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10089850.3
2007.04.05
CN101280609A
2008.10.08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B 5/43公开日:2008100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5/43申请日:20070405|||公开
E04B5/43(2006.01); E04G15/06(2006.01)
E04B5/4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何育霖
中国台湾台南县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陶凤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楼板及其形成方法以及一种楼板灌浆使用的模具。该楼板包括楼板本体、突起部及通风板。楼板本体具有通风孔,突起部设置于楼板本体的孔壁上,通风板搭接于突起部上,且通风板具有回风孔。本发明可以确实有效地避免人员坠落,降低工程安全风险,同时兼顾无尘室通风对流的需求。
1. 一种楼板,包括:楼板本体,具有通风孔;突起部,设置于该楼板本体的孔壁上并位于该通风口的两端之间;以及第一通风板,搭接于该突起部上,且该第一通风板具有第一回风孔。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楼板本体与该突起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突起部为连续环状突起部或非连续环状突起部。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第一通风板的材料为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第一通风板以水平形式搭接于该突起部上。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第一通风板以圆弧形式搭接于该突起部上。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其中该楼板本体还包括表面,该表面具有缺口部,该楼板本体还包括:第二通风板,嵌合于该缺口部并与该表面为同一水平面,且该第二通风板具有第二回风孔。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第二通风板的材料为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楼板,其中该缺口部为连续环状缺口部或非连续环状缺口部。10. 一种楼板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平板;将一模具固设于该平板上,该模具具有中空管体、凹口部及第一突起部,该中空管体具有贯穿孔及外侧表面,该凹口部设置于该外侧表面上,该第一突起部对应于该凹口部设置于该中空管体的内壁上;填充混凝土于该平板上及该模具外,以形成楼板本体,该楼板本体具有通风孔,该楼板本体具有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对应该第一突起部并位于该通风孔的两端之间;移除该平板;以及搭接第一通风板于该第一突起部上,且该第一通风板具有第一回风孔。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模具的材料为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通风板的材料为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通风板以水平形式或圆弧形式搭接于该第一突起部上。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突起部为第一连续环状突起部或第一非连续环状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对应该第一突起部为第二连续环状突起部或第二非连续环状突起部。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中空管体还具有第一缺口部,该第一缺口部并邻近于该贯穿孔的一端,该楼板本体上具有第二缺口部,该第二缺口部对应该第一缺口部,该方法还包括:嵌合第二通风板于该第一缺口部并与该楼板本体的表面为同一水平面,且该第二通风板具有第二回风孔。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缺口部为第一连续环状缺口部或第一非连续环状缺口部,该第二缺口部对应该第一缺口部为第二连续环状缺口部或第二非连续环状缺口部。17.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楼板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二通风板的材料为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18. 一种楼板灌浆使用的模具,包括:中空管体,具有贯穿孔及外侧表面;凹口部,设置于该外侧表面上;以及突起部,对应于该凹口部设置于该中空管体的内壁上并位于该中空管体的两端之间。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模具,其中该突起部为连续状突起部或非连续状突起部,且该中空管体与该突起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20.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模具,其中该中空管体还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为连续环状缺口部或非连续环状缺口部,且该缺口部并邻近于该中空管体的一端。
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可在回风孔内装设防护设施的具有回风孔的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在半导体工艺及平面显示器面板的精密工艺中,需要维持高度无尘的环境,因此无尘室清洁品质的维持便成为极为关键的重点。一般为了维持无尘室空气品质,通常以空气循环系统制造由上往下的气流,使微尘及颗粒不会上浮而影响工艺。因此为了能使气流通过地板,无尘室的地板大多形成许多回风孔,一般称的为奇氏板(cheese slab)。奇氏板的形成方式以金属质料的圆套管(简称奇氏管)做为模具,在灌浆时将奇氏管预先埋设,等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回风孔。由于空气流通的需求,目前回风孔的直径已达到390毫米(mm),使得奇氏板成为高工安风险的区域,无论是施工阶段工人在奇氏板上行走,或是运转阶段各种回风孔清洁的与配管工作,皆使工作人员暴露于坠落的风险中。 以往对于奇氏板中各回风孔的防护措施,是在楼板下方安装安全网。然而,安全网常因无尘室中工艺配管需求而有局部拆网、局部剪网以利管线通过的状况,显然于配管空间内铺设安全网的方式无法确实降低工安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可于回风孔内或回风孔上装设防护措施,可以确实有效的避免人员坠落,降低工安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提出一种楼板灌浆使用的模具,包括中空管体、凹口部及突起部。