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443658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0.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pdf(3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98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11 C N 1 0 4 3 3 9 8 6 0 A (21)申请号 201410392451.4 (22)申请日 2014.08.11 2013-167010 2013.08.09 JP B41J 2/01(2006.01) (71)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 (72)发明人榎本胜己 渡边峻介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5 代理人黄威 苏萌萌 (54) 发明名称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57) 摘要 一种可实现小型化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 喷射装置。该液体喷。

2、射头具备液体喷出单元 (1001),液体喷出单元(1001)具备:压力产生室 组,其由与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21)以成对的 方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 室(12)构成;外壳部件(40),其与压力产生室组 连通且保持液体,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 反侧且在从该相反侧俯视观察压力产生室组时的 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 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口(44),第一液体 喷出单元(1001A)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1B) 在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上,被配置 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平行的位置处,并且外壳 部件的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 出单。

3、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 重叠。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9页 附图1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9页 附图1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9860 A CN 104339860 A 1/2页 2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液体喷出单元,所述液体喷出单元具备: 压力产生室组,其由与被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以成对的方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被 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室构成; 外壳部件,其与所述压力产生室组连通且对液体进行保持, 所述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反侧。

4、,且在从所述相反侧俯视观察所述压力产生室 组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 口, 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 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外壳部件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 元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 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 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

5、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 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设为单元对,且单元对排列存在 有多对的情况下,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 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一方单元对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有的。

6、所述 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 述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 入口,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 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于与所述一方单元对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中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 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 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

7、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 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处。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部件为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中分体的部件,所 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二外壳 部件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错开的位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339860 A 2/2页 3 置上,且所述第一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件为通用的部件。 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

8、述的液体喷射头。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339860 A 1/19页 4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 种作为液体而喷出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以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喷出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可以列举出喷出油墨滴的喷墨式记录头。 作为该喷墨式记录头,例如提出有如下的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具备:头芯片,其具备形成有 与喷嘴连通的压力产生室的流道形成基板;外壳部件,其对与被设置于头芯片中的压力产 生单元连接的配线基板进行保持;流道部件,其被设置于该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上(例 如,参照。

9、专利文献1)。 0003 然而,虽然外壳部件与流道部件的连接是通过在被设置于外壳部件的导入口上连 接流道部件来实施的,但如果相邻的导入口较近,则无法充分地确保形成与两者连通的流 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存在无法确保流道部件的必要强度,或无法充分地取得外壳部 件与流道部件之间的粘合余量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在流道部件内的流道的形成或配置等 中产生限制,特别是对实现头整体的小型化方面造成限制的问题。 0004 另外,这种问题并不限定于喷墨式记录头,在喷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也同 样存在。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5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其目的。

10、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液体喷射头 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0007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在于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出 单元,所述液体喷出单元具备:压力产生室组,其由与被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以成对的方 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被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室构成;外壳部件,其与所述压力产生室 组连通且对液体进行保持,所述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反侧,且在从所述相反侧俯 视观察所述压力产生室组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至 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口,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的位置处。

11、,并且所述外壳部件的分别 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 二方向上不重叠。 0008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 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 确保了形成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接的流道的流道 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09 在此,优选为,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2/19页 5 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

12、出单元的液体 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由此,能够实现头的进 一步的小型化。 0010 此外,优选为,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 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 过滤器成为一体。据此,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效率 化。 0011 此外,优选为,在将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设为单元对, 且单元对排列存在有多对的情况下,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 一方单元对的所述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据此,由。

13、 于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一方单元对侧 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 充分地确保了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2 此外,优选为,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一方单元对与所述另一方单 元对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 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 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液体导入 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据此,。

14、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 的小型化。 0013 此外,优选为,被设置于与所述一方单元对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中的所有的所 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 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据此,能够实现头的 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效率化。 0014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 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处。据此,不用变更 部件的设计,而仅通过变更配置便能够使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 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

15、重叠,从而能够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 地确保了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5 此外,优选为,所述外壳部件为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 元中分体的部件,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 出单元的第二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 间的中央错开的位置上,且所述第一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件为通用的部件。据此,能 够在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条件下,使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 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 保了形成流道的流。

16、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6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于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0017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能够实现具有如下头的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在将喷嘴列的间 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 入口连接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了小型化的头。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3/19页 6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

17、出单元的剖视图。 0021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22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6为喷墨式记录头的B-B线剖视图。 0024 图7为将喷墨式记录头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0025 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6 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7 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8 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9 图12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

