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2771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2.13 CN 102927716 A *CN102927716A* (21)申请号 201210431425.9 (22)申请日 2012.11.01 F25B 21/02(2006.01) F25B 49/00(2006.01) (71)申请人 西北大学 地址 710069 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 229 号 (72)发明人 冯选旗 冯晓强 白晋涛 贺庆丽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61216 代理人 林兵 (54) 发明名称 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及其自动控 温方法 (57) 。
2、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 制冷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 制冷器包括温度传感 器、 预设温度调节器、 控制器、 可控开关堆、 直流电 源、 半导体制冷堆、 散热器、 绝热外壳 ; 半导体制 冷堆置于散热器上, 绝热外壳在散热器上方且将 半导体制冷堆置于内 ; 温度传感器、 预设温度调 节器和每个可控开关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 直流电 源通过可控开关连接半导体制冷片为其供电。自 动控温方法依据设定温度与测量温度差异, 通过 可控开关堆实现对多片制冷片的工作时序及通断 状态精确控制, 实现精确超低温制冷与温度控制, 其工作过程分为慢速启动、 满负荷运转和恒温控 制, 控制过程中采用分层。
3、控制方式, 通过反馈方式 改变半导体制冷片得脉冲占空比, 实现最佳能耗 修正。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8 页 1/3 页 2 1. 一种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温度传感器 (1) 、 预设温度 调节器 (2) 、 控制器 (3) 、 可控开关堆 (4) 、 直流电源 (5) 、 半导体制冷堆 (6) 、 散热器 (8) 、 绝 热外壳 (9) ; 其中, 所述可控开关堆 (4) 由多个相同的可控开关 (4-1。
4、) 组成 ; 所述半导体制冷 堆 (6) 置于散热器 (8) 的上表面, 半导体制冷堆 (6) 的上表面为吸热端, 下表面为放热端 ; 绝 热外壳 (9) 扣在散热器 (8) 上方且将半导体制冷堆 (6) 置于内部, 绝热外壳 (9) 内部的腔体 为真空腔 ; 所述温度传感器 (1) 安装在绝热外壳 (9) 内部 ; 所述温度传感器 (1) 、 预设温度调 节器 (2) 和每个可控开关 (4-1) 分别与控制器 (3) 连接 ; 可控开关 (4-1) 的个数与一个制冷 体 (12) 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层数相同, 每个可控开关 (4-1) 对应连接半导体制冷 堆 (6) 中位于同。
5、一层的半导体制冷片 (13) ; 直流电源 (5) 通过可控开关 (4-1) 连接半导体 制冷片 (13) 为其供电。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 冷堆 (6) 包括制冷内芯 (10) 以及包覆在制冷内芯侧面的保温隔热材料 (7), 制冷内芯 (10) 由一个或多个相同的制冷体 (12) 组成, 所述的制冷体 (12) 由多个半导体制冷片 (13) 和多 个热忱 (14) 交替堆叠而成, 且制冷体 (12) 的上下表面均为半导体制冷片 (13) , 在半导体制 冷片 (13) 与热忱 (14) 之间均涂覆有导热助剂或导热材料 ; 半导。
6、体制冷片 (13) 的上表面吸 热下表面放热。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 (8) 包括外壳以及与该外壳内部相连通的进水管 (20) 和出水管 (21) , 该外壳内部设置许多竖 直方向的隔板 (23) , 隔板 (23) 使外壳内腔形成一条迂回前进的冷却水道 (22) , 进水管 (20) 连接冷却水道 (22) 的入口, 出水管 (21) 连接该冷却水道 (22) 的出口。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外壳 (9) 采用双层外壁的真空罩, 且该真空罩的双层外壁间为真空。 5. 如。
7、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还 包括最佳一级占空比按钮 (K1) 和极限温度按钮 (K2) , 它们均与控制器 (3) 相连接。 6. 一种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的自动控温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 步骤 1 : 开启直流电源 (5) , 系统初始化, 根据需要设定制冷温度 Ts ; 步骤 2 : 控制器 (3) 从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读取 Y=100% 时的最佳一级脉 冲占空比 X, 如果读到, 则控制器 (3) 控制半导体制冷片 (13) 工作, 由下至上各层半导体制 冷片 (13) 工作脉冲占空比。
