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调压线圈及其绕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层调压线圈及其绕制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537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 N 1 0 3 0 3 5 3 7 9 A *CN103035379A* (21)申请号 201210588401.4 (22)申请日 2012.12.31 H01F 27/28(2006.01) H01F 41/06(2006.01) (71)申请人吴江市变压器厂有限公司 地址 21522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变大道 18号 (72)发明人张新根 汝慧红 沈斌 (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32103 代理人孙仿卫 (54) 发明名称 双层调压线圈及其绕制方法 (57) 。
2、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它包括n 根并绕的导线,第1匝至第m-1匝导线位于内层且 螺旋上升,第m+1匝导线位于外层且螺旋下降,当 导线绕制到第m匝处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 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下降绕制,位于下方的n/2 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当导线绕制到第 m+0.5匝处,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 层螺旋下降绕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 螺旋下降绕制。一种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它 包括以下步骤: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内层螺旋上 升绕制;当绕制到第m匝时,将位于上方的n/2根 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绕制;当绕制 到第m+0.5匝时,将位于上方n/2根导线从。
3、内层穿 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5 页 1/1页 2 1.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根并绕的导线,n根导线绕制一圈为1匝, 第1匝至第m-1匝导线位于内层且螺旋上升,第m+1匝导线位于外层且螺旋下降,当导线绕 制到第m匝处时,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下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 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当导线绕制到第m+0.5匝处,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 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下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
4、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其中n 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m大于等于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6、8、10之一。 3.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根并绕的导线,n根导线绕制一圈为1匝, 第1匝至第m-1匝导线位于内层且螺旋下降,第m+1匝导线位于外层且螺旋上升,当导线绕 制到第m匝处时,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上升绕制,此时位于上方 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当导线绕制到第m+0.5匝处,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 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上升绕制,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其中n 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
5、,m大于等于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6、8、10之一。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 下步骤: A)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形成第1至第m-1匝; B)当绕制到第m匝时,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绕 制,将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 C)当绕制到第m+0.5匝时,将此时位于上方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 将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D)当绕制到第m +1匝时,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6.一种如权利。
6、要求3或4之一所述的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 下步骤: A)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形成第1至第m-1匝; B)当绕制到第m匝时,将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绕 制,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 C)当绕制到第m+0.5匝时,将此时位于下方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 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D)当绕制到第m +1匝时,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035379 A 1/4页 3 双层调压线圈及其绕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
7、层调压线圈,本发明还涉及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变压器的不等匝双层圆筒式调压线圈通常采用同步升层结构。如附图1和2 所示,当需要升层时(如图1和图2的A处),所有导线同时自内层穿至外层,即。但是,采用 此种方法线圈绕制成形后,各分接头的排列位置相互交错(如图3所示),无法到达电气连 接所需的最为方便、合理的位置,必须在引线制作时调整各分接头的空间位置,导致变压器 引线制作非常困难,费工费时,引线制作完成后外观质量差,而且容易引起引线电气绝缘上 的故障。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及其绕制方法,绕制 出的线圈各分接头自。
8、然处于电气连接所需的最为方便、合理的位置,相互无交叉。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发明采取的方案是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它包括n根并绕的 导线,n根导线绕制一圈为1匝,第1匝至第m-1匝导线位于内层且螺旋上升,第m+1匝导线 位于外层且螺旋下降,当导线绕制到第m匝处时,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 层螺旋下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当导线绕制到第m+0.5 匝处,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下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 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其中n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m大于等于2。 0005 优选地,所述n为6、8、10之一。 000。
9、6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它包括n根并绕的导线,n根导线绕制一圈为 1匝,第1匝至第m-1匝导线位于内层且螺旋下降,第m+1匝导线位于外层且螺旋上升,当导 线绕制到第m匝处时,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上升绕制,此时位于 上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当导线绕制到第m+0.5匝处,此时位于下方的n/2 根导线从内层穿至外层螺旋上升绕制,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其中n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m大于等于2。 0007 优选地,所述n为6、8、10之一。 0008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将n根并排的导线。
10、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形成第1至第m-1匝; B)当绕制到第m匝时,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绕 制,将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 C)当绕制到第m+0.5匝时,将此时位于上方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 将此时位于下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D)当绕制到第m +1匝时,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0009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的绕制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说 明 书CN 103035379 A 2/4页 4 A)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形成第1至第m-1匝; B)当绕制到第m匝时,将此时位于下。
