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及汽车.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4336919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5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17123.8

申请日:

2015.03.17

公开号:

CN104670335A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62D 25/00申请公布日:20150603|||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B62D 25/0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桃花工业园始信路669号变更后: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桃花工业园始信路669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25/00申请日:20150317|||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00; B62D25/20; B62D23/00

主分类号:

B62D25/00

申请人: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邓本波; 万建民

地址:

230601安徽省合肥市桃花工业园始信路66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代理人:

王立民; 姜溯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左侧围总成(21)、右侧围总成(22)、后地板总成和衣帽架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和所述衣帽架总成均连接于所述左侧围总成(21)和所述右侧围总成(22)之间,还包括衣帽架竖梁,所述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衣帽架总成和所述后地板总成固定。汽车发生尾碰时,后地板总成受到的碰撞力不仅通过后地板总成传递至车身的前方,还可通过衣帽架竖梁传递至衣帽架总成上,继而使得碰撞力的传递方向有所增加,能够尽快分散碰撞力,以使得后排乘客人员在尾碰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更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左侧围总成(21)、右侧围总成(22)、后地 板总成和衣帽架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和所述衣帽架总成均连接于所述左 侧围总成(21)和所述右侧围总成(22)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衣帽 架竖梁,所述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衣帽架总成和所述后地板总成 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总成包 括后地板左纵梁(23)、后地板右纵梁(24)和后地板横梁(25),所述 后地板横梁(25)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23)和所述后地板右纵梁(24) 之间,所述衣帽架竖梁包括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所述第一 竖梁(26)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23)固定,所述第二竖梁(27)与所述 后地板右纵梁(24)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梁(26) 固定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23)上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25)的位置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梁(27) 固定于所述后地板右纵梁(24)上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25)的位置处。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梁(26) 和所述第二竖梁(27)均为U形梁,所述第一竖梁(26)的开口侧朝向所 述左侧围总成(21),所述第二竖梁(27)的开口侧朝向所述右侧围总成 (2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梁(26) 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23)塞焊连接,所述第二竖梁(27)与所述后地板 右纵梁(24)塞焊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衣 帽架总成包括后座椅靠背横梁(28)、后风窗流水槽横梁(29)以及连接 于所述后座椅靠背横梁(28)和所述后风窗流水槽横梁(29)之间的衣帽 架(30),所述衣帽架竖梁固定于所述后座椅靠背横梁(28)上。

8.  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为权利要求1-7中任 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说明书

