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卡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卸卡车.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8529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0 CN 102985290 A *CN102985290A* (21)申请号 201080067202.8 (22)申请日 2010.06.03 B60P 1/28(2006.01) (71)申请人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北口笃 佐藤隆之 石原和典 北泰树 池间健仁 安田知彦 佐佐木崇 锅岛芳文 大岛仁海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3 代理人 丁文蕴 饶富春 (54) 发明名称 自卸卡车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卸卡车, 其能够保证。
2、大额 定有效载重同时阻止运输的物体从侧壁的部分上 方散落。 自卸卡车在框架3上设有倾斜主体5。 倾 斜主体5具有由底壁、 前壁8和一对侧壁9限定的 用于在其中装载要运输的物体的有效负载部分, 和连接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壁 8 并覆盖在驾驶室 4 上的遮棚 10。包含于主体 5 的有效负载部分内 的成对侧壁 9 的各个的顶部 14 的前端部分 15 被 设置在与遮棚 10 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各 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前端部分 15 通过焊接连接到 遮棚的上表面 16 的后端部分 17, 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后端部分 18 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 15 的高 度位置, 成对的侧壁。
3、 9 的各个的顶部 14 形成为包 括向后倾斜的轮廓的结构。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11.30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0/003703 2010.06.03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51862 EN 2011.12.08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1 页 2 1. 一种自卸卡车, 其具有 : 框架、 在所述框架的前部位置布置在所述框架上的驾驶室和在驾驶室后方位置布置。
4、在 框架上的倾斜主体, 所述主体具有由底壁、 前壁和一对侧壁限定的用于在其中装载要运输的物体的有效负 载部分, 和连接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壁并覆盖在驾驶室上的遮棚, 其中 : 包含于主体的有效负载部分内的成对侧壁的各个的顶部的前端部分被设置在与遮棚 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各侧壁的顶部的后端部分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 的高度位置, 成对侧壁的各个的顶部形成为包括向后倾斜的轮廓的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自卸卡车, 其进一步包括 : 布置在成对侧壁的各顶部的外侧上的加强件, 其沿着各顶部的整个范围且在各顶部的 整个范围上方以其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 并加固相应的侧壁。 3. 。
5、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自卸卡车, 其进一步包括 : 布置在遮棚的各侧部的外侧上并加固遮棚的加强件, 其中用于各侧壁的加强件和布置在遮棚的相应侧上的加强件彼此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自卸卡车, 其中 : 各侧壁的顶部具有水平部分, 其布置为在与遮棚的上表面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 相同的高度位置处以水平方向延伸, 和倾斜部分, 其布置为与所述水平部分连接且以向后 倾斜的倾斜轮廓形成, 以及 用于各侧壁的加强件连接到布置在遮棚的相应侧上的加强件, 且每个都由水平元件 和倾斜元件组成, 所述水平元件布置为沿着相应的侧壁的顶部的水平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延 伸, 所述倾斜元件连接到所述水平元。
6、件且以沿着相应的侧壁的顶部的倾斜部分向后倾斜的 倾斜轮廓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自卸卡车, 其中 : 各侧壁的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以及加固侧壁的加强件的水平元件和 倾斜元件之间的连接位置都被设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看时处于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 的前方的位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85290 A 2 1/6 页 3 自卸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倾斜主体的自卸卡车, 所述主体安装于框架上并具有用于装载 要运输的物体的有效负载部分, 所述有效负载部分包括一对侧壁, 和与所述有效负载部分 连接且位于驾驶室上方的遮棚。 背景技术 0002 图 6 。
