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6849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06 C N 1 0 3 9 6 8 4 9 2 A (21)申请号 201410010034.9 (22)申请日 2014.01.09 TO2013A000008 2013.01.09 IT F24F 7/08(2006.01) F24F 12/00(2006.01) F24F 13/30(2006.01) F24F 13/00(2006.01) (71)申请人特山有限公司 地址意大利都灵 (72)发明人 A.巴尔博迪维纳迪奥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肖日松 何。
2、逵游 (54) 发明名称 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具 体而言,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伸长的外 壳(12)、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的换热器(30)、 和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收纳 在所述外壳(12)内部的为低密度聚合物材料的 阻尼弹性支撑件(54)。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68492 A CN 103968492 A 1/1页 2。
3、 1.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 - 伸长的外壳(12),其在纵向方向上细分为第一端部区(74)、第二端部区(76),其中 中央区(78)布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区(74)与所述第二端部区(76)之间,所述外壳具有位 于所述第一端部区中的内部入口开口(16)和内部出口开口(18)、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 (76)中的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口(22), - 换热器(30),其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并且位于所述中央区(78)中,其中,所述换 热器(30)具有与所述内部入口开口(16)连通的第一入口(32)、与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 连通的第一出口(38)、与所述外部入口开口(20)连通。
4、的第二入口(36)和与所述内部出口 开口(18)连通的第二出口(34),和 - 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所述第一风扇单元(40)布置成生成方向 从所述内部入口开口(16)朝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的第一空气流(F1),所述第二风扇单 元(42)布置成生成方向从所述外部入口开口(20)朝所述内部出口开口(18)的第二空气 流(F2),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F1)与所述第二空气流(F2)处于在所述换热器(30)中相 互换热的关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40)和所述第二风扇单元(42)包括相应的电 风扇(44),所述电风扇(44)具有中空的支撑外壳(82),所述支撑外壳(8。
5、2)具有吸入开口 (46)和排放开口(48),其中,在所述支撑外壳(82)内限定有导管用于空气流的通过,并且 所述支撑外壳(82)还容纳电动马达和转子, - 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其为低密度聚合物材料,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部且位于所 述外壳(12)的所述第二端部区(76)中,其中,所述风扇单元(40、42)的所述电风扇(44) 以自由地浮动的方式被支撑在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部,其中,入口导管(61)和出口 导管(62)形成在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具有分别面向所 述外部入口开口(20)和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的相应的开口(64、66),并且其中,。
6、所述入 口导管(61)和所述出口导管(62)具有分别与所述换热器(30)的所述第二入口(36)和所 述第一出口(38)接触的相应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54)包括沿相应的边缘 彼此接触的两个半壳体(56、5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包括相应的 支座(60),该相应的支座(60)在形状联接的情况下接收相应的风扇(44)的所述支撑外壳 (8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风扇(44)固定于相 应的配重元件(50),所述配重元件(50)构造成增加所述电风扇(44)的振动质。
7、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元件(50)由金属板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风扇(44)为具有轴向吸入开口 (46)和切向排放开口(48)的离心风扇,并且其中,所述配重元件(50)安装在所述风扇 (44)的与相应的排放开口(48)相对的相应的平坦面(52)上。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单元(40、42)中 的各个包括平行于彼此的两个电风扇(44)。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968492 A 1/4页 3 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外壳。