说明书汽车车身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本发明 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衣帽架总成主要包括后座椅靠背横梁、后风窗流水槽横梁、衣帽架 覆盖件等,其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连接。从功能上说, 衣帽架总成的前侧支撑后座椅靠背,其上侧安装搁物板,并能承载一定的搁物 重量,其后侧设计有后风挡安装面和流水槽,也需要承载一定的载荷。从性能 上说,衣帽架总成的结构设计,是车身的尾碰性能、车身扭转刚度等的较大的 决定因素。
如图1和图2所示,衣帽架总成11与左侧围总成12和右侧围总成13连 接成整体结构,后地板框架总成与左侧围总成12和右侧围总成13连接,其包 括后地板左纵梁14、后地板右纵梁15以及连接后地板左纵梁14和后地板右 纵梁15的后地板横梁16。衣帽架总成11只与左侧围总成12和右侧围总成13 连接,当尾碰发生时,碰撞力通过后地板左纵梁14和后地板右纵梁15后部直 接传到前部以及后地板横梁16上,导致碰撞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使得后 排乘客人员受到较大的伤害。
综上所述,如何缓解汽车发生尾碰时,后排乘客人员将受到较大伤害这一 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以降低后排乘客人员在尾碰过程中受 到的伤害。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汽车车身的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后地板总成和衣帽架 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和所述衣帽架总成均连接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 右侧围总成之间,还包括衣帽架竖梁,所述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 衣帽架总成和所述后地板总成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后地板左纵梁、后 地板右纵梁和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横梁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和所 述后地板右纵梁之间,所述衣帽架竖梁包括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所述第 一竖梁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固定,所述第二竖梁与所述后地板右纵梁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第一竖梁固定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 上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的位置处。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第二竖梁固定于所述后地板右纵梁 上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的位置处。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第一竖梁和所述第二竖梁均为U形 梁,所述第一竖梁的开口侧朝向所述左侧围总成,所述第二竖梁的开口侧 朝向所述右侧围总成。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塞焊 连接,所述第二竖梁与所述后地板右纵梁塞焊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衣帽架总成包括后座椅靠背横梁、 后风窗流水槽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后座椅靠背横梁和所述后风窗流水槽横 梁之间的衣帽架,所述衣帽架竖梁固定于所述后座椅靠背横梁上。
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其包括左侧围总成、右 侧围总成、后地板总成、衣帽架总成和衣帽架竖梁,后地板总成和衣帽架 总成均连接于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之间,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衣 帽架总成和后地板总成固定。发生尾碰时,后地板总成受到的碰撞力不仅 通过后地板总成传递至车身的前方,还可通过衣帽架竖梁传递至衣帽架总 成上,继而使得碰撞力的传递方向有所增加,能够尽快分散碰撞力。显然, 相比于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本发明增加的衣帽架竖梁使得后排乘客人 员在尾碰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更小。
由于上述汽车车身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汽车车身的汽车也应具有相 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车身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技术中的车身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切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衣帽架总成的切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衣帽架总成,12-左侧围总成,13-右侧围总成,14-后地板左纵梁,15- 后地板右纵梁,16-后地板横梁;
21-左侧围总成,22-右侧围总成,23-后地板左纵梁,24-后地板右纵梁, 25-后地板横梁,26-第一竖梁,27-第二竖梁,28-后座椅靠背横梁,29-后风 窗流水槽横梁,30-衣帽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3-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其包括左侧围总成21、 右侧围总成22、后地板总成、衣帽架总成和衣帽架竖梁,后地板总成和衣帽 架总成均连接于左侧围总成21和右侧围总成22之间,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 与衣帽架总成和后地板总成固定。该衣帽架竖梁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其可设 置为一根,也可设置为多根,且该衣帽架竖梁与衣帽架总成和后地板总成的连 接位置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灵活设置。
发生尾碰时,后地板总成受到的碰撞力不仅通过后地板总成传递至车身的 前方,还可通过衣帽架竖梁传递至衣帽架总成上,继而使得碰撞力的传递方向 有所增加,能够尽快分散碰撞力。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本发 明增加的衣帽架竖梁使得后排乘客人员在尾碰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更小。
具体实施例中,后地板总成可包括后地板左纵梁23、后地板右纵梁24、 后地板横梁25,后地板横梁25连接于后地板左纵梁23和后地板右纵梁24 之间,衣帽架竖梁包括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第一竖梁26与后地板 左纵梁23固定,第二竖梁27与后地板右纵梁24固定。此结构中,通过第 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同时连接于后地板总成与衣帽架总成之间,使得 尾碰过程中,碰撞力的传递路径更多,进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后排乘客人员 在尾碰过程中受到的伤害。
进一步地,第一竖梁26可固定于后地板左纵梁23上用于连接后地板 横梁25的位置处。后地板左纵梁23与后地板横梁25的连接位置处具有较 高的结构强度,第一竖梁26连接于此位置处后,第一竖梁26的结构强度 较高,进而使得整个车身的结构强度更高。同理地,第二竖梁27可固定于 后地板右纵梁24上用于连接后地板横梁25的位置处,以强化上述技术效 果。
前述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的具体结构可任意设置,例如设置为 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矩形梁。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 均可设置为U形梁,第一竖梁26的开口侧朝向左侧围总成21,第二竖梁 27的开口侧朝向右侧围总成22。如此设置后,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 的重量相对较轻,且两者的结构强度也能够满足要求。
一般地,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与后地板总成采用焊接的方式进 行装配,然而,当第一竖梁26和第二竖梁27均为U形梁时,第一竖梁26 和第二竖梁27与后地板总成之间将形成封闭结构,无法使用焊枪进行焊接 操作。为此,第一竖梁26与后地板左纵梁23塞焊连接,第二竖梁27与后 地板右纵梁24塞焊连接,以实现上述各部分的可靠固定。
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衣帽架总成可包括后座椅靠背 横梁28、后风窗流水槽横梁29以及连接于后座椅靠背横梁28和后风窗流 水槽横梁29之间的衣帽架30,衣帽架竖梁固定于后座椅靠背横梁28上。 后座椅靠背横梁28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将衣帽架竖梁与后座椅靠背横梁 28固定后,两者与后地板总成形成立体框架结构,使得车身的扭转刚度有 所提高,同时更大幅度地分散碰撞力,以此降低乘客人员在尾碰过程中受 到的伤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 汽车车身。由于上述汽车车身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汽车车身的汽车也应 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 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 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 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汽车车身及汽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车身及汽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车身及汽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车身及汽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车身及汽车.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左侧围总成(21)、右侧围总成(22)、后地板总成和衣帽架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和所述衣帽架总成均连接于所述左侧围总成(21)和所述右侧围总成(22)之间,还包括衣帽架竖梁,所述衣帽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衣帽架总成和所述后地板总成固定。汽车发生尾碰时,后地板总成受到的碰撞力不仅通过后地板总成传递至车身的前方,还可通过衣帽架竖梁传递至衣帽架总成上,继而使得碰撞力的传递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