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法.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5160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06 CN 102951602 A *CN102951602A* (21)申请号 201210308574.6 (22)申请日 2012.08.27 10-2011-0085819 2011.08.26 KR B81C 1/00(2006.01) H02N 2/18(2006.01) (71)申请人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地址 韩国京畿道 (72)发明人 金载兴 权钟午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屈玉华 (54) 发明名称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法 (57) 摘要 。
2、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 法。该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 包括多个掺杂区的整 体的单晶硅层 ; 振动器, 设置在单晶硅层中并且 连接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个掺杂区 ; 第一二极 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振动器的输入 信号通过 ; 以及第二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 允许从振动器输出的信号通过。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0 页 1/4 页 2 1.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包括 : 包括多个掺杂区的。
3、整体的单晶硅层 ; 振动器, 设置在所述单晶硅层中并且连接到所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个掺杂区 ; 第一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所述振动器的输入信号通过 ; 以及 第二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从所述振动器输出的信号通过。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单晶硅层中包括被密封的空间, 所 述振动器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掺杂区包含顺序地设置的第一 至第三掺杂区, 所述第三掺杂区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 p 型掺杂区和 n 型掺杂 区以及分离所述第三掺杂区的剩余部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掺杂。
4、区。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第三掺杂区包含连接到所述空间的 多个通孔。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掺杂区上以覆盖所述 多个通孔的密封层。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密封层包含多个接触孔, 所述第 一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三掺杂区的在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二二极管之间 的部分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暴露。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层上以彼此间隔开的 第一至第三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电极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以及所 述第三掺杂区。
5、。 8.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掺杂区之中的相邻掺 杂区被相反地掺杂。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振动器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 隔膜。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振动器包括被掺杂以具有与所述 振动器连接到的所述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部分、 以及被掺杂以具有与所述振动 器未连接到的所述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部分。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隔膜包括被相反地掺杂的两 个部分。 12.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隔膜包括多个通孔。 。
