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物支承结构、结构物用台架、使用该台架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及太阳光发电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等结构物的结构物支承结构、
结构物用台架、使用该台架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及太阳光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将结构物即太阳能电池模块固定支承在台架上。
作为该台架,例如,有将多个梁平行地排列固定,在各梁之间架设多个太阳
能电池模块,以支承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这种结构。
在这种台架中,需要将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固定在各个梁上,一般
地,对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的多个部位进行螺钉固定,但该螺钉固定作
业烦杂。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梁上的多个部位设置各个固定钩,在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框架的多个部位形成卡合凹部,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框架
的各卡合凹部与梁上的各固定钩卡合,从而固定太阳能电池模块,并由此谋
求作业的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35844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使太阳能电池模块在屋顶等倾斜面上向
斜下方移动,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框架的各卡合凹部与梁上的各固定钩
卡合,但使重物即太阳能电池模块向斜下方移动的作业不容易,而且危险。
特别是,即便使太阳能电池模块向斜下方移动,有时也无法使太阳能电池模
块的框架的各卡合凹部与各固定钩卡合,此时,太阳能电池模块可能会由于
自重而滑落,使作业的危险性增加。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将多个梁和多个支承部件组合成井字形,
从而构筑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台架,而且,通过用框架对太阳能电池模块本身
进行强化,使台架及太阳能电池模块均具有足够的强度,但在太阳光发电系
统整体上来看,部件个数非常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太阳能电池
模块等结构物的安装作业容易且安全的结构物支承结构、结构物用台架、使
用该台架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及太阳光发电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如下:一种支承结构物的
结构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承载所述结构物的端部的梁、配置在
所述梁上的引导支承部和设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一端侧的止动部,所述引导
支承部具有与所述梁平行的嵌合槽,在所述结构物的端部设有嵌合部,该嵌
合部通过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滑动,来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开口的一
端插入而与所述嵌合槽嵌合,并与所述止动部抵接。
根据这种结构物支承结构,使结构物的端部在梁上滑动,则结构物的嵌
合部就插入嵌合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并与止动部抵接。因此,能够使结构
物的嵌合部容易地嵌合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
例如,所述止动部还可以设于所述引导支承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在所述结构物的端部还可以设有
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梁抵接,确定所述结构物的嵌合部相对于所述引导
支承部的嵌合槽的位置。
该抵接部与梁抵接,则可确定结构物的嵌合部相对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
槽的位置,因此,嵌合部相对于嵌合槽的嵌合变得容易。另外,由于结构物
的移动受限制,因此,作业的安全性提高。
例如,设于所述结构物的端部的抵接部优选与所述梁的棱角部抵接。
如此,在结构物的抵接部与梁的棱角部抵接的情况下,结构物的移动在
两个方向上受限制,因此,能够使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在所述引导支承部还可以设有定
位壁,该定位壁使所述结构物的端部抵接,确定所述结构物的嵌合部相对于
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的位置。
利用这种引导支承部的定位壁,可确定结构物的嵌合部相对于引导支承
部的嵌合槽的位置,嵌合部相对于嵌合槽的嵌合变得容易,结构物的移动受
限制,作业的安全性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在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还可
以设有弹性突起,该弹性突起与插入到所述嵌合槽的所述结构物的端部接触
并退避,使所述结构物的端部通过,并且在所述结构物的端部通过后复位,
阻止所述结构物的端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利用这种弹性突起,能够将插入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的结构物的端部
沿其插入方向定位。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还可以在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
槽设有推压部,在使所述结构物的端部沿所述嵌合槽滑动并抵接到所述止动
部的情况下,该推压部将所述结构物的端部夹入到该推压部与所述梁之间,
所述推压部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使该推压部与所述止动部侧的所述梁的间隔
比该推压部与所述嵌合槽的开口一端部侧的所述梁的间隔窄。
利用这种推压部,能够切实地固定结构物的端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还可以在所述引导支承部的两侧
设置相互平行的一对所述嵌合槽,将所述各嵌合槽的相邻的一端分别开口,
并在所述各嵌合槽的相邻的另一端设置各个止动部。
该情况下,能够使各个结构物的嵌合部与引导支承部两侧的各嵌合槽嵌
合,并能够将各个结构物支承于引导支承部的两侧。另外,若引导支承部的
左右翻转,则止动部的位置就颠倒,因此,能够利用该左右翻转的引导支承
部的止动部阻止结构物的反方向滑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所述引导支承部还可以设于所述
梁的中心线上的位置。
利用该结构,当风压作用于结构物时,该风压就会相对于梁的中心线无
偏移地作用。由此,梁的耐载荷性提高。
假使风压作用于偏离梁的中心线的部位,则梁上作用有要使其扭转的
力,因此,梁的强度降低。
并且,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还可以将两根所述梁平行地配置
在互不相同的高度,并在所述各梁上配置各个引导支承部,将所述结构物的
两端架设于所述各梁,并使所述结构物的一端在所述各梁的低侧沿该各梁的
长度方向能够滑动地抵接,使所述结构物的两端在所述各梁上滑动,使设于
所述结构物两端的各嵌合部插入嵌合于所述各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
并与止动部抵接。
如此,在将结构物的两端架设到高度互不相同的各梁的情况下,结构物
倾斜并要向斜下方滑落,但由于结构物的一端在各梁的低侧抵接,因此,可
以阻止结构物的滑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而且,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通过
结构物一端的抵接来定位,能够使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与各梁上的引导支承
部的嵌合槽容易地嵌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所述引导支承部还可以具有罩部,
该罩部覆盖该引导支承部的至少一半。
能够利用该罩部遮蔽引导支承部的至少一半,从而能够使引导支承部不
显眼。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所述结构物还可以具有太阳能电
池板和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拉杆,并在所述拉杆的端部设有所述
嵌合部。
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安装由太阳能电池板和其背面的拉杆构成的结构
物(太阳能电池模块),而且能够确保该作业的安全性。
并且,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还可以
向支承所述拉杆的端部的所述引导支承部的上方突出,覆盖所述引导支承
部。
该情况下,引导支承部被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遮蔽,因此,引导支承部
不露出或者几乎不露出,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外观。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支承结构中,还可以具备联结部件,该联结部
件用于将所述引导支承部拆装自如地联结固定在所述梁上,所述联结部件在
所述梁的下方能够拆装地设置。
引导支承部被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遮蔽,则用于将引导支承部固定在梁
上的螺栓等联结部件就拆卸困难。因此,在梁的下方设置能够拆装的联结部
件。
接着,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如下:一种支承结构物的结构物用台架,
其特征在于,具备:承载所述结构物的端部的梁、配置在所述梁上的引导支
承部和设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一端侧的止动部,在所述引导支承部设有嵌合
槽,该嵌合槽至少把所述止动部的相反侧一端开口并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延
伸,以使所述结构物的端部的一部分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滑动、嵌合并与所
述止动部抵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中,还可以设有滑动阻止部件,该滑动
阻止部件阻止所述结构物向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止动部抵接的方向的反方
