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433795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6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95074.X

申请日:

2008.11.05

公开号:

CN101392658A

公开日:

2009.03.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21F 11/00申请日:20081105授权公告日:20101006终止日期:20141105|||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21F 11/0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无锡市永神利煤矿安全设备厂变更后权利人:无锡宝神矿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14181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仓四房44号变更后权利人:214181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仓四房44号登记生效日:20100414|||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21F11/00

主分类号:

E21F11/00

申请人:

无锡市永神利煤矿安全设备厂

发明人:

唐志明; 于宗立; 韩 奇

地址:

214181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仓四房4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殷红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具体地说是用于煤矿井下事故后的救援使用。特征是由人员舱组件、动力舱组件、底盘组件、进出口机构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人员舱组件与动力舱组件连接安装在底盘组件上,所述人员舱组件上设置进出口机构,所述动力舱组件内设置电路控制系统。所述人员舱组件包括前舱部件、第一中舱部件、第二中舱部件及后舱部件,它们之间由筒体连接法兰连接成整体或焊接成整体。本发明具有抗爆、抗压、密闭耐高温和独立呼吸供氧系统功能,能实现救援人员在灾害环境下的生命安全保护,以及驾驶移动快速进入灾区现场,在极其危险环境下进行救援侦察,并能安全完成救援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灾区侦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是由人员舱组件(11)、动力舱组件(6)、底盘组件(14)、进出口机构(13)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人员舱组件(11)与动力舱组件(6)连接安装在底盘组件(14)上,所述人员舱组件(11)上设置进出口机构(13),所述动力舱组件(6)内设置电路控制系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舱组件(11)包括前舱部件(12)、第一中舱部件(10)、第二中舱部件(10-1)及后舱部件(9),所述前舱部件(12)、第一中舱部件(10)、第二中舱部件(10-1)及后舱部件(9)之间由筒体连接法兰及金属密封圈连接成整体或焊接成整体,所述前舱部件(12)与第一中舱部件(10)及第一中舱部件(10)与第二中舱部件(10-1)内舱体处分别由内筒体连接板(29)相连。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部件(12)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外舱体由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外筒连接板(41)、外锥封头(45)、舱口法兰(48)构成,在外锥封头(15)大口连接外筒连接板(41)并与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连接,在外锥封头(45)小口连接舱口法兰(48);内舱体由连接板(42)、第一内锥封头直边(43)、内锥封头(44)、第二内锥封头直边(47)构成,在内锥封头(44)大口连接第一内锥封头直边(43)并与连接板(42)连接,在内锥封头(44)小口连接第二内锥封头直边(47)并与舱口法兰(48)连接,所述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40)。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部件(12)舱内设有储物柜(30)及杜瓦瓶液态氧(31);舱内中间设置有踏脚板(34),左右两边设置有座椅(37),所述座椅(37)上方设有汽化器(35);所述座椅(37)下方设置气体处理系统(38),并设置有无线通讯电台(36)。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口机构(13)由舱盖法兰(50)、补强圈(51)、舱盖封头(53)、舱盖加强筋(54)、舱盖内板(59)组成旋转盖,其中舱盖封头(53)连接在舱盖法兰(50)上,舱盖法兰(50)上设置有补强圈(51),在舱盖封头(53)内设有舱盖加强筋(54)后,且覆有舱盖内板(59);舱盖锁紧齿条(60)连接在舱盖法兰(50)上,舱盖锁紧齿轮(61)连接在齿轮轴套(63)上,通过手柄(62)组成手动锁紧装置将旋转盖与舱口法兰(48)锁紧,舱盖连接板(52)连接在轴套(55)上,通过铜套(56)套在支承轴(57)上,支承轴(57)固定在舱盖封头(53)上与端盖(58)连接,舱盖连接板(52)连接舱盖连接销(67)并与旋转盖相连。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舱部件(10)及第二中舱部件(10-1)分别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体(71)、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组成,所述外筒体(71)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在外筒体(71)内表面设置有筒体加强筋(72),在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74),由内筒体(70)与连接板(73)连接构成内舱体。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舱部件(10-1)内部顶端安装有舱内防爆摄像头(25)、气体环境检测传感器(26)及舱内照明设备(27)。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部件(9)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连接板(82)两端分别连接外封头(80)及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构成外舱体,所述外封头(80)内表面设置有封头加强筋(79),在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83),所述内封头(78)与连接板(81)连接构成内舱体。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舱组件(6)外形呈流线型状,所述动力舱组件6上方开设递物用舱门(18);舱内前端设有高压水罐(16)及带开关的高压水枪设备(17);中间设有防爆铅酸蓄电池盒(19)、防爆控制开关(21)及防爆电机的风机(22)。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部件(9)及前舱部件(12)外前后两侧处均设置有探照照明灯(7)及矿用防爆摄像头(8)。

