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及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及其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
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如下技术:在具备多个电线以及设在多个电线的端部的连接器的
线束中,为了防止水分等侵入到连接器的内部而发生不良状况,对连接器的壳
体与电线之间进行气密地封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壳体上形成使多个电线各自插通的多
个插通孔,将与各电线嵌合的橡胶栓插入插通孔中,通过该橡胶栓对电线与插
通孔之间进行封固。
但是,在这种结构的连接器中,由于在相邻的电线之间存在划定橡胶栓及
插通孔彼此的壳体的壁部,因此在使相邻的电线之间的间隔变得狭窄方面存在
制约,妨碍连接器的小型、轻量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连接器的防水结构中,在连接器上设置
由树脂构成的电线导出部,通过利用超声波振动对该电线导出部与电线的树脂
包覆层进行热熔敷,从而确保防水性。根据该防水结构,由于不使用橡胶栓等
的密封部件,因此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的结构相比较,容易实现连接器
的小型、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45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5356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连接器的防水结构中,为了能与连接器的树
脂熔敷而需要选择电线的树脂包覆材质,从而成为设计上的制约事项。另外,
还存在以下情况:由于使电线的树脂包覆熔化,因此考虑此时的熔化量,必需
将树脂包覆设定得比保护芯线所需要的厚度更厚。
于是,本申请的申请人以前曾提出过以下线束及其制造方法,即、使用由
热熔化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对壳体与电缆(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日本
特愿2009-293345)。
该线束通过形成于壳体上的插入部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电缆插入孔中,
通过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焊头使熔化部件振动的同时向形成于电缆插入孔的内
表面的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按压承受部接触的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
将该熔化后的树脂流入到电缆与电缆插入孔之间的间隙,并用熔化树脂覆盖电
缆的周围,从而确保壳体的气密性。
但是,存在以下情况:在一边振动一边按压熔化部件时,若熔化部件在焊
头与熔化部件的接触部熔化,则无法适当地进行熔化部件的振动,不能向电缆
与电缆插入孔之间顺畅地流入足够的树脂,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与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能够适当
地熔化树脂并对电线与壳体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线束,其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
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
有由树脂构成的气密块,该气密块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电线插通的插通孔,在
上述气密块上形成与上述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
之间的空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流动的流道,并且面向上述流道并与上述
气密块一体地形成成为上述熔化树脂的熔化部,使与上述气密块相对移动的超
声波振动体与上述熔化部接触,使上述熔化部通过由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振动
产生的热而熔化后的上述熔化树脂流入到上述空间,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
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
以包围上述流道的方式形成为筒状。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形成为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
动方向延伸的柱状,上述流道以包围上述熔化部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熔化部的周
边。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
以包围上述流道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并且在形成为上述筒状的部分的内部形成
为柱状。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
以隔着上述流道而相互面对的方式分开形成。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是沿着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
方向形成有作为上述流道的凹口部的凹口圆柱状。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形成为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面积伴随上述熔