8、依次为 Y、 X、 X2、 X3、 X(n-1), Y=100%, n 为制冷体 (12) 中包含的 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层数, 然后进入步骤 3 ; 否则执行步骤 4 ; 步骤 3 : 温度传感器 (1) 实时采集绝热外壳 (9) 内的温度, 如果采集温度大于设定温度 Ts, 则控制器 (3) 控制系统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然后执行步骤 3 ; 如果采集温度等于设定 温度, 则控制器 (3) 控制系统进入步骤6的恒温工作状态流程, 然后执行步骤3 ; 如果采集温 度小于设定温度, 则进入停机状态, 然后执行步骤 3 ; 满负荷工作状态过程中, 最下层半导体制冷片 (13) 以直流状态工。
9、作, 其余各层的工作 脉冲占空比由下至上依次为 : X、 X2、 X3、 X(n-1), Y=100%, n 为制冷体 (12) 中包含的半导体 制冷片 (13) 的层数 ; 步骤 4 : 控制器 (3) 控制系统进行首次运行 ; 记录极限温度、 其对应的最佳一级脉冲占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27716 A 2 2/3 页 3 空比 X、 最下层工作脉冲占空比 Y=100%, 将三者作为同一组数据存入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 对应关系表 ; 步骤 5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如果需要调整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则 其调整方法采用 尝试改变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然后根据采集温度的变化确定。
10、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 步骤 6 : 系统进行恒温工作状态流程 ; 步骤7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操作人员通过预设温度调节器 (2) 设定制冷温度Ts引起温 度变化, 或者系统热环境改变引起温度变化, 控制器 (3) 对系统的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 701 : 温度传感器 (1) 实时采集温度 ; 步骤 702 : 控制器 (3) 将采集温度 T 与设定温度 Ts 比较, 如果 TTs, 控制器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执行步骤 701 ; 如果 T=Ts, 控制器 (3) 再次进入步骤 6 的恒温工作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的首次运行流程具体包括如。
11、下步 骤 : 步骤 401 : 控制器 (3) 设定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的初始值 X0 为 95%。 步骤 402 : 控制器 (3) 以 1-10s 的时间间隔, 由下向上依次启动各层的半导体制冷片 (13) , 所有半导体制冷片 (13) 均以直流工作状态运行, 所述时间间隔与热忱 (14) 的厚度和 比热容的乘积成正比, 其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 步骤 403 : 系统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此时的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等于 95% ; 步骤 404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温度传感器 (1) 实时采集绝热外壳 (9) 内的温度, 如果温 度降低, 则返回步骤 403 ; 如果采。
12、集温度等于前次采集温度, 则执行步骤 405 ; 步骤 405 : 进入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调整, 使其达到最佳值, 具体参见步骤 5。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对于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X的调 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501 : 粗调 : 首先以步长0.01增加一级脉冲占空比, 通过温度采集并和前次采集温 度比较, 如果采集温度下降, 说明改变方向正确, 并继续以步长 0.01 增加一级脉冲占空比, 直至温度不再下降 ; 如果采集温度升高, 则以步长 0.01 减小一级脉冲占空比, 通过采集温 度并和前次采集温度比较, 如果采集温度降低, 继续以步长 0.01 减。