向滑动。
在并排设有多个结构物的状态下,各结构物利用引导支承部的止动部阻
止向其排列的降序方向滑动。另外,通过滑动阻止部件阻止最后的结构物滑
动,则不是最后一个的结构物就会利用下一个结构物阻止向升序方向滑动。
由此,所有并列设置的各结构物都被支承为不向降序方向及升序方向滑动。
并且,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中,还可以将所述引导支承部拆装自如
地固定在所述梁上。
在并排设有多个结构物的状态下,即便想要使任意结构物滑动,以将任
意结构物的嵌合部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拆下,从而拆下任意结构物,任意
结构物的滑动也会被相邻的其它结构物阻止,因此,无法拆下任意结构物。
因此,使引导支承部拆装自如,从而能够拆下任意结构物。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中,还具备联结部件,该联结部件用于
将所述引导支承部拆装自如地联结固定在所述梁上,所述联结部件在所述梁
的下方能够拆装地设置。
由此,能够在梁的下方拆装联结部件、拆装引导支承部并拆装结构物。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中,还可以将多个所述梁平行地配置在
互不相同的高度,并在所述各梁上配置各个引导支承部,将所述结构物的两
端架设于所述各梁,并使所述结构物的一端在所述各梁的低侧沿该各梁的长
度方向能够滑动地抵接,使所述结构物的两端在所述各梁上滑动,使设于所
述结构物两端的各嵌合部插入嵌合于所述各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并
与止动部抵接。
该情况下,由于结构物被架设于高度互不相同的各梁,因此结构物倾斜
并要向斜下方滑落,但由于结构物的一端在各梁的低侧抵接,因此,可以阻
止结构物的滑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另外,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通过结构
物一端的抵接来定位,因此,能够使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与各梁上的引导支
承部的嵌合槽容易地嵌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中,所述结构物还可以具有太阳能电池
板和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拉杆,并在所述拉杆的两端设有所述嵌
合部和所述抵接部。
该情况下,能够并排设置支承多个由太阳能电池板和其背面的拉杆构成
的结构物(太阳能电池模块)。
接着,本发明的另一个结构物用台架如下:一种支承多个结构物的结构
物用台架,其特征在于,具备:平行配置的多个梁、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
各梁上的多个引导支承部和设于所述各引导支承部的一端侧的各个止动部,
在所述各引导支承部设有嵌合槽,该嵌合槽至少把所述止动部的相反侧一端
开口并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使设于所述结构物的端部的嵌合部沿所
述梁的长度方向滑动、嵌合并与所述止动部抵接。
根据这种结构物用台架,通过重复进行将结构物架设于各梁,使结构物
两端的嵌合部插入嵌合于各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并与止动部抵接的
这种作业,能够并排设置并支承多个结构物。
另外,在该结构的结构物用台架中,还可以设有滑动阻止部件,该滑动
阻止部件阻止所述各结构物中的支承在最后的结构物滑动。
接着,本发明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如下:一种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结构物
用台架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嵌合工序,在该滑动嵌
合工序中,将所述结构物的两端架设于所述各梁,将所述结构物的两端在各
个梁上偏离各引导支承部的位置配置,使所述结构物的一端在所述各梁的低
侧沿该各梁的长度方向能够滑动地抵接,并使所述结构物的两端在所述各梁
上滑动,使设于所述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插入嵌合于所述各梁上的引导支承
部的嵌合槽并与止动部抵接,通过对多个所述结构物逐次重复所述滑动嵌合
工序,将所述各结构物依次排列支承在所述各梁上。
根据这种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将结构物的两端在各个梁上偏离各引导支
承部的位置设置,然后使结构物的两端在各梁上滑动,使结构物两端的嵌合
部插入嵌合于各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并与止动部抵接。通过逐次重复
这种滑动嵌合工序,能够将多个结构物依次排列支承在各梁上。
另外,由于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通过结构物一端的抵接来定位,因此,
能够使结构物两端的嵌合部与各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容易地嵌合,从
而通过结构物的抵接部的抵接限制结构物移动,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接着,本发明的太阳光发电系统如下:一种具备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太阳
光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平行配置的多个梁,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
有太阳能电池板和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一边平行地固定的拉杆,并把所述
拉杆的两端架设支承于所述多个梁。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太阳光发电系统如下:一种具备太阳能电池模块的
太阳光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平行配置的多个梁,所述太阳能电池模
块具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拉杆,并把所述拉杆的两端架设支承于所述多个梁,
所述拉杆被固定为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一边平行且从所述平行的边离开。
本发明的其它太阳光发电系统如下:一种具备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太阳光
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平行配置的多个梁,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
太阳能电池板和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一边平行地固定的拉杆,并把所述拉
杆的两端架设支承于所述多个梁,至少一个梁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支承于
该梁的延长方向的两侧。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太阳光发电系统如下:一种具备太阳能电池模块的
太阳光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平行配置的多个梁,所述太阳能电池模
块具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拉杆,并把所述拉杆
的两端架设支承于所述多个梁。
在这种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拉杆的两端具有架设支
承于多个梁的结构,拉杆起到强化各梁的功能。换言之,拉杆不仅构成由太
阳能电池板及拉杆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还作为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台
架的部件起作用。由此,能够大幅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太阳光发电系统中,还可以具备配置在所述梁上的引
导支承部和设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一端侧的止动部,所述引导支承部具有与
所述梁平行的嵌合槽,在所述拉杆的端部设有嵌合部和抵接部,所述嵌合部
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的开口的一端插入,与所述嵌合槽嵌合并与所述
嵌合槽的一端侧的止动部抵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梁抵接,确定所述拉杆的
嵌合部相对于所述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的位置。
该情况下,由于拉杆的嵌合部通过拉杆的抵接部的抵接来定位,因此,
能够使拉杆的嵌合部与梁上的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容易地嵌合,而且,通过
拉杆的抵接部的抵接来限制拉杆(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移动,使作业的安全
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结构物的抵接部与梁抵接,则结构物的嵌合部相对于引导
支承部的嵌合槽的位置就确定下来。该状态下,使结构物的端部在梁上滑动,
则结构物的嵌合部就插入、嵌合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并与止动部抵接。因
此,能够使结构物的嵌合部与引导支承部的嵌合槽容易地嵌合。另外,在结
构物的抵接部与梁抵接的状态下,结构物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作业的安全性
提高。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拉杆的两端具有架设支承于多个梁的结构,
拉杆起到强化各梁的这种功能。换言之,拉杆不仅构成由太阳能电池板及拉
杆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还作为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台架的部件起作
用。由此,能够大幅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承多个太阳
能电池模块而成的太阳光发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将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拉杆的端部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4(a)、(b)分别是将拉杆的端部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及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基础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支承臂的立体图;