6、13.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面对所述第二隔膜的掺杂区以及所述 振动器组成可变电容器。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隔膜和面对所述第二隔膜的 所述掺杂区总是彼此平行。 1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还包括具有固定的极化电荷并且设置在所 述振动器的表面上的绝缘层。 1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输出的所述信号 的电压大于所述输入信号的电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51602 A 2 2/4 页 3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
7、输出的所述信号 的所述电压根据下列等式大于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电压 : Vout=Cm(max)/Cm(min)Vin, 其中 Vout是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输出的所述信号的所述电压, Vin是所述输入信号的所 述电压, Cm(max) 是包括所述振动器和所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第一掺杂区的电容器的最大 电容, Cm(min) 是所述电容器的最小电容。 18. 一种操作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 该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 包含多个掺杂区的整体的 单晶硅层 ; 设置在所述单晶硅层中且连接到所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个掺杂区的振动器 ; 第 一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所述振动器的输入信号通过 ; 以及。
8、第二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从所述振动器输出的信号通过, 所述方法包括 : 驱动所述振动器 ; 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输出根据所述振动器的驱动的输出信号。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驱动所述振动器包括施加输入电压到所述第 一二极管。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方法, 还包括施加同步信号到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二极管之 间的掺杂区中、 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电分离的区域, 从而使所述输出信号高于所述输 入电压。 21.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振动器通过施加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的力 驱动, 所述输出信号用作用于测量所述力的物理量的数据。 22.。
9、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具有固定的极化电荷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振动 器的表面上以使用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作为俘能器。 23. 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单晶硅层中包括被密封的空间, 所述振动 器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24. 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多个掺杂区包括顺序地设置的第一至第三 掺杂区, 其中所述第三掺杂区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 p 型掺杂区和 n 型掺杂区, 其中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分离所述第三掺杂区的剩余部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二 极管的掺杂区。 25.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振动器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隔膜。 2。
10、6.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振动器包括被掺杂以具有与所述振动器连 接到的所述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区域、 以及被掺杂以具有与所述振动器没有连 接的所述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区域。 27. 根据权利要求 25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二隔膜包括被相反地掺杂且彼此平行的 两个部分。 28. 根据权利要求 25 所述的方法, 其中面对所述第二隔膜的掺杂区和所述振动器组成 可变电容器。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二隔膜和面对所述第二隔膜的所述掺杂 区总是彼此平行。 30. 一种制造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
