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5157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DF 页数:102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2112282.9

申请日:

1992.09.27

公开号:

CN1080735A

公开日:

1994.01.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3G 21/18申请日:19920927授权公告日:20000301终止日期:20110927|||保护期延长|||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G03G15/00

主分类号:

G03G15/00

申请人:

佳能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林和典; 关根一美; 津田忠之; 池本功; 渡边一史; 笹子悦一; 齐藤雅信; 野田晋弥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92.06.30 JP 194657/9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马江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象系统,用来在纪录介质上形成图象,并适于将制片盒安装其中。它包括用来支承(将着色剂供给图象承载件的)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支承机构。以便安装带有图象承载件和着色剂传送部件的制片盒,以及用来供应记录介质的供应机构。根据上述结构,可能提供一种成象系统,它能改进图象质量,并可使之尺寸小和重量轻。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构成图象并适于将制片盒安装其中的成象系统,包括有: 用来支承(将着色剂供给图象承载件的)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支承机构,以便安装带有上述图象承载件和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制片盒,以及用来供应记录介质的供应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对(作为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套筒的转轴提供支承,以便支承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对(作为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套筒的支承机构提供支承,以便支承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通过制片盒的框架机构对(作为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套筒提供支承,以便支承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通过制片盒上加工的倾斜表面和向下延伸的上述图象承载件,对(作为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套筒的转轴提供支承。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通过制片盒上加工的倾斜表面和向下延伸的上述图象支承件,对(作为上述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显影套筒的支承机构提供支承。
7: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通过支承光敏鼓共用的转轴,还对作为上述图象承载件的光敏鼓提供支承。
8: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着色剂传送部件,包括显影套筒以及将在上述显影套筒内的磁铁。
9: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制片盒,包括用来从上述图象支承机构中清除着色剂的清洁机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制片盒,包括用来对上述图象支承机构充电用的充电机构。
11: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该成象系统包括电子摄影复印机。
1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该成象系统包括激光束打印机。
1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象系统,其中该成象系统包括传真机。
14: 一种在记录介质上构成图象并适于将制片盒安装其中的成象系统,包括有: 支承机构,用于支承图象承载件和将着色剂供给该图象承载件的着色剂传送部件,以便安装带有上述图象承载件和着色剂传送部件的制片盒,以及用来供应记录介质的供应机构。
15: 根据权利要求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通过用来接收上述图象承载件转轴的支承机构,对上述图象承载件提供支承。
16: 根据权利要求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支承机构,对用来接收上述图象承载件转轴的支承机构下部提供支承,并带有用来将所述支承机构顶部往下压住的部分,以避免上述支承机构浮起。
17: 根据权利要求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图象支承件,包括在其一端装有凸缘齿轮的光敏鼓;而且成象系统包括用来驱动上 述凸缘齿轮的驱动齿轮,当上述制片盒装在上述成象系统中时,该驱动齿轮被安置在上述凸缘齿轮下方。
18: 根据权利要求1或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制片盒,将充电机构、显影机构或清洁机构作为处理机构包括在内,而且作为上述图象承载件的电子摄影光敏件被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
19: 根据权利要求1或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制片盒至少将充电机构、显影机构和清洁机构之一作为处理机构包括在内,而且作为上述图象承载件的电子摄影光敏件被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中。
20: 根据权利要求1或14的成象系统,其中所述的制片盒将显影机构作为处理机构包括在内,而且作为上述图象承载件的电子摄影光敏件被做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中。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这样的成象系统,例如可以具体化为静电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传真、文字处理机等。

    在诸如复印机这样的成象系统中,潜影是靠对均匀充电的图象承载件进行有选择地曝光而形成的,然后使用着色剂使该潜影显象,随后将此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纸上,从而在该记录纸上形成图象。在这样的成象系统中,增色剂一被用完,新的着色剂必须再予补充,补充着色剂的操作非但麻烦,而且常常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由于各种零部件的维修不能够只靠技术熟练人员完成,所以大多数用户感到不方便。

    为了消除这种缺陷和不便,使诸如显影装置中的着色剂用完或者图象承载件的使用寿命终止的成象系统很容易更换,因而便于维修,通过将图象承载件、充电器、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作为制片盒装配成一整体,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已经被提出并付诸实用,例如美国专利号为:3,985,436,4,500,195,4,540,268以及4,627,70等所公开的内容。

    在传统的制片盒中,显影套筒以及可转动地支承该显影的套筒轴承是作为显影机构安装在该重量暗盒内的。在显影操作时该显影套筒是旋转的。在这点上,一个旋转驱动力通过相啮合的齿轮传递给显影套筒。在这种情况下,此套筒可能会由于作用力朝向两齿轮间啮合压力角而产生位移。该套筒的位移会对象质变坏产生巨大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点,套筒的轴承要做得更坚固,或者由骨架来加强。

    此外,已往在包括光敏鼓及把用来在此光敏鼓上构成图象的着色剂盛起来的显影套筒的制片盒中,使用的方法是由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来驱动制片盒。

    这就是说驱动齿轮是按一定方式定位的,使得来自驱动齿轮和套筒齿轮间地驱动力的分量F1及其朝向两齿轮间啮合压力方向的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增加一角度α,角α为驱动齿轮中心与光敏鼓凸缘齿轮中心相互的连线与垂直线间的夹角。其结果是,力的分量F1是由紧靠在光敏鼓转轴下表面上的光敏鼓支承件来承受的。而且,由于光敏鼓的转轴是由光敏鼓支承件支承的,故由于反抗此驱动力的反作用力而产生力矩M。该力矩M促使制片盒以力F1贴在其邻接部分。现在,由于力F2是朝下的,故其可被光敏鼓支承件与力的分量F1一样来承受。

    与显影套筒周围表面相接角的有一些密封垫,以防止着色剂由该套筒中漏出。因而,让显影套筒旋转所需要的巨大力,会使套筒产生位移。于是,为了防止显影套筒位移,必须大大增加套筒轴承本身以及增强该套筒用的骨架的刚性,因而就使该制片盒从而也使成象系统的尺寸变大。

    此外,当驱动齿轮与凸缘齿轮彼此啮合使得力的分量F1向下时,由于该齿轮间的啮合方向的缘故,难以将制片盒向上抽出。因此,该制片盒必须沿倾斜向上方向抽出或拿掉,或者在驱动齿轮减速之后抽出,从而就使成象系统的尺寸变大。进一步说来,显影齿轮可能学会由于朝向凸缘齿轮与套筒齿轮间啮合压力角方向作用的力而发生位移。

    顺便说一下,美国专利U.S.5,028,966(特别是图(15-17)公开了下面的方案。

    这就是说,光敏鼓的鼓齿轮和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按一定方式安装,使得两齿轮旋转中心的连线沿逆时钟方向相对垂直线倾斜一个α角。另一方向,以鼓转轴被接收表面所接收为限制,用于接纳光敏鼓的鼓转轴的接收表面的一端,略微高出通过该转轴中心的水平线,其结果是接收表面的一端支承着该转轴。同时又使该转轴底部与接收表面的上部接触。此外,在接收表面的另一端配备有侧面凹进部分,便于相对外壳安装及拆卸光敏鼓。采用这一方案,使便于相对外壳/拆卸光敏鼓成为可能,并将光敏鼓准确地夹持在接收表面的予定位置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在图象承载件和用来将着色剂供给该图象承载件的着色剂传送部件之间准确定位的条件下,该制片盒能够形成图象,从而使成象质量大为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能使该制片盒变得尺寸小重量轻,从而能将该系统做得尺寸小和重量轻。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对安装及拆卸该制片盒的可操作性加以改进。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消除上面指出的缺陷,并提供一种能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它能改进成象质量,并可做得尺寸小和重量轻。

    图1为安装有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制片盒的复印机正视剖面图。

    图2为托架被打开条件下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3为托架被关闭条件下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4为制片盒的正视剖面图;

    图5为制片盒的透视图;

    图6为倒置条件下制片盒透视图;

    图7为在上框架与下框架分开条件下该制片盒展示剖面图;

    图8为表示其内部结构的下框架透视图;

    图9为表示其内部结构的上框架透视图;

    图10为制片盒的光敏鼓纵向剖面图;

    图11为说明测量充电噪声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与填充物位置有关的充电噪声测量结果的由线图;

    图13为光敏鼓用的接地接头的透视图;

    图1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敏鼓用的接地接头的透视图;

    图15为表示与光敏鼓一起使用的未被分叉的接地接头的实施例透视图;

    图16为与光敏鼓一起使用的未分叉接地接头的剖面图;

    图17为表示充电辊用的固定结构正视图;

    图18A为曝光光阀的透视图,图18B为该曝光阀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表示带有搅拌叶片的非磁性着色剂进料机构的剖面图;

    图20为表示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位置关系以及用来对比显影套筒加压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21A为沿图20中剖面线A-A所取剖面图,图21B为沿图20中剖面线B-B所取剖面图;

    图22为用来说明作用在显影套筒上压力的剖面图;

    图23为刮板上缘为弯曲条件下该刮板的透视图;

    图24A为表示双面粘带从该刮板底端凸起条件下的透视图,图24B及24C为表示粘结工具被粘在凸起的双面粘带上条件下的视图;

    图25A为表示刮板以其弯曲的下端部被粘结在弯曲的固定表面上条件下的透视图,图15B为表示刮板的上端部通过解除固定表面曲率而被张紧条件下透视图;

    图2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刮板透视图,其中刮板的宽度是从两边至其中心部份逐渐被直接加宽了的;

    图27为用来解释通过对刮板的固定表面加压而使其形成曲率的透视图;

    图28为表示记录介质被下框架的下表面导向条件下的视图;

    图29为表示光敏鼓被最后装配条件下的剖面图;

    图30为表示显影刮刀和清洁刮刀被安置条件下的剖面图;

    图31为解释装配制片盒用的展示图;

    图32为用来说明当制片盒的光敏鼓被装配时导向件位置的视图;

    图33为光敏鼓导轨被安排在刮刀支承件端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34为用来说明作为光敏鼓和显影套筒支承件如何固定的透视图;

    图35为其上固定有支承件的光敏鼓和显影套筒的剖面图;

    图36为用来说明遮盖膜及拉带的透视图;

    图37为表示拉带从拉手装置中伸出条件下的透视图;

    图38为表示制片盒被操作者的手握住条件的示意图;

    图39A为表示制片盒用的装配及装运线流程图;图39B为表示制片盒用的拆卸及清洗线流程图;

    图40为表示制片盒被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条件下的透视图;

    图41为表示图24的制片盒被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条件下的透视图;

    图42为表示装在成象系统中的三个接头排列的透视图;

    图43为表示三个接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44为用来解释下框架和透镜单元之间相对位置定位的剖面图;

    图45为用来说明下框架和原稿玻璃支承物之间相对位置定位的剖面图;

    图46为表示定位销固定位置的透视图;

    图47为表示光敏鼓和显影套筒的转轴与其支承件转轴间位置,以及由驱动齿轮到光敏鼓的凸缘齿轮的驱动刀传输方向的示意正视图;

    图48为根据显影套筒能容易滑动的实施例的该显影套筒展开的透视图;

    图49为图48中显影套筒的示意正视图;

    图50为表示上框架与下框架被放开情况的正视剖面图;

    图51为表示被固定在光敏鼓上的齿轮及接头视图;

    图52A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影套筒承受件正视图,图52B为图52A中承受件的侧视图;

    图53为表示显影刮刀及清洁刮刀可由销钉固定在成象系统内部的安置正视图;

    图54为表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敏鼓被最后装配条件下的正视图;

    图5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承光敏鼓及显影套筒用的支承件正视剖面图;

    图56为用于将驱动力由成象系统的驱动马达传递给各元件的传动力机构示意图;