7、是示出了传统的自卸卡车的侧视图。该自卸卡车具有一对左和右前轮 1, 一 对左和右后轮 2, 和安装于前轮 1 和后轮 2 上的框架 3。驾驶室 4 布置在框架 3 上的前部位 置, 主体 5 布置在框架 3 上驾驶室 4 后的位置。主体 5 具有用于在其中装载要运输的物体 的有效负载部分以及遮棚 10。所述有效负载部分由布置在主体框架 6 上的未示出的底壁、 连接到所述底壁的前壁 8 和连接到所述底壁和前壁 8 的一对侧壁 9 限定。遮棚 10 连接到 有效负载部分的前壁 8 并布置在驾驶室 4 的上方, 使得遮棚 10 覆盖驾驶室 4。主体 5 周围 布置有多个加强件, 使得所述加强件布置在。
8、未示出的底壁、 前壁8和一对侧壁9的外侧以加 固相应的壁。如图 6 所示, 例如水平延伸的加强件 12、 13 布置在各侧壁 9 的外侧上。加强 件 13 布置在主体 5 的各侧壁 9 的顶部外侧上。由于主体 5 在与其额定有效载重相关的有 效负载部分的容量方面受到限制, 加强件 13 的高度位置被设置得低于遮棚 10 的上表面 16 的高度位置。此外, 布置有一对左和右液压缸 11, 其上端连接到主体 5 且下端连接到框架 3 以升高或降低主体 5。 0003 装载要运输的物体到主体 5 上是通过装载机实现的, 例如液压挖掘机。具体地说, 大量的要运输的物体是通过液压挖掘机的铲斗装载进主体 。
9、5 的有效负载部分的。通常, 要 运输的物体是装载得超过有效负载部分的顶部成堆。 要运输的物体装载时或运输旅途过程 中, 有效负载部分内所容纳的要运输的物体可能倒塌和散落到周围。上述遮棚 10 保护驾驶 室 4 或类似结构, 即使发生上述有效负载散落, 驾驶室 4 或类似结构不会被物体覆盖。 0004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运输旅途中加速时, 由于施加了向后加速度有效负载通常可能 向后散落。在将要运输的物体装进主体 5 的有效负载部分时, 相应地, 倾向于将所述物体装 载到主体 5 的有效部分的前部位置以减少此类向后的有效负载散落。但是, 上述的将物体 装进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实际上容易导致有效。
10、负载从两侧壁 9 的侧面散落。例如, 专 利文件 1 公开了一种使用图 6 所示的传统技术的自卸卡车。 0005 当要运输的物体是低密度物体时, 即使所述物体在主体的有效负载部分装满成 堆, 通常也不会达到额定有效载重。 近年来, 存在对适用于运输这样的低密度物体且具有大 容量的主体的自卸卡车的需求。为了提高额定有效载重以适应所述需求, 已经提出了每种 都具有大容量主体的多种自卸卡车, 其中在水平延伸的同时各侧壁的上部向上延伸到与前 壁的上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0006 引用清单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件 1 : US-A-2004/0036245 说 明 书 CN 1029852。
11、90 A 3 2/6 页 4 发明内容 0009 技术问题 0010 在图6所示的上述传统技术或专利文件1公开的传统技术中, 主体5的两侧壁9的 各个的顶部的位置设置为低于前壁 8 的顶部的位置, 即遮棚 10 和前壁 8 之间的连接位置。 因此, 这些传统技术存在潜在问题, 即如上所述的可能发生有效负载从两侧壁 9 的侧面散 落。对于传统的具有大容量主体的自卸卡车, 其中各侧壁在水平延伸的同时向上延伸到与 前壁的上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可以提高额定有效载量 ( 即有效负载容量 ) 以避免所述有效 负载从两侧壁的部分散落。但是, 由于具有大容量的主体的结构, 两侧壁的重量增大了。该 增大的重量导。
12、致额定有效载重下降, 因此出现了运输时效率有降低倾向的这另一个问题。 在传统的具有大容量主体的自卸卡车中, 两侧壁的顶部的高度位置高。 通过装载机, 例如液 压挖掘机装载要运输的物体期间, 经常留意是非常必要的, 以便能避免装载机与主体的两 侧壁相妨碍。装载机的操作趋向于受到限制。因此, 还存在装载工作的效率趋向于降低的 问题。 0011 考虑到传统技术的上述各种情况, 本发明的目标就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大额定有 效载重同时阻止装载或运输的物体从侧壁的部分散落的自卸卡车。 0012 解决问题的措施 0013 为达到该目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框架、 布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前部位置的驾 驶室和布置在。
13、所述框架上的驾驶室后方的位置的可倾斜的主体的自卸卡车, 所述主体具有 由底壁、 前壁和一对侧壁限定的用于在其中装载要运输的物体的有效负载部分以及连接到 有效负载部分的前壁并布置在驾驶室上方的遮棚, 其中包含在主体的有效负载部分内的成 对侧壁的每个的顶部的前端部分被设置为与遮棚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各侧壁的顶部的后端部分被设置为比前端部分低的高度位置, 各侧壁的顶部形成为包括向 后倾斜的倾斜轮廓的结构。 0014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 形成安装在主体上的有效负载部分的成对侧壁的每 个的顶部形成为包含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的结构, 但是各侧壁的顶部的前端部分被设置为 与遮棚相同的。
