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性的均匀性优良的热浸镀锌 冷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家电、建材等领域中使用的冷轧钢板、热浸镀锌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由加工性的均匀性优良的冷轧钢带或热浸镀锌钢带制得上述钢板的方法。
技术背景
作为汽车等用途中使用的钢板,极低碳钢板由于加工性优良的理由而被广泛使用(参看特开昭58-185752号公报)
而且,为了进一步改善加工性,对极低碳钢的成分和制造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特开平3-130323号公报,特开平4-143228号公报及特开平4-116124号公报中公开了,由于极力降低添加了Ti的极低碳钢中的C、Mn、P等的量,而获得优良加工性。然而,在这些发明中,从提高钢带(卷材)的宽度和长度方向端部地合格率方面没有任何记载,而且也不是像本发明这样积极活用Ti、Nb碳硫化物、Ti碳化物等的技术。
从减少材质的偏差观点来看,有特开平3-170618号公报及特开平4-52229号公报记载的技术。然而,这些发明,必须大大提高精热轧时的压下率,提高热轧后的卷取温度,这会对热轧工序增加很大负荷。
本发明的效果,在用P或Si强化的优良加工性高强度冷轧钢板中也同样得以发挥。作为这些钢板有关的技术,特开昭59-31827号公报,特开昭59-38337号公报,特公昭57-57945号公报,特开昭61-276931号公报等中有过记载,但都没有从提高钢带的宽度及长度方向端部的合格率方面下过工夫,而且也不是像本发明这样积极活用Ti、Nb碳硫化物,Ti碳化物等技术。
在添加Ti或添加Ti、Nb的极低碳钢中,通过热轧后的高温卷取使C以TiC或NbC形式折出,由于减少固溶C,而确保冷轧、退火后的材质是通常的方法。然而,在热轧钢带的宽度端部及长度方向的端部,由于卷取时及卷取后的冷却进行得很快,TiC或NbC的析出不充分,在这些部位存在材质劣化的问题。因此,实际上,热轧板或冷轧板的端部多半是切下扔掉,这是使极低碳钢的制造成本上升的原因。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在钢带的宽度及长度方向端部的材质劣化极少、加工性的均匀性优良的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也就是,在先有技术中虽然以提高延伸率和r值等加工性指标的绝对值为目的尽力减少C、Mn、P等添加量,但并没有从利用γ域中的碳硫化物的析出以减少固溶C量的观点进行研究在卷取时利用TiC或NbC等的析出来减少固溶C。因此,为了减少钢带内材质的偏差,必需提高精加工热轧时的压下率、在高温(约700~800℃)下进行卷取,采取U字形的卷取温度图形,但这会给热轧工序带来很大负担。而且,这些技术措施并不能充分提供钢板的加工性的均匀性。
因此,本发明者们为了获得这种特性优良的钢板进行了努力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热轧工序中极积析出碳硫化物,尽力减少固溶C是极为重要的。
也就是,在极低碳钢中,为了积极地利用含有的S,限制Mn量使其尽可能地减少作为MnS析出的S量,利用几乎所有含有的S以致在热轧工序中积极析出含Nb的碳硫化物、含Ti的碳硫化物或含Nb-Ti的碳硫化物等碳硫化物,在卷取之前尽力减少固溶C。因此,在热轧后的卷取时即使钢带的端部急速冷却,由于在卷取之前充分固定了固溶C,在钢带端部也不会大量残存固溶C,从而减轻因细碳化物的析出而导致的材质劣化。
也就是通过在卷取之前减少固溶C量来减轻钢带内的材质偏差,从而减少对卷取温度的依存性。
为了能大量析出上述碳硫化物,使钢带内的材质均匀,在添加Nb或Nb-Ti的含碳量为0.0005~0.007重量%的极低碳钢中含S为0.004~0.02重量%、Mn 0.01~0.15重量%的同时,添加Nb或Nb-Ti的情况下,必须在热轧后的钢带被卷取后,含有的S和在其内作为MnS析出的S的比例K,即K=(作为MnS的S%)/(含有的S)规定为0.2以下,进而,含有的C量和在其内作为碳硫化物析出的C量的比例L,即L=(作为碳硫化物的C%)/(含有的C%)规定为0.7以上,单独添加Ti时,规定K≤0.2,Ti*/S(Ti*=Ti-3.42N)≥1.5。
也就是,添加了Ti的极低碳钢当S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固溶时的热轧中,即在γ领域中作为含有Ti的碳硫化物析出Ti4C2S2,但通过本发明者们的研究,在添加Nb时,同样条件下也可以确认在γ领域内析出相当于Ti4C2S2的含有Nb的碳硫化物,例如Nb4C2S2。此外,在添加Ti及Nb时,在同样条件下也可以确认在γ领域内析出Ti4C2S2的Ti部分某种程度被Nb取代的析出物,例如(TiNb)4C2S2。
于是,在γ领域中析出含有Nb的碳硫化物或含有Ti-Nb的碳化物是新的发现,此外还发现,单独添加Ti的情况下,规定Ti*=Ti-3.42N时,如果Ti*/S在1.5以上,则可显著减少TiS的生成量,在γ领域中生成的含有Ti的碳化物几乎都成为Ti4C2S2。因此,在相当于1250℃以下的γ域的温度域中进行热轧,就可以析出碳硫化物从而减少钢板内的固溶C量,这对提高极低碳钢板的加工性是极有效果的。
因此,本发明的要旨如以下所述。以下的%全部指重量%。
也就是,本发明涉及加工性的均匀性优良的冷轧钢板,它含有C:0.0005~0.007%,Mn:0.01~0.15%,Si:0.005~0.8%,Al:0.005~0.1%,P:0.2%以下,S:0.004~0.002%,N:0.007%以下,,含Nb时Nb:0.005~0.1%的范围内,含Nb-Ti时Nb:0.002~0.05%,Ti:0.01~0.1%的范围内,含Ti时Ti:0.01~0.1%而且Ti*=Ti-3.42N时在满足Ti*/S≥1.5的范围内各自含有,需要时还含有B:0.0001~0.003%,其余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进而含有的总S量中作为MnS析出的S量的比例K=(作为MnS的S%)/(总S%),K≤0.2,而且总含C量中作为含有Nb和/或Ti的碳硫化物析出的C量的比例L=(作为碳硫化物的C%)/(总C%),L≥0.7;
本发明还涉及冷轧钢板或热浸镀锌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上述成分的钢施以加热温度≤1250℃,精加工温度≥(Ar3-100)℃的热轧,在室温至8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卷取,然后进行压下率≥60%的冷轧,进而在再结晶温度以上退火;或者在施以上述冷轧之后,送向连续热浸镀锌流线,在位于流线内的退火炉中于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退火,冷却过程中进行镀锌,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合金化处理。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1)所示曲线表示单独添加Nb时的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K值之间的关系,该图(2)是表示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L值之间关系的图。
图2(1)所示曲线表示Ti-Nb复合添加时的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K值之间的关系;该图(2)是表示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L值之间关系的图。
图3(1)所示曲线表示单独添加Ti时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K值之间的关系,该图(2)是表示r值与钢带卷取温度依存性和Ti*/S值之间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单独添加Nb时和复合添加Nb-Ti时r值和L之间关系的图。
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中,规定作为极低碳钢中添加元素的S量、Mn量、Nb量、Ti量等,充分析出特定的碳硫化物以致在卷取之前将钢带内的固溶C量减少到添加C量的至少3/10以下,从而减轻在钢带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端部有大量固溶C量残存并析出细小碳化物而导致的材质劣化,使冷轧钢板的加工性显著均匀。以下对添加元素,析出的碳硫化物、制造方法等详细说明。
首先叙述本发明中对化学成分进行限定的理由。
C,随着C量的增加,为了将其固定必须增加Nb、S等碳硫化物形成元素的量,因此会提高成本,而且在热轧钢带的端部残存固溶C,除碳硫化物外,在粒内还要析出许多TiC、NbC等细微碳化物,妨碍晶粒成长性使加工性恶化。因此将C规定在0.007以下,优选0.003%以下。而且,从真空脱气处理成本的观点来看,将其下限规定为0.0005%。
Si,作为廉价的高强度化元素是有效的,所以根据作为目标的强度水平灵活使用。但是,如果Si量超过0.8%,YP急剧上升,延伸率降低,严重损害镀敷性,因此规定在0.8%以下。作为热浸镀锌用,从镀敷性的观点来看最好规定在0.3%以下。不需要高强度(TS在350MPa以下)的情况下,更优选0.1%以下。从炼钢成本观点考虑,其下限规定为0.005%。
Mn是本发明中极重要的元素之一。也就是如果Mn超过0.15%则MnS的析出量增加,结果S量变少,含有Nb等的碳硫化物析出量减少,因此例如即使在高温进行卷取时,在热轧钢带的端部,由于冷却速度快而残存大量的固溶C,由于析出许多细小碳化物而使材质显著恶化。因此,将Mn规定为0.15%以下,更优选0.10%以下。另一方面,如果将Mn量规定在0.01%以下,也不会得到格外的效果,还会导致炼钢成本升高,因此将其下限规定为0.01%。
P与Si同样可作为廉价的高强度化元素,根据目标的强度水平积极地灵活使用。然而,P量超过0.2%时,成为热加工或冷加工时产生裂纹的原因,2次加工性也显著恶化,而且明显减慢热浸镀锌的合金化速度,因此规定在0.2%以下。基于以下观点,更优选0.08%以下。不需要高强度的情况下,优选0.03%以下。
S,是本发明中极重要的元素,其添加量规定为0.004~0.02%。S量不足0.004%时,含Nb等的碳硫化物析出量不够,低温卷取时当然不用说,例如即使在高温下进行卷取,在钢带的端部大量残存固溶C,由于细小的NbC析出而妨碍了退火时晶粒生长性从而使加工性明显恶化。当S量超过0.02%时在热状态下容易产生裂纹,而且与含有Nb等的碳硫化物的析出相比较,析出更多的MnS,因此产生同样的问题,不能确保加工性的均匀性。优选的范围是0.004~0.012%。
Al,作为脱氧剂,至少需要添加0.005%。然而,Al量如果超过0.1%,不仅成本升高,而且会增加夹杂物,使得加工性恶化。
N与C相同,在其增加的同时必须增加作为氮化物形成元素的Al,因此成本升高,由于析出物的增加而导致延展性恶化,因此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因而,N被规定为0.007%以下,优选0.003%以下。
Nb在本发明中是最重要的元素,除了作为含Nb的碳硫化物(例如Nb4C2S2)析出外,使热轧钢板细粒化,而且提高深冲性。此外,单独添加Nb时r值的各向异性Δr也极小在0.2以下,进行热浸镀锌时,可显著提高耐粉化性。因此,单独添加Nb时添加量在0.005~0.1%的范围内。当Nb不足0.005%时不能在卷取之前析出含有Nb的碳硫化物,而添加量即使超过0.1%,不仅C固定的效果饱和而且延展性明显恶化。鉴于以上观点,Nb的优选范围为0.02~0.05%。