中空管体具有贯穿孔及外侧表面,凹口部设置于外侧表面上,突起部对应于凹口部设置于中空管体的内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提出一种楼板,包括楼板本体、突起部及通风板。楼板本体具有通风孔,突起部设置于楼板本体的孔壁上,通风板搭接于突起部上,且通风板具有回风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提出一种楼板的形成方法。首先,提供平板;接着,将模具固设于平板上,模具具有中空管体、凹口部及第一突起部,中空管体具有贯穿孔及外侧表面。凹口部设置于外侧表面上,第一突起部对应于凹口部设置于中空管体的内壁上;然后,填充混凝土于平板上及模具外,以形成楼板本体。楼板本体具有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对应第一突起部;接着,移除平板;然后,搭接通风板于第一突起部上,且通风板具有回风孔。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模具剖面图; 图1B为绘示图1A中缺口部的俯视图; 图1C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具的缺口部的俯视图; 图1D为绘示图1A中突起部的俯视图; 图1E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具的突起部的俯视图; 图2A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楼板剖面图; 图2B为绘示图2A中置放于缺口部的通风板的俯视图; 图2C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置放于缺口部的另一种通风板的俯视图; 图2D为绘示图2A中置放于突起部的通风板的俯视图; 图2E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置放于突起部的另一种通风板的俯视图; 图3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楼板剖面图; 图4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楼板形成方法流程图;以及 图5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楼板形成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模具 110:中空管体 120:凹口部 130、135、220、320:突起部 140、145、260、360:缺口部 150:贯穿孔 160:外侧表面 170:内壁 200、300:楼板 210、310:楼板本体 212、312:表面 230、235、240、245、330、340:通风板 232、237、242、247、332、342:回风孔 250、350:通风孔 252、352:孔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A,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模具剖面图。模具100用于楼板灌浆,包括中空管体110、凹口部120、突起部130及缺口部140。中空管体110具有贯穿孔150及外侧表面160。凹口部120设置于外侧表面160上。突起部130对应于凹口部120设置于中空管体110的内壁170上,并位于中空管体110的两端之间。缺口部140邻近于中空管体110的一端。 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中空管体110与突起部13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中空管体11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 另外,请参照图1B,其为绘示图1A中缺口部的俯视图。图1B中,缺口部140为连续环状缺口部,用以在形成楼板时,同时形成用以置放通风板的支撑构件。或者可以如图1C所示,其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具的缺口部的俯视图。图1C中,缺口部145为非连续环状缺口部。也就是说缺口部145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具有不连续的缺口使对应形成的楼板具有与缺口互补的向上凸起的凸块,可用以嵌合通风板。 此外,请参照图1D,其绘示图1A中突起部的俯视图。图1D中,突起部130为连续环状突起部,用以在形成楼板时,同时形成用以置放另一通风板的突起结构。或者可以如图1E所示,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具的突起部的俯视图。图1E中,突起部135为非连续环状突起部,其结构可用以嵌合另一通风板。更进一步来说,突起部135为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具有不连续的凸块,使对应形成的楼板具有向上凸起的凸块,用以嵌合通风板。 另外,本实施例的模具100同时具有突起部130及缺口部140。然而,模具亦可仅具有突起部130,或仅具有缺口部140;如此所形成的楼板,亦仅具有突起部,或仅具有缺口部。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2A,其为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楼板剖面图。楼板200包括楼板本体210、突起部220、通风板230、通风板240及模具100。楼板本体210具有通风孔250及表面212,表面212具有缺口部260。模具100具有突起部130及缺口部140,模具100并嵌合于楼板本体210的孔壁252上。突起部220对应于突起部130设置于楼板本体210的孔壁252上并位于通风口250的两端之间,楼板本体210与突起部22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通风板240搭接于突起部130上,且通风板240具有多个回风孔242。通风板230嵌合于缺口部140并与表面212为同一水平面,缺口部140对应于缺口部260,且通风板230具有回风孔232。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00嵌合于孔壁252上。由于不影响通风孔250的回风作用,故不另行脱膜以节省施工时效。但若脱膜亦可发挥通风孔250的功能,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功效。 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知本发明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请参照图2B,其绘示图2A中置放于缺口部的通风板的俯视图。本实施例采用模具100形成楼板200,因此缺口部260为连续环状缺口部,用以对应通风板230的形状。但是也可以采用具有图1C的缺口部145的模具,在楼板本体上形成非连续环状缺口部。请参照图2C,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置放于缺口部的另一种通风板的俯视图。通风板235具有回风孔237,同时其边缘形状对应非连续环状缺口部以进行嵌合。 另外,请参照图2D,其绘示图2A中置放于突起部的通风板的俯视图。本实施例采用模具100形成楼板200,因此突起部220为连续环状缺口部,用以对应通风板240的形状。