说明书

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具体地说是用于煤矿井下事故后的救援使用。
背景技术
煤矿矿难频发,生命救援刻不容缓,但矿难事故的恶劣环境成为阻碍救援快速实施的根本障碍,井上专业救援队伍无法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一线进行救援,贻误了救援时机,延缓了对事故受困矿工的及时救助,形成了目前救援效果不明显的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从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装备入手,使救援队伍能够突破灾害环境的限制,及时深入煤矿恶劣环境下进行侦察与搜救,为快速科学救援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救援成功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由人员舱组件、动力舱组件、底盘组件、进出口机构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人员舱组件与动力舱组件连接安装在底盘组件上,所述人员舱组件上设置进出口机构,所述动力舱组件内设置电路控制系统。
所述人员舱组件包括前舱部件、第一中舱部件、第二中舱部件及后舱部件,所述前舱部件、第一中舱部件、第二中舱部件及后舱部件之间由筒体连接法兰及金属密封圈连接成整体或焊接成整体,所述前舱部件与第一中舱部件及第一中舱部件与第二中舱部件内舱体处分别由内筒体连接板相连。
所述前舱部件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中间设置锥封头加强筋,外舱体由第一筒体连接法兰、外筒连接板、外锥封头、舱口法兰构成,在外锥封头大口连接外筒连接板并与第一筒体连接法兰连接,在外锥封头小口连接舱口法兰;内舱体由连接板、第一内锥封头直边、内锥封头、第二内锥封头直边构成,在内锥封头大口连接第一内锥封头直边并与连接板连接,在内锥封头小口连接第二内锥封头直边并与舱口法兰连接,所述第一筒体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
所述前舱部件附近设有储物柜及杜瓦瓶液态氧;舱内中间设置有踏脚板,左右两边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上方设有汽化器;所述座椅下方设置气体处理系统,并设置有一个无线通讯电台。
所述进出口机构由舱盖法兰、补强圈、舱盖封头、舱盖加强筋、舱盖内板组成旋转盖,其中舱盖封头连接在舱盖法兰上,舱盖法兰上设置有补强圈,在舱盖封头内设有舱盖加强筋后,且覆有舱盖内板;舱盖锁紧齿条连接在舱盖法兰上,舱盖锁紧齿轮连接在齿轮轴套上,通过手柄组成手动锁紧装置将旋转盖与舱口法兰锁紧,舱盖连接板连接在轴套上,通过铜套套在支承轴上,支承轴固定在舱盖封头上,与端盖连接,舱盖连接板连接舱盖连接销并与旋转盖相连。
所述第一中舱部件及第二中舱部件分别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体、第二筒体连接法兰、第三筒体连接法兰组成,所述外筒体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筒体连接法兰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在外筒体内表面设置有筒体加强筋,在第二筒体连接法兰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由内筒体与连接板连接构成内舱体。
所述第一中舱部件及第二中舱部件内部顶端安装有舱内防爆摄像头、气体环境检测传感器及舱内照明设备。
所述后舱部件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外封头及第四筒体连接法兰构成外舱体,所述外封头内表面设置有封头加强筋,在第四筒体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所述内封头与连接板连接构成内舱体。
所述后舱部件内设置两个视镜装置和操作控制台,供驾驶人员观察和驾驶行走。操作控制台上设置有数据显示仪表盘、操作手柄和数据信息防爆前段处理器,更有利于驾驶人员对整个系统的传动与制动情况的了解,可提高安全性能。
所述动力舱组件呈流线型状,采用动力舱外壳、连接法兰与后舱部件连接,所述动力舱所述上方开设递物用舱门,方便物品的存取;动力舱组件舱内前端设有高压水罐及带开关的高压水枪设备;中间设有防爆铅酸蓄电池盒、矿用防爆检测分站、防爆控制开关及小型防爆电机的风机。
所述后舱部件及前舱部件外前后两侧处均设置有探照照明灯及矿用防爆摄像头。所述前舱部件上装有防爆通讯中继站电磁丢弃装置。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以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标准,具有抗爆、抗压、密闭耐高温和独立呼吸供氧系统功能,实现救援人员在灾害环境下的生命安全保护,以及驾驶移动快速进入灾区现场,在极其危险环境下进行救援侦察,并能安全完成救援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一灾区侦察。
2、基站是专为侦察人员研制的安全防护装备,侦察人员在侦察工作中可提供安全防护,能保护他们的生命。