8、,在该外壳内部,收纳有 换热器和两个风扇单元,构造成产生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方向从内部环 境朝外部环境,第二空气流方向从外部环境朝内部环境,其中,这两个空气流处于在所述换 热器中相互换热的关系。 背景技术 0002 相同申请人的文献EP-A-2354690公开了一种配备有两个风扇的用于建筑物的换 气装置,其构造成产生两个空气流,这两个空气流相对于彼此成逆流地行进穿过换热器。 0003 该类型的换气装置倾向于形成过度的噪声。由本申请人进行的研究和测试已显 示,已知解决方案的噪声主要由于由风扇生成的振动,该振动传递至外壳。 0004 文献US2005/0236150公开了一种能量回收。
9、换气装置,其包括外壳,外壳由两个联 接的壳体形成,该壳体由诸如高密度膨胀聚苯乙烯的隔离结构性聚合体制成。隔离外壳容 纳换热器和两个风扇。外壳执行隔热作用以防止凝结和结霜,并且执行内部构件(诸如马 达、转子等)的机械支撑作用。为了执行内部构件的机械支撑的作用,隔离外壳必须由不可 弯曲的、几何学上精确的结构性材料制成,以便正确地收纳风扇单元。以此方式制造的外壳 不能够有效地降低换气装置的噪声。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其克服现有技术的噪声问题。 0006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换气装置来实现,该换气装置具有形成权利要求1 的主题的特征。 0007 权利要求形。
10、成关于本发明而提供的公开的整体部分。 附图说明 0008 现在将参照仅仅作为非限制性实例而给出的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 中: -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 图2为示出图1的换气装置中的空气流方向的透视图, - 图3为由图1中的箭头指出的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 图4为由图3中的箭头指出的风扇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参看图1,数字10指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装置10包括外壳 12,外壳12包括底座13和盖14,优选地由结构热塑性聚合体制成,结构热塑性聚合体能够 注射成型,能够涂画,并且/或者能够大量染色,通常用于电气设备的外壳。 说 明。
11、 书CN 103968492 A 2/4页 4 0010 装置10意图安装在建筑物的内部环境中,以在回收输送至外部的空气流能量的 情况下执行换气。装置10意图固定在建筑物的外周墙壁上,且借助于形成在外周墙壁中的 一对孔来与外部环境连通。 0011 外壳12的底座13具有平坦底壁26和两个侧壁68,平坦底壁26在纵向方向上伸 长,两个侧壁68平行于底壁26的纵向方向并且与底壁26垂直。底座13为大致U形,在其 横向侧面和与底壁26相对的侧面上敞开。 0012 盖14具有大致平坦的壁70和两个横向壁72,壁70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盖13的 壁70封闭底座13的与底壁26相反的敞开侧面。盖14的横向壁。
12、72封闭底座13的敞开的 横向侧面。在盖件14安装于底座13时,外壳12大致形成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的中空平行六 面体形状。外壳12在纵向方向上可被划分为邻近于相应的横向侧面的第一端部区74和第 二端部区76,其中在所述端部区74、76之间包括中央区78。 0013 外壳12包括内部入口开口16、内部出口开口18、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 口22。内部入口开口16和内部出口开口18形成在底座13的侧壁68上,并且位于外壳12的 第一端部区74中。在内部入口开口16和内部出口开口18处可安装相应的护栅(grill)80。 0014 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口22位于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
13、,并且与形 成在建筑物的外周墙壁中的相应的孔(未示出)连通。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口 22与形成在外周墙壁中的孔连通。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口 22形成在板24上,板24优选为金属,平行于底座13的底壁26并且固定于外壳12的底座 13。板24可配备有封闭装置28,封闭装置28控制开口20、22的开启和封闭。封闭装置28 可为由相同申请人在同时提出的专利申请中描述的类型。 0015 外壳12容纳交叉流换热器30,交叉流换热器30收纳在外壳12的中央区段78中。 换热器30具有外壳,在该外壳中限定两个路径用于两个空气流F1、F2。这两个路径处于在 换热器30内相互换。
14、热的关系。换热器30的外壳具有用于第一空气流F1的第一入口32和 第一出口38、和用于第二空气流F2的第二入口36和第二出口34。换热器30优选地由重叠 薄片(superimposed lamellae)单元形成,该重叠薄片单元形成第一多通道和第二多通道, 第一多通道方向从第一入口32到第一出口38,第二多通道方向从第二入口36朝第二出口 34。在使用中,第一空气流F1沿第一多通道行进,并且第二空气流F2沿第二多通道行进。 在使用中,两个空气流在彼此之间交换热能。 0016 根据大致V形配置,换热器30的第一入口32和第二出口34位于外壳12的第一 端部区74中,并且位于相对于纵向轴线而倾斜的。
15、两个面上。根据大致V形配置,换热器30 的第二入口36和第一出口38位于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并且位于相对于纵向轴线 而倾斜的两个面上。第一入口32与内部入口开口16连通,并且第二出口34与内部出口开 口18连通。 0017 阻尼弹性支撑件54收纳在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具有 与外壳12的相应的内壁接触的外壁。具体而言,弹性支撑件与底座13的侧壁68接触,与 盖14的平坦的壁70接触且与横向壁72接触,并且与板24接触。 0018 参看图3,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收纳有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 第一风扇单元40生成第一空气流F1,并且第二风扇单元42。
