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45510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1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0102457.0

申请日:

1990.04.28

公开号:

CN1046909A

公开日:

1990.11.1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公开

IPC分类号:

C08F210/06

主分类号:

C08F210/06

申请人: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浅诏正; 潮村哲之助; 内川进隆; 佐佐木建世; 内田治; 岩谷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89.04.28 JP 07490/89; 1989.06.01 JP 137402/89; 1989.08.10 JP 205785/89; 1989.08.10 JP 205786/89; 1989.09.20 JP 241910/89; 1989.10.27 JP 278619/89; 1989.11.27 JP 304683/8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惠;刘元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9%(摩尔)的丙烯和0.1至30%(摩尔)的其它烯烃;在该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3或更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9%(摩尔)的丙烯和0.1至30%(摩尔)的不是丙烯的其它烯烃;所述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 13 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3或更大。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其中所述的不是丙烯的其它烯烃是含2或4至25个碳原子的α-烯烃。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80至99.9%(重量)的丙烯和0.1至20%(重量)的乙烯;所述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 13 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5或更大。
4: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87%(重量)的丙烯和0.13至30%(重量)的丁烯;在所述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 13 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5或更大。
5: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81%(重量)的丙烯和0.19至30%(重量)的4-甲基戊烯 -1;在所述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 13 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5或更大。
6: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81%(重量)的丙烯和0.19至30%(重量)的己烯-1;在所述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 13 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5或更大。
7: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0.1至20%(重量)的乙烯,0.13至20%(重量)的丁烯,其余为丙烯。
8: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0.1至20%(重量)的乙烯,0.19至20%(重量)的含6个碳原子的α-烯烃,其余为丙烯。

说明书


本发明关于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更明确地说,本发明关于具有高间同立构规整度的丙烯与其它烯烃的共聚物。

    间同立构聚丙烯早已众所周知,在包括钒化合物、醚和有机铝的催化剂的存在下,通过低温聚合,即可制得这种普通的聚丙烯,但是,这种聚丙烯的间同立构规整度较差,难以展现间同立构聚丙烯的特性。此外,α-烯烃与丙烯的共聚物并不属于结晶的聚丙烯。另一方面,J.A.Ewen等已经首次发现了具有好的立构规整度(即间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大于0.7)的聚丙烯,使用包括具有不对称配位体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和铝噁烷的催化剂,可以制得这种聚丙烯(J.Am.Chem.Soc.,110,6255-6256,1988)。

    上述J.A.Ewen等建议的方法的每单位用量过渡金属催化活性较高,并能够提供具有高立构规整度和适当均衡的物理性能的聚合物,但是,这种聚合物模制品的透明度太差,冲击强度也不能令人满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者认真地研制了具有极好的冲击强度和良好透明度的间同立构聚丙烯,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9%(摩尔)丙烯和0.1至30%(摩尔)不是丙烯的烯烃;在这种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13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的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由丙烯单元中的甲基所产生地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3或更大。

    以四甲基硅烷为基准,将共聚物溶于1,2,4-三氯代苯溶液中,即可测量其13C-NMR谱,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由丙烯单元中的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共聚物的间同立构规整度。已知间同立构规整度可以被定义为间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该分数可通过分析丙烯均聚物的13C-NMR谱而确定(A.Zambelli等,Macromolecules,Vol.6,687,1973,及Vol.8,925,1975)。相反,在本发明中,上述比值代表了共聚物中丙烯链段的间同立构规整度的高低,比值越大,共聚物的间同立构规整度越高。

    与用普通间同立构聚丙烯制得的模制品相比,由本发明的共聚物生产的模制品具有更好的透明度和冲击强度。

    用于生产本发明丙烯共聚物的催化剂的一个实例是包括具有一个不对称配位体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和上述文献所述的铝噁烷的催化剂。此外,也可以使用其它催化剂,只要它能够生产出具有较高立构规整度的丙烯均聚物,即间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大约为0.7或更大。

    适用于生产本发明共聚物的催化剂的实例包括上述文献中所说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即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卤化铪和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卤化锆以及这些过渡金属化合物中至少一个卤原子被烷基取代的化合物。另外,铝噁烷的实例包括通式