18、视图。 0030 图13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1 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2 图15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4 实施方式一 0035 首先,对被设置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 记录头(以下,仅称为记录头)中的液体喷出单元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1为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俯 视图,图3为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剖视图。 0036 如图所示,本实施。

19、方式的液体喷出单元为,被搭载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 的喷墨式记录头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1001B,且由液体喷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 这两个单元构成了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1001B具备头主体11、 被固定于头主体11的一面侧的外壳部件40等多个部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头主体11具 备: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其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侧;喷嘴板20,其被设 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面侧;保护基板30,其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 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侧;可塑性基板45,其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设置有喷嘴板20的 面。

20、侧。 0037 构成头主体11的流道形成基板10能够使用不锈钢或Ni等金属、以ZrO 2 或Al 2 O 3 为代表的陶瓷材料、玻璃陶瓷材料、如MgO、LaAlO 3 这样的氧化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 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通过从一面侧对该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 从而并排设置有由多个隔壁划分形成的压力产生室12。以后,将该方向称为压力产生室12 的并排设置方向或第一方向X。 0038 一个液体喷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具备一个被并排设置为列状的多个压力产生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4/19页 7 室12的组。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于第一方向X。

21、上并排设置压力产生室12而成的 列被设置有与多个单元对应的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有与一对液体喷出单元对应 的两列。以下,将设置有多列该压力产生室12沿着第一方向X而形成的压力产生室12的 列的排列设置方向称作第二方向Y。而且,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称作 油墨滴(液滴)的喷出方向或第三方向Z。顺便说明一下,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喷 嘴板20在第三方向Z上被层叠。 0039 此外,可以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于压力产生室12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端部侧, 设置有与该压力产生室12相比开口面积较小从而对向压力产生室12流入的油墨施加流道 阻力的供给通道等。 0040 此外,在。

22、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侧依次层叠有连通板15和喷嘴板20。即,具备被 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上的连通板15,和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 相反的面侧的具有喷嘴21的喷嘴板20。 0041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将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 板15具有大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喷嘴板20具有小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由 于通过以此种方式设置连通板15而使喷嘴板20的喷嘴21与压力产生室12分离,因此处 于压力产生室12中的油墨不易受到因喷嘴21附近的油墨产生的油墨中的水分的蒸发而引 发的增稠的影响。此外,由于喷嘴板20只需对连通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2。

23、1的喷嘴连通通 道16的开口进行覆盖即可,因此能够使喷嘴板20的面积比较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 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板20的喷嘴21被开口且油墨滴被喷出的面称为液体喷 射面20a。 0042 此外,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 部18。 0043 第一歧管部17被设置为,在厚度方向(连通板15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层叠方 向)上贯穿连通板15。 0044 此外,第二歧管部18被设置为,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是在连通板15 的喷嘴板20侧开口。 0045 而且,在连通板15上,针对各个压力产生室12而独立地设置有与压力产生室12 的第。

24、二方向Y上的一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该供给连通通道19将第二歧管部18与 压力产生室12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喷嘴21和第二歧管部18连通的独立流 道,而设置有供给连通通道19、压力产生室12和喷嘴连通通道16。 0046 作为这种连通板15,能够使用不锈钢或镍(Ni)等金属,或者锆(Zr)等的陶瓷等。 另外,连通板15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等的材料。即,在作为连通板15 而使用了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的情况下,在被加热或冷却 的条件下,将因流道形成基板10与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而产生翘曲。在本实施 方式中,由于连通板15使用与流。

25、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即单晶硅基板,从而能够抑制 由于热而产生的翘曲或由于热而产生的裂缝、剥离等的发生。 0047 在喷嘴板20上,形成有经由喷嘴连通通道16而与各个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喷嘴 21。即,在喷嘴21中,喷射相同种类的液体(油墨)的喷嘴在第一方向X上被并排设置,并 且在该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喷嘴21的列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有两列。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5/19页 8 0048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液体喷射面20a上的喷嘴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 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喷嘴列。该喷嘴列(喷嘴组)针对每个第一液体喷出单元 1001A、1001B而。

26、设置,且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中,在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Y上设置有 两列。在此,喷嘴组并不限定于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为直线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 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的喷嘴21交替地被配置于在第二方向Y上错开的位置 上的结构,即被配置为所谓的交错状的结构。此外,喷嘴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 方向X上并排的每多个喷嘴21在第二方向Y上错开配置的结构。即,喷嘴组只需由被设置 于液体喷射面20a上的多个喷嘴21构成即可,其配置并不被特别限定。但是,通常情况下, 如果欲高密度地配置多个喷嘴21(多喷嘴化),则会使喷嘴21在并排设置的方向(第一方 向X)上长条化。即,在液体喷。