图7(a)、(b)分别是表示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纵梁的立体图及俯
视图;
图8(a)、(b)分别是表示构成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横梁的梁部件
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9是表示构成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横梁的其它梁部件的立体图;
图10(a)、(b)分别是表示由基础梁、支承臂及纵梁构成的三角结构
的立体图及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支承臂与基础梁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将横梁连接固定于纵梁的金属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图12的金属安装件安装到纵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横梁连接到纵梁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各梁部件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17(a)、(b)、(c)分别是表示引导支承件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侧视
图;
图18是表示用于将引导支承件固定于横梁的金属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图18的金属安装件安装到横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使用了金属安装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使用了金属安装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的分解立体
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物用台架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用于向图23的结构物用台架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作业步
骤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
图26是表示对图23的结构物用台架中的最后一个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进
行支承的引导支承件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使用了拉杆的端部的变形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
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使用了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及金属安装件的变形
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8中的引导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28中的金属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使用了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的其它变形例的太阳
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中的引导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的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使用了图33的引导支承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
立体图;
图35是表示使用了图33的引导支承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
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太阳光发电系统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7是将图36的太阳光发电系统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结构物用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的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9(a)、(b)、(c)分别是表示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俯视图、侧视图
及主视图;
图40(a)、(b)分别是从上方观察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而得
到的立体图及从下方观察表示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1是表示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拉杆的端部的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拉杆相对于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安装作
业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使用了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
俯视图;
图45是表示使用了图38的引导支承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固定结构的
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混凝土基础
12 基础梁
13 支承臂
14 纵梁
15 横梁
16 太阳能电池模块
17 引导支承件(引导支承部、滑动阻止部件)
17d 嵌合槽
17e 搭挂部
17f 止动部
18 太阳能电池板
19 拉杆
19c 嵌合部
19d 抵接部
21、26、32、34 螺栓
22 金属强化件
25 管
27 螺母
31、33 金属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台架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承多个太阳
能电池模块而成的太阳光发电系统的立体图。
该太阳能电池系统是以作为发电站应用为前提的系统,具备多个太阳能
电池模块。
如图1所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将多个混凝土基础11等间隔地铺
设在地面上,在各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固定各个基础梁12并将这些
基础梁12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向各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并竖立设
置各个支承臂13,向各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各支承臂13的上端部倾
斜地架设并固定各个纵梁14,将三根横梁15与各纵梁14正交地配置,将各
横梁15并排设置在各纵梁14上且配置在互不相同的高度,在各横梁15间
架设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并使其倾斜,并利用隔开间隔地固定在各横梁
15上的多个引导支承件17固定支承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端。
在这种结构的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在下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上,
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排列成一横排搭载,在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的横梁
15上,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也排列成一横排搭载。因此,在三根横梁15
上,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排列成两排搭载。另外,在左右相邻的两根纵
梁14间,分配有六块太阳能电池模块16。
此外,在图1中,将各混凝土基础11排列的方向设定为X方向(左右
方向),将与该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定为Y方向(前后方向)。
图2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模
块16具备太阳能电池板18和相互平行地配置固定在太阳能电池板18背面
的两根拉杆19。太阳能电池板18例如是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持对太阳光进
行光电转换的半导体层的部件。或者,太阳能电池板18还可以是在一块玻
璃板与保护层之间夹持半导体层的部件。在该太阳能电池板18的背面,用
粘结剂等贴附固定有各拉杆19。各拉杆19设置为与太阳能电池板18的一边
平行且从该一边离开。另外,拉杆19是对钢板进行切断及弯曲加工而成的
部件。或者,也可以挤压加工铝材,以制造拉杆19。
图3是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中的拉杆19的端部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
图,另外,图4(a)、(b)分别是将拉杆19的端部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及侧视
图。
如图3及图4(a)、(b)所示,拉杆19具有长条形的主板19a、在主板
19a的两侧向下方弯折的各侧板19b和在主板19a的两端向上方弯折的各嵌
合部19c。另外,各侧板19b的两端的一部分被切割成矩形形状以形成抵接
部19d。并且,拉杆19两端的各嵌合部19c从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露出。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物用台架具备图1所示的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
支承臂13、纵梁14、横梁15及引导支承件17,并且还将图3及图4所示的
拉杆19用作台架的结构部件。
接着,对构成结构物用台架的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
纵梁14、横梁15等进行说明。
各混凝土基础11是在地面上形成型框,并使混凝土流入到该型框并凝
固而形成的。各混凝土基础11等间隔地配置,它们的上表面11-1水平并以
相同高度构成同一平面。
这些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被用作水平的基础面,各基础梁12
等间隔且平行地固定在该基础面上,并且各基础梁12、各支承臂13、各纵
