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取代型岩大戟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生物活性及应 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穿心莲内酯合成 3- 取代型岩大戟内酯 (Jolkinolide) 类化合物的 合成方法和以此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技术背景 在药物化学研究领域, 天然产物因结构复杂多变并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发展 至今仍然是活性先导物的重要来源。源自中药材穿心莲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的穿 心莲内酯 (Andrographolide) 为一类半日花烷二萜化合物。它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等 功用, 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具有消炎抗 菌、 抗病毒、 抗肿瘤、 抗糖尿病、 保肝利胆以及抗生育等生物活性。作为天然产物, 穿心莲内 酯骨架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间, 因此, 近年来以穿心莲内酯为原料进行的结构改造或半合成, 是获得活性更强先导物的重要途径。
岩 大 戟 内 酯 (Jolkinolide) 类 化 合 物 为 大 戟 属 (Euphorbia) 大 戟 科 (Euphorbiaceae) 植物中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该属植物资源丰富, 适应性强, 分布于不 同的生态环境, 从热带到亚热带, 陆地到沙漠均有分布。 《中药大辞典》和 《中草药汇 编》记载该属植物中分别有 32 种和 35 种入药, 民间常用作通便、 利尿、 治疗水肿、 结核、 牛皮癣、 疥疮和无名肿毒, 尤其是除疣、 抗肿瘤等。研究发现大戟科植物中的狼毒大戟 (EuphorbiafischerianaSteud) 的根部分布有多种的该类化合物, 直接用其根入药具有 逐水祛痰和破积杀虫的功效, 主治水肿腹胀, 痰食虫积, 心腹疼痛, 慢性气管炎, 咳嗽, 气 喘, 淋巴结、 皮肤、 骨、 结核, 疥癣, 痔瘘等。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均发现岩大戟内酯类化 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如: 抗肿瘤、 抗菌消炎以及除虫活性, 其中抗肿瘤活性最为显著。 (Evans F.J, Schmidt R.J.Phytochemistry 1976, 15(2), 333-335 ; Fred J.Evans, Richard J.Schmidt.Phytochemistry, 1976, 15(2) : 333-335 ; Mitsuru H, Hajime O, Yoshinori O.Agric.Biol.Chem, 1980, 44, 1351-1356 ; Liliana Betancur-Galvis, Emilio Palomares, J.Alberto Marco.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3, 85(2-3) : 279-282.)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戟属植物具有双重生理活性, 既有抗菌、 抗炎、 抗病毒、 抗 结核、 抗肿瘤以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作用等生理活性 (He Y.F, Xie X.J, Wang M.Y.J.Henan Univ Sci Tech, 2004, 22, 79-80), 又表现出对皮肤、 口腔及胃肠道粘膜强烈的刺激性和 致炎、 致癌的毒性作用。最近报道该属植物尚具有改变大鼠胎盘形态的毒性作用 (Silva A.C.P, Faria D.E.P.D, Borges N.B.D.E.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7, 110, 154-159.),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双重生理活性与所含有的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密切相 关。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已从大戟属及近缘植物中分离鉴定出大约 300 多种大戟二萜 醇酯类化合物 (Oksuz S, Shieh H.L.Planta Med, 1993, 59, 472 ; Tsukasa M, Cyong J.C, Haruki Y.Planta Med, 1992, 58, 255-258 ; Liliana B.G, Emilio P, Marco J.A.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3, 85, 279-282.), 分属于 20 余种结构类型, 且不断有新的结构类
型的化合物被发现。其中研究比较广泛的分别有巨大戟烷型二萜酯类 (Iagenane type)、 松香烷型酯类 (Abietane type)、 假白榄烷型酯类 (Jatrophone type)、 千金二萜烷型酯 类 (Lathyrane type)、 曼西醇二萜酯类 (Myrsinol type) 这五种类型的化合物和 17- 羟 基 -Jolkinolide B(17-HJB)。
岩大戟内酯 (Jolkinolide) 类化合物结构骨架为松香烷内酯型结构, 有 A, B, C, D 四个环组成, 其中在 C(12) 与 C(15) 之间形成 α, β- 不饱和 -γ- 内酯环即 D 环, 酯羰基与 α, β 位之间的不饱和键组成共轭基团。在其母环结构的基础上, 分子中不同的位点会出 现多种氧化型取代基团, 如不饱和键, 羟基, 羰基, 环氧基。 目前该类化合物研究最为广泛的 是 C, D 环上氧化取代型的化合物即岩大戟内酯 (Jolkinolide)A, B, C, D, E。
药理研究发现, 17- 羟基 -Jolkinolide B(17-HJB) 可显著抑制 LPS 诱导的炎症介 质, 如前列腺素 E2(PGE2)、 一氧化氮 (NO)、 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 -6(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17-HJB 可抑制 MAPK 磷酸化, 还能抑制 NF-κB 的激活, 以浓度依赖方式降低 LPS 诱导的环氧合酶 -2(COX-2) 蛋白的水平, 还能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 和 mRNA 表达 的 COX-2, iNOS, IL-6 和 TNF-α 的表达。同时, HJB 还可强烈地诱导血红素氧合酶 -1(HO-1) 蛋白和 mRNA 的表达。
药理研究发现其中 Jolkinolide B 分别对人的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 K562 细胞 株、 食道癌 Eca-109 细胞株和肝癌 HepG2 细胞株均有抑制细胞增殖活性, 其 IC50 值分别 为 12.1ug/ml、 > 50.0ug/ml 和 23.7ug/ml。实验发现其作用活性是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 赖性的, 如对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 K562 细胞株作用 24h、 48h 和 72h 后的 IC50 值分别为 12.1±2.55ug/ml、 11.3±0.70ug/ml、 10.7±2.01ug/ml。 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表明, 当用 15ug/ml 的 Jolkinolide B 作用这些癌细胞 24h 后, 发现绝大部分 K562 细胞株停止在 G1 期,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发生收缩和片段碎裂 ( 细胞发生凋亡的标志 ), 细胞膜收缩且与相邻 细胞分离, 细胞微绒毛结构消失, 细胞质内出现空腔和水泡的结构, 细胞内微观骨架结构被 破坏, 最终发生凋亡。 研究发现 Jolkinolide B 对激素依赖型的 LNCaP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最显著, 有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发生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生物活性, 抑制前列腺中激素依赖 型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激活 capsase-3 凋亡通路, 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Jolkinolide
D 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生物活性, 研究测试 Jolkinolide D 对非白血性白血病 HL-60 细 胞的作用, 发现 Jolkinolide D 诱导 HL-60 细胞细胞凋亡的活性同抗肿瘤药物依托泊苷相 当, 1ug/ml 的 Jolkinolide D 即能抑制 92 %的肿瘤细胞扩散, 即使在 0.1ug/ml 的剂量时 其活性也与 1ug/ml 的阿霉素 ( 能抑制 57%的肿瘤细胞扩散 ) 相当。Jolkinolide D 对鼠 非白血性白血病 P388 细胞和人的肠癌 DLD-1 细胞的也显示细胞毒性作用, 其作用 IC50 值 分别是 0.16ug/ml、 3.0ug/ml。(Huiying L, Aiqin W.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06, 84, 959-965 ; Liu W.K, Ho J.C.K, Qin G, Che C.-T.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02, 63, 951-957 ; Kigoshi H, Ichino T, Yamada K, Ijuin Y, Makita S.F, Uemura D.Chemistry Letters, 2001, 6, 518-519 ; Sakakura A, Takayanagi Y, Shimogawa H, Kigoshi H.Tetrahedron, 2004, 60, 7067-7075.)