Ti单独添加时其添加范围为0.01~0.1%。Ti量不足0.01时不能在卷取之前析出含有Ti的碳硫化物Ti4C2S2,但添加量即使超过0.1%,不仅C的固定效果饱和而且加压成形时难以确保镀层的耐剥离性。从充分析出Ti4C2S2的观点来看,Ti的添加量最好超过0.025%。
此外,Ti量和S量的关系很重要,当Ti*=Ti-3.42N时,规定Ti*/S≥1.5。当Ti*/S不足1.5时,Ti4C2S2的析出不充分,而TiS和MnS的析出较多,因而在热轧后的卷取之前很难使C析出。因此,在热轧钢带的端部,即使提高卷取温度也会有大量的固溶C残存,析出细小的碳化物而导致材质极端恶化,优选Ti*/S超过2,希望更好的效果时,最好规定在3以上。
复合添加Nb和Ti时,其添加量为,Nb在0.002~0.05%的范围内,Ti在0.01~0.1%的范围内。
Nb、Ti不足上述下限值时含Nb-Ti的碳硫化物不能在钢带卷取之前析出,另一方面,当Nb及Ti量各自超过0.05%时,不仅C的固定效果达到饱和而且在加Nb的情况其延展性明显恶化,在加Ti的情况下则难以确保压制成形时的镀层的耐剥离性。
从充分析出含有Ti及Nb的碳硫化物的观点来看,更优选Ti的添加量超过0.02%。从镀敷性观点来看,优选Ti量在0.05%以下。
然后,在上述化学成分中,为了大量析出碳硫化物,必须特定K值为0.2以下,单独添加Ti的钢的情况下Ti*/S在0.15以上。为了充分获得加工性的均匀性,在添加Nb的钢或复合添加Nb-Ti的钢的情况下,必须使L值为0.7以上。
此处,关于各钢种,取r值作为加工性之一,研究r值的卷取温度中的偏差状态和K值及L值之间的关系,示于图1~图3中。
图1是单独添加Nb的极低碳钢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使用表1及表2中示出的钢成分,横轴表示各钢种的K值和L值(平均值),将表3中示出的各钢种的卷取温度的最高温度的r值(r(high CT))和最低温度的r值(r(low CT))之差,用卷取温度之差除得的值乘以100,将该值表示在纵轴上。因此,该值越是接近0越与卷取温度没有关系,表示可以获得大致一定的r值(对卷取温度的依赖性少),表示r值(加工性)的均匀化。
图1(1)中,K值在0.2以下时纵轴的值大致成为0,而在该图(2)中,L值在0.7以上时,全都大致集中在0。也就是,通过使K值在0.2以下,L值在0.7以上,而使碳硫化物的析出显著,在卷取之前减少固溶C,以致无论卷取温度如何,r值都呈恒定,而且钢带的前端部、中央部、末端部的r值提高的同时,该值也大致保持恒定(参看表5)。
这种现象,即使在复合添加Ti-Nb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如图2所示同样的结果。图2示出使用表9和表10化学成分而获得的表11及表12结果。
单独添加Ti时也示出如图3中所示同样的结果,但这种情况下如果Ti*/S的值在1.5以上,则示出在卷取以前有多量的Ti4C2S2析出。在这个例子中,如表20~表30中所示,虽检测出TiC的析出量,但其量极少,因此表示有大量的Ti4C2S2析出而几乎没有固溶C。图3示出使用表17~表19的化学成分而获得表20~表30的结果。
如果对单独添加Nb的例子和复合添加Nb-Ti的例子的r值的绝对值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复合添加Nb-Ti时其r值升高,确认有复合添加的效果。
上述含Nb或含Ti-Nb的碳硫化物,基本上成为在Ti4C2S2r的Ti的位置中有几个位置换成了Nb的碳硫化物,但原子比保持为1≤Nb/S≤2,1≤Nb/C≤2范围的组成比(例如Nb4C2S2),以及保持原子比为1≤Ti/Nb/9,1≤(Ti+Nb)/S≤2,1≤(Ti+N)/C≤2的范围的组成比(例如(Ti9Nb1)4C2S2)。
这种(作为碳硫化物的C%)按下述方法求得。
也就是,通过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水等,将尺寸小的碳化物TiC、NbC溶解的方法提取析出物。将所得残渣供化学分析,测定(=N(g))Nb量。含有Nb的或含有Ti-Nb的碳硫化物保持如上所述的组成比范围,因此由Nb量(=N)估算出的最低C量被规定为(作为碳硫化物的C%)。因此,如果将样品的全部提取量规定为Z(g),含Nb的碳硫化物场合,(作为碳化物的C%)=N/2Z×12/93×100(%),含Ti-Nb的碳硫化物场合,(作为碳硫化物的C%)=N/Z×12/93×100(%)。
单独添加Ti的钢的情况下,由于低Mn化和Ti*/S的规定,Ti4C2S2充分析出,因而在卷取以前固溶C量极低,但极少残存的固溶C一旦在卷取中作为碳化物析出,就会使材质劣化。也就是,作为碳化物析出的C如果增加0.003%以上,则会使细微析出物增加,抑制退火中的晶粒成长且r值降低,因此根据需要将作为碳化物析出的C量规定为0.0003%以下。从这种观点来看,作为直径10nm以下的碳化物析出的C优选在0.0001%以下,而作为20nm以下的碳化物析出的C量优选为0.0002%以下。作为碳化物析出的C量(规定=C%),科学分析通过在非水溶剂中电解提取而获得的全部析出物,从作为Ti的化合物分析出的Ti量(规定=T%)减去作为TiN析出的Ti量(规定=T1%)及作为Ti4C2S2析出的Ti量(规定=T2%)之后得到的Ti量算出。因此,C=(T-T1-T2)/4。式中,T1按T1=全N%×3.42提供,T2,通过分析提取残渣中的S量(规定=S),按T2=S×3提供。
上述(作为MnS的S%)按下式求得。
也就是,利用不使硫化物溶解的溶剂(例如非水溶剂)电解提取析出物。将所得提取残渣供化学分析,测定Mn量(规定=X(g))。此时,如果将样品全部的电解量规定为Y(g),则(作为MnS的S%)=X/Y×32/55×100(%)。
B可强化晶界有利于2次加工性,因此作为本发明钢的成分,根据需要添加0.0001~0.0030%。添加量不足0.0001%时其效果差,而添加量超过0.003%时其效果饱和,延展性恶化。
能获得上述成分的原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除了以铁矿石为原料,通过高炉、转炉调整成分的方法外,也可以将废钢铁作为原料,将它用电炉进行熔炼。将废钢铁作为原料的全部或一部分使用时,也可以含有Cu、Cr、Ni、Sn、Sb、Zn、Pb、Mo等元素。
以下说明用于制造本发明冷轧钢板的方法。
不用管本发明中使用的扁钢坯的制作方法。也就是,由钢锭制得的扁钢坯和连续铸造扁钢坯或用薄钢坯铸机(スラブキヤスタ-)制得的扁钢坯等任何一种都行。还可以是铸成扁钢坯后马上进行热轧,采用连续铸造一直接轧制的直接流程(CC-DR)。
对所得扁钢坯进行通常的加热。但其加热温度必须规定在1250℃以下,以便在复合添加Nb、Ti的钢中尽可能地增加含有Ti及Nb的碳硫化物的析出量。而在单独添加Ti的情况下,必须在1200℃以下,以便增加Ti4C2S2的析出量。从以上观点来看,优选在1150℃以下。加热温度的下限,从确保精加工温度的观点来看,规定为1000℃。
加过热的扁钢坯送至热轧机,在精加工温度(Ar3-100)℃~1000℃的范围内进行通常的轧制。例如粗轧的加工厚度是将20-40mm的粗棒材按照精轧的总压下率60~95%进行轧制,获得最小板厚为3~6mm的热轧板。
精轧结束后,进行卷取。
在本发明中具有即使卷取温度低也能确保加工性的特征。也就是,按照本发明,C的析出是在热轧加工时~直至热轧后的冷却这段过程中作为含Nb的碳硫化物充分析出而完成的,即使是高温卷取也不会明显提高材质,而且,即使是低温卷取也不会使带钢端部的材质劣化。因此,只要是适于操作的温度就可以进行卷取,高温侧可采用800℃,低温侧可采用室温。也就是,本发明的钢板与卷取温度没有依存关系。之所以高温侧限定于800℃,是因为如果超过800℃,热轧板的晶粒会粗化,表面氧化铁鳞变厚,会导致酸洗成本升高。
此外,之所以低温侧取到室温,是因为在室温以下进行卷取时,不仅在卷取操作中需要过多的设备,而且也没有特别的效果。
然而,本发明钢的情况下,如果卷取温度高,极少数残存的固溶C作为细微碳化物析出,而且P的化合物析出,材质有更趋劣化的倾向。因此,当谋求这种材质提高时,最好是在650℃以下进行卷取。为了完全避免这些有害化合物的析出,在50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卷取。进而,在必须缩短卷取后降到室温附近的时间时,最好是将热轧钢带急冷到100℃以下进行卷取。通过这种低温卷取,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是不言而喻。
然后,将上述卷取钢带供给冷轧机。冷轧的压下率,从确保深冲性观点来看,规定为60%以上。压下率的上限不仅增加对冷轧机的负担,而且也得不到那种程度的效果,因此规定为98%。
将冷轧钢带送往连续退火炉,为确保加工性,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即700~9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30-90秒的退火。
将冷轧钢带进行镀锌处理时,则使上述钢带通过具有连续退火炉、冷却设备、镀槽的连续热浸镀锌线。钢带在镀锌线的退火炉中加热达到的最高温度为750~900℃的温度范围,在其冷却过程中,从镀敷性、镀层粘附性观点来看,在420~500℃的温度范围浸渍在镀锌槽中进行镀敷。
镀敷处理后,为了进行镀膜的合金化处理,送往加热炉中,于400~6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1~30秒的合金化处理。不足400℃时,合金化反应太慢,不仅损害生产率,而且耐腐蚀性,焊接性差;如果超过600℃,耐镀层剥离性差。为了获得粘附性更优良的镀层,适宜在480~550的范围内进行合金化。
连续退火和连续热浸镀锌线中的加热速度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通常的速度,也可以进行1000℃/秒以上的超快速加热。
除热浸镀锌以外,还可以进行电镀等种种表面处理。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用转炉熔炼具有表1、表2(表1的继续)所示化学成分的添加Nb的极低碳钢,用连铸机制成扁钢坯后,加热到1140℃,进行加工温度为925℃,板厚4.0mm的热轧。在出料辊道(run out table)上的平均冷却速度约30℃/秒,其后在表3、表4(表3的继续)所示的各种卷取温度下卷成钢带卷。从该热轧钢带的长度方向中心部切取试样,进行以下处理。也就是,在实验室中酸洗之后进行直至0.8mm的冷轧,进行相当于连续退火的热处理。退火条件为,退火温度:(表3、表4中所示),均热:60秒,冷却速度:从退火温度至680℃约5℃/秒,680℃~室温约65℃/秒。其后,以0.7%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供拉伸试验。拉伸试验及平均ラソクフオ-ド值(以下r值)的测定,使用了JIS5号试验片进行。r值用延伸率15%评价,测定轧制方向(L方向),与轧制方向垂直的方向(C方向),以及与轧制方向成45°的方向(D方向)的值,按下式算出。
r=(rL+2rD+rC)/4
将试验结果列于表3,表4中。
表1
(重量百分比) 钢 C Si Mn P S Al Nb B N K* 备注 A 0.0023 0.01 0.09 0.006 0.010 0.04 0.029 - 0.0018 0.11 本发明 B 0.0034 0.02 0.13 0.007 0.013 0.05 0.033 0.0003 0.0021 0.05 本发明 C 0.0008 0.01 0.06 0.009 0.008 0.04 0.026 - 0.0023 0.18 本发明 D 0.0032 0.02 0.32 0.015 0.017 0.03 0.056 - 0.0016 0.36 比较例 E 0.0019 0.02 0.25 0.006 0.014 0.05 0.001 0.0005 0.0017 0.42 比较例 F 0.0025 0.01 0.11 0.008 0.013 0.05 0.042 0.0002 0.0025 0.10 本发明 G 0.0013 0.01 0.05 0.009 0.012 0.04 0.025 - 0.0023 0.03 本发明 H 0.0027 0.03 0.10 0.007 0.010 0.03 0.039 0.0004 0.0020 0.12 本发明 I 0.0022 0.01 0.13 0.008 0.001 0.03 0.036 - 0.0021 0.08 比较例 J 0.0030 0.02 0.41 0.010 0.013 0.04 0.049 0.0003 0.0017 0.65 比较例
