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透镜.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4535817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5.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34205.1

申请日:

2013.06.14

公开号:

CN104181619A

公开日:

2014.12.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3/00申请日:20130614|||公开

IPC分类号:

G02B3/00; G02B1/04

主分类号:

G02B3/00

申请人: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宗宪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巿南屯区精科路11号

优先权:

2013.05.27 TW 10211865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徐金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塑胶透镜,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一光学有效部及一外环部,外环部与光学有效部连接,且外环部包含一突起区与一抵靠区,抵靠区较突起区远离塑胶透镜的中心,其中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当塑胶透镜尺寸与突起结构尺度符合指定条件时,可提高光学成像品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
其中,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外环部,与该光学有效部连接,该外环部包含:
一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及
一抵靠区,较该突起区远离该塑胶透镜的中心;
其中,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该塑胶透镜的最大外径为D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CT/Dmax<0.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的最大外径为D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Dmax<8m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CT<0.35mm。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
  5<L/CT<4.0。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
  3<L/CT<2.3。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抵靠区为一嵌合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于该外环部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d/CT<1.0。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 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于该外环部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
  7<L/d<4.0。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CT<0.27mm。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中的一表面为凹面,另一表面为凸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为圆弧状,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1mm<R<0.21mm。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为圆弧状,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3mm<R<0.1mm。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3<R/L<0.3。

14.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该突起结构以该塑胶透镜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该表面,且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与该塑胶透镜的中心距离不同,使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该表面。

15.
  一种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
其中,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外环部,与该光学有效部连接,该外环部包含:
一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及
一抵靠区,较该突起区远离该塑胶透镜的中心;
其中,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
  5<L/CT<4.0。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
  3<L/CT<2.3。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为圆弧状,且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1mm<R<0.21mm。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为圆弧状,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3mm<R<0.1mm。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于该外环部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
  7<L/d<4.0。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为圆弧状,各该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为R,该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3<R/L<0.3。

21.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CT<0.27mm。

22.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于该外环部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d/CT<1.0。

23.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该突起结构以该塑胶透镜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该表面,且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与该塑胶透镜的中心距离不同,使所述多个突起结构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该表面。