14、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 各侧壁在其位于遮棚侧面的有效负 载部分内的前部位置具有相对大的高度尺寸。将物体装进有效负载部分过程中, 如上所述 物体倾向于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 由于本发明中各侧壁高度尺寸在所述有效 负载部分的向前的位置的部分相对较大, 因此即使当大量物体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 部位置时, 能够阻止物体从侧壁的构成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的部分散落。 0015 各侧壁的顶部的后端部分被设置为低于前端部分的高度位置, 且各侧壁被配置形 成为包括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的结构。因此, 各侧壁的重量与各侧壁在水平延伸的同时作 为整体向上延伸使得其顶部例如与遮棚高度相同时相比降。
15、低了。因此, 可以保证有效负载 部分具有大的额定有效载重。因此, 本发明可以在保证具有大额定有效载重的同时保证较 大的额定有效载量并阻止物体从侧壁部分散落。 0016 根据本发明, 各侧壁的顶部的后端部分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的高度位置, 且各 侧壁形成为包括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的结构, 如上所述。 因此, 围绕各侧壁的后端部分的高 度尺寸低。因此, 能够减少装载机在进行装载物体作业时装载机受各侧壁妨碍的潜在问题 说 明 书 CN 102985290 A 4 3/6 页 5 以及放松对装载机装在作业的限制。 0017 根据本发明的自卸卡车可能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成对的侧壁的各顶部的外侧的加 强件, 其。
16、沿着各顶部的整个范围且在各顶部的整个范围上方沿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并加固 相应的侧壁。 0018 根据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 加强件布置在成对的侧壁的各顶部的外侧上, 以便 所述加强件沿着各顶部的整个范围且在各顶部的整个范围上方沿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 因 此, 侧壁的顶部的刚度增强。 因此, 能够防止在装载物体到有效负载部分期间由于物体撞向 侧壁而发生的侧壁包括其顶部的变形。 0019 根据本发明的自卸卡车可能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遮棚的各侧部的外侧上加固遮棚 的加强件, 加固各侧壁的加强件和布置在遮棚的相应侧的加强件可彼此连接。 0020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 由于布置了加固遮棚两侧部分的加强。
17、件, 遮棚位于 两侧部分的刚度提高了。由于遮棚的加强件和位于相应的侧壁的加强件彼此连接, 因此遮 棚和前壁的连接部分的刚度也提高了。因此, 可以减少所需的遮棚和前壁之间的连接区域 的加强件的数量。 0021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卸卡车中, 各侧壁的顶部具有水平部分, 其布置为在遮棚的上 表面具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水平方向延伸, 和倾斜部分, 其与所述水平部分连 接且形成为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 ; 并且用于各侧壁的加强件可连接到布置在遮棚相应侧的 加强件, 且每个都可由水平元件和倾斜元件组成, 所述水平元件布置为沿着相应的侧壁的 顶部的水平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所述倾斜元件连接到所述水平元件。
18、且形成为沿着相应 的侧壁的顶部的倾斜部分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 0022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 各侧壁的水平部分, 所述水平部分布置在所述遮棚 的侧面, 和加强件的水平元件, 所述水平元件加固相应的水平部分, 能进一步提高有效负载 部分内的前部位置的额定有效载量, 因此可以防止物体从侧壁的组成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 的所述部分散落。 0023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卸卡车中, 各侧壁的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与加 固侧壁的加强件的水平元件和倾斜元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可以被设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看 时的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的前方的位置。 0024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发明, 各侧壁的水平部分和倾斜。