*K=(作为MnS的S%)/(全S%)
表2(续表1) (重量百分比) 钢 C Si Mn P S Al Nb B N K* 备注 K 0.0021 0.02 0.07 0.017 0.012 0.03 0.040 0.0003 0.0019 0.04 本发明 L 0.0032 0.01 0.12 0.008 0.011 0.03 0.046 0.0002 0.0014 0.08 本发明 M 0.0018 0.02 0.10 0.009 0.009 0.04 0.031 - 0.0025 0.13 本发明 N 0.0020 0.01 0.27 0.007 0.018 0.05 0.036 - 0.0019 0.31 比较例 O 0.0025 0.01 0.10 0.006 0.002 0.03 0.042 0.0004 0.0021 0.11 比较例 P 0.0024 0.01 0.08 0.052 0.012 0.04 0.041 - 0.0023 0.07 本发明 Q 0.0020 0.02 0.09 0.086 0.007 0.04 0.035 0.0003 0.0022 0.15 本发明 R 0.0019 0.01 0.12 0.069 0.010 0.05 0.030 - 0.0016 0.13 本发明 S 0.0030 0.02 0.07 0.076 0.002 0.03 0.042 - 0.0020 0.09 比较例 T 0.0022 0.01 1.50 0.089 0.013 0.04 0.036 0.0004 0.0019 0.80 比较例
*K=(作为MnS的S%)/(全S%)
表3 No. 钢 卷取温度 ℃ 退火温度 ℃ L TS MPa El % r 备注 1 2 3 A 680 520 400 810 810 810 0.74 0.72 0.72 295 296 300 49 48 47 2.05 2.04 2.0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4 5 6 B 710 560 180 740 740 740 0.76 0.77 0.73 295 297 298 48 47 47 1.87 1.85 1.85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7 8 9 C 700 600 室温 850 850 850 0.88 0.89 0.80 298 300 305 53 52 52 2.22 2.21 2.21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0 11 12 D 690 510 410 790 790 790 0.46 0.42 0.44 307 306 305 47 43 42 1.86 1.53 1.31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4 15 E 680 590 320 820 820 820 0.39 0.42 0.38 300 297 300 47 42 40 1.92 1.39 1.18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6 17 18 F 720 580 180 790 790 790 0.83 0.80 0.80 287 298 286 50 49 50 2.06 2.07 2.0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9 20 21 G 760 590 50 820 820 820 0.87 0.88 0.86 302 299 305 51 51 50 2.10 2.09 2.1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2 23 24 H 660 530 280 780 780 780 0.71 0.72 0.73 298 297 299 49 48 49 1.92 1.93 1.9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5 26 27 I 730 620 室温 800 800 800 0.32 0.28 0.26 295 298 302 45 43 41 1.72 1.54 1.38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28 29 30 J 700 590 410 800 800 800 0.52 0.53 0.50 310 310 312 48 43 42 1.78 1.46 1.25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4
(续表3) No. 钢 卷取温度 ℃ 退火温度 ℃ L TS MPa El % r 备注 31 32 33 K 690 510 370 830 830 830 0.91 0.88 0.89 305 307 309 52 53 51 2.20 2.19 2.1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4 35 36 L 700 540 室温 765 765 765 0.72 0.76 0.73 297 298 299 44 43 44 1.75 1.76 1.77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7 38 39 M 740 550 180 800 800 800 0.74 0.80 0.75 296 299 304 50 50 49 2.07 2.04 2.06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40 41 42 N 700 530 290 845 845 845 0.54 0.54 0.57 295 298 301 49 46 41 1.93 1.76 1.54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43 44 45 O 710 610 100 750 750 750 0.49 0.52 0.50 294 296 298 45 43 42 1.76 1.56 1.49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46 47 48 P 690 530 310 810 810 810 0.86 0.84 0.85 344 342 340 45 46 45 1.92 1.91 1.9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49 50 51 Q 670 550 280 790 790 790 0.83 0.85 0.84 370 376 379 43 42 43 1.89 1.90 1.9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2 53 54 R 690 580 160 780 780 780 0.79 0.76 0.78 361 361 364 41 42 42 1.87 1.89 1.8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5 56 57 S 710 620 300 800 800 800 0.42 0.44 0.45 370 366 372 42 40 37 1.72 1.58 1.23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58 59 60 T 720 580 240 780 780 780 0.38 0.34 0.35 385 385 384 38 36 33 1.65 1.23 1.08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从表3和表4可清楚地看出,具有本发明成分的钢,由于在800℃以下的温度进行卷取,因此可获得优良的材质。特别是Mn量低,相对于C添加了足够的Nb,退火温度也高的C、G、K号钢其卷取温度低,作为细微碳化物析出的C量少,可以获得极优的材质。与此不同,作为比较钢,低温卷取时材质劣化。
实施例2
按与实施例1相同条件制得表1和表2中的钢B、C、D、G、H、J、L、N、R、T,从这些热轧钢带的长度方向上的前端(带卷的内周)部(离最前端10m的位置)切取热轧板。热轧钢带的全长约240m。其后,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冷轧、退火、调质轧制,使用所得冷轧钢板(热轧成4mm厚后通过冷轧为0.8mm厚)调查冷轧钢带长度方向上的材质特性。将试验结果示于表5、表6(表5的继续)中。
表5 No. 钢 卷取 温度 ℃ L 材质 备注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61 62 B 710 180 0.76 0.73 296 298 45 47 1.84 1.86 295 298 47 47 1.87 1.85 297 296 46 47 1.86 1.86 本发明 本发明 63 64 C 700 室温 0.88 0.80 297 304 53 53 2.21 2.20 298 305 53 52 2.22 2.21 299 302 52 52 2.23 2.21 本发明 本发明 65 66 D 690 410 0.46 0.44 306 305 44 41 1.67 1.31 307 305 47 42 1.86 1.31 304 308 44 40 1.66 1.29 比较例 比较例 67 68 G 760 50 0.87 0.86 301 306 52 50 2.11 2.10 302 305 51 50 2.10 2.10 300 306 50 50 2.12 2.10 本发明 本发明 69 70 H 660 280 0.71 0.73 300 301 47 47 1.90 1.89 298 299 48 48 1.92 1.90 296 304 47 46 1.89 1.87 本发明 本发明
表6(续表5) No. 钢 卷取 温度 ℃ L 材质 备注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71 72 J 700 410 0.52 0.50 308 309 43 42 1.54 1.20 310 312 48 42 1.78 1.25 301 304 42 41 1.61 1.22 比较例 比较例 73 74 L 700 室温 0.72 0.73 298 299 44 42 1.76 1.74 297 299 44 44 1.75 1.77 301 298 44 43 1.75 1.75 本发明 本发明 75 76 N 700 290 0.54 0.57 297 298 47 43 1.67 1.49 295 301 50 44 1.93 1.54 296 300 46 42 1.60 1.25 比较例 比较例 77 78 R 690 160 0.79 0.78 359 358 41 42 1.85 1.84 361 364 41 42 1.87 1.88 358 361 41 43 1.84 1.86 本发明 本发明 79 80 T 720 240 0.38 0.35 386 380 34 31 1.49 1.06 385 384 38 33 1.65 1.08 382 378 33 30 1.50 1.03 比较例 比较例
