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连接器.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5670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2 C N 1 0 2 8 5 6 7 0 3 A *CN102856703A* (21)申请号 201210202692.9 (22)申请日 2012.06.15 2011-145578 2011.06.30 JP H01R 13/46(2006.01) H01R 13/629(2006.01) H01R 12/71(2011.01) (71)申请人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小安将人 大家正明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刘新宇 。
2、张会华 (54) 发明名称 卡连接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其利用底座构件 和罩构件形成卡容纳空间,在卡容纳空间内选择 性地容纳大小不同的两个卡中的任一个卡。卡连 接器包括:多个第1接触件及多个第2接触件、用 于上下分隔卡容纳空间并能够与两个卡的安装及 拆卸相对应地在卡容纳空间内移动的分隔构件、 能够沿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弹出构件。分隔 构件包括多个保护壁,该多个保护壁具有用于容 纳多个第1接触件各自的顶端部的容纳凹部,弹 出构件具有用于与一个卡抵接的第1抵接构件及 用于与另一个卡抵接的第2抵接构件。第2抵接 构件具支承面,在安装有一个卡时,该支承面用于 支承分隔构件。 (。
3、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4页 附图1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4 页 附图 13 页 1/2页 2 1.一种卡连接器,其利用罩构件和底座构件形成具有卡插入口的卡容纳空间,该底座 构件包括前壁、左右的侧壁及底壁,在该卡容纳空间内选择性地容纳第1卡和宽度比该第1 卡的宽度窄的第2卡中的任一个卡,该卡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其包括: 多个接触件,其包括配置在上述卡容纳空间的上方的上述第1卡用的多个第1接触件 和配置在上述卡容纳空间的下方的上述第2卡用的多个第2接触件; 分隔构件,其以如下的方式。
4、形成:将上述卡容纳空间上下分隔,将上述多个第1接触件 与上述多个第2接触件之间上下分隔,并且能够与上述第1卡及上述第2卡的安装及拆卸 相对应地在上述卡容纳空间内移动; 弹出构件,其以能够在上述卡连接器内沿上述左右的侧壁中的任一侧壁在前后方向上 移动的方式设置, 上述分隔构件包括多个保护壁,该多个保护壁具有用于容纳上述多个第1接触件各自 的顶端部的容纳凹部, 上述弹出构件具有能够在卡连接器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主体部分、与该主体部分连 接且用于与上述第1卡的前端面抵接的第1抵接构件及与上述主体部分连接且用于与上述 第2卡的前端面抵接的第2抵接构件, 上述第2抵接构件配置于上述分隔构件的下方,且具有。
5、平坦的第1支承面,在安装有上 述第1卡时,该第1支承面用于支承上述分隔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构件的上述底壁上,在靠上述左右的侧壁中的与上述弹出构件在前后方向 上移动所沿着的侧壁相对的侧壁那一侧形成有具有第2支承面的支承构件,在安装有上述 第1卡时,该第2支承面用于支承上述分隔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构件的上述底壁上,在靠上述弹出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所沿着的侧壁那 一侧、且在上述第2抵接构件的后方形成有具有第3支承面的支承构件,在安装有上述第1 卡时,该第3支承面用于支承上述分隔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
6、任一项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构件的上述前壁的下方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上述分隔构件的前端部的卡 合片嵌合的卡合孔, 上述卡合孔的高度设定为与上述第2卡的厚度及上述卡合片的厚度相加后的长度相 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弹出构件的上述第2抵接构件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挤压突出片, 在上述分隔构件中,与上述挤压突出片的前后方向移动部位相对应地形成有狭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弹出构件的上述第2抵接构件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挤压突出片, 在上述分隔构件中,与上述挤压突出片的前后方向移动部位相对应地。