11、102951602 A 3 3/4 页 4 在第一硅层上形成第一氧化区, 该第一硅层是单晶的且用 p 型或 n 型掺杂材料掺杂 ; 在所述第一硅层上生长第二硅层, 该第二硅层以与所述第一硅层相反的方式掺杂 ; 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一氧化区域并围绕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硅层的第二氧化区域, 其中 由所述第二氧化区域围绕的所述部分第二硅层连接到形成在所述第二氧化区域上方的所 述第二硅层的部分 ; 在所述第二硅层上生长第三硅层, 该第三硅层是单晶层且用与所述第二硅层相反的方 式掺杂 ; 在第二硅层的形成于所述第二氧化区域上方的所述部分上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二氧化 区域的第三氧化区域, 其中所述第三氧化区域通过氧。
12、化所述第二硅层的顶表面形成 ; 在所述第三硅层上形成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 所述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与所述 第三氧化区域间隔开且通过所述第三硅层的剩余部分彼此电分离 ; 通过去除所述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的氧化物, 形成与所述第一和第三硅层间隔开且仅 连接到所述第二硅层的振动器 ; 以及 密封从其去除了所述氧化物的部分, 其中所述第二和第三硅层通过使用外延生长形成。 31.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方法, 其中形成所述第二氧化区域包括 : 在所述第一氧化区域外且高于所述第一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置处, 形成连接到所述第 一氧化区域的第二十一氧化区域 ; 以及 在所述第一氧化区域上方且在所。
13、述第一氧化区域内的、 高于所述第二十一氧化区域的 位置的位置处, 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二十一氧化区域以平行于所述第一氧化区域的第二十二 氧化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十二氧化区域的中间部分保持为未氧化部分。 32.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三氧化区域包括 : 在高于所述第二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置处, 在所述第二硅层上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二氧 化区域的第三十一氧化区域 ; 以及 在高于所述第三十一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置处, 在所述第二硅层上形成连接到所述 第三十一氧化区域的第三十二氧化区域, 其中所述第三十二氧化区域通过氧化在所述第 三十一氧化区域与所述第三硅层之间的整个第二硅层而形成。
14、。 33. 根据权利要求 32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三十二氧化区域延伸到所述第三硅层。 34.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方法, 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包括 : 在所述第三硅层中且在所述第三氧化区域的一侧, 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二硅层且与所述 第三氧化区域间隔开的第一 n 型掺杂区 ; 在所述第三硅层中且在所述第三氧化区域与所述第一 n 型掺杂区之间, 形成连接到所 述第二硅层且与所述第一 n 型掺杂区间隔开的第二 n 型掺杂区, 其中所述第二 n 型掺杂区 在所述第三氧化区域的将连接到所述第二硅层的所述一侧形成在所述第三硅层中 ; 在所述第三氧化区域的另一侧且在所述第三硅层中。
15、, 形成第三 n 型掺杂区, 所述第三 n 型掺杂区未连接到所述第二 n 型掺杂区和在所述第二 n 型掺杂区外的所述第二硅层 ; 以及 在所述第三氧化区域的所述一侧、 在形成在所述第三硅层中的所述第一 n 型掺杂区中 形成 p 型掺杂区, 其中所述第一 n 型掺杂区和所述第二 n 型掺杂区同时形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51602 A 4 4/4 页 5 35.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方法, 其中形成所述振动器包括 : 在所述第三硅层中形成通孔, 所述第三氧化区域通过该通孔暴露 ; 以及 经过所述通孔湿法蚀刻所述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的氧化物。 36.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
16、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通过以下步骤形成 : 注入氧离子 ; 以及 退火在注入所述氧离子之后获得的所得结构。 37. 根据权利要求 35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密封包括形成密封层, 该密封层形成在所 述第三硅层上以密封所述通孔。 38. 根据权利要求 37 所述的方法, 还包括 : 在所述密封层上形成多个通孔, 所述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通过所述多个通孔暴露 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之间的第三硅层通过所述多个通孔暴露 ; 以及 在所述密封层上形成连接到所述暴露的第一 PN 结二极管的第一电极、 连接到所述暴 露的第二 PN 结二极管的第二电极、 以及连接到所述暴露的第三。