化部的熔化而变大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
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
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的形成有使上述多个电线插通的插通孔且由
树脂构成的气密块上,形成与上述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
个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流动的流道,并且面向上述流道并与上述
气密块一体地形成成为上述熔化树脂的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以在与上述插通
孔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的方式并排设置上述多个电线,使与上述气密块相对
移动的超声波振动体与上述熔化部接触,将上述熔化部通过由上述超声波振动
体的振动产生的热而熔化后的上述熔化树脂经由上述流道而流入到上述空间,
使上述熔化树脂在上述空间内固化从而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进
行树脂封固。
另外,优选上述超声波振动体以被加温的状态与上述熔化部接触。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与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能够使树
脂适当地熔化并对电线与壳体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表示阴侧连接器和阳侧连接器结合后的状态中的两连接器的内部结
构,图3(a)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图3(b)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设在阴侧连接器侧的连接端子的形状的外观图。
图5是表示设在阴侧连接器侧的其它连接端子的形状的外观图。
图6是表示连接端子及第二绝缘部件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7是图1的D-D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使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9(a)表示使熔化部熔化
前的状态,图9(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9(c)表示熔化部的熔化
结束的状态。
图10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第二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1(a)
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1(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1(c)
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图12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使第三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3(a)
表示使熔化部214B熔化前的状态,图13(b)表示熔化部214B正熔化的状态,
图13(c)表示熔化部214B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图14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15是表示使第四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5(a)
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5(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5(c)
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图16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使第五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7(a)
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7(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7(c)
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图18是表示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中:
1—线束,2—阴侧连接器,2a—锁定机构,3a—中心导体,3b—外皮,5—
焊头,5a—前端面,8—阳侧连接器,20—阴侧壳体,20a—开口,20b—收放
凹部,21~21D—气密块,21a—插通孔,21a1、21a2、23a3—保持孔,21b—空
间,21b1、21b2、21b3—空间部,21b4、21b5—连通部,31~33—电线,41~43—
连接端子,41a、42a、43a—铆接部,41b、42b、43b—接触部,42c—倾斜部,
80—阳侧壳体,81—连接部件,81a—头部,81b—轴部,81c—螺纹部,82—
外壳体,82a—凹部,82b—前端部,82c—凸部,82d—螺纹孔,83—内壳体,
91~93—连接端子,91c—螺纹部,92a—贯通孔,94~97—第一~第四绝缘部件,
94a-部,95a—贯通孔,95b—凹部,200—主体部,201—分体部,210—凹
部,210a—底面,211、212—挟持部,213—流道,213a—第一流道部,213b—
第二流道部,213c—弯曲部,214~214L—熔化部,214B1、214C1、214G1—第
一熔化部,214B2、214C2、214G2—第二熔化部,214E1、214F1、214G11、214G21、