说明书

塑胶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透镜,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突起结构的塑胶透镜。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搭载有取像装置的个人化电子产品及行动通讯产品日渐普及,连带带动小型化光学镜头的兴起,目前小型化光学镜头已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其需同时满足轻量化与高成像品质两大诉求。为满足这些的诉求,业者普遍以比重小且容易制作及组装形状的塑胶透镜取代比重大的玻璃透镜,习用的塑胶透镜大抵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环部,其中,外环部连接环绕光学有效部,且为简化设计负担,外环部多采用较为单纯的表面结构,以降低设计预期外光线的产生机会。
然而,当透镜微型化且塑胶透镜采用一般形状的构型时,虽可大幅减轻光学镜头的重量,却无法充分抑制非预期光线进入成像面,而影响成像品质,以致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需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塑胶透镜,其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的外环部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配合镜片的适当尺度,借此,可抑制透镜所产生的非预期光线,以提高光学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塑胶透镜,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一光学有效部及一外环部,外环部与光学有效部连接,且外环部包含一突起区与一抵靠区,抵靠区较突起区远离塑胶透镜的中心,其中,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塑胶透镜的最大外径为D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CT/Dmax<0.2。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塑胶透镜,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一光学有效部及一外环部,外环部与光学有效部连接,且外环部包含一突起区与一抵靠区,抵靠区较突起区远离塑胶透镜的中心,其中,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突起区的径向长度为L,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5<L/CT<3.0。
当CT/Dmax满足上述条件时,塑胶透镜的多个突起结构可提供良好的非预期光线抑制效果,以提升塑胶透镜的光学品质。
当L/C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依照塑胶透镜的尺寸大小,配置适当突起结构的分布,以抑制透镜非预期光线,提高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1B绘示图1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1C绘示图1A中塑胶透镜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图;
图1D绘示图1A的塑胶透镜的参数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1F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1G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2B绘示图2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4B绘示图4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4C绘示图4A中塑胶透镜另一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5B绘示图5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6B绘示图6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6C绘示图6A中塑胶透镜另一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7B绘示图7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8B绘示图8A中塑胶透镜的突起区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塑胶透镜:100、200、300、400、500、600、700、900
第一表面:110、210、310、410、510、610、710、910
光学有效部:111、211、311、411、511、611、711
外环部:112、212、312、412、512、612、712
抵靠区:313、413、513
突起区:314、414、514
突起结构:315、415、515
第二表面:120、220、320、420、520、620、720、920
光学有效部:121、221、321、421、521、621、721、921
外环部:122、222、322、422、522、622、722、922
抵靠区:123、223、323、523、623、723、923
突起区:124、224、324、524、624、724、924、1024、1124、1224
突起结构:125、225、325、525、625、725、925、1025、1125、1225
Dmax:塑胶透镜的最大外径
CT: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L:突起区的径向长度
L1:突起区的径向长度
L2:突起区的径向长度
d: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于外环部的最短间隔距离
R: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
R1: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
R2:突起结构的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至图1C,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900的示意图,图1B绘示图1A中塑胶透镜900的突起区924的局部放大图,图1C绘示图1A中塑胶透镜900的第二表面920的示意图。由上述各图可知,塑胶透镜900包含一第一表面910以及一第二表面920,第一表面910与第二表面920相对,且第一表面910及第二表面920中至少一表面包含一光学有效部921及一外环部922,外环部922与光学有效部921连接,且外环部922包含突起区924与抵靠区923,抵靠区923较突起区924远离塑胶透镜9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924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925,较佳地,此处各突起结构925具有相同的形状与大小。借此,塑胶透镜900可通过突起结构925抑制透镜非预期光线,进而提升成像品质。抵靠区923用于塑胶透镜900与其他透镜或光学构件抵靠、结合。
配合参照图1D,其绘示图1A的塑胶透镜900的参数示意图。塑胶透镜9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9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突起区9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910及第二表面920于外环部9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且突起结构925的曲率半径为R。
塑胶透镜9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塑胶透镜9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CT/Dmax<0.2。借此,塑胶透镜900在具备尺寸平衡状态下,其多个突起结构925可提供更为良好的非预期光线抑制,以提升其光学品质。
塑胶透镜9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Dmax<8mm。借此,可提高塑胶透镜900的非预期光线抑制效果,并可应用于微小光学镜头。
塑胶透镜9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CT<0.35mm。 借此,有利于将塑胶透镜900应用于薄型化光学镜头。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CT<0.27mm。
塑胶透镜900的突起区924的径向长度为L,塑胶透镜9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L/CT<4.0。借此,可依照塑胶透镜900的尺寸,进行最佳突起结构925的配置,避免塑胶透镜900制作过于困难。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L/CT<2.3。
塑胶透镜900的抵靠区923可为一嵌合结构。借此,有利于塑胶透镜900与其他透镜或光学构件嵌合,而增加塑胶透镜900的应用广度。
塑胶透镜900的第一表面910及第二表面920于外环部9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塑胶透镜9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d/CT<1.0。借此,可依照塑胶透镜900的尺寸,进行最佳突起结构925的配置,避免塑胶透镜900制作过于困难。
突起区9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910及第二表面920于外环部9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L/d<4.0。借此,可依照塑胶透镜900的尺寸,进行最佳突起结构925的配置。
塑胶透镜900的第一表面921及第二表面922中的一表面可为凹面,另一表面可为凸面(亦即塑胶透镜900为新月型透镜)。借此,在抑制透镜非预期光线的同时,可同时消除光学像散,提升成像品质。
突起区924的突起结构925可为圆弧状,且突起结构925的曲率半径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mm<R<0.21mm。借此,可提供较佳的抑制非预期光线效果,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3mm<R<0.1mm。
突起区924的突起结构925可为圆弧状,突起结构925的曲率半径为R,突起区924的径向长度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3<R/L<0.3。借此,可提供较佳的塑胶透镜900突起结构925分布,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并避免塑胶透镜900制作过于困难。
突起区924的突起结构925可分别以塑胶透镜9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920,且这些突起结构925与塑胶透镜9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9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920。借此,可提供较佳的抑制非预期光线效果,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
请同时参照图1B、图1E、图1F与图1G,图1E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1024的局部放大图,图1F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1124的局部放大图,图1G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塑胶透镜的突起区1224的局部放大图。在图1B中,突起结构925为圆弧状,在图1E中,突起结构1025为三角形,在图1F中,突起结构1125为矩形,在图1G中,突起结构1225为另一种圆弧状,由前述各图可知,突起结构可依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其形状,借此,有增加塑胶透镜的应用广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100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中塑胶透镜100的突起区1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100包含第一表面110以及第二表面120,第一表面110为凹面,第二表面120为凸面,且第一表面110与第二表面1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110包含光学有效部111及外环部112,外环部112与光学有效部111连接。第二表面120包含光学有效部121及外环部122,外环部122与光学有效部121连接,且外环部122包含突起区124与抵靠区123,抵靠区123较突起区124远离塑胶透镜100的中心,其中,抵靠区123为一嵌合结构,突起区12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125。突起结构125分别以塑胶透镜1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120,且这些突起结构125与塑胶透镜1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1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120。
塑胶透镜1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1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突起区1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110及第二表面120于外环部112、1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且突起结构125的曲率半径为R。
第一实施例中的Dmax、CT、L、d以及R的数据如下表一所示。