表7 No. 钢 加热温度 ℃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备注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TS MPa El % r 81 C 1100 299 55 2.23 297 54 2.23 298 55 2.24 本发明 82 1150 306 54 2.24 296 54 2.22 308 54 2.22 本发明 83 1200 301 54 2.21 301 54 2.20 303 54 2.20 本发明 84 1250 306 52 2.14 304 53 2.18 305 53 2.13 本发明 85 1300 303 50 1.86 303 50 2.06 302 49 1.81 比较例 86 1350 303 47 1.59 304 46 1.82 304 45 1.57 比较例 87 Q 1100 378 45 1.93 377 44 1.93 379 45 1.93 本发明 88 1150 378 43 1.92 376 43 1.92 378 44 1.93 本发明 89 1200 375 43 1.88 376 43 1.90 377 42 1.88 本发明 90 1250 379 42 1.87 378 42 1.86 378 43 1.86 本发明 91 1300 382 40 1.70 380 41 1.72 382 40 1.65 比较例 92 1350 380 38 1.45 381 38 1.64 381 39 1.45 比较例
从表7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钢,热轧钢带的中央部不用说,即使在其端部,经冷轧、退火后的材质也很优良。与此不同,加热温度超过1250℃时,在钢带端部,冷轧、退火后的材质明显劣化。
实施例4
用表1和表2中的钢B、D、G、J、L、N、R、T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热轧(卷取温度:730℃),随后在实机中酸洗,进行压下率为80%的冷轧,送到线内退火方式的连续热浸镀锌流线。此时在最高加热温度为800℃时加热然后冷却,于470℃进行惯用的热浸镀锌(浴中Al浓度为0.12%),进一步加热后于560℃进行约12秒的合金化处理,然后施以0.8%的调质轧制,评价机械性质、镀层粘附性。
所得结果示于表8中。
此处,镀层粘附性是进行180°粘附弯曲,在弯曲加工部位粘接胶带后,将它剥离下来根据附在胶带上的剥离镀层量判定锌膜的剥离状况。其评价定为以下5级。
1:剥离多,2:剥离中等,3:剥离少,
4:剥离微量,5:没有剥离。
表8 No. 钢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备注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93 B 298 48 1.79 5 296 47 1.77 5 297 47 1.78 5本发明 94 D 305 45 1.65 5 306 48 1.84 5 302 45 1.63 5比较例 95 G 303 51 2.07 4 304 50 2.06 5 300 50 2.09 5本发明 96 J 306 42 1.56 5 308 47 1.75 5 305 42 1.58 4比较例 97 L 299 43 1.72 5 299 44 1.69 5 302 45 1.70 5本发明 98 N 300 43 1.61 5 297 49 1.87 5 298 42 1.57 5比较例 99 R 358 41 1.82 5 358 42 1.86 4 356 40 1.81 5本发明100 T 382 34 1.46 5 382 38 1.64 5 385 33 1.47 4比较例
从表8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与钢带的部位无关都显示出优良的特性。与此不同,比较钢中随着钢带的部位不同在加工性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偏差。
实施例5
用转炉熔炼出具有表9和表10(表9的继续)所示化学成分的添加Ti、Nb的极低碳钢,用连铸机制得扁钢坯后,加热至1200℃,进行加工温度为920℃,板厚为4.0mm的热轧。出料辊道(run out table)中的平均冷却速度约40℃/秒,其后,于表3和表4(表3的继续)示出的各种卷取温度下卷成带卷。
从热轧钢带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切取试样,进行以下处理。也就是,在实验室中经酸洗后进行冷轧直至0.8mm,施以相当于连续退火的热处理。退火条件为,退火温度:810℃,均热:50秒,冷却速度:从退火温度至680℃约4℃/秒,670℃~室温约70°/秒。其后,以0.8%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供拉伸试验。拉伸试验及平均值(以下r值)的测定,是用JIS5号试验片进行。r值用延伸率15%评价,测定轧制方向(L方向),与轧制方向垂直的方向(C方向),以及与轧制方向成45°的方向(D方向)的值,由下式算出。
r+(rL+2rD+rC)/4
试验结果列于表11和表12内。
表9
(重量百分比) 钢 C Si Mn P S Al Ti Nb B N Ti* K 备注 A 0.0008 0.01 0.08 0.008 0.010 0.04 0.015 0.012 - 0.0018 0.0088 0.06 本发明 B 0.0023 0.02 0.06 0.009 0.009 0.04 0.021 0.023 - 0.0015 0.0159 0.08 本发明 C 0.0041 0.01 0.13 0.011 0.017 0.05 0.032 0.013 0.0003 0.0022 0.0245 0.13 本发明 D 0.0020 0.02 0.21 0.008 0.015 0.04 0.043 0.012 - 0.0026 0.0341 0.32 比较例 E 0.0018 0.02 0.13 0.010 0.002 0.03 0.036 0.023 0.0005 0.0019 0.0295 0.08 比较例 F 0.0025 0.01 0.05 0.007 0.012 0.04 0.018 0.021 - 0.0025 0.0095 0.13 本发明 G 0.0017 0.01 0.14 0.006 0.008 0.05 0.023 0.019 0.0004 0.0016 0.0175 0.18 本发明 H 0.0024 0.01 0.10 0.007 0.010 0.05 0.013 0.009 - 0.0022 0.0055 0.12 本发明 I 0.0029 0.02 0.31 0.009 0.010 0.04 0.022 0.021 - 0.0020 0.0152 0.95 比较例 J 0.0018 0.03 0.11 0.010 0.001 0.03 0.008 0.021 0.0002 0.0016 0.0025 0.13 比较例
Ti*=Ti-3.42N
K=(作为MnS的S%)/(全S%)
字下线表示在本发明范围以外
表10(续表9) (重量百分比) 钢 C Si Mn P S Al Ti Nb B N Ti* K 备注 K 0.0028 0.01 0.09 0.008 0.014 0.04 0.019 0.031 0.0005 0.0016 0.0135 0.18 本发明 L 0.0032 0.02 0.07 0.011 0.018 0.05 0.015 0.034 0.0003 0.0015 0.0099 0.08 本发明 M 0.0021 0.01 0.56 0.006 0.008 0.05 0.023 0.001 - 0.0023 0.0151 0.37 比较例 N 0.0036 0.01 0.29 0.007 0.009 0.04 0.014 0.041 - 0.0021 0.0068 0.40 比较例 O 0.0025 0.02 0.07 0.008 0.029 0.03 0.024 0.018 0.0004 0.0019 0.0175 0.12 比较例 P 0.0037 0.01 0.09 0.056 0.014 0.05 0.016 0.021 0.0003 0.0018 0.0098 0.08 本发明 Q 0.0029 0.01 0.11 0.093 0.012 0.04 0.060 0.011 - 0.0023 0.0521 0.04 本发明 R 0.0018 0.03 0.12 0.072 0.007 0.05 0.011 0.012 - 0.0014 0.0062 0.09 本发明 S 0.0023 0.02 1.30 0.056 0.010 0.03 0.025 0.012 - 0.0025 0.0165 0.25 比较例 T 0.0018 0.01 0.06 0.089 0.002 0.04 0.039 0.023 0.0004 0.0018 0.0328 0.08 比较例
Ti*=Ti-3.42N
K=(作为MnS的S%)/(全S%)
字下线表示在本发明范围以外
表11 No. 钢 卷取温度 ℃ L % TS MPa El % r 备注 1 2 3 A 760 620 180 0.81 0.80 0.82 297 296 300 50 53 52 2.18 2.18 2.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4 5 6 B 670 550 360 0.83 0.81 0.82 301 299 299 53 52 52 2.15 2.16 2.1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7 8 9 C 720 410 室温 0.76 0.75 0.76 323 323 325 51 50 51 2.07 2.12 2.13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0 11 12 D 750 610 410 0.42 0.45 0.43 307 306 305 48 47 46 1.86 1.53 1.32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4 15 E 670 510 100 0.39 0.38 0.42 330 330 330 49 44 42 1.87 1.41 1.21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6 17 18 F 730 570 80 0.92 0.92 0.93 287 285 286 51 54 53 2.24 2.27 2.31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9 20 21 G 660 530 60 0.76 0.75 0.74 282 282 283 54 53 54 2.15 2.17 2.1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2 23 24 H 660 520 室温 0.83 0.76 0.80 298 299 296 52 53 53 2.02 2.06 2.09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5 26 27 I 710 650 450 0.46 0.45 0.46 304 302 303 50 47 46 1.72 1.54 1.42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28 29 30 J 700 620 140 0.25 0.28 0.26 311 308 306 48 46 45 1.51 1.20 1.15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12(续表11) No. 