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5672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3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87051.7

申请日:

2008.03.28

公开号:

CN101525870A

公开日:

2009.09.0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2B 1/00申请公布日:200909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B 1/00申请日:20080328|||公开

IPC分类号:

E02B1/00; E02B3/00; E03F1/00

主分类号:

E02B1/00

申请人:

杨仲斌

发明人:

杨仲斌

地址:

01401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团结甲16号街坊青64栋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于洪水泛滥成灾、人类水资源危机和天然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方案。本发明为一项顺应天然、利用天然、解决天然危害的大型环保治水工程。其特征在于改变以往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的传统错误和浪费习惯,采用大规模“引洪入地”的方法,将洪水就地输入预先修造好的无数向地下补充注水的大型专用设施中,实现洪水危害的就地排除与转移,并为因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类水资源危机,须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用水来源,寻找出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本发明对于改善地球生态,调整陆地升温、降低海水平面和全球性气候变暖有利而无弊,并可为人类节约大量抗灾、赈灾财政投入浪费,是一项值得借鉴利用的节能治水项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发明名称: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涉及一种对于洪水泛滥成灾,人类水资源危机和天雨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方案。其主题在于采用了大规模“引洪入地”的方法,改变以往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的传统错误和浪费习惯,完成将洪水危害就地排除转移,并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用水来源,为因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类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治理寻求出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为一项大型治水环保工程。
本发明所采用的大规模“引洪入地”方法,其具体特征在于,在陆地预先修造适当数量的大型输洪管线和与之相连通配套的向地下补充注水的大容量(高深度或者大面积)的大型储洪、潴水坑池设施。在汛期雨涝时,将大量洪水或超量河水通过地面输洪管线口,实现对于洪水排除转移和向地下补充注水。同时安排了扩大向地下补水渗入以及应急排空等必要辅助项目。
2如1所述“大型输洪管线”是指专门用于本发明“引洪入地”通向注水坑池的排洪管线的工程设施。
3如1所述“大型储洪、潴水坑池设施”是指专门用于本发明“引洪入地”向地下补充注水坑池的工程设施。
4如1所述“地面输洪管线口”是指在地面上设置的与本发明输洪管线相连接的引洪、进洪的输洪口设置。
5如1所述“必要辅助项目”是指与本发明“引洪入地”相关的缓解坑池占满、应急排空等紧急状态下,需要设置的缓冲坑池、消耗用水以及有利于扩大向地下补充渗水等辅助性项目。