配合表一可推算表二数据。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200的示意图,图3B绘示图3A中塑胶透镜200的突起区2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200包含第一表面210以及第二表面220,第一表面210为凸面,第二表面220为凹面,且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210包含光学有效部211及外环部212,外环部212与光学有效部211连接。第二表面220包含光学有效部221及外环部222,外环部222与光学有效部221连接,且外环部222包含突起区224与抵靠区223,抵靠区223较突起区224远离塑胶透镜200的中心,其中,抵靠区223为一嵌合结构,突起区22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225。突起结构225分别以塑胶透镜2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220,且这些突起结构225与塑胶透镜2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2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220。
塑胶透镜2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2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突起区2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210及第二表面220于外环部212、2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且突起结构225的曲率半径为R。
第二实施例中的Dmax、CT、L、d以及R的数据如下表三所示。

配合表三可推算表四数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图4B及图4C,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300的示意图,图4B绘示图4A中塑胶透镜300的突起区314的局 部放大图,图4C绘示图4A中塑胶透镜300的突起区3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300包含第一表面310以及第二表面320,第一表面310为凹面,第二表面320为凸面,且第一表面310与第二表面3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310包含光学有效部311及外环部312,外环部312与光学有效部311连接,且外环部312包含突起区314与抵靠区313,抵靠区313较突起区314远离塑胶透镜3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31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315。突起结构315分别以塑胶透镜3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310,且这些突起结构315与塑胶透镜3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31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一表面310。第二表面320包含光学有效部321及外环部322,外环部322与光学有效部321连接,且外环部322包含突起区324与抵靠区323,抵靠区323较突起区324远离塑胶透镜3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32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325。突起结构325分别以塑胶透镜3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320,且这些突起结构325与塑胶透镜3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3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320。
塑胶透镜3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3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第一表面310及第二表面320于外环部312、3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第一表面突起区314的径向长度为L1,第一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315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表面突起区324的径向长度为L2,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325的曲率半径为R2。
第三实施例中的Dmax、CT、d、L1、R1、L2以及R2的数据如下表五所示。

配合表五可推算表六数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400的示意图,图5B绘示图5A中塑胶透镜400的突起区41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400包含第一表面410以及第二表面420,第一表面410为凸面,第二表面420为凹面,且第一表面410与第二表面4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410包含光学有效部411及外环部412,外环部412与光学有效部411连接,且外环部412包含突起区414与抵靠区413,抵靠区413较突起区414远离塑胶透镜400的中心,其中,抵靠区413为一嵌合结构,突起区41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415。突起结构415分别以塑胶透镜4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410,且这些突起结构415与塑胶透镜4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41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一表面410。第二表面420包含光学有效部421及外环部422,外环部422与光学有效部421连接。
塑胶透镜4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4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突起区41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410及第二表面420于外环部412、4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且突起结构415的曲率半径为R。
第四实施例中的Dmax、CT、L、d以及R的数据如下表七所示。

