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4335813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18460.X

申请日:

2012.08.31

公开号:

CN102832808A

公开日:

2012.12.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M 3/07申请日:20120831|||公开

IPC分类号:

H02M3/07

主分类号:

H02M3/07

申请人:

浙江大学

发明人:

邓焰; 吴建德; 陶勇; 刘全伟; 彭浩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代理人:

胡红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单元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功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稳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本发明利用I型储能介质与稳压电容串联,提高了I型储能介质的电压利用率、储能效率以及输出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实现了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的优势互补;利用稳流电路单元实现了部分功率变换,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减小了开关管的损耗,提高了整个变换器的效率,优化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提高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稳流电路单元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0在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且在I型储能介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进行稳压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由n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所述的稳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对应的II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各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n为混合储能系统中II型储能介质的个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流模块由电感L2和两个开关管S3~S4组成;其中,电感L2的一端为稳流模块的输入端,开关管S3的输入端为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开关管S4的输出端为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3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4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3和开关管S4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由电感L1、稳压电容CS、输出电容C0和两个开关管S1~S2组成;其中,稳压电容CS的一端与开关管S1的输入端、输出电容C0的一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S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和I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1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2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2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容C0的另一端以及各储能介质的负极相连;开关管S1和开关管S2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管S1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2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管S3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4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说明书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变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
的部分功率变换器。

背景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由于其出力随机波动、间歇,与负荷难于实时
匹配,因此需要相应的电能存储机制配合来协同系统的正常运转。然而,蓄电
池、超级电容和超导线圈等不同的储能介质在存储效率、存储容量、功率密度
以及响应时间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单一储能技术很可能难
以满足具体应用所提出的所有技术经济性能要求,以较为常见的两类储能介质
为例:蓄电池响应速度慢、使用寿命短,作为单一储能介质应用在快速响应以
及功率吞吐比较频繁的场合时效果比较差;超级电容能量存储密度低、价格高,
作为单一储能介质不适宜应用在大容量、大功率充放电场合,因此采用单一储
能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储能介质本身的优势并且无法满足储能系统的技术经济性
要求,造成储能介质的应用受到比较大的局限。

对于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低的I型储能介质应用于快速响应以及功率吞吐
比较频繁的场合能够更好的利用其优势;然而对于响应速度慢、能量密度高的
II型储能介质,则适合应用于大功率充放电以及响应速度要求稍低的场合。两种
储能介质的特性差别较大,如何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对于储能系统来说非常重
要。

采用混合储能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储能介质的优势,提高混合储能
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可见,混合储能技术在储能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混合储能功率变换器主要有无源级联、有源级联和有源并联等三种
结构,无源级联结构由于直流工作电压变化范围比较窄,对于超级电容等响应
速度快、能量密度低的I型储能介质其容量利用率低;在有源级联结构中,以双
储能介质结构为例,如图1所示,双储能介质分别为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
介质,当I型储能介质通过变换器接入,则对变换器瞬态响应性能、峰值功率
能力要求很高,且不利于工况敏感的II型储能介质长期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储
能系统的稳定性;而如果将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位置互换,当大容量
的II型储能介质通过变换器接入必然会引起较大的能量损失,降低储能系统效
率。

在有源并联结构中,以双储能介质结构为例,如图2所示,由于所采用的
变换器均为全功率变换,整个储能系统的变换器成本较高,可靠性问题以及能
量损耗问题更加严重,同时I型储能介质对应的变换器瞬态响应性能和峰值功率
能力要求很高,不易达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结构简
单且可靠性高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该变换器应用
于混合储能系统中,可以获取快速的系统响应和较高的储能效率。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单元和
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

所述的混合储能系统包括一I型储能介质和n个II型储能介质,n为大于0
的自然数;

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部
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0在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

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且
在I型储能介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进行稳压控制。

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由n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所述的稳流模块的输入
端与对应的II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
路单元的正输出端,各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