13、小一级脉冲占空比, 直 至温度不再下降 ; 步骤 502 : 微调 : 与粗调相同, 区别仅在于微调的步长为 0.001 ; 调整完成后, 记录极限 制冷温度、 当前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最下层工作脉冲占空比 Y, 将三者作为同一组数据 存入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的恒温工作流程包括进恒温工作 控制和反馈控制两部分,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 601 : 控制器 (3) 从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读取当前的最佳一级占空 比 X ; 步骤 602 : 控制器 (3) 在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查找小于设定温度 Ts 。
14、且与 其最接近的温度 T1 以及 T1 对应的最下层占空比 Y1, 如果找到则进入步骤 603 ; 否则报错, 并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 步骤 603 : 查找大于设定温度 Ts 且与其最接近的温度 T2 以及 T2 对应的最下层占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27716 A 3 3/3 页 4 比 Y2, 如果找到, 则更新最下层占空比 Y=(Y2-Y1)(T-T1)/(T2-T1)+Y1 ; 否则最下层占空比 Y=(1-Y1)(T-T1)/(300-T1), 然后由下向上依次设定其余各层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占空比 为 : X、 X2、 X3、 X(n-1), n 为制冷体 (。
15、12) 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层数 ; 进入步骤 604 的反馈控制 ; 步骤 604 : 温度传感器 (1) 实时采集绝热外壳 (9) 内的温度, 根据当前采集温度与上次 采集温度比较, 1) 如果温度相等, 则以步骤603得到的最 下层占空比Y进行制冷, 然后执行 步骤 604, 并记录此时的最下层占空比 Y 以及其对应的温度, 绝热外壳 (9) 内的温度保持恒 定 ; 2) 如果温度升高, 则令 Y=Y+Z, Z 为 Y 的调整精度, 返回步骤 604 ; 3) 如果温度降低, 则令 Y=Y-Z, 返回执行步骤 604。 10.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
16、系统运行过程中, 在需要对极限温度重 新测试的情况下, 执行步骤 8 和步骤 9 ; 在需要对最佳一级占空比进行重新校准的情况下, 执行步骤 9 ; 所述步骤 8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 801 : 操作人员按下极限温度按钮 (K2) ; 步骤 802 : 控制器 (3) 读取最佳一级占空比 X ; 步骤 803 : 控制器 (3) 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 步骤 804 : 温度传感器 (1) 实时采集绝热外壳 (9) 内的温度, 控制器 (3) 实时判断温度的 变化, 如果采集温度小于前次采集温度, 返回步骤 803 ; 如果采集温度等于前次采集温度, 执行步骤 9, 对最佳一级脉冲占空。
17、比的大小进行强行校准, 以获得极限温度 ; 所述步骤 9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 901 : 操作人员按下最佳一级占空比按钮 (K1) ; 步骤 902 : 控制器 (3) 读取最外层占空比 X 并记录 ; 步骤 903 : 执行最佳一级占空比调整, 包括粗调和微调, 具体参见步骤 5 ; 步骤 904 : 记录最佳一级占空比及其对应的极限温度, 完成强行校准。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27716 A 4 1/10 页 5 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 该装置 和方法用于低温或超。
18、低温的制冷控制, 适用于低温或超低温运转光纤激光器、 超低温恒温 冷藏、 以及用于由多片半导体制冷片所构成的低温或超低温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低温、 超低温制冷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 低温电子、 半导体制造等许多科学研究 及技术领域, 特别是在超低温环境实验仪器、 设备中占有重要位置, 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目前, 常用的制冷技术有压缩机制冷、 半导体制冷技术等, 其中半导体制冷技术由于无 机械磨损、 低噪声、 无污染等优点而受广泛关注。 0003 超低温制冷主要采用压缩机制冷或采用液氮等手段获得, 对于要将温度制冷 到 -100以下, 常常需要采用双级复迭式蒸汽压缩制冷系统, 。
19、但是该系统结构复杂、 成本很 高 ; 采用液氮等手段虽然能够获得低温, 但该技术操作不便, 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同时, 该技 术只能适应于短时制冷需要, 长时间使用需要大量的液氮来维持, 使用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超低温制冷及其控制方法的不足或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 于, 提供一种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及其自动控温方法, 该控制器采用多层半导 体制冷片堆叠形成制冷体, 同时通过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电流脉冲的占空比, 实现超 低温制冷与自动控温。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手段 : 0006 一种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包括。