配合表七可推算表八数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图6B及图6C,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500的示意图,图6B绘示图6A中塑胶透镜500的突起区514的局部放大图,图6C绘示图6A中塑胶透镜500的突起区5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500包含第一表面510以及第二表面520,第一表面510为凹面,第二表面520为凸面,且第一表面510与第二表面5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510包含光学有效部511及外环部512,外环部512与光学有效部511连接,且 外环部512包含突起区514与抵靠区513,抵靠区513较突起区514远离塑胶透镜5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51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515。突起结构515分别以塑胶透镜5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510,且这些突起结构515与塑胶透镜5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51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一表面510。第二表面520包含光学有效部521及外环部522,外环部522与光学有效部521连接,且外环部522包含突起区524与抵靠区523,抵靠区523较突起区524远离塑胶透镜5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52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525。突起结构525分别以塑胶透镜5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520,且这些突起结构525与塑胶透镜5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5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520。
塑胶透镜5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5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第一表面510及第二表面520于外环部512、5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第一表面突起区514的径向长度为L1,第一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515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表面突起区524的径向长度为L2,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525的曲率半径为R2。
第五实施例中的Dmax、CT d、L1、R1、L2以及R2的数据如下表九所示。

配合表九可推算表十数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及图7B,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600的示意图,图7B绘示图7A中塑胶透镜600的突起区6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600包含第一表面610以及第二表面620,第一表面610为凹 面,第二表面620为凹面,且第一表面610与第二表面6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610包含光学有效部611及外环部612,外环部612与光学有效部611连接。第二表面620包含光学有效部621及外环部622,外环部622与光学有效部621连接,且外环部622包含突起区624与抵靠区623,抵靠区623较突起区624远离塑胶透镜6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624设置有多个三角形突起结构625。突起结构625分别以塑胶透镜6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620,且这些突起结构625与塑胶透镜6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突起结构6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620。
塑胶透镜6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6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突起区6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一表面610及第二表面620于外环部612、6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
第六实施例中的Dmax、CT、L以及d的数据如下表十一所示。

配合表十一可推算表十二数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8A及图8B,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700的示意图,图8B绘示图8A中塑胶透镜700的突起区724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700包含第一表面710以及第二表面720,第一表面710为凸面,第二表面720为凸面,且第一表面710与第二表面720相对设置。第一表面710包含光学有效部711及外环部712,外环部712与光学有效部711连接。第二表面720包含光学有效部721及外环部722,外环部722与光学有效部721连接,且外环部722包含突起区724与抵靠区723,抵靠区723较突起区724远离塑胶透镜700的中心,其中,突起区724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725。突起结构725分别以塑胶透镜700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720,且这些突起结构725与塑胶透镜700的中心距离不同,使这些 突起结构72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720。
第七实施例中,塑胶透镜700的最大外径为Dmax,塑胶透镜7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第一表面710及第二表面720于外环部712、722的最短间隔距离为d,第二表面突起区724的径向长度为L,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725的曲率半径为R。
第七实施例中的Dmax、CT、L、d以及R的数据如下表十三所示。

配合表十三可推算表十四数据。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塑胶透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塑胶透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塑胶透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胶透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胶透镜.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816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03 CN 104181619 A (21)申请号 201310234205.1 (22)申请日 2013.06.14 102118658 2013.05.27 TW G02B 3/00(2006.01) G02B 1/04(2006.01) (71)申请人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巿南屯区精科路 11 号 (72)发明人 蔡宗宪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徐金国 (54) 发明名称 塑胶透镜 (57) 摘要 一种塑胶透镜, 包含一第一表面以。