17、硅层的第三电极。 39.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包括 : 电容器 ; 第一二极管, 其为硅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所述电容器的输入信号从其通过 ; 和 第二二极管, 其为硅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从所述电容器输出的信号从其通过。 40. 根据权利要求 39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所述电容器包括振动器和整体的单晶 硅层的掺杂区。 41. 根据权利要求 39 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其中 : 所述第一二极管包括掺杂有p型掺杂材料的第一硅区和掺杂有n型掺杂材料的第二硅 区 ; 且 所述第二二极管包括掺杂有p型掺杂材料的第三硅区和掺杂有n型掺杂材料的第四硅 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5。
18、1602 A 5 1/10 页 6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微转换装置, 更具体而言, 涉及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操作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通过使用升压转换器可以获得高于输入电压的输出电压。 已知电荷泵和倍压器作 为升压转换器。 0003 在电荷泵中, 因为增益与级数成正比, 所以为了获得高增益, 需要增加根据步骤提 供的级数。 0004 在倍压器中, 因为需要互补的切换信号, 所以会发生切换损失。 在电荷泵和倍压器 中, 单元级中的增益小于 2。 0005 升压转换器可以通过使用微机电系统 (MEMS) 与电路一起被制造在基板上。然而, 。
19、因为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工艺的 MEMS 仅能使用多晶材料, 所以 MEMS 具有与 材料相关的问题。另外, 会根据材料和热分布发生应力问题, 还会发生钝化问题。 0006 此外, 现有的 MEMS 装置被制造以满足特定目的。因此, 难以使用现有的 MEMS 装置 用于除了其指定目的之外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7 提供一种可以具有高增益和高可靠性并可以用于多种目的的能量转换装置。 0008 提供制造这样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 0009 提供操作这样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 0010 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额外的方面, 且部分将通过该描述变得明显, 或者 通过呈现的实施方。
20、式的实践而了解。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 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 包括多个掺杂区的整体的单晶硅层 ; 振动器, 设置在单晶硅层中并且连接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个掺杂区 ; 第一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振动器的输入信号通过 ; 以及第二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 从振动器输出的信号通过。 0012 单晶硅层中可以包括被密封的空间, 振动器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0013 多个掺杂区可以包括顺序地设置的第一至第三掺杂区, 第三掺杂区可以包括形成 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 p 型掺杂区和 n 型掺杂区, 能量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分离第三掺杂区 的剩余部分与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掺杂区。。
21、 0014 第三掺杂区可以包括连接到所述空间的多个通孔。 0015 能量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三掺杂区上以覆盖多个通孔的密封层。 0016 密封层可以包括多个接触孔, 第一二极管、 第二二极管和第三掺杂区的在第一二 极管与第二二极管之间的部分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暴露。 0017 能量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密封层上以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至第三电极, 其中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6 2/10 页 7 第一至第三电极通过多个接触孔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三掺杂区。 0018 在第一至第三掺杂区之中的相邻掺杂区可以被相反地掺杂。 0019 振动器可以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隔膜。