所述的稳流模块由电感L2和两个开关管S3~S4组成;其中,电感L2的一端
为稳流模块的输入端,开关管S3的输入端为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开关管S4的
输出端为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3的输出端和开关管
S4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3和开关管S4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
号。

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由电感L1、稳压电容CS、输出电容C0和两个开关管
S1~S2组成;其中,稳压电容CS的一端与开关管S1的输入端、输出电容C0的一
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S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稳
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和I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开关管
S1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2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2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容C0的另
一端以及各储能介质的负极相连;开关管S1和开关管S2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
备提供的驱动信号。

所述的开关管S1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2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所述的开关管S3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4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由于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和输出功率P0是根据实际系统
指令确定的,本发明充分考虑了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低,响应时间快,工作电
压范围宽的特点,将其与稳压电容串联来构建稳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本
发明通过调节稳压电路单元中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使得I型储能介质在正
常工作范围内都能够保证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恒定,在保证储能介质的高利用
率的同时使得变换器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无明显波动。

同时本发明考虑到I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慢的特点,将其通
过稳流模块引入,并利用稳流模块的级联来扩大系统的储能容量,通过控制II
型储能介质的输出电流来调节输出功率P0在储能系统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
配。

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工作时,功率是可以双向流动的,既可以由I型储能
介质与II型储能介质对外提供功率,也能够由外部发电系统向I型储能介质与
II型储能介质提供功率。如果I型储能介质或者II型储能介质的容量足够大,也
可以互相充放电,从而保证了整个储能系统功率的有效合理分配。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充分考虑了I型储能介质,其能量密度低,响应时间快,工作
电压范围宽的特点,将其与稳压电容串联,在保证储能介质的高利用率的同时
使得变换器输出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波动,降低了储能介质所需容量以及整个
储能系统成本,同时提高了储能系统响应速度。

(2)本发明中利用I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慢的特点,将其通
过稳流模块引入,与I型储能介质一起,共同构造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输出以及
合理的功率分配,实现了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的优势互补。

(3)本发明中稳流电路单元的引入实现了部分功率变换,稳流模块中开关
管电压峰值稳定在稳压电容电压,大大降低了其电压应力,使高性能的开关管
器件的应用成为可能,从而减小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进一步减小了
变换器的损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4)本发明中稳流模块的级联可以扩大系统的储能容量,满足大容量储能
系统的应用。

(5)本发明稳流电路单元可以根据系统指令,通过控制II型储能介质的输
出电流,对整个储能系统的功率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

(6)本发明中稳压电路单元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控制方式是相互独立的,在
输出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时,稳压电路单元甚至可以开环运行,而不会对整个混
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造成影响,提高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可靠性。

(7)本发明中无需额外的功率开关和电感元件,附件元件少,结构简单,
电路中无能量损耗元件,可提高混合储能变换器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有源级联式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有源并联式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一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二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三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四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级联式部分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
稳流电路单元100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200;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储能系统
由一超级电容SC和一蓄电池B组成。

稳流电路单元100用于通过控制蓄电池B的电流IB大小,来调节部分功率
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0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本实施方式
中,其由电感L2和两个IGBT管S3~S4组成;其中,电感L2的一端与蓄电池B
的正极相连,IGBT管S3的集电极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IGBT管S4的发
射极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IGBT管S3的发射极和开
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3和IGBT管S4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
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稳压电路单元200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且在
超级电容SC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进行稳压控制;本实施方
式中,其由电感L1、稳压电容CS、输出电容C0和两个IGBT管S1~S2组成;其
中,稳压电容CS的一端与IGBT管S1的集电极、输出电容C0的一端和稳流电
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S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
的负输出端和超级电容SC的正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IGBT管S1的发射
极和IGBT管S2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2的发射极与输出电容C0的另一端、
超级电容SC的负极和蓄电池B的负极相连;输出电容C0的两端接负载R0,IGBT
管S1和IGBT管S2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
信号相位互补。

本实施方式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依次完成以下四个换流过
程:

(1)开关管S1关断与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4所示:

换流前,电路处于S1导通、S2关断、S3导通、S4关断的稳定工作状态。当
S1关断、S2导通时,S1上电压迅速上升,S2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输出电
容C0的作用,S1两端电压被箝位在设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实现了S1的软
箝位关断。一部分能量开始从超级电容SC向电感L1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蓄
电池B和电感L2向负载R0和稳压电容CS转移。

(2)开关管S3关断与开关管S4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5所示:

当S3关断、S4导通时,S3上电压迅速上升,S4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
稳压电容CS的作用,S3两端电压被箝位在一定电压值,实现了S3的软箝位关断。
并且,此电压值要远小于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从而减小了S3的电压应力。一
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向电感L1和负载R0转移,一部分能量从蓄电池B向电
感L1、电感L2以及负载R0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稳压电容CS向负载R0转移。

(3)开关管S2关断与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6所示:

当S2关断、S1导通时,S2上电压迅速上升,S1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
输出电容C0的作用,S2两端电压被箝位在设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实现了
S2的软箝位关断。一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和电感L1向负载R0转移,一部分
能量从蓄电池B向电感L2和负载R0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稳压电容CS向负载
R0转移。

(4)开关管S4关断与开关管S3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7所示:

当S4关断、S3导通时,S4上电压迅速上升,S3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
稳压电容CS的作用,S4两端电压被箝位在一定电压值,实现了S4的软箝位关断。
并且,此电压值要远小于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从而减小了S4的电压应力。一
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和电感L1向负载R0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蓄电池B和
电感L2向负载R0和稳压电容CS转移。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稳压电容CS与超级电容SC串联,因此当超级电容SC
正常工作时,通过控制开关管S2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见下式),可以保证输出直
流母线电压V0无明显波动;

V0=VC+VSC V 0 = 1 1 - d V SC ]]>

其中:VC为稳压电容CS的电压,VSC为超级电容SC的电压,d为开关管S2驱
动信号的占空比,V0为输出直流母线电压。

超级电容SC响应速度快的特性能够确保储能系统能够快速的响应系统指
令;同时由于稳压电容的作用将开关管S3和开关管S4关断电压箝位在一个较低
的电压值,大大降低了其电压应力,使高性能的开关管器件的应用成为可能,
从而减小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进一步减小了变换器的损耗,提高了
工作效率。

本实施方式稳流电路单元中由于电感L2的存在,故可以根据系统指令获取
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的出力,通过控制蓄电池B的输出电流IB(见下式)
来达到控制其出力的目的;

I B = aP 0 V B ]]>

其中:IB表示蓄电池B的输出电流,VB表示蓄电池B的电压,P0表示部分功率
变换器的总输出功率,a表示蓄电池B的输出功率占总输出功率P0的比重。

由于P0=PB+PSC(PB=VBIB),故通过控制IB可以对蓄电池B的输出功率
PB和超级电容SC的输出功率PSC进行合理的分配,满足系统指令的同时也能够
优化储能系统本身的功率配置。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
稳流电路单元100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200;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储能系统
由一超级电容SC和三个蓄电池B1~B3组成。

稳流电路单元100用于通过控制各蓄电池B1~B3的电流IB1~IB3大小,来调
节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0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
本实施方式中,其由三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各稳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对应的
蓄电池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
各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

以蓄电池B1对应的稳流模块为例,其由电感L2和两个IGBT管S3~S4组成;
其中,电感L2的一端为稳流模块的输入端,IGBT管S3的集电极为稳流模块的
正输出端,IGBT管S4的发射极为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IGBT
管S3的发射极和开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3和IGBT管S4的门极均接
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稳压电路单元200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且在
超级电容SC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0进行稳压控制;本实施方
式中,其由电感L1、稳压电容CS、输出电容C0和两个IGBT管S1~S2组成;其
中,稳压电容CS的一端与IGBT管S1的集电极、输出电容C0的一端和稳流电
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S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
的负输出端和超级电容SC的正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IGBT管S1的发射
极和IGBT管S2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2的发射极与输出电容C0的另一端、
超级电容SC的负极以及蓄电池B1~B3的负极相连;输出电容C0的两端接负载
R0,IGBT管S1和IGBT管S2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
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3280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9 C N 1 0 2 8 3 2 8 0 8 A *CN102832808A* (21)申请号 201210318460.X (22)申请日 2012.08.31 H02M 3/07(2006.01) (71)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 38号 (72)发明人邓焰 吴建德 陶勇 刘全伟 彭浩 (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3224 代理人胡红娟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 变换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