3、专业救援队在煤矿事故救援中对于挽救受困矿工的生命和降低灾害损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社会抗灾能力的重要表现,救援人员能够及时的到达事故现场,井下受困矿工就有了生命,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去挽救他们,井下受困矿工的生命就会被事故后的危害环境和次生灾害所吞噬,据统计每年都有数百人以至近千名事故遇险矿工死于事故后的危害环境和次生灾害。基站能够给救援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的装备,为救援人员快速到达事故现场提供了条件。
4、基站投入运行后,可以减少或避免救援人员的死亡,因为救援人员大多数死于事故探险侦察过程中。基站投入运行后可以大大加快救援侦察速度和整个救援进程,救援人员就可以使更多的遇险受困矿工获得及时的救助,使更多的遇险受困矿工重新获得生命,从而实现挽救生命、减少社会经济支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井下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主视图。
图3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前舱。
图5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进出口机构俯视图。
图6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进出口机构正视图。
图7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中舱。
图8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后舱。
图9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电路控制系统方框原理图。
图10为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底盘组件控制方框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8所示,包括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1、缓冲洞2、巷道3、指示灯4、巷道壁5、动力舱组件6、探照照明灯7、矿用防爆摄像头8、后舱部件9、二个中舱部件10、人员舱组件11、前舱部件12、进出口机构13、底盘组件14、防爆接口15、高压水罐16、带开关的高压水枪设备17、递物用舱门18、防爆铅酸蓄电池盒19、矿用防爆检测分站20;防爆控制开关21;小型防爆电机的风机22、动力舱外壳23、连接法兰24、舱内防爆摄像头25、气体环境检测传感器26、舱内照明设备27、金属密封圈28、内筒体连接板29、储物柜30、杜瓦瓶液态氧31、七字形密封条32、中继站电磁丢弃装置33、踏脚板34、汽化器35、无线通讯电台36、座椅37、气体处理系统38、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筒体法兰加强筋40、外筒连接板41、连接板42、第一内锥封头直边43、内锥封头44、外锥封头45、锥封头加强筋46、第二内锥封头直边47、舱口法兰48、连接销搭板49、舱盖法兰50、补强圈51、舱盖连接板52、舱盖封头53、舱盖加强筋54、轴套55、铜套56、支承轴57、端盖58、舱盖内板59、舱盖锁紧齿条60、舱盖锁紧齿轮61、手柄62、齿轮轴套63、销轴64、铜套65、法兰连接销66、舱盖连接销67、端盖68、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内筒体70、外筒体71、筒体加强筋72、连接板73、筒体法兰加强筋74、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操作控制台76、视镜装置77、内封头78、封头加强筋79、外封头80、连接板81、外筒连接板82、筒体法兰加强筋83、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数据显示仪表盘85、操作手柄86和数据信息防爆前段处理器87等。
如图2、图3所示,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体1主要由人员舱组件11、动力舱组件6、底盘组件14、进出口机构13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人员舱组件11与动力舱组件6连接安装在底盘组件14上,能够进行拆卸安装,有利于救援大队的使用和维护。所述人员舱组件11上设置进出口机构13,所述动力舱组件6内设置电路控制系统。
所述人员舱组件11又可以拆分为四个舱部件组成,人员舱组件11包括前舱部件12、第一中舱部件10、第二中舱部件10-1及后舱部件9,所述前舱部件12、第一中舱部件10、第二中舱部件10-1及后舱部件9之间分别由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及金属密封圈28用螺栓连接成整体安装在底盘组件14上,人员舱组件11的前舱部件12上设置进出口机构13。所述前舱部件12与第一中舱部件10及第一中舱部件10与第二中舱部件10-1内舱体处分别由内筒体连接板29相连。舱体采用双层隔套式结构设计,具有隔热,阻温的作用。
