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杆和片梭织机.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4442732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9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剑杆和片梭织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剑杆和片梭织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剑杆和片梭织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剑杆和片梭织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剑杆和片梭织机.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0632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30 C N 1 0 2 9 0 6 3 2 4 A *CN102906324A* (21)申请号 201180021549.3 (22)申请日 2011.04.26 2010/0257 2010.04.29 BE D03D 47/20(2006.01) D03D 47/23(2006.01) (71)申请人必佳乐公司 地址比利时伊帕 (72)发明人 D.莫内克利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陈国慧 傅永霄 (54) 发明名称 剑杆和片梭织机 (57) 摘要 用于片梭。

2、织机的剑杆及片梭织机,其中剑杆 (1)包括片梭带(2)和附加到片梭带(2)的耐磨 元件(20),片梭带(2)包括能够供耐磨元件(20) 连接的刚硬顶部(10),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 (20)包括互补的连接部件(6,7),它们包括舌部 (11)和凹部(21),通过使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 (I)滑动而能够将舌部(11)引入到凹部(21)中, 并且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 状配合方式保持在凹部(21)中,其中片梭(3)能 够由紧固元件(14,24)附接到刚硬顶部(10)和耐 磨元件(20),紧固元件(14,24)定位在不与耐磨 元件(20)的连接部件(6)或刚硬顶部(1。

3、0)的连接 部件(7)重合的区域(15,16)中。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10.29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EP2011/056558 2011.04.26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34953 EN 2011.11.03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1 页 1/2页 2 1. 一种用于片梭织机的剑杆,其包括片梭带(2)和附加到所述片梭带(2)的耐磨元件 (20),其中所述片梭带。

4、(2)包括能够供所述耐磨元件(20)连接的刚硬顶部(10),其中所述 刚硬顶部(10)和所述耐磨元件(20)包括互补的连接部件(6,7),它们包括舌部(11)和凹部 (21),其中通过使所述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滑动而能够将所述舌部(11)引入到所述 凹部(21)中,并且其中所述舌部(11)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 持在所述凹部(21)中,其特征在于,片梭(3)能够由紧固元件(14,24)附接到所述刚硬顶部 (10)和所述耐磨元件(20),所述紧固元件(14,24)定位在不与所述耐磨元件(20)的连接部 件(6)或所述刚硬顶部(10)的连接部件(7)重合的区域(。

5、15,16)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20)包括凹部(21),从所述 刚硬顶部(10)伸出的细长舌部(11)能够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引入到该凹部(21)中。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刚硬顶部(10)与所述片梭带(2) 一体地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入方向(I)与所述剑 杆(1)的纵向方向(L)一致。 5. 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舌部(11)与所述凹部 (21)之间的容隙和/或游隙最小。 6. 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11)。

6、通过夹持连接 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21)中。 7. 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20)的凹部 (21)包括确定所述耐磨元件(20)中的内部空间(28)的连续环绕外周壁(27)。 8. 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20)包括凹部 (21)和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的狭槽(29),该狭槽允许具有T形剖面的舌部(11)引入到 所述凹部(21)中并且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 (21)中。 9. 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11)以防止相对于 所述片梭带(2)转动。

7、的方式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21)中,更具体的是防止绕着 与所述引入方向(I)平行的轴线(37)旋转的方式。 10. 一种片梭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梭织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 剑杆(1)。 11. 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剑杆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 (20)能够连接到剑杆(1)的片梭带(2)的刚硬顶部(10),其中所述刚硬顶部(10)和所述耐 磨元件(20)包括互补的连接部件(6,7),它们包括舌部(11)和凹部(21),其中通过使所述 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滑动而能够将所述舌部(11)引入到所述凹部(21)中,并且其 中所述舌部(11)沿着。

8、所述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21) 中,其特征在于,片梭(3)能够由紧固元件(14,24)附接到所述耐磨元件(20),所述紧固元 件(14,24)定位在不与所述耐磨元件(20)的连接部件(6)重合的区域(15,16)中。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耐磨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20)的凹部(21)包括 确定所述耐磨元件(20)中的内部空间(28)的连续环绕外周壁(27)。 13.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耐磨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20)包括凹部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06324 A 2/2页 3 (21)和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的狭槽。