7、形成有狭缝。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容纳空间中配置有能够旋转的传动件,该传动件具有能够供上述第2卡通过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6703 A 2/2页 3 的通过开口并横穿上述卡容纳空间, 在上述底座构件上设有一对锁定件,该一对锁定件用于与上述传动件卡合,当安装有 上述第1卡时,该一对锁定件因上述第1卡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并使上述传动件 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上述分隔构件具有驱动片,当上述传动件旋转时,该驱动片与上述传动件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容纳空间中配置有可旋转的传动件,该传动件具有能够。
8、供上述第2卡通过的 通过开口并横穿上述卡容纳空间, 在上述底座构件上设有一对锁定件,该一对锁定件用于与上述传动件卡合,当安装有 上述第1卡时,该一对锁定件因上述第1卡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并使上述传动件 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上述分隔构件具有驱动片,当上述传动件旋转时,该驱动片与上述传动件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容纳空间中配置有能够旋转的传动件,该传动件具有能够供上述第2卡通过 的通过开口并横穿上述卡容纳空间, 在上述底座构件上设有一对锁定件,该一对锁定件用于与上述传动件卡合,当安装有 上述第1卡时,该一对锁定件因上述第1卡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9、并使上述传动件 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上述分隔构件具有驱动片,当上述传动件旋转时,该驱动片与上述传动件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容纳空间中配置有能够旋转的传动件,该传动件具有能够供上述第2卡通过 的通过开口并横穿上述卡容纳空间, 在上述底座构件上设有一对锁定件,该一对锁定件用于与上述传动件卡合,当安装有 上述第1卡时,该一对锁定件因上述第1卡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并使上述传动件 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上述分隔构件具有驱动片,当上述传动件旋转时,该驱动片与上述传动件卡合。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6703 A 1/14页 4 卡连接器 技术领。
10、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选择性地安装具有不同尺寸的卡的卡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 能够防止接触件变形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如日本特开2004206963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 2011034878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以往提出有如下这样的卡连接 器:其能够选择性地安装具有不同尺寸的卡、例如作为第1卡的SD(secure digital)卡和 作为第2卡的Memory Stick Duo(商标)卡或Memory Stick Duo HG(商标)的卡。 0003 在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卡连接器中,由底座构件和罩构件形成的卡容纳空间被设 在。
11、该空间内的分隔构件分隔成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安装具有不同尺寸 的两个卡。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卡连接器的分隔构件能够在卡容纳空间中移动,伴随要插 入到卡容纳空间的上层空间中的第1卡的插入,该分隔构件被朝向下层空间内下压。 0004 此外,专利文件2所公开的卡连接器虽然与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卡连接器同样设 有分隔构件,但是该分隔构件一体地形成于底座构件的接触端子固定用的前壁部。专利文 件2所公开的卡连接器的分隔构件设有防止要插入到上方空间中的第1卡的误插入用的突 起片。 0005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卡连接器中,没有设置误插入防止用突起片。因 而,在第1卡前后颠倒地插入到上方。