说明书

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申请涉及一种对于洪水泛滥成灾、人类水资源危机和天雨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方案。
“洪水泛滥成灾”是指地球生态天然整合造就陆地规律性集中降水(排除冬季降雪),汛期雨涝,连天暴雨、就地起洪、河床瀑满、山洪瀑涨,天然河道失去了超量排洪能力,河床决口,超量洪水无处而去四处泛滥来势汹涌,所到之处房屋被毁、道路冲断,大面积城区、庄稼被淹,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
人类对于洪水泛滥成灾缺乏治理,而视洪水为灾为害。历史和现实证实人类对洪水危害无能为力,缺乏治理。各国政府对待洪水灾害不惜付出巨大财政投入,发动民众与之抗衡,最终难免遭受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人类水资源危机”是指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居面积及周边硬化之扩大,几乎占领整个陆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整体文化、卫生和健康的要求,更增大了向地下取用纯净淡水之需求量。但是,世界性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致使人类向地下取用纯净淡水的必然性受到限制。
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是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主因,人类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自然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依靠自身力量、现代科学及生产能力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人类要向地下取用纯净淡水,就应当考虑如何实现向地下补充大量水源,同时须从解决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着手,才能有所保障。解决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最重要在于首先要求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的用水来源。但是,在人类连自身用水都无法解决的前提下,要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如此量大的淡水用量来源,根本是不现实的事情。
本发明目的不仅在于解除洪水危害,更重要的在于寻求利用自然资源,改变人类以往传统习惯和观念,利用天然条件实现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试图成为现实。
“天然淡水资源严重浪费”是指人类不知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造成的对于宝贵天然淡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受到洪水危害时,人类进行防洪、抗洪、以及抗灾、赈灾,现行技术只注重科学预警、应急抢险,对于预防也仅限于事先拦洪、筑坝等预防洪水到来前的准备工作。从未考虑对于大量洪水应当如何采取收集、转移和利用,总是将大量洪水(宝贵天雨淡水资源)排放入海。这是人类科学对于宝贵天雨淡水资源缺乏利用,也是人类自身造就的对于天然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具体体现和严重的意识性忽略。
天雨淡水资源是保持正常地下水位、支撑地球生态、万物生命以及生长的的唯一源泉。汛期雨涝,山洪瀑涨、洪水泛滥成灾,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天然淡水资源的丰盛时期和最佳收获时期。
一年一度的太阳能蒸腾化雨,是地球生态天然整合、调运宝贵淡水(天然蒸馏水)的做功,需要消耗能量之大,是当今人类以及人类科学无法完成的一项宏大工程。因此,天雨洪水应当受到人类的十分珍贵、珍惜和关注,绝对不能再将洪水放归大海!
天雨洪水到底应当归向何处?为什么人类总是把天雨洪水习惯地排进大海?超量的天雨洪水难道真是有害而无益?人类在强大洪水面前为什么总是举措无力?是因为洪水当前无暇顾及呢,还是过量洪水毫无用场或无法利用?洪水归大海,是天定的必然规律吗?过去人类在洪水面前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洪水袭击、四处泛滥,任期流归大海(历史与现实已经造就人类错误地认为百川归大海是天经地义)。只能说明这是人类自身的过失!
汛期雨涝与天雨洪水归大海,是地球生态在大自然进化中对于天雨资源利用的两种相对而相立的防御功能。保持地下水位正常是前二者的天然机制,同时又是以地表上空天然淡水运作为主的重要机制,三者均是保持地球生态“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否则,陆地与海洋就要出现湿差、温差、高差与重差失去平衡。整个地球生态将会出现更严重的动态整合。其机理在于夏季集中降水、冬季的冰雪、冻雨覆盖均可使两极冰雪积厚、陆地降温和保障地下水位正常以及繁茂地表植被,保存水份正常气化和运作……均有助于制止世界性气候变暖。