19、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与加 固侧壁的加强件的水平元件和倾斜元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可以被设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看 时的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的前方的位置。 侧壁的布置在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的各水平 部分的高度位置和侧壁的加强件的各水平元件的高度位置是相对较高的, 因此实施进入到 有效负载部分的物体装载作业时, 大量物体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 此外, 侧壁 的安置在有效负载部分的后部的各倾斜部分的高度位置和侧壁的加强件的各倾斜元件的 高度位置可以被设置得相对较低, 因此可以减轻侧壁的各倾斜部分的重量, 并且减少装载 机实施装载作业时有效负载部分的后部和装载机之间的妨碍。因此, 能够既保证较大的额 定。
20、有效载量又保证较大的额定有效载重, 同时通过布置各侧壁的水平部分和各加强侧壁的 加强件的水平元件于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的前侧以及水平元件和倾斜元 件之间的连接位置的前侧来保证额定有效负载能力和额定有效载重之间的良好平衡。 00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说 明 书 CN 102985290 A 5 4/6 页 6 0026 根据本发明, 有效负载部分包含的各成对的侧壁的顶部的前端位置被设置为与遮 棚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各侧壁的顶部的后端位置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 分的高度位置, 各成对的侧壁的顶部形成为包括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的结构。 因此, 各侧壁 的高度尺寸可以在遮棚侧。
21、面设置为相对较高, 因此保证大的额定有效载重同时阻止装载或 者运输的物体从侧壁部分散落。因此与传统的自卸汽车能获得的运输效率相比, 使用所述 自卸汽车运输能够实现提高的运输效率。如上所述, 能够将各侧壁配置为包括倾斜轮廓的 结构, 因此可以将各侧壁的后端部分的高度尺寸设置得较低。 与以前相比, 可以放松对在将 要运输的物体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时对装载机的装载操作的限制。 因此, 与以前相比, 提高 了装载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7 图 1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自卸汽车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8 图 2 是根据图 1 中的第一实施例的自卸汽车的正视图。 0029 图 3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
22、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0 图 4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1 图 5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2 图 6 是示出传统的自卸卡车的侧视图。 0033 主要附图标记 : 0034 5 主体, 9 侧壁, 10 遮棚, 14 顶部, 14a 水平部分, 14b 倾斜部分, 15 前端部分, 16 上 表面, 17 后端部分, 18 后端部分, 19 加强件, 20 加强件, 21 前端部分, 22 后端部分, 23 加强 件, 24水平元件, 25倾斜元件, 26前端部分, 27后端部分, 28前端部分, 29中间位置, 30加强 件, 31 水平。
23、元件, 32 倾斜元件, 33 前端部分, 34 后端部分, 35 前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此后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自卸卡车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0036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自卸卡车, 其类似于图 6 所示 的上述自卸卡车, 具有一对左和右前轮 1, 一对左和右后轮 2, 和安装于前轮 1 和后轮 2 上的 框架 3。驾驶室 4 布置在框架 3 上的前部位置, 主体 5 布置在框架 3 上驾驶室 4 后的位置。 主体 5 具有用于在其中装载要运输的物体例如土或石头的有效负载部分以及还具有遮棚 10。所述有效负载部分由布置在主体框架 6 上的未示。
24、出的底壁、 连接到所述下壁的前壁 8 和连接到所述底壁和前壁 8 的一对侧壁 9 限定。遮棚 10 连接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壁 8 并 布置在驾驶室 4 的上方, 使得遮棚 10 覆盖驾驶室 4。遮棚 10 的两侧部分分别布置有加强件 19。主体 5 周围布置有多个加强件, 使得所述加强件布置在未示出的底壁、 前壁 8 和一对侧 壁 9 的外侧上以加固相应的壁。如图 1 所示, 例如水平延伸的加强件 12、 13 布置在各侧壁 9 外侧上。此外, 布置有一对左和右液压缸 11, 其上端连接到主体 5 且下端连接到框架 3 以 升高或降低主体 5。 0037 如图 1 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