    图57及58为表示光敏鼓的凸缘齿轮以及与该凸缘齿轮组合的齿轮从下框架中伸出条件下的透视图;

    图59为表示用来将驱动力由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传递给光敏鼓和转印辊的齿轮系统图,以及

    图60A及60B为表示使用磁性着色剂及非磁性着色剂的显影套筒的不同的驱动传动机构视图。

    首先,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片盒以及利用这种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将参照附图加以说明。

    制片盒的整体结构以及其上安装该制片盒的成象系统:

    首先对成象系统的整体结构加以简要描述。顺便说一下,图1为作为安装有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实例的复印机正视剖面图,图2为托架被打开的复印机透视图,图3为托架被关闭的复印机透视图,图4为制片盒的正视剖面图,图5为该制片盒的透视图,图6则为倒置条件下该制片盒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成象系统A的运转,是为了让原稿阅读机构1对原稿或文献2上的图象信息进行光学读出。借助供纸机构5,将放置在供纸托架3上或由该供纸托架3手动插入的记录介质,提供给制片盒B的成象位置,并在该处由转印机构6将响应于图象信息而形成的显影剂(随后将称之为“着色剂”)图象转印到印录介质4上面。然后,此记录介质4被传送给定影机构7,并在该处将转印的着色剂图象永久性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随后将此记录介质推送给出料托架8。

    决定成象位置的制片盒B的操作,是为了让充电机构10对转动的光敏鼓(图象承载件)9表面均匀充电,然后借助曝光机构11,通过对由阅读机构1在光敏鼓上读出的象进行光照而在光敏鼓9上形成潜影,随后再由显影机构12将此潜影作为着色剂图象显现出来。在由转印机构6将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之后,保留在光敏鼓9上剩余的着色剂,被清洁机构13清除掉。

    顺便说一下,制片盒B是作为片盒单元由外壳、光敏鼓9之类构成的,其中的框架包括有第一或称上框架14及第二或称下框架15。而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4及15是由高冲击强度苯乙烯树脂(HIPS)制做,而且上框架14的厚度约为2mm,下框架15的厚度约为2.5mm。然而这些框架的材料和厚度并不限于上述,可进行适当选择。

    接下去将对成象系统A和可安装在该系统中的制片盒B的各部分做充分描述。

    成象系统

    首先对成象系统A的各部份加以说明。

    1.原稿阅读机构

    原稿阅读机构1用来对写在原稿上的信息进行光学读出,而且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原稿玻璃支承件1a被装在成象系统的主体16的顶部,而且原稿2放置在其上面。在内表面上带有海绵层1b1的原稿压板16,被固定在原稿玻璃支承件1a上面,以作打开及关闭运动。原稿玻璃支承件1a和原稿压板1b被安装在该系统的主体16上面,以沿图1中的左右两方向作往复滑动。另一方面,透镜单元1c被安装在该系统主体16顶部的原稿玻璃支承件1a下面,并且包括有光源1c1和短焦距的聚焦透镜组1c2。

    采用这一方案,当原稿2被放置在原稿玻璃支承件1a上面,并以其带图象的表面面向下方,而且光源1c1被启动,且原稿支承玻璃件1a能沿图1中的左右方向滑动时,该制片盒B的光敏鼓9,将被来自原稿2的经过透镜组1c2的反射光进行曝光。

    2.记录介质供给机构

    此供给机构5将放置在供纸托架3上的记录介质4供到成象位置并供到定型机构7。更确切地说,在许多记录介质4被堆叠在供纸托架3上或者将单张的记录介质4手动插到供纸托架3上之后,这些或者这一张记录介质的前端便紧靠在供纸辊5a和极力贴着该辊的摩擦垫5b之间的辊隙上,当压下复印开始按钮A3时,供纸辊5a旋转以将记录介质4分开并供给一对对正辊5c1及5c2,接下去再将由其对正的记录介质供给成象工序。在成象工序之后,由传送带5d和导向件5e将此记录介质供给定形机构7,然后由一对排出辊5f1,及5f2将其传送给出料托架8。

    3.转印机构

    转印机构6用来将光敏鼓9上形成的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在图1中表示的实施例中,它包括转印辊6。更确切地说,借助于装在成象系统内的转印辊6,通过将记录介质4极力贴在安装于成象系统内的制片盒B中的光敏鼓9上,并通过对此转印辊6施加与光敏鼓9上形成的着色剂图象极性相反的电压,则光敏鼓9上的着色剂图象将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

    4.定影机构

    定影机构7,用来将通过对转印辊6施加电压而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的着色剂图象进行定形,如图1所示,它包括耐热的定形薄膜7e,缠绕在驱动辊7a的周围并扩展在驱动辊7a、由夹持器7b夹住的加热体7c和拉板7d之间。顺便说一下,拉板7d是靠拉簧7f加偏压而将张力加在薄膜7e上的。压力辊7g以定影薄膜7e作为插入物而极力粘着加热体7c,从而使此定影薄膜7e以定影操作所需要的予定力被压在加热体7c上。

    加热体7c是由耐热材料如氧化铝(alimina)制做的,而且带有由电阻丝形状或金属片状的另件构成的发热表面,其宽度约为160μm,长度(垂直于图1纸面方向的尺寸)约为216mm,并且是由例如Ta2N制作的,安装在由绝缘材料或合成材料制成的夹持器7b的底面上,其中包括绝缘材料及由譬如Ta2O制成的保护层,复盖在发热表面上。加热体7c的下表面是平的,而且该加热体的前、后两端都是园拱形的,以让定影薄膜7e能够滑动。定影薄膜7e是由热处理过的聚脂制做的,并且具有约9μm的厚度。该薄膜可通过驱动辊7a的旋转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其上转印有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4在定影膜7e和压力辊7g之间通过时,通过加热及加压,便将着色剂图象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

    顺便说来,为了由成象系统中逸散掉或者放出由定影机构7产生的热,在成象系统主体16的内部配备有冷风扇17。譬如当压下复印开始按钮A3(图2)时,此电扇17便旋转,以便产生空气流(图1),从记录介质供给入口流进成象系统,并从记录介质排出出口流出。包括制片盒B在内的各个部件均被此空气流冷却,从而使热不会停留在成象系统中。

    5.记录介质的供料托架和出料托架

    如图1至图3所示,供纸托架3和出料托架8是分别安装在该系统主体16内的转轴3a和8a上的,以便沿图2中的b方向作枢轴运动及沿着图2中的c方向绕转轴3b,8b作枢轴运动。销紧用的凸块3c和8c,分别被加工在其两侧的托架3和8的自由端。这些凸块可被配合到原稿压板1b上表面上加工出来的锁紧凹槽1b2中。因此,如图3所示,当托架3和8向内折叠使锁紧凸块3c和8c配合到相应的凹槽1b2中时,原稿玻璃支承件1a和原稿压板1b不致于沿左右两个方向滑动。其结果是,操作者很容易说能通过抓手装置16a提起该成象系统A及搬运它。

    6.设定密度等等用的按钮

    顺便说来,设定密度等等用的按钮是装在成象系统A上的。简短说来,图2中的电源开关A1是用于开关此成象系统的。密度调整用的调节控制盘A2,被用来调节该成象系统(被复印出来的图象)的基本密度。当复印开始按钮A3被压下时,该成象系统的复印操作开始。当压下复印清除按钮A4时,中断复印操作并清除各种设定条件(例如设定的密度条件)。复印件计数按钮A5当被压下时,用来设定复印件数。当密度自动设定按钮A6被压下时,自动设定复印操作中的密度。配备有设定密度用的调节控制盘A7,以便操作者在需要时通过转动该盘来调节复印件密度。

    制片盒

    接下去将对能够安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制片盒B各部件加以说明。

    制片盒B包括图象承载件以及至少一套制片机构。例如该制片机构可以包括:用来对图象承载件的表面充电的充电机构,用来在图象承载件上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机构,以及或者用来清除保留在图象支承件上的剩余着色剂的清洁机构。如在图1及4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制片盒B是作为可拆卸的片盒单元安装在成象系统主体16内的,其中装有充电机构10、内装着色剂(显影剂)的显影机构12,以及通过外壳(包括上框架14和下框架15)将其安装在作为图象承载件的光敏鼓9周围的清洁机构13。充电机构10、曝光机构11(开口11a)以及显影机构12的着色剂储存器12a,被装在上框架14内;光敏鼓9、显影机构12的显影套筒12d和清洁机构13,被装在下框架15内。

    现在依决对有关充电机构10、曝光机构11、显影机构12和清洁机构13的制片盒B各部件作充分描述。顺便说一下,图7为带有彼此分开的上、下框架的制片盒剖面图;图8为表示下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9为表示上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1.光敏鼓

    在所表示的实施例中,光敏鼓9包括具有约1mm厚度的由铝制做的园柱形鼓芯9a,以及配置在该鼓芯外围表面上的有机光敏层9b,使光敏鼓9的外径变成24mm。通过将成象系统中驱动马达54(图56)的驱动力传递给固定在光敏鼓9一端的凸缘齿轮9c(图8),光敏鼓9将响应于成象工序按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

    在成象工序期间,当光敏鼓9转动时,通过将交流电压叠加在直流电压上而得到的振荡电压施加在充电辊10上(与光敏鼓9接触),光敏鼓9的表面被均匀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光敏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施加在充电辊10上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必须提高。然而如果频率超过约2000HZ,则光敏鼓9和充电辊10将振动,从而产生所谓的“充电噪声”。

    这就是说,当给充电辊10施加交流电压时,在光敏鼓9和充电辊10之间将产生静电吸力,使交流电压为最大及最小值时的吸力成为最大,因而将充电辊10吸靠在充电鼓9上,而充电辊发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交流电压为中间值时,吸力变成最小,其结果是使充电辊10的弹性变形恢复到托架上而使其与光敏鼓9分开。因此,光敏鼓9和充电辊10将以二倍于所施加的交流电压频率振动。此外,当充电辊10被吸靠在光敏鼓9上时,该鼓和辊的旋转被阻滞,由于这种吸附滑动引起振动,它也引起充电噪声。

    为了减少光敏鼓9的振动,在图10(光敏鼓剖面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一个刚性的或者弹性的填充物9d被装在光敏鼓9内部。此填充物9d可由金属(例如铝、黄铜之类)、水泥、陶瓷(例如石膏)或者橡胶(例如天然橡胶)制做,并考虑其导电性、可加工性、重量作用和价格。此填充物9d具有实心的园柱形状或者中空的园柱形状,而且其外径比光敏鼓9的内径约小100μm,并且是插进鼓芯9d中的。这就是说,鼓芯9a和填充物9d之间的间隙,最大被设置为具有100μm的数值,并且在鼓芯9a的内表面或者填充物9d的外表面上施加粘合剂(例如氰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之类)9e,且将该填充物9d插入鼓芯9a中,从而将它们彼此粘在一起。

    目前,由本发明人完成的试验结果中,填充物9d的位置与噪声压力(噪声级)之间的关系,是靠改变此填充物9d在光敏鼓9中的位置加以检验的。如图11中所示,噪声压力是由安装在距制片盒B前表面30cm处的麦克风M测得的,制片盒处在具有43dB平底噪声的房间中。其结果如图12所示,当具有80克重量的填充物被安置在光敏鼓9纵轴方向中心位置处时,噪声压力为54.5~54.8dB。而当具有40克重量的填充物被安置在朝向凸缘齿轮9c一侧偏离中心位置30mm处时,噪声压力为最小。从这一结果中可以发现,将填充物9d安置在光敏鼓9中朝向凸缘齿轮9c一侧偏离中心位置更加有效。其理由似乎是,光敏鼓9的一端是通过凸缘齿轮9c支承的,而其另一端是由并无凸缘的支承件26支承的,以致于光敏鼓9的结构沿其纵轴方向相对于中心位置是不对称的。