9、(29),该狭槽允许具有T形剖面的舌部(11)引入到 所述凹部(21)中并且沿着所述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 (21)中。 14. 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耐磨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11)以防 止相对于所述片梭带(2)转动的方式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21)中,更具体的是 防止绕着与所述引入方向(I)平行的轴线(37)旋转的方式。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06324 A 1/7页 4 剑杆和片梭织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片梭织机的剑杆,其中所述剑杆包括片梭带和设置在所述剑 杆的前端的耐磨元件。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这。

10、种剑杆的耐磨元件以及一种具有这种 剑杆的片梭织机。 背景技术 0002 关于片梭织机,也称为剑杆织机,片梭附接在剑杆的前端用于移动片梭通过梭口。 用于片梭织机的剑杆通常包括柔性片梭带或者相对刚硬的片梭带,也称为片梭杆。片梭带 通常基本上由增强的并且相对柔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具有碳纤维的环氧树脂。剑杆的前端 通常旨在用于引导剑杆,通常被增强并且具有刚硬的设计,以确保很好地引导剑杆通过梭 口。并且,剑杆的前端通常被增强并且具有刚硬的设计,以确保将片梭牢固且紧密地安装在 剑杆的前端。 0003 在编织期间,剑杆的前端是剑杆进入梭口的第一部分,并且是实现与经纱和/或 引导钩接触的第一部分,从而在前端导致。

11、磨损,其中引导钩在梭口中引导片梭和/或剑杆。 此外,磨损会受到设置在前端的片梭的重量的偏心的消极影响,该重量偏心在剑杆中产生 了扭转力并且可能导致与引导钩及经纱的无意接触,这还可能导致剑杆和引导钩的进一步 磨损。 0004 EP 1 586 683 A2描述了一种由增强合成材料制成的片梭带,在该片梭带上设置 有耐磨材料层以延长片梭带的使用寿命。 0005 在剑杆的前端设置耐磨元件以延长剑杆的使用寿命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耐磨 元件通常由耐磨材料制成,被增强并且具有刚硬的设计。耐磨元件通常意在用于引导剑杆。 耐磨元件可以例如通过焊接、胶接或者铸造永久地附加到剑杆,如在WO 2008/155105。

12、中描 述的,但是当耐磨元件受到磨损并且需要更换时,那么剑杆的其余部分也同样失去。因此提 供可以被更换的可更换的耐磨元件是有利的,同时剑杆的其余部分更特别的是片梭带可以 进一步使用。 0006 EP 1 013 806 B1描述了一种具有片梭的剑杆,其包括片梭带、具有刚硬结构的支 撑板、以及为了保护片梭下侧的防磨板。这些元件拧在一起。 0007 EP 0 623 694 B2和JP U 60-60482每个描述了一种形成为两个不同部分的剑杆, 其包括基体部分和由不同材料制成并且可以连接到基体部分的可更换部分,其中可更换部 分具有容纳基体部分的定型端部的定型刀片。 0008 从现有技术已知的耐磨元。

13、件与片梭带的组合具有这样的缺点,即不能确保耐磨元 件与剑杆的其余部分更具体的是与片梭带之间的对齐和牢固。每个已知方案总是具有这样 的风险,即例如由于不谨慎的紧固、灰尘、有缺陷螺钉或者由于较小的变形,而在组装期间 导致耐磨元件不能相对于片梭带正确地对齐。这在剑杆的耐磨元件可以实现与经纱或引导 钩的接触时是尤其不利的,其中未正确对齐的耐磨元件、片梭带、经纱和/或引导钩可能都 被损坏。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2/7页 5 0009 US 3,5802,291描述了一种输送片梭,其包括由塑性材料制成的主体,并且具有将 纬纱接纳在它们之间的上钳口和下钳口。主体固定在由相同塑性材料制成的。