人类过去错误的认为将过量洪水排放大海是解除洪水危害的唯一出路,也是洪水排放的唯一去处,并不认为是对于宝贵天雨淡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但其结果正好相反,非但洪水泛滥成灾无法解除,也促成了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而且更加促使地球生态重新进行更大的天然整合(其实,人类正是在违背大自然生存与做事而并不以为然和当以为是)。
天雨洪水的归处不是大海,应当是陆地。太阳能做功蒸腾化雨,在海面上的降雨量由大海面积和海上相对温度与湿度决定,海上降水是不是陆地降水量可以比拟的。因此,人类大可不必过分担忧,海生万物会因陆地对于过量天雨洪水的减量排入而发生缺氧或缺少淡水。最需要天雨淡水的地方是陆地。已经来到陆地的宝贵天然淡水资源,不应当再将它排入大海。人类如果不再错误习惯地将过量天雨洪水排入大海,实现对于天雨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人类必须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转变固有观念。过量的天雨洪水其实并不过量,更不应当危及人类生命、财产,所谓过量不过是暂时而已。天然自然灾害不是仅对人类而言,公正地说是大自然整合。可见,要正确地看待天雨洪水,对于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力以及利用自然资源协调自然整合实现有效治理,事关重大。
对于洪水既要求治理,又不能不去利用,不能任其流走,造成浪费。更不能以传统错误观念为由,进而毁掉大自然,其责任应当在于人类。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将大量天雨洪水排放入海是正确的,不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当今世界正适全球性气候变暖,陆地严重缺水,不仅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比如:土壤沙漠化等等也同属一个原因。中国有一句古话:“水能治火”,另水能降温。比如,大自然以降雨、降雪的方式将高空冷气凝结成水、成雪来实现地表的降温。全人类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对于全球性气候变暖采取有效措施,其中最应当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就是如何寻找让地球降温的方法。主要方法在于解决“治火”的有效“水源”(洪水与冰雪蒸发与融化吸热均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已占据整个陆地,只就居住占地和硬化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覆盖陆地,大面积地表土壤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隔断天雨向地下渗入,致使城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和地表严重辐热升温。这并非人类的错误,错误在于不采取有效方法予以治理。
在人口密集的城区,解决地表升温和地下水位的下降,唯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以水补水”、“以水治火”,别无他法。否则,陆地辐热升温只能直接对于全球性气候变暖增添助力!
采取将过量天雨洪水截留陆地,是否关系正常何运?(无容置疑,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不能不保持正常河运,河床不能断流。关键在一个适度。本发明所述不将大量天雨洪水排放入海是指不将暂时过量天雨洪水排放大海造成浪费。并不是主张非要让江河断流、止运。何况本发明所指输导洪水的季节正是在河床瀑满和山洪泛滥时,河运也会受到影响,过量洪水瀑满,其河道对于正常河运并无好处。本发明主张将大量洪水截留陆地,目的在于对于上述三项攻关难题的实现治理,是对于自然规律、自然力和自然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至于河运的维护也可待汛期过后,再将储备的天雨洪水反哺江河,更会有利于恢复河床枯干时的正常河运。因此,本发明“引洪入地”,截留大量洪水于陆地,不会影响河运,反而有利于河运。
过量天雨洪水排入大海,除造成浪费(除对地球生态直接受损)外,还会直接促使海水平面的上升,相对造成陆地海拔下降,两极冰雪被浸淹融化,与全球性气候变暖作用力相同。
本发明治理,在紧急状态下需要对于潴洪坑池排空来缓冲大量洪水溢满坑池的压力,本发明特增添了其它消耗用水的辅助项目。更加有利于将大量洪水快速渗入地下,起到辅助作用。有助于本项产业的开发利用,更可产生经济效益。
本项发明实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改善地球生态、调整陆地地表辐热升温,减轻或者降低海平面上升压力……将会有助于改变全球性气候变暖,对于全人类生存环境与地球生态的改善有利而无弊。
背景技术
现行防洪抗洪注重预警、预报,并提前作好人、财、物的转移或事先作好疏通河道、筑坝拦洪、防洪抗洪等准备。但是,正当连天暴雨就地起洪、河床瀑满、大坝决口、水库泄洪、溢洪,洪水汹涌、高居不下,天然河道无法承受超量洪水而失去排洪能力时,更特别注重“抗洪救灾”,组织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赶赴受灾第一线……。总之,现行技术对于洪水泛滥成灾只能说是一种紧急应对措施,从根本上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机制。在强大洪水面前,人类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和阶段。
当今人类对于治理水资源危机,只是在节约、重复循环用水上下功夫。最有效的办法,还有制定法律,限制打井,停止向地下取水等等。但是,从根本上实现科学治理,仍然有待于努力。