如图4所示,所述前舱部件12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中间设有锥封头加强筋46保障外舱体的抗压砸和抗冲击力。外舱体由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外筒连接板41、外锥封头45、舱口法兰48构成,在外锥封头45大口连接外筒连接板41并与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连接,在外锥封头45小口连接舱口法兰48。内舱体由连接板42、第一内锥封头直边43、内锥封头44、第二内锥封头直边47构成,在内锥封头44大口连接第一内锥封头直边43并与连接板42连接,在内锥封头44小口连接第二内锥封头直边47并与舱口法兰48连接。所述第一筒体连接法兰39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40,及在前舱部件12内设置了通道和化学氧背包式呼吸器的存放位置,方便救援人员的存取。
所述前舱部件12内设有储物柜30及杜瓦瓶液态氧31,保障舱内的氧气供应和相关药品、食品、工具等必需品的需要;舱内中间设踏脚板34供人员行走,左右两边设置有六个座椅37,其中两个在后舱部件9处作为驾驶座椅,其余安装在第一中舱部件10及第二中舱部件10-1处供非驾驶人员使用,在各座椅37上方安有汽化器35供人员呼吸;在座椅37下方设置气体处理系统38,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处理;并设置一个无线通讯电台36,实现井巷中无线数据双向通讯。所述前舱部件12上装有防爆通讯中继站电磁丢弃装置33。
如图5、图6所示,所述进出口机构13由舱盖法兰50、补强圈51、舱盖封头53、舱盖加强筋54、舱盖内板59组成旋转盖,其中舱盖封头53连接在舱盖法兰50上,外加补强圈51,在舱盖封头53内设有舱盖加强筋54后,并覆有舱盖内板59,能保证内表面美观。舱盖锁紧齿条60连接在舱盖法兰50上,由舱盖锁紧齿轮61连接在齿轮轴套63上,通过手柄62组成手动锁紧装置将旋转盖与舱口法兰48锁紧,两法兰间加七字形密封条32保证其密封性能。舱盖连接板52连接在轴套55上,通过铜套56套在支承轴57上,支承轴57固定在舱盖封头53上,与端盖58连接,舱盖连接板52连接舱盖连接销67并与旋转盖相连。连接销搭板49与法兰连接销66连接,并与前舱12部件相连,并用销轴64、铜套65、端盖68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中舱部件10、第二中舱部件10-1分别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体71、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组成,所述外筒体71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在在外筒体71内表面设置有筒体加强筋72,在第二筒体连接法兰69及第三筒体连接法兰75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74,以保障外舱体的抗压砸和抗冲击力。由内筒体70与连接板73连接构成内舱体。
所述第二中舱部件10-1内部顶端安装有舱内防爆摄像头25、气体环境检测传感器26及舱内照明设备27,对舱内气体进行实时监控,保障舱内的工作环境,利于非驾驶人员进行数据控制、情况汇报和设备操作;
如图8所示,所述后舱部件9由外舱体及内舱体构成,内舱体套在外舱体内,所述外舱体由外筒连接板82两端分别连接外封头80及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构成外舱体,所述外封头80内表面设置有封头加强筋79,在第四筒体连接法兰84上设置有筒体法兰加强筋83,以保障外舱体的抗压砸和抗冲击力。所述内封头78与连接板81连接构成内舱体。
所述后舱部件9作为人员驾驶舱使用,因此在后舱内设置了两个视镜装置77和操作控制台76,供驾驶人员观察和驾驶行走。操作控制台76上设置有数据显示仪表盘85、操作手柄86和数据信息防爆前段处理器87等,更有利于驾驶人员对整个系统的传动与制动情况的了解,可提高安全性能。
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舱组件6是依附在人员舱组件11前端存在的独立舱体,动力舱组件6外形呈流线型状,可大大降低了舱体运行时所受的阻力。动力舱组件6的动力舱外壳23通过连接法兰24与人员舱组件11连接,并用螺栓固定。在动力舱组件6动力舱外壳23上方开设递物用舱门18,方便物品的存取;动力舱组件6舱内前端设有高压水罐16及带开关的高压水枪设备17;舱内中间设有防爆铅酸蓄电池盒19、矿用防爆检测分站20、防爆控制开关21及小型防爆电机的风机22。所述防爆铅酸蓄电池盒19内安放防爆铅酸蓄电池供全车电力消耗。
在人员舱组件11外前后两侧处均设置有探照照明灯7及矿用防爆摄像头8。所有与主舱的管线连接都采用防爆接口15,以提高稳定性。
底盘组件14结构借鉴了矿用蓄电池式电动机车的底盘技术,美观、整体。
如图1所示,本发明在采煤井下应用时,应将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1准备就绪后放置在巷道3的缓冲洞2内。缓冲洞2的轨道与巷道3的轨道相连,使本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1可以移动。同时在巷道壁5上安装有指示灯4。