20、温度传感器、 预设温度调节器、 控制 器、 可控开关堆、 直流电源、 半导体制冷堆、 散热器、 绝热外壳 ; 其中, 所述可控开关堆由多个 相同的可控开关组成 ; 所述半导体制冷堆置于散热器的上表面, 半导体制冷堆的上表面为 吸热端, 下表面为放热端 ; 绝热外壳扣在散热器上方且将半导体制冷堆置于内部, 绝热外壳 内部的腔体为真空腔 ;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绝热外壳内部 ; 所述温度传感器、 预设温度 调节器和每个可控开关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 可控开关的个数与一个制冷体中包含的半导体 制冷片的层数相同, 每个可控开关对应连接半导体制冷堆中位于同一层的半导体制冷片 ; 直流电源通过可控开关连接半。
21、导体制冷片为其供电。 0007 本发明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特征 : 0008 所述半导体制冷堆包括制冷内芯以及包覆在制冷内芯侧面的保温隔热材料, 制冷 内芯由一个或多个相同的制冷体组成, 所述的制冷体由多个半导体制冷片和多个热忱交替 堆叠而成, 且制冷体的上下表面均为半导体制冷片, 在半导体制冷片与热忱之间均涂覆有 导热助剂或导热材料 ; 半导体制冷片的上表面吸热下表面放热。 0009 所述散热器包括外壳以及与该外壳内部相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 该外壳内部设 置许多竖直方向的隔板, 隔板使外壳内腔形成一条迂回前进的冷却水道, 进水管连接冷却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5 2/10。
22、 页 6 水道的入口, 出水管连接该冷却水道的出口。 0010 所述绝热外壳采用双层外壁的真空罩, 且该真空罩的双层外壁间为真空。 0011 所述制冷器还包括最佳一级占空比按钮和极限温度按钮, 它们均与控制器相连 接。 0012 一种上述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的自动控温方法,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0013 步骤 1 : 开启直流电源, 系统初始化, 根据需要设定制冷温度 Ts ; 0014 步骤 2 : 控制器从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读取 Y=100% 时的最佳一级脉 冲占空比 X, 如果读到, 则控制器控制半导体制冷片工作, 由下至上各层半导体制冷片工作 脉冲占空比依次为 Y、 X、 。
23、X2、 X3、 X(n-1), Y=100%, n 为制冷体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层 数, 然后进入步骤 3 ; 否则执行步骤 4 ; 0015 步骤 3 : 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绝热外壳内的温度, 如果采集温度大于设定温度 Ts, 则控制器控制系统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然后执行步骤 3 ; 如果采集温度等于设定温度, 则 控制器控制系统进入步骤 6 的恒温工作状态流程, 然后执行步骤 3 ; 如果采集温度小于设定 温度, 则进入停机状态, 然后执行步骤 3 ; 0016 满负荷工作状态过程中, 最下层半导体制冷片以直流状态工作, 其余各层的工作 脉冲占空比由下至上依次为 : X、 X2、 X3。
24、、 X(n-1), Y=100%, n 为制冷体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 片的层数 ; 0017 步骤 4 : 控制器控制系统进行首次运行 ; 记录极限温度、 其对应的最佳一级脉冲占 空比 X、 最下层工作脉冲占空比 Y=100%, 将三者作为同一组数据存入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 对应关系表 ; 0018 步骤 5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如果需要调整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则其调整方法 采用尝试改变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然后根据采集温度的变化确定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 0019 步骤 6 : 系统进行恒温工作流程 ; 0020 步骤 7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操作人员通过预设温度调节器设定制冷。