近年来国内外多有关于岩大戟内酯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靶点的研究报道。有 报道其作用靶点为肿瘤细胞的 Nuclear factor-κB 激酶 (IKK), NF-κB 信号通路对于肿 瘤细胞的存活, 生长, 代谢, 凋亡至关重要。而其主要的信号启动因子为 IKK 激酶, IKK 激 酶通过磷酸化 NF-κB 蛋白, 使其进入肿瘤细胞核调节相关的肿瘤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 岩大戟内酯类化合物能特异地抑制肿瘤细胞的 IKK 去磷酸化作用, 从而抑制其激活, 阻 断 NF-κB 信号通路, 进而阻滞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和分化, 促使其发生凋亡。(Ferreira M.-J.U.G.Nora, Madureira Ana M, Molnar Joseph.Anticancer Research, 2005, 25(5) : 3259-3262 ; Shou-Sheng Yan , Ying Li , Ying Wang.Mol Cancer Ther , 2008 , 7(6) : 1523-1532)
也有文献报道该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 JAK/STAT 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当细胞因 子与其配体结合, JAK 激酶被激活, 其能磷酸化 STATs 家族的蛋白, 磷酸化后的 STATs 家族 的蛋白通过磷酸酪氨酸上的巯基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或者异二聚体。这些二聚体将转移 到肿瘤细胞核中调节相应的靶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岩大戟内酯类化合物能与 JAK 激酶 形成聚合体, 阻断 JAK/STAT 信号通路, 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Ying Wang, Xiuquan Ma, Shousheng Yan, Shensi Shen.Cancer Res 2009, 69(18) : 7302-73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天然产物穿心莲内酯为起始原料, 通过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出 3- 取代型 岩大戟内酯 (Jolkinolide) 类化合物, 并测试其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证明此类化合物具有 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系列新颖的 3- 取代型岩大戟内酯 (Jolkinolide) 类化合物 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抗肿瘤的生物活性。
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上述化合物作为药物的主要成分与其它辅料或载体结合, 制 成各种剂型, 用于癌症的治疗。
本发明的提供的化合物结构类型通式 (I) 和 (II) 如下 :
通式 (I) 和 (II) 结构中, R1 结构表述为 : OH、 OR4、 OCOR4、 OCOR4R5、 NR4R5、 F、 Cl、 Br、 I; 其中, R4、 R5 表示氢、 取 其中 m代或非取代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 苯基、 苄基,= 1 ~ 8。上述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可进一步表述为 : (1)C1 ~ C10 烷基 : 甲基、 乙基、 丙 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仲丁基、 戊基、 新戊基、 己基、 庚基、 辛基 ; (2)C3 ~ C10 环 烷基 : 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 (3)C3 ~ C10 烯基 : 烯丙基、 丁烯基、 2- 丁烯基、 戊烯 基、 2- 戊烯基、 3- 戊烯基 ; (4)C3 ~ C10 炔基 : 丙炔基、 丁炔基、 2- 丁炔基、 戊炔基、 2- 戊炔基、 3- 戊炔基 ; 取代苯基可进一步表述为 : (1)2- 氟苯基、 3- 氟苯基、 4- 氟苯基、 2- 氯苯基、 3- 氯 苯基、 4- 氯苯基、 2- 溴苯基、 3- 溴苯基、 4- 溴苯基、 2- 碘苯基、 3- 碘苯基、 4- 碘苯基、 2, 3- 二 氟苯基、 2, 4- 二氟苯基、 2, 5- 二氟苯基、 2, 6- 二氟苯基、 2, 3- 二氯苯基、 2, 4- 二氯苯基、 2, 5- 二氯苯基、 2, 6- 二氯苯基、 2, 3- 二溴苯基、 2, 4- 二溴苯基、 2, 5- 二溴苯基、 2, 6- 二溴苯 基、 2, 3- 二碘苯基、 2, 4- 二碘苯基、 2, 5- 二碘苯基、 2, 6- 二碘苯基、 3, 4, 5- 三氟苯基、 3, 4, 5- 三氯苯基、 3, 4, 5- 三溴苯基、 3, 4, 5- 三碘苯基 ; (2)2- 甲苯基、 3- 甲苯基、 4- 甲苯基、 2, 3- 二甲苯基、 2, 4- 二甲苯基、 2, 5- 二甲苯基、 2, 6- 二甲苯基 ; (3)2- 甲氧苯基、 3- 甲氧苯基、 4- 甲氧苯基、 2, 3- 二甲氧苯基、 2, 4- 二甲氧苯基、 2, 5- 二甲氧苯基、 2, 6- 二甲氧苯基、 3, 4, 5- 三甲氧苯基 ; (4)2- 乙酰苯基、 3- 乙酰苯基、 4- 乙酰苯基、 2- 丙酰苯基、 3- 丙酰苯基、 4- 丙 酰苯基、 2- 丁酰苯基、 3- 丁酰苯基、 4- 丁酰苯基、 2- 戊酰苯基、 3- 戊酰苯基、 4- 戊酰苯基 ; (5)2- 硝基苯基、 3- 硝基苯基、 4- 硝基苯基、 2- 氨基苯基、 3- 氨基苯基、 4- 氨基苯基、 2- 羟 基苯基、 3- 羟基苯基、 4- 羟基苯基、 2- 羧基苯基、 3- 羧基苯基、 4- 羧基苯基 ; 取代苄基可进 一步表述为 : (1)2- 氟苄基、 3- 氟苄基、 4- 氟苄基、 2- 氯苄基、 3- 氯苄基、 4- 氯苄基、 2- 溴苄 基、 3- 溴苄基、 4- 溴苄基、 2- 碘苄基、 3- 碘苄基、 4- 碘苄基、 2, 3- 二氟苄基、 2, 4- 二氟苄基、 2, 5- 二氟苄基、 2, 6- 二氟苄基、 2, 3- 二氯苄基、 2, 4- 二氯苄基、 2, 5- 二氯苄基、 2, 6- 二氯苄 基、 2, 3- 二溴苄基、 2, 4- 二溴苄基、 2, 5- 二溴苄基、 2, 6- 二溴苄基、 2, 3- 二碘苄基、 2, 4- 二 碘苄基、 2, 5- 二碘苄基、 2, 6- 二碘苄基、 3, 4, 5- 三氟苄基、 3, 4, 5- 三氯苄基、 3, 4, 5- 三溴苄 基、 3, 4, 5- 三碘苄基 ; (2)2- 甲基苄基、 3- 甲基苄基、 4- 甲基苄基、 2, 3- 二甲基苄基、 2, 4- 二 甲基苄基、 2, 5- 二甲基苄基、 2, 6- 二甲基苄基 ; (3)2- 甲氧苄基、 3- 甲氧苄基、 4- 甲氧苄基、 2, 3- 二甲氧苄基、 2, 4- 二甲氧苄基、 2, 5- 二甲氧苄基、 2, 6- 二甲氧苄基、 3, 4, 5- 三甲氧苄 基; (4)2- 乙酰苄基、 3- 乙酰苄基、 4- 乙酰苄基、 2- 丙酰苄基、 3- 丙酰苄基、 4- 丙酰苄基、 2- 丁酰苄基、 3- 丁酰苄基、 4- 丁酰苄基、 2- 戊酰苄基、 3- 戊酰苄基、 4- 戊酰苄基 ; (5)2- 硝基 苄基、 3- 硝基苄基、 4- 硝基苄基、 2- 氨基苄基、 3- 氨基苄基、 4- 氨基苄基、 2- 羟基苄基、 3- 羟 基苄基、 4- 羟基苄基、 2- 羧基苄基、 3- 羧基苄基、 4- 羧基苄基。 2 6 6 7
R 结构表述为 : COOR , CONR R , (CH2)nXR6( 其中, n = 1 ~ 8), XR6。X 为 O, NH, NR7, S。其中, R6、 R7 可表述为 : 表示氢、 取代或非取代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 苯基、 苄基,其中 m = 1 ~ 8, 1- 萘基, 2- 萘基, 呋喃或吡喃型五、 六 元糖基或取代糖基, 或 2 ~ 5 个以不同方式 ( 如 : 1, 2-、 1, 4-、 1, 6-) 连接的葡萄糖基或取代 葡萄糖基。上述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可进一步表述为 : (1)C1 ~ C10 烷基 : 甲基、 乙基、 丙 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仲丁基、 戊基、 新戊基、 己基、 庚基、 辛基 ; (2)C3 ~ C10 环 烷基 : 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 (3)C3 ~ C10 烯基 : 烯丙基、 丁烯基、 2- 丁烯基、 戊烯 基、 2- 戊烯基、 3- 戊烯基 ; (4)C3 ~ C10 炔基 : 丙炔基、 丁炔基、 2- 丁炔基、 戊炔基、 2- 戊炔基、 3- 戊炔基 ; 取代苯基可表述为 : (1)2- 氟苯基、 3- 氟苯基、 4- 氟苯基、 2- 氯苯基、 3- 氯苯基、 4- 氯苯基、 2- 溴苯基、 3- 溴苯基、 4- 溴苯基、 2- 碘苯基、 3- 碘苯基、 4- 碘苯基、 2, 3- 二氟苯 基、 2, 4- 二氟苯基、 2, 5- 二氟苯基、 2, 6- 二氟苯基、 2, 3- 二氯苯基、 2, 4- 二氯苯基、 2, 5- 二 氯苯基、 2, 6- 二氯苯基、 2, 3- 二溴苯基、 2, 4- 二溴苯基、 2, 5- 二溴苯基、 2, 6- 二溴苯基、 2, 3- 二碘苯基、 2, 4- 二碘苯基、 2, 5- 二碘苯基、 2, 6- 二碘苯基、 3, 4, 5- 三氟苯基、 3, 4, 5- 三氯 苯基、 3, 4, 5- 三溴苯基、 3, 4, 5- 三碘苯基 ; (2)2- 甲苯基、 3- 甲苯基、 4- 甲苯基、 2, 3- 二甲苯 基、 2, 4- 二甲苯基、 2, 5- 二甲苯基、 2, 6- 二甲苯基 ; (3)2- 甲氧苯基、 3- 甲氧苯基、 4- 甲氧苯 基、 2, 3- 二甲氧苯基、 2, 4- 二甲氧苯基、 2, 5- 