梁14及各横梁15等被连结、组装。当然,还可以应用使混凝土无差别地流
入到台架的整个设置区域而成的板式(ベタ)基础等其它结构的基础,来代
替多个混凝土基础11。
图5是表示基础梁12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基础梁12具有主板12b、
在主板12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2a及在各侧板12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
各个凸肩12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基础梁12的主板12b的两端
附近形成有各个长形孔12d,在各侧板12a的两端部形成有各个通孔12e。
图6是表示支承臂13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支承臂13具有主板13b、
在主板13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3a及在各侧板13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
各个凸肩13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两
端部形成有各个通孔13d。
图7(a)、(b)分别是表示纵梁14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如图7(a)、(b)
所示,纵梁14具有主板14b、在主板14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4a及在各
侧板14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个凸肩14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
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及中央,分别形成有一对T形孔14d。另
外,在各侧板14a的前端部形成有各个通孔14e,在各侧板14a的从中央部
向后端部靠近的部位也形成有各个通孔14e。
图8(a)、(b)及图9表示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如图1所示,横梁
15在X方向极长,难以将横梁15制作成单一的部件,因此,将多个梁部件
连接,构成横梁15。
若假设图1中横梁15的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为第一个,则图8(a)、(b)
就是表示该第一个梁部件151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如图8所示,第一个梁部
件151具有主板15b、在主板15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5a及在各侧板15a
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个凸肩15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梁部件
151的主板15b的中心线上的六个部位,分别形成有T形孔15d。另外,在
各侧板15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各个通孔15f,在各凸肩15c的两端部形成有
各个长形孔15g。
另外,梁部件151的长度形成为比图1所示的各纵梁14的间隔稍长,
从而能够将梁部件151架设在各纵梁14间。
若假设图1中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为第一个,则图9就是表示比该第一
个更靠左侧的第二个开始以后的梁部件152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与图8
的梁部件151同样地,第二个开始以后的梁部件152也具有由主板15b、一
对侧板15a及各凸肩15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另外,在主板15b的中心线
上的六个部位分别形成有T形孔15d,在各侧板15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各个
通孔15f,在各凸肩15c的一端部形成有各个长形孔15g。
另外,梁部件152的长度与图1所示的各纵梁14的间隔大致相同,形
成为比梁部件151稍短。
在此,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4及横梁15均具有由主板、在主
板的两侧弯折的各侧板及在各侧板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个凸肩构成的帽
型截面形状。另外,所有的帽型截面形状都为相同尺寸。并且,都是在对相
同厚度的镀敷钢板实施切断或者开孔加工之后,对镀敷钢板实施弯曲加工而
形成。因此,能够共用材料及加工装置,从而能够谋求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接着,对在混凝土基础11上组装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而成
三角结构进行说明。
图10(a)、(b)分别是表示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
三角结构的立体图及主视图。如图10(a)、(b)所示,向混凝土基础11的
上表面11-1固定基础梁12,向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并竖立设置支
承臂13,并向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支承臂13的上端部13-1倾斜地架
设、固定纵梁14,从而构筑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
结构。
预先在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突出设置两根螺栓21,将这些螺栓
21穿过基础梁12的主板12b的各长形孔12d,并将基础梁12的主板12b承
载在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以载置基础梁12。此时,由于能够使基
础梁12沿各长形孔12d(沿图1的Y方向)移动,因此,使基础梁12沿Y
方向移动,调节Y方向的位置。
在将基础梁12载置到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之后,使各个螺栓
21穿入到两个金属强化件22的孔,将各金属强化件22配置在基础梁12的
内侧。然后,向各螺栓21拧入各个螺母并拧紧,由此将基础梁12固定于混
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
之后,将支承臂13连接并竖立设于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此时,一
边使各侧板13a的下端部弹性变形以相互接近,一边将各侧板13a的下端部
插入、夹持在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后端部内侧,从而使支承臂13独自
竖立。
在该支承臂13独自竖立着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向支承臂13的各
侧板13a间插入管25,使管25、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通孔13d及基础
梁12的各侧板12a的通孔12e对位,将螺栓26穿入到管25、支承臂13的
各侧板13a的通孔13d、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通孔12e及垫圈,并向螺
栓26的一端拧入螺母27并拧紧,从而将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下端部
与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连接。
接着,向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支承臂13的上端部13-1倾斜地架
设固定纵梁14。此时,使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弹性变形以相互
接近,并将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插入到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
前端部内侧。
该状态下,与图11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纵梁14的各
侧板14a的前端部与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连接。
同样,使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上端部13-1弹性变形以相互接近,
并将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上端部13-1插入到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内
侧。然后,与图11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支承臂13的上端
部13-1与纵梁14的各侧板14a连接。
如此,构筑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在该
三角结构中,即便不特别地增加部件个数,也能够足以耐受正交方向及水平
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的力。
接着,对用于将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连接固定于纵梁14的
结构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用于将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连接固定于纵梁14的金
属安装件31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金属安装件31具有主板31a、在主板
31a的两侧弯折的各侧板31c、在主板31a的前后折叠成双层的各侧板31d
及分别从各侧板31d的中央突出的T形的各支承片31e。另外,在主板31a
形成有两个螺纹孔31b。
如图7及图10所示,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及中央,分别形
成有一对T形孔14d。在每组该一对T形孔14d,都将金属安装件31安装于
纵梁14的主板14b,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中央及两端附件的三个部位配
置各个金属安装件31。
如图13所示,将金属安装件31的各支承片31e的头部插入到各个T形
孔14d的狭缝14g,并使各支承片31e向各个T形孔14d的卡合孔14h移动,
以将各支承片31e的头部卡在各个T形孔14d的卡合孔14h,从而将金属安
装件31安装于纵梁14的主板14b。
如图1及图14所示,将梁部件151、152与纵梁14正交地承载在纵梁
14的主板14b上,并将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配置在金属安装件31
的各支承片31e的头部间。然后,使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的长形