214H1、214I1、214J2、214K2、214L2—主体部,214E2、214F2、214G12、214G22、
214H2、214I2、214J1、214K1、214L1—前端部,214a—熔化树脂,214d—凹口
面,215—非熔化部,810—主体部,811—绝缘层,812、821、822—密封部件,
941-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
视图。该线束1用于向例如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给驱动电流。
该线束1具有阴侧连接器2和三根电线31~33。阴侧连接器2具有保持电
线31~33的端部的阴侧壳体20。阴侧壳体20由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
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或PBT(聚对苯二甲酸丁
二醇酯)等树脂构成。
阴侧壳体20在电线31~33被导出的一端部具有气密块21,该气密块21
由形成有使电线31~33的插通孔21a的树脂构成。气密块21如后所述,对电
线31~33之间的间隙进行气密地树脂封固。
三根电线31~33以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保持在阴侧壳体20中。另外,
电线31~33包括:例如由铜或铝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中心导体3a;以及形成
于中心导体3a的外周的由交联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皮3b。
在图1中,表示阴侧连接器2与阳侧连接器8结合后的状态。阳侧连接器
8具有阳侧壳体80,阳侧壳体80的一部分嵌合在阴侧壳体20的内侧。阴侧连
接器2和阳侧连接器8通过锁定机构2a结合而不会容易地脱落。
阳侧连接器8还具有可旋转地保持在阳侧壳体80上的连接部件81(后述)。
在连接部件81的头部81a形成有十字状的槽,该十字状的槽用于通过螺丝刀
等工具使连接部件81旋转。
(阴侧连接器2的结构)
图3表示阴侧连接器2和阳侧连接器8结合后的状态中的内部结构,图3
(a)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图3(b)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如图3(b)所示,在阴侧连接器2侧的电线31~33的前端部,去除外皮
3b而露出中心导体3a。连接端子41与电线31的中心导体3a连接、连接端子
42与电线32的中心导体3a连接、连接端子43与电线33的中心导体3a连接。
图4(a)是连接端子41、43的侧视图,图4(b)是连接端子41、43的
俯视图。另外,图5(c)是连接端子42的侧视图,图5(d)是连接端子42
的俯视图。
就连接端子41、43而言,铆接固定电线31、33的中心导体3a的铆接部
41a、43a,和平板状的接触部41b、43b形成为一体。接触部41b、43b的前端
分成两股并在电线31、33的延伸方向开口。即、连接端子41、43作为Y端
子而形成。
就连接端子42而言,铆接固定电线32的中心导体3a的铆接部42a,平
板状的接触部42b,以及介于铆接部42a与接触部42b之间且相对于电线32
的延伸方向倾斜的倾斜部42c形成为一体。接触部42b位于电线32的中心导
体3a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该连接端子42也与连接端子41、43同样,作为
Y端子而形成。
如图3(b)所示,连接端子41与连接端子43以相互间的接触部41b、43b
彼此接近的方式保持在阴侧壳体20内。另外,连接端子42保持在连接端子
41与连接端子43之间。连接端子41的接触部41b、连接端子42的接触部42b、
以及连接端子43的接触部43b相互平行而且以等间隔排列。
另外,在阴侧壳体20上,在与阳侧连接器8的连接部件81的头部81a
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圆形的开口20a。
(阳侧连接器8的结构)
阳侧连接器8的阳侧壳体80由外壳体82和保持在外壳体82的内表面的
内壳体83构成。外壳体82由例如铝等金属构成。内壳体83由例如PPS(聚
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或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构成。此外,也可以由与内壳体83同样的
树脂形成外壳体82。
外壳体82上形成有环状的凹部82a,该环状的凹部82a用于收放连接部
件81的头部81a且以能旋转的方式保持连接部件81。在头部81a的外周面保
持有密封其与凹部82a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812。
外壳体82的前端部82b收放在形成于阴侧壳体20上的收放凹部20b。外
壳体82与阴侧壳体20之间由保持在外壳体82的前端部82b的外表面的密封
部件821、以及保持在收放凹部20b内并与外壳体82的前端部82b的内表面
接触的密封部件822气密地封固。
另外,在外壳体82上,在与凹部82a相对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朝向凹部
82a侧突出的凸部82c。在该凸部82c上形成有螺纹孔82d。
连接部件81具有:圆板状的头部81a、直径比头部81a小的圆柱状的轴
部81b及螺纹部81c形成为一体的主体部810;以及形成于轴部81b的外周的
绝缘层811。轴部81b介于头部81a与螺纹部81c之间而形成。螺纹部81c与
凸部82c的螺纹孔82d螺纹连接。主体部810由铁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另外,
绝缘层811由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
(聚酰胺)树脂、或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
内壳体83支撑分别与连接端子41~43连接的连接端子91~93。连接端子
91~93分别为平板状,形成有使连接部件81的轴部81b插通的贯通孔。连接
端子91~93相互平行而且以等间隔排列。
在阴侧连接器2与阳侧连接器8的结合状态下,连接端子41的接触部41b