二甲氧苯基、 2, 6- 二甲氧苯基、 3, 4, 5- 三甲氧 苯基 ; (4)2- 乙酰苯基、 3- 乙酰苯基、 4- 乙酰苯基、 2- 丙酰苯基、 3- 丙酰苯基、 4- 丙酰苯基、 2- 丁酰苯基、 3- 丁酰苯基、 4- 丁酰苯基、 2- 戊酰苯基、 3- 戊酰苯基、 4- 戊酰苯基 ; (5)2- 硝 基苯基、 3- 硝基苯基、 4- 硝基苯基、 2- 氨基苯基、 3- 氨基苯基、 4- 氨基苯基、 2- 羟基苯基、 3- 羟基苯基、 4- 羟基苯基、 2- 羧基苯基、 3- 羧基苯基、 4- 羧基苯基 ; 取代苄基可进一步表述 为: (1)2- 氟苄基、 3- 氟苄基、 4- 氟苄基、 2- 氯苄基、 3- 氯苄基、 4- 氯苄基、 2- 溴苄基、 3- 溴 苄基、 4- 溴苄基、 2- 碘苄基、 3- 碘苄基、 4- 碘苄基、 2, 3- 二氟苄基、 2, 4- 二氟苄基、 2, 5- 二 氟苄基、 2, 6- 二氟苄基、 2, 3- 二氯苄基、 2, 4- 二氯苄基、 2, 5- 二氯苄基、 2, 6- 二氯苄基、 2, 3- 二溴苄基、 2, 4- 二溴苄基、 2, 5- 二溴苄基、 2, 6- 二溴苄基、 2, 3- 二碘苄基、 2, 4- 二碘苄 基、 2, 5- 二碘苄基、 2, 6- 二碘苄基、 3, 4, 5- 三氟苄基、 3, 4, 5- 三氯苄基、 3, 4, 5- 三溴苄基、 3, 4, 5- 三碘苄基 ; (2)2- 甲基苄基、 3- 甲基苄基、 4- 甲基苄基、 2, 3- 二甲基苄基、 2, 4- 二甲 基苄基、 2, 5- 二甲基苄基、 2, 6- 二甲基苄基 ; (3)2- 甲氧苄基、 3- 甲氧苄基、 4- 甲氧苄基、 2, 3- 二甲氧苄基、 2, 4- 二甲氧苄基、 2, 5- 二甲氧苄基、 2, 6- 二甲氧苄基、 3, 4, 5- 三甲氧苄基 ; (4)2- 乙酰苄基、 3- 乙酰苄基、 4- 乙酰苄基、 2- 丙酰苄基、 3- 丙酰苄基、 4- 丙酰苄基、 2- 丁酰 苄基、 3- 丁酰苄基、 4- 丁酰苄基、 2- 戊酰苄基、 3- 戊酰苄基、 4- 戊酰苄基 ; (5)2- 硝基苄基、 3- 硝基苄基、 4- 硝基苄基、 2- 氨基苄基、 3- 氨基苄基、 4- 氨基苄基、 2- 羟基苄基、 3- 羟基苄 基、 4- 羟基苄基、 2- 羧基苄基、 3- 羧基苄基、 4- 羧基苄基。 3
R 表述为 : 氢, 羟基, 羧基, 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 OR8、 OCOR8、 OCOR8R9, COOR8, CONR8R9, 甲基或乙基葡萄糖基、 呋喃或吡喃型五、 六元糖基或取代糖基, 或 2 ~ 5 个以不同方 8 式(如 : 1, 2-、 1, 4-、 1, 6-) 连接的葡萄糖基或取代葡萄糖基。 其中, R、 R9 可表述为 : 表示氢、 取代或非取代的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烃基、 苯基、 苄基。 上述直链、 支链或环状的烷基可进一 步表述为 : (1)C1 ~ C10 烷基 : 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叔丁基、 仲丁基、 戊 基、 新戊基、 己基、 庚基、 辛基 ; (2)C3 ~ C10 环烷基 : 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 (3)C3 ~ 烯丙基、 丁烯基、 2- 丁烯基、 戊烯基、 2- 戊烯基、 3- 戊烯基 ; (4)C3 ~ C10 炔基 : 丙炔 C10 烯基 : 基、 丁炔基、 2- 丁炔基、 戊炔基、 2- 戊炔基、 3- 戊炔基 ; 取代苯基可进一步表述为 : (1)2- 氟 苯基、 3- 氟苯基、 4- 氟苯基、 2- 氯苯基、 3- 氯苯基、 4- 氯苯基、 2- 溴苯基、 3- 溴苯基、 4- 溴苯基、 2- 碘苯基、 3- 碘苯基、 4- 碘苯基、 2, 3- 二氟苯基、 2, 4- 二氟苯基、 2, 5- 二氟苯基、 2, 6- 二氟苯基、 2, 3- 二氯苯基、 2, 4- 二氯苯基、 2, 5- 二氯苯基、 2, 6- 二氯苯基、 2, 3- 二溴苯 基、 2, 4- 二溴苯基、 2, 5- 二溴苯基、 2, 6- 二溴苯基、 2, 3- 二碘苯基、 2, 4- 二碘苯基、 2, 5- 二 碘苯基、 2, 6- 二碘苯基、 3, 4, 5- 三氟苯基、 3, 4, 5- 三氯苯基、 3, 4, 5- 三溴苯基、 3, 4, 5- 三碘 苯基 ; (2)2- 甲苯基、 3- 甲苯基、 4- 甲苯基、 2, 3- 二甲苯基、 2, 4- 二甲苯基、 2, 5- 二甲苯基、 2, 6- 二甲苯基 ; (3)2- 甲氧苯基、 3- 甲氧苯基、 4- 甲氧苯基、 2, 3- 二甲氧苯基、 2, 4- 二甲氧 苯基、 2, 5- 二甲氧苯基、 2, 6- 二甲氧苯基、 3, 4, 5- 三甲氧苯基 ; (4)2- 乙酰苯基、 3- 乙酰苯 基、 4- 乙酰苯基、 2- 丙酰苯基、 3- 丙酰苯基、 4- 丙酰苯基、 2- 丁酰苯基、 3- 丁酰苯基、 4- 丁酰 苯基、 2- 戊酰苯基、 3- 戊酰苯基、 4- 戊酰苯基 ; (5)2- 硝基苯基、 3- 硝基苯基、 4- 硝基苯基、 2- 氨基苯基、 3- 氨基苯基、 4- 氨基苯基、 2- 羟基苯基、 3- 羟基苯基、 4- 羟基苯基、 2- 羧基苯 基、 3- 羧基苯基、 4- 羧基苯基 ; 取代苄基可进一步表述为 : (1)2- 氟苄基、 3- 氟苄基、 4- 氟苄 基、 2- 氯苄基、 3- 氯苄基、 4- 氯苄基、 2- 溴苄基、 3- 溴苄基、 4- 溴苄基、 2- 碘苄基、 3- 碘苄 基、 4- 碘苄基、 2, 3- 二氟苄基、 2, 4- 二氟苄基、 2, 5- 二氟苄基、 2, 6- 二氟苄基、 2, 3- 二氯苄 基、 2, 4- 二氯苄基、 2, 5- 二氯苄基、 2, 6- 二氯苄基、 2, 3- 二溴苄基、 2, 4- 二溴苄基、 2, 5- 二 溴苄基、 2, 6- 二溴苄基、 2, 3- 二碘苄基、 2, 4- 二碘苄基、 2, 5- 二碘苄基、 2, 6- 二碘苄基、 3, 4, 5- 三氟苄基、 3, 4, 5- 三氯苄基、 3, 4, 5- 三溴苄基、 3, 4, 5- 三碘苄基 ; (2)2- 甲基苄基、 3- 甲 基苄基、 4- 甲基苄基、 2, 3- 二甲基苄基、 2, 4- 二甲基苄基、 2, 5- 二甲基苄基、 2, 6- 二甲基苄 基; (3)2- 甲氧苄基、 3- 甲氧苄基、 4- 甲氧苄基、 2, 3- 二甲氧苄基、 2, 4- 二甲氧苄基、 2, 5- 二 甲氧苄基、 2, 6- 二甲氧苄基、 3, 4, 5- 三甲氧苄基 ; (4)2- 乙酰苄基、 3- 乙酰苄基、 4- 乙酰苄 基、 2- 丙酰苄基、 3- 丙酰苄基、 4- 丙酰苄基、 2- 丁酰苄基、 3- 丁酰苄基、 4- 丁酰苄基、 2- 戊酰 苄基、 3- 戊酰苄基、 4- 戊酰苄基 ; (5)2- 硝基苄基、 3- 硝基苄基、 4- 硝基苄基、 2- 氨基苄基、 3- 氨基苄基、 4- 氨基苄基、 2- 羟基苄基、 3- 羟基苄基、 4- 羟基苄基、 2- 羧基苄基、 3- 羧基苄 基、 4- 羧基苄基。
其中部分典型化合物 (I-1, I-2, I-3, I-4, I-5, II-1, II-2, II-3, II-4, II-5) 的 结构式为 :
典型化合物合成路线列举 I-1 和 II-1 的合成途径 :
I-1、 II-1 和 I-3 的合成 1.穿心莲内酯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再加入催化剂和乙酰化试剂, 搅拌 加热回流 2-50h 后, 停止反应, 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二氯甲烷萃取,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得化合物 3, 14, 19- 三乙酰基穿心莲内酯 2。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 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 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四氢呋喃、 甲醚、 乙醚、 丙醚、 异丙醚、 苯甲醚、 苯乙醚、 环氧乙烷、 二苯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吡啶、 吡咯、 吗啉、 喹啉、 1, 4- 二氧六环、 二硫化碳、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 催化剂为氯化锌、 三乙胺、 4- 二甲氨基 吡啶中的一种 ; 乙酰化试剂为乙酰氯、 醋酸、 乙酸酐中的一种。
2.
化合物 2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缓慢加入还原试剂, 室温反应 2-10h 后处理, 反应液中加入稀盐酸搅拌 15-40min 后, 蒸去溶剂得白色固体化合物 3, 19- 二乙酰 基 -14- 脱氧穿心莲内酯 3。其中, 有机溶剂为甲醇、 乙醇、 丙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乙二醇、 1, 2- 丙二醇、 1, 3- 丙二醇、 1, 2- 丁二醇、 1, 3- 丁二醇、 1, 4- 丁二醇, 苄醇中的一种 ; 还原试剂 为硼氢化钾、 硼氢化钠、 氢化铝锂中的一种。
3.
化 合 物 3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有 机 溶 剂 溶 解, 在 -78 ℃ 下 向 反 应 液 中 通 入 臭 氧, -78℃恒温反应 2-10h 后处理, 待反应液升温至室温, 加入 30%双氧水, 搅拌 5-20h 后, 向反应液中加入稀盐酸调 PH 值至 1, 二氯甲烷萃取,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 燥, 蒸干得化合物 4。 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 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丙醚、 异丙醚、 苯甲醚、 苯乙醚、 环氧乙烷、 二苯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1, 4- 二氧六环、 苯、 甲苯、 二甲苯、 四氢呋喃、 2- 甲基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 喃、 二氢吡喃中的一种。
4.