27、出单元对1001中,通常情况下,第一方向X为长边方向,第二 方向Y为短边方向。而且,由于对应于喷嘴21而配置压力产生室12,并且对应于压力产生 室12而设置使油墨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因此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压 力产生室12以及多个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而且,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 中叙述,但向多个以高密度被形成的压电致动器130供给电信号的配线部件121充分利用 基板上的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即第一方向X(长边方向)上的空间,而与压电 致动器130连接。因此,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宽度将沿着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 方向而配置。即,通过将薄片状的配线部。

28、件121的宽度方向设为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 置方向,从而即使以高密度配置众多压电致动器130,也能够良好地实施压电致动器130与 配线部件121的连接。 0049 作为这种喷嘴板20,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SUS)等金属、聚酰亚胺树脂之类的有 机物或者单晶硅基板等。另外,通过使用单晶硅基板以作为喷嘴板20,从而使喷嘴板20与 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相等,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被加热或冷却而产生的翘曲或由于热而 产生的裂缝、剥离等的发生。 0050 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面侧形成有振动板50。在本 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而设置了弹性膜51和绝缘体膜52,所述弹性膜51被。

29、设置于流 道形成基板10侧且由氧化硅构成,所述绝缘体膜52被设置于弹性膜51上且由氧化锆构 成。另外,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通过从一面侧(接合有喷嘴板20的面侧)对流道形 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被形成,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的另一面通过弹性膜51 而被形成。 0051 此外,在振动板50的绝缘体膜52上层叠形成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 电极80,从而构成了压电致动器130。在此,压电致动器130是指,包括第一电极60、压电体 层70以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压电致动器130的任 意一方的电极设为共用电极,并针对每个压力产生室12而对另一方的电。

30、极以及压电体层 70进行图案形成。而且,在此,将由被进行了图案形成的任意一方的电极以及压电体层70 构成,且通过向两个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压电变形的部分称为压电体有源部。虽然在本实 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60设为压电致动器130的共用电极,将第二电极80设为压电致动器 130的独立电极,但也可以根据驱动电路、配线的情况进行相反设置。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 中,由于第一电极60跨多个压力产生室12而连续设置,因此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的一 部分而发挥功能,但显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6/19页 9 膜52,而仅由第一电极60。

31、作为振动板来发挥作用。此外,压电致动器130本身也可以实质 上兼作振动板。但是,在于流道形成基板10上直接设置第一电极60的情况下,优选为,用 绝缘性的保护膜来保护第一电极60,以避免第一电极60与油墨导通的情况。即,虽然在本 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基板(流道形成基板10)上隔着振动板50而设置了第一电极60的 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振动板50而将第一电极60直接设置于基板上。 换言之,第一电极60可以作为振动板而发挥作用。即,所谓的基板上既包括基板的紧上方, 也包括在与基板之间存在有其他部件的状态(上方)。 0052 而且,在这种压电致动器130的作为独立电极的各个第二电极80。

32、上,分别连接有 引线电极90的一端部,所述引线电极90例如由金(Au)等构成,并从第二电极80的与供给 连通通道19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被引出,且延伸设置至振动板50上。此外,在引线电极 90的另一端部上连接有设置了驱动电路120的配线部件121,所述驱动电路120用于对后 文叙述的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进行驱动。配线部件121为挠性(柔性)的薄 片状部件,例如能够使用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基板等。另外,也可以不在配线部件 121上设置驱动电路120。即,配线部件121并不限定于COF基板,也可以为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

33、、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挠性印刷电路板)等。此 外,也可以在配线部件121上设置驱动电路120(与前文重复,应删除)。 0053 另外,引线电极90的与配线部件121连接的另一端部在第一方向X上被并排设 置。顺便说明一下,虽然也考虑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至流道形成基板10的 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部侧,并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但这将 需要引导引线电极90的空间,从而致使记录头大型化并升高成本。此外,如果高密度且数 量众多地设置压电致动器130从而实施多喷嘴化,则引线电极的宽度将变窄,从而电阻将 变高。因此,由于对引线电极90进。