孔15g经由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与金属安装件31的各螺纹孔
31b重叠,并将各螺栓32经由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的长形孔15g
及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拧入到金属安装件31的各螺纹孔31b
以临时固定。
由于在该临时固定状态下,能够使各螺栓32沿梁部件151、152的各凸
肩15c的长形孔15g移动,因此,使梁部件151、152沿各长形孔15g(沿图
1的X方向)移动,以调节X方向的位置。
另外,能够使金属安装件31沿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沿
纵梁14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还能够使梁部件151、152与该金属安装件
31一起移动。通过使梁部件151、152向该纵梁14的长度方向移动,来调节
配置在纵梁14上的三根横梁15的间隔。
在如此地调节三根横梁15的X方向的位置并调节各横梁15的间隔之
后,拧紧各个金属安装件31的各螺栓32,将各横梁15固定在纵梁14上。
接着,对构成横梁15的多个梁部件151、152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图8所示的梁部件151是图1中的横梁15的最右侧的第一个梁部件,
其架设在图1中的第一个混凝土基础11和第二个混凝土基础11的纵梁14
间,并使用金属安装件31固定于这些纵梁14。
另外,图9所示的梁部件152是图1中的横梁15的第二个开始以后的
梁部件,其架设在前一个梁部件的左侧端部和下一个纵梁14间。例如,第
二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和第三个纵梁14间,
并且第三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和第四个纵梁14
间,第n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n-1)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和第(n
+1)个纵梁14间。第二个开始以后的梁部件152也使用金属安装件31固
定于各个纵梁14。
然后,如图15所示,将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
入、夹持在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一个端部152-1的内侧,并与
图11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
与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连接。
同样,将第(n-1)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夹持
在第n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并与图11同样地,
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第n个的各侧板15a与第(n-1)个的各侧板
15a连接。
如此,通过将多个梁部件151、152连接,构成一根长的横梁15。
接着,对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端部与横梁15连接固定的引导支
承件17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引导支承件17的立体图。另外,图17(a)、(b)、(c)分
别是表示引导支承件17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如图16及图17(a)、
(b)、(c)所示,引导支承件17具有主板17a和将主板17a的两侧部分弯
折三次而成(向上侧、外侧、下侧依次弯折而成)的各侧部17b。各侧部17b
的内侧构成各个嵌合槽17d,在各嵌合槽17d的上侧设有各搭挂部17e。另
外,各嵌合槽17d的相邻的一端开口,在各嵌合槽17d的相邻的另一端设有
止动部17f。止动部17f是将主板17a的一端部沿正交于嵌合槽17d的方向
延长而形成的。并且,在主板17a的中央形成有通孔17g,在通孔17g的两
侧形成有各个狭缝17h。
图18是表示用于将引导支承件17固定于横梁15的金属安装件33的立
体图。如图18所示,金属安装件33具有主板33a、在主板33a的两侧折叠
成双层的各侧板33b及分别从各侧板33b的中央突出的T形的各支承片33c。
在主板33a的中央形成有螺纹孔33d。
如图8(a)、(b)及图9所示,在构成横梁15的各梁部件151、152的
主板15b的六个部位,分别形成有T形孔15d。每在这些T形孔15d,都将
金属安装件33安装于横梁15的主板15b。
如图19所示,一边将金属安装件33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依次插入到
横梁15的主板15b的T形孔15d的狭缝15h,一边使各支承片33c向T形
孔15d的卡合孔15i移动,将各支承片33c的头部卡在T形孔15d的卡合孔
15i,从而将金属安装件33安装于横梁15的主板15b。
图20及图21是表示使用了金属安装件33的引导支承件17的固定结构
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另外,图22是表示使用了金属安装件33的引导支承件
17的固定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0、图21及图22所示,将金属安装件33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
卡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T形孔15d,以使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到横
梁15的主板15b上,将各支承片33c的头部插入到引导支承件17的各狭缝
17h,以将引导支承件17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然后,使引导支承
件17的通孔17g经由横梁15的T形孔15d与金属安装件33的螺纹孔33d
重叠,并将螺栓34经由引导支承件17的通孔17g及横梁15的T形孔15d
拧入到金属安装件33的螺纹孔33d以紧固。由此,引导支承件17固定在横
梁15的主板15b上。
如上所述地使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5、横梁
15及引导支承件17组装起来,以形成图23所示的台架的主要结构。在图
23中,铺设有各混凝土基础11,在各混凝土基础11上形成有由基础梁12、
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在各纵梁14架设有三根横梁15,在
各横梁15上隔开间隔地固定有多个引导支承件17。
接着,就横梁15上的引导支承件17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支承进行
说明。
从图20及图21可知,引导支承件17两侧的各嵌合槽17d与横梁15平
行地配置,在各嵌合槽17d的搭挂部17e(参照图16)与横梁15的主板15b
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拉杆19的嵌合部19c穿过嵌合
槽17d的搭挂部17e与横梁15的主板15b间的间隙而进入到嵌合槽17d,使
拉杆19的嵌合部19c嵌合于嵌合槽17d。
另外,拉杆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拉杆19
的抵接部19d与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
如此,通过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
来支承拉杆19的端部,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端部支承在横梁15的主板
15b上。另外,拉杆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拉
杆19的抵接部19d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定位。
并且,通过使拉杆19的侧板19b相对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
拉杆19的滑动被阻止,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滑动也被阻止。
如图1及图23所示,在各横梁15中,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的
配置位置都通用,各横梁15上的第一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
上,各横梁15上的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上,以后同样,
各横梁15上的第n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上。另外,第一个
引导支承件17和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为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6
的两根拉杆19的间距相同,第三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四个引导支承件17
的间距设定为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根拉杆19的间距相同,以后同样,
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为与太阳能电
池模块16的两根拉杆19的间距相同。即,在各横梁15上都定位各引导支
承件17,以便能够利用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
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根拉杆19的端部。
另外,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三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第四个引
导支承件17和第五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即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
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为与互相相邻地配置的两块太阳能电池
模块16的拉杆19的间距大致相同或者稍宽。由此,能够将各太阳能电池模
块16并排设置,而几乎不会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模块16间隔开间隙。
在此,为了将拉杆19的嵌合部19c插入到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
如图24及图25所示,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拉杆19的端部自横梁15的
引导支承件17偏离并将其承载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然后,如图21所