14、支撑件内,该 支撑件继而安装在皮带的端部,皮带引起片梭的交替运动。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剑杆,其包括具有刚硬顶部的片梭带和能去除地连接 到所述片梭带的刚硬顶部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可靠地连接到刚硬顶部并且相对 于所述片梭带正确地对齐。 0011 该目的由具有权利要求1、10和11的特征的剑杆、织机和耐磨元件解决。 0012 根据本发明,剑杆包括片梭带和附加到所述片梭带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片梭带 包括能够供所述耐磨元件连接的刚硬顶部,其中所述刚硬顶部和所述耐磨元件包括互补的 连接部件,它们包括舌部和凹部,其中通过使所述舌部沿着引入方向滑动而能够将所述舌 部引入到所述。

15、凹部中,并且其中所述舌部沿着所述引入方向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 持在所述凹部中,更具体地沿着与所述引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片梭能够通过紧固元件附接 到所述刚硬顶部和所述耐磨元件,所述紧固元件定位在不与所述耐磨元件的连接部件或所 述刚硬顶部的连接部件重合的区域中。 0013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包括片梭带的剑杆的耐磨元件,所述耐磨元件能 够连接到片梭带的刚硬顶部,其中所述刚硬顶部和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互补的连接部件,它 们包括舌部和凹部,其中通过使所述舌部沿着引入方向滑动而能够将所述舌部引入到所述 凹部中,并且其中所述舌部沿着所述引入方向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 中,更具体地沿。

16、着与所述引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片梭能够通过紧固元件附接到所述耐磨元 件,所述紧固元件定位在不与所述耐磨元件的连接部件重合的区域中。 0014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剑杆的片梭织机。 0015 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在相同条件下由具有比所述片梭带更高耐磨性的材料制成的 元件称为耐磨元件。根据优选实施例,耐磨元件由纤维增强聚酰胺制成,其中所述纤维例如 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所述耐磨元件还可以包括提高耐磨性的添加物,例如 聚四氨乙烯(特氟纶)。 0016 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形状配合地保持”意味着建立了一种连接,其中所述舌部和 所述凹部保持在由形成两者之间的连接的连接部件的形。

17、状确定的某个相互位置。 0017 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刚硬顶部”表示片梭带的具有足够刚硬设计例如被足够增强 的顶部,以便允许所述耐磨元件与片梭带连接并且允许很好地引导所述片梭带通过所述梭 口。 0018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所述耐磨元件通过两个部件沿着所述引入方向的相对运 动,能够容易地连接到所述刚硬顶部。利用舌部和凹部形成的形状配合连接允许在所述片 梭带与所述耐磨元件之间的完全对齐,并且这样形成的剑杆具有能够与制成为整体的剑杆 的刚度相比的刚度。因此,在连接区域中可以省略用于将所述片梭带与所述耐磨元件互相 紧固的螺钉或其他固定元件。避免在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片梭带之间的连接区域中使用固 定元。

18、件是有利的,因为避免了在连接位置处的例如由开口和螺纹孔等产生的局部薄弱。这 还允许将耐磨元件能去除地连接到片梭带。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3/7页 6 0019 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两者都设置有用于紧固元件的开口,以便将片梭紧固到刚硬 顶部和耐磨元件。为了被紧固,耐磨元件和片梭带通过沿着引入方向的相对运动来连接,引 入方向优选地是所述片梭带的纵向方向。这例如通过使所述耐磨元件在所述刚硬顶部上滑 动来实现。随后,将片梭附接到耐磨元件和片梭带两者。在已经附接了所述片梭之后,这样 防止了耐磨元件与片梭带之间的无意相对运动。优选地,所述片梭通过螺钉紧固,以便如果 必要时总是能够容易地更。