    所表示的化合物,其中R是含1至3个碳原子的烃基。甲基铝噁烷特别适用,其中R是甲基、n是5或更大、最好为10或更大。铝噁烷的用量过渡金属化合物用量的10至1000000倍(摩尔),通常为50至5000倍(摩尔)。除了上述催化剂以外,还可使用别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包括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501950和1-502036所述的硼化合物与那些至少一个卤原子被烷基取代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所构成的催化剂。

    采用上述催化剂可以使丙烯与另一种烯烃以高度无规的方式进行共聚,而这正是本发明共聚物的特征。

    本发明中不是丙烯的其它烯烃的实例包括含2和4至25个碳原子的α-烯烃,这些烯烃是乙烯、通式为H2C=CH-(CH2)nCH3(n是1至22)所表示的α-烯烃、和前述的-(CH2)nCH3基团被支化烷基代替后形成的通式所表示的α-烯烃,例如,支化α-烯烃的例子是:3-甲基丁烯-1,4-甲基戊烯-1和4,4-二甲基戊烯-1,可将两种或多种这些烯烃结合使用,条件是这些烯烃的总量占全部结构单体总量的0.1至30%(摩尔)。

    不是丙烯的其它烯烃的优选实例包括乙烯,丁烯,4-甲基戊烯-1,己烯-1,乙烯与丁烯的混合物,和乙烯与含6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混合物。

    对于生产本发明共聚物的聚合条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聚合方法,如用惰性溶剂的溶液聚合、基本上没有惰性溶剂的本体聚合和气相聚合。通常,聚合温度为-100至200℃,聚合压力为大气压至100kg/cm2G,优选的温度为-100至100℃,优选的压力为大气压至50kg/cm2G。聚合反应基本上一步完成,所得共聚物即所谓的无规共聚物。

    在本发明中,重要的是要控制单体的用量,使不是丙烯的其它α-烯烃与共聚物中全部结构单体单元数量之比为0.1至30%(摩尔),并且在共聚物的13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由丙烯单元中的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3或更大。

    为满足对共聚物13C-NMR谱的要求,已经发现应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共聚物:

    在较低温度下,使用高纯度过渡金属化合物和较少量的不是丙烯的其它α-烯烃进行共聚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得共聚物既使不经过后处理,如用溶剂洗涤,也已经达到了上述13C-NMR谱的要求。上述共聚合条件具有这样的结果,通过均聚合丙烯可获得全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为0.7或更大的均聚物。具体地说,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纯度通常为90%或更高,但这一数值可以随所存在的杂质的活性不同而变化,不是丙烯的其它α-烯烃的用量通常为10%(重量)或更小。而且,聚合温度为100℃或更低。

    当通过该共聚合所制得的共聚物不满足上述13C-NMR谱的要求时,应该用溶剂洗涤该共聚物,从而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能够溶解或分散低分子量无规立构组分的溶剂可以用于本发明中,溶剂的实例包括含3至20个碳原子的烃,含1至20个碳原子的醇,和含2至20个碳原子的醚和酯。这些烃的实例包括丙烯本身,饱和烃如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芳香烃如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和其它烃类,其中部分和全部氢原子被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所取代。醇的实例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和苯甲醇。醚的实例包括乙醚,二丙醚,二丁醚,二戊醚,二己醚和苯醚,酯的实例包括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苯甲酸乙酯和苯甲酸丁酯。

    可以使用任何洗涤方法,对此没有特殊限制,只要该方法可以溶解一部分可溶于溶剂的共聚物并使溶解部分与不溶解部分分离即可。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常用的方法将共聚物分散于溶剂,然后通过倾析,离心过滤或过滤使溶解部分与不溶解部分分离,或使用逆流洗涤塔,其中共聚物与溶剂以逆流的方式相接触。洗涤温度可任意选自共聚物熔点以下,且保持溶剂呈液体状态的温度,通常温度的范围在0至100℃之间。一般在常温下进行洗涤。在一次洗涤过程中,优选的溶剂用量为等于或大于共聚物的表观容积。如果经一次洗涤后不能达到上述13C-NMR谱的要求,有必要重复洗涤多次。

    当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13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由丙烯单元中的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小于0.3时,该共聚物模制品的透明度和冲击强度较差,而且,模制品的表面变粘。

    当不是丙烯的其它α-烯烃与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体单元的比值小于0.1%(摩尔)时,该共聚物的冲击强度和透明度较差,相反,当该比值超过30%(摩尔)时,刚性变差。考虑到刚性、冲击强度以及透明度之间的均衡。非丙烯的其它α-烯烃与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体单元的比值最好在0.1至30%(摩尔)的范围内。