示,使拉杆19的抵接部19d与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横梁15的棱
角部)抵接。通过该抵接,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相对于横梁15的棱角部
定位,当从X方向观察时,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
17d重叠。
在该状态下,如图24及图25所示,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沿X方向
滑动,以使拉杆19的抵接部19d沿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滑动过去,
则拉杆19的嵌合部19c就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开口着的一端进
入,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并且拉杆
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另一端的止动部17f抵接。
其结果是,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端部支承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另
外,拉杆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拉杆19的抵
接部19d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定位。并且,通过
使拉杆19的侧板19b相对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拉杆19的
滑动(向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排列的降序方向的滑动)被阻止,太阳能
电池模块16向降序方向的滑动也被阻止。
在图1所示的下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中,使最右侧的第一个太
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的两端自各横梁15的第一个引导支承件17和
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偏离,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的两端承
载于各横梁15。此时,由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自重,位于太阳能电池模
块16斜下方的各拉杆19的抵接部19d与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由
于该抵接,当从X方向观察时,位于各拉杆19斜下方的一端的嵌合部19c
与下侧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重叠。
另外,预先调节各横梁15的间隔,以使各横梁15上的引导支承件17
的嵌合槽17d的间隔距离变为与拉杆19两端的嵌合部19c的间隔距离相同。
该调节可以在利用前文所述的金属安装件31固定横梁15时进行。该情况下,
若位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6斜下方的各拉杆19的抵接部19d与下侧的横梁15
的棱角部抵接,则当从X方向观察时,位于各拉杆19斜上方的另一端的嵌
合部19c也与中央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重叠。
在该状态下,如图24及图25所示,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沿X方向滑
动,以使各拉杆19两端的嵌合部19c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
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17f抵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端架设支承
于各横梁15。
当该太阳能电池模块16滑动时,如图21所示,位于太阳能电池模块
16斜下方的各拉杆19的抵接部19d抵接着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因此,
可以限制各拉杆19的抵接部19d向下方及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太阳
能电池模块16不因其自重而向斜下方滑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此外,从图21可知,在拉杆19的嵌合部19c和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
槽17d间设定有游隙,因此,拉杆19的嵌合部19c相对于引导支承件17的
嵌合槽17d发生微小错位也不成问题。
接下来,以同样的步骤使第二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两端的
嵌合部19c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
17f抵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端支承在各横梁15上。以后同样,将
第三个、第四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架设支承于各横梁15,以在下侧的
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之间并排设置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
另外,在图1所示的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的横梁15上,也将最右侧的
第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的两端承载在各横梁15的主板15b
上并使其沿X方向滑动,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的两端与各横梁
15的引导支承件17嵌合,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两端架设支承于各横梁
15。然后,对于第二个、第三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也依次以同样的步
骤架设支承于各横梁15,以在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的横梁15之间并排设置
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
此时,中央的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对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
池模块16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均进行支承。各引导支承件
17两侧的各嵌合槽17d分别朝向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及上侧
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在各引导支承件17的一侧的嵌合槽17d,
嵌合有下侧第一排中的各拉杆19的斜上方的端部的嵌合部19c,另外,在各
引导支承件17的另一侧的嵌合槽17d,嵌合有上侧第二排中的各拉杆19的
斜下方的端部的嵌合部19c。
另外,在下侧第一排及上侧第二排中,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
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均设定为与互相相邻地配置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模
块16的拉杆19的间距大致相同或者稍宽,因此,能够使各太阳能电池模块
16并排设置,而几乎不会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模块16间隔开间隙。
另外,对于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如图26所示,将横梁15上
的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暂时拆下,并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然后
将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横梁15上,并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
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以支承拉杆19的端部。此时,虽然使拉杆19
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也阻止拉杆19滑动,但由
于已经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因此,所阻止的滑动方向为各太阳能
电池模块16的排列的升序方向。由此,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向升序
方向的滑动被阻止。在各横梁15中,也都使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
翻转固定,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向升序方向滑动。
如此,如前所述,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无间隙地并排设置,因此,若
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向升序方向的滑动被阻止,则各太阳能电池模
块16向升序方向的滑动就被阻止。因此,对于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都无
法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向升序方向滑动而将拉杆19的嵌合部19c从引导支
承件17的嵌合槽17d拔出,从而无法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拆下。当然,由
于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向降序方向的滑动被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之前的
各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阻止,因此,也无法使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
向降序方向滑动。
因此,若在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架设并并排设置到各横梁15之后,
将各横梁15上的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暂时拆下,并使各引导支承件17