19、换所述片梭和/或所述耐磨元件。根据本发明,能够快速且简单 地组装剑杆,其中防止了所述耐磨元件的不正确对齐并且粘合剂的使用是多余的。所述紧 固元件定位在不与耐磨元件和刚硬顶部的连接部件重合的区域中,换句话说,不与凹部和 舌部的周围重合,以便不会使所述连接部件弱化。根据一个实施例,用来附接片梭的螺钉不 位于用于连接耐磨元件和刚硬顶部的连接区域中。 0020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耐磨元件设置有凹部,从片梭带的刚硬顶部伸出的细长舌 部可以沿着所述引入方向引入到该凹部中。为了将所述耐磨元件连接到所述刚硬顶部,使 所述细长舌部滑动到所述凹部中,其中所述舌部和所述凹部用作用于对齐所述耐磨元件的 定位元件。以。

20、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连接,其中所述耐磨元件以基本上形状配合方式沿着 引入方向以外的每个方向保持。具有凹部的耐磨元件和设置到片梭带的刚硬顶部的舌部是 容易制造的。 0021 优选地,所述片梭带与所述刚硬顶部一体地形成。作为其结果,所述耐磨元件能够 不会有任何可能的不正确对齐地紧固到所述片梭带,并且防止了剑杆的刚度损失。 0022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引入方向与所述剑杆的纵向方向一致,更具体地,所述引入 方向与所述剑杆的运动轴线一致,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和/或所述片梭带的刚硬顶部沿着所 述剑杆的运动轴线相互运动以形成连接。这样允许以有限的尺寸设计凹部和舌部,同时仍 然能够实现防止任何不正确对齐的形状。

21、配合连接。 0023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使所述舌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容隙、更具体的是一定正游隙 最小,例如,选择为大到0.2mm数量级的游隙,例如大约0.05mm到0.1mm的游隙。换句话 说,耐磨元件和片梭带以游隙足够小以防止任何可能的不正确对齐的方式形成。优选地,游 隙可以是使得所述耐磨元件保持能够容易地组装到所述片梭带,其中根据一个实施例,片 梭带与耐磨元件之间的连接被固定,例如通过装配在距凹部和舌部一定距离处的螺钉来固 定。 0024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片梭带与耐磨元件之间的连接用粘合剂固定,优选地利用可 以被解开例如可以被加热解开的粘合剂。根据一个实施例,耐磨元件和片梭带通过引入到 所。

22、述凹部中的粘合剂而牢固地附接。根据其他实施例,粘合剂以这样的方式添加在腔室中, 腔室设置于片梭带的侧壁中和/或耐磨元件的侧壁中,即当为粘合剂提供空间时不增大片 梭带与耐磨元件之间的游隙的方式。 0025 根据优选实施例,舌部与凹部之间的容隙选择为以便在耐磨元件与片梭带之间形 成夹持连接,以便例如螺钉等固定元件或粘合剂的使用是多余的。在该情况下,容隙选择为 实现具有一定夹持力的夹持连接。如果舌部和凹部不具有平滑的侧壁,则夹持连接已经可 以通过微小的正游隙来实现。然而,也可以选择负游隙来实现期望的夹持应力。在该情况 下,负游隙例如可以是在0.01mm到0.1mm之间,例如大约0.05mm。通过这样。

23、的夹持连接,将 舌部夹持在凹部中,以便所述舌部也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凹部中。这样也具有实现片梭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4/7页 7 带与耐磨元件之间的刚硬连接的优点。 0026 根据优选实施例,至少耐磨元件设置有引导元件,尤其是设置有引导凹槽、和/或 在运动通过梭口尤其是通过经纱期间用于引导片梭的引导表面、和/或引导钩。优选地,在 剑杆的引导元件附近避免了紧固元件和/或固定元件,因为尤其是螺钉会导致对引导钩造 成过度磨损或者会损坏经纱。当使用引导钩时,因此,当固定耐磨元件与片梭带之间的连接 和/或当将片梭附接在不用来引导片梭带和/或耐磨元件的区域中时,优选的是仅使用螺 钉。根。