与连接端子91相面对,连接端子42的接触部42b与连接端子92相面对,连
接端子43的接触部43b与连接端子93相面对。
在连接端子91的与接触部41b相面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第一绝
缘部件94。同样,在连接端子92的与接触部42b相面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
固定有第二绝缘部件95。而且,在连接端子93的与接触部43b相面对的面的
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第三绝缘部件96。再有,在接触部43b与凸部82c之间
配置有第四绝缘部件97。第一至第四绝缘部件94~97由例如PPS(聚苯硫醚)
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或PBT(聚对苯二
甲酸丁二醇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
图6是表示连接端子92及第二绝缘部件95的外观的侧视图。在连接端子
92及第二绝缘部件95上形成有使连接部件81的轴部81b插通的贯通孔92a
及贯通孔95a。另外,在第二绝缘部件95上形成有向其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
95b,在该凹部95b中收放连接端子92的一端。此外,连接端子91及第一绝
缘部件94、以及连接端子93及第三绝缘部件96也同样地构成。
另外,在第一绝缘部件94上,在与连接部件81的头部81a相对的面上形
成有环状的凹部94a。该凹部94a以包围连接部件81的轴部81b的方式形成。
而且,在凹部94a的底部配置有由铁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圈状垫圈941。
在垫圈941与连接部件81的头部81a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84。螺旋弹簧
84的一端收放在凹部94a中,螺旋弹簧84的另一端与头部81a抵接。并且,
螺旋弹簧84通过其复原力将第一绝缘部件94朝向凸部82c侧按压。
此外,在结合阴侧连接器2和阳侧连接器8之前的状态下,只是连接部件
81的螺纹部81c的前端部与凸部82c的螺纹孔82d螺纹连接,由此,头部81a
相比图3(b)所示的状态,更加远离第一绝缘部件94,螺旋弹簧84不按压第
一绝缘部件94。也就是,阴侧连接器2与阳侧连接器8的结合是在第一绝缘
部件94未受到向凸部82c侧的按压力的状态下进行。
(连接端子41~43及连接端子91~93的层叠结构)
若阴侧连接器2与阳侧连接器8结合,则连接端子41~43的接触部41b~43b
中的两股部分以夹着连接部件81的轴部81b的方式,进入与连接端子91~93
相面对的部位。并且,如图3(b)所示,第一绝缘部件94、连接端子91、连
接端子41的接触部41b、第二绝缘部件95、连接端子92、连接端子42的接
触部42b、第三绝缘部件96、连接端子93、连接端子43的接触部43b、以及
第四绝缘部件97成为以该顺序叠置的层叠结构。
这样,在连接端子91~93、连接端子41~43的接触部41b~43b、以及第一
~第四绝缘部件94~97层叠的状态下,若使连接部件81向螺纹部91c与凸部
82c的螺纹孔82d螺纹连接的方向旋转,则连接部件81的头部81a向接近第
一绝缘部件94的方向移动,对螺旋弹簧84进行压缩。被压缩的螺旋弹簧84
的复原力发挥作用,使得连接端子91~93与连接端子41~43的接触部41b~43b
通过第一至第四绝缘部件94~97而以各自的相对面接触。由此,能够使连接端
子91与连接端子41、连接端子92与连接端子42、以及连接端子93与连接端
子43可靠地接触。
(气密块21的结构)
气密块21作为阴侧壳体20的一部分而形成于阴侧壳体20的电线31~33
引出侧的端部。该气密块21是对电线31~33的周边部进行气密地封固的气密
封固部,以免水分等从电线31~33的周围侵入阴侧壳体20内。
如图1所示,阴侧壳体20在主体部200上接合分体部201而形成为一体。
主体部200与分体部201的接合能够通过例如使分体部201进行超声波振动,
利用与主体部200的接触部的摩擦热熔敷主体部200与分体部201来进行。气
密块21包含主体部200的一部分和分体部201而构成。优选主体部200和分
体部201由同种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气密块21上形成有使电线31~33插通的
插通孔21a。在电线31~33的延伸方向的插通孔21a的两端部,形成有与电线
31~33的外皮3b接触而夹持电线31~33的第一挟持部211及第二挟持部212。
第一挟持部211形成于比第二挟持部212更靠阴侧壳体20的外侧位置。第一
挟持部211及第二挟持部212分为主体部200侧和分体部201侧并分别形成为
半圆状,并形成为通过主体部200与分体部201的接合而成为环状来夹持电线
31~33。
在第一挟持部211与第二挟持部212之间形成有以沿电线31~33的外周面
的方式形成的凹部210。凹部210的底面210a形成为在与电线31~33的外周
面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隔(例如1~5mm)。由此,在电线31~33与插通孔21a之
间形成有空间21b。
如图2所示,插通孔21a在与第一挟持部211对应的区域,分开形成为以
包围电线31的全周的方式保持电线31的圆形保持孔21a1、以包围电线32的
全周的方式保持电线32的圆形保持孔21a2、以包围电线33的全周的方式保持
电线33的圆形保持孔23a3相互不连通。而且,在与第二挟持部212对应的区
域也形成为与第一挟持部211同样的形状。
图7是图1的D-D线剖视图。如该图所示,插通孔21a在与凹部210对
应的区域使电线31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1、电线32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2、
以及电线33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3相互连通。更为详细地说,空间部21b1
与空间部21b2之间通过连通部21b4而连通,空间部21b2与空间部21b3之间通
过连通部21b5而连通。连通部21b4是形成于电线31与电线32之间的空间,
连通部21b5是形成于电线32与电线33之间的空间。并且,这些空间部21b1、
连通部21b4、空间部21b2、连通部21b5、以及空间部21b3成为一体而形成空
