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42875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5119801.7

申请日:

1995.11.20

公开号:

CN1150982A

公开日:

1997.06.0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11.8|||地址不明的通知收件人:高平文件名称:专利权终止通知书|||地址不明的通知收件人:高平文件名称:缴费通知书|||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C25F3/24

主分类号:

C25F3/24

申请人:

高平;

发明人:

高平; 王艳春

地址:

730030甘肃省兰州市陇西路1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张建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属于电化学的表面处理技术。本发明采用硫酸、磷酸、铁氰化钾、羧甲基纤维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原料的电解液。电解液可在常温、低电流密度下使用,在电极表面有一层吸液层,使用本发明工件前处理简单、抛光精度高,可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的设备抛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是通过直流电源7,把设 备(被抛光工件)作为阳极6,电解液1通过循环用储槽2、输液泵3、输液 管4,再通过阴极到达阴、阳极之间,阴、阳极作相对运动,其特征是阴 极有吸液层,电解液1由硫酸、磷酸、铁氰化钾、羧甲基纤维素、壬基酚 聚氧乙烯醚、水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电解液硫酸含量为11 ~33%,磷酸含量为10~30%,铁氰化钾含量为0.06~0.90%,羧甲基 纤维素含量为0.2~0.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为0.03~0.10%,其余 为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阴极吸液层为玻璃绒 或石棉绒。
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阴极与阳极的接触 面是平面、曲面、球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阴、阳极间距为3 ~20mm。
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操作电流密度为5 ~45A/dm 2 。
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说的抛光方法,其特征是常温操作。

说明书


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化学表面抛光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型设备及小口径管道内壁电解复合抛光。

    长期以来,在石油化工、纺织、食品、制药等行业生产中,由于某些关键设备(如聚合釜、反应罐、物料管线等)内表面粗糙度较高,致使某些粘性物料、粉料等容易产生挂壁、结垢现象,影响设备传热效率,严重者使设备完全阻塞,被迫停止运行。对于某些易燃性物料,由于静电集中现象,存在易使物料产生火花爆炸的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对设备内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提高表面光洁度。设备抛光处理后,随着光洁度的提高其耐腐蚀性也相应提高。

    现有技术中对于大型不锈钢设备表面抛光,通常采用手工机械研磨方法,所用工具是电动或风动的砂轮或砂带,这种方法存在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抛光精度不高等缺点;国内对于小口径管道内壁的抛光,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为了获得较高的光洁度,八十年代末,国内出现了“电解抛光”新工艺,即把工件作为阳极,电极作为阴极,电极与工件作相对移动,用泵将电解液不断地送到阴极与工件的间隙处,通电使工件表面发生电化学溶解,从而使工件表面获得较高的光洁度。但是现有技术中,要求工件原始表面具备较高的光洁度,一般在7(Ra1.25)以上,单纯通过电化学溶解,光洁度最多提高3级,且耗时较长。这样对于无法达到前处理光洁度要求的工件,如小口径管道内壁、设备内部死角等,单纯电解抛光就无法实施。另外,现有技术中所用电解液为HF、HClO4、亚硝酸、铬酸体系,这种电解液存在燃爆性和毒性等缺点。再者,现有技术操作温度较高,一般在70℃以上;操作电流密度也较高,一般在60A/dm2以上,致使现场抛光难度增大,且成本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大型不锈钢设备及小口径管道现场抛光方法,实现电解抛光与机械研磨同步同机进行,达到常温操作、无环境污染、无毒操作且耗能低的目的。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直流电源7把设备作为阳极6,电解液1通过循环用储槽2、输液泵3、输液管4,再通过阴极到达阴、阳极之间,阴、阳极作相对运动,其特征是阴极有吸液层12,电解液1由硫酸、磷酸、铁氰化钾、羧甲基纤维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水组成。电解液硫酸含量为11~33%,磷酸含量为10~30%,铁氰化钾含量为0.06~0.90%,羧甲基纤维素含量为0.2~0.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为0.03~0.10%,其余为水。阴极吸液层为玻璃绒或石棉绒,与阳极接触面的阴极形状是平面、曲面、球面。阴、阳极间距为3~20mm,操作电流密度为5~45A/dm2,电解液为常温。本发明的优点是常温操作,电解液无毒、无燃爆性、成本低廉,工件前处理简单,电耗低,抛光精度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图1的A局部放大图。

    首先,将阴极5放置在被抛光件阳极6上,保证阴、阳极能够方便的移动,用输液泵3将储槽2中的电解液1通过输液管4使电解液循环起来,并通过阴、阳极的间隙,开启直流电源7,并调节到相应的电流、电压值,然后使阴、阳极作相对运动,根据不同工件的几何形状选用不同地阴极形状,直至阴极移动覆盖所有的欲抛光面,此时抛光过程结束。

    请看具体实施例:

    例1:一台直径为2.8米,高6米的1Cr18Ni9Ti不锈钢粉末料斗,其中筒体高4米,锥体高2米,进行电解复合动态抛光处理。采用的电解液配方为:硫酸11%,磷酸30%,羧甲基纤维素0.2%,铁氰化钾0.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03%,余量水。操作温度:常温。阴、阳极作螺旋线运动,阴、阳极相对移动速度30~35cm/min,输出电压12~20V,输出电流15~45A。结果:抛光前表面光洁度为7(Ra1.25),抛光处理后为13(Ra0.020)。

    例2:一件直径为3.0米,锥体高度2.0米的316L不锈钢圆锥体,配方为:硫酸11%,磷酸30%,羧甲基纤维素0.2%,铁氰化钾0.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03%,余量水。操作温度:常温。阴、阳极作螺旋线运动,阴、阳极相对移动速度30~35cm/min,输出电压12~20V,输出电流15~45A。结果:锥体内壁抛光前表面光洁为7(Ra1.25),抛光后为12(Ra0.040)。

    例3:一根长8米,内径为50毫米的304不锈钢管道,电解液配方为:硫酸33%,磷酸10%,羧甲基纤维素0.6%,铁氰化钾0.08%,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05%,余量为水。操作温度:常温。阴阳极相对移动速度为20~30cm/min,输出电压5~10V,输出电流20~40A,结果:管道内壁抛光前光洁度为4(Ra10.0),抛光后为11(Ra0.080)。

    例4:一个DN50mm的不锈钢球阀,采用电解液配方为:硫酸11%,磷酸23%,羧甲基纤维素0.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06%,铁氰化钾0.2%,余量水。操作温度:常温。电源输出电压10~15V,输出电流15~20A。结果:抛光前表面光洁度为5(Ra5.0),抛光处理后为10(Ra0.160)。

    例5:一件φ200m的玻璃轧辊,材质为高温不锈钢合金,采用电解液配方为:硫酸25%,磷酸30%,羧甲基纤维素0.2%,铁氰化钾0.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05%,余量水。操作温度:常温。电源输出电压10~15V,输出电流30~40A,结果:抛光前表面光洁度为7(Ra1.25),抛光处理后为12(Ra0.040)。

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不锈钢设备动态电解复合抛光方法,属于电化学的表面处理技术。本发明采用硫酸、磷酸、铁氰化钾、羧甲基纤维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原料的电解液。电解液可在常温、低电流密度下使用,在电极表面有一层吸液层,使用本发明工件前处理简单、抛光精度高,可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的设备抛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电解或电泳工艺;其所用设备〔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