 梅本美代

地址:

日本山口县山口市大内御堀1190番地2

优先权:

2006.8.10 JP 2006-218613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黄依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11)的多个多孔外管(102、101、1)通过连接内管(20、2)连接。在连接内管(20、2)中段外周分别嵌装有水膨胀橡胶(30、3)。一端部嵌装在连接内管(20)上的无孔内管(40)的另一端部与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的入口(2’)隔开间隔(T)开口。多孔外管(1)与无孔内管(4)之间形成集水间隙(t)。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地下水集水多层管,其包括: 在外周上嵌装有水膨胀橡胶(3)的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 将一端侧(4a)嵌装入所述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中的下游侧的无孔内管(4)、 在外周上嵌装有水膨胀橡胶(30)的上游侧的连接内管(20)、 将一端侧(40a)嵌装入所述上游侧的连接内管(20)中的上游侧的无孔内管(40)、 及多孔外管(101),其一端(101c)嵌装在所述上游侧的连接内管(20)上、另一端(101d) 与所述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连接、与所述上游侧的连接内管(20)和所述下游侧的连接内 管(2)共有中心线(c),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的无孔内管(40)和所述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隔开间隔(T)配置,且在 所述多孔外管(101)和所述上游侧的无孔内管(40)之间设有集水间隙(t)。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水集水多层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内管(2)和所述多孔外管(101)的所述另一端侧(101d)之间通过旋合(1”、 2”)进行所述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水集水多层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内管(2)上突设有2个环状突条(5), 所述突条(5)的外径与所述多孔外管(101)的外径相等, 所述突条(5)间嵌装有所述水膨胀橡胶(3)。

说明书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用多层管,特别涉及地下水排除装置或地下水集水装置所采用的地下水集水多层管。

    技术背景

    地下水排除装置是地面湿滑应对工程中重要的装置。该地下水排除装置如下所述:以从地表朝着地面湿滑地带向上倾斜的角度进行扩径钻孔,使不透水性扩径套筒留下并将由透水性外管、不透水性内管以及漏斗状连接管所组成的多层管插入该套筒内后,将所述不透水性扩径套筒拉出到地表外,将所述多层管留在地中(比如日本特开昭61-179912号公报)。

    不过,在该装置中,地下水越过漏斗状连接管的上端和透水性外管的扩径段向下流,难以形成止水堰,从孔壁流出的水越过扩径段向下流,难以将出水充分收集在漏斗状连接管内。并且,有可能泥土或泥沙越过漏斗状连接管的外周向下流后堵塞在透水性外管的内外,进而堵塞所述多层管。

    因此尝试在所述漏斗状连接管的扩径端设有防滑用环,来拦截泥沙和水的向下流,以使只有水分流入透水性外管内(比如,日本特开平6-88335号公报)。

    但是将所述不透水性扩径套筒拔出到孔外后,露出孔壁,不仅泥沙堵塞在孔壁和透水性外管之间的空间,而且也必须进行将所述不透水性扩径套筒拔出到孔外的作业(比如,日本特开平6-88335号公报)。

    设计出如下所述的装置:将不透水性扩径套筒拔出到孔外后,将透水性多孔套筒嵌入该扩径钻孔内,并对该扩径孔壁进行密封而形成透水性扩径孔,将所述多层管嵌装入该透水性扩径孔内,并且在漏斗状集水接头的外周设有采用了水膨胀性环状橡胶密封的封隔器,从而形成止水堰,将水阻挡并将其引导到漏斗状集水接头,进而流入不透水性内管(如日本专利第2777346号)。

    但是,不透水性内管的内径小,且在径向必须有2层流水间隙T、t,各自的径向间隙大,因此集水效率低。并且将扩径不透水套筒拔出到孔外后,必须进行将透水性多孔套筒再次插入的工序,需要作业时间和多余的多孔套筒(如日本专利第277734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地表部和集水井内在地面湿滑土块内挖掘出呈仰角的扩径钻孔,省略扩径不透水性套筒的拔出和扩径透水套筒的插入工序,扩径钻孔后的短期间内将地下水集水多层管嵌入该钻孔内,且通过同一中心线上的多个透水多孔外管的接合部所设有的吸水膨胀橡胶(封隔器)形成将水导入透水性多孔外管的堰,提高地下水排水效率。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地下水集水多层管,包括:

    外周上嵌装有水膨胀橡胶的下游侧的连接内管、

    将一端部嵌装入下游侧的连接内管中的下游侧的无孔内管、

    外周上嵌装有水膨胀橡胶的上游侧的连接内管、

    将一端部嵌装入上游侧的连接内管中的上游侧的无孔内管、

    一端与上游侧的连接内管连接、另一端与下游侧的连接内管连接的多孔外管,

    其特征在于,上游侧的无孔内管和下游侧的连接内管隔开间隔配置,且在多孔外管和上游侧的无孔内管之间设有集水间隙。

    本发明是如上所述那样的结构,因此在进行扩径钻孔后,能直接将多孔外管、无孔内管和连接内管插入所述扩径钻孔内。又,具有如下效果:在透水性外管的连接部,通过水膨胀橡胶所构成的地下水堰,将地下水经由上游侧的多孔外管导入下游侧的无孔内管内,能提高地下水的集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地下水集水多层管的施工状态纵剖视图。