间21b。
电线31~33以通过空间部21b1、空间部21b2、以及空间部21b3的各中心
部的方式被第一挟持部211及第二挟持部212挟持。
另外,在气密块21上形成有与插通孔21a连通的流道213。该流道213
用于使对空间21b进行树脂封固用的熔化树脂214a(后述)流动以导入空间
21b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213形成于电线31~33的排列方向(图7的左
右方向)的插通孔21a的两端部,但也可以形成于将流道213与插通孔21a连
通的一个部位。
流道213包括:在电线31~33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一流道部213a;向与
电线31~3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流道部213b;以及形成于第一流
道部213a及第二流道部213b之间的弯曲部213c。第一流道部213a形成于弯
曲部213c的空间21b侧。第二流道部213b的一端向气密块21的外部开口。
另外,在气密块21上一体地形成有通过加热而熔化并流入空间21b,对
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部214。熔化部214利用与
不熔化的非熔化部215相同的树脂材料,与该非熔化部215连续地形成。此外,
在图7中,为了进行说明,将熔化部214与非熔化部215区别开来进行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熔化部214以沿第二流道部213b的延伸方向包围第二
流道部213b的方式形成为筒状。也就是,熔化部214的形成为筒状的内表面
面向第二流道部213b而与气密块21形成为一体。在熔化部214的与第一流道
部213a连通的部分设有切槽,以确保熔化后的树脂的流道。
(线束1的制造方法)
线束1的制造工序具有以下工序:在气密块21上形成流道213,并且面
向流道213形成熔化部214的气密块形成工序;以在与气密块21的插通孔21a
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21b的方式并排配置电线31~33的配置工序;使与气密
块21相对移动的作为超声波振动体的焊头5(后述)与熔化部214接触,将
由焊头5的振动而发热使熔化部214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通过流道213流
入到空间21b,在空间21b填充熔化树脂214a的填充工序;以及使熔化树脂
214a在空间21b内固化的固化工序。
气密块形成工序以及配置工序如下进行:分别通过注塑成型等形成阴侧壳
体20的主体部200及分体部201,在主体部200与分体部201接合前,将铆
接固定有连接端子41~43的电线31~33的前端部插入到阴侧壳体20内,以由
第一挟持部211和第二挟持部212挟持电线31~33的方式,将分体部201接合
在主体部200上。
接着,关于填充工序,与用于在空间21b填充熔化树脂214a的气密块21
的结构一起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观察气密块21的状态的俯视图。
在该图中,用虚线表示凹部210及电线31~33。
在熔化部214熔化前的状态下,形成于筒状的熔化部214的中心部的第二
流道部213b形成为与第一流道部213a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第二流道部
213b的开口面朝熔化部214的一个端面。
图9是与图8的E-E剖视图一起表示使熔化部214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9(a)表示使熔化部214熔化前的状态,图9(b)表示熔化部214正熔化
的状态,图9(c)表示熔化部214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熔化树脂214a的填充如下进行:使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焊头5通过与气密
块21的相对移动而与熔化部214接触,将熔化部214因焊头5的超声波振动
的发热而熔化的熔化树脂214a流入到空间21b。
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焊头5也可以在与熔化部214接触前,以事先被加温的
状态、即被加温到常温以上(例如熔化部214的熔点以上)的状态,与熔化部
214接触。由此,熔化部214熔化变得容易,进而能够缩短由焊头5进行的超
声波振动的振动时间。
图9(a)所示,第二流道部213b沿气密块21与焊头5的相对移动方向
形成。焊头5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与熔化部
214的一个端面接触。焊头5为圆柱状,其前端面5a形成为圆形的平坦面。
该焊头5与将电能转换成振动的省略了图示的超声波振荡器连接,一边进行超
声波振动一边在其中心轴方向进退移动。焊头5的振动频率例如为15~70kHz。
若焊头5进一步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如图9(b)所示,焊头5的
前端面5a与熔化部214接触,熔化部214通过由该接触面上的超声波振动得
到摩擦热而熔化。熔化部214熔化后的液状的熔化树脂214a如被焊头5推出
那样从第二流道部213b流经第一流道部213a并流入空间21b内。
如图9(c)所示,当焊头5到达弯曲部213c并结束熔化部214的熔化,
则空间21b内成为被熔化树脂214a填满的状态。
在固化工序中,使填充到空间21b内的熔化树脂214a的温度通过冷却或
自然放热来降低。当熔化树脂214a的温度达到熔点以下,则熔化树脂214a固
化而成为对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封固的封固树脂。由此,插通孔
21a与电线31~33之间被树脂封固。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如下作用及效果。
(1)由于使焊头5与熔化部214直接接触,通过该接触面是熔化部214
熔化,因此能够使熔化部214适当地熔化并对电线31~33与阴侧壳体20的气
密块21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2)由于熔化树脂214a伴随焊头5向流道213内的进入而如被焊头5推