25、温度 Ts 引起 温度变化, 或者系统热环境改变引起温度变化, 控制器对系统的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 0021 步骤 701 : 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 ; 0022 步骤702 : 控制器将采集温度T与设定温度Ts比较, 如果TTs, 控制器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执行步骤 701 ; 如果 T=Ts, 控制 器再次进入步骤 6 的恒温工作状态。 0023 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特征 : 0024 所述步骤 4 的首次运行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0025 步骤 401 : 控制器设定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的初始值 X0 为 95%。 0026 步骤 402 : 控制器以 1-10s 。
26、的时间间隔, 由下向上依次启动各层的半导体制冷片, 所有半导体制冷片均以直流工作状态运行, 所述时间间隔与热忱的厚度和比热容的乘积成 正比, 其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 0027 步骤 403 : 系统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此时的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等于 95% ; 0028 步骤 404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绝热外壳内的温度, 如果温度 降低, 则返回步骤 403 ; 如果采集温度等于前次采集温度, 则执行步骤 405 ; 0029 步骤 405 : 进入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调整, 使其达到最佳值, 具体参见步骤 5 ;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6。
27、 3/10 页 7 0030 所述步骤 5 对于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的调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0031 步骤 501 : 粗调 : 首先以步长 0.01 增加一级脉冲占空比, 通过温度采集并和前次 采集温度比较, 如果采集温度下降, 说明改变方向正确, 并继续以步长 0.01 增加一级脉冲 占空比, 直至温度不再下降 ; 如果采集温度升高, 则以步长 0.01 减小一级脉冲占空比, 通过 采集温度并和前次采集温度比较, 如果采集温度降低, 继续以步长 0.01 减小一级脉冲占空 比, 直至温度不再下降 ; 0032 步骤 502 : 微调 : 与粗调相同, 区别仅在于微调的步长为 0.0。
28、01 ; 调整完成后, 记录 极限制冷温度、 当前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 X、 最下层工作脉冲占空比 Y, 将三者作为同一组 数据存入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 0033 所述步骤 6 的恒温工作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 0034 步骤 601 : 控制器从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读取当前的最佳一级占空 比 X ; 0035 步骤 602 : 控制器在最下层占空比和温度对应关系表中查找小于设定温度 Ts 且与 其最接近的温度 T1 以及 T1 对应的最下层占空比 Y1, 如果找到则进入步骤 603 ; 否则报错, 并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 0036 步骤 603 : 查找大于设定温度 Ts 。
29、且与其最接近的温度 T2 以及 T2 对应的最下层占 空比 Y2, 如果找到, 则更新最下层占空比 Y=(Y2-Y1)(T-T1)/(T2-T1)+Y1 ; 否则最下层占空 比 Y=(1-Y1)(T-T1)/(300-T1), 然后由下向上依次设定其余各层半导体制冷片的占空比为 : X、 X2、 X3、 X(n-1), n 为制冷体 (12) 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层数 ; 进入步骤 604 的反馈 控制阶段 ; 0037 步骤 604 : 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绝热外壳内的温度, 根据当前采集温度与上次采 集温度比较, 1) 如果温度相等, 则以步骤 603 得到的最下层占空比 Y 进行制冷, 。
30、然后执行步 骤 604, 并记录此时的最下层占空比 Y 以及其对应的温度, 绝热外壳内的温度保持恒定 ; 2) 如果温度升高, 则令Y=Y+Z, Z为Y的调整精度, 返回步骤604 ; 3) 如果温度降低, 则令Y=Y-Z, 返回执行步骤 604。 0038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在需要对极限温度重新测试的情况下, 执行步骤 8 和步骤 9 ; 在需要对最佳一级占空比进行重新校准的情况下, 执行步骤 9 ; 0039 所述步骤 8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0040 步骤 801 : 操作人员按下极限温度按钮 ; 0041 步骤 802 : 控制器读取最佳一级占空比 X ; 0042 步骤 803 。