化合物 4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乙酸酐溶解, 加入催化量醋酸钠, 加热回流反应 2.5-15h 后处理,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 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化合物 5。
5.
化合物 5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无水有机溶剂溶解, 降温至 -30℃, 氮气保护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缓慢加入甲基化试剂, 搅拌反应 2-10h 后处理, 反应液中加入淬灭溶液, 乙酸乙 酯萃取,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得黄色油 状化合物, 加入甲醇溶解, 加入适量的碱或稀酸, 搅拌加热回流 2-10h 后处理。用乙酸乙酯 萃取,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 8(14) 化合物 3, 16- 二羟基 -Δ -Podocarpen-13- 酮 6。 其中, 有机溶剂为乙醚、 四氢呋喃、 2- 甲 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乙腈、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 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 烷、 四氢呋喃、 乙醚、 1, 4- 二氧六环、 苯、 甲苯、 二甲苯、 苯甲醚、 苯乙醚、 环氧乙烷、 二苯醚、 丙 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中的一种 ; 甲基化试剂为甲基锂、 格式 试剂、 Wittig 试剂、 Wittig-horner 试剂、 二甲基镉、 二甲基铜锂中的一种, 投料比甲基化试 剂 / 化合物 5 为 1.2/1 ~ 1.8/1, 用量为 5 ~ 20%摩尔 ; 淬灭溶液为 5 ~ 20%稀盐酸、 饱和 氯化铵、 饱和硫酸铵、 饱和碳酸铵、 饱和硫酸氢铵、 饱和碳酸氢铵、 水、 5 ~ 20%稀硫酸中的 一种, 用量为 5 ~ 20%摩尔 ; 碱为 5 ~ 20%氢氧化钾溶液, 5 ~ 20%氢氧化钠溶液, 5 ~ 20% 碳酸钾溶液, 5 ~ 20%碳酸氢钾溶液, 5 ~ 20%碳酸钠溶液, 5 ~ 20%碳酸氢钠溶液, 吡啶, 三乙胺, N, N- 二甲基氨基吡啶, 以及脂肪胺和芳香胺中的一种, 用量为 150 ~ 250%摩尔 ; 稀酸可以是 5 ~ 20%稀盐酸, 5 ~ 20%稀硫酸, 5 ~ 20%硫酸氢铵中的一种, 用量为 150 ~ 250%摩尔。
6.
化合物 6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 2, 2- 二甲氧基丙烷, 再加入催 化量对甲苯磺酸吡啶嗡盐, 反应液加热回流反应 1.5-12h 后处理, 二氯甲烷萃取, 分别用饱 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化合物 3, 16- 异 8(14) 亚丙氧基 -Δ -Podocarpen-13- 酮 7。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1, 4- 二氧六环、 苯、 甲苯、 二甲苯、 苯甲醚、 苯乙醚、 环氧乙烷、 二苯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 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中的一种。
7.
化合物 7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缓慢加入 30 %双氧水, 搅拌反应 5-10h 后,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提取, 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 状化合物 3, 16- 异亚丙氧基 -8, 14- 环氧基 -13-Podocarpanone 8。 其中, 有机溶剂为甲醇、 乙醇、 丙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乙二醇、 1, 2- 丙二醇、 1, 3- 丙二醇、 1, 2- 丁二醇、 1, 3- 丁二醇、 1, 4- 丁二醇, 苄醇、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二氯甲烷、 氯 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中的一 种。
8.
化合物 8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反应试剂,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热到 80 ~ 130℃, 反 应 3-20h, 冷却至室温, 反应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 加入二氯甲烷 溶解, 加入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在钨丝灯光照的条件下,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气, 恒 温反应 5-40h 后处理。直接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3, 16- 异亚丙氧基 -13- 羟基 -8, 14- 环氧基 -13-Podocarpanone 9。其中, 有机溶剂为 N- 甲基乙酰胺、 N- 甲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 N- 二乙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 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 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反应试剂可以为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N, N- 二甲基 - 二甲氧基甲烷、 甲氧基双二甲氨 基甲烷中的一种, 投料比反应试剂 / 化合物 8 为 1.3/1 ~ 2/1。
9.
化合物 9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分别加入 2-(Diethylphosphono) propanoic acid,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4- 二甲氨基吡啶。室温反应 4-20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0。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 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 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 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10.
化合物 10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钠氢, 室温反应 2-20 小时。冰 水浴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化合物 3, 19- 异亚丙氧基岩大戟内酯 A(I-3)。其中, 有机 溶剂为乙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 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 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11.化合物 I-3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 10%醋酸溶液, 加热回流反应 1.5-12h 后处理,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 3, 19- 二羟基岩大戟内酯 A(I-1)。其中, 有机溶剂为乙醚、 苯、 甲苯、 二甲苯、 苯甲醚、 苯乙 醚、 环氧乙烷、 二苯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12.
化合物 I-1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室温反 应 7-10h。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 化合物 3, 19- 二羟基岩大戟内酯 B(II-1)。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 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乙腈、 丙 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I-2 和 II-2 的合成途径 :
I-2 和 II-2 的合成 1.化合物 I-1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乙酸酐, 再分别加入三乙胺, 4- 二甲氨基吡啶, 室温搅拌反应 2-15h 后处理,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 次。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 3, 19- 二乙酰氧基岩大戟内酯 A(I-2)。其中, 有机溶剂为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丙酮、 丁 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 苯中的一种。
2.
化合物 I-2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室温反 应 7-14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目 标化合物 3, 19- 二乙酰氧基岩大戟内酯 B(II-2)。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 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 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II-3 的合成途径 :
II-3 的合成
化合物 3, 19- 异亚丙氧基岩大戟内酯 A(I-3)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室温反应 7-14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 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 3, 19- 异亚丙氧基岩大戟内酯 B(II-3)。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 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 中的一种。
I-4 和 II-4 的合成途径 :
I-4 和 II-4 的合成 1.化合物 6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缓慢加入 30 %双氧水, 搅拌反应 5-10h 后,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提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 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8, 14- 环氧基 -13-Podocarpanone 11。 其中, 有机溶剂为甲醇、 乙 醇、 丙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乙二醇、 1, 2- 丙二醇、 1, 3- 丙二醇、 1, 2- 丁二醇、 1, 3- 丁二醇、 1, 4- 丁二醇, 苄醇、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 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中的一种。
2.
化合物 11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三乙胺, 4- 二甲氨基吡啶和苯 甲酰氯, 加热回流 2-5h 后,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提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食盐水洗 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2。其中, 有机溶剂为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 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 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 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3.
化合物 12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反应试剂,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热到 80 ~ 130℃, 反应 3-20h, 冷却至室温, 反应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加入二氯 甲烷溶解, 加入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在钨丝灯光照的条件下,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 气, 恒温反应 5-40h 后处理。直接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3, 16- 二苯甲酰基 -13- 羟 基 -8, 14- 环氧基 -13-Podocarpanone 13。其中, 有机溶剂为 N- 甲基乙酰胺、 N- 甲基甲酰 胺、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 N- 二乙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二氯甲烷、 氯 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 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 的一种。反应试剂可以为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N, N- 二甲基 - 二甲氧基甲烷、 甲氧基 双二甲氨基甲烷中的一种, 投料比反应试剂 / 化合物 12 为 1.3/1 ~ 2/1。 4.
化合物 13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分别加入 2-(Diethylphosphono) propanoic acid,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4- 二甲氨基吡啶。室温反应 4-20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4。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 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 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 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5.
化合物 14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钠氢, 室温反应 2-20 小时。 冰水 浴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 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化合物 3, 19- 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A(I-4)。其中, 有机溶剂 为乙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 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6.
化合物 3, 19- 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A(I-4)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 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室温反应 7-14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 3, 19- 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B(II-4)。其中, 有机 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 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 的一种。 I-5 和 II-5 的合成途径 :
I-5 和 II-5 的合成 1.化合物 11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三乙胺, 4- 二甲氨基吡啶和丙 酸酐, 加热回流 2-5h 后,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提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食盐水洗涤 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5。其中, 有机溶剂为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 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 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 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2.
化合物 15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反应试剂,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热到 80 ~ 130℃, 反应 3-20h, 冷却至室温, 反应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 加入二氯甲 烷溶解, 加入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在钨丝灯光照的条件下,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气, 恒温反应 5-40h 后处理。直接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3, 16- 丙酰基 -13- 羟基 -8,
14- 环氧基 -13-Podocarpanone 16。其中, 有机溶剂为 N- 甲基乙酰胺、 N- 甲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 N- 二乙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 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 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反应试剂可以为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N, N- 二甲基 - 二甲氧基甲烷、 甲氧基双二甲氨 基甲烷中的一种, 投料比反应试剂 / 化合物 15 为 1.3/1 ~ 2/1。
3.
化合物 16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分别加入 2-(Diethylphosphono) propanoic acid,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4- 二甲氨基吡啶。室温反应 4-20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7。其中, 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 氯乙烷、 1, 1, 2- 三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 氯丙烷、 1, 2, 3- 三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4- 甲基四氢呋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 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4.化合物 17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钠氢, 室温反应 2-20 小时。冰 水浴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化合物 3, 19- 丙酰基岩大戟内酯 A(I-5)。其中, 有机溶剂 为乙醚、 丙酮、 丁酮、 甲基丙酮、 2- 戊酮、 3- 戊酮、 2- 己酮、 3- 己酮、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 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一种。
5.