2、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 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单元和与之 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 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功率变换 器的输出功率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 功率分配;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稳定的输出直 流母线电压。本发明利用I型储能介质与稳压电 容串联,提高了I型储能介质的电压利用率、储能 效率以及输出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实现了I 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的优势互补;利用稳 流电路单元实现了部分功率变换,降低了开关管 的电压应力,减小了开关管的损耗,提高了整个变 换器的效率,优化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提 高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可靠性。 (51)Int。

3、.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4 页 1/1页 2 1.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稳流电路单 元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 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部分功率变 换器的输出功率P 0 在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 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且在I型储能 介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进行稳压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

4、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由n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所述的稳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对应的II 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各稳 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n为混合储能系统中II型储能介质 的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稳流模块由电感L 2 和两个开关管S 3 S 4 组成;其中,电感L 2 的一端为稳流模块 的输入端,开关管S 3 的输入端为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开关管S 4 的输出端为稳流模块的负 输出端,电感L 2 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 3 的输出。

5、端和开关管S 4 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 3 和开 关管S 4 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由电感L 1 、稳压电容C S 、输出电容C 0 和两个开关管S 1 S 2 组成;其 中,稳压电容C S 的一端与开关管S 1 的输入端、输出电容C 0 的一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 端相连,稳压电容C S 的另一端与电感L 1 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和I型储能介质 的正极相连,电感L 1 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 1 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 2 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 2 的 输出端与输出电容。

6、C 0 的另一端以及各储能介质的负极相连;开关管S 1 和开关管S 2 的控制 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开关管S 1 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 2 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开关管S 3 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 4 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32808 A 1/5页 3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功率变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混。

7、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 功率变换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由于其出力随机波动、间歇,与负荷难于实时匹配,因 此需要相应的电能存储机制配合来协同系统的正常运转。然而,蓄电池、超级电容和超导线 圈等不同的储能介质在存储效率、存储容量、功率密度以及响应时间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单一储能技术很可能难以满足具体应用所提出的所有技术经济性能要 求,以较为常见的两类储能介质为例:蓄电池响应速度慢、使用寿命短,作为单一储能介质 应用在快速响应以及功率吞吐比较频繁的场合时效果比较差;超级电容能量存储密度低、 价格高,作为单一储能介质不适宜应用在大容量、大功率充放电场合,。

8、因此采用单一储能技 术无法充分发挥储能介质本身的优势并且无法满足储能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要求,造成储能 介质的应用受到比较大的局限。 0003 对于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低的I型储能介质应用于快速响应以及功率吞吐比较 频繁的场合能够更好的利用其优势;然而对于响应速度慢、能量密度高的II型储能介质, 则适合应用于大功率充放电以及响应速度要求稍低的场合。两种储能介质的特性差别较 大,如何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对于储能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0004 采用混合储能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储能介质的优势,提高混合储能系统的 效率和稳定性。可见,混合储能技术在储能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0005 常规的混合储能功率。

9、变换器主要有无源级联、有源级联和有源并联等三种结构, 无源级联结构由于直流工作电压变化范围比较窄,对于超级电容等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 低的I型储能介质其容量利用率低;在有源级联结构中,以双储能介质结构为例,如图1所 示,双储能介质分别为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当I型储能介质通过变换器接入, 则对变换器瞬态响应性能、峰值功率能力要求很高,且不利于工况敏感的II型储能介质长 期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储能系统的稳定性;而如果将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位置互 换,当大容量的II型储能介质通过变换器接入必然会引起较大的能量损失,降低储能系统 效率。 0006 在有源并联结构中,以双储能介质结构为例。

