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112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51122 A *CN103151122A* (21)申请号 201310108051.1 (22)申请日 2013.03.29 H01B 17/14(2006.01) H01B 17/46(2006.01) (71)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 86 号 申请人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上海电瓷厂 上海市南供电设计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汪利华 朱钦 孙雅云 胡爱中 袁翔 何志伟 施宇谦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有限合伙 ) 3。
2、1241 代理人 倪继祖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 帽, 包括上帽本体和分别设于该上帽本体的两侧、 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 放电臂的放 电端处设有并排分布的齿状突起, 且该齿状突起 沿放电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放电臂的底面上, 所 述齿状突起的高度从放电端处起逐渐减小, 且至 放电臂底面的中部时, 齿状突起与放电臂的底面 齐平, 放电臂顶面和上帽本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 加强筋。本发明放电端由于采用了齿状突起的结 构, 在相同的放电间隙情况下, 与现有防雷支柱绝 缘子比较, 其与绝缘子本体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 差和。
3、波动范围相对较小, 更为稳定可靠。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1122 A CN 103151122 A *CN103151122A* 1/1 页 2 1. 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包括上帽本体和分别设于该上帽本体的两侧、 向 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 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和底面的衔接处形成放电端, 所述 放电端位于所述放电臂的最下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端处设有并排分布的齿状突起, 且 该齿状突起。
4、沿所述放电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放电臂的底面上, 所述齿状突起的高度从 所述放电端处起逐渐减小, 且至所述放电臂底面的中部时, 所述齿状突起与所述放电臂的 底面齐平, 所述放电臂顶面和所述上帽本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2. 如权利要求 1 所 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与底面的夹角 为120-1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特征在于, 位 于所述上帽本体两侧的放电端之间的距离为 200mm。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防雷 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帽本体的下沿与所述放电端的垂直距离为 7-12。
5、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51122 A 2 1/2 页 3 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包括绝缘子本体 1, 设于绝缘子本体 1 的 上端的上帽2以及设于绝缘子本体1下端的下法兰3, 上帽1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且逐 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21, 放电臂21底面和外侧面的衔接处为放电端22, 该放电端位于放电 臂 21 的最下沿, 实际使用时发现, 这种结构的放电端 22 与位于下方的绝缘子本体 1 的雷电 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较大, 大大影响了。
6、防雷支柱绝缘子在运行过程中雷电冲击放 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严重威胁了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 帽, 该上帽能提高防雷支柱绝缘子在运行过程中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0005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包括上帽本体和分别设于该上帽本体 的两侧、 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 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和底面的衔接处形成放 电端, 所述放电端位于所述放电臂的最下沿, 所述放电端处设有并排分布的齿状突起, 且该 齿状突起沿所述放电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
7、述放电臂的底面上, 所述齿状突起的高度从所 述放电端处起逐渐减小, 且至所述放电臂底面的中部时, 所述齿状突起与所述放电臂的底 面齐平, 所述放电臂顶面和所述上帽本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 0006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中, 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与底面的夹 角 为 120 -150。 0007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中, 位于所述上帽本体两侧的放电端 之间的距离为 200mm。 0008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其中, 所述上帽本体的下沿与所述放电 端的垂直距离为 7-12mm。 0009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001。
8、0 1. 本发明放电端由于采用了齿状突起的结构, 在相同的放电间隙情况下, 与现有 防雷支柱绝缘子比较, 其与绝缘子本体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相对较小, 更为 稳定可靠 ; 0011 2. 本发明的放电端比上帽下沿要低 7-12mm, 从而使得雷电冲击发生时, 电弧弧根 确保落在放电尖端上, 放电路径更加可靠 ; 0012 3. 上帽两侧的放电端的相对位置控制在 200mm, 与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裂 点 ( 与绝缘子的距离 ) 保持一致, 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 0013 4. 由于放电臂的外沿远比绝缘子本体伞裙外径来得大, 当发生雷击闪络时减少了 说 明 书 CN 103151。
9、122 A 3 2/2 页 4 雷击电弧能量对瓷质绝缘子伞裙的损坏 ; 0014 5. 形成放电端的放电臂外侧面和底面存在一定的发散角度, 且该发散角度控制在 120 -150,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 雷电电弧的弧根可以在此发散而上向外扩散, 减少对放 电端的损伤 ; 0015 6. 上帽与放电臂之间增加了加强筋, 确保产品的动热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 0017 图 2 是图 1 中上帽的侧视图 ; 0018 图 3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4 是图 3 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0、。 0021 请参阅图 3 和图 4, 本发明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包括上帽本体 2 和分别设 于该上帽本体2的两侧、 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21, 放电臂21的外侧面25和底 面26的衔接处形成放电端22, 放电端22位于放电臂21的最下沿, 放电端22处设有并排分 布的齿状突起24, 且该齿状突起24沿放电臂2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放电臂21的底面26上, 齿状突起 24 的高度从放电端 22 处起逐渐减小, 且至放电臂 21 底面 26 的中部时, 齿状突起 24 与放电臂 21 的底面 26 齐平, 放电臂 21 顶面和上帽本体 2 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 23, 放电臂 2。
11、1 的外侧面 25 与底面 26 的夹角 为 120 -150, 位于上帽本体 2 两侧的放电 端 22 之间的距离 D 为 200mm, 上帽本体 1 的下沿与放电端 22 的垂直距离 H 为 7-12mm。 0022 由于放电端22采用了齿状突起24的结构, 在相同的放电间隙情况下, 与现有防雷 支柱绝缘子比较, 其与绝缘子本体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相对较小, 更为稳定 可靠 ; 0023 放电端 22 比上帽 2 下沿要低 7-12mm, 从而使得雷电冲击发生时, 电弧弧根确保落 在放电尖端上, 放电路径更加可靠 ; 0024 上帽 1 两侧的放电端 22 的相对位置控制在 20。
12、0mm, 与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 裂点 ( 与绝缘子的距离 ) 保持一致, 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 0025 由于放电臂 21 的外沿远比绝缘子本体伞裙外径来得大, 当发生雷击闪络时减少 了雷击电弧能量对瓷质绝缘子伞裙的损坏 ; 0026 形成放电端 22 的放电臂 21 的外侧面 25 和底面 26 存在一定的发散角度 , 且该 发散角度 控制在 120 -150,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 雷电电弧的弧根可以在此发散而上 向外扩散, 减少对放电端的损伤 ; 0027 上帽 2 与放电臂 21 之间增加了加强筋 23, 确保产品的动热稳定性。 0028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 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 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 因此所有等同的 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说 明 书 CN 103151122 A 4 1/2 页 5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1122 A 5 2/2 页 6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1122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