24、据本发明的连接允许不使用螺钉地在引导元件的位置处将耐磨元件容易地紧固到片 梭带,而在片梭带与耐磨元件的连接部件的位置处不会有任何可能的不正确对齐和刚度损 失。 0027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耐磨元件的凹部设置有限定所述耐磨元件中的内部空间的 连续环绕外周壁。所述凹部设置有例如矩形剖面,其包括实现与所述舌部的侧壁的接触以 形成形状配合连接的四个侧壁。为了形成夹持连接,这些侧壁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设计,即它 们例如完全或者局部地平行于所述引入方向并且在舌部和凹部之间具有小的游隙或容隙。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舌部的侧壁位置处,所述舌部基本上由所述耐磨元件中的内部空间的 侧壁环绕。矩形剖面也具有以下优点:不。

25、仅沿着剑杆的纵向方向能够实现精确地对齐,而且 相对于片梭带的纵向方向能够实现精确的径向对齐。上述的剖面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例 如是正方形剖面、三角形剖面、多边形剖面、或者允许形状配合连接的任何其他剖面。 0028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耐磨元件包括凹部和沿着所述引入方向的狭槽,其允许 具有T形剖面的舌部引入到所述凹部中,并且沿着所述引入方向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 式保持在所述凹部中。在该情况下,所述耐磨元件在所述凹部的外周壁处设置有狭槽,其沿 着引入方向从所述凹部延伸,并且其允许将所述耐磨元件连接到设置有T形舌部的刚硬顶 部。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带基杆和横杆的具有T形剖面的舌部称为T形舌部。当将。

26、所述刚 硬顶部连接到所述T形舌部和耐磨元件时,所述横杆延伸穿过所述狭槽,而所述基杆以形 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中。与具有矩形剖面的舌部相比,所添加的附加材料提高了包 括T形舌部的刚硬顶部的刚度。所述狭槽优选地从所述凹部的外周壁延伸直到所述耐磨元 件的侧壁,这允许耐磨元件的精确制造,尤其是当所述耐磨元件通过注射成型生产时。在该 情况下,在注射成型期间,模具中的型芯可以被支撑,其需要用来定形所述耐磨元件中的凹 部。 0029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耐磨元件不仅由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所述凹部中的舌部 沿着所述引入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保持,并且保持为防止所述耐磨元件相对于所述片梭带 转动,更具体地防止绕。

27、着与所述引入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作为其结果,所述耐磨元件相对 于沿着所述引入方向的轴线定位在严格定义的径向角度位置,从而防止了绕着该轴线的旋 转。 0030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舌部设置在所述片梭带上并且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耐磨元 件中。这样允许由纤维增强材料制造所述片梭带和舌部,其中纤维沿着所述片梭带的纵向 方向延伸。这样允许生产具有较小剖面的刚硬舌部。在该情况下,所述耐磨元件的凹部具 有比所述舌部大的剖面,这允许使用由较小刚度的材料制成的耐磨元件,因为较大的剖面 确保刚硬的耐磨元件。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5/7页 8 附图说明 0031 下面,参考下面的简图更详细地描述本。

28、发明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似部分由相 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图1示意性地表示片梭带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在连接之前的立体图; 图2示意性地表示来自图1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在连接之后的立体图; 图3示意性地表示附接有片梭的来自图2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的立体图; 图4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3的横向平面IV的剖面,同时示意性地示出了引导钩; 图5示意性地表示来自图2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沿着图2的纵向平面V的剖面; 图6示意性地表示耐磨元件沿着图3的横向平面IV的剖面; 图7示意性地表示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的第二实施例在连接之前的立体图; 图8示意性地表示来自图7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在连接之后的立体图; 图9示。

29、意性地表示沿着图8的横向平面IX的剖面; 图10示意性地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刚硬顶部和耐磨元件的与来自图5的剖面相似 的剖面; 图11表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剑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图1至图5表示剑杆1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设置有刚硬顶部(stiff top)10的 片梭带2和可以能去除地连接到刚硬顶部10的耐磨元件20。图1表示刚硬顶部10和耐磨 元件20在它们被连接之前的视图。刚硬顶部10包括延伸超过刚硬顶部10的细长舌部11, 而耐磨元件20包括可以与舌部11配合的凹部21。图2表示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连 接的视图。图3表示剑杆1的视图,其中在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上。