化合物 3, 19- 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A(I-5)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 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室温反应 7-14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 3, 19- 丙酰基岩大戟内酯 B(II-5)。其中, 有机溶 剂为二氯甲烷、 氯仿、 四氯化碳、 1, 2- 二氯乙烷、 1, 1- 二氯乙烷、 1, 1, 1- 三氯乙烷、 1, 1, 2- 三 氯乙烷、 1, 1, 1, 2- 四氯乙烷、 1, 1, 2, 2- 四氯乙烷、 1, 2- 二氯丙烷、 1, 3- 二氯丙烷、 1, 2, 3- 三 氯丙烷、 乙醚、 四氢呋喃、 2- 甲基四氢呋喃、 3- 甲基呋喃、 2, 5- 二甲基呋喃、 2- 甲基四氢呋 喃、 四氢吡喃、 二氢吡喃、 1, 4- 二氧六环、 乙腈、 丙腈、 丁二腈、 异丁腈、 苯、 甲苯、 二甲苯中的 一种。
化合物的药理测试结果
1. 测试细胞株
人肝癌细胞柱 (HepG2), 人胃癌细胞柱 (MGC-803), 人肺癌细胞柱 (A549), 人结肠 癌细胞柱 (HCT-116), 人乳腺癌细胞柱 (MDA-MB-231), 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柱 (NB4)。
2. 实验原理
MTT 法是利用活细胞线粒体中存在与 NADP 相关的脱氢酶能使外源性的 MTT 还原 成难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物 (Formazan) 并沉积在细胞中, 而死细胞无此功能, 再用二甲基亚 砜 (DMSO) 或三联液 (10% SDS-5%异丁醇 -0.01mol/L HCL) 溶解细胞中的紫色结晶物, 用 酶联免疫检测仪在 570nm 波长处测定其 OD 值间接反应其活细胞量。本法是目前抗肿瘤药 物体外研究、 尤其是大规模筛选最常用的方法。
3. 实验方法及要点
将处于细胞对数生长期的要进行实验的肿瘤细胞按一定的细胞量接种于 96 孔培 养板内, 培养 24h 后加入所筛样品 ( 悬浮细胞接板后可直接加 ), 细胞在 37℃ 5% CO2 条件 下继续培养 48 小时后, 加入 MTT 继续培养 4 小时, 用 DMSO 溶解在酶标仪下进行检测。
4. 样品编号
5. 样品作用时间 : 48 小时
6. 药理测试过程
体 外 培 养 人 肝 癌 细 胞 株 (HepG2)、 人 胃 癌 细 胞 株 (MGC-803)、 人肺癌细胞株 (A549)、 人结肠癌细胞株 (HCT-116)、 人乳腺癌细胞株 (MDA-MB-231)、 人急性早幼粒白血 病细胞株 (NB4)。细胞生长至数周后, 用胰酶消化细胞, 1000rpm 离心 5 分钟, 弃上层清 4 夜, 用适量培养基悬浮, 调整细胞浓度至 4.5×10 /ml. 将细胞悬液接种到 96 孔细胞培养 板中, 每孔 100μl, 放置细胞培养箱 (37℃, 5% ) 中培养 24 小时后, 各用药组分分别加入 细胞培养基稀释的 3, 19- 二乙酰氧基 -Jolkinolide A(I-2), 3, 19- 二羟基 -Jolkinolide A(I-1), 19- 乙 酰 氧 基 -Jolkinolide A(I-6), 19- 苄 氧 羧 基 -Jolkinolide A(I-7), 3, 19- 二乙酰氧基 -Jolkinolide B(II-2), 3, 19- 二羟基 -Jolkinolide B(II-1), 19- 乙酰氧 基 -Jolkinolide B(II-6)、 19- 苄氧羧基 -Jolkinolide B(II-7)100μl, 得到个不同浓度 的化合物组分, 阴性对照组 0.5% DMSO, 各组均设 3 个复孔。培养箱中培养 48 小时后, 每孔 加入 5mg/mlde MTT 20μl, 在温度为 37℃的条件下放置 4 个小时。每孔加入 200μlDMSO, 37℃的条件下摇床震摇 20 分钟, 在 ELISA 酶标仪上比色对照组和各加样组的 OD 值, 测定波 长为 570nm, 参考波长为 450nm。计算各加药浓度处理的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 据细胞抑制 曲线计算药物的半抑制浓度 IC50 值 (μM)。
7. 药理测试结果
实验数据表明与阳性对照药阿霉素相比大部分化合物对以上肿瘤细胞株的抑制 活性一般, 其中化合物 II-7 的活性相对较好, 尤其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柱 (NB4) 的 半数抑制浓度达到了 0.97μtM。化合物 II-1, II-2, II-6, II-7 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 胞柱 (NB4) 的抑制作用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鉴于 I-7 和 II-7 活性较好, 我们对其进行 更深层次的活性筛选。
8. 第二次药理测试结果
该次测试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 (MDA-MB-231)、 人肺癌细胞株 (A549)、 人乳癌细胞 株 (MCF-7), 白血病细胞株 (HL-60, K562)、 肝癌细胞株 (HepG-2)、 宫颈癌细胞株 (Hela)、 胃 癌细胞株 (SGC-7901) 以及前列腺癌细胞株 (Lncap), 同时采用冬凌草甲素和紫杉醇作为阳 性对照组。上表是作用 96 小时后的 MTT 测试结果。综述两次的药理测试结果得出如下构 效关系 : 1) 引入脂溶性保护基可提高抗癌活性 ; 2) 双环氧结构 (II) 要比单环氧结构 (I) 活 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化合物。 实例 1 : I-1、 II-1 和 I-3 的合成 1. 穿心莲内酯 (3.0g, 8.6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60.0mL 二氯甲烷溶解, 再加入氯化锌 (3.6g, 26.5mmol) 和 15.0mL 乙酸酐, 磁力搅拌, 加热回流 2h 后, 停止反应, 反应 液冷却至室温, 加水 CH2Cl2 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 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得 4.0g 化合物 2, 收率为 97.6 %。mp : 122 ℃ ; IR(KBr -1 v cm ) : 2944, 2855, 1735, 1675, 1640, 1437, 1372, 1274, 1235, 1189, 1104, 1074, 1025, 980, 1 900, 764, 749, 609 ; H NMR(300MHz, CDCl3, δ, ppm) : 6.99-7.04(t, 1H), 5.92-5.94(s, 1H), 4.92(s, 1H), 4.58-4.65(dd, 1H), 4.53-4.55(m, 1H), 4.35-4.39(d, 1H), 4.24-4.28(dd, 1H), 4.12-4.16(d, 1H), 2.40-2.47(m, 3H), 2.13(s, 3H), 2.06(s, 6H), 1.56(s, 4H), 1.05(s, 3H), + 0.77(s, 3H) ; ESI-MS : 494[M+NH4] .
2. 化合物 2(4.0g, 8.4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60.0mL 甲醇溶解, 缓慢加入过量 的硼氢化钾 (1.4g, 25.9mmol), 室温反应 2h 后处理, 反应液中加入稀盐酸搅拌 15min 后, 蒸 -1 去溶剂得 3.4g 白的固体化合物 3, 收率为 96.4%, mp : 107-110℃ ; IR(KBr v cm ) : 2943, 1 2867, 1735, 1640, 1448, 1375, 1254, 1136, 1077, 1033, 903, 833, 765, 744 ; H NMR(300MHz, CDCl3, δ, ppm) : 7.1(s, 1H), 4.9(s, 1H), 4.78(s, 2H), 4.57-4.63(m, 2H), 4.34-4.38(d, 1H), 4.07-4.11(d, 1H), 2.41-2.45(m, 2H), 2.04(s, 6H), 0.99(s, 3H)0.72(s, 3H) ; ESI-MS : + 436[M+NH4] . 3. 化合物 3(3.4g, 8.1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40.0mL 二氯甲烷溶解, 在 -78℃ 下向反应液中通入臭氧, -78 ℃恒温反应 2h 后处理, 待反应液升温至室温, 加入 20.0mL 30 %双氧水, 搅拌 5h 后, 向反应液中加入稀盐酸调 PH 值至 1, 二氯甲烷萃取三次, 合并有 机相,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得 2.1g 无色油状化合物 4, 收率为 -1 67.9%。IR(KB v cm r) : 3339, 2926, 2855, 2359, 1731, 1451, 1372, 1275, 1260, 1160, 1089, 1 1024, 764, 750 ; H NMR(300MHz, CDCl3, δ, ppm) : 4.58-4.85(dd, 1H), 4.34-4.38(d, 1H), 4.11-4.20(d, 1H), 2.05-2.07(s, 6H), 1.28(s, 3H), 0.95(s, 3H) ; ESI-MS : 381[M-H] .
4. 化合物 4(3.0g, 7.9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30.0mL 乙酸酐溶解, 加入催化 量醋酸钠, 加热回流反应 2.5h 后处理,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分 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 2g 无色 -1 油状化合物 5, 收率为 69.6%。IR(KBr v cm ) : 2947, 2849, 1735, 1689, 1443, 1374, 1334, 1 1250, 1165, 1143, 1113, 1042, 992, 921, 883, 738, 603, 576 ; H NMR(300MHz, CDCl3, δ, ppm) : 4.22-4.77(m, 1H), 4.08-4.15(dd, 2H), 2.05(s, 6H), 0.83-1.05(m, 6H), 1.23-1.28(t, 5H) ; + + ESI-MS : 365[M+H] , 387[M+Na] .