出那样流动,因此在空间21b内的电线31~33的周围无间隙地填充熔化树脂
214a,能够确保气密性。
(3)由于电线31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1、电线32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2、
电线33的外周侧的空间部21b3相互连通,因此从流道213向空间21b供给的
熔化树脂214a依次填充到各电线31~33的周围。因此,与插通到三根电线分
别独立的(不连通的)插通孔中的情况相比较,可以使电线31~33的间隔变得
狭窄,能够将阴侧壳体20小型化及轻型化。
(4)由于熔化部214与焊头5的前端面5a接触的部分受到压力及振动而
被加热,未与焊头5接触的部分的加热被抑制,与例如通过加热器使树脂熔化
的情况相比较,可抑制因熔化部214以外的部分的热引起的变形。也就是,可
以仅使位于焊头5的进入方向的、希望使其熔化的范围的树脂熔化。
(5)由于连接端子41~43的前端部被夹在阳侧连接器8的连接端子91~93
与第一至第四绝缘部件94~97之间,且被连接部件81及螺旋弹簧84按压而固
定,因此即使例如搭载有线束1的车辆的振动传导至阴侧连接器2,阴侧壳体
20内的连接端子41~43及电线31~33的振幅也变小,可抑制电线31~33与封
固树脂的剥离。由此,可长期确保气密块21的气密性。
(6)由于将熔化部214形成为筒状,将其中心部作为流道213(第二流
道部213b),因此能够使熔化树脂214a顺畅地流动。另外,由于焊头5的前
端面5a与熔化部214的接触面相对于前端面5a的中心点成为点对称,因此可
抑制焊头5的倾斜。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
下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熔化部21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于通用的部件附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10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密块21A
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与图10的F-F线剖视图一起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熔
化部214A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1(a)表示使熔化部214A熔化前的状态,
图11(b)表示熔化部214A正熔化的状态,图11(c)表示熔化部214A的熔
化结束的状态。
如图10及图11(a)所示,熔化部214A形成为沿气密块21与焊头5的
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柱状。更为具体地说,熔化部214A竖立设置在流道213
的弯曲部213c的内表面,在沿气密块21与焊头5的相对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二
流道部213b的中心部形成为柱状。第二流道部213b以包围该熔化部214A的
方式,形成于熔化部214A的周边,使熔化部214A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流
动。
如图11(b)所示,若焊头5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与焊头5的前
端面5a接触的熔化部214A熔化,该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在第二流道部213b
中流动。
如图11(c)所示,若焊头5到达弯曲部213c而熔化部214的熔化结束,
则空间21b内成为被熔化树脂214a填满的状态。之后,使熔化树脂214a固化,
对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1)~(5)同样的作
用及效果以外,由于将熔化部214A形成为圆柱状,将其周边部作为流道213
(第二流道部213b),因此能够使熔化树脂214a顺畅地流动。另外,由于焊
头5的前端面5a与熔化部214的接触面相对于前端面5a的中心点成为点对称,
因此可抑制焊头5的倾斜。
(第三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2及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密块
21B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与图12的G-G线剖视图一起表示使本实施方
式的熔化部214B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3(a)表示使熔化部214B熔化前
的状态,图13(b)表示熔化部214B正熔化的状态,图13(c)表示熔化部
214B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如图12及图13(a)所示,熔化部214B沿气密块21B与焊头5的相对移
动方向以包围第二流道部213b的方式形成筒状,并且在其内部形成为柱状。
更为具体地说明,熔化部214B形成为包含:竖立设置在流道213的弯曲部213c
的内表面上的形成为柱状的第一熔化部214B1;以及形成为包围第一熔化部
214B1的筒状的第二熔化部214B2,在第一熔化部214B1与第二熔化部214B2
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部213b。
如图13(b)所示,若焊头5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与焊头5的前
端面5a接触的熔化部214B(第一熔化部214B1及第二熔化部214B2)熔化,
该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在第二流道部213b中流动。
如图13(c)所示,当焊头5到达弯曲部213c而熔化部214B的熔化结束,
则空间21b内成为被熔化树脂214a填满的状态。之后,使熔化树脂214a固化,
对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1)~(5)同样的作
用及效果以外,由于熔化部214B由柱状的第一熔化部214B1以及筒状的第二