25、例的自卸卡车的主体 5 的有效负载部分中包 括的成对侧壁 9 的每个的顶部 14 的前端部分 15 被设置在与遮棚 10 的高度位置相同或大 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并且被焊接到遮棚 10 的上表面 16 的后端部分 17。此外, 成对侧壁 9 的 说 明 书 CN 102985290 A 6 5/6 页 7 每个的顶部 14 的后端位置 18 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 15 的高度位置。此外, 成对侧壁 9 的 每个的顶部 14 作为整体以从前端部分 15 向后端部分 18 向后倾斜的倾斜结构形成。 0038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第一实施例中, 形成安装在主体 5 上的有效负载部分的成对侧 壁9的每个的。
26、顶部14作为整体以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形成, 但是各侧壁9的顶部14的前端 部分 15 被设置在与遮棚 10 的上表面 16 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 各侧壁 9 的 高度位置在其位于遮棚 10 的侧面的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的部分设置的相对较高。将 要运输的物体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时, 所述物体倾向于被装载在上述的有效负载部分的前 部位置。由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侧壁 9 的位于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的部分的高度尺寸 相对较大, 因此即使当大量物体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位置时, 阻止所述物体自侧 壁 9 的构成了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的部分散落是可能的。 0039 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27、 的后端位置 18 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 15 的高度位置, 且各侧 壁 9 作为整体以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形成。因此, 有效负载部分在减小各侧壁 9 的重量的 同时提供了大的额定有效载重。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 可在保证较大的额定有效负载容量 ( 或称额定有效载量 ) 的同时保证较大的额定有效载重且阻止装载或运输的物体从侧壁 9 的所述部分散落。因此, 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卸卡车运送可以改善运输的效率。 0040 如上所述, 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后端部分 18 被设置在低于前端部分 15 的高度位 置, 且如上所述各侧壁 9 作为整体以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形成。因此降低了各侧壁 9 的后。
28、 端部分 18 周围的高度尺寸。因此, 可能减少装载机的潜在问题, 例如液压挖掘机可能在通 过此装载机对物体实行装载作业时与各侧壁 9 相妨碍, 以及放松对次装载机的装载作业的 限制。因此, 改善了装载作业的效率。 0041 在图3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自卸卡车中, 加强件20分别布置在成对 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外侧上。加强件 20 沿着各顶部 14 的整个范围且在各顶部 14 的整个范 围上方以其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 并加固相应的侧壁 9。各加强件 20 作为整体布置为与相 应侧壁 9 的倾斜形式一致的倾斜形式。此外, 第二实施例构造为在遮棚 10 的侧部的各外侧 上, 遮棚 。
29、10 的加强件 19 的后端部分 22 和位于各侧壁 9 的相应位置的加强件 20 的前端部 分 21 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其余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类似。 0042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第二实施例, 可以获得与从上述第一实施例可得效果类似的 有利效果, 此外, 由于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外侧布置了加强件 20, 加强件 20 沿着各侧壁 9 的整个范围并在各侧壁 9 的整个范围上方在其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 因此各侧壁 9 顶部 14 具有提高了的刚度。因此, 能够防止出现要运输的物体在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时撞击侧 壁 9 而使得在包括顶部 14 的各侧壁 9 上发生变形。因此主体 5 。
30、具有高可靠性和刚度。 0043 由于布置了加固遮棚 10 的两侧部分的加强件 19, 遮棚 10 在两侧部分都具有增强 的刚度, 因此有助于提供具有高可靠性的主体 5。由于用于遮棚 10 的加强件 19 和位于相 应的侧壁 9 上的加强件 20 彼此相连, 因此遮棚 10 和前壁 8 之间的连接区域具有高的刚度。 因此, 加固遮棚 10 和前壁 8 之间的连接区域所需的加强件的制作数量减少, 因而有助于减 轻了主体 5 的重量。 0044 在图 4 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 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具有水平部分 14a 和倾斜部分 14b。水平部分 14a 布置为在与遮棚 10 的上表面 16 。