12、空间中的情况下,第1卡的后端与用于构成弹出机构的 滑动件的卡支承部抵接,而不会完全安装到上方空间中。但是,由于允许前后颠倒地插入的 第1卡前进直至滑动件达到底座构件的端壁,因此,该第1卡的后端有可能与所对应的第1 接触件的顶端部抵接而使第1接触件变形。 0006 因此,为了防止由于第1卡的误插入而造成的接触件的变形,想到在专利文件1所 公开的卡连接器的分隔构件中采用专利文件2所公开的误插入防止用突起片。但是,由于 误插入防止用突起片需要以能够在用于设置第1卡的电极焊盘的凹部内移动的方式形成, 因此,不得不使该突起片的高度小于凹槽的深度,使该突起片的高度受到限制。因而,若仅 采用这样的误插入防止。
13、用突起片时,则分隔构件被下压,误插入防止用突起片本身也被下 压。由此,第1接触件的顶端部自设于分隔构件的误插入防止用突起片暴露出到上方空间 内。结果,第1卡的后端有可能越过误插入防止突起片而移动,并与第1接触件的顶端部抵 接,从而使第1接触件变形。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使接触件顶端不会自误插入防 止用的保护壁曝露出,由此,即使在误插入卡时,也能够防止接触件的变形,并且,能够使接 触件低高度化。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卡连接器利用罩构件和底座构件形成具有卡插入口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2/14页 5 的卡容纳空间,该底座。
14、构件包括前壁、左右的侧壁及底壁,在该卡容纳空间内选择性地容纳 第1卡和宽度比该第1卡的宽度窄的第2卡中的任一个卡,该卡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包 括:多个接触件,其包括配置在卡容纳空间的上方的第1卡用的多个第1接触件和配置在 卡容纳空间的下方的第2卡用的多个第2接触件;分隔构件,其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将卡容 纳空间上下分隔,将多个第1接触件与多个第2接触件之间上下分隔,并且能够与第1卡及 第2卡的安装及拆卸相对应地在卡容纳空间内移动;弹出构件,其以能够在卡连接器内沿 左右的侧壁中的任一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分隔构件包括多个保护壁,该多 个保护壁具有用于容纳多个第1接触件各自的顶端部的容纳凹。
15、部,弹出构件具有能够在卡 连接器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主体部分、与该主体部分连接且用于与第1卡的前端面抵接 的第1抵接构件及与主体部分连接且用于与第2卡的前端面抵接的第2抵接构件,第2抵 接构件配置于分隔构件的下方,且具有平坦的第1支承面,在安装有第1卡时,该第1支承 面用于支承分隔构件。 0009 另外,在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中,也可以在底座构件的底壁上,在靠左右的侧壁中的 弹出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所沿着的侧壁那一侧或者在靠与该移动所沿着的侧壁相对的 另一侧壁那一侧形成有具有第2支承面的支承构件或者具有第3支承面的支承构件,在安 装有第1卡时,该第2支承面和该第3支承面分别用于支承分隔构件。 00。
16、10 另外,在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中,优选在底座构件的前壁的下方形成有与设置于分 隔构件的前端部的卡合片嵌合的卡合孔,并且,上述卡合孔的高度设定为与上述第2卡的 厚度及上述卡合片的厚度相加后的长度相等。 0011 另外,在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中,优选在弹出构件的上述第2抵接构件的上表面形 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挤压突出片。 0012 在本发明中,通过以使分隔构件能够在卡容纳空间内移动、并使第1卡及第2卡的 占有空间在卡连接器的卡容纳空间内局部重叠的方式构成卡连接器,能够防止两个卡同时 插入,并且能够使卡连接器低高度化。而且,通过在分隔构件上设置保护壁,能够在误插入 IC卡时防止使接触件变形等损伤。并且,由。
17、于具有将第1接触件与第2接触件上下隔开的 结构,因此在安装第1卡和第2卡中的任一个卡时,利用不与所安装的第1卡或者第2卡接 触的第1接触件或者第2接触件的反作用力将分隔构件压靠至所安装的卡,从而能够可靠 地保持卡。 0013 并且,在本发明中,通过形成一个以上的用于支承分隔构件的支承面,能够将分隔 构件可靠地保持成与底壁平行,并且不会使分隔构件倾斜或者过度下降,使所安装的第1 卡与第1接触件的电接触可靠,从而也不会产生接触压力不良。 0014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卡合片自由移动地卡合在卡合孔中,在第2卡的安装时,也能 够将分隔构件可靠地保持成平行,并能够使第2卡与第2接触件可靠地进行电接触。 0。
18、015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挤压突出片设置于第2抵接构件,使第2卡不会越过第 2抵接构件,从而防止接触不良。 0016 通过以下对典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参照附图),会体现出本发明的其他特 征。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3/14页 6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8 图2是图1所示的卡连接器IIII剖视图。 0019 图3是从斜后方俯视图1所示的卡连接器、即处于拆卸了罩构件后的状态下的卡 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0 图4是从与图3相同的角度俯视图3所示的卡连接器、即处于进一步拆卸了分隔 构件后的状态下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