    图2是图1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地基中的封隔器膨胀状态的图,是沿图1A-A线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朝着地面湿滑土块9穿设的扩径钻孔10内,配置有多个具有透水性的多孔外管102、101、1。透水性多孔外管101与连接内管20、透水性多孔外管1与连接内管2分别连接,并共用中心线c。

    在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上穿设有与中心线c平行的多个狭缝1’。在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各自的下游侧形成有内螺纹1”。

    图2是表示图1的B部细节的放大剖视图。

    下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的一端侧(1c)以其上游侧内周面1b与连接内管2的下游侧外周面2b嵌合。因此,透水性多孔外管1以嵌装在连接内管2上即嵌合的状态安装。

    另一方面,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与连接内管2的支承台阶2a抵接,以上游侧外周面4c与连接内管2的下游侧内周面2c嵌合。因此,无孔内管4也以嵌装在连接内管2上即嵌合的状态安装。

    又,透水性多孔外管1与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由于连接内管2的下游侧的壁厚而以具有集水间隙t的状态配置。

    连接内管2的中段突设有2个环状突条5、5。环状突条5、5的外径与上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1和下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各自外径相等。又,在突条5、5间嵌装有吸收水分而膨胀的水膨胀橡胶3,该水膨胀橡胶3被细环3’固定在连接内管2上。

    这样一来,附带有水膨胀橡胶3的连接内管2、透水性多孔外管1和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就成为一套的状态,即成为一体的状态。

    同样,连接内管2的上游侧的、附带有水膨胀橡胶30的连接内管20、透水性多孔外管101和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0也成为一体的状态(参照图1)。即、下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1的一端侧(101c)以其上游侧内周面101b与连接内管20的下游侧外周面20b嵌合。

    回到图2,连接内管2的上游侧中段形成有外螺纹2”(圆螺纹)。

    通过连接内管2的上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1的另一端侧(101d)的内螺纹1”与连接内管2的外螺纹2”旋合,透水性多孔外管101与连接内管2连接。

    此时,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0的下游侧的开口部40d与其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的上游侧入口2’隔开间隔T配置。通过该间隔T,上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1和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0之间的集水间隙t与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连通。

    如上所述,多个外径相同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相互连接,构成多层管。

    根据图1对采用该多层管的施工进行说明。

    首先,从混凝土等强化的地基切断面(日文:切取面)倾斜向上地朝着稳定地基进行扩径钻孔。

    之后将钻杆和扩径套筒从扩径钻孔中拔出后,将外径稍小于该钻孔孔径的、带有顶端锥体15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2插入。

    将连接内管20、透水性多孔外管101和无孔内管40组成套件,在将位于该套件上游侧端的连接内管20的外周面旋合在带有顶端锥体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2的下游侧内周面上。

    这样一来,在从地表面和集水井内朝着地面湿滑土块9有倾斜向上的角度地穿设的扩径钻孔10内,依次嵌入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

    另外,多个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沿刚穿设好的扩径钻孔10的孔壁插入时,该孔壁就直接由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支承。

    这样一来,可在扩径钻孔壁内使所述多个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的外周沿所述中心线c连接。

    本发明的多层管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因而若进行扩径钻孔后,插入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01、1,就可通过水膨胀橡胶30所形成的地下水堰,将地下水经上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2导入下游侧的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0内,提高地下水的集水性。同样,通过水膨胀橡胶3所形成的地下水堰,可将地下水经上游侧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01导入下游侧的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内,提高地下水的集水性。

    图3(a)、(b)、(c)是表示水膨胀橡胶3在扩径钻孔10的孔壁中拦截地下水的情况的模式图。另外,符号14表示多孔外管1中的集水面,14’表示多孔外管1外的集水面。

    露出连接内管2中段的水膨胀橡胶3吸水而膨胀,按压在扩径钻孔10的孔壁上,在该位置将地下水拦截并分流,通过狭缝1’,进而通过集水间隙t,将地下水引导到间隔T的空间。

    然后地面湿滑地带内的地下水从间隔T进入连接内管2,经由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从地表8的外侧及集水井通过排水孔排除到地表的外侧。

    另外,在图1中,在突出到地表外的透水性多孔外管1的端部形成有倾斜开口面12。又,设有在开口面12的上端部活动支承的,在下端部11’侧开口的止回阀13。

    又,连接内管2的下游侧外周面2b和透水性多孔外管1的上游侧内周面1b也可通过内外螺纹旋合进行连接。

    如上所述结构的发明不需要在径向重叠设置间隙T、集水间隙t,因此可使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的直径较大。因此,将从地表及集水井内倾斜向上穿设在地面湿滑土块内的扩径钻杆、套筒拔出到地表后,迅速地嵌插入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101,能将各透水性多孔外管102、1、101的集水经由较大直径的不透水性无孔内管4和间隔T来进行地下水的大量排水。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集水多层管.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地下水集水多层管(11)的多个多孔外管(102、101、1)通过连接内管(20、2)连接。在连接内管(20、2)中段外周分别嵌装有水膨胀橡胶(30、3)。一端部嵌装在连接内管(20)上的无孔内管(40)的另一端部与下游侧的连接内管(2)的入口(2)隔开间隔(T)开口。多孔外管(1)与无孔内管(4)之间形成集水间隙(t)。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