22、 (diaphragm) 。 0020 振动器可以包括被掺杂以具有与振动器连接到的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 的部分、 以及被掺杂以具有与振动器未连接到的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部分。 0021 第二隔膜可以包括被相反地掺杂的两个部分。 0022 第一隔膜可以包括多个通孔。 0023 振动器和面对第二隔膜的掺杂区可以组成可变电容器。 0024 第二隔膜和面对所述第二隔膜的掺杂区可以总是彼此平行。 0025 能量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固定的极化电荷并且设置在振动器的表面上的绝 缘层。 0026 通过第二二极管输出的信号的电压大于输入信号的电压。 0027 通过第二二极管输出的信号的电压根据下。
23、列等式大于输入信号的电压 : Vout=Cm(max)/Cm(min)Vin, 其中 Vout是通过第二二极管输出的信号的电压, Vin是输入信 号的电压, Cm(max) 是包括振动器和多个掺杂区中的一第一掺杂区的电容器的最大电容, Cm(min) 是该电容器的最小电容。 002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提供操作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 其中该能量转换装置包 括 : 包括多个掺杂区的整体的单晶硅层 ; 设置在单晶硅层中且连接到多个掺杂区中的一个 掺杂区的振动器 ; 第一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施加到振动器的输入信号通过 ; 以 及第二二极管, 其是 PN 结二极管且允许从振动器输出。
24、的信号通过。所述方法包括 : 驱动振 动器 ; 以及通过第二二极管输出根据振动器的驱动的输出信号。 0029 驱动振动器可以包括施加输入电压到第一二极管。 0030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施加同步信号到在第一与第二二极管之间的、 在掺杂区中与第 一和第二二极管电分离的区域, 从而使输出信号高于输入电压。 0031 振动器可以通过施加到能量转换装置的力驱动, 输出信号可以用作用于测量所述 力的物理量的数据。 0032 具有固定的极化电荷的绝缘层可以设置在振动器的表面上以使用能量转换装置 作为俘能器 (energy harvester) 。 0033 单晶硅层中可以包括被密封的空间, 振动器可以设置在所。
25、述空间中。 0034 多个掺杂区可以包括顺序地设置的第一至第三掺杂区, 其中第三掺杂区包括形成 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 p 型掺杂区和 n 型掺杂区, 其中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分离第三掺杂区 的剩余部分与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掺杂区。 0035 振动器可以包括被掺杂以具有与振动器连接到的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 的区域、 以及被掺杂以具有与振动器未连接到的掺杂区的导电性相同的导电性的部分。 0036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制造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包括 : 在第一硅层上形成第一 氧化区, 该第一硅层是单晶的且用 p 型或 n 型掺杂材料掺杂 ; 在第一硅层上生长第二硅层, 该第二硅层以与第一硅层相反的方。
26、式掺杂 ; 形成连接到第一氧化区域并围绕部分第一和第 二硅层的第二氧化区域, 其中由第二氧化区域围绕的所述部分第二硅层连接到形成在第二 氧化区域上方的第二硅层的一部分 ; 在第二硅层上生长第三硅层, 该第三硅层是单晶层且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7 3/10 页 8 用与第二硅层相反的方式掺杂 ; 在第二硅层的形成于第二氧化区域上方的所述部分上形 成连接到第二氧化区域的第三氧化区域, 其中第三氧化区域通过氧化第二硅层的顶表面形 成 ; 在第三硅层上形成与第三氧化区域间隔开且通过第三硅层的剩余部分彼此电分离的第 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 ; 通过去除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的氧化物,。
27、 形成与第一和第三硅层间 隔开且仅连接到第二硅层的振动器 ; 以及密封从其去除了氧化物的部分, 其中第二和第三 硅层通过使用外延生长形成。 0037 形成第二氧化区域可以包括 : 在第一氧化区域外且高于第一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 置处, 形成连接到第一氧化区域的第二十一氧化区域 ; 以及在第一氧化区域上方且在第一 氧化区域内的、 高于第二十一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置处, 形成连接到第二十一氧化区域以 平行于第一氧化区域的第二十二氧化区域, 其中第二十二氧化区域的中间部分保持为未氧 化部分。 0038 形成第三氧化区域可以包括 : 在高于第二氧化区域的位置的位置处, 在第二硅层 上形成连接到第二氧化区域。