34、行引导,从而电阻将进一步升高,由此存在无法正常驱动 压电致动器130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侧延伸设置于 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压电致动器130的两列之间,并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在第 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从而记录头1不会大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并且 能够抑制引线电极90的电阻升高的情况,从而能够实施高密度且数量众多地设置压电致 动器130的多喷嘴化。 00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方向Y上,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设置引 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并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连接引线电极90与配线部件121,因 此一个配线部件121。

35、经由引线电极90而与两列压电致动器130连接。当然,配线部件121 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针对压电致动器130的每列而设置配线部件121。如本实施方 式这样,通过针对压电致动器130的两列而设置一个配线部件121,从而能够减小连接配线 部件121与引线电极90的空间,由此能够实现记录头1的小型化。顺便说明一下,在针对 压电致动器130的每列而设置配线部件121的情况下,虽然也考虑将引线电极90延伸设置 至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相反的一侧,但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额外需要连接引线电极 与配线部件的空间,并且在外壳部件等上引出配线部件121的区域也变为两处,因此将使 记录头1大型化。即,如本实。

36、施方式这样,通过将引线电极90设置于两个压电致动器130 的列之间,从而能够用一个配线部件121同时连接两列的压电致动器130。如此与引线电极 90连接的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X而被配置。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7/19页 10 0055 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侧的面上,接合 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的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保持部,所述 保持部为用于保护压电致动器130的空间。保持部31针对由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 压电致动器130构成的每列而独立设置,在两个保持部31之间(第二方向Y)设置。

37、有在厚 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2。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以露出于该贯穿孔32内的方式而延伸 设置,引线电极90与配线部件121在贯穿孔32内电连接。 0056 另外,在这种结构的头主体11上固定有外壳部件40,所述外壳部件40与头主体 11一起划分形成了与多个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歧管100。外壳部件40A、40B针对每个液 体喷出单元1001A、1001B而被设置,且一对外壳部件40A、40B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的 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与保护基板30接合的同时也与上文所述的连通板15接 合。具体而言,外壳部件40A、40B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可收纳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保护 基板3。

38、0的深度的凹部41A、41B。该凹部41A、41B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被接合于流道形成 基板10上的面相比较宽的开口面积。而且,在流道形成基板10等被收纳于凹部41A、41B 中的状态下,凹部41A、41B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通过连通板15而被密封。由此,在流道 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通过外壳部件40A、40B与头主体11而划分形成了对液体进行保持 的第三歧管部42。而且,通过被设置于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 和由外壳部件40A、40B与头主体11划分形成的第三歧管部42而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歧管 100。即,歧管100具备第一歧管部17、第二歧管部18以及第三歧管部4。

39、2。此外,本实施方 式的歧管100在第二方向Y上被配置于两列压力产生室12的两外侧,并且,被设置于两列 压力产生室12的两外侧的两个歧管100以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内未连通的方式而分别 独立地设置。即,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室12的每列(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 的列)以连通的方式而设置有一个歧管100。换言之,针对每个喷嘴组而设置有歧管100。 当然,两个歧管100也可以连通。 0057 此外,在各外壳部件40A、40B上设置有导入口44A、44B,所述导入口44A、44B与歧 管100连通并用于向各个歧管100供给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口44A、44B针对与液 体喷出单元100。

40、1A、1001B分别对应的每个歧管100而设置。即,具备第一导入口44A和第 二导入口44B,所述第一导入口44A经由一方歧管100而与对应于液体喷出单元1001A的一 方喷嘴组连通,所述第二导入口44B经由另一方歧管100而与对应于液体喷出单元1001B 的另一方喷嘴组连通。另外,将第一导入口44A与第二导入口44B统称为导入口44。 0058 此外,外壳部件40A、40B隔开如下间隔而配置,所述间隔为,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 孔32连通且供配线部件121插穿的间隔,该间隔成为与贯穿孔32连通的连接口43。即,在 第二方向Y上,于连接口43(贯穿孔3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入口44A与第二导入口。

41、44B。 也就是说,在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Y上,于第一导入口44A与第二导入口44B之间,配 线部件121的一端部经由引线电极90而与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连接。而 且,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在贯穿孔32以及连接口43的贯穿方向、即第三方向Z上,向与 油墨滴的喷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部件40A、40B 设为分体部件,但也可以将两者设为一体,并在供配线部件121插穿的区域处设置开口。 0059 在此,第一导入口44A的位置与第二导入口44B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第 一导入口44A与第二导入口44B之间的距离与未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配置的情。