    当不是丙烯的结构单元仅为乙烯时,乙烯单元的用量最好为0.1至20%(重量);在仅为丁烯的情况下,其用量最好为0.13至30%(重量);在仅为4-甲基戊烯-1和仅为己烯-1时,其用量最好为0.19至30%(重量);当为乙烯和丁烯时,乙烯单元的用量最好为0.1至20%(重量)、丁烯单元的用量最好为0.13至20%(重量);在为乙烯和含六个碳原子的烯烃时,乙烯单元的用量最好为0.1至20%(重量),其它烯烃单元的用量最好为0.19至20%(重量)。

    而且,在不是丙烯的结构单元仅为乙烯、丁烯、4-甲基戊烯-1或己烯-1的情况下,在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13C-NMR谱中,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最好为0.5或更大。

    当采用乙烯和丁烯,或乙烯和含6个碳原子的烯烃作为不是丙烯的其它α-烯烃进行三元聚合时,产品的透明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中,对于共聚物的分子量没有特殊限制,只要该共聚物可以象通常的聚合物那样应用即可,但是,通常共聚物的分子量最好是,在135℃于1,2,3,4-四氢化萘溶液中测得的共聚物特性粘度为0.05或更大,或用凝胶渗透色谱测量并用丙烯进行校正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为1000左右或更大。

    下面,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1

    于2升聚合釜中,将5mg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氯化锆和0.67g聚合度约为15的甲基铝噁烷溶于1升甲苯中。这里所述的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氯化锆是由下面方法制得的:将锂加入到按通常方法合成的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中,然后使其与四氯化锆反应,所述甲基铝噁烷是通过硫酸铜六水合物与三甲基铝于甲苯中反应而制得的。此后,在30℃于所得溶液中加入丙烯,直至压力为2kg/cm2G,然后,每间隔10分钟间隔按1.0g/分钟的进料速率通入乙烯1分钟,温度保持不变,同时加入丙烯,以保持聚合压力总是在2kg/cm2G,如此连续聚合1小时,清除未反应单体,打开聚合釜,在25℃用装有真空吸滤过滤器和滤瓶的装置将釜内产物抽吸过滤。然后,将1升甲苯加入到真空吸滤过滤器上的所得粉末状共聚物中,随后抽吸过滤,在25℃,将该操作重复5次。经过这种洗涤步骤之后,在减压下,80℃将共聚物干燥,制得32g粉末状共聚物。由13C-NMR分析确定,乙烯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7.4%(10.7摩尔%)。共聚物中双单元的含量比值分别为:丙烯-丙烯为0.828,丙烯-乙烯为0.130,乙烯-乙烯为0.042。对于三组分单元,各单元的含量比值分别为:丙烯-丙烯-丙烯为0.861,丙烯-丙烯-乙烯为0.012,乙烯-丙烯-乙烯为0.020,乙烯-乙烯-乙烯为0.008,乙烯-乙烯-丙烯为0.041,丙烯-乙烯-丙烯为0.058,这表示了共聚物具有很强的无规特性。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9。而且,在135℃于1,2,3,4-四氢化萘溶液中测得共聚物的特性粘度(以后表示为“η”)为1.26,在135℃于1,2,4-三氯代苯溶液中测得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之比(以后用“MW/MN”表示)为2.2。然后在210℃将所得共聚物粉末压模,制成1mm厚的薄片,如下方法测得其物理性能:

    挠曲劲度(kg/cm2) ASTM D747(23℃)

    拉伸屈服强度(kg/cm2) ASTM D638(23℃)

    伸长率(%)        ASTM        D638(23℃)

    悬臂梁式冲击强度(缺口)(kg·cm/cm)

    ASTM        D256(23℃,-10℃)

    浊度(%)        ASTM        D1003

    挠曲劲度为28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00kg/cm2,伸长率为773%,悬臂梁式冲击强度为68和2.1kg·cm/cm(分别在23℃和-10℃下),浊度为44%。

    对比例1

    按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同样的聚合,只是不用乙烯,由此制得一种聚合物,然后对该聚合物进行后处理,制成片材。测量该聚合物和片材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1.28,全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为0.92,MW/MN为2.1,挠曲劲度为47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24kg/cm2,伸长率为740%,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14.1和2.1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68%。