31、: 控制器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 0043 步骤 804 : 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绝热外壳内的温度, 控制器实时判断温度的变化, 如果采集温度小于前次采集温度, 返回步骤 803 ; 如果采集温度等于前次采集温度, 执行步 骤 9, 对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的大小进行强行校准, 以获得极限温度 ; 0044 所述步骤 9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0045 步骤 901 : 操作人员按下最佳一级占空比按钮 ; 0046 步骤 902 : 控制器读取最外层占空比 X 并记录 ; 0047 步骤 903 : 执行最佳一级占空比调整, 包括粗调和微调, 具体参见步骤 5 ; 0048 步骤 904 : 记录最。
32、佳一级占空比及其对应的极限温度, 完成强行校准。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7 4/10 页 8 0049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优点如下 : 0050 本发明所采用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通过对半导体制冷堆中各层半 导体制冷片进行单独控制, 实现低温及超低温制冷, 其工作过程分为慢速启动、 满负荷运转 和恒温控制, 其特点在于分层控制,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时序上分层采用慢速启动, 制冷量的分层梯度制冷控制, 具体表述如下 : 0051 (1) 慢速启动 : 本发明中半导体制冷堆中各层半导体制冷片的启动时序为最外侧 最先启动, 依次由外向内经过一定延时后启动, 最内侧。
33、的半导体制冷片最后启动, 可有效避 免启动时热堆积。 0052 (2) 梯度制冷控制 : 本发明中半导体制冷堆中各层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电流具有 不同的占空比, 采用的是梯度制冷控制 : 最外侧半导体制冷片的占空比最大, 依次由外向内 按比例减小, 最内侧的占空比最小, 相邻两层的占空比之比称之为一级占空比, 也即次外层 与最外层占空比之比, 其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率, 二为制冷器的绝 热与密封条件, 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效率越高, 制冷器的绝热与密封条件越好, 一级占空比就 越大, 理想情况为 100%。 附图说明 0053 图 1 为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
34、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 2 为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的原理框图。 0055 图 3 为几种不同形状的半导体制冷堆结构平面图。其中,(a) 为圆柱 ;(b) 为椭圆 柱 ;(c) 为圆柱形 ;(d) 为两头半圆矩形柱 ;(e) 为长方体。 0056 图 4 为圆柱形半导体制冷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 为俯视图 ;(b) 为正视剖图。 0057 图 5 为圆台形半导体制冷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 为俯视图 ;(b) 为正视剖图。 0058 图 6 为绝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 7 为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60 图 8 为恒温控制流程图。 0061 图 。
35、9 为重建恒温控制流程图。其中,(a) 为人为改变设定温度的情况 ;(b) 为系统 热环境改变的情况。 0062 图 10 为本发明的自动控温方法的控制器时序运行控制的主流程图。 0063 图 11 为首次运行流程图。 0064 图 12 为最佳一级占空比调整之粗调流程图。 0065 图 13 为最佳一级占空比调整之微调流程图。 0066 图 14 为进恒温工作状态时外层占空比测试流程图。 0067 图 15 为恒温工作状态下反馈控制流程图。 0068 图 16 为设定温度 Ts 改变或系统热环境改变情况下的控制流程图。 0069 图 17 为极限温度与最佳一级占空比强制测试流程图。 0070。