5. 化 合 物 5(2.0g, 5.5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无 水 四 氢 呋 喃 溶 解, 降温 至 -30 ℃, 氮气保护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缓慢加入 1.6M 甲基锂 (5.5mL, 8.8mmol), 搅拌反 应 2h 后处理, 反应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 乙酸乙酯萃取,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 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得黄色油状化合物, 加入 40mL 甲醇溶解, 加 入 25mL 10%氢氧化钾, 搅拌加热回流 2h 后处理。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分别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 0.5g 化合 物 6, 收率为 32.7%。IR(KBr) : 3435, 2926, 2854, 1783, 1705, 1599, 1451, 1408, 1384, 1363, 1 1274, 1260, 1195, 1025, 986, 962, 850, 809, 750, 713. H-NMR(300MHz, CDCl3) : δ5.88(s, 1H), 3.81(dd, J = 12Hz, 2H), 3.52-3.48(m, 1H), 3.22(s, 2H), 2.55(m, 1H), 2.39-2.37(m, 1H), 2.27-2.21(m, 2H), 2.09-1.99(m, 2H), 1.88-1.74(m, 5H), 1.47-1.24(m, 6H), 0.76(s, 3H) ;
28CN 102653543 A13说明书23/30 页C-NMR(300MHz, CDCl3) : δ199.7, 164.3, 126.0, 80.3, 63.9, 54.2, 51.1, 42.6, 38.3, 36.9, + 36.5, 35.6, 27.6, 22.7, 21.5, 20.6, 16.2 ; ESI : m/z 279[M+H] .
6. 化 合 物 6(0.6g, 2.2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40.0mL 二 氯 甲 烷 溶 解, 加入 10.0mL 2, 2- 二甲氧基丙烷, 再加入催化量对甲苯磺酸吡啶嗡盐, 反应液加热回流反应 1.5h 后处理, 二氯甲烷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两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干, 柱层析得 0.65g, 化合物 7, 化合物 7(0.65g, 2.04mmol) 投入反 应瓶中, 加入甲醇溶解, 缓慢分别加入 4M 氢氧化钠 1.4mL 和 30%双氧水 1.4mL, 搅拌反应 5h 后,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提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 -1 0.48g 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8, 收率为 70.4%。IR(KBr, cm ) : 2989, 2951, 2885, 1708, 1456, 1 1378, 1367, 1250, 1195, 1151, 1096, 1072, 1025, 832 ; H-NMR(300MHz, CDCl3) : δ3.92(d, J = 12Hz, 1H), 3.51(m, 1H), 3.18(d, J = 12Hz, 2H), 2.52-2.42(m, 1H), 2.31-2.15(m, 2H), 2.08-1.91(m, 3H), 1.84-1.70(m, 4H), 1.56-1.27(m, 9H), 1.19(s, 4H), 1.06(s, 3H) ; 13 C-NMR(300MHz, CDCl3) : δ208.5, 99.4, 75.3, 67.1, 63.9, 63.4, 50.8, 48.0, 38.6, 37.9, + 35.0, 34.3, 33.6, 26.2, 25.2, 24.0, 20.6, 18.3, 17.2 ; ESI : m/z 357[M+Na]
7. 化合物 8(0.68g, 2.03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1.07g, 2.47mmol), 加入 3mL N, N- 二甲基甲酰胺溶解, 加热 80℃反应 3h, 冷却至室温, 反应 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加入 25mL 二氯甲烷溶 解, 加入 8mg 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气, 恒温反应 5h 后处理。直 接柱层析得 0.53g 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9, 收率为 75.0%。IR(KBr, cm-1)3402, 2929, 2855, 1 1732, 1681, 1613, 1404, 1384, 1268, 1249, 1071, 1021, 773, 737 ; H-NMR(300MHz, CDCl3) : δ5.77(m, 2H), 4.00(d, J = 12Hz, 1H), 3.53(m, 1H), 3.38(s, 1H), 3.24(d, J = 12Hz, 1H), 2.65(d, J = 6Hz, 1H), 2.17(s, 1H), 2.13-1.96(m, 2H), 1.84-1.69(m, 4H), 1.57-1.50(m, 13 2H), 1.47(s, 3H), 1.46(s, 3H), 1.41(s, 3H), 0.87(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91.7, 146.0, 112.9, 99.1, 76.4, 63.6, 61.8, 61.4, 51.1, 51.0, 39.7, 37.7, 34.9, 33.0, 27.3, 26.3, + 25.5, 24.6, 20.0, 16.7 ; ESI : m/z 371[M+Na] .
8. 化合物 9(0.20g, 0.57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20mL 二氯甲烷溶解, 分别加 入 2-(Diethylphosphono)propanoic acid(0.32g, 1.52mmol),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0.53g, 2.55mmol), 4- 二甲氨基吡啶 (62mg, 0.51mmol)。室温反应 4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0。化合物 10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20mL 四氢呋喃溶解, 冰水浴条件下加入 60%钠氢 (62mg, 1.55mmol), 室 温反应 2h 后处理。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 0.14g 白色固体化合物 I-3, 收率 -1 为 65.0%。IR(KBr, cm ) : 2986, 2948, 2884, 1770, 1675, 1655, 1451, 1384, 1275, 1260, 1225, 1 1101, 1070, 764, 750 ; H-NMR(300MHz, CDCl3) : δ5.46(d, J = 6Hz, 1H), 4.00(d, J = 12Hz, 1H), 3.72(s, 1H), 3.53(m, 1H), 3.23(d, J = 12Hz, 1H), 2.66(d, J = 6Hz, 1H), 2.17-2.11(m, 1H), 2.07(s, 3H), 2.02-1.94(m, 1H), 1.82-1.60(m, 4H), 1.56-1.34(m, 12H), 0.87(s, 3H) ; 13 C-NMR(300MHz, CDCl 3) : δ170.3, 147.8, 144.6, 125.5, 103.5, 99.0, 80.1, 76.3, 63.6, 54.4, 51.5, 51.0, 40.0, 37.7, 35.0, 34.1, 27.2, 26.2, 25.4, 24.6, 20.0, 17.1, 8.6 ; ESI : m/ + z387[M+H] .9. 化合物 I-3(0.10g, 0.26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15mL 四氢呋喃溶解, 加入 2.4mL 10%醋酸溶液, 加热回流反应 1.5h 后处理,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 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 86.5mg 白色固体化合物 I-1, 收率为 94.0%。 IR(KBr, -1 1 cm ) : 3394, 2926, 2852, 1768, 1736, 1677, 1453, 1374, 1240, 1038, 764, 749 ; H-NMR(300MHz, CDCl3) : δ5.42(d, J = 6Hz, 1H), 4.20(d, J = 12Hz, 1H), 3.72(s, 1H), 3.55(t, J = 6Hz, 1H), 3.34(d, J = 12Hz, 1H), 2.60(d, J = 6Hz, 3H), 2.06(s, 3H), 1.92-1.77(m, 4H), 1.63(d, J= 13 15Hz, 1H), 1.55-1.25(m, 7H), 0.67(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70.3, 147.7, 144.6, 125.7, 103.2, 80.1, 63.9, 60.7, 54.2, 53.7, 52.5, 42.9, 40.6, 37.5, 34.1, 27.4, 22.7, 20.5, + 15.9, 8.6 ; ESI : m/z 369.1[M+Na] ;
10. 化 合 物 I-1(50mg, 0.14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10ml 二 氯 甲 烷 溶 解, 加 入 85 %间氯过氧苯甲酸 (87.7mg, 0.42mmol), 室温反应 7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 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 36.5mg 白色固体化合 -1 物 II-1, 收 率 为 72.0 %。IR(KBr, cm ) : 3400, 2955, 2926, 2855, 1781, 1731, 1612, 1461, 1 1374, 1275, 1260, 1043, 750 ; H-NMR(300MHz, CDCl3) : 4.17(d, J = 12Hz, 1H), δ3.99(s, 1H), 3.75(d, J = 12Hz, 1H), 3.69(s, 1H), 3.55(t, J = 6Hz, 1H), 2.58(s, 2H), 2.26(s, 1H), 2.09(s, 3H), 1.82-2.05(m, 4H), 1.40-1.58(m, 3H), 1.29(s, 3H), 1.22-1.26(m, 2H), 0.78(s, 13 3H) ;C NMR(CDCl3, 75MHz)δ : 196.6, 171.6, 152.1, 151.9, 151.0, 134.8, 134.7, 128.8, 71.5, 69.2, 69.1, 66.8, 66.4, 61.2, 61.0, 60.4, 60.3, 58.8, 54.7, 52.1, 44.5, 44.1, 41.5, + 41.1, 39.4, 39.0, 37.4, 37.3, 29.6, 27.7, 22.6, 14.9, 9.1.ESI : m/z 380[M+NH4] .
实例 2 : I-2 和 II-2 的合成
1. 化合物 I-1(60mg, 0.17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10ml 四氢呋喃溶解, 加入乙 酸酐 (0.08ml, 0.85mmol), 再分别加入三乙胺 (0.12ml, 0.85mmol), 4- 二甲氨基吡啶 (20mg, 0.16mmol), 室温搅拌反应 2h 后处理,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 70mg 白色化合物 I-2, 收率为 96.0 %。IR(KBr, cm-1) : 2955, 1 2852, 1767, 1735, 1655, 1439, 1403, 1383, 1245, 1067, 1018, 854 ; H-NMR(CDCl3, 500MHz)δ : 5.42(d, J = 3Hz, 1H), 4.67(q, J = 6Hz, 1H), 4.35(d, J = 12Hz, 1H), 4.21(d, J = 12Hz, 1H), 3.76(s, 1H), 2.66(d, J = 6Hz, 1H), 2.11-2.04(m, 10H), 1.95(m, 1H), 1.86-1.81(m, 1H), 13 1.77-1.59(m, 4H), 1.55-1.43(m, 2H), 1.09(s, 3H), 0.78(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70.6, 170.3, 170.2, 147.8, 144.6, 125.6, 102.9, 79.1, 64.5, 60.6, 54.1, 53.5, 51.4, + 41.2, 40.6, 37.4, 34.2, 23.5, 22.7, 21.3, 21.0, 20.9, 15.2, 8.6 ; ESI : m/z 453[M+Na] .