    因此,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填充物9d被安置在光敏鼓9中偏离中心位置c(沿其纵轴方向)朝向凸缘齿轮9c一侧,即朝向光敏鼓9的驱动传动机构一侧。顺便说一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填充物9d包括空心的铝制件,其长L3为40mm,重约20-60克,最好为35-45克(约为40克更好),被定位在纵向长度L1为257mm的光敏鼓9内,偏离中心(朝向凸缘齿轮9c一侧为9mm(L2)距离的位置上。通过将填充物9d安装在光敏鼓9内,可使该鼓稳定地旋转,从而可以抑制成象工序中由光敏鼓9转动带来的振动。因此,甚至当加在充电辊10上交流电压的频率提高时,仍可以降低充电噪声。

    此外,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地用的接着18a是同光敏鼓9的内表面相接触的,而其另一端则紧靠在此鼓的接地接头柱35a上,从而使此光敏鼓9电接地。接地接头18a是安装在光敏鼓9一端的,与邻近凸缘齿轮9c的那一端相对。

    接地接头18a是由不锈弹簧钢、弹簧磷青铜之类材料制做,并被固定在支承件26上。更确切地说,如图13中所示,接地接头包括带有锁紧开口18a2的基础部18a1,支承件26上加工出来的凸起部能够装配到此开口中,包括由该基础部18a1伸出去的两个托架部18a3,每一托架部的自由端都装有向下伸出的半园形凸块18a4。当支承件26被固定到光敏鼓9上时,此接地接头18a的凸块18a4,靠托架部18a3的弹性力被极力贴附在光敏鼓9的内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接地接头18a是在多点(两点)上与光敏鼓相接触的,故接触的可靠性得到改进;而且由于接地接头18a是通过半园形凸块18a4与光敏鼓相接触的,故接地接头与光敏鼓9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

    顺便说一下,如图14所示,接地接头18a的托架部18a3的长度可以互不相同。根据这种安排,由于同光敏鼓9接触的两个半园形凸块18a4的位置是沿该鼓周围方向彼此偏离的,所以,即使在光敏鼓9内表面上有沿轴向延伸的裂纹部分存在,两个凸块18a4也不会同时与此裂纹部分接触,因而仍然保持接地(接头与鼓之间接触)而不会出故障。顺便说一下,当托架部18a3的长度互不相同时,托架部18a3之一与光敏鼓之间的接触压力,同另一托架部与光敏鼓之间的接触压力有区别。然而这种差异可以进行补偿,例如通过改变托架部18a3的弯曲角。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虽然如上所述接地接头18a带有两个托架部18a3,然而还可以配备三或更多个托架部;或者考虑到接地接头的接触不会出现故障,还可以采用如图15及16所示的并无凸块的单一托架部18a3(无分叉)。

    现在,如果接地接头18a和光敏鼓9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太弱,则半园形凸块18a4不能够跟踪光敏鼓内表面的不平整度,从而引起接地接头与光敏鼓之间的不良接触,并且产生由托架部18a3振动引起的噪声。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接触和噪声,必须加大接触压力。然而如果接触压力太强,当长期使用成象系统时,光敏鼓的内表面将受到半园形凸块18a4高压的破坏。因此,当半园形凸块18a4经过此受破坏的部份时,将产生振动,从而引起不良接触和振动噪声。考虑到上述事态,最好将接地接头18a和光敏鼓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设定在约10至200克的范围内。这就是说,按着本发明人完成的试验结果,当接触压力小于约10克时,可能会有类似于随光敏鼓转动发生的不良接触,从而引起对相关的其它电子设备的无线电波干扰。另一方面,当接触压力大于200克时,光敏鼓9的内表面可能会由于其与接地接头18a间长期的滑动接触而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反常噪声和/或不良接触。

    顺便说来,虽然上述噪声之类的产生有时候会由于光敏鼓的内表面状况而不能完全消除,然而通过将填充物9d装在鼓9内,有可能减少光敏鼓9的振动;而且,通过将导电的润滑膏安排在接地接头18a和光敏鼓9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内,有可能更有效地防止鼓的破坏和不良接触。此外,由于装在支承件26上的接地接头18a远离偏向凸缘齿轮9c一侧的填充物9d,故其易于在支承件上固定。

    2.充电机构

    充电机构用来对光敏鼓9的表面充电。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此充电机构就是如日本专利拟定公开申请No.63-149669所公开的所谓接触充电型。更确切地说,如图4所示,充电辊10经过滑动轴承10c可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4的内表面上。此充电辊10包括金属质的辊转轴10b(例如由铁、SUS之类制作的导电金属芯)、由EPDM、丁腈橡胶之类制做并安置在辊转轴周围的弹性橡胶层,以及其中扩散有碳的安置在弹性橡胶层周围的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层;或者包括金属质的辊转轴和其中扩散有碳的泡沫状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层。充电辊10的辊转轴10b,经过滑动轴承10c被上框架14中的轴承滑轨制轮爪10d夹持,使其不能与上框架脱离,且能朝光敏鼓9轻微移动。此充电辊转轴10b是靠弹簧10a压紧的,以使该充电辊10被极力贴靠在光敏鼓9表面上。因此,此充电机构是由充电辊10经过轴承10c装在上框架14中构成的。在成象操作中,当充电辊10由于光敏鼓9的旋转而被驱动时,光敏鼓9的表面将如上所述由于对充电辊10施加叠加了直流及交流的电压而被均匀充电。

    现在将对施加在充电辊10上的电压加以描述。虽然施加在充电辊10上的电压只可能是直流电压,然而为了达到均匀充电,如上所述通过直流及交流电压的叠加而得到的振荡电压,将被施加在充电辊上。通过对直流电在叠加而得到的振荡电压,最好所具有的正负峰间电压值比单独使用直流电压时的充电开始电压高两或更多倍,并将此交流电压施加在充电辊10上,以改善均匀充电(参见日本专利拟定公开申请No.63-149669)。在此描述的“振荡电压”,意指其值作为时间函数周期性变化的电压,其所具有的正负峰间电压值,最好比光敏鼓表面只由直流电压充电时的充电开始电压高两或更多倍。此外,该振荡电压的波形,并不局限于正弦波,而可以是方波、三角形波或脉冲波。然而考虑到要降低充电噪声,故正弦波最好不包括高次谐波成分。此直流电压可以包括具有方波的电压,例如通过周期性开关直流电源来得到。

    如图17所示,对充电辊10加电压,是靠推充电偏倚接头18c的一端18c1贴靠在随后将加以描述的成象系统的充电偏倚接头柱上,并将该充电偏倚接头18c的另一端18c2推靠在金属质的辊转轴10b上,从而使将电压加到充电辊10上。顺便说一下,由于图17中的充电辊10被弹性接头18c向右侧偏压,所以远离此弹性接头18c的充电辊轴承10c,带有钩形的制动部分10c1。此外,悬垂在上框架14上的制动部份10e被安装在接头18c附近,是为了当制片盒掉下或振动时防止充电辊10出现过大的轴向位移。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安排,1.6~2.4千伏正负峰间电压(KVVPP),-600伏直流电压(VVDC)(正弦波)的电压,被加到充电辊10上面。

    当把充电辊10装到上框架14上时,首先让上框架14的导轨制轮爪10d支承充电辊轴承10c,然后将充电辊10的辊转轴10b装进轴承10c。而且,当上框架14与下框架15装配时,充电辊10如图4所示被推进靠在光敏鼓9上。

    顺便说来,作为充电辊10的轴承10c,是由导电的轴承材料制做的,含有大量的碳填料;而且加给充电辊10的电压,来自于充电偏倚接头18c并经过金属质弹簧10a,从而可提供稳定的充电偏压。

    3.曝光机构

    曝光机构11,用来对由充电辊10均匀充电并带有来自阅读机构1的光象的光敏鼓9表面进行曝光。如图1及4所示,上框架14上面装有开口11a,来自成象系统中透镜组1c2的光,穿过它照射在光敏鼓9上。顺便说来,当制片盒B从成象系统A中拿掉时,如果光敏鼓9被穿过开口11a的外界光曝光,那么光敏鼓会有可能变坏。为了避免这一点,可将一个光阀件11b固定在开口11a上,以致于当把制片盒B从成象系统A中取走时,开口11a将被此光阀件11b封住;当制片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光阀件则将开口11a打下。

    如图18A及18B所示,光阀件11b具有L形的横截面,其所具有的凸形部分是指向片盒外部的,并且通过枢轴11b1以枢轴形式安装在上框架14上面。一条扭力螺旋弹簧11c装在枢轴11b1之一的周围,以致于在制片盒B由成象系统A中拆下的条件下,靠此螺旋弹簧11c偏压充阀件11b以关闭开口11a。

    如图18A所示,支承部分11b2被加工在充阀件11b的外表面上,以致于当制片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而且能够相对于成象系统主体16打开的顶部的打开/关闭盖19(图1)被关闭时,盖19上面加工出来的凸台19a便倚靠在支承部分11b2上面,从而使光阀件11b沿箭头e表示的方向(图18B)旋转而将开口11a打开。

    在光阀件11b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中,由于光阀件11b具有L形横截面,而且如图4及18B中所示,支承部分11b2是设置在片盒B的轮廓线外面的并靠近枢轴11b1,所以光阀件11b能够靠在制片盒B轮廓线外面的盖19的凸台19a上。其结果是,即便光阀件11b的打开和关闭角度很小,转动光阀件11b的引导端必定是打开的,因而来自光阀件之上安装的透镜组1c2的光,必能照到光敏鼓上,以在其表面上形成良好的静电潜影。通过构成如上所述的光阀件11b,当制片盒B插入成象系统时,不需要从成象系统中的盖板19上光阀打开凸台19a一方对片盒B阻滞,其结果是有可能缩短该凸台的行程,从而使制片盒B和成象系统A做得很小。

    4.显影机构

    接下去将对显影机构12加以说明。显影机构12用来使光敏鼓9上由曝光机构形成的静电潜影,以着色剂作为着色剂图象使其显影。附带说明,在本成象系统A中,虽然可以使用磁性或非磁性的着色剂,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制片盒B中的显影机构,包括把磁性着色剂作为单一成分的磁性显影剂。

    显影操作中使用的单一成份的磁性着色剂的粘合剂树脂,可以是下列成分或下列成分的混合物,它包括苯乙烯的聚合物和其取代物,例如聚苯乙烯和聚乙烯甲苯;苯乙烯的共聚物,例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萘共聚物,苯乙烯-乙基丙烯酸共聚物、或者苯乙烯-丁基丙烯酸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丁基丙烯酸甲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酸树脂,松香、改性松香、松节油树脂、酚醛树脂、脂族烃树脂、脂环烃树脂、芳族石油树脂、粗石蜡、加洛巴蜡等等。

    至于添加到磁性着色剂中的彩色材料,可以是公知的炭黑、铜酞菁染料、黑锑粉等。含在磁性着色剂中的磁性细颗粒,可以是一些放在磁场中即能被磁化的材料,例如金属的铁磁性粉(诸如铁、钴和镍),金属合金粉末或化合物(如磁铁矿或铁氧体)的粉末。

    如图4所示,使用磁性着色剂以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机构12,包括有装着色剂的着色剂储存器12a,以及安装在着色剂储存器12a内部并适于送出着色剂的着色剂供应机构12b。此外该显影机构的设计是使其中带有磁体12c的显影套筒12d能够转动,以在其表面上形成薄薄的着色剂层。当在显影套筒12d上面形成了着色剂层时,通过着色剂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摩擦,可显影的摩擦充电电荷被施加在光敏鼓9上的静电潜影中。此外,为了控制着色剂层的厚度,显影刮刀12e被推进贴附在显影套筒12d的表面上。显影套筒12d是按与光敏鼓9表面相对的关系安装的,其间隙约为100~400μm。