对于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实行有效治理,需要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和所需大量淡水用水来源(现行科学和技术仍无法解决)。因此,人类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严峻的自然资源问题。
人类只知道一味地向地下取用纯净淡水(富含矿物优质水),却不去注重对于无雨淡水资源的珍惜和有效利用。汛期雨涝时,仍将大量宝贵天雨洪水任意排放入海,造成严重的天然水资源浪费。
当今技术以及科学意识,仍不能协同天然,充分利用自天然资源条件及机遇,以及配合天然运作,协助大自然发挥有效科学助力。却是违背大自然规律,我行我素地将大自然向陆地调运的天然淡水毫不珍惜的又放归大海,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更影响人类自身向地下取用纯净淡水的必然现实成为不可为的事。
这就是本发明申请提出三项治理请求前,面对的背景技术现行技术(非但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而且从科学意识上讲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误区)。
发明内容
发明申请名称: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涉及一种对于洪水泛滥成灾、人类水资源危机和天雨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方案。
本发明是一项顺应天然、利用天然、依靠人类自身力量解决天然危害的典型而且科学有效的大规模治水工程,和大型环保项目。
本发明经多年深入研究发现,以往人类不能治理洪水危害的弊端在于将大量洪水排放大海,习惯地当成排除洪水危害的惟一方法和希望。因为,当洪水危机人类的时候,也正是天然河道失去排放超量洪水功能的时候。因此,依赖天然河道去解除洪水危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从本质上讲,洪水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传统意识形态方面的习惯性错误。要想实现对于洪水泛滥成灾的有效治理,首先必须改变以往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的传统错误,同时还应当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办法,为大量洪水找到一个科学正确的符合天然规律需求的用场和归宿,才可能算做顺应天然。
本发明认为,大量洪水的正确归宿不应当完全在于大海,天然淡水资源除去一部分洗涤尘埃水沉淀于陆地低凹积满后,确实多余(其实并非多余),应随河道排入大海。全部洪水正当归宿应当是陆地。但是,在洪水暂时超量聚集时,由于缺乏紧急应急储备设置,定会造成大量洪水无处而去泛滥成灾。因此,本发明选择采用预先向地下引入的办法,结果,无论在如何紧急的状态下,只要作好充分的应急准备,任何量大的洪水均可获得迅速及时排除与转移。本发明办法对于解决洪水泛滥成灾轻而易举,均可迎刃而解。
关于人类水资源危机主因在于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人类不是没有办法去解决,主要是因为人类及科学迄今为止无法解决,对于如此量大的向地下补充注水之用水来源。本发明办法特征不仅在于改变将大量洪水排入大海传统错误习惯,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了对于大量洪水排入大海,造成的对于宝贵天然淡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并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措施,使之获得最有价值的利用,即将大量洪水向地下补充注入。结果,为解决因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人类水资源危机,寻找出一条现实可行的科学解决途径,彻底地解决了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的用水来源。同时对于调整陆地因缺水造成辐热升温,缓冲海水平面上升和全球性地球变暖等造成的地球生态失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本发明第三项对于天然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不言而喻已包含在上述两大项的改进说明之中。
因此本发明申请关于上述命名和名称的解释,已说明了对于三项重大难题的解决与治理,不因主题和知识领域受限,已无过而不及。但仍有待各领域专家和主要专职机构进一步完善,更待研究进深协助完成。
总之,本发明主题特征在于改变以往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的传统错误和浪费习惯,将洪水危害就地排除转移,解决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的难题,为解决因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类水资源危机,开创一条现实途径。也是一项大型环保工程。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在于在陆地范围预先修造适当数量的大型输洪管线和与之相连通配套的向地下补充注水的大型储洪、潴水坑池。在汛期雨涝时,将大量洪水或者超量河水自然或者引入专用的输洪管线口,实现完成向地下补水的注入。同时,本发明还增添了为进一步扩大向地下渗入和尽快将储水、潴水坑池腾空,增加紧急状态下的应急输洪需求量,启动其它消耗用水产业的辅助功效的供水项目。