10、,如图2所示,由于所采用的变换器均 为全功率变换,整个储能系统的变换器成本较高,可靠性问题以及能量损耗问题更加严重, 同时I型储能介质对应的变换器瞬态响应性能和峰值功率能力要求很高,不易达到。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结构简单且可 靠性高的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该变换器应用于混合储能系统 中,可以获取快速的系统响应和较高的储能效率。 说 明 书CN 102832808 A 2/5页 4 0008 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单元和与之相 连的稳压电路单元; 0009 所述的混合储能系统包括一。

11、I型储能介质和n个II型储能介质,n为大于0的自 然数; 0010 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用于通过控制各II型储能介质的电流大小,来调节部分功 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 0 在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 0011 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且在I型 储能介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进行稳压控制。 0012 所述的稳流电路单元由n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所述的稳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对 应的II型储能介质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 端,各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 0013 所述的稳流模块由电感L 。

12、2 和两个开关管S 3 S 4 组成;其中,电感L 2 的一端为稳 流模块的输入端,开关管S 3 的输入端为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开关管S 4 的输出端为稳流模 块的负输出端,电感L 2 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 3 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 4 的输入端相连;开关管S 3 和开关管S 4 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 0014 所述的稳压电路单元由电感L 1 、稳压电容C S 、输出电容C 0 和两个开关管S 1 S 2 组 成;其中,稳压电容C S 的一端与开关管S 1 的输入端、输出电容C 0 的一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 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 S 的另一端与电感L 1 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的。

13、负输出端和I型储 能介质的正极相连,电感L 1 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 1 的输出端和开关管S 2 的输入端相连,开关 管S 2 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容C 0 的另一端以及各储能介质的负极相连;开关管S 1 和开关管S 2 的控制端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 0015 所述的开关管S 1 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 2 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0016 所述的开关管S 3 接收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S 4 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0017 由于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和输出功率P 0 是根据实际系统指 令确定的,本发明充分考虑了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低,响应时间快,工作电压范围宽的特 。

14、点,将其与稳压电容串联来构建稳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本发明通过调节稳压电路单 元中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使得I型储能介质在正常工作范围内都能够保证输出直流 母线电压V 0 恒定,在保证储能介质的高利用率的同时使得变换器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无明 显波动。 0018 同时本发明考虑到I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慢的特点,将其通过稳流 模块引入,并利用稳流模块的级联来扩大系统的储能容量,通过控制II型储能介质的输出 电流来调节输出功率P 0 在储能系统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 0019 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工作时,功率是可以双向流动的,既可以由I型储能介质 与II型储能介质对外提。

15、供功率,也能够由外部发电系统向I型储能介质与II型储能介质 提供功率。如果I型储能介质或者II型储能介质的容量足够大,也可以互相充放电,从而 保证了整个储能系统功率的有效合理分配。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1 (1)本发明充分考虑了I型储能介质,其能量密度低,响应时间快,工作电压范围 宽的特点,将其与稳压电容串联,在保证储能介质的高利用率的同时使得变换器输出直流 说 明 书CN 102832808 A 3/5页 5 母线电压无明显波动,降低了储能介质所需容量以及整个储能系统成本,同时提高了储能 系统响应速度。 0022 (2)本发明中利用II型储能介质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慢的。

16、特点,将其通过稳流 模块引入,与I型储能介质一起,共同构造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输出以及合理的功率分配, 实现了I型储能介质和II型储能介质的优势互补。 0023 (3)本发明中稳流电路单元的引入实现了部分功率变换,稳流模块中开关管电压 峰值稳定在稳压电容电压,大大降低了其电压应力,使高性能的开关管器件的应用成为可 能,从而减小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进一步减小了变换器的损耗,提高了工作效 率。 0024 (4)本发明中稳流模块的级联可以扩大系统的储能容量,满足大容量储能系统的 应用。 0025 (5)本发明稳流电路单元可以根据系统指令,通过控制II型储能介质的输出电 流,对整个储能系统的功率。