19、1 图5是从与图4相反方向的斜前方俯视图4所示的卡连接器、即处于进一步拆卸 了多个第1接触件及弹出机构后的状态下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2 图6是从斜前方俯视图1所示的卡连接器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0023 图7是图6所示的分隔构件的VIIVII剖视立体图。 0024 图8是图1的VIIIVIII剖视立体图,其示出在图1所示的卡连接器中的接触 件与分隔构件之间的关系。 0025 图9是图1的IXIX剖视图,其示出在图1的卡连接器的上方空间内正在插入 卡的状态。 0026 图10是图1的XX剖视图,其示出从图9所示的状态将卡完全插入到卡连接器 内的状态。 0027 图11是图1的XIXI剖视。
20、图,其示出在图1的卡连接器的下方空间内正在插入 尺寸与图9所示的卡的尺寸不同的卡的状态。 0028 图12是图1的XIIXII剖视图,其示出从图11所示的状态将卡完全插入到卡 连接器内的状态。 0029 图13A是以与图3相同的角度从斜后方俯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出构件的立体 图。 0030 图13B是图13A所示的弹出构件的俯视图。 0031 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的立体图。 0032 图15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即具有与图14所示的卡不同的尺 寸的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利用图1图15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卡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0034。
21、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用语“左”和“右”分别指图3所示的坐标中的+x方 向和x方向,用语“前”和“后”分别指图3所示的+y方向和y方向,用语“上”和“下” 分别指图3所示的坐标中的+z方向和z方向。 003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1能够安装尺寸不同的两个集成电路内置卡(以 下,也称为“IC卡”或仅称为“卡”),并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两个集成电路内置卡中的任一个 集成电路内置卡。 0036 在图14中,以翻转的状态表示作为第1卡110的例如SD(secure digital)卡, 换言之,使作为第1卡110的例如SD(secure digital)卡背面朝上而表示。第1卡110 在水平截。
22、面中呈大致矩形,并具有上部主体111及下部主体112。在下部主体112中形成有 多个槽部113,该多个槽部113分别朝向前方和下方开放,并在各自的底面具有作为外部连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4/14页 7 接点的焊盘114。第1卡110具有如下构造:上部主体111的宽度( 10 )大于下部主体112 的宽度( 11 )。因而,第1卡110是具有左右两侧部利用水平台阶部115而形成为台阶状 的形状的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110以形成有焊盘114的面(背面)朝下的正常的状 态(由图14所示的状态翻转后的状态)安装于卡连接器1。另外,在图14中,附图标记116 是形成于卡前方的角。
23、部的作为切除部的倾斜面,附图标记117是在将第1卡110正确地插 入到卡容纳空间内时成为该卡110的前端面的卡前端面。此外,L 10 表示第1卡110的前后 方向上的长度, 12 表示形成在左侧和右侧的台阶部115的宽度,T 10 表示第1卡110整体 的高度(厚度),T 11 表示上部主体111的高度,T 12 表示下部主体112的高度。此外,槽部113 的深度T 13 与下部主体的高度T 12 相等。 0037 如图15所示,与第1卡110相比,第2卡120的长度短、宽度窄且高度低,例如为 Memory Stick Duo(注册商标)或者Memory Stick Duo HG(注册商标)。。
24、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2卡120具有水平截面呈大致矩形的主体121。在该主体121中形成有多个第2槽部 122,该多个第2槽部122分别朝向前方和下方开放,并在各自的底面具有作为外部连接点 的焊盘123。本实施方式的第2卡120具有长度L 20 、宽度W 20 、高度(厚度)T 20 。第2卡120 的宽度比第1卡110的上部主体111的宽度(W 10 )和下部主体112的宽度(W 11 )中的任一个 宽度都窄。本实施方式的第2卡120也以形成有焊盘123的面(背面)朝下的正常状态安装 于卡连接器1。另外,在图15中,附图标记124是形成于卡前方的角部的作为切除部的倾斜 面,附图标记125是与倾。