如图9所示,本发明矿用移动式救援侦察基站总动力由放置在动力舱的蓄电池提供,电源分别连接矿用防爆监测分站(型号为KJF16B)、防爆控制开关、带风道的小型防爆电机的风机和防爆前端处理器,矿用防爆监测分站是本电路中的总控制系统。其中传感器由舱内温度检测传感器、舱内一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舱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舱内甲烷浓度传感器、舱内氧气浓度传感器、舱外温度传感器、舱外一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舱外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传感器、舱外甲烷浓度传感器、舱外氧气浓度传感器及船门开启接触器分别与矿用监测分站连接。舱内外检测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数据反馈到分站上进行数据整理显示,由数据处理器依次连接多信道无线通信、中继分送、无线转有线;由数据处理器依次连接有线通信、中继分送、有线发送,有线发送连接无线转有线至地面;
通过舱内无线通讯收发电台经防爆中继站传达到地面接受站,最后由地面进行决策安排井下救援活动。
如图10所示,由48V电源通过导线连接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电机。
由电源分别连接舱内照明、舱外照明、舱外摄像头、舱内摄像头、舱内风机、舱内制冷系统;舱外摄像头连接舱内监视器,舱内摄像头连接地面监视器。由电源连接的舱内风机等分别安装在人员舱和动力舱,单独控制,互不干扰,主要用于舱内气体的循环处理和动力舱引风集中监测使用。电磁防爆止进装置、电磁防爆止退装置、刹车系统、启动系统、防爆电机、摄像头、照明灯均连接在舱内控制开关上,属于控制操作系统结构,另外在防爆牵引电机上使用了IGBT控制器控制。最后连接在电源上的还有前端处理器,包括检测机体的各项数据显示。如:电流、电压、运行数据、车辆状况数据等。
本发明工作原理:
矿用移动式救援侦察基站的所有电力来源来自存放在动力舱的防爆铅酸蓄电池,蓄电池与直流牵引驱动电机串联,在操作开关的控制下,实现电机的启动与停止。侦察队员在密闭舱内操作控制基站的行走,抵达事故灾区现场或最近位置,利用基站的环境监测设备和人员携带的检测设备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检测,将数据直接上传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同时,侦察队员还可以利用专用装备对灾区现场的某些危险源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及对受困矿工一定程度的救助。在灾区环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救援侦察队员可以依托基站进行侦查过程中的就近安全躲避,减少和避免在侦察过程中的人员伤害,避免扩大事故人员损失。
本发明工作过程:
基站作为侦察移动救援产品,它储放在矿井井下采掘区域边沿,当煤矿发生事故后,救援队员快速下井,打开密封舱门进入舱内,将随身携带的背包式化学氧呼吸器放在指定位置,锁紧舱门,就位开始工作。首先驾驶员打开电源使整个舱体进入待机状态,其他人员可打开供氧系统,进行液态氧的汽化使用,打开照明设备,并打开空气循环处理系统对舱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置达到正常使用的状态,及时对舱内的无线通讯装置进行试调,一切正常后就可进入矿井实施救援,行进过程中,驾驶员可通过瞭望窗观察前方状况,并可通过设置在动力舱上的环境气体用传感器所探测数值情况对舱外情况进行更多的了解。其他人员通过内部传感器的显示进行空气的处理,并将现场情况及时与井上救援指挥中心联系,听取井上的具体指挥和安排。基站在行进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驾驶员可通过刹车系统进行制动和启动。并可在电磁止动装置和地磁止退装置的辅助下进行必要的紧急刹车和启动。在遇到明火的时候,救援队员能离开舱体打开动力舱的前盖,取出储存在内的高压水泵,进行及时扑灭,防止井下的二次爆炸,降低救援风险。在对遇险人员的救护时,救援人员可将其就近带入井下固定基站安置,简单救治,并开启遇险人员专用氧气供应和呼吸处理,等待进一步的救援。当移动基站氧气供应量不足时,也可选择较近的固定基站进行资源补给为以后的救援补充能源,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的生命存活率。

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井下救援侦察基站,具体地说是用于煤矿井下事故后的救援使用。特征是由人员舱组件、动力舱组件、底盘组件、进出口机构及电路控制系统组成,人员舱组件与动力舱组件连接安装在底盘组件上,所述人员舱组件上设置进出口机构,所述动力舱组件内设置电路控制系统。所述人员舱组件包括前舱部件、第一中舱部件、第二中舱部件及后舱部件,它们之间由筒体连接法兰连接成整体或焊接成整体。本发明具有抗爆、抗压、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