    如图4所示,磁性着色剂供应机构12b上带有供应件12b1,是由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高冲击强度苯乙烯(HIPS)等制做,而且在沿着色剂储存器12a底表面箭头f表示的方向上,可以互相替换。每一供应件12b1都有基本上为三角形的横截面,并且装设有沿光敏鼓的转轴(垂直于图4的图面方向)延伸的许多长条状另件,以对着色剂储存器12a的整个底面进行刮削。这些长条状另件在其两端相互连接,以构成整体结构。此外,装有三个供应件12b1,而且这些供应件的移动范围要选择在比三角形截面的底部宽度大,以使着色剂储存器底表面上的所有着色剂都能被刮削。此外悬臂件12b2在其自由端设有凸台12b6,从而防止供应件12b1发生浮动和混乱。

    供应件12b1在其一个纵向端有锁紧用的凸台12b4,该凸台可转动地安装在悬臂件12b2上加工出来的狭槽12b5中。悬臂件12b2可转动地通过转轴12b3安装在上框架14上,并同装在着色剂储存器12a外部的手柄(未表示)相连接。此外,驱动传动机构是和应件12b1相连的,以致于当制片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来自成象系统的驱动力被传递给供应件,以使悬臂件12b2绕转轴12b3摆动一予定角度。顺便说明,如图7等所示,供应件12b1和悬臂件12b2可以由树脂加工成一整体,例如聚丙烯、聚酰胺等,以使其间连接部位能够弯折。

    附带说明,在成象操作中,当悬臂件12b2摆动以预定角度时,供应件12b1可在f方向上的实线表示的情况和虚线表示的情况之间沿着色剂储存器12a的底部表面相互替换。因而位于着色剂储存器12a底表面附近的着色剂,将由供应件12b1向显影套筒12d供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个供应件12b1都有三角形的横截面,故此着色剂可被该供应件刮削,并沿着供应件12b1的倾斜表面缓慢地进给。所以显影套筒12d附近的着色剂难以受到扰动,因而显影套筒12d表面上形成的着色剂层很难变坏。

    此外,如图4所示,着色剂储存器12a的上盖12f上面装有悬垂直件12f1。悬垂件12f1的下端和着色剂储存器的底表面之间的距离要选择为比每个着色剂供应件12b1的三角形截面高度稍大一些。因此着色剂供应件12b1能够在着色剂储存器的底表面和悬垂件12f1之间互相替换,其结果是,假如供应件12b1从着色剂储存器底表面上试图浮起,那么这种浮起就被消除或受到控制,从而避免此供应件12b1的浮动。

    顺带说明,根据所示实施例的成象系统A,还可以溶纳内装非磁性着色剂的制片盒。在这种情况下,着色剂供应机构被驱动以对显影套筒12d附近的非磁性着色剂进行搅拌。

    这就是说,当使用图19所示的非磁性着色剂时,号影响套筒12d在同一方向上转动的弹性辊12g,通过着色剂供应机构12h,将从着色调储存器12a中出来的非磁性着色剂向显影套筒12d供应。在这情况下,处在显影套筒12d和弹性辊12g间辊隙中的弹性辊上的着色剂,通过着色剂和显影套筒12d间的滑动接触而被摩擦充电,从而被静电吸附到显影套筒12d上。此后,在显影套筒12d转动时,粘附在其上的非磁性着色剂进入显影刮刀12e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邻接区而在此套筒上形成很薄的着色剂层,而且由着色剂和显影套筒之间滑动接触而使该着色剂摩擦充电,其极性能满足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然而,当着色剂停留在显影套筒12d上面时,停留的着色剂将与供给显影套筒12d的新着色剂混合,并被供应到显影套筒12d和显影刮刀12e之间的邻接区。停留的着色剂和新的着色剂都可被着色剂与显影套筒间的滑动接触而摩擦充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的着色剂是被适度电荷充电的,然而由于剩余的着色剂是从早已被适度充电的条件下进一步充电的,所以会过度充电。此过量或过度充电的着色剂,具有比适度充电的着色剂更强的吸附力(对于显影套筒12d),因而更难以用在显影操作中。

    为了避免这一点,在与图19所示内装非磁性着色剂的制片盒有关的实施例中,非磁性着色剂供应机构12h,包括安装在着色剂储存器12a中的旋转件12h1,其上带有弹性搅拌叶片12h2。当非磁性着色剂的片盒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驱动传动机构与此旋转件12h1相连,使后者在成象工序中由成象系统驱动旋转。这就是说,当使用内装非磁性着色剂的装在成象系统中的制片盒进行成象时,储存器12a中的着色剂会被搅拌叶片12h2大大搅拌。其结果是显影套筒12d附近的着色剂也被搅拌,以与储存器12a中的着色剂混合,从而使从显影套筒12d上脱除的充电电荷弥散在储存器内的着色剂中,以防止着色剂变坏。

    另外,其上形成有着色剂层的显影套筒12d,以与光敏鼓9之间很小的间隙(与含有磁性着色剂的制片盒有关的间隙约为300μm,与含有非磁性着色剂的制片盒有关的间隙约为200μm)安置成与该鼓9成相对关系。因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径比显影套筒的外径大出相当于此很小间隙量的一些邻接环,被安装在显影套筒12d轴向两端的附近和着色剂层形成区域外侧,以使这些环能在潜影形成区域外侧的区域内紧靠在光敏鼓9上。

    现在将对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加以说明。图20为表示这种位置关系和对显影套筒加压结构的纵向剖面图,图21A为沿图20中剖面线A-A所取剖视图,图21B为沿图20B-B线所取剖面图。

    如图20所示,其上形成有着色剂层的显影套筒12d,以其与光敏鼓9间为很小的间隙(约为200~300μm)被安装在与该鼓9成相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光敏鼓9通过支承件33,靠光敏鼓一端上面凸缘齿轮9c的可转动支承转轴9f,可转动地被安装在下框架15上面。此鼓9的另一端是通过固定在下框架之上的支承件26的支承部分26a,可转动地安装在下框架15上面。显影套筒12d上面带有以上指出过的邻接环12b1,每个邻接环的外径比显影套筒的外径大出相应该很小间隙的量,被安装在显影套筒轴向两端周围和着色剂形成区的外侧,以使这些环能在潜影形成区外侧的区域内紧贴在光敏鼓9上。

    此外,显影套筒12d,被位于其轴向两端周围的邻接环12d1和着色剂层形成区外侧之间的套筒轴承12i支承,该套筒轴承12i按一定方式安装在下框架15上面,以使其可在图20中箭头g表示的方向上轻微移动。每个套筒轴承12i都有一个向后伸出的凸出部分,在其周围安装有推簧12j,其一端紧靠在下框架15上。因而,显影套筒12d总是被这些推簧偏压在光敏鼓9上。根据这种安排,邻接环12d1总是紧贴在光敏鼓9上,其结果是在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总能保持预定的间隙,从而将驱动力传递给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以及与其啮合的显影套筒12d的套筒齿轮12k。

    套筒齿轮12k还构成了显影套筒12d的法兰部分。达就是说,按着所示的实施例,套筒齿轮12k和法兰部分是由树脂材料(例如聚乙炔树脂)加工成一整体的。此外,金属质的枢轴12d2(例如由不锈钢制做)具有很小的直径,而且一端可转动地被下框架15支撑,此轴12d2被压配合固定到套筒齿轮12k(法兰部分)之上。该金属质枢轴12d2的作用是作为显影套筒12d一端的转轴。按照所示的实施例,由于套筒齿轮和法兰部分可由树脂加工成一整体,故有可能为显影套筒的制造提供方便,并使显影套筒12d和制片盒重量减轻。

    现在将参照图22说明套筒轴承12i的滑动方向。首先将描述显影套筒12d的驱动。当驱动力由成象系统的驱动源(驱动马达54)传递给凸缘齿轮9c,随后再由其传递给套筒齿轮12k时,两齿轮间的啮合力以一压力角指向倾斜方向,或指向偏离与两齿轮9c及12k的啮合节园相接触的切线方向(在所示实施例中为20°)。因此,啮合力是指向图22中箭头P所表示的方向(θ≈2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套筒轴承12i在平行于光敏鼓9旋转中心和显影套筒12d旋转中心间连线的方向上滑动,则如图22所示,当此啮合力被分解为平行于滑动方向的水平方向分量Ps和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分量Ph时,与滑动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的力的分量是指向偏离开光敏鼓9的。其结果是,与显影套筒12d的驱动相关,根据凸缘齿轮9c和套筒齿轮12k之间的啮合力的作用,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距离很容易改变,结果就使显影套筒12d上的着色剂不能按适度向光敏鼓9移动,从而使显影能力变坏。

    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图21A所示的实施例中,考虑到驱动力是从凸缘齿轮9c传递给套筒齿轮12k的,所以让套筒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在驱动一侧(套筒轴承12k所处的一侧)以箭头Q表示的方向倾斜。这就是说,啮合力P(凸缘齿轮9c和套筒齿轮12k之间)的方向和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φ,被设定具有约90°的值(在所示实施例中为92°)。根据这一安排,与滑动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力分量Ps可忽略不计;而且在所示实施例中,力的分量Ps的作用是轻轻的将显影套筒12d偏压向光敏鼓9。在这种情况下,显影套筒12d被偏压的压力大小与推簧12j的弹性压力α相当,以保持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距离不变,从而保证适度显影。

    接下来将要对未驱动一侧(未安装套筒齿轮12k的一侧)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进行说明。在无驱动的一侧,并不象上面指出的驱动一侧,由于滑动轴承12i如图21B所示并不接受驱动力,故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基本上选择与光敏鼓9中心和显影套筒12d中心间连线相平行。

    由此可见,当显影套筒12d被压向光敏鼓9时,通过改变驱动一侧推动显影套筒12d的推力角度使之不同于未驱动一侧,则显影套筒12d和光敏鼓9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能保持适度,从而有可能完成适度显影。

    顺便说明,在驱动一侧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可以象在未驱动一侧的情况下那样,被设定为基本上与光敏鼓9中心和显影套筒12d中心间连线平行。这就是说,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那样,在驱动一侧,由于显影套筒12d受到指向滑动轴承12i滑动方向的力的分量Ps(凸缘齿轮9c和套筒齿轮12k之间啮合力的分力)作用而被推离开光敏鼓9,故在驱动一侧推簧12j的推力可被设定为,具有比未驱动一侧大出与力的分量Ps相当大小的值。就是说,当未驱动一侧推簧12j推显影套筒12d的推力为P1时,驱动一侧推簧12j的推力P2被设定具有关系式为P2=P1+Ps,其结果是显影套筒12d总是承受适度推力的作用,从而保证显影套筒12d与光敏鼓9之间距离不变。

    5.清洁机构

    清洁机构13的作用,是在光敏鼓9上的着色剂图象由转印机构6转印给记录介质4之后,用来清除留在光敏鼓9上的剩余着色剂。如图4所示,该清洁机构13,包括有与光敏鼓9表面接触并适于清除或刮掉鼓9上保留的剩余着色剂的弹性清洁刮刀13a;一个与光敏鼓9表面轻轻接触并装在清洁刮刀13a下面以接收被清除的着色剂的刮板13b,以及用来收集由刮板13b接收来的多余着色剂的多余着色剂储存器13c。顺便说一下,刮板13b是和光敏鼓9表示轻微接触的,并且用来让保留在光敏鼓上的剩余着色剂通过,但把清洁刮刀13a从光敏鼓9上清除下来的着色剂引向离开该鼓9表面的方向。