钢 卷取温度 ℃ L % TS MPa El % r 备注 31 32 33 K 680 580 360 0.88 0.90 0.88 296 298 298 51 53 53 2.04 2.09 2.13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4 35 36 L 760 630 180 0.90 0.91 0.88 306 304 302 50 52 53 2.00 2.03 2.07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7 38 39 M 680 510 室温 0.52 0.48 0.51 290 291 290 48 46 45 1.51 1.34 1.21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40 41 42 N 690 600 50 0.49 0.46 0.45 292 293 292 46 44 43 1.82 1.49 1.39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43 44 45 O 760 500 130 0.28 0.19 0.26 296 295 295 48 47 46 1.84 1.56 1.49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46 47 48 P 680 550 200 0.92 0.86 0.88 353 352 350 46 47 46 1.91 1.92 1.9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49 50 51 Q 720 560 320 0.85 0.87 0.85 408 407 403 38 40 42 1.83 1.85 1.85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2 53 54 R 690 530 150 0.78 0.81 0.82 361 355 353 45 45 45 1.89 1.89 1.9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5 56 57 S 680 590 室温 0.39 0.43 0.46 344 341 342 45 43 40 1.67 1.40 1.26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58 59 60 T 670 560 100 0.36 0.38 0.34 384 382 381 39 37 34 1.65 1.25 1.13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从表11和表12可清楚地看出,具有本发明成分的钢,由于在800℃以下的温度下卷取,可获得优良材质。特别是,Mn量低,相对于C,Nb,Ti添加量充分的A、B、F、K,如果其卷取温度低,作为细微碳化物析出的C量少则可获得极优材质。与此不同,比较钢在低温卷取时其材质劣化。
实施例6
按与实施例5相同条件制得表9及表10的钢A、B、D、F、I、L、M、N、R、S的热轧钢带,从其长度方向的前端(带卷的内周)部(离最前端10m的位置)和中央部以及末端(带卷的外周)部(离最末端10m的位置)切取热轧钢板。热轧钢带的全长约为240m。其后,与实施例5相同条件下进行冷轧,退火,调质轧制,用所得冷轧钢板(热轧时成为4mm厚以后通过冷轧成为0.8mm厚)调查冷轧钢带长度方向上的材质特性。试验结果示于表13中。
表13 No. 钢 卷取 温度 ℃ L 材质 备注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TS El r MPa % TS El r MPa % TS El r MPa % 61 62 A 620 180 0.80 0.82 297 305 51 51 2.20 2.19 297 300 50 52 2.18 2.20 296 300 51 52 2.19 2.20 本发明 本发明 63 64 B 670 360 0.83 0.82 308 301 53 54 2.16 2.19 301 299 53 52 2.15 2.18 310 305 53 53 2.16 2.18 本发明 本发明 65 66 D 750 410 0.42 0.43 306 305 45 43 1.49 1.31 307 305 48 46 1.86 1.32 306 304 46 42 1.54 1.26 比较例 比较例 67 68 F 730 80 0.92 0.93 285 286 53 54 2.27 2.31 287 286 51 53 2.24 2.31 286 286 52 53 2.28 2.32 本发明 本发明 69 70 I 710 450 0.46 0.46 302 301 49 44 1.62 1.42 304 303 50 46 1.72 1.42 304 300 48 45 1.59 1.41 比较例 比较例 71 72 L 760 180 0.90 0.88 306 301 51 55 2.02 2.10 306 302 50 53 2.00 2.07 306 303 51 53 2.04 2.08 本发明 本发明 73 74 M 680 室温 0.52 0.51 290 290 49 45 1.49 1.26 290 290 48 45 1.51 1.21 286 293 48 46 1.46 1.23 比较例 比较例 75 76 N 690 50 0.49 0.45 290 292 46 45 1.57 1.40 292 292 46 43 1.82 1.39 292 295 44 45 1.62 1.36 比较例 比较例 77 78 R 690 150 0.78 0.77 362 357 44 41 1.88 1.84 361 353 45 42 1.89 1.86 365 354 45 41 1.87 1.84 本发明 本发明 79 80 S 680 室温 0.39 0.46 403 405 38 35 1.46 1.24 401 403 40 34 1.67 1.26 403 403 37 34 1.41 1.26 比较例 比较例
从表13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钢,钢带的中央部不用说,即使在其端部10m处也显示出优良的特性。与此不同,比较钢的情况下,一旦到了钢带的端部材质明显劣化,而且低温卷取时,钢带的整个长度上材质都劣化。这个倾向越接近端部越明显。
实施例7
用表9和表10的钢B、K(实机出钢扁坯),对冷轧、退火后材质特性带来影响的热轧加热温度进行调查。也就是,在实机中将扁钢坯加热到1100°~1350℃,进行加工温度为940℃、板厚成为4.0mm的热轧。出料辊道中的平均冷却速度约为30℃/秒,其后于620℃卷成带卷。钢带的全长约为200m。由同一钢带从与实施2相同的位置切取试样,酸洗后进行冷轧直至0.8mm,继而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当于连续退火的热处理。退火条件为,退火温度:790℃,均热:60秒,冷却速度:至室温约60℃/秒。其后,以0.8%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供拉伸试验。试验结果列于表14中。
表14 No. 钢 加热温度 ℃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备注 TS El r MPa % TS El r MPa % TS El r MPa % 81 B 1100 300 53 2.15 296 53 2.16 297 53 2.18 本发明 82 1150 303 52 2.17 296 53 2.16 300 52 2.17 本发明 83 1200 305 51 2.15 300 53 2.15 303 52 2.16 本发明 84 1250 310 51 2.1 305 52 2.13 306 51 2.13 本发明 85 1300 313 46 1.75 307 47 1.73 312 46 1.69 比较例 86 1350 317 39 1.53 313 44 1.49 313 44 1.62 比较例 87 K 1100 404 44 1.87 405 45 1.88 403 44 1.86 本发明 88 1150 407 44 1.87 406 43 1.86 404 43 1.85 本发明 89 1200 410 43 1.85 411 42 1.86 408 41 1.84 本发明 90 1250 413 42 1.83 412 42 1.83 410 40 1.83 本发明 91 1300 416 36 1.69 414 37 1.62 413 35 1.6 比较例 92 1350 417 33 1.48 415 33 1.36 413 31 1.36 比较例
从表14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钢,热轧钢带的中央部不用说,即使在其端部经冷轧、退火后的材质也很优良。与此不同,加热温度超过1250℃时,在钢带端部,经冷轧退火后的材质显著劣化。
实施例8
用表9和表10的钢A、E、G、I、L、M、Q、T在与实施例5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热轧(卷取温度:450℃),然后用实机进行酸洗,进行压下率为80%的冷轧,送到线内退火方式的连续热浸镀锌流线。此时最高加热温度820℃下加热后冷却,于470℃进行惯用的热浸镀锌(浴中Al浓度为0.12%),进一步加热后于550℃进行约15秒的合金化处理,然后施以0.7%的调质轧制,评价机械性质、镀层粘附性。所得结果示于表15中。
此处,镀层粘附性是进行180°粘附弯曲,在弯曲加工部位粘接胶带后,将它剥离下来根据附在胶带上的剥离镀层量判定锌膜的剥离状况。其评价定为以下5级。
1:剥离多,2:剥离中等,3:剥离少,
4:剥离微量,5:没有剥离。
表15 No. 钢 前端10m 中央 末端10m 备注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TS MPa El % r 镀层 粘附性 93 A 304 5 2.20 5 303 50 2.18 5 305 50 2.18 4 本发明 94 E 334 41 1.13 4 333 42 1.40 5 335 41 1.21 5 比较例 95 G 289 50 2.08 4 289 52 2.10 5 290 51 2.08 5 本发明 96 I 303 43 1.39 5 306 44 1.40 4 303 43 1.42 4 比较例 97 L 307 53 2.05 5 310 49 2.06 5 309 50 2.00 5 本发明 98 M 294 44 1.24 3 296 43 1.21 3 297 44 1.21 4 比较例 99 Q 407 40 1.77 5 403 41 1.80 4 406 39 1.78 5 本发明 100 T 392 30 1.15 4 389 32 1.13 5 387 32 1.13 4 比较例
从表15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与钢带的部位无关都显示出优良的特性。与此不同,比较钢中随着钢带的部位不同在加工性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偏差。而且,如钢M那样,含Nb量低的情况下,镀层粘附性也恶化。
实施例9