42、况相比而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10 8/19页 11 增大。该距离在后文叙述的流道基板的设计上具有重大意义,优选为,在充分地确保了配置 分别与外壳部件40A、40B的第一导入口44A以及第二导入口44B连通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 壁厚从而确保了机械强度,并充分地确保了粘合余量且实现了小型化的基础上,尽量拉开 距离。另一方面,如果欲将第一导入口44A以及第二导入口44B配置于外壳部件40A以及 40B的第一方向X(长边方向)上的中央处来增大距离,则喷嘴列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将 变大,结果难以实现头的小型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导入口44A与第二导 入口44B的位置沿着。

43、第一方向X错开而沿着第二方向Y不重叠,从而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 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流道部件的流道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60 虽然第一导入口44A以及第二导入口44B的位置为,从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的压 力产生室12的中间位置起沿着第一方向X而分别向相反方向错开的位置,但错开量并未被 特别限定。虽然第一导入口44A、第二导入口44B的错开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 将错开量设为相同。在错开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将外壳部件40A与外壳部件40B设为通 用的部件,从而能够反转使用相同部件来作为外壳部件40A、40B,由此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 减少。 0061 另外,作为这种外壳部件40的材。

44、料,例如能够使用树脂或金属等。顺便说明一下, 作为外壳部件40,能够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成形从而以低成本进行量产。 0062 此外,在连通板15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所开口的面上设置有可塑 性基板45。该可塑性基板4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与上文所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大小, 且设置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且,该可塑性基板45在通过第一露出 开口部45a而使喷嘴板20露出的状态下,对第一歧管部17与第二歧管部18的液体喷射面 20a侧的开口进行密封。 0063 即,可塑性基板45划分形成歧管10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这种可塑性基 板45具有密封膜46和固定基板4。

45、7。密封膜46由具有挠性的膜状的薄膜(例如,由聚苯硫 醚(PPS)等形成的厚度在20m以下的薄膜)构成,固定基板47由不锈钢(SUS)等金属等 的硬质的材料形成。由于该固定基板47的与歧管10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完 全除去的开口部48,因此歧管100的一面成为可塑性部49,所述可塑性部49为仅通过具有 挠性的密封膜46而被密封的挠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一个歧管100而设置有一个 可塑性部4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歧管100被设置为两个,因此隔着喷嘴板20而在第 二方向Y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可塑性部49。 0064 在这种结构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中,在喷射油。

46、墨时,经由导入口 44而获取油墨,并且从歧管100直至喷嘴21的流道内部被油墨充满。之后,通过根据来自 驱动电路120的信号,而向与压力产生室12相对应的各个压电致动器130施加电压,从而 使振动板15同压电致动器130一起挠曲变形。由此,压力产生室12内的压力升高从而油 墨滴从预定的喷嘴21被喷射。 0065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单元的一个示例而例示了第一液体喷 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中,具有第一液 体喷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所述第二液体喷出 单元1002A以及1002B。

47、虽然具有与上文所述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大致相 同的构造,但歧管100在第一方向X上被分割成三个。顺便说明一下,以下,将第一液体喷 说 明 书CN 104339860 A 11 9/19页 12 出单元1001A以及1001B、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统称为液体喷出单元1000。 在此,参照图4对被搭载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1上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 及1002B进行说明。另外,图4为表示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66 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在第二方向Y上,于喷嘴21的两侧设置有歧 管100。此外,被设置于第二方向Y上的两。

48、侧的歧管100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被分割成多 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分割成三个。由此,在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上分别设 置有三个歧管100,从而共计设置有六个歧管100。此外,可塑性部49(开口部48)针对被划 分形成的每个歧管100而被设置。而且,导入口44针对各个歧管100而被设置。即,本实 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分别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了三个歧 管100的列,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中,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两列。而且,导入口44被设 置于各个歧管100的第一方向X上的中央部处。因此,各个液体喷出单元1002A以及1002B 的导入口44在第一方。

49、向X上并排设置有三个而形成为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二液体 喷出单元1002A相对应的导入口44称为第一导入口44C、44D、44E,将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 1002B相对应的导入口44称为第二导入口44F、44G、44H。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喷 出单元1002A、1002B中,第一导入口44C与第二导入口44F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位置、第一 导入口44D与第二导入口44G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位置以及第一导入口44E与第二导入口 44H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位置,并未沿第二方向Y错开而是相一致,并且分别位于第一方向 X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12的中央处。 0067 虽然仅通过由这种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A、1002B构成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 无法获得上文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但能够通过与由上文所述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 1001B构成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组合使用,而起到上文所述的效果。 0068 即,如果将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与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邻接配置而作为液体 喷出头,则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