    现在将对固定刮板13b用的方法加以说明。刮板13b是通过双边粘带13e粘在多余着色剂储存器13c的固定表面13d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着色剂储存的13c是由树脂材料(例如高冲击苯乙烯树脂HIPS等)制做,并且带有不规则的表面。因此,如图23所示,假如双边粘带13e仅粘附在固定表面13d上,而且刮板13b只附着在粘带13e上,那么就可能含有刮板13b自由端(与光敏鼓9接触的一端)如X表示的那样被扭曲。如果刮板13b的这种扭曲边缘X产生,则刮板13b不能同光敏鼓9的表面紧密接触,以致于谅必不能接收清洁刮刀13a清除下来的着色剂。

    为了避免这一点,其设想是刮板13b如图24A所示附着在固定表面上时,处在多余着色剂储存器下部的固定表面13d,被牵拉工具20向下牵拉而使其作为弯曲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将刮板13b粘接在此弯曲的固定表面上,随后将此固定表面的弯曲解除而对刮板13b的自然端施加张力,从而防止自由端变成扭曲的。然而在新近的小规格制片盒B中,由于固定表面13d的尺寸很小,假如象图24A所示将刮板13b粘结在弯曲的固定表面13d上,则此刮板13b的两个下端或者拐角13b1将由固定表面13d向下伸出。而且,当刮板13b如从图1剖面视图明示的那样从固定表面13d向下伸出时,可能会有记录介质4受伸出的刮板13b干扰的情况。

    此外,刮板13b是固定在弯曲的固定表面13d上的,如图24A所示,所以双边粘带13e将从刮板13b的下端伸出。因而在这种条件下,如图24B所示,当刮板13b靠粘结工具21被推向双边粘带13e时,双边粘带13e的伸出部分便被粘结在粘结工具21上,其结果是当如图24c所示取走粘结工具21时,双边粘带13e被从固定件13d上剥去,从而造成刮板13b的固定不良。

    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图25A所示的实施例中,让刮板13b下端的构形,变成基本上与受牵拉工具20弯析的固定表面13d的弯曲构形一样。这就是说刮板13b的宽度是从纵向两端至中心变化的,以致后者变得比前者大(例如中心部分的宽度约7.9mm,而两端的宽度约7.4mm)。所以,当刮板13b被固定在固定表面上时,弯曲的双边粘带13e并不从刮板13b中伸出。此外,如图25B所示,当取下牵拉工具20以解除固定表面13d弯曲从而对刮板13b上缘施加张力时,刮板的下端并不从固定表面13d向下伸出。因而上面指出过的记录介质4和刮板13b之间的干扰以及刮板13b的固定不良,都可以避免。

    顺便说一下,考虑到加工工具的可加工性和便用寿命,需要让刮板13b的下边缘为直的。因此,如图26所示,可以直接改变刮板13b的宽度,使其中心部分的宽度,对应于固定表面13d的弯曲量变成比其纵向两端的宽度大。在上面指出的实施例中,虽然固定表面13d是靠牵拉工具20对其牵拉而被弯曲的;然而应当理解,如图27所示,此固定表面13d,也可由推进工具20a推进与固定表面13d加工成一整体的着色剂储存器的隔板13C1而被弯曲。

    而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尽管刮板固定表面13d是在多余着色剂储存器13c下部加工出来的,然而也可将刮板13b粘结在与多余着色剂储存器13c无关加工的金属板的固定表面上,随后再将此金属板装进多余着色剂储存器13c。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刮板13b是由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制作的,并且约有38μm的厚度,长约241.3mm,中央宽度约7.9mm,端部宽度约7.4mm,适应的曲率半径约为14556.7mm。

    6.上框架和下框架

    接下去将对构成制片盒B外壳的上框架14和下框架15加以说明,如图7和8所示,光敏鼓9、显影套筒12d、显影机构12的显影刮刀13e和清洁机构13,是装在下框架15上的。另一方面,如图7和9所示,充电辊10、显影机构12的着色剂储存器12a以及着色剂供应机构12b,是装在上框架14上的。

    为了将上下框架15和16装配在一起,与上框架14整体加工在一起的四对锁紧用的棘爪14a,沿上框架的纵向被等距离地彼此分开。与此类似,在下框架15上面被加工为一体的有锁紧用的开口15a和锁紧用的凸台15b,用来与锁紧棘爪14a啮合。因此,当上下框架14和15用力推其彼此贴合以使锁紧棘爪14a能同相应的锁紧开口15a和锁紧凸台15b啮合时,上下框架14和15便被互连在一起。顺便说一下,为了确保上下框架14和15间的互相连接,如图8所示,在下框架15靠近其纵向两端分别加工出锁紧用的棘爪15c和开口15d,而与此同时,如图9所示,在上框架14靠近其纵向两端分别加工出锁紧用的开口14b(以与锁紧棘爪15c啮合)和锁紧用的棘爪14c(以与锁紧开口15d啮合)。

    如上所述,当构成制片盒B的各部件分别装在上下框架14和15中时,通过安装这些部件将使其相对光敏鼓9定位(例如显影套筒12d,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在同一框架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下框架15),就可能确保每个部件极好的定位精度,并便于此制片盒B的装配。此外,如图8所示,在下框架15上其一个侧面的附近,加工有装配用的凹槽15n。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上框架14上面其一个侧面附近,在相邻锁紧棘爪14a之间的居中位置处,加工有装配用的凸台14n(以与相应的装配凹槽15n装配)。

    此外,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下框架15上的装配凸台15e,是在其两角附近加工出来的,而与此同时,下框架15上的装配凹槽15f,是在另外两个拐角附近加工成的。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上框架14上的装配凹槽14d(与相应的装配凸台15e啮合),是在其两个拐角附近加工出来的,而与此同时,上框架14上的装配凸台14e(与相应的装配凹槽15f配合),是在另外两角附近加工成的。因此,当上下框架14,15相互连接时,通过将装配凸台14n,14e,15e(上下框架14和15的)装配到相应的装配凹槽15n、15f、14d中,上下框架14,15便能稳固地彼此相互连接,使得即便有扭力加到相连接的上下框架14,15时,它们仍不会拆开。

    顺便说来,上述装配凸台和凹槽的位置也可以变化,只要上下框架14和15的相互连接不会由施加扭力而被拆开。

    此外,如图9所示,保护盖22是经过枢轴22a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4上的。保护盖22受到绕枢轴22a安装的扭力螺旋弹簧(未表示)作用而被偏压向图9中箭头h表示的方向,使其在图4表示的从成象系统A中取起制片盒B的情况下关闭或者遮盖光敏鼓9。

    更确切地说,如图1所示,光敏鼓9的设计,是使其由加工在下框架15上与转印辊6相对的开口15g进行曝光,以让着色剂图象能从光敏鼓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然而在制片盒B从成象系统A中取走的情况下,假如光敏鼓9曝露在大气中,那么它将被环境光变坏,而且灰尘等将贴在光敏鼓9上。为了避免这一点,当制片盒B从成象系统A中拆卸下来时,开口15g将被保护盖22关闭,从而使光敏鼓9避开了环境光和灰尘的沾染。顺便说来,当制片盒B被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保护盖22受摆动机构(未表示)的作用而旋转,使光敏鼓9由开口15g曝光。

    此外,如由图1所示实施例那样,下框架15的底表面还可用作传送记录介质4的导轨。此下框架的底表面,既作为两侧的导向部分15h1,又作为中央的步进导向部分15h2(图6)加工出来。中央导向部分15h2的纵向长度(即步向距离)约为102-120mm(在所示实施例中为107mm),比其宽度(约100mm)稍大,而且步的深度选择为约有0.8-2mm的值。根据这种安排,中央导向部分15h2为记录介质4增加了传输空间,其结果是,甚至当应用较厚的有弹性的纸(例如明信片、名片或信封)作为记录介质4时,这样厚的纸也不会与下框架15的导向表面相干扰,从而避免了记录介质被卡住。另一方面,当利用具有比明信片宽度更大的薄纸(例如普通纸)作为记录介质时,由于这样的纸(记录介质)是被两侧的导向部分15h1导向的,故能传送该纸而不会浮动。

    现在对将下框架15的底表面用作传送记录介质的导轨作更具体地描述。如图28所示,两侧的导向部分15h1与光敏鼓9和转印辊6之间的间隙N有关,可以相对切线方向X挠曲一个La(等于5-7mm)的量。由于两侧的导向部分15h1是在下框架15的底表面上形成的,下框架15被设计为在下框架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提供所需要的空间,以及为将着色剂充分供给显影套筒提供所需要的空间,故此导向部分是由为得到最佳显影条件而选定的显影套筒12d位置决定的。假如两侧导向部分的下表面趋近切线X,则下框架15底部的厚度便要降低,因而产生与制片盒B强度有关的问题。

    此外,清洁机构13下端13f的位置,是由如下所述构成清洁机构13的清洁刮刀13a、刮板13b等的位置决定的,其选择是为了提供一个距离Lb(等于3-5mm),从避免正被供给的记录介质4受到干扰。顺便说一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图28所示穿过光敏鼓9转动中心的垂直线,如连接此转动中心及转印辊6转动中心的连线之间的角度β,被选择为具有5°-20°的值。

    考虑到以上事态,只在中央的导向部分15h2中通过提供具有深度Lc(等于1-2mm)的凹进部分或者台阶,使此导向部分逼近切线X,就有可能流畅地供应较厚且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而不必降低下框架15的强度。顺便说来,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较厚且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都是名片、信封之类,都比通用规格下成象系统中的名信片要窄,故只要有台阶或者凹进的中央导向部分15h2的宽度选择为比名信片宽度略大,则实际应用中就不会有问题。

    此外,在下框架15的外表面上,在记录介质导向区域外侧的区内,加工有向下伸出的调整用的凸块15i。此调整凸块15i中的每一个,都对于记录介质4以下框架的导向表面上伸出约1mm。根据这种安排,即便由于某种原因在成象操作时如果制片盒稍微下隆,那么由于此调整凸块15i是紧靠在成象系统主体16的下导向件23(图1)上的,故可以防止制片盒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在下导向件23和下框架15的下导向表面之间至少保持1mm的空间,以为记录介质4提供传送路程,从而可传送记录介质而不会卡住。此外,如图1所示,在下框架15的底表面上加工有凹进部分15j,以便不同对正辊5c2干扰。因此,当制片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由于它可以装在对正辊5c2附近,故整个成象系统可以做得很小。

    7.制片盒的装配

    接下去将对上述结构制片盒的装配进行说明。在图29中,具有规则形状的由Moltopren(柔性的聚亚胺酯,INOAC公司制造)橡胶制做的防着色剂泄漏的密封垫S,被粘结在显影机构12和清洁机构13的端部以及下框架15上面。顺便说一下,防着色剂泄漏密封垫S中的每一个也可以不必有规则的形状。另一种方法是,防着色剂泄漏密封垫,可以通过在其局部(被固定的部分)加工凹槽及浇注液体材料(当固化到凹槽中时度成弹性体)加以固定。

    其上固定有显影刮刀12e的刮刀支承件12e1和其上固定有清洁刮刀13a的刮刀支承件13a1,分别靠销钉24a及24b固定到下框架15上。按照图29中虚线表示的实施例,刮刀支承件12e1和13a1的固定表面,基本上可以是互相平行的,以致于销钉24a和24b可以同一个方向上拉出。因此,当大量生产制片盒B时,可以使用自动化装置通过这些销钉将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连续固定。此外,通过为螺丝刀提供充裕室间,可以改进装配刮刀12e和13a的能力;通过调整外壳脱模方向,可以简化模具,从而降低费用。

    另外,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也可不用销钉(螺纹)进行固定,而可如图30所示用粘合剂24c和24d将其固定到下框架15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当粘合剂可以从同一方向上施加时,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的固定,可以靠使用自动化装置自动和连续进行。