25、斜面124相对应地朝向前方和下方开放的第1槽部。此外,附图标 记127是在将第2卡120正确地插入到卡容纳空间内时成为该第2卡120的前端面的卡前 端面。并且,W 21 表示第1槽部125的宽度,L 21 表示第1槽部125的进深(前后方向上的长 度),T 21 表示第1槽部125的深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有焊盘的第2槽部的深度与第1 槽部125的深度相同。因而,若将第2卡120的前端面127的垂直部分的高度(从表面至第 2槽部122的底面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为T 22 ,则T 20 T 21 T 22 。 0038 接下来,使用图1图8和图13A、图13B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1的。
26、构造。 卡连接器1大致包括罩构件10、底座构件20、弹出机构30、分隔构件40、锁定件60、传动件 (actuator)70、多个第1接触件80和多个第2接触件90。多个第1接触件80分别与上述 第1卡110的多个焊盘114相对应,多个第2接触件90分别与第2卡120的多个焊盘123 相对应。本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1还能够包括写保护开关85和卡识别开关95。 0039 罩构件10是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并进行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大 致具有顶板11、与顶板11相连的左右的侧壁13、14,铅垂截面呈大致倒字形。在该罩构 件10的左右的侧壁13、14中形成有多个安装孔(未图示),该多个安装孔。
27、与形成于后述的底 座构件20的左右的侧壁23、24的外侧的多个突起20a卡合,形成卡连接器1。即,通过使罩 构件10与底座构件20叠合,形成具有朝向后方开口的卡插入口5的IC卡容纳空间。 0040 底座构件20呈具有底壁21、前壁22、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的大致箱状的形状, 例如由9T尼龙、液晶聚合物(LCP)、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PES)、聚苯硫醚(poly phenylene sulfide)(PPS)等电绝缘性的塑料制成。此外,在底座构件20的底壁21中,通 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包括第2接触件90(参照图2)的零件。 0041 在底座构件20的前壁22的上方形成。
28、有沿前后方向贯穿该前壁22的多个接触件 嵌合孔22a。在该接触件嵌合孔22a内分别压入有多个第1接触件80。以悬臂梁状将压入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5/14页 8 的多个第1接触件80支承于前壁22,以便多个第1接触件80各自的触点部81能够上下位 移。各接触件80的触点部81以突出成圆弧状的方式形成,并且被以该圆弧状突出部朝上 配置的方式支承。 00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接触件嵌合孔22a相同,在底座构件20的前壁22 的下方与底壁21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前壁22的多个卡合孔22b。该卡合孔22b内 用于与后述的分隔构件40的卡合片44卡合。当安装有第2卡1。
29、20时,该卡合孔22b限制 分隔构件40向上方移动。卡合孔22b的从底壁21至卡合孔22b的上表面的高度(上下方 向的长度)被设定得等于或略大于上述第2卡的厚度T 20 与分隔构件40的卡合片44的厚度 相加后的长度。 0043 在底座构件20的左右的侧壁23和侧壁24后方,成对地形成有用于将两个宽度不 同的卡110、120引导至卡容纳空间内的引导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侧壁23和侧 壁24各自的面对卡容纳空间的一侧,成对地形成有上层引导路径25、25、中层引导路径26、 26及下层引导路径27、27。上层引导路径25、25、中层引导路径26、26及下层引导路径27、 27均垂直于底壁2。
30、1并互相平行地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引导路径之间分别具有成对的水平 台阶部28、29而形成台阶。 0044 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3和侧壁24上的一对上层引导路径25、25具有与第1卡110 的上部主体111的宽度W 10 基本相同或比第1卡110的上部主体111的宽度W 10 略大的宽度 (左右方向的长度)。此外,一对中层引导路径26、26具有与第1卡110的下部主体112的 宽度W 11 基本相同或比第1卡110的下部主体112的宽度W 11 略大的宽度。此外,上层引导 路径25和中层引导路径26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合计起来与第1卡110的高度T 10 相 同或比第1卡110的高度T 10 略。