36、 图 18 为最佳一级占空比强制校准。 0071 图 19 为 “L” 形金属拉条的结构示意图。 0072 图 20 为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的实施例装配图。其中, (a) 为正视图 ;(b) 为侧视图。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8 5/10 页 9 0073 图 21 为应用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的 940nm 光纤激光器 的结构原理图。 0074 图 22 为应用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控制器的 940nm 光纤激光器 的结构示意图。 0075 图 23 为光纤盘绕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 为圆柱 ;(b) 为两头半圆矩形。
37、柱。 007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如图 1、 图 2 所示, 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 包括温度传感器 1、 预设温度调节器2、 控制器3、 可控开关堆4、 直流电源5、 半导体制冷堆6、 散热器8和绝热外 壳 9。 0078 温度传感器 1 采用低温或超低温的温度传感器, 比较常用的低温传感器有热电 阻传感器和热电偶传感器 ; 在超低温下采用热电偶传感器, 如 : 铜 - 康铜、 镍铬 - 康铜、 镍 铬 - 铜铁、 镍铬 - 金铁等热电偶。 0079 预设温度调节器 2 用于设定制冷温度, 采用旋钮、 拨盘或数字键盘。。
38、控制器 3 采用 单片机, 用于实现各种控制时序的产生、 最佳脉冲占空比的校准、 恒温控制、 慢启动控制。 控 制器 3 通过可控开关堆 4 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堆 6 中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精确控制。 0080 可控开关堆 4 由多个相同的可控开关 4-1 组成, 每个可控开关 4-1 均可进行单独 控制, 可控开关采用继电器、 可控硅或场效应管。 0081 直流电源 5 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堆 6 中的各半导体制冷片 13 提供直流供电, 其输 出功率大于所有半导体制冷片额定功率之和, 且留有一定余量。 0082 散热器 8 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堆 6 带出来的热量及时散掉。 0083 如图3。
39、-图5所示, 半导体制冷堆6包括制冷内芯10以及包覆在制冷内芯侧面的保 温隔热材料7, 保温隔热材料7采用聚氨酯泡沫或隔热棉, 制冷内芯10由一个或多个相同的 制冷体 12 组成, 所述的制冷体 12 由多个半导体制冷片 13 和多个热忱 14 交替堆叠而成, 且 制冷体12的上下表面均为半导体制冷片13, 在半导体制冷片13与热忱14之间均涂覆有导 热助剂或导热材料。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上表面吸热下表面放热。导热助剂或导热材料采 用具有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易延展的胶状、 膏状或软金属材料, 如导热硅脂、 散热胶、 散热硅 胶或铟箔 ; 热忱 14 采用具有良好热传导特性的金属片, 如铜、 铝 。
40、; 半导体制冷片 13 及热忱 14 交替堆叠的层数取决于真空腔内的温度要求, 所需温度越低则层数越多, 其中, 半导体制 冷片 13 根据制冷量的需要常规选用不同规格的半导体制冷片。 0084 制冷内芯 10 中包含的制冷体 12 的数量根据所应用的对象所需降温的情况确定。 制冷内芯 10 仅包括一个制冷体 12 时, 该制冷体 12 的形状为正棱柱 (如图 3(a)、 图 4 所示) 或下大上小的棱台 (如图 5 所示) , 对应的半导体制冷堆 1 的形状可为圆柱 (如图 3(a)、 图 4 所示) 或者下大上小的圆台 (如图 5 所示) ; 制冷内芯 10 包括多个制冷体 12 时, 每。
41、个制冷体 12 均为正棱柱, 所有的制冷体 12 相互靠紧排列后形成制冷内芯 10, 制冷内芯 10 为正棱柱 (如图 3(c) 所示) 或长方体 (如图 3(b)、 图 3(d)、 图 3(e) 所示) , 对应的半导体制冷堆 6 的形 状可为圆柱 (如图 3(c) 所示) 、 长方体 (如图 3(e) 所示) 、 棱台、 椭圆柱 (如图 3(b) 所示) 、 椭 圆台、 两头半圆矩形柱 (如图 3(d) 所示) 或两头半圆矩形台。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9 6/10 页 10 0085 散热器 8 的散热方式采用风冷或者水冷方式, 一般来说制冷功率较小可采用风冷 方式,。
42、 对于制温度较低、 制冷功率较大时, 须采用水冷方式。如图 7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散热器8采用水冷散热器, 该水冷散热器包括外壳以及与该外壳内部相连通的进水管20和 出水管21, 该外壳内部设置许多竖直方向的隔板23, 隔板23使外壳内腔形成一条迂回前进 的冷却水道 22, 进水管 20 连接冷却水道 22 的入口, 出水管 21 连接该冷却水道 22 的出口, 进水管 20 和出水管 21 用以将水引入外壳内的冷却水道 22 并排出 ; 散热器 8 同时也作为本 发明的底盘, 应有一定的配重。 所述外壳的上下端面均为平面 ; 上端面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 金属材料, 如铜、 铝。半导体制。