16、生成第二空气流F2。 0019 参看图2,第一空气流F1方向从内部入口开口16朝外部出口开口22。第二空气 说 明 书CN 103968492 A 3/4页 5 流F2方向从外部入口开口20朝内部出口开口18。空气流处于在换热器30中相互换热的 关系。在冬季,当内部环境的温度大于外部环境的温度时,方向向外的空气流F1将热量传 递至方向向内的空气流F2。在夏季,当内部环境得到调节且处于低于外部温度的温度时,方 向向外的空气流F1冷却方向向内的空气流F2。 0020 参看图3,阻尼弹性支撑件优选地由沿相应的相向边缘彼此接触的第一壳体54和 第二壳体56形成。第一壳体54具有底壁,该底壁与板24接触。
17、,在该底壁中形成入口开口 64和出口开口66,入口开口64和出口开口66分别直接面向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 开口22。 0021 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形成支座60,支座60在形状联接的情况下接收相应的风 扇单元40、42。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还形成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管62,入口导管61 和出口导管62彼此隔离且分别与入口开口64和出口开口66连通。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 管62具有与换热器30的第二入口36和第一出口38直接接触的相应的敞开边缘。 0022 阻尼弹性支撑件54由非结构性可挠泡沫材料制成。适合用于阻尼弹性支撑件54 的构造的材料为具有低杨氏模量和低强度的低密度聚合体材。
18、料,例如粘弹性聚氨酯泡沫, 其具有0.1与2Kg/m 3 之间的密度,0.01与0.6GPa之间的杨氏模量和0.1与10MPa之间的 强度。 0023 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电风扇44。风扇可具有轴 向、离心、或斜流(diagonal)转子。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各个风扇单元40、42包括相对于空 气流F1、F2而平行地布置的两个电风扇44。各个风扇44产生与相应的风扇单元40、42的 总空气流F1、F2的一半相等的空气流。在所示出的示例中,风扇44为离心风扇。 0024 参看图4,各个风扇44具有中空的支撑外壳82,中空的支撑外壳82通常由刚性塑 料材料制成,在其中限。
19、定有用于空气流的通过导管。在支撑外壳82内,与电动马达一起收 纳有转子,该电动马达驱动转子的旋转。外壳82具有吸入开口46和排放开口48。在所示 出的示例中,各个风扇单元44的外罩82具有第一前壁84、第二前壁86、和周壁88。吸入开 口46形成在第一前壁84中,并且排放开口48形成在周壁88中。吸入开口46形成在第一 前壁84中,并且排放开口48形成在周壁88中。 0025 参看图3和4,各个风扇44配备有至少一个配重元件50。在所示的示例中,配重 元件50由金属板形成。在所述示例中,对于各个风扇44设想两个金属配重板50。配重元 件50固定(例如借助于螺钉)在外壳82的第二前壁86上,例如。
20、,固定在与形成吸入开口 46的前壁相对的前壁上。配重元件50具有沿关于振动的最关键轴线增加风扇44的质量的 功能。板形配重元件50安装在与吸入开口46相对的前壁86上,有助于在风扇尺寸的最低 限度增加的情况下获得配重的最大效果。优选地,板形配重元件50具有与第二前壁86的 面积大致相等的面积。 0026 对于各个风扇单元40、42平行地布置两个电动马达44的事实允许使用与对于各 个空气流F1、F2使用单个电动马达的情况相比更小且更安静的马达。 0027 增加电动马达44的质量的事实允许由马达生成的振动的大幅降低。然而,如果电 动马达44刚性地联接于外壳12,则利用较重的马达44获得的积极结果将。
21、基本丧失。 0028 根据本发明,电风扇44以自由地浮动的方式支撑于弹性支撑件54内部。优选地, 各个电风扇具有联接在弹性支撑件54的相应的支座60中的形状。各个风扇由于来自马达 说 明 书CN 103968492 A 4/4页 6 和转子的旋转的振动应力而自由旋转。然而,电风扇44的振动不传递至外部的外壳12。阻 尼弹性支撑件54作用为靠着电风扇44的弹簧/阻尼器系统。电风扇44的振动由阻尼弹 性支撑件54吸收和分散。 0029 电风扇44不具有与外壳12的刚性接触。阻尼弹性支撑件54形成电风扇与外部 的外壳12之间的振动隔离缓冲物,并且防止振动从电风扇传递至外部的外壳12。 0030 加配。
22、重且由弹性支撑件54与外壳12隔离的风扇44的系统操作为质量/弹簧/ 阻尼器系统,其中弹性支撑件54执行弹性功能和阻尼功能二者。 0031 弹性支撑件54执行以下功能: - 风扇44的收纳, - 风扇44与外壳的振动分离, - 振动的阻尼/吸收, - 换热器30与外部入口开口和外部出口开口之间的连接导管的限定, - 对空气流进行隔热以防止热量损耗。 0032 弹性支撑件54还允许电动马达44的组件的大幅简化,电动马达44简单地插入相 应的支座60中且通过与壳体56、58联接的外形而被保持,而不需要固定构件。 0033 当然,在不损害本发明的原理的情况下,可相对于所述和所示的构造和实施例而 较大地改变构造和实施例的细节,而不脱离如由以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说 明 书CN 103968492 A 1/4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68492 A 2/4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68492 A 3/4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68492 A 4/4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68492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