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33574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01771.1

申请日:

2008.10.24

公开号:

CN101397851A

公开日:

2009.04.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6F 17/50申请日:20081024授权公告日:20101208终止日期:2014102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G21/12; G06F17/50

主分类号:

E04G21/12

申请人:

上海建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忻鼎康; 张燕平; 胡祖光

地址:

200032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浩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a.经有限元模型计算确立预应力钢结构的初始状态,得到索零状态长度Li和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b、按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对预应力钢结构索端进行张拉;c.第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d.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得到第一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1,并计算ΔLi1,ΔLi1=Li1-Li;e、按ΔLi1=Li1-Li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一次施工调整;f、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2。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a、经有限元模型计算确立预应力钢结构的初始状态,得到索零状态长度Li和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Fi和Li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
b、按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对预应力钢结构索端进行张拉;
c、第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1的下标1表示第一次实测;
d、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得到第一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1,并计算△Li1,△Li1=Li1—Li,Li1和△Li1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下标1表示第一次计算;
e、按△Li1=Li1—Li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一次施工调整;
f、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2,Fi2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2的下标2表示第二次实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调整方法,其特征是:如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2与张拉端目标索力Fi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外,则需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张拉端索力Fi2,得到第二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2,并计算△Li2,△Li2=Li2—Li,Li2和△Li2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2表示第二次计算,按△Li2=Li2—Li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二次施工调整,并第三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3,Fi3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3的下标3表示第三次实测。

说明书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预应力钢结构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悬挂体系、斜拉体系、索网体系、预应力网架结构、预应力网壳结构、张弦梁屋架和整体张拉结构等。丰富多样的预应力张拉钢结构体系不断面世,证明了这门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无穷魅力,但也给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新的挑战,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预应力钢结构张拉工艺比较混乱。目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是以Fi为目标进行张拉端索力调整,由于后续张拉端索力调整会变动前已调整好张拉端索力,张拉端索力调整往往会难以收敛。工程技术人员凭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制定某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缺乏预应力钢结构施工的理论指导,导致预应力钢结构张拉施工效率效低下,而且很难达到设计目标和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的盲目性,科学的提高调整质量和施工效率的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a、经有限元模型计算确立预应力钢结构的初始状态,得到索零状态长度Li和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Fi和Li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b、按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对预应力钢结构索端进行张拉;c、第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1的下标1表示第一次实测;d、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得到第一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1,并计算△Li1,△Li1=Li1—Li,Li1和△Li1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下标1表示第一次计算;e、按△Li1=Li1—Li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一次施工调整;f、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2,Fi2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2的下标2表示第二次实测。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进一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加以解决:如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2与张拉端目标索力Fi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外,则需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张拉端索力Fi2,得到第二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2,并计算△Li2,△Li2=Li2—Li,Li2和△Li2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2表示第二次计算,按△Li2=Li2—Li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二次施工调整,并第三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3,Fi3的下标i=1……n,i定义为索的序号、n定义为索的根数,Fi3的下标3表示第三次实测。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变张拉端索力调整为索零状态长度在索张拉端调整,因此不存在后续张拉端索力调整变动前已调整张拉端索力问题,张拉端索力调整进入有序接近Fi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调整质量和施工效率。
本发明中所称零状态是指不存在预应力,不存在外部荷载和自重作用的状态,零状态时的预应力钢结构是加工放样后的构件集合体。索零状态长度就是指索无应力状态下的自然长度。
本发明中所称初始状态是指结构仅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自平衡状态,不考虑外部荷载的作用。初始状态是预应力钢结构索张拉施工的目标状态。
本发明中所称“第一次施工调整”、“第二次施工调整”和可能发生的在后的依次调整为现有技术。
本发明最后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与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的工程允许误差设定在5%之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首先,假定某一预应力钢结构索的根数n=2,经有限元模型计算确立预应力钢结构的初始状态,索零状态长度L1=10.00m,L2=15.00m,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1=150kN,F2=200kN,下标1、下标2为索的序号;然后,按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1、F2对预应力钢结构索端进行张拉;接着,第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11、F21,F11=130kN、F21=170kN,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1表示第一次实测;其次,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11和F21,得到第一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11=10.10m和L21=15.15m,并计算△L11和△L21,△L11=L11—L1=0.10m,△L21=L21—L2=0.15m,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1表示第一次计算;而后,按△L11=0.10m,△L21=0.15m,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一次施工调整,使索1张拉端缩短0.10m,使索2张拉端缩短0.15m;最后,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12、F22,F12=145kN,F22=192kN,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2表示第二次实测。求得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与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的误差绝对值分别为|F12—F1|/F1=|145kN—150kN|/150kN=5kN/150kN=3.33%、|F22—F2|/F2=|192kN—200kN|/200kN=8kN/200kN=4.00%,均在工程允许误差5%之内,即实现了本发明的发明目的。
实施例2:如果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12、F22,F12=140kN,F22=186kN,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2表示第二次实测。求得第二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与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的误差绝对值分别为|F12—F1|/F1=|140kN—150kN|/150kN=10Kn/150kN=6.66%、|F22—F2|/F2=|186kN—200kN|/200kN=14kN/200kN=7.00%,均在工程允许误差5%范围之外,则需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张拉端索力F12、F22得到第二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12、L22,L12=10.02m,L22=15.03m,并计算△L12和△L22,△L12=L12—L1=0.02m,△L22=L22—L2=0.03m,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2表示第二次计算,按△L11=0.02m,△L22=0.03m,对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进行第二次施工调整,使索1张拉端再缩短0.02m,使索2张拉端再缩短0.03m,并第三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13和F23,F13=146kN、F23=195kN,第一个下标为索的序号、第二个下标3表示第三次实测。求得第三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与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的误差绝对值分别为|F13—F1|/F1=|146kN—150kN|/150kN=4kN/150kN=2.66%、|F23—F2|/F2=|195kN—200kN|/200kN=5kN/200kN=2.5%,均在工程允许误差5%范围之内,进而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的施工调整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a.经有限元模型计算确立预应力钢结构的初始状态,得到索零状态长度Li和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b、按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目标索力Fi对预应力钢结构索端进行张拉;c.第一次实测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d.在原有限元模型输入预应力钢结构张拉端索力Fi1,得到第一次计算索零状态长度Li1,并计算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