的左右翻转,然后将各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各个横梁15上,并利用各
引导支承件17支承各拉杆19的端部,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
向升序方向滑动,就无法拆下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也就无法使各太阳能电
池模块16向升序方向及降序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滑动。
但是,引导支承件17通过金属安装件33及螺栓34固定于横梁15,能
够通过拔出螺栓34来拆下引导支承件17,因此,只要将支承着太阳能电池
模块16的各拉杆19两端的四个引导支承件17拆下,就能够拆下太阳能电
池模块16。因此,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任意太阳能电池模块16时,可以仅
拆下任意太阳能电池模块16。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6,都重复将太阳
能电池模块16架设于各横梁15并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滑动,以使太阳能
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两端的嵌合部19c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
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17f抵接的这种作业,由此能够将多个太
阳能电池模块16架设并并排设于各横梁15。
另外,由于位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6斜下方的各拉杆19的抵接部19d与
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6不会滑落,可以确
保作业的安全性。
另外,只要在工厂出货之前将各引导支承件17固定在横梁15上,则在
将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架设、设于各横梁15的作业中,就几乎不需要使用
工具,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由于在引导支承件17的两侧设有嵌合槽17d,因此,还能够利
用中央的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支承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
16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中的任一个。并且,由于在各嵌合
槽17d设有各个止动部17f,因此,若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然后将
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横梁15上,就能够使由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
17f所阻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滑动方向翻转。
另外,即便将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无间隙地并排设置,也能够通过拆
下引导支承件17来将任意太阳能电池模块16拆下,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任
意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维修或者更换。
另外,若仅着眼于横梁15,则从图21可知,横梁15的T形孔15d形
成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中心线上,引导支承件17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
15b的中心线上。因此,当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施加到太阳能电池模块16时,
该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就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几无偏离地作用。
由此,横梁15的耐载荷性提高。
假使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作用到偏离横梁15的中心线的部
位,则在横梁15就作用有要使其扭转的大的力,因此,横梁15的强度降低。
但是,更严密地,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不可能准确地作用在横
梁15的中心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引导支承件17由横梁15的中心
线上的螺栓34固定,风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也由引导支承部17的从横
梁15的中心线上偏离的嵌合槽17d(及各拉杆19的嵌合部19c)承受,因
此,该力作用在嵌合槽17d(及嵌合部19c)和螺栓34之间。因此,即便该
力稍微偏离横梁15的中心线作用,并能够因此抑制要扭转横梁15的力,也
不能说该力完全没有产生。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太阳能电池板16的各拉杆19两端的抵接
部19d与各横梁15的棱角抵接的结构,因此,各拉杆19两端的抵接部19d
以压制那种要扭转各横梁15的力的方式作用。因此,各拉杆19起到强化各
横梁15或者台架的那种功能。
即,各拉杆19不仅是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结构部件,还用作台架的结
构部件。由此,能够大幅度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板18的强度大致相当于与其面积相比为薄的玻
璃板的强度,因此,当风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施加到太阳能电池板18
时,太阳能电池板18可能弯曲破碎,需要防止这种问题发生。
以往,设置框架包围太阳能电池板的四边,以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从
而利用该框架的反抗力防止太阳能电池板的弯曲及破碎。另外,在不设置框
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采用了缩小每块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以使施加于
太阳能电池板的弯曲力减少的方法。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要使太阳能电池板18绕X方向(如
图1所示)的假想轴弯曲的力,两根拉杆19发挥反抗力,针对要使太阳能
电池板18绕Y方向(如图1所示)的假想轴弯曲的力,支承着两根拉杆19
两端的各横梁15发挥反抗力,因此,太阳能电池板18不会大幅度地弯曲破
碎。
即,各拉杆19不仅是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结构部件,还起到对太阳能
电池模块16进行设置的台架的一部分作用。
如此,各拉杆19具有使其两端的抵接部19d与各横梁15的棱角抵接以
压制要扭转各横梁15的力的功能、以及与各横梁15一起防止太阳能电池板
18弯曲及破碎的功能,因此,其不仅是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结构部件,也
是台架的结构部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台架相比,能够
减少太阳光发电系统中的起到重复功能的部件,从而能够大幅度削减太阳光
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各拉杆19的两端架
设支承于各横梁15的结构,能够在中央的横梁15的上下支承各排太阳能电
池模块16,因此,能够将各横梁15的根数控制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排数
以下,从而能够进一步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施工工时及成本。
另外,拉杆19的嵌合部19c的高度(图4(b)的高度L1)以及引导支
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搭挂部17e的高度(图17(a)的高度L2)设定得
较低。因此,即便作用有要将拉杆19的嵌合部19c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
槽17d拔出的力,也难以产生使嵌合部19c及搭挂部17e都倾倒的那种变形,
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间的支承强度高。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毫无疑问,本发
明不限于相关的例子。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
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正例,这些当然也要被理解成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
围。
例如,如图27所示,还可以将拉杆19的端部暂时向下方弯折后向上方
折回,以在比拉杆19的主板19a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嵌合部19c,
使拉杆19的主板19a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引导支承件17
上方,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件17的至少一部分。
由此,引导支承件17几乎不露出,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外观。另外,能够
提高太阳能电池板18的占有面积相对于太阳光发电系统的设置面积的比率,
使发电效率提高。
另外,如图28所示,在中央的横梁15上,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
模块16的拉杆19的一端以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拉杆19
的一端被支承,若使两侧的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则横梁15
的主板15b就由两侧的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覆盖,无法如前述那
样拔出螺栓34和拆下引导支承件17。因此,还可以使用图29所示的引导支
承件17A及图30所示的金属安装件33A,使螺栓35能够从下方拆下。
图29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A在主板17a设置螺纹孔17j,以此来代替
图16的引导支承件17那种在主板17a设置通孔17g的情况。另外,图30
所示的金属安装件33A在主板33a设置通孔33f,以此来代替图18的金属安
装件33那种在主板33a设置螺纹孔33d的情况。
从图28可知,使金属安装件33A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到横梁15