2、及一第二 表面,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 且第一表面及第 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一光学有效部及一外环 部, 外环部与光学有效部连接, 且外环部包含一突 起区与一抵靠区, 抵靠区较突起区远离塑胶透镜 的中心, 其中突起区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 当塑胶 透镜尺寸与突起结构尺度符合指定条件时, 可提 高光学成像品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1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0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81619 A CN 104181619 A 1/3 页。

3、 2 1. 一种塑胶透镜,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第一表面 ; 以及 一第二表面, 与该第一表面相对 ; 其中, 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 : 一光学有效部 ; 及 一外环部, 与该光学有效部连接, 该外环部包含 : 一突起区, 设置有多个突起结构 ; 及 一抵靠区, 较该突起区远离该塑胶透镜的中心 ; 其中, 该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 该塑胶透镜的最大外径为 Dmax, 其满足下列 条件 : CT/Dmax 0074 请参照图 2A 及图 2B, 图 2A 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 100 的示 意图, 图 2B 绘示图 2A 中塑胶透镜 100 的。

4、突起区 1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100 包含第 一表面 110 以及第二表面 120, 第一表面 110 为凹面, 第二表面 120 为凸面, 且第一表面 110 与第二表面 120 相对设置。第一表面 1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111 及外环部 112, 外环部 112 与 光学有效部 111 连接。第二表面 120 包含光学有效部 121 及外环部 122, 外环部 122 与光学 有效部 121 连接, 且外环部 122 包含突起区 124 与抵靠区 123, 抵靠区 123 较突起区 124 远 离塑胶透镜 100 的中心, 其中, 抵靠区 123 为一嵌合结构, 突起区 124。

5、 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 起结构 125。突起结构 1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1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120, 且这些 突起结构 125 与塑胶透镜 1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125 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 第二表面 120。 0075 塑胶透镜100的最大外径为Dmax, 塑胶透镜1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 突起区124 的径向长度为 L, 第一表面 110 及第二表面 120 于外环部 112、 1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d, 且 突起结构 125 的曲率半径为 R。 0076 第一实施例中的 Dmax、 CT、 L、 d 以及 R 的数据如下表一所示。 0077 说 。

6、明 书 CN 104181619 A 8 5/9 页 9 0078 配合表一可推算表二数据。 0079 0080 0081 请参照图 3A 及图 3B, 图 3A 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 200 的示 意图, 图 3B 绘示图 3A 中塑胶透镜 200 的突起区 2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200 包含第 一表面 210 以及第二表面 220, 第一表面 210 为凸面, 第二表面 220 为凹面, 且第一表面 210 与第二表面 220 相对设置。第一表面 2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211 及外环部 212, 外环部 212 与 光学有效部 211 连接。第二表面 220 。

7、包含光学有效部 221 及外环部 222, 外环部 222 与光学 有效部 221 连接, 且外环部 222 包含突起区 224 与抵靠区 223, 抵靠区 223 较突起区 224 远 离塑胶透镜 200 的中心, 其中, 抵靠区 223 为一嵌合结构, 突起区 224 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 起结构 225。突起结构 2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2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220, 且这些 突起结构 225 与塑胶透镜 2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225 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 第二表面 220。 0082 塑胶透镜200的最大外径为Dmax, 塑胶透镜2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

8、, 突起区224 的径向长度为 L, 第一表面 210 及第二表面 220 于外环部 212、 2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d, 且 突起结构 225 的曲率半径为 R。 0083 第二实施例中的 Dmax、 CT、 L、 d 以及 R 的数据如下表三所示。 0084 0085 配合表三可推算表四数据。 0086 0087 0088 请参照图4A、 图4B及图4C,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300 的示意图, 图 4B 绘示图 4A 中塑胶透镜 300 的突起区 314 的局部放大图, 图 4C 绘示图 4A 中 塑胶透镜 300 的突起区 3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3。

9、00 包含第一表面 310 以及第二表面 说 明 书 CN 104181619 A 9 6/9 页 10 320, 第一表面310为凹面, 第二表面320为凸面, 且第一表面310与第二表面320相对设置。 第一表面 3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311 及外环部 312, 外环部 312 与光学有效部 311 连接, 且外 环部 312 包含突起区 314 与抵靠区 313, 抵靠区 313 较突起区 314 远离塑胶透镜 300 的中 心, 其中, 突起区 314 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 315。突起结构 315 分别以塑胶透镜 3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 310, 且这些突起结构 3。