28、的第三十一氧化区域 ; 以及在高于第三十一氧化区域的位置的 位置处, 在第二硅层上形成连接到第三十一氧化区域的第三十二氧化区域, 其中第三十二 氧化区域通过氧化在第三十一氧化区域与第三硅层之间的整个第二硅层而形成。 0039 第三十二氧化区域可以延伸到第三硅层。 0040 形成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可以包括 : 在第三硅层中且在第三氧化区域的一侧, 形成连接到第二硅层且与第三氧化区域间隔开的第一 n 型掺杂区 ; 在第三硅层中且在第三 氧化区域与第一n型掺杂区之间, 形成连接到第二硅层且与第一n型掺杂区间隔开的第二n 型掺杂区, 其中第二 n 型掺杂区在第三氧化区域的将连接到第二硅层的所述。
29、一侧形成在第 三硅层中 ; 在第三氧化区域的另一侧且在第三硅层中, 形成未连接到第二 n 型掺杂区和在 第二n型掺杂区外的第二硅层的第三n型掺杂区 ; 以及在第三氧化区域的所述一侧、 在形成 在第三硅层中的第一 n 型掺杂区中形成 p 型掺杂区, 其中第一 n 型掺杂区和第二 n 型掺杂 区同时形成。 0041 形成振动器可以包括 : 在第三硅层中形成通孔, 第三氧化区域通过该通孔暴露 ; 以及经过通孔湿法蚀刻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的氧化物。 0042 第一至第三氧化区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形成 : 注入氧离子 ; 以及退火在注入氧离 子之后获得的所得结构。 0043 密封可以包括形成密封层, 该密封。
30、层形成在第三硅层上以密封通孔。 0044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 在密封层上形成多个通孔, 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通过该多 个通孔暴露且在第一和第二 PN 结二极管之间的第三硅层通过该多个通孔暴露 ; 以及在密 封层上形成连接到所述暴露的第一 PN 结二极管的第一电极、 连接到所述暴露的第二 PN 结 二极管的第二电极、 以及连接到所述暴露的第三硅层的第三电极。 00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 电容器 ; 第一二极管, 其为硅 PN 结二 极管且允许施加到该电容器的输入信号从其通过 ; 和第二二极管, 其为硅 PN 结二极管且允 许从该电容器输出的信号从其通过。 00。
31、46 电容器包括振动器和整体的单晶硅层的掺杂区。 0047 第一二极管包括掺杂有p型掺杂材料的第一硅区和掺杂有n型掺杂材料的第二硅 区, 且第二二极管包括掺杂有p型掺杂材料的第三硅区和掺杂有n型掺杂材料的第四硅区。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8 4/10 页 9 附图说明 0048 通过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 这些和 / 或其它方面将变得明显且更易于 理解, 在附图中 : 0049 图 1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截面图 ; 0050 图 2 是图 1 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 0051 图 3 是示出在图 1 的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二隔膜 (dia。
32、phragm) 接触第一掺杂区时的 瞬间的截面图 ; 0052 图4至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 ; 以及 0053 图 17 至图 19 是示出能量转换装置用作各种器件的情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 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 式。为了清晰, 夸大了附图中示出的层或区域的厚度。 0055 图 1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截面图。 0056 参见图 1, 能量转换装置不包括清晰的分界面 (clear interface) 或者在层之间 的接触表面, 其是包括整体三维 (3D) 结构的单。
33、层。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第一掺杂区 20、 第二 掺杂区 30、 第三掺杂区 40、 第一和第二密封层 22 和 50、 第一和第二隔膜 (diaphragm) 32 和 34、 以及具有预定体积的空间 60。下电极板 10 附接到第一掺杂区 20 的底表面。第一至第 三电极 80、 82 和 84 设置在第二密封层 50 上。 0057 第一掺杂区 20 是用 p 型掺杂材料掺杂的区域。代替 p 型掺杂材料, 第一掺杂区 20 可以包括 n 型掺杂材料。第二掺杂区 30 设置在第一掺杂区 20 上。第二掺杂区 20 是用 n 型掺杂材料掺杂的区域。代替 n 型掺杂材料, 第二掺杂区 20 可以包。
34、括 p 型掺杂材料。第一 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从第二掺杂区 30 延伸。因此, 第一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可以是部分第 二掺杂区 30。第一密封层 22 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掺杂区 20 和 30 之间。第一密封层 22 连接 到第一和第二掺杂区 20 和 30。第一密封层 22 设置在一部分第一掺杂区 20 上。例如, 第一 密封层 22 可以是硅氧化物层。第三掺杂区 40 设置在第二掺杂区 30 上。一部分第三掺杂 区 40 连接到第二掺杂区 30。第三掺杂区 40 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多个通孔 52。通孔 52 连接 到空间 60。第二密封层 50 形成在第三掺杂区 40 上。第二。