31、大。利用上层引导路径25和中层引导路径26来将正常状 态的第1卡110引导到卡容纳空间的上方空间内,安装第1卡110。一对下层引导路径27、 27的宽度与第2卡120的宽度W 20 相同或比第2卡120的宽度W 20 略大。此外,下层引导路 径27的高度低于第2卡120的高度T 20 。第2卡120的高度高于下层引导路径27的高度, 因此,利用下层引导路径27以第2卡120的一部分突出到中层引导路径26间的状态将第 2卡120引导到卡容纳空间的下方空间内,安装第2卡120。这样,通过使第1卡110所占 有的空间与第2卡120所占有的空间在卡容纳空间内一部分重叠,在容纳有一个卡的情况 下,不能容。
32、纳另一个卡,因此,能够防止将两张卡同时插入在卡容纳空间内。此外,通过使第 1卡110的占有空间与第2卡120的占有空间在容纳空间内一部分重叠,能够降低卡连接器 1的高度。即,能够将卡容纳空间的高度T 30 (参照图2)设置得小于将第1卡110的厚度和 第2卡120的厚度相加后的长度(T 30 T 10 T 20 )。 0045 在底座构件20的左右的侧壁23、24各自的后方还设有后述的一对锁定件60、60。 在左右的侧壁23、24各自的后方侧(即,卡插入口5侧)且在形成在一对上层引导路径25的 外侧(与卡容纳空间分开的那一侧)的后方容纳槽23a、24a内,一对锁定件60、60相对且左 右对称地。
33、配置。 0046 在底座构件20的左侧壁23的后方容纳槽23a的前方,隔着隔壁23b形成有前方 容纳槽23c。在左侧壁23的前方容纳槽23c内,配置有以各自的一部分突出到卡容纳空间 内的方式形成的写保护开关85及卡识别开关95。 0047 在底座构件20的右侧壁24的后方容纳槽24a的前方,隔着隔壁24b形成有前方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6/14页 9 容纳槽24c。在右侧壁24的前方容纳槽24c内配置有弹出机构30,该弹出机构30用于帮 助IC卡110及IC卡120安装至卡容纳空间内以及从该卡容纳空间排出。 0048 与作为第2卡120的外部连接点的多个焊盘123相对应,在。
34、底座构件20的底壁21 的前方,以在前后方向上为两列并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第2接触件90。多个第2接 触件90分别以悬臂梁状支承于底壁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多个第2接触件90的支 承部分嵌入成形在底壁21内,将多个第2接触件90支承于底壁21,但并不仅限于此方式。 0049 在底座构件20的底壁21的前方,优选在形成于右侧壁24的前方容纳槽24c与卡 容纳空间之间且后述的弹出构件32的第2抵接构件37的后方设置有铅垂截面为矩形的第 1支承构件21a。此外,优选在形成于左侧壁23的前方容纳槽23c与卡容纳空间之间设置有 铅垂截面为矩形的第2支承构件21b。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
35、件21b的相对的内 侧面(面对卡容纳空间的平面)互相平行地配置。此外,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 21b的相对的内侧面的间隔与上述一对下层引导路径27、27的间隔(宽度)相同。由此可以 理解为:当安装第2卡120时,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21b能够发挥作为引导该 第2卡120的构件的功能。将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21b的自底座构件20的 底壁21起的高度设定为比下层引导路径27、27的高度低分隔构件40的厚度t。第1支承 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21b各自的上表面以平坦且与底座构件20的底壁21的上表面平 行的方式形成。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21b各自的上表。
36、面发挥作为后述的分隔 构件40的第2支承面及第3支承面的功能。即,当将第1卡110安装在卡容纳空间内时, 将后述的分隔构件40保持成与底壁21平行,并且限制分隔构件40的下方移动。另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支承构件21a的前端部,形成有作为与后述的弹出机构30的第2抵 接构件37的倾斜面37b抵接的倾斜面的前方切除倾斜面21d。 005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构件20的底壁21的前方,在上述第1支承构件21a 与第2支承构件21b之间的与第2卡120的第1槽部125对应的位置,设有在前后方向上 延伸的铅垂截面为矩形的细长的突条部21c。当正确插入了第2卡120时,该突条部21c容 。