的主板15b上,并向引导支承件17A的各狭缝17h插入各支承片33c的头部,
将引导支承件17A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使引导支承件17A的螺纹
孔17j经由横梁15的T形孔15d与金属安装件33A的通孔33f重叠,将螺
栓35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插入,使螺栓35经由金属安装件33A的通
孔33f及横梁15的T形孔15d拧入到引导支承件17A的螺纹孔17j并拧紧,
将引导支承件17A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该情况下,能够从横梁15
的主板15b下方容易地拆下螺栓35。另外,作业人员无需为了螺栓35的拧
紧作业而攀登到太阳能电池模块16上,作业安全性提高。
并且,如图27所示,在下侧的横梁15或者上侧的横梁15上,即便使
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引导支承件17上
方,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件17的一半,螺栓34
也会露出。因此,如图31所示,还可以使用引导支承件17B遮蔽螺栓35。
如图32所示,引导支承件17B在主板17a的一侧设有侧部17b以及嵌
合槽17d,在主板17a的另一侧设有侧板17m及罩板17n,在主板17a形成
有螺纹孔17j及各狭缝17h。
从图31可知,使金属安装件33A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到横梁15
的主板15b上,并向引导支承件17B的各狭缝17h插入各支承片33c的头部,
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B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将螺栓35从横梁15
的主板15b下方插入,使螺栓35经由金属安装件33A的通孔33f及横梁15
的T形孔15d拧入到引导支承件17B的螺纹孔17j并拧紧,从而将引导支承
件17B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在该状态下,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
引导支承件17B上方,从而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
件17B的一半。另外,引导支承件17B的罩板17n位于该引导支承件17B
的剩余一半的上方,从而使罩板17n成为引导支承件17B的剩余一半的外观,
利用罩板17n遮蔽螺栓34。
另外,能够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容易地拆下螺栓35,作业人员无
需为了螺栓35的拧紧作业而攀登到太阳能电池模块16上,作业安全性提高。
也可以使用图33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C。如图33所示,引导支承件
17C在主板17a的两侧均设有侧部17b以及嵌合槽17d,并形成有将各侧部
17b的内侧壁延长而成的各个定位壁17r,而且,引导支承件17C将各定位
壁17r的一端部向各个嵌合槽17d侧弯折,在各嵌合槽17d设置各个止动部
17s。在主板17a形成有螺纹孔17j及各狭缝17h。
如图34及图35所示,使金属安装件33A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
到横梁15的主板15b上,向引导支承件17C的各狭缝17h插入各支承片33c
的头部,将螺栓35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插入,并将螺栓35经由金属
安装件33A的通孔33f及横梁15的T形孔15d拧入到引导支承件17C的螺
纹孔17j并拧紧,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C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在拉杆19的主板19a的端部仅设有嵌合部19c,没有形成抵接部19d(如
图3等所示)。
在使用这种引导支承件17C的情况下,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与横梁
15的主板15b上的引导支承件17C的定位壁17r抵接,使拉杆19的嵌合部
19c沿引导支承件17C的定位壁17r滑动,以使拉杆19的嵌合部19c插入嵌
合于引导支承件17C的嵌合槽17d,并且,使拉杆19的侧板19b与嵌合槽
17d的止动部17s抵接,利用引导支承件17C支承拉杆19的一端。因此,
无需使拉杆19的端部与横梁15抵接。
另外,如图36所示,还可以使三根纵梁41倾斜固定,在左侧的纵梁
41与中央的纵梁41之间竖着排列支承两块太阳能电池模块16A,并在右侧
的纵梁41与中央的纵梁41之间竖着排列支承两块太阳能电池模块16A。
太阳能电池模块16A将与太阳能电池板18的短边平行的两根拉杆19
贴附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背面。
在各纵梁41的上表面的四个部位形成有T形孔41a,在T形孔41a的
部位用金属安装件33(如图18所示)及螺栓34(如图20所示)固定有引
导支承件17(如图16所示)。另外,各引导支承件17配置为:使嵌合槽17d
与纵梁41平行且使止动部17f位于嵌合槽17d的下端。
另外,各纵梁41的间隔设定为: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A的各拉杆19
两端的抵接部19d与各纵梁41的棱角部抵接,且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A的
各拉杆19两端的嵌合部19c与各纵梁41上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
嵌合。
对于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6A,也都将两根拉杆19的两端架设在各纵梁
41上,在各纵梁41上将各拉杆19的两端配置为比各个引导支承件17更靠
上方,使各拉杆19的两端在各纵梁41上向下方移动,以使各拉杆19两端
的嵌合部19c插入嵌合于各纵梁41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使各
拉杆19两端的侧板19b与各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由此,各太
阳能电池模块16A被各纵梁41不滑落地支承。
也可以使用图38及图39(a)、(b)、(c)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D。该引
导支承件17D在主板17a的相向一边均设有侧部17b以及嵌合槽17d,在主
板17a的其它的相向一边均设有向下方弯折的定位片17t。另外,将各侧部
17b的内侧壁的一端部延长并将该延长的一端部向外侧弯折,形成止动部
17u。并且,在各侧部17b的内侧壁加工出U形的缺口并将该缺口的内侧部
分向外侧倾斜地立起,形成弹性突起17v,另外,使侧部17b的外侧壁的下
推压边17w从嵌合槽17d的开口一端部以接近横梁15的主板15b且变低的
方式倾斜到止动部17u,以使在止动部17u侧的下推压边17w与横梁15的
主板15b的间隔比在嵌合槽17d的开口一端部侧的更窄。在主板17a形成有
螺纹孔17j。
图40(a)、(b)及图41是表示引导支承件17D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分解立体图及剖视图。如图40及图41所示,在横梁15的主板15b形成有
长形孔15k,将引导支承件17D的各定位片17t插入到横梁15的长形孔15k,
将引导支承件17D的主板17a承载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金属强化件43具有主板43a和在主板43a的两侧弯折的各侧板43b,被
配置为与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下表面重叠。使金属强化件43的各侧板43b
与横梁15的各侧板15a正交,并将金属加强件43的各侧板43b放入到引导
支承件17D的从横梁15的长形孔15k突出到下方的各定位片17t之间,以
使金属加强件43的主板43a与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下表面重叠。在该状态
下,将螺栓44经由金属加强件43的主板43a的通孔43c及横梁15的长形
孔15k拧入到引导支承件17D的主板17a的螺纹孔17j并拧紧,从而将引导
支承件17D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如图42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8的拉杆19A将图3及图4(a)、(b)所
示的拉杆19的各侧板19b的下边延长并将该延长部分向内侧弯折两次,使
其强度提高。
如图43所示,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拉杆19A的端部自引导支承件
17D偏离,并使拉杆19A的抵接部19d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然后,若
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6沿X方向滑动,则拉杆19A的嵌合部19c从引导支承
件17D的嵌合槽17d开口的一端进入并移动,使拉杆19A的嵌合部19c与
引导支承件17D的嵌合槽17d嵌合。此时,拉杆19A的端部边19e碰到引
导支承件17D的从侧部17b的内侧壁立起的弹性突起17v,而弹性突起17v
被拉杆19A的端部边19e向内侧推倒以退避,因此,拉杆19A的端部边19e
在弹性突起17v上移动过去。然后,若拉杆19A的端部边19e通过弹性突起
17v的部位,则如图44所示,弹性突起17v利用其弹性复位、立起,并且拉
杆19A的侧板19b与止动部17u抵接。若弹性突起17v复位、立起,则弹性
突起17v的前端与拉杆19A的侧板19b相持,从而利用弹性突起17v阻止拉
杆19A向嵌合部19c的进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另外,利用止动部17u阻止
拉杆19A向嵌合部19c的进入方向移动。由此,拉杆19A的X方向的移动
被阻止,太阳能电池模块16的X方向的移动也被阻止。
另外,如图45所示,引导支承件17D的侧部17b的外侧壁的下推压边
17w以越在止动部17u侧变得越低的方式倾斜,因此,若拉杆19A的嵌合部
19c从引导支承件17D的嵌合槽17d开口的一端进入并移动过去,则拉杆19A
的主板19a与侧部17b的外侧壁的下推压边17w的间隔距离就渐渐变短,当
拉杆19A的侧板19b与止动部17u抵接时,拉杆19A的主板19a与侧部17b
的外侧壁的下推压边17w抵接,使拉杆19A的端部被夹入到横梁15的主板
15b与侧部17b的外侧壁的下推压边17w之间,从而使拉杆19A的端部固定。
由此,拉杆19A被固定,太阳能电池模块16也被固定。
因此,在应用引导支承件17D的情况下,能够阻止太阳能电池模块16
的X方向的移动,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6切实地定位固定。
另外,还可以使引导支承件的止动部与引导支承件分体,或者,将引导
支承件或者止动部不能拆装地固定在横梁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但能够用于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还能够用于支承其它结构
物,例如,本发明还可以支承太阳热发电中所使用的反射镜板等,这样对构
筑太阳热发电系统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