17、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 0026 (6)本发明中稳压电路单元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控制方式是相互独立的,在输出直 流母线电压稳定时,稳压电路单元甚至可以开环运行,而不会对整个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 分配造成影响,提高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可靠性。 0027 (7)本发明中无需额外的功率开关和电感元件,附件元件少,结构简单,电路中无 能量损耗元件,可提高混合储能变换器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传统有源级联式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传统有源并联式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一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18、 0032 图5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二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三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0034 图7为本发明部分功率变换器第四换流阶段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0035 图8为本发明级联式部分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0037 实施例1 0038 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 单元100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200;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储能系统由一超级电容SC和 一蓄电池B组成。 00。

19、39 稳流电路单元100用于通过控制蓄电池B的电流I B 大小,来调节部分功率变换器 的输出功率P 0 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本实施方式中,其由电感L 2 和 两个IGBT管S 3 S 4 组成;其中,电感L 2 的一端与蓄电池B的正极相连,IGBT管S 3 的集电 说 明 书CN 102832808 A 4/5页 6 极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IGBT管S 4 的发射极为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电感L 2 的 另一端与IGBT管S 3 的发射极和开关管S 4 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 3 和IGBT管S 4 的门极均 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

20、互补。 0040 稳压电路单元200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且在超级电 容SC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进行稳压控制;本实施方式中,其由电感L 1 、 稳压电容C S 、输出电容C 0 和两个IGBT管S 1 S 2 组成;其中,稳压电容C S 的一端与IGBT管 S 1 的集电极、输出电容C 0 的一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 S 的另一端与 电感L 1 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和超级电容SC的正极相连,电感L 1 的另一端与 IGBT管S 1 的发射极和IGBT管S 2 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 2 的发射极与输出电容C 0 。

21、的另一 端、超级电容SC的负极和蓄电池B的负极相连;输出电容C 0 的两端接负载R 0 ,IGBT管S 1 和 IGBT管S 2 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0041 本实施方式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依次完成以下四个换流过程: 0042 (1)开关管S 1 关断与开关管S 2 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4所示: 0043 换流前,电路处于S 1 导通、S 2 关断、S 3 导通、S 4 关断的稳定工作状态。当S 1 关断、 S 2 导通时,S 1 上电压迅速上升,S 2 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输出电容C 0 的作用,S 1 两端电 压被箝位在设。

22、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实现了S 1 的软箝位关断。一部分能量开始从超级 电容SC向电感L 1 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蓄电池B和电感L 2 向负载R 0 和稳压电容C S 转移。 0044 (2)开关管S 3 关断与开关管S 4 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5所示: 0045 当S 3 关断、S 4 导通时,S 3 上电压迅速上升,S 4 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稳压电容 C S 的作用,S 3 两端电压被箝位在一定电压值,实现了S 3 的软箝位关断。并且,此电压值要远 小于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从而减小了S 3 的电压应力。一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向电感 L 1 和负载R 0 转移,一部分能量从蓄电。

23、池B向电感L 1 、电感L 2 以及负载R 0 转移,另一部分能 量从稳压电容C S 向负载R 0 转移。 0046 (3)开关管S 2 关断与开关管S 1 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6所示: 0047 当S 2 关断、S 1 导通时,S 2 上电压迅速上升,S 1 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输出电容 C 0 的作用,S 2 两端电压被箝位在设定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实现了S 2 的软箝位关断。一 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和电感L 1 向负载R 0 转移,一部分能量从蓄电池B向电感L 2 和负载 R 0 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稳压电容C S 向负载R 0 转移。 0048 (4)开关管S 4 关断与开。