37、纳于该第2卡120的第1槽部125内,从而允许第2卡120前进,结果,能够将第2卡120 安装到卡容纳空间内。在第2卡120前后颠倒地误插入的情况下,第2卡120的后端面与 该突条部21c的后端面抵接,阻碍第2卡120的安装。 00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在底座构件20的左右两侧壁23、24各自的中间的隔壁23b 及隔壁24b上,分别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铅垂引导槽23d及铅垂引导槽 24d。在铅垂引导槽23d及铅垂引导槽24d中,分别以能够使后述的分隔构件40的左右一 对引导片42、42沿铅垂引导槽23d及铅垂引导槽24d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容纳后述的 分隔构件40的左右一对。
38、引导片42、42。 0052 接下来,说明一对锁定件60、60。该一对锁定件60、60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本说明 书中,仅说明配置于右侧壁24的后方容纳槽24a内的右锁定件60。 0053 如图3和图4所示,锁定件60具有配置于后方容纳槽24a的靠卡容纳空间侧(内 侧)的弹性变形片61和配置于与卡容纳空间分开的那一侧(外侧)的固定片63。弹性变形 片61与固定片63互相平行,并以水平截面呈大致字形的方式在后方侧连结起来。在弹 性变形片61的后方侧的与固定片63相连结的部分附近形成有接触部62,该接触部62从形 成在右侧壁24的上层引导路径25的卡插入口5附近的开口部25a向卡容纳空间内突出。 说。
39、 明 书CN 102856703 A 7/14页 10 在弹性变形片61的前方自由端侧形成开口64,该开口64用于供后述的传动件70的突出 销72(在图3和图4中仅示出右侧的突出销72)卡合。具体地说,利用冲压加工将金属薄 板冲裁成细长的板状体并进行弯折来形成锁定件60。锁定件60的固定片63被压入固定 于右侧壁24的后方容纳槽24a内。另外,从后方容纳槽24a的与弹性变形片61的开口64 相对应的部分到前方即隔壁24b之间的部分以该槽24a整体上与卡容纳空间连通的方式形 成。因而,一对上层引导路径25、一对中层引导路径26及一对下层引导路径27从卡插入口 5延伸到与弹性变形片61的开口64相。
40、对应的部分跟前。 0054 本实施方式的弹出机构30具有以往公知的自弹(pushpush)式弹出机构。具 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弹出机构30大致包含凸轮杆31、弹出构件32及压缩螺旋弹簧39。 0055 凸轮杆31作为一端自由摇动地支承于隔壁24b、另一端由形成于弹出构件32的主 体部分33的凸轮槽33a引导的凸轮从动件而发挥作用。 0056 如图13A、图13B所详细示出那样,弹出构件32具有主体部分33和卡抵接部分34, 主体部分33的上表面形成有凸轮槽33a、心形凸轮33b。弹出构件32的主体部分33以能够 在形成得比右侧壁24的隔壁24b靠前方的前方容纳槽24c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容纳。
41、 于该前方容纳槽24c内。压缩螺旋弹簧39配置于右侧壁24的前方容纳槽24c内前方的、 底座构件20的前壁22与弹出构件32的主体部分33之间,并且朝向后方(朝向隔壁24b) 对弹出构件32施力。 00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弹出构件32的卡抵接部分34包含第1抵接构件 36及第2抵接构件37。第1抵接构件36用于与安装于卡容纳空间的上方空间内的第1卡 110的卡前端面117及倾斜面116抵接。此外,第2接触部37用于与安装于卡容纳空间的 下方空间内的第2卡120的卡前端面127抵接。 0058 第1抵接构件36以与主体部分33呈直角地突出到卡容纳空间内的方式形成于弹 出机构30。
42、的主体部分33的前方上方且形成于后述的分隔构件40的上方。第1抵接构件 36包含用于与第1卡110的前端面117抵接的铅垂面36a及用于与第1卡110的作为切除 部的倾斜面116抵接的倾斜面36b。通过如此构成第1抵接构件36,从而能够防止第1卡 的误安装。 0059 与上述第1抵接构件36相同,第2抵接构件37以与主体部分33呈直角地突出到 卡容纳空间内的方式形成于弹出机构30的主体部分33的前方下方。第2抵接构件37与 上述第1抵接构件36隔开间隔且与第1抵接构件36平行地配置在上述第1抵接构件36 的下方,并且第2抵接构件37配置于后述的分隔构件40的下方。第2抵接构件37包含用 于与第。
43、2卡120的前端面127抵接的铅垂面37a及倾斜面37b。在弹出机构30的主体部 分31在压缩螺旋弹簧39的施力的作用下被压靠于隔壁24b时,倾斜面37b与设置于底座 构件20的底壁21的第1支承构件21a的前方切除倾斜面21d抵接。 0060 通过使第2抵接构件37的上表面37c形成为与底壁21的上表面平行的平坦面, 第2抵接构件37的上表面37c发挥作为保持后述的分隔构件40的第1支承面的功能。因 而,从第2抵接构件37的上表面37c到底面的长度、即第2抵接构件37的厚度(T 37 )与上 述第1支承构件21a及第2支承构件21b的长度相同。具体地说,第2抵接构件37的厚度 (T 37 )。