用转炉熔炼出具有表16和表17(表16的继续-1)表18(表16的继续-2)及表19(表16的继续-3)中所示化学成分的添加Ti的极低碳钢,用连铸机制成扁钢坯后,在表20、表22(表20的继续-2)、表25(表20的继续-5)及表28(表20的继续-8)中所示条件下进行热轧,其后在各种卷取温度下卷成带卷。从该钢带的长度方向切取试样,进行以下处理。也就是,在实验室中经酸洗后进行冷轧直至0.8mm,施以相当于连续退火的热处理。退火条件如表20,表23(表20的继续-3)、表26(表20的继续-6)及表29(表20的继续-9)中所示。其后,按表21(表20的继续-1)、表24(表20的继续-4)、表27(表20的继续-7)及表30(表20的继续-10)中示出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供拉伸试验。此处,拉伸试验及平均ランクフオ-ド值(以下r值)的测定,是用JIS5号试验片进行。r值用延伸率15%评价,测定轧制方向(L方向),与轧制方向垂直的方向(C方向)、以及与轧制成45°的方向(D方向)的值,由下式算出。
r=(rL+2rD+rC)/4
试验结果列于表21、表24、表27及表30中。
表16
(重量百分比) 钢No. C Si Mn P S Al Ti 备注 1 0.0008 0.02 0.06 0.013 0.004 0.04 0.018 本发明钢 2 0.0041 0.01 0.13 0.008 0.01 0.04 0.065 本发明钢 3 0.0019 0.01 0.1 0.009 0.004 0.05 0.009 比较钢 4 0.0028 0.01 0.09 0.007 0.009 0.04 0.055 本发明钢 5 0.003 0.02 0.25 0.007 0.011 0.03 0.053 比较钢 6 0.0018 0.01 0.05 0.01 0.005 0.05 0.026 本发明钢 7 0.0022 0.03 0.24 0.008 0.011 0.04 0.028 比较钢 8 0.0034 0.01 0.11 0.012 0.016 0.03 0.062 本发明钢 9 0.0036 0.02 0.14 0.006 0.024 0.04 0.043 比较钢
表17(续表16-1)(重量百分比) 钢No. B N Ti* Ti*/S K 备注 1 0.0003 0.0018 0.0118 2.96 0.09 本发明钢 2 - 0.0026 0.0561 5.61 0.05 本发明钢 3 - 0.0015 0.0039 0.97 0.06 比较钢 4 - 0.0023 0.0471 5.24 0.02 本发明钢 5 - 0.0022 0.0455 4.13 0.28 比较钢 6 0.0005 0.0026 0.0171 3.42 0.18 本发明钢 7 0.0003 0.0019 0.0215 1.95 0.55 比较钢鋼 8 0.0006 0.0025 0.0535 3.34 0.09 本发明钢 9 0.0002 0.0027 0.0338 1.41 0.15 比较钢鋼Ti*=Ti-3.42NK=(作为MnS的S%)/(全S%)
表18(表16续-2) (重量百分比) 钢No. C Si Mn P S Al Ti 备注 10 0.0023 0.05 0.13 0.055 0.014 0.04 0.056 本发明钢 11 0.003 0.25 0.06 0.036 0.005 0.04 0.033 本发明钢 12 0.0025 0.06 0.24 0.045 0.01 0.03 0.038 比较钢 13 0.0016 0.28 0.1 0.078 0.011 0.04 0.061 本发明钢 14 0.0024 0.23 0.11 0.082 0.016 0.06 0.021 比较钢 15 0.0038 0.75 0.1 0.06 0.015 0.04 0.065 本发明钢 16 0.0009 0.31 0.04 0.116 0.005 0.04 0.022 本发明钢 17 0.0019 0.15 1.22 0.08 0.007 0.05 0.045 比较钢 18 0.0033 0.03 0.07 0.06 0.012 0.03 0.052 本发明钢 19 0.0024 0.04 0.1 0.058 0.007 0.04 0.028 本发明钢 20 0.0026 0.02 0.27 0.049 0.011 0.05 0.045 比较钢 21 0.0018 0.25 0.12 0.086 0.01 0.05 0.054 本发明钢 22 0.0034 0.62 0.13 0.095 0.006 0.04 0.042 本发明钢 23 0.0022 0.75 0.13 0.088 0.021 0.04 0.038 比较钢
表19(表16续-3) (重量百分比) 钢No. B N Ti* Ti*/S K 备注 10 - 0.002 0.0492 3.51 0.05 本发明钢 11 0.0006 0.0018 0.0268 3.36 0.09 本发明钢 12 0.0002 0.0024 0.0298 2.98 0.36 比较钢 13 0.0004 0.0027 0.0518 4.71 0.07 本发明钢 14 0.0002 0.0026 0.0121 0.76 0.18 比较钢 15 - 0.0024 0.0568 3.79 0.04 本发明钢 16 0.0007 0.0016 0.0165 3.31 0.03 本发明钢 17 0.0003 0.002 0.0382 5.45 0.95 比较钢 18 - 0.0019 0.0455 3.79 0.01 本发明钢 19 0.0005 0.0025 0.0195 2.78 0.11 本发明钢 20 0.0003 0.0028 0.0354 3.22 0.32 比较钢 21 0.0004 0.003 0.0437 4.37 0.04 本发明钢 22 0.0005 0.0017 0.0362 6.03 0.06 本发明钢 23 0.0005 0.0026 0.0291 1.39 0.32 比较钢
Ti*=Ti-3.42N
K=(作为MnS的S%)/(全S%)
表20钢No. 轧制条件 退火条件 备注 加热温度 ℃ 加工温度 ℃ 冷却速度 ℃/s 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1 1 1 1100 1100 1100 920 920 920 40 40 40 770×40 770×40 770×40 60 60 6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 2 2 1100 1100 1100 920 920 920 40 40 40 770×40 770×40 770×40 60 60 6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 3 3 1100 1100 1100 920 920 920 40 40 40 770×40 770×40 770×40 60 60 6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1(续表20-1) 钢No. 调质 压下率 %卷取温度 ℃ 作为 碳化物的 C量ppm Ts MPa El % r 备注 1 1 1 0.8 0.8 0.8 700 500 室温 5 3 1 302 300 300 52 52 53 2.12 2.13 2.15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 2 2 0.8 0.8 0.8 710 460 80 4 2 0 324 323 325 50 50 51 1.89 1.92 1.93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3 3 3 0.8 0.8 0.8 700 320 150 9 4 3 297 296 300 46 45 42 1.36 1.17 1.09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2(续表20-2) 钢No. 轧制条件 备注 加热温度 ℃加工温度 ℃ 冷却速度 ℃/s 4 4 4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 5 5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6 6 6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7 7 7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8 8 8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9 9 9 1080 1080 1080 910 910 910 20 20 2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3(续表20-3)钢No. 退火条件 备注 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4 4 4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 5 5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6 6 6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7 7 7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8 8 8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9 9 9 810×4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5℃/s→670℃→5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4(续表20-4) 钢No. 调质 压下率 % 卷取温度 ℃ 作为碳化物的 C量ppm Ts MPa El % r 备注 4 4 4 0.8 0.8 0.8 710 640 室温 5 2 1 302 292 290 47 50 51 1.65 1.78 1.8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5 5 5 0.8 0.8 0.8 710 640 室温 18 5 2 310 308 315 46 44 43 1.63 1.42 1.33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6 6 6 0.8 0.8 0.8 690 530 80 4 0 0 288 285 287 48 52 51 1.61 1.75 1.77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7 7 7 0.8 0.8 0.8 700 520 70 8 2 1 295 298 296 47 45 45 1.69 1.49 1.46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8 8 8 0.8 0.8 0.8 750 610 460 6 2 1 320 316 310 46 47 46 1.78 1.91 1.8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9 9 9 0.8 0.8 0.8 760 600 450 20 4 3 326 321 317 45 42 43 1.47 1.24 1.26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5(续表20-5) 钢No. 