10、15 与塑胶透镜 3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31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一表面310。 第二表面320包含光学有效部321 及外环部 322, 外环部 322 与光学有效部 321 连接, 且外环部 322 包含突起区 324 与抵靠区 323, 抵靠区 323 较突起区 324 远离塑胶透镜 300 的中心, 其中, 突起区 324 设置有多个圆弧 状突起结构 325。突起结构 3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3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320, 且 这些突起结构 325 与塑胶透镜 3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325 以同心圆方式排 列于第二表面 320。 008。

11、9 塑胶透镜 300 的最大外径为 Dmax, 塑胶透镜 300 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 第一表面 310 及第二表面 320 于外环部 312、 3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d, 第一表面突起区 314 的径向长 度为 L1, 第一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 315 的曲率半径为 R1, 第二表面突起区 324 的径向长度 为 L2, 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 325 的曲率半径为 R2。 0090 第三实施例中的 Dmax、 CT、 d、 L1、 R1、 L2 以及 R2 的数据如下表五所示。 0091 0092 配合表五可推算表六数据。 0093 0094 0095 请参照图 5A 及图 5B, 。

12、图 5A 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 400 的示 意图, 图 5B 绘示图 5A 中塑胶透镜 400 的突起区 41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400 包含第 一表面 410 以及第二表面 420, 第一表面 410 为凸面, 第二表面 420 为凹面, 且第一表面 410 与第二表面 420 相对设置。第一表面 4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411 及外环部 412, 外环部 412 与 光学有效部411连接, 且外环部412包含突起区414与抵靠区413, 抵靠区413较突起区414 远离塑胶透镜 400 的中心, 其中, 抵靠区 413 为一嵌合结构, 突起区 414 设置有多个。

13、圆弧状 突起结构 415。突起结构 415 分别以塑胶透镜 4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 410, 且这 些突起结构 415 与塑胶透镜 4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415 以同心圆方式排列 于第一表面 410。第二表面 420 包含光学有效部 421 及外环部 422, 外环部 422 与光学有效 部 421 连接。 说 明 书 CN 104181619 A 10 7/9 页 11 0096 塑胶透镜400的最大外径为Dmax, 塑胶透镜4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 突起区414 的径向长度为 L, 第一表面 410 及第二表面 420 于外环部 412、 422 的最短。

14、间隔距离为 d, 且 突起结构 415 的曲率半径为 R。 0097 第四实施例中的 Dmax、 CT、 L、 d 以及 R 的数据如下表七所示。 0098 0099 配合表七可推算表八数据。 0100 0101 0102 请参照图6A、 图6B及图6C, 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500 的示意图, 图 6B 绘示图 6A 中塑胶透镜 500 的突起区 514 的局部放大图, 图 6C 绘示图 6A 中 塑胶透镜 500 的突起区 5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500 包含第一表面 510 以及第二表面 520, 第一表面510为凹面, 第二表面520为凸面, 且第一表面。

15、510与第二表面520相对设置。 第一表面 5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511 及外环部 512, 外环部 512 与光学有效部 511 连接, 且外 环部 512 包含突起区 514 与抵靠区 513, 抵靠区 513 较突起区 514 远离塑胶透镜 500 的中 心, 其中, 突起区 514 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 515。突起结构 515 分别以塑胶透镜 5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一表面 510, 且这些突起结构 515 与塑胶透镜 5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515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一表面510。 第二表面520包含光学有效部521 及外环部 522, 外环部 522 与。