44、等于从卡容纳空间的高度T 30 中减去第1卡的厚度T 10 与分隔构件40的厚度t而得到 的厚度(T 37 T 30 T 10 t)。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10 8/14页 11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抵接构件37的上表面37c上,还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 形成有水平截面呈矩形状的挤压突出片38。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突出片38以在第2抵接 构件37的上表面37c的整个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该挤压突出片38以能够在后述 的分隔构件40的狭缝47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形成。该挤压突出片38是用于防止与 第2抵接构件37抵接的第2卡120越过该第2抵接构件37而前进的。
45、构件。从挤压突出片 38的上表面至第2抵接构件37的底面的长度设定为与第2卡的厚度T 20 相同或比第2卡的 厚度T 20 略小的长度。因而,可以理解为挤压突出片的高度T 38 大致设定为T 38 T 20 T 37 。 优选挤压突出片38的后端面与第2抵接构件37的铅垂面37a形成得平齐。另外,第1抵 接构件36及第2抵接构件37能够与弹出机构30的主体部分33一体地形成。此外,优选 卡容纳空间的第2抵接构件37的底面与主体部分33的底面形成得平齐,以便能够沿底座 构件20的底壁2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滑动。 0062 接下来,说明用于分隔被安装的IC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卡110和第2卡1。
46、20) 的分隔构件40。如图2所示,分隔构件40大致配置于卡容纳空间内的比左右的侧壁23、24 各自的隔壁23b、24b的连接线靠前方的位置,在该卡容纳空间内对大小不同的卡进行上下 分隔、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所示,分隔构件40将卡容纳空间分为上方空间 和下方空间,并且将多个第1接触件80与多个第2接触件90上下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 分隔构件40还将弹出构件32的第1抵接构件36与第2抵接构件37上下隔开。 006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当未插入卡110或者卡120时,分隔构件40位于向 前下方倾斜的第1位置。当将第1卡110引导到分隔构件40之上并安装于卡容纳空间的 上方。
47、空间内时,如图10所示,分隔构件40下降直至与第1支承面37c、第2支承面21a、第3 支承面21b抵接,分隔构件40最终移动至由第1支承面37c、第2支承面21a、第3支承面 21b保持的、整体上与底壁21平行的第2位置。此外,当将第2卡120引导到分隔构件40 之下时,如图12所示,分隔构件40的卡合片44上升直至与前壁22的卡合孔22b的上端抵 接,分隔构件40整体上移动至与底壁21平行的第3位置。 00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分隔构件40为大致平坦的水平截面呈矩形 的板体,其由硬质的塑料形成。分隔构件40包含分别与多个第1接触件80相对应的多个 保护壁41、一对引导片4。
48、2、42、一对驱动片43、43(图7中,仅示出右侧的驱动片43)及多个 卡合片44。 0065 多个保护壁41分别与多个第1接触件80各自的配置位置、大小相对应地设置于 分隔构件40的上表面的规定的位置。进一步说,多个保护壁41分别与第1卡110的多个焊 盘的配置位置、设有该多个焊盘的多个槽部113的形状及多个槽部113的大小相对应地形 成于分隔构件40的上表面的规定的位置。在该保护壁41中,以包围所对应的第1接触件 80的顶端部81a的方式形成有接触件容纳凹部4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6及图8 所示,该容纳凹部41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保护壁41的贯穿孔。当安装有第1卡110 时,。
49、保护壁41在形成有该第1卡110的焊盘114的槽部113内移动,并容纳于该槽部113的 里侧部。因而,保护壁41的尺寸及位置能够与该槽部113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深 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及进深(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地进行适当设定。保护壁41不 必与多个第1接触件80分别一一对应。例如,如图14所示,在第1卡110的一个槽部113 内并列有两个焊盘的情况下,与其相对应,保护壁41也可以是一个。但是,如图3、图6及 说 明 书CN 102856703 A 11 9/14页 12 图8所示,设置在该一个保护壁41中的容纳凹部41a优选以与两个第1接触件80分别相 对应的方式在保护壁41中平行地形成两个。或者,若两个第1接触件以不会接触的方式固 定在底座构件20的前壁22上,则容纳凹部41a也可以统一形成为一个。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壁41及形成在该保护壁41中的容纳凹部41a的上下左右 方向的铅垂截面呈矩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总之,只要利用容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