本说明所述的大型输洪管线是指专门用于本发明“引洪入地”通向向地下补充注水坑池的排洪、输洪管线工程(包括在适当位置设定的专用排洪、输洪的收集洪水口,称做专用输洪管线口)。
本发明所述的储洪、潴水坑池是指专门用于本发明“引洪入地”向地下补充注水地坑工程。
本发明系统方案,需要在陆地范围内进行,修造位置、数量的适当与否,关系洪水能否迅速转移与排除。这个问题解决,最重要的在于管线口定位、数量、密度、分布、排洪量等。至于其它如排洪口形状、美观、安全、管理、控制、标识等同时也应当考虑在其中。总体要求按照当地洪水泛滥程度(包括历史记载、洪害发生量、洪水来源、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地形、流向等)。对于排洪管线的布置,尽量采用地下暗管线,尽量避免采用明渠(如果出于景观需求也可规划设置为明渠)。关于位置的适当性选择,应当统筹安排(结合收集口与储洪、潴水注水地坑位置、距离、数量),确定坡度、出口高度,选型时应确定管径、材质、走向等。大型排洪管线采购、定做或者开设专用生产线,应按照市场需求。如开设专项生产,应实现专用配套,包括收集口、井盖、栏杆、管线、景观用品、标识以及坑池所需其它装置、用品、用具的生产与供给等等。
关于坑池深度、占地面积、上口形状、坑池侧壁、底部的建造、砌筑、布置、设备安装等,主要应当根据地质、水文、地形、地理位置、景观要求等具体确定设计方案。但要以向地下补充注水性能、消耗用量,对于洪水排除效果为主要考虑方向,作为设计方案依据。特别要符合适用于山洪瀑涨、超量洪水等突发应激性能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坑池排洪储量和排空能力)。必要时采取缓冲池、溢水口、转运管线等配套配合完成(也可人工协助提前作好应急准备等工作)。
一般性坑池设计,应当根据坑池深度、容量、环境等条件来设定具体标准,目的在于向地下补充注水。坑池的深度与占地成反比,坑池愈深愈好,最少也应当超过地下水位线,尽量利用地质、水文等寻找到地下砾石、砂层。占地面积与容量成正比,坑池深度与容量成正比,但不是容量越大越好,要以适度为主。占地面积受地上物影响、受地区限制、景观要求限制,上口形状可随意。然后根据一般性要求进行砌筑。坑池侧壁应设计为坡度,使用片石砌筑,坑池底部必要时部分砌筑,也可不砌筑。
对于其他配套辅助性消耗用水产业,特别是对于饮用水源的利用对于系统性水质要求,更为重要。对于单独实现供水,要满足用水要求。辅助性产业可单独管理,也可兼顾进行。因此,原则上不要求辅助性产业用水必须达到应急容量与渗水指标。
本发明申请所述总体治水,涉及的治水内容、范围以及项目目标属于全球性。不是单独几处或者一国实施可能显现整体效果的。如果要求全球陆地范围内普遍获得效果或进行实施来解决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问题,需通过国际组织倡导各国统一行动后,才能彻底的解决人类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
但是,解决局部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局部地区天雨洪水资源严重浪费以及局部地区(特别是城区)地下水位下降,只要在局部地区修造本发明“引洪入地”与利用的配套设施,同样可收到极好的治理效果(只要有一处就会有几处,逐步扩大其效果的显现也会扩大)。
本发明申请,采用“引洪入地”的治水方案,符合“土能治水”、“水入土为安”的道理。本发明为洪水泛滥成灾天然河道失去承受超量洪水排放能力时大量天雨洪水无处而去,找到了“入土为安”的治理洪水方法及科学正确的“引洪入地”归处。不仅避免了人类将大量洪水排入大海,造成天然淡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又完成了“以水补水”、“以水治火”来解决因地下水位下降和因地表缺水造成的陆地辐热升温的有效调整。也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治理,以及改善地球生态,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一项值得借鉴的节能治水项目。
本发明申请,采用的治水方案,是对于自然资源、自然力和自然规律的有效利用。也是一项打破常规、更正历史错误和惯例的创新项目。本发明问世,可向人们验证:只要理解自然,才会更加有效地去配合自然、协同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和自然规律,最终实现解决关系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危机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型利生态治洪治水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于洪水泛滥成灾、人类水资源危机和天然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治理方案。本发明为一项顺应天然、利用天然、解决天然危害的大型环保治水工程。其特征在于改变以往将大量洪水排放入海的传统错误和浪费习惯,采用大规模“引洪入地”的方法,将洪水就地输入预先修造好的无数向地下补充注水的大型专用设施中,实现洪水危害的就地排除与转移,并为因世界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类水资源危机,须向地下补充注水所需大量淡水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