35、密封层 50 填充在通孔 52 中并覆 盖通孔 52。第二密封层 50 可以仅填充在一些通孔 52 中。第三掺杂区 40 可以包括在水平 方向上相互间隔开的第四掺杂区42、 第五掺杂区44和第六掺杂区46。 第四掺杂区42、 第五 掺杂区 44 和第六掺杂区 46 的掺杂材料可以与第二掺杂区 30 的掺杂材料相同。第四和第 五掺杂区 42 和 44 连接到第二掺杂区 30。第六掺杂区 46 与第二掺杂区 30 间隔开。第三掺 杂区 40 设置在第二掺杂区 30 与第六掺杂区 46 之间。因为第三掺杂区 40 和第六掺杂区 46 是分别用 p 型和 n 型材料掺杂的硅区, 所以第三和第六掺杂区 。
36、40 和 46 可以组成 PN 结二极 管 (在下文中, 称为第二二极管) 。通孔 52 形成在彼此间隔开的第五掺杂区 44 之间。第四 掺杂区 42 连接到第二掺杂区 30, 并由第三掺杂区 40 围绕。第四掺杂区 42 可以包括第七 掺杂区 48。第七掺杂区 48 可以设置在第四掺杂区 42 内。第七掺杂区 48 接触第二密封层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9 5/10 页 10 50, 第七掺杂区 48 的底部和侧壁由第四掺杂区 42 围绕。第七掺杂区 48 可以是用 p 型掺杂 材料掺杂的硅区。第四掺杂区 42 可以是用 n 型掺杂材料掺杂的硅区。因此, 第四和第七掺 杂。
37、区 42 和 48 可以组成 PN 结二极管 (在下文中, 称为第一二极管) 。第五掺杂区 44 是用于 分离第三掺杂区 40 中的第一和第二二极管的区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方向可以 彼此相反。第一和第二二极管通过第一隔膜 32 彼此连接。空间 60 形成在第一和第三掺杂 区 20 和 40 之间。空间 60 可以设置在多个通孔 52 下面。空间 60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振动的位置。空间 60 通过第一和第二掺杂区 20 和 40、 第一密封层 22 和第二密封 层 50 密封。第一隔膜 32 和第二隔膜 34 经由连接柱 36 彼此连接。第一隔膜 32 设置在第 二。
38、隔膜 34 上方。第一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可以用作单一振动器 32+34。 0058 在能量转换装置开始操作之前, 第一和第二隔膜32和34可以彼此平行。 在能量转 换装置操作时, 第一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可以在空间 60 中振动。第一和第二隔膜 32 和 34 可以由于施加到能量转换装置的电信号、 施加到能量转换装置的动量或者用于加速能量转 换装置的外部物理力或冲击而振动。虽然第一隔膜 32 在空间 60 中振动, 但是第一隔膜 32 和第三掺杂区 40 彼此充分间隔开, 从而彼此不接触。第一隔膜 32 和第二掺杂区 30 可以在 水平方向上设置在相同水平处。第一隔膜 32 。
39、连接到第二掺杂区 30。第一隔膜 32 可以是第 一掺杂区 30 的一部分。多个通孔 32h 可以形成在第一隔膜 32 中。连接柱 36 可以由与第 一隔膜 32 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二隔膜 34 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在与第一密封层 22 相同 的水平。第二隔膜 34 和第一掺杂区 20 彼此间隔开。在能量转换装置操作时, 第二隔膜 34 可以瞬时接触第一掺杂区 20。第二隔膜 34 可以包括下层 20a 和设置在下层 20a 上的上层 30a。下层 20a 和上层 30a 是整体的并且彼此连接。下层 20a 和上层 30a 可以由相同的材 料形成且可以用不同的掺杂材料掺杂。下层 20a 可以由。
40、与第一掺杂区 20 的材料相同的材 料 (例如, 单晶硅层) 形成。下层 20a 用与第一掺杂区 20 的掺杂材料相同的掺杂材料掺杂。 上层 30a 可以用与第二掺杂区 30 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上层 30a 可以用与第二掺杂区 30的掺杂材料相同的掺杂材料掺杂。 因为第二隔膜34包括下层20a, 其由与第一掺杂区20 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具有与第一掺杂区 20 相同的掺杂特性, 所以当第二隔膜 34 在能量转换 装置操作时接触第一掺杂区 20 时, 瞬时形成 PN 结电容器, 由此获得相对高的电容。形成在 第三掺杂区 40 上的第二密封层 50 覆盖第四至第七掺杂区 42、 44、 46 和 。
41、48。多个接触孔形 成在第二密封层 50 中。第六掺杂区 46 和第七掺杂区 48 通过多个接触孔暴露。第三掺杂 区 40 的在通孔 52 与邻近第六掺杂区 46 的第五掺杂区 44 之间的顶表面通过多个接触孔中 的其中之一暴露。相互间隔开的第一至第三电极 80、 82 和 84 设置在第二密封层 50 上。第 一电极80通过其中一个接触孔接触第七掺杂区48。 电压可以通过第一电极80施加到能量 转换装置。第二电极 82 通过其中一个接触孔接触第三掺杂区 40。预定电压或特定的外部 信号可以通过第二电极 82 施加到能量转换装置。第三电极 84 通过其中一个接触孔接触第 六掺杂区 46。从能量。
42、转换装置输出的电压, 例如升高的电压 (boosted voltage) , 可以通过 第三电极 84 输出到外部。 0059 图 2 是图 1 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0060 在图2中, 二极管D1相应于图1中的第一二极管, 二极管D2相应于图1中的第二二 极管。二极管 D1和 D2如图 2 所示地布置。如果图 1 中的第一至第七掺杂区 20、 30、 40、 42、 44、 46 和 48 被相反地掺杂, 则图 2 中的二极管 D1和 D2可以相反地布置。在图 2 中, 电容器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10 6/10 页 11 Cm, 即, 可变电容器, 相应于图。