24、关管S 3 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如图7所示: 0049 当S 4 关断、S 3 导通时,S 4 上电压迅速上升,S 3 上电压迅速下降至零,由于稳压电容 C S 的作用,S 4 两端电压被箝位在一定电压值,实现了S 4 的软箝位关断。并且,此电压值要远 小于输出直流母线电压值,从而减小了S 4 的电压应力。一部分能量从超级电容SC和电感 L 1 向负载R 0 转移,另一部分能量从蓄电池B和电感L 2 向负载R 0 和稳压电容C S 转移。 0050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稳压电容C S 与超级电容SC串联,因此当超级电容SC正常工作 时,通过控制开关管S 2 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见下式),可以保证输出。

25、直流母线电压V 0 无明 显波动; 0051 V 0 V C +V SC 0052 其中:V C 为稳压电容C S 的电压,V SC 为超级电容SC的电压,d为开关管S 2 驱动信号 说 明 书CN 102832808 A 5/5页 7 的占空比,V 0 为输出直流母线电压。 0053 超级电容SC响应速度快的特性能够确保储能系统能够快速的响应系统指令;同 时由于稳压电容的作用将开关管S 3 和开关管S 4 关断电压箝位在一个较低的电压值,大大降 低了其电压应力,使高性能的开关管器件的应用成为可能,从而减小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 开关损耗,进一步减小了变换器的损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0054 本实。

26、施方式稳流电路单元中由于电感L 2 的存在,故可以根据系统指令获取混合储 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的出力,通过控制蓄电池B的输出电流I B (见下式)来达到控制其出 力的目的; 0055 0056 其中:I B 表示蓄电池B的输出电流,V B 表示蓄电池B的电压,P 0 表示部分功率变换 器的总输出功率,a表示蓄电池B的输出功率占总输出功率P 0 的比重。 0057 由于P 0 P B +P SC (P B V B I B ),故通过控制I B 可以对蓄电池B的输出功率P B 和超级 电容SC的输出功率P SC 进行合理的分配,满足系统指令的同时也能够优化储能系统本身的 功率配置。 0058 实施例。

27、2 0059 如图8所示,一种用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出力的部分功率变换器,包括:稳流电路 单元100和与之相连的稳压电路单元200;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储能系统由一超级电容SC和 三个蓄电池B1B3组成。 0060 稳流电路单元100用于通过控制各蓄电池B1B3的电流I B1 I B3 大小,来调节部 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功率P 0 在混合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上的功率分配;本实施方式中, 其由三个稳流模块组成;其中,各稳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对应的蓄电池的正极相连,各稳流模 块的正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各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共连且为稳流电 路单元的负输出端。 0061 以蓄电池B1对应的稳流模。

28、块为例,其由电感L 2 和两个IGBT管S 3 S 4 组成;其中, 电感L 2 的一端为稳流模块的输入端,IGBT管S 3 的集电极为稳流模块的正输出端,IGBT管 S 4 的发射极为稳流模块的负输出端,电感L 2 的另一端与IGBT管S 3 的发射极和开关管S 4 的 集电极相连;IGBT管S 3 和IGBT管S 4 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 的驱动信号相位互补。 0062 稳压电路单元200用于构造部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且在超级电 容SC正常工作情况下对输出直流母线电压V 0 进行稳压控制;本实施方式中,其由电感L 1 、 稳压电容C S 、输出。

29、电容C 0 和两个IGBT管S 1 S 2 组成;其中,稳压电容C S 的一端与IGBT管 S 1 的集电极、输出电容C 0 的一端和稳流电路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稳压电容C S 的另一端与 电感L 1 的一端、稳流电路单元的负输出端和超级电容SC的正极相连,电感L 1 的另一端与 IGBT管S 1 的发射极和IGBT管S 2 的集电极相连,IGBT管S 2 的发射极与输出电容C 0 的另一 端、超级电容SC的负极以及蓄电池B1B3的负极相连;输出电容C 0 的两端接负载R 0 ,IGBT 管S 1 和IGBT管S 2 的门极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且两者接收的驱动信号相位互 补。 说 明 书CN 102832808 A 1/4页 8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2808 A 2/4页 9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2808 A 3/4页 10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2808 A 10 4/4页 11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2808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