2. 化合物 I-2(50mg, 0.12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10ml 二氯甲烷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75.2mg, 0.36mmol), 室温反应 7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 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得 38.5mg 白色固体化合物 -1 II-2, 收率为 72.0%。IR(KBr, cm ) : 2963, 2920, 2867, 1779, 1739, 1681, 1460, 1400, 1384, 1 1366, 1258, 1136, 1042, 962 ; H-NMR(300MHz, CDCl3) : δ4.65(q, J = 6Hz, 1H), 4.32(d, J = 12Hz, 1H), 4.18(d, J = 12Hz, 1H), 4.01(s, 1H), 3.72(s, 1H), 2.32(s, 1H), 2.10(s, 3H), 2.07(s, 6H), 2.04-1.90(m, 2H), 1.89-1.45(m, 4H), 1.43-1.22(m, 3H), 1.07(s, 3H), 0.87(s, 13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70.7, 170.4, 169.3, 147.8, 133.5, 84.9, 78.7, 65.4, 64.3, 60.4, 55.0, 53.5, 47.7, 41.2, 38.5, 36.7, 35.7, 29.6, 23.4, 22.8, 21.3, 21.0, 15.6, 8.7 ;ESI : m/z 446[M+Na]+.
实例 3 : II-3 的合成
化合物 3, 19- 异亚丙氧基岩大戟内酯 A(I-3)(40mg, 0.10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10ml 二氯甲烷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61mg, 0.30mmol), 室温反应 12h。蒸 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 -1 得 30.5mg 白色固体化合物大戟内酯 B(II-3), 收率为 75.9%。IR(KBr, cm ) : 2985, 2946, 1 2889, 1773, 1675, 1655, 1457, 1364, 1270, 1253, 1224, 1101, 1070, 764, 750 ; H-NMR(300MHz, CDCl3) : δ3.99(s, 1H), 3.85(d, J = 12Hz, 1H), 3.70(s, 1H), 3.56(m, 1H), 3.17(d, J = 12Hz, 1H), 2.33(s, 1H), 2.10(s, 3H), 2.05-1.40(m, 10H), 1.36(s, 3H), 1.28-1.25(m, 2H), 1.15(s, 13 3H), 1.08(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69.4, 148.2, 133.6, 128.2, 99.9, 85.1, 73.7, 64.2, 61.8, 55.2, 49.2, 48.4, 38.2, 37.4, 35.4, 33.6, 25.8, 25.2, 24.8, 23.2, 20.0, 18.4, + 8.7 ; ESI : m/z 425[M+Na] .
实例 4 : I-4 和 II-4 的合成方法
1. 化 合 物 6(0.8g, 2.9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30ml 甲 醇 溶 解, 加 入 1.9ml 30 %双氧水和 1.9ml 4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室温反应 3h, 后加饱和亚硫酸钠淬灭。蒸 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 -1 得 0.68g 白色固体化合物 11, 收率为 80 %。IR(KBr, cm ) : 3267, 2972, 2949, 2850, 1701, 1 1655, 1448, 1384, 1254, 1210, 1057, 1035, 976, 844, 803 ; H-NMR(300MHz, CDCl3) : δ4.18(d, J = 12Hz, 1H), 3.49-3.44(m, 1H), 3.29(d, J = 12Hz, 1H), 3.17(s, 3H), 2.55-1.72(m, 10H), 13 1.63-1.41(m, 2H), 1.28(s, 3H), 1.21-1.11(m, 2H), 1.78(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 208.5 , 80.2 , 66.8 , 63.7 , 63.4 , 54.3 , 48.0 , 42.6 , 39.2 , 37.3 , 35.0 , 33.4 , 27.4 , 22.9 , + 21.0, 16.9, 16.8 ; ESI : m/z295[M+H]
2. 化合物 11(0.68g, 2.3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30ml 四氢呋喃溶解, 然后依次 加入 0.78g 苯甲酰氯 (5.6mmol)、 2.0ml 三乙胺和催化量的 4- 二甲氨基吡啶, 加热回流 3h。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 -1 得 1.1g 白色固体化合物 12(2.2mmol), 收率为 95%。 IR(KBr, cm ) : 2991, 2942, 2863, 1715, 1 1638, 1601, 1450, 1402, 1384, 1317, 1279, 1114, 1070, 1027, 764, 750, 715 ; H-NMR(300MHz, CDCl 3) : δ 7.97(d , J = 6Hz , 4H) , 7.57-7.21(m , 6H) , 4.96-4.91(m , 1H) , 4.74(d , J = 12Hz, 1H), 4.55(d, J = 12Hz, 1H), 3.22(s, 1H), 2.48-2.40(m, 1H), 2.31-1.78(m, 10H), + 1.56-1.51(m, 3H), 1.27(s, 3H), 0.92(s, 3H) ; ESI : m/z 503[M+H]
3. 化合物 12(0.90g, 1.8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0.46g, 2.7mmol), 加入 3mL N, N- 二甲基甲酰胺溶解, 加热 80℃反应 3h, 冷却至室温, 反应 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加入 25mL 二氯甲烷溶 解, 加入 8mg 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气, 恒温反应 5h 后处理。 直接 -1 柱层析得 0.82g 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3, 收率为 88.3%。IR(KBr, cm ) : 3441, 2957, 2855, 1734, 1679, 1654, 1401, 1384, 1226, 1043, 857 ; 1H-NMR(CDCl3, 500MHz)δ : 7.97(d, J = 6Hz, 4H), 7.97-7.26(m, 6H), 5.82(s, 1H), 5.70(d, J = 3Hz, 1H), 4.66(q, J = 6Hz, 1H), 4.36(d, J = 12Hz, 1H), 4.19(d, J = 12Hz, 1H), 3.40(s, 1H), 2.64(d, J = 6Hz, 1H), 2.16-1.83(m, 4H), 1.83-1.74(m, 2H), 1.69-1.54(m, 2H), 1.47-1.24(m, 1H), 1.09(s, 3H), 0.86(s, 3H) ; ESI : m/z517.2[M+H]+
4. 化 合 物 13(0.3g, 0.6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有 机 溶 剂 溶 解, 分别加入 2-(Diethylphosphono)propanoic acid(0.3g, 2.3mmol),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0.62g), 4- 二 甲氨基吡啶 (90mg)。室温反应 6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4。
5. 将化合物 14(0.33g, 0.55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钠氢 (66mg, 2.75mmo1), 室温反应 2h。冰水浴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滴加 6ml 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 0.231g 化合 物 3, 19- 苯 甲 酰 基 岩 大 戟 内 酯 A(I-4), 收 率 为 92 %。IR(KBr, cm-1) : 2955, 2926, 2855, 1770 , 1715 , 1658 , 1601 , 1450 , 1400 , 1384 , 1315 , 1276 , 1113 , 1069 , 1025 , 764 , 749 , 713 ; 1 H-NMR(300MHz, CDCl3) : δ7.97(d, J = 6Hz, 4H), 7.56-7.24(m, 6H), 5.46(d, J = 6Hz, 1H), 5.02-4.97(m, 1H), 4.72(d, J = 12Hz, 1H), 4.63(d, J = 12Hz, 1H), 3.76(s, 1H), 2.73(d, J = 6Hz, 1H), 2.08(s, 3H), 1.98-1.78(m, 4H), 1.77-1.50(m, 3H), 1.38-1.16(m, 5H), 0.85(s, 13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70.2, 166.6, 166.0, 147.9, 144.5, 133.0, 132.9, 129.6, 129.5, 128.4, 128.3, 125.8, 102.8, 79.9, 65.0, 60.2, 54.2, 54.0, 51.5, 42.0, 40.8, 37.5, + 34.2, 23.7, 22.8, 21.4, 15.4, 8.7 ; ESI : m/z 577[M+Na] 。
6. 化合物 3, 19- 二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A(I-4)(20mg, 0.036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10ml 二氯甲烷溶解, 加入 85%间氯过氧苯甲酸 (29mg, 0.17mmol), 室温反应 17h。蒸 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析 -1 得 17.6mg 白色固体化合物大戟内酯 B(II-4), 收率为 85.9%。IR(KBr, cm ) : 2979, 2920, 2855, 1772, 1734, 1707, 1599, 1449, 1390, 1366, 1261, 1237, 1272, 1110, 1097, 1068, 1046, 1 1023, 1006, 987, 954, 711 ; H-NMR(300MHz, CDCl3) : δ8.00(d, J = 6Hz, 4H), 7.97-7.26(m, 6H), 5.01-4.96(m, 1H), 4.77(d, J = 12Hz, 1H), 4.60(d, J = 12Hz, 1H), 4.16-4.05(m, 2H), 3.74(s, 1H), 2.39(s, 1H), 2.10(s, 3H), 2.05(s, 2H), 1.97-1.45(m, 3H), 1.40-1.18(m, 6H), 13 0.95(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69.2, 166.6, 166.0, 147.9, 133.1, 133.0, 129.7, 129.6 , 128.4 , 128.3 , 85.9 , 79.4 , 65.3 , 64.7 , 60.4 , 55.0 , 53.9 , 47.7 , 42.0 , 38.7 , 36.8 , + 35.7, 29.6, 23.6, 22.8, 21.4, 15.7, 8.8 ; ESI : m/z 593[M+Na] .