43、 1 中的通过振动器 32+34、 第一掺杂区 20 以及在振动器 32+34 与第一掺杂区 20 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电容器。电容器 Cload是在图 1 的能量转换装置外面的 负载电容器 (未示出) 。另外, 在图 2 中, Vin是施加到图 1 的第一电极 80 的输入电压, Vcont 是施加到图 1 的第二电极 82 的电压。Vout是通过图 1 的第三电极 84 输出到外部的输出电 压。此外, 图 2 的 Vc是施加到图 1 的振动器 32+34 的电压。因为电压和电容彼此成反比, 并 且振动器 32+34 是电容器 Cm的元件, 所以电压 Vc根据振动器 32+34 的振动而随时间变。
44、化。 0061 将参考图 2 简要说明图 1 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操作。 0062 施加输入电压 Vin并对电容器 Cm充电。当电容器 Cm的电容是最大电容且电荷不变 时, 电压 Vc根据振动器 32+34 的振动而与电容器 Cm的电容的变化率成比例地增加。在该情 形下, 二极管 D1被反向偏置至电压 Vc, 二极管 D2被正向偏置至电压 Vc。因此, 电容器 Cload由 电容器 Cm的电荷通过二极管 D2被充电以具有电压 Vc的电势。这样的事件在振动器 32+34 振动时连续发生并且电容器Cm的电容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变化。 因此, 如果振动器32+34 比电路的时间常数 (time cons。
45、tant) 更快地振动, 则可以获得具有纹波 (ripple) 但是高于 输入电压 Vin的直流 (DC) 输出电压 Vout。输出电压 Vout可以通过以下等式定义 : 0063 Vout=Cm(max)/Cm(min)Vin (1) 0064 在等式 1 中, Cm(max) 表示电容器 Cm的最大电容, Cm(min) 表示 Cm的最小电容。 0065 普通电容器的电容与组成该普通电容器的电极的面积成正比, 且与电极之间的间 距成反比。因此, 当第二隔膜 34 与第一掺杂区 20 之间的间隙最大时, 电容器 Cm的电容最 小。 0066 在第二隔膜 34 如图 3 所示地接触第一掺杂区 。
46、20 时, 电容器 Cm的电容最大。此时, 振动器32+34与第一掺杂区20之间产生PN结。 因此, 电容器Cm具有结电容。 结电容可以根 据掺杂浓度和施加到形成在彼此瞬间接触的第一掺杂区 20 与振动器 32+34 之间的 PN 结的 反向偏置电压的大小确定。因为掺杂浓度被调整为具有高于施加到 PN 结的反向偏置电压 的击穿电压, 所以可以因此确定结电容。 当以此方式获得结电容时, 可以实现比具有平行板 结构的现有电容器中通过减小电极之间的间距而可能获得的电容比 (capacitance ratio) 更高的电容比。因此, 与传统能量转换装置相比, 能量转换装置可以更高地提升电压。也就 是说。
47、, 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具有比传统能量转换装置高的增益。 0067 如图 3 所示, 当振动器 32+34 被驱动时, 第一隔膜 32 弯曲, 第二隔膜 34 不弯曲且 保持平行于第一掺杂区 20。即使在第一隔膜 32 向上弯曲时, 第二隔膜 34 和第一掺杂区 20 也继续保持彼此平行。因此, 在第二隔膜 34 被驱动时, 第一掺杂区 20 与第二隔膜 34 的面 对第一掺杂区 20 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然而, 当第二隔膜 34 位于任意 (arbitrary) 位置时, 都可以防止第一掺杂区 20 与第二隔膜 34 之间的间距随着表面的部分而变化。因 此, 当第二隔膜 34 位于任意位置。
48、时, 在该位置获得的电容都可以被最大化。 0068 图4至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制造能量转换装置的方法的截面图。 在 该情形下, 与图 1 至图 3 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将不再给出其说明。 0069 参见图 4, 掩模 M1 形成在用 p 型掺杂材料掺杂的第一硅层 200 上。第一硅层 200 可以是单晶硅层, 并可以具有例如指定的晶向 。代替 p 型掺杂材料, 第一硅层 200 可 以用 n 型掺杂材料掺杂。第一硅层 200 的顶表面的暴露部分由掩模 M1 定义。氧离子 70 注 入到第一硅层 200 的顶表面的暴露部分中。接着, 氧离子 70 注入到其中的第。
49、一硅层 200 被 说 明 书 CN 102951602 A 11 7/10 页 12 退火。因此, 第一氧化区域 70a 形成在第一硅层 200 的顶表面下面。设置在第一硅层 200 的顶表面与第一硅层 200 的第一氧化区域 70a 之间的部分相应于图 1 的第二隔膜 34 的下 板 20a。第一氧化区域 70a 的深度、 厚度和宽度可以随着掩模 M1 的图案化 (patterning) 以 及离子注入条件 (例如, 注入能量) 而变化。在第一氧化区域 70a 形成之后, 去除掩模 M1。 0070 参见图 5, 第二硅层 300 形成在包括第一氧化区域 70a 的第一硅层 200 上。第二硅 层300可以是单晶硅层。 第二硅层300可以以与第一硅层200的掺杂方式相反的方式掺杂。 例如, 当第一硅层 200 用 p 型掺杂材料掺杂时, 第二硅层 300 可以用 n 型掺杂材料掺杂。第 二硅层 300 可以经由外延生长形成。第二硅层 300 可以原位形成, 并可以在形成的同时掺 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