    在刮刀12e和13a如上所述被固定之后,显影套筒12d便被固定到下框架15上。然后将光敏鼓9固定到下框架15上。为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向件25a和25b,在光敏鼓9的纵向成象区c(图32)外侧的区域内,分别被固定在刮刀支承件12e1和13a1的表面(与光敏鼓相对)上。(顺便说一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向件25a和25b是和下框架15加工成一整体的)。导向件25a和25b之间的距离,被选择为比光敏鼓9的外径D大。因此,在诸如显影刮刀12e、清洁刮刀13a等部件被固定在下框架15上之后,如图31所示,最后可将光敏鼓9固定在下框架上,而由导向件25a及25b对其(成象区之外)纵向两端进行导向。这就是说,光敏鼓9在清洁刮刀13a略微弯曲和/或显影套筒12d稍微减速和旋转时被固定在下框架15上。

    如果首先将光敏鼓9固定在下框架15上,然后将刮刀12e和13a等固定在下框架上,那么光敏鼓9的表面有可能会在固定刮刀12e、13a等时受到损伤。此外,在装配操作中,要为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校核固定位置并测量这些刮刀和光敏鼓之间的接触压力,是困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另外,为了防止由于开始时的刮刀12e和13a(在无着色剂条件下)与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密切接触而使扭矩增大和/或刮刀卷析,虽然在刮刀12e和13a被固定在下框架15之前必须对其施加润滑剂,可是在装配刮刀时这种润滑剂似乎会从这些刮刀上滴下来。然而根据所示的实施例,由于光敏鼓9是最后固定到下框架上的,故上述缺陷和问题可以消除。

    如上所述,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在显影机构12和清洁机构13被固定到框架上的条件下,有可能为它们校核固定位置,并且防止在组装光敏鼓9时其成象区受到破坏或擦伤。此外,由于在这些机构12和13被固定到框架上的条件下可以为这些刮刀施加润滑剂,故润滑剂的滴落可被防止,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由于显影刮刀12e和显影套筒12d以及清洁刮刀13a和光敏鼓9间的密切接触造成的扭矩加大和/或刮刀卷折。

    顺便说一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导向件25a和25b如图33所示与下框架15加工成一整体时,伸出的部分12e2和13a2,可以整体性加工在刮刀支承件12e1,13a1上,或在光敏鼓9成象区外侧可固定在该刮刀支承件纵向两端的其他导向件上,使光敏鼓9在装配时可由这些伸出部分或其它导向件来导向。

    在显影套筒12d、显影刮刀12e、清洁刮刀13a和光敏鼓9如上所述被固定到下框架15上之后,如图34(透视图)和35(剖面图)所示,支承件26被组装到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的可转动支承的一端。支承件26是由耐磨材料制做的(例如聚缩醛),并且包括与光敏鼓9配合的鼓支承部分26a,与显影套筒12d外表面配合的套筒支承部分26b以及与D_切口磁体12c一端配合的D_切口孔部分26c。另外一种方法是,套筒支承部分26b可以装配在支承显影套筒12d外表面的套筒轴承12i的外表面上,或者也可以装配在与此滑动轴承12i外表面配合的下框架15的两个滑动表面15a之间。

    因此,当鼓支承部分26a装到光敏鼓9的一端,磁体12c的一端插进D_切口孔部分26c,显影套筒12d被插进套筒支承部分26b的两部分之间,而且支承件26沿鼓的纵轴方向滑动装配到下框架15一侧时,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便被可转动地支承住。另外,如图34所示,接地接头18a是固定在支承件26上的,并当支承件26被装配到下框架一侧时,此接地接头18a与光敏鼓9的铝制鼓芯9a相接触(参见图10)。此外,显影偏压接头18b也是固定在支承件26上的,且当支承件26固定在显影套筒12d上时,此偏压接头18b同接触显影套筒12d内表面的导电件18d相接触。

    这样,由单一支承件26可转动地支承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就有可能改善这些另件9和12d的定位精度并减少部件个数,从而便于装配操作和降低费用。此外,由于光敏鼓9显影套筒12d和磁体12c的定位可通过使用单一另件完成,就可能从高精度确定光敏鼓9和磁体12c间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是有可能保持与光敏鼓9表面有关的磁力不变,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图象。除此而外,由于使光敏鼓9接地的接地接头18a和为显影套筒12d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偏压接头18b是固定在支承件26上的,故可有效地作到部件紧凑,从而使制片盒尺寸大为减小。

    此外,由于在支承件26上提供有让制片盒B在成象系统中定位用的支承部件,故当此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其与成象系统相关的定位可以准确地实现。进一步说来,从图5和6可以明白,向外凸出的U形凸起部分,即光敏鼓的转轴部分26d(图20),也是加工在支承件26上的。当制片盒B被安装在成象系统主体16中时,鼓的转轴部分26d被转轴支承件34支承,如下面描述的那样,从而使制片盒B定位。这样,由于制片盒B是靠直接支承光敏鼓9的支承件26定位的;故当其安装在该系统主体16中时,光敏鼓9可以精确定位,而与其它部件的制造和/或装配误差无关。

    此外,如图35所示,磁体12c的另一端是安放在套筒齿轮12k中形成的内腔中的,而且磁体12c的外径被选择为略小于此内腔的内径。因此,在套筒齿轮12k上,该磁体12c是以随意游隙保持在空腔中的,并靠其自重维持在下方位置,或者靠其磁力被偏压向由磁性材料如ZINKOTE(由Shin    Nippon钢铁公司制造的镀锌钢铁)制作的刮刀支承件12e1。这样,由于套筒齿轮12k是和磁体12c以随意间隙彼此组合的,故磁体12c和转动的套筒齿轮12k间的摩擦扭矩可以减小,从而便与制片盒相关的扭矩降低。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充电辊10是可转动安装在上框架14上的,而且光闸件11b、保护盖22和着色剂供应机构12b也是固定在上框架14上的。用来从着色剂储存器12a向显影套筒12d供出着色剂的开口12a1,是靠带有拉带27的遮盖膜28关闭的(图36)。此外,上盖12f被扣紧在上框架之上,此后着色剂通过装料开口12a3被供应给着色剂储存器12a,然后此装料开口12a3被盖12a2关闭,从而将此着色剂储存器12a封闭。

    另外,如图36所示,粘结在开口12a1周围的遮盖膜28的拉带27,是从开口12a1的纵向一端(图36中的右端)伸向其纵向另一端(图36中的左端),且在其另一端弯折,并沿着上框架14上形成的抓手部分14f进一步伸展及由此向外伸出。

    接下去,经过上面指出过的锁紧棘爪和锁紧开口或凹槽,通过将上下框架14和15相互连接而将此制片盒B装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7所示,拉带27曝露在上框架14的抓手部分14f和下框架15的抓手部分15k之间。因此,当使用新的制片盒B时,操作者牵引曝露在14f和15k之间拉带27伸出的部分而从遮盖膜28上剥去拉带27以打开开口12a1,从而能让着色剂储存器12a中的着色剂朝向显影套筒12d移动。此后将制片盒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

    如上面指出的那样,通过让拉带27曝露在上下框架14和15的抓手部分14f和15k之间,在装配上下框架14和15时,拉带27很容易就能从制片盒中曝露出来。当把制片盒B装到成象系统中时,所利用的是抓手部分14f和15k。因此,如果在制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之前操作者忘记除去拉带27,那么由于他在安装制片盒中必须紧握抓手部分,所以他将会了解到拉带27不被剥除的情况。而且,当拉带27的颜色与框架14及15的颜色显著不同时(例如框架为黑色,而拉带27为白或黄色),则这种引人注意性还会改善,因而减少到剥除拉带的失误。

    此外,例如,当用来临时固定拉带27的U形导向肋条(vib)设在上框架14的抓手部分14f上时,则在上下框架14和15相互连接时,可能一定会在予定位置上易于曝露此拉带27。此外,当上下框架14和15相互连接而组装制片盒B时,如图38所示,由于用来接纳对正辊5c2的凹进部分15j是加工在下框架15的外表面上的,所以操作者通过将其手指插入凹进部分15j,必定能抓牢制片盒B。而且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制片盒B上还加工有防滑用的肋条14i,操作者通过将其手指钩住肋条,很容易就能抓牢制片盒。附带说明,由于用来接收对正辊5c2(防止与其接触)的凹进部分是加工在下框架15上的,故可能使成象系统尺寸减小。

    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凹进部分15j是沿着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b(上下框架连接用的)且在其附近加工出来的,故当操作者以其手指钩住凹进部分15j而抓住制片盒时,来自操作者的抓紧力朝锁紧方向作用,无疑会将棘爪14a和开口15b相互锁在一起。

    现在将对照图39A对制片盒B的装配和搬运线加以说明。如此所示,各部件被装配在下框架15中,随后将组装好的下框架送去检验(例如检查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将上框架15同其中装有如充电辊10等部件的上框架14相互连接,从而构成制片盒B。此后对该制片盒B进行总体检验,然后将其装运。因此,装配和装运线是非常简单的。

    8.片盒的安装

    接下去将对成象系统A中安装制片盒B的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40所示,带有能同制片盒B外形相匹配的装配窗29a的载荷件29,被安装在成象系统A顶部的开/关盖19上面。制片盒B,通过握紧抓手部分14f和15k经过装配窗29a被插进成象系统中。在这种情况下,制片盒B上加工出来的导向用脊背31,被开/关盖19上加工出来的导向凹槽(未编号)导向;制片盒的底部,被在其自由端带有钩形物的导向板32导向。

    此外,如图40所示,在制片盒B上,加工有防止装配失误用的凸台30,而且装配窗29a上带有用来接收此凸台30的凹槽29b。如图40及41所示,凸台30的形状或位置是互不相同的,取决于特定的制片盒所装着色剂具有的显影灵敏度适合的特定成象系统A(即对于每种制片盒都不一样),以致于当试图将装有不同显影灵敏度着色剂的制片盒安装在特定的成象系统中时,由于凸台30与该成象系统的装配窗29a并不匹配,故不能装到该成象系统中。因而制片盒的错误装配窗29a并不匹配,故不能装到该成象系统中。因而制片盒的错误装配可以避免,从而防止由于着色剂显影灵敏度不同而形成模糊图象。顺便说一下,它还有可能防止包括不同种类光敏鼓和不同显影灵敏度的制片盒的安装失误。此外,由于凹槽29b和凸台30位于这一侧,当安装制片盒时,如果操作者错误地试装制片盒到成象系统中,那么靠他的眼很容易就能弄清这样一个事实,凸台30将被载荷件29阻挡。因而,操作者用力推制片盒到成象系统中如在通常情况下损坏制片盒及/或成象系统的可能性,能够避免。

    在制片盒B插进开/关盖19的装配窗29a之后,当盖19被关闭时,从上下框架14和15的一侧伸出去的光敏鼓9的封闭轴9f,是经过轴承46a受转轴支承件33(图40)支承的,而且从上下框架14和15一侧伸出去的显影套筒12d的转轴12d2,是经过滑动轴承46b和轴承46c(图35)由转轴支承件33支承的。另一方面,固定在光敏鼓9另一端的支承件26上的光敏鼓转轴部分26d(图35),是受图42所示转轴支承件34支承的。

    在这情况下,保护盖22转动以将光敏鼓9曝露出来,其结果是光敏鼓9同成象系统的转印辊6相接触。此外,与光敏鼓9接触的鼓接地接头18a,与显影套筒12d接触的显影偏压接头18b以及与充电辊10接触的充电偏压接头18c,被装在制片盒B上面,使得这些接头从下框架15的下表面上伸出,而且这些接头18a、18b和18c,分别同鼓接地接头柱35a、显影偏压接头柱35b以及充电偏压接头35c极力接触(图42)。