11、方的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绕 制,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 C)当绕制到第m+0.5匝时,将此时位于下方n/2根导线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 将此时位于上方的n/2根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D)当绕制到第m +1匝时,将n根并排的导线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0010 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极大地降低了电力变压器引线制作的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 (2)提高引线的外观质量, (3)消除了引线电气绝缘上的质量隐患。 附图说明 0011 附图1是采用传统绕制方法的内层线圈展开图。 0012 附图2是采用传统绕制方法的外层线圈。
12、展开图。 0013 附图3是采用传统绕制方法的内外层线圈连接示意图。 0014 附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层线圈展开图。 0015 附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侧线圈展开图。 0016 附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外侧线圈连接示意图。 0017 附图中:A、换层位置;B、第一换层位置;C、第二换层位置;1、导线;2、内层端圈; 3、外层端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 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9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它包括8根并绕的导线1,8根。
13、导线 1绕制一圈为1匝。在本发明中,将一匝分为20等分,图4和图5沿圆周方向将线圈展平。 0020 第1匝导线1和第2匝导线1位于内层螺旋上升,第四匝导线1位于外层且螺旋 下降。 0021 当绕制到第3匝导线1时,此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从内层穿出至外层螺旋下 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继续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 0022 当绕制到第3.5匝导线1时,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现在位于下 方,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现在位于上方。 0023 此时将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即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从内层 穿至外层螺旋下降绕制,此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即原来在第。
14、3匝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 线1)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0024 当然,并绕导线1的根数并不局限于8根,只要多于2的偶数根都是可行的,诸如 6根、10根等。绕制的匝数也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数量,其可以为大于2的任何数。 0025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绕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如图4所示,将8根并排的导线1在内层螺旋上升绕制,形成第1至第2匝; 说 明 书CN 103035379 A 3/4页 5 B)当绕制到第3匝时,将此时(图4和图5横轴的20处)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从内 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绕制,将此时(图4横轴的20处)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在内层螺 旋上升绕制,即如图4和图5横轴的20。
15、的B处,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升层完成线圈的第 一次升层; C)当绕制到第3.5匝时(图4和图5横轴的10处),将此时(图4和图5横轴的10处) 位于上方4根导线1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下降,将此时(图4和图5横轴的10处)位于 下方的4根导线1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即如图4和图5横轴的100的C处,位于上方的4 根导线1升层完成线圈的第二次升层; D)如图5所示,当绕制到第4匝时,将4根并排的导线1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E)后续匝数的导线1都在外层螺旋下降绕制。 0026 出头编号的连接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现了在调压线圈内部对各分接头的空间 位置进行调整,线圈绕制完成后,各分接头自然处于电气连。
16、接所需的最为方便、合理的位 置,相互无交叉。 0027 优选的,在第m匝线圈的上方连接设置有锯齿形的内层端圈2和外层端圈3。 0028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内层的导线1螺 旋下降,位于外层的导线1螺旋上升。而在第一实施例中位于内层的导线1螺旋上升,位于 外层的导线1螺旋下降。 0029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层调压线圈,它包括8根并绕的导线1,8根导线 1绕制一圈为1匝,第1匝导线1和第2匝导线1位于内层螺旋下降,第四匝导线1位于外 层且螺旋上升。 0030 当绕制到第3匝导线1时,此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从内层穿出至外层螺旋上 升绕制,此时位于上方的。
17、4根导线1继续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 0031 当绕制到第3.5匝导线1时,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现在位于上 方,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现在位于下方。 0032 此时将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即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从内层 穿至外层螺旋上升绕制,此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即原来在第3匝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 线1)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0033 当然,并绕导线1的根数并不局限于8根,只要多于2的偶数根都是可行的,诸如 6根、10根等。绕制的匝数也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数量,其可以为大于2的任何数。 0034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绕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8根并。
18、排的导线1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形成第1至第2匝; B)当绕制到第3匝时,将此时位于下方的4根导线1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绕 制,将此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在内层螺旋下降绕制; C)当绕制到第3.5匝时,将此时位于下方4根导线1从内层穿出至外层并螺旋上升,将 此时位于上方的4根导线1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D)当绕制到第4匝时,将4根并排的导线1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E)后续匝数的导线1都在外层螺旋上升绕制。 0035 优选的,在第m匝线圈的下方连接设置有锯齿形的内层端圈2和外层端圈3。 0036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 说 明 书CN 103035379 A 4/4页 6 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 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3035379 A 1/5页 7 图1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035379 A 2/5页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035379 A 3/5页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035379 A 4/5页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035379 A 10 5/5页 11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035379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