43、冷堆 6 和散热器 8 联合构成热输送通道, 用以将绝热外壳 9 内的热量源源不断带走, 保持其内部持续超低温度环境。 0086 绝热外壳 9 为下端开口的空心柱体, 其用以隔离其内部与外部环境, 其绝热特性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发明的制冷效果, 其可采用真空隔热、 聚氨酯保温材料隔热或内层用 真空隔热, 外层用聚氨酯保温材料包裹。 绝热外壳9的外形根据半导体制冷堆6的形状所确 定, 可为柱状、 柱状颈或台状颈, 无论选择哪种形状, 均需要保证绝热外壳 9 能够将半导体 制冷堆 6 以及置于半导体制冷堆 6 上方需要制冷的对象封闭在内。如图 6 所示, 绝热外壳 9 采用双层外壁的真空罩, 且该。
44、真空罩的双层外壁之间为真空, 该绝热外壳的材料采用金属、 合金或玻璃。 0087 如图1、 图2所示, 所述半导体制冷堆6置于散热器8的上表面, 半导体制冷堆6的 上表面为吸热端, 下表面为放热端 ; 绝热外壳9扣在散热器8上方且将半导体制冷堆6置于 内部, 绝热外壳9内部的腔体为真空腔 ; 半导体制冷堆6和散热器8用于将真空腔内的热量 源源不断传递出去, 以保持真空腔内持续超低温。所述温度传感器 1 安装在绝热外壳 9 内 部 ; 所述温度传感器 1、 预设温度调节器 2 和每个可控开关 4-1 分别与控制器 3 连接 ; 可控 开关4-1的个数与一个制冷体12中包含的半导体制冷片13的层数。
45、相同, 每个可控开关4-1 对应连接半导体制冷堆 6 中位于同一层的半导体制冷片 13 ; 直流电源 5 通过可控开关 4-1 连接半导体制冷片 13 为其供电。 0088 如果在恒温过程中需要人为调节设定温度, 控制器 3 进入重建恒温控制, 也即从 一个旧的恒温状态进入一种新的恒温控制状态, 因此需要设定最佳一级占空比按钮 K1 和 极限温度 K2, K1 和 K2 均与控制器 3 连接。按下 K1 按钮, 控制器 3 对最佳一级占空比进行 自动校准并记录 ; 按下 K2 按钮, 控制器 3 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校准最佳一级占空比, 并以 此状态进入恒温工作状态, 并记录得到的极限温度和。
46、最佳一级占空比。 0089 本发明的自动控温的超低温半导体制冷器的控制方法, 由控制器 3 通过可控开关 堆 4 对半导体制冷片 13 进行控制实现绝热外壳 9 内的制冷, 制冷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七个状态如下 : 0090 首次运行 : 是控制器 3 第一次运行时, 控制器 3 对制冷器的制冷极限温度、 最佳一 级脉冲占空比进行调整、 测量与收集。 0091 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调整 : 最佳一级脉冲占空比是各层半导体制冷片 13 之间热 输送效率的量度, 最外侧的占空比最大, 依次由外向内按比例减小, 相邻两层的占空比称之 为一级占空比。一级占空比其受半导体制冷片 (13) 的制冷效率、。
47、 制冷器的绝热密封两个因 素的影响, 半导体制冷片 13 制冷效率越高, 制冷器的绝热密封越好, 一级占空比越大, 理想 情况为 100%。 说 明 书 CN 102927716 A 10 7/10 页 11 0092 恒温工作状态 : 是本发明的控制器最主要的工作状态, 正常情况下控制器按照所 设定的制冷温度工作在恒温工作状态, 控制器进入恒温工作状态大多是经历启动满负 荷工作状态恒温工作状态 (参见图 8) ; 也可以是旧恒温工作状态人为设定温度改 变或系统热环境变化满负荷工作状态或停机状态新恒温工作状态, 即重建恒温状 态 (参见图 9) ; 0093 满负荷工作状态 : 是制冷器以满功。
48、率运行的状态, 此时半导体制冷堆中最下层半 导体制冷片 13 按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的直流状态工作, 其余各层均以一定的脉冲占空比驱 动工作在脉冲状态下, 脉冲占空比的大小由控制器根据自身热环境予以自动调整。 0094 重建恒温状态 : 是指人为改变设定温度或者系统热环境变化的两种情况下, 导致 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发生变化, 控制器从旧的恒温工作状态进入一个新恒温工作状态 的过程。根据所改变的内容不同, 其间会经历两种状态过程、 四种分支, 参见图 9, 两种状态 过程分别是满负荷工作状态、 停机状态 ; 四种分支为 : 1) 新设定温度低于旧设定温度, 其将 由旧恒温工作状态进入满负荷工。
49、作状态再进入新恒温工作状态, 2) 新设定温度高于旧设定 温度, 其将由旧恒温工作状态进入停机状态再进入新恒温工作状态, 3) 内部热源减小, 造成 绝热外壳内部温度降低, 其将经由停机状态进入新恒温工作状态, 4) 内部热源增大, 造成绝 热外壳内部温度升高, 其将经由满负荷工作状态进入新恒温工作状态 ; 0095 极限温度状态 : 是控制器一直运行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而达到的一种温度状态, 该 状态所能达到的温度也是制冷器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是一种极限温度。 0096 停机状态 : 所有半导体制冷片停止工作, 依靠自然升温, 在重建恒温状态时会使用 这一状态或过程。 0097 图 10 为控制器的时序运行控制的主流程图, 参见图 10, 本发明的超低温半导体制 冷器的自动控温方法, 具体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 0098 步骤 1 : 开启直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