但是也可以采用具有图1E的突起部135的模具,在楼板本体上形成非连续环状缺口部。请参照图2E,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置放于突起部的另一种通风板的俯视图。通风板245具有回风孔247,同时其边缘形状对应非连续环状突起部而能进行嵌合。 此外,通风板230及通风板24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通风板240可以水平形式搭接于突起部130上,如图2A所示;或者是,通风板可以圆弧形式搭接于突起部130上,可通过拱形结构发挥更强力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中,以通风板240以水平形式搭接于突起部130为例做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楼板本体210为混凝土,突起部220及楼板本体210的孔壁252为一体成形的结构。而本实施例采用金属模具,突起部130为模具100的一部分。由于本实施例中不进行脱膜,因此模具100嵌合于混凝土中 此外,本实施例中,形成楼板200所使用的模具100同时具有缺口部140及突起部130,因此楼板200同时具有缺口部260及突起部220。实际上,形成楼板200所使用的模具可以仅具有缺口部140,楼板200亦仅具有缺口部260;或者是,形成楼板200所使用的模具可以仅具有突起部130,楼板200亦仅具有突起部220。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3,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楼板剖面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楼板2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楼板300在混凝土凝固之后进行脱膜,因此不具有属于模具的材料部分。因此楼板本体310、突起部320及楼板本体310的孔壁352为一体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楼板本体310的表面312具有缺口部360。因此,通风板330直接嵌合于缺口部360,通风板340则直接搭接于突起部320上。其余构成要件与实施例二相同者,不再赘述其功能及连接关系。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4,图4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楼板形成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对照参考第1图及图2A,以图1A的模具100及图2A中的楼板200为例做说明。首先,如步骤410所示,提供平板;接着,如步骤420所示,将模具100固设于平板上,模具100具有中空管体110、凹口部120及突起部130,中空管体110具有贯穿孔150及外侧表面160。凹口部120设置于外侧表面160上,突起部130对应于凹口部120设置于中空管体110的内壁170上;然后,如步骤430所示,填充混凝土于平板上及模具100外,以形成楼板本体210,楼板本体210具有通风孔250。楼板本体210具有突起部220,突起部220对应突起部130并位于通风孔250的两端之间;接着,如步骤440所示,移除平板;然后,如步骤450所示,搭接通风板240于突起部130上,且通风板240具有回风孔242。 然而,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模具100的中空管体110还具有缺口部140,缺口部140并邻近于贯穿孔150的一端。楼板本体210上具有缺口部260,缺口部260对应缺口部140。因此,形成楼板200的方法还包括:嵌合通风板230于缺口部140并与楼板本体210的表面212为同一水平面,且通风板230具有回风孔232。 此外,楼板的缺口部视使用的模具的缺口部形状,可以是连续环状缺口部或非连续环状缺口部。通风板23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塑胶或复合材料。模具100的中空管体110及突起部130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结构,此金属结构嵌设于楼板本体210中。 另外,楼板的形成方法还可包括:去除模具100。如此一来,便形成实施例三的楼板300。因此,通风板330直接嵌合于缺口部360,通风板340直接搭接于突起部320上。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5,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楼板形成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楼板形成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模具仅具有缺口部,而不具有突起部。因此所形成的楼板亦仅具有缺口部而无突起部。请同时对照参考图1A及图2A,以图1A的模具100及图2A中的楼板200为例做说明。如图5所示,首先,如步骤510所示,提供平板;接着,如步骤520所示,将类似于模具100的模具固设于平板上,模具具有中空管体110。与模具100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使用的模具,其中空管体110仅具有贯穿孔150及缺口部140,而无突起部130。缺口部140并邻近于贯穿孔150的一端;然后,如步骤530所示,填充混凝土于平板上及模具外,以形成类似于楼板本体210的楼板本体。楼板本体具有缺口部260,缺口部260对应缺口部140。然而,因为所使用的模具并无突起部130,因此楼板本体上不具有突起部220;接着,如步骤540所示,移除平板;然后,如步骤550所示,嵌合通风板230于缺口部140并与楼板本体210的表面212为同一水平面,且通风板230具有回风孔232。 然而,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本实施例的楼板形成方法还可包括:去除模具100。如此便形成类似楼板300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楼板不具有突起部320。其余与实施例四相同的步骤及结构,不再赘述。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披露的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可在通风孔内形成突起部,或是在邻近通风孔的一端上形成缺口部。或者是同时形成突起部及缺口部,并在缺口部上及突起部上设置通风板,通风板上具有回风孔。可以确实有效的避免人员坠落,降低工程安全风险,同时兼顾无尘室通风对流的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和应用其形成的楼板及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楼板及其形成方法以及一种楼板灌浆使用的模具。该楼板包括楼板本体、突起部及通风板。楼板本体具有通风孔,突起部设置于楼板本体的孔壁上,通风板搭接于突起部上,且通风板具有回风孔。本发明可以确实有效地避免人员坠落,降低工程安全风险,同时兼顾无尘室通风对流的需求。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