轧制条件 备注 加热温度 ℃ 加工温度 ℃ 冷却速度 ℃/s 10 10 10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1 11 11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2 12 12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3 13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4 14 14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5 15 15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6 16 16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7 17 17 1080 1080 1080 940 940 940 30 30 3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6(续表20-6) 钢No. 退火条件 备注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10 10 10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1 11 11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2 12 12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3 13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4 14 14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5 15 15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6 16 16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7 17 17 820×6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4℃/s→670℃→7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7(续表20-7) 钢No.调质压 下率 %卷取温度 ℃作为碳化物的C量ppm Ts MPa El % r 备注 10 10 10 0.8 0.8 0.8 710 650 180 4 1 0 353 352 350 45 45 44 1.82 1.83 1.8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1 11 11 0.8 0.8 0.8 720 520 200 3 1 0 348 348 345 46 47 46 1.71 1.74 1.73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2 12 12 0.8 0.8 0.8 710 460 150 8 1 0 345 345 342 45 43 40 1.67 1.41 1.21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3 13 0.8 0.8 0.8 730 520 100 5 1 1 412 410 408 39 39 41 1.78 1.81 1.81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4 14 14 0.8 0.8 0.8 720 360 室温 7 3 0 409 405 401 39 37 35 1.53 1.41 1.15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15 15 15 0.8 0.8 0.8 730 450 180 2 0 0 455 452 452 35 37 36 1.82 1.82 1.79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6 16 16 0.8 0.8 0.8 730 380 80 4 1 0 463 460 458 34 35 36 1.67 1.7 1.68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7 17 17 0.8 0.8 0.8 730 560 150 8 3 0 445 446 445 36 35 33 1.68 1.51 1.21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8(续表20-8) 钢No. 轧制条件 备注加热温度 ℃加工温度 ℃冷却速度 ℃/s 18 18 18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9 19 19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0 20 20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21 21 21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2 22 22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3 23 23 1120 1120 1120 950 950 950 20 20 20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29(续20-9) 钢No. 退火条件 备注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18 18 18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9 19 19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0 20 20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21 21 21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2 22 22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3 23 23 800×5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5℃/s→700℃→50℃/s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表30(续表20-10) 钢No. 调质 压下率 %卷取温度 ℃ 作为 碳化物的 C量ppm Ts MPa El % r 备注 18 18 18 0.8 0.8 0.8 720 630 80 4 0 0 363 358 355 44 45 45 1.66 1.81 1.82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19 19 19 0.8 0.8 0.8 680 510 室温 5 1 1 357 350 352 45 46 45 1.54 1.68 1.7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0 20 20 0.8 0.8 0.8 700 640 80 8 2 0 359 350 349 44 45 45 1.69 1.47 1.39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21 21 21 0.8 0.8 0.8 750 300 140 3 0 0 407 405 406 40 40 40 1.58 1.79 1.77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2 22 22 0.8 0.8 0.8 730 620 500 3 0 0 455 449 451 34 35 35 1.64 1.74 1.74 本发明 本发明 本发明 23 23 23 0.8 0.8 0.8 730 620 510 12 3 1 460 455 460 33 34 34 1.49 1.23 1.28 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
从表20~表30可清楚地看出,具有本发明成分的钢,由于在800℃以下的温度下卷取,可以获得优良材质。特别是如果卷取温度低,作为碳化物析出的C量为0.0003以下,则可获得极优的材质。与此不同,比较钢中,低温卷取时材质劣化。
实施例10
使用按表31及表33(表31的继续-2)所示条件制得的钢No、1,2,3,4,5,6,7,8,9,10,12,13,18,20的冷轧钢板(热轧成4mm厚之后,冷轧成0.8mm厚),调查冷轧钢带长度方向上的材质特性。
试验结果列于表32(表31的继续-1)及表34(表31的继续-3)中。
表31 制造条件 钢 No. 轧制条件 退火条件 调质压下率 %卷取温度 ℃ 加热温度 ℃加工温度 ℃冷却速度 ℃/s 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备注 1 1 1120 1120 900 900 40 40 830×50 830×50 5℃/s→680℃→50℃/s 5℃/s→680℃→50℃/s 0.5 0.5 700 80 本发明 本发明 2 2 1120 1120 900 900 40 40 830×50 830×50 5℃/s→680℃→50℃/s 5℃/s→680℃→50℃/s 0.5 0.5 700 100 本发明 本发明 3 3 1120 1120 900 900 40 40 830×50 830×50 5℃/s→680℃→50℃/s 5℃/s→680℃→50℃/s 0.5 0.5 700 室温 比较例 比较例 4 4 1080 1080 910 910 20 2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0.8 0.8 640 室温 本发明 本发明 5 5 1080 1080 910 910 20 2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0.8 0.8 640 室温 比较例 比较例 6 6 1080 1080 910 910 20 2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0.8 0.8 530 80 本发明 本发明 7 7 1080 1080 910 910 20 20 810×40 810×40 5℃/s→670℃→50℃/s 5℃/s→670℃→50℃/s 0.8 0.8 700 70 比较例 比较例
表32(续表31-1) 材质 钢 No. 前端部10m 中央部 末端部10m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碳化物 Ts El rC ppm MPa %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备注 1 1 1 0 303 305 51 52 2.1 2.1 2 0 305 301 51 50 2.11 2.12 1 0 306 305 51 50 2.13 2.07 本发明 本发明 2 2 0 0 325 323 49 49 1.9 1.89 4 0 327 325 49 50 1.88 1.88 2 0 327 329 49 49 1.89 1.83 本发明 本发明 3 3 1 0 290 289 45 43 1.33 1.2 3 1 297 299 46 45 1.37 1.18 2 1 294 291 46 44 1.36 1.18 比较例 比较例 4 4 2 1 294 289 50 51 1.8 1.81 2 1 292 290 50 51 1.78 1.82 2 2 288 291 51 50 1.81 1.79 本发明 本发明 5 5 3 2 310 317 44 42 1.27 1.31 5 2 308 315 44 43 1.42 1.33 4 2 307 315 44 43 1.31 1.28 比较例 比较例 6 6 0 0 293 295 51 50 1.67 1.71 0 0 294 292 51 50 1.69 1.7 0 0 296 292 50 50 1.66 1.69 本发明 本发明 7 7 3 1 311 310 44 45 1.4 1.39 8 1 308 312 45 44 1.6 1.37 2 1 311 320 43 43 1.35 1.33 比较例 比较例