实例 5 : I-5 和 II-5 的合成方法
1. 化合物 11(0.68g, 2.3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 30ml 四氢呋喃溶解, 然后依 次加入丙酸酐 (1.6mmol)、 2.0ml 三乙胺和催化量的 4- 二甲氨基吡啶, 常温搅拌 3h。蒸 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燥, 柱层 -1 析 得 0.87g 白 色 固 体 化 合 物 15, 收 率 为 93 %。IR(KBr, cm ) : 2995, 2942, 2883, 1715, 1 1638, 1601, 1450, 1402, 1371, 1317, 1279, 1114, 1070, 1027, 764, 750, 715 ; H-NMR(300MHz, CDCl3) : δ4.64-4.58(m, 1H), 4.32(d, J = 12Hz, 1H), 4.20(d, J = 12Hz, 1H), 3.20(s, 1H), 2.45-2.19(m, 6H), 2.01-1.59(m, 9H), 1.51-1.40(m, 1H), 1.19-1.36(m, 2H), 1.20-1.08(m, + 6H), 1.05(s, 3H), 0.85(s, 3H) ; ESI : m/z 407[M+H]
2. 化合物 15(0.90g, 2.2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叔丁氧基双二甲氨基甲烷 (0.52g, 3.1mmol), 加入 3mL N, N- 二甲基甲酰胺溶解, 加热 80℃反应 3h, 冷却至室温, 反应 液加水,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干燥, 蒸干得淡黄色固体。加入 25mL 二氯甲烷溶解, 加入 8mg 四苯基卟啉, 外温降至 -78℃, 向反应瓶中通入氧气, 恒温反应 5h 后处理。 直接 -1 柱层析得 0.82g 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6, 收率为 86.3%。 .IR(KBr, cm ) : 3441, 2957, 2855, 1 1734 , 1679 , 1654 , 1401 , 1384 , 1226 , 1043 , 857 ; H-NMR(300MHz , CDCl3) : δ 5.82(s , 1H) , 5.70(d, J = 3Hz, 1H), 4.66(q, J = 6Hz, 1H), 4.36(d, J = 12Hz, 1H), 4.19(d, J = 12Hz, 1H), 3.40(s, 1H), 2.64(d, J = 6Hz, 1H), 2.16-1.83(m, 7H), 1.83-1.74(m, 6H), 1.69-1.54(m, 2H), 1.47-1.24(m, 2H), 1.09(s, 3H), 0.86(s, 3H) ; ESI : m/z 419.2[M-H] .
3. 化 合 物 16(0.3g, 0.7mmol) 投 入 反 应 瓶 中, 加 入 有 机 溶 剂 溶 解, 分别加入 0.3g2-(Diethylphosphono)propanoic acid, ,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0.62g), 94mg 4- 二甲氨 基吡啶。 室温反应 8 小时, 反应液过滤, 滤液分别用 10%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无色透明油状化合物 17。
4. 将化合物 17(0.33g, 0.55mmol) 投入反应瓶中, 加入有机溶剂溶解, 加入钠氢 (66mg, 2.75mmol), 室温反应 2h。冰水浴条件下, 向反应液中滴加 6ml 饱和氯化铵溶液, 蒸 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干燥, 柱层析得 0.231g 化合物 3, 19- 苯甲酰基岩大戟内酯 A(I-5), 收率为 92 %。IR(KBr, cm-1) : 2985, 2940, 2856, 1771, 1731, 1659, 1461, 1379, 1351, 1275, 1260, 1193, 1068, 1019, 850, 759, 744 ; 1H-NMR(300MHz, CDCl3) : δ 5.43(d , J = 6Hz , 1H) , 4.70-4.65(m , 1H) , 4.34-4.15(m , 2H) , 3.75(s , 1H) , 2.67-2.65(m, 1H), 2.37-2.29(m, 4H), 2.07(s, 3H), 1.95-1.37(m, 9H), 1.17-1.12(m, 6H), 13 1.08(s, 3H)0.77(s, 3H) ;C-NMR(300MHz, CDCl3) : δ174.2, 173.7, 147.8, 144.5, 125.6, 102.9, 79.064.4, 60.6, 54.2, 54.1, 53.6, 51.5, 41.3, 40.6, 37.4, 34.2, 27.8, 27.7, 23.5, 22.7, 21.3, 15.2, 9.19.0, 8.6 ; ESI : m/z 457[M-H]
5. 化 合 物 3, 19- 二 苯 甲 酰 基 岩 大 戟 内 酯 A(I-5)(20mg, 0.036mmol) 投 入 反 应 瓶中, 加入 10ml 二氯甲烷溶解, 加入 85 %间氯过氧苯甲酸 (29mg, 0.17mmol), 室温反应 17h。蒸去部分溶剂, 乙酸乙酯萃取三次, 合并有机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干 燥, 柱层析得 17.6mg 白色固体化合物大戟内酯 B(II-5), 收率为 85.9 %。IR(KBr, cm-1) : 29852957, 2873, 1775, 1716, 1682, 1455, 1395, 1372, 1346, 1269, 1203, 1180, 1167, 1135, 1 10531015 , 978 , 962 , 939 , 838 , 811 , 757 , 745 , 604 ; H-NMR(300MHz , CDCl 3) : δ 4.69(m , 1H)4.29(d, J = 12Hz, 1H), 4.21(d, J = 12Hz, 1H), 4.02(s, 1H), 3.72(s, 1H), 2.38-2.30(m, 4H)2.10(s, 3H), 2.06-1.94(m, 4H), 1.84-1.48(m, 6H), 1.15(t, 6H), 1.12(s, 3H), 0.95(s, 13 3H) ;C-NMR(300MHz, CDCl 3) : δ174.1, 173.8, 169.3, 148.0, 133.0, 128.2, 85.0, 78.5, 65.4, 64.260.4, 55.0, 53.6, 47.8, 41.4, 38.6, 36.8, 35.8, 27.8, 27.7, 23.5, 22.8, 21.4, + 15.6, 9.1, 8.8 ; ESIm/z 497[M+Na] .
剂型的制备实例
A. 制成胶囊剂 ( 以化合物 I-1 为例 )。
处方列举 1
I-1 微晶纤维素 4.7g 3g33CN 102653543 A 预胶化淀粉浆 硬脂酸镁说明书适量 0.2g 0.6g 200 粒28/30 页10% PVP K30 乙醇液 共制备
I-1 微晶纤维素 预胶化淀粉浆 硬脂酸镁 微粉硅胶 10% PVP K30 水溶液 共制备
处方列举 24.7g 2.5g 1g 0.12g 0.44g 适量 100 粒制备方法 : 将原料 I-1、 辅料研磨成粉末状分别过 100 目筛, 备用 ; 按照处方量称取 原料和辅料 ; 将羟丙甲纤维素溶于水中制成 5%的水溶液备用 ; 将化合物 I-1、 微晶纤维素、 预胶化淀粉, 混合均匀, 加 2% HPMC 水溶液适量, 搅拌均匀, 制成适宜软材 ; 过 20 目筛制颗 粒; 颗粒在 50℃的条件下烘干 ; 在已干燥好的颗粒中加入硬脂酸镁和微粉硅胶, 过 16 目筛 制粒, 混合均匀 ; 取样, 半成品化验 ; 按照化验确定的片剂重压片 ; 成品全检, 包装入库。
B. 制成冻干注射剂 ( 以化合物 I-1 为例 )。
处方列举
I-1 注射用水 甘露醇 NaHCO3
10g 200ml 适量 适量制备方法 : 取注射用水加热至 50℃左右, 加入甘露醇及 I-1, 搅拌至溶解, 加入活 性炭, 混匀后静置 10min, 滤过, NaHCO3 调节 pH 至 7.0 ~ 7.5, 0.22μm 微孔滤膜滤过, 分装 至小瓶内, 移入冷冻干燥仪进行冻干, 即得。
C. 制成乳剂 ( 以化合物 II-1 为例 )。处方列举10g 50g 2g 2.5g 5g 125g大豆油 司盘 -80 单硬脂酸甘油酯 吐温 -80 蒸馏水
制备方法 : 将大豆油 50g、 司盘 -802g、 化合物 Ib 10g 搅拌均匀, 加单硬脂酸甘油酯 2.5g, 80℃水浴加热, 制成油相备用。 将蒸馏水 125g、 吐温 -80 5g 置烧杯中, 80℃水浴加热, 制成水相备用。水相在高速分散匀质机的搅拌下, 加入油相, 搅拌冷却至室温, 即得。 D. 制成片剂 ( 以化合物 II-1 为例 )。 处方列举 1II-1 淀粉 10%淀粉浆 干淀粉 硬脂酸镁 20g 8g 4.5g 1.2g 0.2g
处方列举 2II-1 预胶化淀粉 微晶纤维素 羧甲淀粉钠 硬脂酸镁 10g 6g 5g 0.3g 0.2g
制备方法 : 将原料、 辅料分别过 100 目筛, 备用 ; 按照处方量称取原料和辅料 ; 将化 合物 I-1 ~ I-10 或其衍生物中的任意一种、 微晶纤维素、 预胶化淀粉, 混合均匀, 加水适量,搅拌均匀, 制成适宜软材 ; 过 20 目筛制颗粒 ; 颗粒在 50℃的条件下烘干 ; 在已干燥好的颗 粒中加入硬脂酸镁和羧甲淀粉钠, 过 16 目筛制粒, 混合均匀 ; 取样, 半成品化验 ; 按照化验 确定的片剂重压片 ; 成品全检, 包装入库。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