30、,片梭3连接到剑 杆1。在该情况下,片梭3附接到剑杆1的前端4附近,在那里也装配了耐磨元件20。图4 表示在刚硬顶部10的舌部11和凹部21处的剖面,并且示出耐磨元件20如何由引导钩5 引导。这样的引导钩5更详细地描述在WO2006/037619中。图5表示刚硬顶部10的舌部 11和耐磨元件20的凹部21在它们互相连接时的纵向剖面。 0033 刚硬顶部10与片梭带2一体地形成。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引入方向I与片梭带2 的纵向方向L一致,换句话说引入方向I与纵向方向L平行地延伸。为了将耐磨元件20连 接到刚硬顶部10,将舌部11引入到耐磨元件2的凹部21中。当已经引入了舌部11时,耐 磨元件20和。

31、刚硬顶部10相对于彼此完全对齐。 0034 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分别具有互补的连接部件6、7,更具体地舌部11和凹 部21。连接部件6包括从刚硬顶部10伸出的舌部11,而连接部件7包括设置在耐磨元件 20中的凹部21。舌部11和凹部21可以互相连接,更具体地可以能去除地彼此连接。为此, 可以通过使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滑动而将舌部11引入到凹部21中。当舌部11引入到 凹部21中时,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以形状配合方式保持在凹部21中,并且 以便防止相对于片梭带转动,更具体地防止绕着与引入方向I平行的轴线37旋转。 0035 如图4至图6所示,通过连接部件6和7形成接触表面30。

32、,其允许舌部11以形状 配合方式保持在凹部21中。在该情况下,使得舌部11与凹部21之间的游隙最小,例如接 触表面30之间的0.05mm数量级的游隙。接触表面30由连接部件6的舌部11的侧壁16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6/7页 9 和连接部件7的凹部21的外周壁27形成。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在刚硬顶部10 处,连接部件6除了包括舌部11以外还包括压型12,并且在耐磨元件20处,连接部件7除 了包括凹部21以外还包括适于压型12的压型22。压型12和压型22形成为互补,并且是 有利的以便改进片梭带2与耐磨元件20之间的连接,尤其以便抵消如图1所示会施加到舌 部11上的弯。

33、矩A或B。 0036 在引入之后,如图3所示,可以将片梭3附接到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为此, 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两者都设置有开口13、23。片梭3可以通过使用穿过开口13、 23引入的紧固元件14、24来附接。片梭3附接到片梭带2还固定了刚硬顶部10与耐磨元 件20之间的连接。这样还防止在使用期间,更具体地在编织期间刚硬顶部10的耐磨元件 20会相对于片梭带2沿着引入方向I滑动。 0037 开口13、23的位置以这样的方式选择,确保例如由螺钉形成的紧固元件14或24 定位在图2中由虚线示出的区域15和25中,该区域15、25不与连接部件6和7重合,更具 体地不穿透到耐磨元件20的。

34、凹部21的连接区域中,也不在刚硬顶部10的舌部11处延伸。 这可以在图4中示出的剖面中见到。 0038 如可以在图4中最佳见到的,耐磨元件20设置有引导凹槽26,引导凹槽26与设置 在织机的引导钩5上的引导元件8配合。开口13、23的位置也选择为确保紧固元件14、24 不与引导钩5干涉。 0039 如可以在图6中最佳见到的,耐磨元件20的凹部21包括确定耐磨元件20中的形 成凹部21的内部空间28的连续环绕外周壁27。外周壁27还确定如图4所示的接触表面 30,其中与如图1所示的舌部11的侧壁16有接触。 0040 图7和图9表示刚硬顶部10和可以能去除地连接到刚硬顶部10的耐磨元件20 的第。