表33(续表31-2) 制造条件 钢 No. 轧制条件 退火条件 调质压 下率 %卷取温度 ℃ 加热温度 ℃ 加工温度 ℃ 冷却速度 ℃/s 温度×时间 ℃ s 冷却速度 ℃/s 备注 10 10 1080 1080 940 940 30 3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0.8 0.8 710 180 本发明 本发明 12 12 1080 1080 940 940 30 3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0.8 0.8 730 150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3 1080 1080 940 940 30 30 820×60 820×60 4℃/s→670℃→70℃/s 4℃/s→670℃→70℃/s 0.8 0.8 720 100 本发明 本发明 18 18 1120 1120 950 950 20 2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0.8 0.8 630 80 本发明 本发明 20 20 1120 1120 950 950 20 20 800×50 800×50 5℃/s→700℃→50℃/s 5℃/s→700℃→50℃/s 0.8 0.8 640 80 比较例 比较例
表34(续表31-3) 材质 钢 No. 前端部10m 中央部 末端部10m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备注 10 10 0 0 356 355 44 45 1.77 1.8 4 0 353 350 45 44 1.82 1.82 1 0 352 350 45 44 1.85 1.84 本发明 本发明 12 12 3 1 355 354 44 43 1.24 1.18 8 0 345 342 45 40 1.67 1.21 3 1 360 355 43 41 1.31 1.18 比较例 比较例 13 13 1 0 418 415 38 39 1.76 1.79 5 1 412 408 39 41 1.78 1.81 0 0 413 413 39 40 1.78 1.81 本发明 本发明 18 18 1 0 358 362 45 44 1.8 1.77 0 0 358 355 45 45 1.81 1.82 0 1 360 358 44 45 1.79 1.81 本发明 本发明 20 20 0 0 355 350 44 45 1.33 1.3 2 0 350 349 45 45 1.47 1.39 1 0 355 360 44 44 1.44 1.33 比较例 比较例
从表31~34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钢,钢带的中央部位不用说,即使在其端部10m处也显示出优良的特性。与此不同,比较钢的情况下,越靠近钢带端部,材质劣化越显著,而在低温卷取的情况下,钢带的整个长度上材质都劣化。这个倾向越接近端部越显著。
实施例11
使用表16~表19的试样2、4、11、19(实机出钢扁坯),对冷却退火后的材质特性带来影响的热轧加热温度进行调查。也就是,在实机中将扁钢坯加热到1000~1300℃,进行加工温度为940℃,板厚成为4.0mm的热轧。出料辊道中的平均冷却速度为20℃/秒,其后于690℃卷成带卷。钢带的全长约为200m。由同一钢带从与实施例5相同的位置切取试样,酸洗后进行冷轧直至0.8mm,继而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当于退火的热处理。退火条件为,退火温度:790℃、均热:50秒,冷却速度:至室温为60℃/秒。其后,以1.0%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供拉伸试验。
试验结果示于表35及表36(表35的继续)中。
表35钢No. 前端部10m 加热温度 ℃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备注 2 1000 0 317 49 1.89 本发明 2 1100 0 324 49 1.87 本发明 2 1150 3 333 47 1.8 本发明 2 1200 3 335 47 1.78 本发明 2 1250 5 341 43 1.49 比较例 2 1300 9 348 41 1.32 比较例 4 1000 0 288 52 1.81 本发明 4 1100 2 296 50 1.79 本发明 4 1150 2 297 49 1.77 本发明 4 1200 4 302 48 1.7 本发明 4 1250 5 307 45 1.51 比较例 4 1300 7 310 41 1.21 比较例 11 1000 0 352 45 1.79 本发明 11 1100 0 362 44 1.73 本发明 11 1150 0 366 44 1.7 本发明 11 1200 2 374 43 1.67 本发明 11 1250 5 358 41 1.34 比较例 11 1300 7 388 39 1.23 比较例 19 1000 0 354 45 1.83 本发明 19 1100 1 358 45 1.8 本发明 19 1150 1 362 44 1.77 本发明 19 1200 3 369 43 1.73 本发明 19 1250 5 359 41 1.42 比较例 19 1300 8 380 39 1.3 比较例
表36(续表35)钢No. 中央部 末端部10m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碳化物 Ts El r C ppm MPa % 备注 2 0 315 50 1.92 0 317 51 1.9 本发明 2 1 328 49 1.87 0 326 50 1.89 本发明 2 1 331 48 1.8 1 329 47 1.8 本发明 2 1 333 47 1.8 2 333 46 1.76 本发明 2 2 342 44 1.52 4 340 43 1.5 比较例 2 2 339 42 1.35 7 342 40 1.4 比较例 4 0 287 52 1.84 0 82 53 1.82 本发明 4 1 295 50 1.79 0 285 50 1.78 本发明 4 0 297 49 1.76 1 291 50 1.75 本发明 4 1 301 48 1.72 3 299 49 1.73 本发明 4 1 132 45 1.53 5 309 46 1.55 比较例 4 2 315 42 1.24 6 312 41 1.29 比较例 11 0 350 46 1.82 0 352 45 1.81 本发明 11 1 357 45 1.71 0 360 45 1.73 本发明 11 1 362 45 1.69 2 363 44 1.71 本发明 11 0 369 44 1.64 5 370 44 1.66 本发明 11 1 376 42 1.6 6 381 41 1.32 比较例 11 2 382 40 1.52 9 387 38 1.17 比较例 19 0 350 46 1.85 0 354 45 1.82 本发明 19 0 358 45 1.81 0 360 44 1.79 本发明 19 1 360 44 1.69 1 363 45 1.73 本发明 19 1 367 44 1.72 3 368 43 1.7 本发明 19 1 380 42 1.6 7 384 40 1.3 比较例 19 1 384 39 1.54 9 385 37 1.15 比较例
从表35及表36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钢,热轧钢带的中央部位不用说,即使在其端部其冷轧退火后的材质也很优良。与此不同,加热温度超过1200℃时,在钢带端部其冷轧退火后的材质显著恶化。
实施例12
使用表10~表19中的钢No,4,5,11,12,22,23按表37中所示条件进行热轧,在实机中进行酸洗,以80%的压下率进行冷轧,送到线内退火方式的连续热浸镀锌线中。表37中示出此时的镀锌条件。同样按表37中示出的压下率进行调质轧制后,评价机械性质、镀层粘附性。所得结果示于表23(表22的继续)中。
此处,镀层粘附性是进行180°粘附弯曲,在弯曲加工部位粘接胶带后,将它剥离下来根据附在胶带上的剥离镀层量判定锌膜的剥离状况。其评价定为以下5级。
1:剥离多,2:剥离中等,3:剥离少
4:剥离微量,5:设有剥离
表37 钢 No. 轧制条件 镀敷条件 调质 压下率 % 加热 温度 ℃ 加工 温度 ℃ 冷却 速度 ℃/s 卷取 温度 ℃最高加热温度→镀敷条件(浴中Al浓度)→合金化温度×时间 备注 4 1080 910 20 710 820℃→470℃(0.14%)→570℃×15s 0.8本发明 5 1080 910 20 710 820℃→470℃(0.14%)→570℃×15s 0.8比较例 11 1080 940 30 720 830℃→460℃(0.12%)→630℃×10s 0.7本发明 12 1080 940 30 710 830℃→460℃(0.12%)→630℃×10s 0.7比较例 22 1120 950 20 730 800℃→460℃(0.13%)→610℃×10s 0.8本发明 23 1120 950 20 730 800℃→460℃(0.13%)→610℃×10s 0.8比较例
表38(续表37) 钢 No. 前端部10m 中央部 末端部10m Ts El r MPa % 粘附性 Ts El r MPa % 粘附性 Ts El r MPa % 粘附性 备注 4 308 46 1.61 5 308 47 1.63 5 309 46 1.62 5 本发明 5 321 43 1.29 4 315 45 1.5 4 317 44 1.3 4 比较例 11 366 44 1.61 5 357 45 1.62 5 360 44 1.59 5 本发明 12 360 43 1.17 4 354 44 1.59 4 362 43 1.24 3 比较例 22 461 33 1.61 5 460 34 1.64 5 462 32 1.62 4 本发明 23 467 30 1.13 3 465 33 1.42 4 466 31 1.2 4 比较例
从表37和表38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范围制得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与钢带的部位无关,任何地方都显示出优良的特性。与此不同,比较钢,根据部位不同其加工性有较大的偏差。
如以上所述,按照本发明可以使热轧后的卷取温度低温化,而且可以获得钢带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均匀而且优良的材质,可以将以前切下来扔掉的钢带端部作成制品。此外,将本发明中所包括的高强度冷轧钢板由于汽车用途时,可减轻板厚,带来燃费的提高,而且对近年来成为大问题的地球环境问题也有贡献,因此其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