16、光学有效部 521 连接, 且外环部 522 包含突起区 524 与抵靠区 523, 抵靠区 523 较突起区 524 远离塑胶透镜 500 的中心, 其中, 突起区 524 设置有多个圆弧 状突起结构 525。突起结构 5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5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520, 且 这些突起结构 525 与塑胶透镜 5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525 以同心圆方式排 列于第二表面 520。 0103 塑胶透镜 500 的最大外径为 Dmax, 塑胶透镜 500 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 第一表面 510 及第二表面 520 于外环部 512、 5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17、 d, 第一表面突起区 514 的径向长 度为 L1, 第一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 515 的曲率半径为 R1, 第二表面突起区 524 的径向长度 为 L2, 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 525 的曲率半径为 R2。 0104 第五实施例中的 Dmax、 CT d、 L1、 R1、 L2 以及 R2 的数据如下表九所示。 0105 说 明 书 CN 104181619 A 11 8/9 页 12 0106 配合表九可推算表十数据。 0107 0108 0109 请参照图 7A 及图 7B, 图 7A 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 600 的示 意图, 图 7B 绘示图 7A 中塑胶透镜 6。

18、00 的突起区 6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600 包含第 一表面 610 以及第二表面 620, 第一表面 610 为凹面, 第二表面 620 为凹面, 且第一表面 610 与第二表面 620 相对设置。第一表面 6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611 及外环部 612, 外环部 612 与 光学有效部 611 连接。第二表面 620 包含光学有效部 621 及外环部 622, 外环部 622 与光学 有效部 621 连接, 且外环部 622 包含突起区 624 与抵靠区 623, 抵靠区 623 较突起区 624 远 离塑胶透镜 600 的中心, 其中, 突起区 624 设置有多个三角形突起结。

19、构 625。突起结构 6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6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620, 且这些突起结构 625 与塑胶透镜 6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625 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 620。 0110 塑胶透镜600的最大外径为Dmax, 塑胶透镜6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 突起区624 的径向长度为 L, 第一表面 610 及第二表面 620 于外环部 612、 6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d。 0111 第六实施例中的 Dmax、 CT、 L 以及 d 的数据如下表十一所示。 0112 0113 配合表十一可推算表十二数据。 0114 0115 0116 请参照图 。

20、8A 及图 8B, 图 8A 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塑胶透镜 700 的示 意图, 图 8B 绘示图 8A 中塑胶透镜 700 的突起区 724 的局部放大图。塑胶透镜 700 包含第 一表面 710 以及第二表面 720, 第一表面 710 为凸面, 第二表面 720 为凸面, 且第一表面 710 说 明 书 CN 104181619 A 12 9/9 页 13 与第二表面 720 相对设置。第一表面 710 包含光学有效部 711 及外环部 712, 外环部 712 与 光学有效部 711 连接。第二表面 720 包含光学有效部 721 及外环部 722, 外环部 722 与光学 。

21、有效部 721 连接, 且外环部 722 包含突起区 724 与抵靠区 723, 抵靠区 723 较突起区 724 远 离塑胶透镜 700 的中心, 其中, 突起区 724 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突起结构 725。突起结构 725 分别以塑胶透镜 700 的中心为圆心环设于第二表面 720, 且这些突起结构 725 与塑胶透镜 700 的中心距离不同, 使这些突起结构 725 以同心圆方式排列于第二表面 720。 0117 第七实施例中, 塑胶透镜700的最大外径为Dmax, 塑胶透镜70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 第一表面 710 及第二表面 720 于外环部 712、 722 的最短间隔距离为 。

22、d, 第二表面突起区 724 的径向长度为 L, 第二表面圆弧状突起结构 725 的曲率半径为 R。 0118 第七实施例中的 Dmax、 CT、 L、 d 以及 R 的数据如下表十三所示。 0119 0120 配合表十三可推算表十四数据。 0121 012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悉此技艺 者,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 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CN 104181619 A 13 1/10 页 14 图 1A 图 1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23、 14 2/10 页 15 图 1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15 3/10 页 16 图 1D 图 1E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16 4/10 页 17 图 1F 图 1G 图 2A 图 2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17 5/10 页 18 图 3A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18 6/10 页 19 图 4A 图 4B 图 4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19 7/10 页 20 图 5A 图 5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20 8/10 页 21 图 6A 图 6B 图 6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21 9/10 页 22 图 7A 图 7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22 10/10 页 23 图 8A 图 8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81619 A 2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