31、具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 例如从前向后的方向看处在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 29 向前的位置以水平方向延伸且延 说 明 书 CN 102985290 A 7 6/6 页 8 伸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端部和中间位置之间的大致中部, 而倾斜部分 14b 与所述水平部分 14a 连接且形成为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各侧壁 9 的加强件 23 在其前端部分 26 通过焊接 连接到相应的加固遮棚 10 的两侧部分的加强件 19 的后端部分 17。各加强件 23 由水平元 件 24 和倾斜元件 25 组成。水平元件 24 布置为沿着相应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水平部分 14a 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而所述。
32、倾斜元件 25 在其前端部分 28 通过焊接连接到水平元件 24 的后端部分 27, 且形成为沿着相应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倾斜部分 14b 向后倾斜的倾斜轮 廓。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类似。 0045 在图 5 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 和第三实施例一样, 各侧壁 9 的顶部 14 具有水平部 分 14a 和倾斜部分 14b。水平部分 14a 布置为在与遮棚 10 的上表面 16 具有相同的或大致 相同的高度位置以水平方向延伸到例如从前向后的方向看处于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 29 左右的位置, 而倾斜部分 14b 与所述水平部分 14a 连接且形成为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 各侧壁 9 的。
33、加强件 30 在其前端部分 33 通过焊接连接到相应的加固遮棚 10 的两侧部分的 加强件 19 的后端部分 17。各加强件 30 由水平元件 31 和倾斜元件 32 组成。水平元件 31 布置为沿着相应的侧壁9的顶部14的水平部分14a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而所述倾斜元件32 在其前端部分 35 通过焊接连接到水平元件 31 的后端部分 34, 且形成为沿着相应的侧壁 9 的顶部 14 的倾斜部分 14b 向后倾斜的倾斜轮廓。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类似。 0046 根据第三和第四这些实施例中的任一个, 可以获取与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可得效 果类似的有利效果。此外, 各侧壁 9 的水平部分 1。
34、4a 和倾斜部分 14b 之间的连接位置和加 强侧壁 9 的加强件 23 或 30 的水平元件 24 或 31 和倾斜元件 25 或 32 之间的连接位置被设 置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看处于有效负载部分的中间位置 29 向前的位置。侧壁 9 的各水 平部分 14a 的高度位置, 所述的水平部分 14a 布置在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 和侧壁 9 的加强 件 23 或 30 的水平元件 24 或 31 的高度位置都是相对较高的, 因此在将要运输的物体装载 到有效负载部分时, 大量物体被装载到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中同时阻止有效负载散落的发 生。此外, 侧壁 9 的各倾斜部分 14b 的高度位置, 倾斜部分。
35、 14b 布置在有效负载部分的后 部, 和侧壁 9 的加强件 23 或 30 的各倾斜元件 25 或 32 的高度位置可以设置得相对较低, 因 此减小侧壁9的各倾斜部分14b的重量并减少装载机实施装载作业时有效负载部分的前部 与装载机之间的妨碍。换句话说, 通过在水平部分 14a 和倾斜部分 14b 之间的连接位置以 及水平元件 24 或 31 和倾斜元件 25 或 32 之间的连接位置的前侧布置各侧壁 9 的水平部分 14a 和加固侧壁 9 的各加强件 23 或 30 的水平元件 24 或 31, 使在保证较大的额定有效载量 的同时保证较大的额定有效载重成为可能。因此, 在额定有效载量和额定有效载重之间保 证了很好的平衡。 说 明 书 CN 102985290 A 8 1/5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85290 A 9 2/5 页 10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85290 A 10 3/5 页 11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85290 A 11 4/5 页 12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85290 A 12 5/5 页 13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85290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