    如图42所示,这些接头柱35a、35b和35c的安排,是使鼓接地接头柱35a和充电偏压接头柱35c位于沿记录介质供应方向上转印辊6的下游一侧,而且显影偏压接头柱35b位于沿记录介质供应方面上特印辊6的上游一侧,因此,如图43所示,装在制片盒上的接头18a,18b和18c按同样安排,使得鼓接地接头18a和充电偏压接头18c位于沿记录介质供应方面上光敏鼓9的下游侧,而且显影偏压接头18b位于沿记录介质供应方向上光敏鼓9的上游侧。

    现在将参照图51说明制片盒上电接头的布局。图51为表示光敏鼓9和电接头18a、18b、18c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51所示,接头18a,18b和18c,被装置在光敏鼓的与安装有凸缘齿轮9c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显影偏压接头18b被安置在光敏鼓的一侧(即安装显影机构12的一侧),而且鼓接地接头18a和充电偏压接头18c被安置在其另一侧(安装清洁机构13的一侧)。鼓接地接头18a和充电偏压接头18c基本上安装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显影偏压接头18b被安装在沿光敏鼓纵轴方向上鼓接地接头18a和充电偏压接头18c偏外的位置上。这些接头18a,18b和18c被依次安排与光敏鼓的外表面分开,即接头18a与鼓的距离最小,接头18c与鼓的距离最大。此外,接头18b的面积比接头18a和18c的面积大。进一步说来,这些接头18b、18a和18c,被安装在沿光敏鼓9纵轴方向上接头18a的悬臂部分18a3与鼓的内表面接触处以外的位置上。

    如上面指出的那样,通过将制片盒和成象系统间的电接头安置在制片盒的定位及邻近一侧,就有可能改进制片盒上的接头和成象系统中的接头柱之间的定位精度,从而避免不良的电接触;而且,通过将这些接头安置在制片盒的无驱动一侧,就有可能简化成象系统中接头柱的形状和减小尺寸。

    此外,由于制片盒的接头是装在其外形轮廓内侧的,故有可能避免杂质粘附在这些接头,因而避免其被腐蚀;此外还避免了由于外力造成的接头变形。此外,由于接头18b是装在显影机构12一侧的,而且接头18a和18c是装在清洁机构13一侧的,故在制片盒上的这种接头安装可以简化,从而使制片盒尺寸减小。

    现将所示实施例中各部件的规格列举如下。然而应当指出,这些尺寸仅是一个例子,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1)光敏鼓9和鼓接头接头18a之间的距离(X1)

    -约为6.0mm;

    (2)光敏鼓9和充电偏压接头18c之间的距离(X2)

    -约为18.9mm;

    (3)光敏鼓9和显影偏压接头18b之间的距离(X3)

    -约为13.5mm;

    (4)充电偏压接头18c的宽度(y1)

    -约为4.9mm;

    (5)充电偏压接头18a的宽度(y2)

    -约为6.5mm;

    (6)鼓接地接头18a的宽度(y3)

    -约为5.2mm;

    (7)鼓接地接头18a的长度(y4)

    -约为5.0mm;

    (8)显影偏压接头18b的宽度(y5)

    -约为7.2mm;

    (9)显影偏压接头18b的长度(y6)

    -约为8.0mm;

    (10)凸缘齿轮9c的直径(Z1)

    -约为28.6mm;

    (11)齿轮9i的直径(Z2)

    -约为26.1mm;

    (12)凸缘齿轮9c的宽度(Z3)

    -约为6.7mm;

    (13)齿轮9i的宽度(Z4)

    -约为4.3mm;

    (14)凸缘齿轮9c的齿数    -33,以及

    (15)齿轮9i的齿数    -30。

    现在将对凸缘齿轮9c和齿轮9i进行说明。齿轮9c和9i为斜齿轮。当驱动力由成象系统传递给凸缘齿转9c时,以间隙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受其牵引力作用被推向凸缘齿轮9c,从而使光敏鼓在下框架15一侧定位。

    齿轮9c是和装有形成黑色图象的磁性着色剂的制片盒一起使用的。当把形成黑色图象的片盒装在成像系统中时,齿轮9c与成象系统中的齿轮啮合,以接收光敏鼓9转动的力;并与显影套筒12d的齿轮啮合,以使套筒转动。齿轮9i同连接在成象系统中转印辊6上的齿轮啮合,以使转印辊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转动负荷并不总是作用在转印辊6上。

    顺便说来,齿轮9i是和装有非磁性着色剂的彩色成象片盒一起使用的。当彩色成象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齿轮9c同成象系统中的齿轮啮合,以接收使光敏鼓9转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齿轮9i是同连接在成象系统中转印辊6上的齿轮啮合,以便转印辊转动;并同显影套筒12d(作为非磁性着色剂用)的齿轮啮合,以使该套筒转动。凸缘齿轮9c所具有的直径比齿轮9i直径大,而且宽度和齿数也比齿轮9i的宽度和齿数大。因此,即使当大负荷加到齿轮9c上时,它也能接收驱动力使光敏鼓9更可靠地旋转,而且能将大的驱动力传递给作为磁性着色剂用的显影套筒12d,使其更可靠地转动。

    如图43所示,每个接头柱35a,35b和35c都按一定方式约束在相应的托盖36中,使其能在其中移动而不会从中脱开。每一个接头柱35a、35b和35c都同印在电基片37上的布线图电连接,托盖36则经过相应的导电压簧38固定在此基片37上。顺便说一下,紧靠在接头柱35c上的充电偏压接头18c,在顶部开/关盖19的枢轴19b附近带有弧形弯曲,使得安装有制片盒的开/关盖19,能沿箭头R表示的方向绕枢轴19b转动而关上开/关盖,靠枢轴19b最近(即具有最小行程)的充电偏压接头18c,能同接头柱35c有效地接触。

    9.定位

    当把制片盒B安装好并把开/关盖19关上时,则定位即已建立,使得光敏鼓9和透镜单元1c间的距离以及光敏鼓9和原稿玻璃支承件1a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现在将对这种定位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下框架15纵向两端的附近,在固定有光敏鼓9的该框架上加工有定位凸起物15m。如图5所示,当上下框架14和15相互连接时,这些凸起物15cm向上伸进框架上加工出来的孔14g中。

    此外,如图44所示,其中装有用来说读原稿2的透镜组1c2的透镜单位Ic,通过枢轴Ic3被固定在其上装有处理暗盒的顶部开/关盖19上,以绕此枢轴作轻微枢动并靠推簧39向下偏压。因此,如图44所示,当处理暗盒装在开/关盖19上并将此盖关上时,透镜单元Ic的下表面将紧靠在制片盒的定位凸起物15m上。其结果是当制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透镜单元1c中的透镜组Ic2和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之间的距离,便被准确持确定,使得由原稿2中光学读出的光象,能够经过透镜组Ic2准确地照到光敏鼓9上。

    此外,如图45所示,在透镜单元1c上装有定位销40,此销可以从上盖19中穿过其中加工的孔19c略微向上伸出。如图46所示,定位销40是在原稿阅读狭缝Z(图1和46)纵向两侧处略微伸出的。因此,如上所述,当把制片盒装在顶盖19上且将其关闭而后开始成象操作时,由于透镜单元Ic的下表面是紧贴在定位凸起物15m上的,故原稿玻璃支承件Ia移动而与定位销40叠置。其结果是静止在原稿玻璃支承件Ia上的原稿2和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不变,因此由原稿2反射到光敏鼓9上的照明光是准确的。所以,由于写在原稿2上的信息能被准确地光学读出,而且对光敏鼓9的爆光能够准确地进行,故可能得到高质量的图象。

    10.驱动的传递

    接下去将对安装在成象系统中的制片盒内驱动力的传递进行说明。

    如上面指出的那样,当制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光敏鼓9的转轴9f是受成象系统中的支承件33支承的。如图47所示,转轴支承件33,包括用于鼓转轴9f的支承部分33a和用于显影套筒12d的转轴12d2的支座部分33b。具有预定伸出量L(在所示实施例中为1.8mm)的搭接部分33c,是在支承部分33a上形成的,因而能够防止鼓的转轴9f向上漂浮。此外,当鼓的转轴9f为支承部分33a所支承且显影套筒的转轴12d2紧靠在支座部分33b上时,由此可以避免转轴12d2向下降。此外,当顶部的开/关盖19关上时,从处理暗盒的上框架14中伸出去的下框架15的定位凸出部分15p,与开/关盖19的支座部分19c紧靠。

    因此,当通过驱动与凸缘齿轮啮合的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41而将驱动力传递给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时,处理暗盒B将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试图使其沿图47箭头i所示方向绕鼓的转轴9f转动。然而由于显影套筒的转轴12d2是紧靠在支座部分33b上的,而且从上框架14中伸出去的下框架15的定位凸出部分15p,是紧靠在顶盖19的支座部分19c上的,故制片盒B的转动可被防止。

    如上面指示的那样,尽管下框架15的下表面可以用作记录介质4的导轨,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下框架是靠将其紧贴在成象系统主体上进行定位的,所以光敏鼓9、转印辊6和记录介质4用的导向部分15h1、15h2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维持高精度,从而就能以高精度实现记录介质的供应和图象的转印。

    在驱动力传递时,显影套筒12d被偏压向下,不仅是靠作用在制片盒上的转动反作用力,而且是靠当驱动力从凸缘齿轮9c传递给套筒齿轮12k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显影套筒的转轴12d2未被紧靠在支座部分33b上,则在成象操作时显影套筒12d将总是被偏压向下。其结果是,可能会使显影套筒12d向下移位和/或使安装显影套筒12d的下框架15变形。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显影套筒的转轴12d2紧靠在支座部分33b上而不失误,故上面指出的麻烦不会发生。

    另外,如图20所示,显影套筒12d是经过套筒轴承12i靠弹簧12j被压向光敏鼓9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8表示的方案,对为套筒轴承12j的滑动提供方便可能是适合的。这就是说。支承显影套筒的转轴12d2的轴承12m,是按一定方式装在轴承座12n中的,以使其能沿轴承座上加工的狭槽12n1滑动。根据这一安排,如图49所示,轴承座12n被紧靠在转轴支承件33的支座部分33b上,因而被其支承。在这种情况下,轴承12m可以按箭头所示方向沿狭槽12n1滑动。另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座部分33b的倾斜角θ(图47),被选择为具有约40°的值。

    此外,显影套筒12d也可以不必经过套筒转轴来被支承。例如图52A和52B所示,它可被套筒轴承52支承其两端部分,而套筒轴承52的下端被下框架15支承,依次下框架15被成象系统中加工出来的接收部分53支承。

    此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是和按一定方式(如图47所示)将驱动力传递给它的驱动齿轮41啮合的,连接两齿轮9c和41转动中心的直线,与通过凸缘齿轮9c转动中心的垂线沿逆时针方向偏离一小角α(在所示实施例中约1°),因而,由驱动齿轮41传递给凸缘齿轮9c的驱动力方向F是向上的。通常,通过将α角值设置为20°或更大而使所产生的力方向向下,虽然可以防止制片盒浮动,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此角仍被设置约1°。

    通过将上述α角设置约1°,当顶部的开/关盖19沿箭头j所示的方向打开以取出处理暗盒B时,凸缘齿轮9c不会被驱动齿轮41遮挡,因而可以使其与驱动齿轮41平稳地脱开。此外,当如下所述驱动力的传递方向F是向上的,则光敏鼓的转轴9f便被向上推,从而使其趋于同鼓支承部分33a脱开。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支承部33a上面加工有搭接部分33c,所以鼓转轴9f不会同鼓的支承部分33a脱开。

    (11)重复利用

    具有上述结构的制片盒能够重复利用。这就是说,用过的制片盒可以从市场上收集回来,而且部件可再使用的构成新的制片盒。现在将解释这种重复利用。一般说来,用过的制片盒过去都被除去或丢掉。然而为了保护地球上的资源的自然环境,按照所示实施例的制片盒,在着色剂储存器中的着色剂用完之后可以从市场上收集回来。然后将收集回来的制片盒拆卸成上下框架14和15并进行清扫。此后根据需要将可再用的部件和新的部件装到上框架14或下框架15上,然后再将新的着色剂装到着色剂储存器12a上。这样一来,便得到了新的制片盒。