35、二实施例。图7表示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在两者连接之前的视图。图8表示当 连接时的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图9表示根据该第二实施例的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 件20在舌部11和凹部21处的剖面,更具体地沿着来自图8的平面IX。 0041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关于其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的刚硬顶 部10和耐磨元件20不同。根据第二实施例,包括基杆17和横杆18的具有T形剖面的舌 部11设置到刚硬顶部10。凹部21在外周壁27中具有狭槽29,在将刚硬顶部10与耐磨元 件20连接时,狭槽29可以与刚硬顶部10的横杆18配合。T形舌部11沿着引入方向I引 入到凹部21中,其中舌部1。

36、1的横杆18延伸穿过狭槽29,而基杆17基本上以形状配合方式 保持在凹部21中。就T形舌部11的刚度而言,横杆18是有利的。在该实施例中,接触表 面33由连接部件6的基杆17的侧壁31和与其互补的连接部件7的凹部21的外周壁27 形成,并且由连接部件6的横杆18的侧壁32和与其互补的连接部件7的狭槽29的侧壁34 形成。在该情况下,狭槽29既沿着引入方向I延伸又横向于引入方向I从凹部21的外周 壁27延伸,并且延伸直到耐磨元件20的侧壁,更具体地既沿着剑杆1的纵向方向L延伸又 横向于剑杆1的纵向方向L延伸,并且如图8所示延伸直到耐磨元件20的顶侧壁35。 0042 图10表示具有舌部11的刚硬。

37、顶部10和可以能去除地连接到刚硬顶部10的耐磨 元件20的第三实施例。在该情况下,示出了舌部11和凹部21的进一步变形,其中舌部11 具有两个连续部19和36,它们具有互相不同的剖面,并且其中凹部21以对应方式设计以便 形成形状配合连接,更具体的是具有互补连接部件6和7的形状配合连接。在该实施例中,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7/7页 10 在耐磨元件20和舌部11之间形成有腔室9,粘合剂可以推入到该腔室9中,使用粘合剂来 固定耐磨元件20与刚硬顶部10之间的连接。根据一个变形(未示出),这些腔室9可以包 括通向周围环境的开口,以便在组装期间允许过剩的粘合剂流出并且被去除。 00。

38、43 图11示出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舌部11包括可以与凹部21的锚固元件40配合的 锚固元件38。在引入凹部21中期间,锚固元件38可以朝向彼此弹性地移动直到它们可以 与锚固元件40配合。这样允许锚固在舌部11与凹部21之间形成的形状配合连接。为了 允许将耐磨元件20再次从片梭带2去除,可以在耐磨元件21中设置开口39,以便从凹部 21的锚固元件40去除舌部11的锚固元件38,更具体地以便以舌部11可以再次从凹部21 去除的方式将它们推向彼此。 0044 根据一个变形(未示出),耐磨元件20可以包括可以与设置在片梭带2的刚硬顶部 10的位置处的凹部配合的舌部。在该情况下,舌部和凹部可以以与以上描。

39、述相似的方式彼 此配合,以便沿着引入方向I以外的方向在片梭带2与耐磨元件20之间形成形状配合连 接。 0045 根据一个变形(未示出),除了舌部11和与之配合的凹部21以外,还可以提供第二 或后续舌部,其平行于舌部11设置,并且可以与也平行于凹部21设置的第二或后续凹部配 合。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相对较小舌部能够实现很好地对齐,例如通过将这些部件沿 着剑杆的纵向方向放置为互相间隔开一定距离。 0046 根据另一个变形(未示出),刚硬顶部10和耐磨元件20两者每个都可以设置有舌 部和凹部,其中刚硬顶部10的舌部与耐磨元件20的凹部配合,并且耐磨元件20的舌部与 刚硬顶部10的凹部配合。 00。

40、47 限定在权利要求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剑杆1、耐磨元件20以及片梭织机不限于通过 示例表示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还可以包括落入权利要求内的其变形和组合。 说 明 书CN 102906324 A 10 1/11页 11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1 2/11页 12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2 3/11页 13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3 4/11页 14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4 5/11页 15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5 6/11页 16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6 7/11页 17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7 8/11页 18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8 9/11页 19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19 10/11页 20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20 11/11页 21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6324 A 2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