熔化部214B2构成,因此可抑制焊头5的倾斜,并且由于在形成为环状的第二
流道部213b,从其内周侧及外周侧流入熔化树脂214a,因此能够使熔化树脂
214a顺畅地流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密块21C
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与图14的H-H线剖视图一起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
熔化部214C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a)表示使熔化部214C熔化前的状态,(b)
表示熔化部214C正熔化的状态,(c)表示熔化部214C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如图14及图15(a)所示,熔化部214C沿气密块21B与焊头5的相对移
动方向以隔着第二流道部213b而相对的方式分开形成。
更为具体地说,熔化部214C由第一熔化部214C1和第二熔化部214C2构
成,在第一熔化部214C1与第二熔化部214C2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部213b。第
二流道部213b形成为沿气密块21B与焊头5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第一熔化
部214C1与第二熔化部214C2的相对面为平面状,该相对面形成为与第一流道
部213a的延伸方向平行。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熔化部214C1与第二熔化
部214C2的间隔形成为与第一流道部213a的宽度相等。
如图15(b)所示,若焊头5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与焊头5的前
端面5a接触的熔化部214C(第一熔化部214C1及第二熔化部214C2)熔化,
该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在第二流道部213b中流动。
如图15(c)所示,若焊头5到达弯曲部213c而熔化部214C的熔化结束,
则空间21b内成为被熔化树脂214a填满的状态。之后,使熔化树脂214a固化,
对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1)~(5)同样的作
用及效果以外,由于熔化部214C由沿第二流道部213b的延伸方向并隔着第
二流道部213b而相对的第一熔化部214C1及第二熔化部214C2形成,因此可
抑制焊头5的倾斜,并且由于熔化树脂214a从两侧流入到第一熔化部214C1
与第二熔化部214C2之间的第二流道部213b,因此能够使熔化树脂214a顺畅
地流动。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及图17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密块21D
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与图16的I-I线剖视图一起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熔
化部214D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a)表示使熔化部214D熔化前的状态,(b)
表示熔化部214D正熔化的状态,(c)表示熔化部214D的熔化结束的状态。
如图16及图17(a)所示,熔化部214D形成为沿气密块21D与焊头5
的相对移动方向形成有作为第二流道部213b的凹口部的凹口圆柱状。
更为具体地说,熔化部214D是在与其中心轴平行的凹口面214d切掉圆
柱的形状,该切掉的部分作为第二流道部213b而形成。凹口面214d与第一流
道部213a相面对。也就是,熔化部214D由凹口面214d切掉第一流道部213a
侧的一部分区域。
如图17(b)所示,若焊头5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与焊头5的前
端面5a接触的熔化部214D熔化,该熔化后的熔化树脂214a在第二流道部213b
中流动。
如图17(c)所示,若焊头5到达弯曲部213c而熔化部214D的熔化结束,
则空间21b内成为被熔化树脂214a填满的状态。之后,使熔化树脂214a固化,
对插通孔21a与电线31~33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1)~(5)同样的作
用及效果以外,由于将熔化部214D以形成有作为第二流道部213b的凹口部
的凹口圆柱状形成,因此熔化树脂214a沿凹口面214d在第二流道部213b中
流动,并经由第一流道部213a顺畅地流入到空间21b。
(熔化部的变形例)
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剖视图,该变形例中,将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
的熔化部214~214D的形状变更为与焊头5的接触面积伴随熔化而变大的形状。
一般地,利用超声波振动器对树脂材料加热使其熔化的情况,从超声波振
动器与树脂材料接触至熔化开始期间需要大的能量,熔化开始后,能够以更小
的能量使树脂材料继续熔化。图18所示的各变形例是基于这种知识,使熔化
部与焊头5的接触面积在熔化的开始阶段比较小,使树脂部的熔化容易,伴随
熔化的进展增大接触面积以产生更多的熔化树脂214a。
图18(a)表示变更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的形状后的变形例的熔
化部214E。熔化部214E为大致筒状,形成于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前
端部214E1的内径大于比前端部214E1更靠第一流道部213a侧的主体部214E2
的内径。由此,前端部214E1形成为比主体部214E2更薄。
若焊头5进入第二流道部213b内,则前端部214E1首先与焊头5接触,
前端部214E1熔化。之后,若焊头5进一步进入,则主体部214E2与焊头5接
触而熔化。
图18(b)表示变更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A的形状后的变形例的