    具体说来,通过将连接上下框架14和15的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之间,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起部分15b之间,锁紧棘爪14c和锁紧开口15d之间,以及锁紧棘爪15c和锁紧开口14b之间的连接(图4,8和9)解除,上下框架14和15很容易就能彼此拆卸开。这种拆卸操作很容易就能完成,例如将用过的制片盒支撑在拆卸用的器械42上,如图50所示借助推杆42a推开锁紧棘爪14a。即便在不使用拆卸器械时,也可以通过推开锁紧棘爪14a,14c和15c而将制片盒拆开。

    如上述的图8和9,在上下框架14和15彼此拆开之后,靠吹风技术通过除去粘在片盒上或残留在片盒中的废弃的着色剂而清洁此框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光敏鼓9,显影套筒12d和/或清洁机械13直接与着色剂接触,故其上粘有大量的废弃着色剂。另一方面,由于充电辊10并不直接同着色剂接触,故不会或几乎不会粘上废弃的着色剂。因此充电辊10比之光敏鼓9、显影套筒12a等更容易清洁。按照这种关系,根据所示的实施例,由于充电辊10装在上框架14上,而不是装在其上装有光敏鼓9、显影套筒12d和清洁机构13的下框架15上,故将上下框架14和15分离更容易清洁。

    在图39B所示的拆卸和清洁线上,如上所述,首先是让上下框架14和15分开。然后单独将上下框架拆卸开和进行清扫。此后,就上框架14而论,让充电辊10与其分离并进行清扫;就下框架15而论,让光敏鼓9、显影套筒12d、显影刮刀12e、清洁刮刀13a等与其分离并加以清洁。

    因而拆卸和清洁线是非常简单的。

    在着色剂;被打扫干净之后,如图9所示,再用新的遮盖薄膜28将开口12a1密封住,并且通过着色剂储存器12a侧面上加工的着色剂装料口12a3将其装入储存器12a,然后由盖12a2将装料口12a3关闭。此后,通过取得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出部分15b,以及锁紧棘爪15c和锁紧开口14b之间的连接,而再一次将上下框架14和15相互连在一起,从而在可用的条件下再装配好制片盒。

    此外,当上下框架彼此连接在一起时,虽然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出部分15b等均被相互锁紧,然而当同一个制片盒频繁重复利用时,这些锁紧棘爪和锁紧开口之间的锁紧力可能会变弱。为了对付这种情况,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框架的四个角附近加工有螺钉孔。这就是说,在上框架14的装配凹槽14d和装配凸台14e上面(图9),以及下框架15的装配凸台15d(装入凹槽14d中的)和装配凹槽15f(被凸台14e装入)上面,分别加工有螺钉通孔。因此,即便在上下框架相互连接而且凸台和凹槽彼此装好之后,当锁紧力由于锁紧棘爪失灵而变弱时,通过拧紧配对螺钉孔中的螺纹,可将上下框架14和15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成象操作

    接下去将对由其中装有制片盒的成象系统实现的成象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原稿2放在图1所示的原稿玻璃支承件1a上面。然后,当压下复印开始按钮A3时,光源1c1被打开,而且原稿玻璃支承件1a在成象系统上沿图1左右方向作相互移动,以对写在原稿上的信息进行光学读出。另一方面,与阅读原稿配套,供纸辊5a和一对对正辊5c1和15c2转动而将记录介质4供应给成象系统。光敏鼓9配合这对对正辊5c1和5c2的供纸定时而沿图1中d方向旋转,并由充电辊10均匀充电。随后,由阅读机构1读出的光图象经过曝光机构11照到光敏鼓9上,从而在其上形成潜影。

    与此同时,当潜影形成时,制片盒B的显影机构12启动以驱动着色剂供应机构12b,从而由着色剂储存器12a中向显影套筒12d供出着色剂,并在转动的显影套筒12d上形成着色层。然后通过给显影套筒12d施加以光敏鼓9同样电荷极性和同样电位的电压,光敏鼓9上的潜影便作为调色剂图象被形象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约为1.2千伏正负峰间电压(KVVPP),1590Hz(矩形波)的电压,被加到显影套筒12d上。记录介质4在光敏鼓9和转印辊6之间馈送。通过给转印辊6施加以与着色剂极性相反的电压,光敏鼓9上的着色剂图象便被转印给介质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印辊6是由泡沫状EPDM制做的,其所具有的体电阻约109Ωcm,外径约20mm,作为转印电压施加在转印辊上的电压为-35千伏。

    在着色剂图象被转印给记录介质之后,光敏鼓9继续沿d方向旋转。与此同是,保留在光敏鼓9上剩余的着色剂,被清洁刮刀13a清除,而且清除下来的着色剂通过刮板13b收集到剩余着色剂储存器13c中。另一方面,其上转印有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4,通过传送带5d被送给定影机构7,并在此利用热和加压将着色剂图象永久性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然后通过一对排出辊5f1和5f2将记录介质排送出去。这样一来,原稿上的信息便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接下去将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上面指出的第一实施例中,虽然此例说明显影刮刀12e和清洁刮刀13a是通过销钉24a和24b固定在框架上的(如图53所示),然而当通过用力将显影刮刀、清洁刮刀(12e和13a)纵向两端加工的装配用伸出部分43a和43b,插入成象系统主体16上加工的相应装配用凹进部分44a和44b中,而将两刮刀12e和13a固定到下框架上时,用于接收固定刮刀12e和13a用的销钉的销孔45,可以加工在装配用伸出部分43a和43b的附近,而且相应销钉孔45也可以加工在成象系统的主体16上(附带说明,代替装配用伸出部分44a和43b,可以使用半冲头或园形凸台。

    根据这样安排,当刮刀12e、13a和下框架之间的连接由于反复利用制片盒而被松开时,仍可用销钉将刮刀12e和13a牢固地固定到下框架上。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虽然该例说明光敏鼓9的外径D小于其导向件25a和25b间的距离L,以让光敏鼓9能最后固定在下框架15上面,然而如图54所示,即使让光敏鼓9与上框架14结合,其外径D可以小于其导向件25a和25b间的距离L,以使其最后结合在上框架中,因而可防止如第一实施例中光敏鼓9表面会被破坏。另外,在图54中,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同作用的另件或部件,采用了同样的标号。此外,上下框架14和15的相互连接,是靠锁紧凸台47a和锁紧开口47b的互锁以及靠销钉48将它们固定。

    此外,如图3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虽然光敏鼓9和显影套筒12d是靠支承件26支承的,然而如图55表示的结构,凸缘齿轮9c装在光敏鼓9的一端,且转印辊齿轮49装在其另一端,也是可以接受的。附带说明,图55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作用的另件,采用了相同的标号。

    更确切地说,在图55中凸缘齿轮9c和转印辊齿轮49,分别是靠粘合剂、压配合成诸如此类手段固定在光敏鼓9两端的;光敏鼓的定位,是靠支承件26的支承部分33a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齿轮49的中央凸台49a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为让光敏鼓9接地、带有中央为L形接触部分的鼓接地板50、被固定在该鼓内表面上并与其接触,而且该鼓的接地轴穿过转印辊齿轮49的中心孔总与接地板50接触。鼓接地轴51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例如不锈钢;而且鼓的接地板50也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例如磷酸青铜,不锈钢或者如此类材料。当制片盒B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鼓接地轴51的凸头51a是靠支承件26支撑的。在这种情况下,鼓接地轴51的凸头51a是和成象系统的鼓接头接头拄相接触的,光敏鼓接地。同样情况,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通过使用单一支承件26,可以改进光敏鼓9的显影套筒12d间的定位精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制片盒,不仅能够用来形成如上所述的单色图象,而且通过提供多个显影机构12还可以形成多色图象(两色图象,三色图像或者全色图象)。进一步来说,显影方法可以是公知的双成份磁刷显影型,显影型、触地显影型成显影型。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显然充电机构例如是所谓的接触充电型,然而其它传统的光电技术也可以来用,其中的三个壁是由钨丝加工成的,而且铝制的金属屏蔽罩装在三个壁上,通过将高压加在钨丝上产生正或负离子,被移到光敏鼓的表面上,从而使其均匀充电。

    顺便来说,接触充电,例如可以是刮刀型(电荷刮刀)、垫片型、块型、捧型或金属丝型,以及上面指出过的辊型。此外,用于清除保留在光敏鼓9上的剩余着色剂的清洁机构,可以是软毛刷型或磁毛刷型,以及刮刀型。

    进一步说来,该制片盒B包括一个图象承载件(例如一个电子摄影光敏件)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因此,不仅上面指出的结构,而且制片盒可整体合并,其中的图象支承件和充电机构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或者制片盒可整体合并,其中的图象承载件和显影机构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或者制片盒可整体合并,其中的图象承载件和清洁机构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或者制片盒可整体合并,其中的图象承载件和两或更多个处理机构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这就是说,制片盒整体合并,其中的光电机构,显影机构或清洁机构,以及电子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或者制片盒整体合并,其中充电机构、显影机构、和清洁机构中至少一个和电子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或者制片盒整体合并,其中的显影机构和电子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系统中。

    此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然成象系统为电子摄影复印机,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复印机,而且可以适用于其它各种成象系统,例如激光束打印机、传真、文字处理机等。

    现在将对上面指出过的驱动力向光敏鼓9的传递作更详细地进一步说明。如图56所示,驱动力是从固定在成象系统主体16上的驱动马达54经过齿轮G1~G5传递给驱动齿轮G5,并从驱动齿轮G6传递给与其啮合的凸缘齿轮9c的,从而转动光敏鼓9。此外,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还从齿轮G4传递给齿轮系G7~G11,从而转动供纸辊5a。进一步来说,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还经过齿轮G12和G13从齿轮G1传递给定影机构7的驱动辊7a。

    此外,如图57和58所示,凸缘齿轮[第一齿轮]9c和齿轮(第二齿轮)9i是整体加工的,而且从下框架15上加工的开口15g中曝露出一部分。如图59所示,当制片盒B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驱动齿轮G6与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啮合,而且与齿轮9c连成整体的齿轮9i,与转印辊6的齿轮55啮合。顺便说来,在图59中,属于成象系统的部件,用实线表示,属于制片盒的部件,用点划线表示。

    齿轮9c的齿数不同于齿轮9i,以致于使用装有磁性着色剂的黑色图象成象片盒时显影套筒12d的转速,不同于使用芯有非磁性着色剂的彩色图象成象片盒时的转速。这就是说,当把装有磁性着色剂的或黑色图象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如图6A所示,凸缘齿轮9c与显影套筒12d的套筒齿轮12k啮合。另一方面,当把装有非磁性着色剂的或彩色图象的制片盒装在成象系统中时,如图60B所示,齿轮9i与显影套筒12d的套筒齿轮12k啮合,以转动显影套筒。

    如上所述,由于齿轮9c所具有的直径、宽度以及齿轮均比齿轮9i大,当更大的负荷加到齿轮9c上时,该齿轮9c能接收一定能转动光敏鼓9的驱动力,并将更大的驱动力传递给磁性着色剂用的显影套筒12d,从而使其踏踏实实地转动。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能够提供的成象系统,可以改善图象质量,并能作到尺寸小和重量轻。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pdf(10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象系统,用来在纪录介质上形成图象,并适于将制片盒安装其中。它包括用来支承(将着色剂供给图象承载件的)着色剂传送部件的支承机构。以便安装带有图象承载件和着色剂传送部件的制片盒,以及用来供应记录介质的供应机构。根据上述结构,可能提供一种成象系统,它能改进图象质量,并可使之尺寸小和重量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