    实施例2

    于5升聚合釜中加入1500g丙烯,然后,于30℃加入10mg异丙烯(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氯化锆和1.34g聚合度约为15的甲基铝恶烷。搅拌混合物1小时,同时,于30℃每隔10分钟加入2g乙烯,进行反应,然后将未反应的丙烯清除。此后,打开聚合釜,将所得的粉末状共聚物排出并分散于500ml己烷中。然后,在40℃下用真空吸滤过滤器和滤瓶将分散液抽吸过滤。接着,将500ml己烷加到真空吸滤过滤器上的粉末状共聚物中,随后抽吸过滤,在25℃重复该操作3次。经过这种洗涤步骤之后,于80℃,减压条件下干燥该共聚物,得到145g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按实施例1的方法,测量共聚物和通过压模该共聚物所制得的片材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1.33,乙烯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7.5%(10.8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8,MW/MN为2.3,片材的挠曲劲度为21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00kg/cm2,伸长率为820%,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78和3.2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38%。

    对比例2

    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步骤,只是不加乙烯,由此制得一种聚合物,然后,将该聚合物进行后处理,制成片材。测量聚合物及其片材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1.26,间同立构五单元组的分数为0.93,MW/MN为2.1,挠曲劲度为52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23kg/cm2,伸长率为785%,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18.5和2.7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62%。

    实施例3

    于2升聚合釜中,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溶于1升甲苯中,于30℃加入丙烯,直至压力达到5kg/cm2G。然后,在同样的温度下注入45g丁烯-1,在30℃进行聚合反应2小时,同时加入丙烯,使聚合压力保持在5kg/cm2G。清除未反应单体,然后打开聚合釜,过滤其中的反应产物,用甲苯洗涤(5次,每次1升)并干燥,这些操作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由此制得64.3g粉末状共聚物。根据13C-NMR分析确定,丁烯-1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15.1%(11.8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4,η为1.23,MW/MN为2.1。根据扫描差热分析,在140℃共聚物熔化,然后,使温度以10℃/分钟的速度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测得作为峰值温度的结晶温度为75.6℃,在温度升高时即可测得熔点分别为121℃和130℃。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挠曲劲度为51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43kg/cm2,伸长率为763%,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67和2.8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52.6%。

    实施例4

    于5升聚合釜中加入1500g丙烯和200g丁烯-1,在30℃,将与实施例2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注入。然后,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物2小时,清除未反应单体。按照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将聚合釜内的反应产物过滤,用己烷洗涤(3次,每次500ml)并干燥,由此制得148g不溶于己烷的粉末状共聚物。按实施例1的方法测量由此制得的共聚物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1.33,丁烯-1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21.5%(17.0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1。由扫描差热分析测得结晶温度为72.3℃,溶点为128.5℃和119.5℃,MW/MN为2.2,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挠曲劲度为55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254kg/cm2,伸长率为780%,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66和3.2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42.3%。

    实施例5

    于2升聚合釜中,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溶于1升甲苯中,在30℃,加入丙烯直至压力达到3kg/cm2G。此后,注入68g4-甲基戊烯-1,在30℃,聚合反应进行1小时,同时加入丙烯,使聚合压力总保持在3kg/cm2G。清除未反应的单体以后,按照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方法,将聚合釜中的反应产物过滤,用甲苯洗涤(5次,每次1升)并干燥,从而制得70g粉末状共聚物。

    由13C-NMR分析确定,4-甲基戊烯-1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6.4%(3.3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8,η为1.05,MW/MN为2.0。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挠曲劲度为27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129kg/cm2,伸长率为636%,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58.4和3.4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28%。

    实施例6

    于5升聚合釜中注入1000g丙烯和300g4-甲基戊烯-1,并加入与实施例2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然后,在30℃搅拌1小时来进行反应,将未反应的单体清除。按照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的方法,将聚合釜内的反应产物过滤,用己烷洗涤(3次,每次500ml)并干燥,由此获得150g粉末状共聚物。测量所得共聚物及其模制品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0.98,4-甲基戊烯-1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12.5%(6.7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3,MW/MN为2.1,挠曲劲度为195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105kg/cm2,伸长率为695%,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78.2和3.3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24%。