熔化部214F。熔化部214F为大致圆柱状,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前端
部214F1的直径小于比前端部214F1更靠第一流道部213a侧的主体部214F2的
直径。前端部214F1形成为随着接近主体部214F2而逐渐扩大直径的圆锥状。
图18(c)表示变更了第三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B的形状后的变形例的
熔化部214G。熔化部214G包括:竖立设置在弯曲部213c的内表面上的大致
圆柱状的第一熔化部214G1;以及以通过第二流道部213b包围第一熔化部
214G1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第二熔化部214G2。
第一熔化部214G1的前端部214G11比第一流道部213a侧的主体部214G12
的直径小,形成为随着朝向主体部214G12侧而逐渐扩大直径的圆锥状。
第二熔化部214G2的前端部214G21形成为其内径比第一流道部213a侧的
主体部214G22大,并且比主体部214G22薄。
图18(d)及图18(e)表示变更了第四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C的形状
后的变形例的熔化部214H、214I。熔化部214H、214I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所
说明的那样,以隔着第二流道部213b而相对的方式分开形成,在图18(d)
及图18(e)中,表示分离的一方的形状。
在图18(d)所示的变形例中,熔化部214H的前端部214H1形成为随着
朝向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而逐渐变细的尖细形状。比前端部214H1更靠第
一流道部213a侧的主体部214H2形成为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C同样的
形状。
在图18(e)所示的变形例中,熔化部214I的前端部214I1形成为比第一
流道部213a侧的主体部214I2更窄,作为朝向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突出的
突起而形成。
图18(f)~(h)表示变更了第五实施方式的熔化部214D的形状后的变
形例的熔化部214J、214K、214L。熔化部214J、214K、214L为在与其中心
轴平行的凹口面切掉了圆柱的大致凹口圆柱状。
在图18(f)所示的变形例中,熔化部214J由前端部214J1和主体部214J2
构成,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前端部214J1形成为朝向第二流道部213b
的开口厚度变薄。前端部214J1的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端面以朝向第
一流道部213a侧距离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形成。
在图18(g)所示的变形例中,熔化部214K由前端部214K1和主体部214K2
构成,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前端部214K1形成为朝向第二流道部213b
的开口厚度变薄。前端部214K1的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端面以朝向与
第一流道部213a侧相反侧距离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
形成。
在图18(h)所示的变形例中,熔化部214L由前端部214L1与主体部214L2
构成,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侧的前端部214L1的厚度比主体部214L2薄。
前端部214L1的厚度在第二流道部213b的延伸方向不变,前端部214L1作为
朝向第二流道部213b的开口突出的突起而形成。
根据这些变形例,熔化部214E~214L与焊头5的接触面积在熔化部
214E~214L开始熔化时较窄,伴随焊头5的进展而变宽阔。由此,熔化部
214E~214L的熔化顺畅地开始,并且伴随焊头5的进展能够使熔化部
214E~214L以更大的接触面积熔化,能够向空间21b供给充足量的熔化树脂
214a。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技
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所涉及的发明。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所说
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只要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方法所必须的方法则没有
限制。
例如,作为线束1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向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
给电流,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用途。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线束1的电
线31~33的数量为三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电线的数量没有限制,既可以是
两根,也可以是四根以上。各部件的材质等也不限定于上述的材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熔化部214~214L由与气密块21~21D相
同的树脂材料连续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与气密
块21~21D的非熔化部215不同的树脂材料形成熔化部214~214L,通过接合
而与气密块21~21D一体化。例如,如果由比非熔化部215熔点低的树脂材料
形成熔化部214~214L,则更容易使熔化部214~214L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