    实施例7

    于2升聚合釜中,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溶于1升甲苯中,于30℃,加入丙烯直至压力达到3kg/cm2G。然后,注入68g己烯-1,在30℃聚合反应进行1小时,同时加入丙烯,使聚合压力总保持在3kg/cm2G。清除未反应的单体,然后,在25℃将所得的粉末状共聚物加入到大量的甲醇中,过滤,得到一种粉末。在25℃,用1升甲醇将其洗涤5次,减压和80℃下干燥,由此制得80g共聚物。由13C-NMR分析确定,共聚物中含有14.3%(重量)的己烯-1(7.7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79,η为1.18,MW/MN为3.9。按同样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挠曲劲度为18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88kg/cm2,伸长率为753%,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78.9和3.0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23%。

    实施例8

    于5升聚合釜中加入1500g丙烯和300g己烯-1,将与实施例2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注入。此后,在30℃搅拌反应物1小时,清除未反应的丙烯,然后将所得粉末从聚合釜中取出,分散于500ml己烷中。于40℃将该分散液过滤,然后在25℃用500ml己烷洗涤3次。经过这种洗涤步骤之后,在减压和80℃下干燥共聚物,从而制得160g粉末状共聚物。按实施例1的方法测量共聚物及其压模片材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1.18,丁烯-1单元占共聚物重量的6.9%(3.6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85,MW/MN为2.1,挠曲劲度为2600kg/cm2,拉伸屈服强度为121kg/cm2,伸长率为680%,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48.5和3.0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28%。

    实施例9

    于2升聚合釜中,将5mg经过重结晶纯化的实施例1所用的异丙基(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氯化锆和0.67g聚合度为16的甲基铝恶烷溶解于1升甲苯中。以后,加入40g丁烯-1,170g丙烯和23g乙烯,在20℃下聚合反应进行30分钟。清除未反应单体,于所得的共聚物中加入大量甲醇,然后于25℃将该溶液过滤,得到一种粉末。接着,于25℃用1升甲醇洗涤该粉末2次,于80℃和减压条件下干燥,从而制得78g共聚物。由13C-NMR分析确定,共聚物中乙烯单元占8.6%(重量)(12.8摩尔%),丁烯-1单元占12.9%(重量)(9.6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55,η为0.78,MW/MN为2.5。按类似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是:拉伸屈服强度为49kg/cm2,伸长率为137%,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28和76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18%。

    实施例10

    在30℃,于5升聚合釜中加入650g丙烯、60g丁烯-1、40g乙烯和与实施例2相同的催化剂及用量。然后,于30℃搅拌反应物30分钟进行反应。清除未反应单体。然后,按实施例2所用的方法,将聚合釜中的反应产物过滤,用己烷洗涤(3次,每次500ml)并干燥,从而制得295g的粉末状共聚物。

    按实施例1的方法测量所得共聚物的物理性能,结果如下:η为0.92,共聚物中乙烯单元占5.5%(重量)(8.2摩尔%),丁烯-1单元占8.5%(重量)(6.0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62,MW/MN为2.1,按类似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是:拉伸屈服强度为68kg/cm2,伸长率为156%,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19和48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24%。

    实施例11

    按实施例10的步骤进行聚合和后处理,只是用己烯-1代替丁烯-1,从而制得48g粉末状共聚物。由13C-NMR分析确定,共聚物中乙烯单元占6.5%(重量)(9.7摩尔%),己烯-1单元占4.8%(重量)(2.3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61,η为0.54,MW/MN为2.5。按类似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1mm厚的片材,然后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拉伸屈服强度为87kg/cm2,伸长率为177%,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26和58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12%。

    实施例12

    按实施例9的步骤进行聚合和后处理,只是用4-甲基戊烯-1代替丁烯-1,从而制得41g粉末状共聚物。由13C-NMR分析确定,共聚物中乙烯单元占6.2%(重量)(9.1摩尔%)、4-甲基戊烯-1单元占2.4%(重量)(1.2摩尔%),位于约20.2ppm处的峰强度与位于约19-22ppm处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65,η为0.43,MW/MN为2.2。按类似方法将共聚物粉末模塑成1mm厚的片材,测量其物理性能。结果如下:拉伸屈服强度为92kg/cm2,伸长率为163%,悬臂梁式冲击强度值为24和55kg·cm/cm(分别在23℃和-10℃),浊度为14%。

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包括70至99.9(摩尔)的丙烯和0.1至30(摩尔)的其它烯烃;在该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的于约19-22ppm处的由丙烯单元中甲基所产生的所有峰强度之和的比值为0.3或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