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4333352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6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41777.5

申请日:

2012.09.17

公开号:

CN102843230A

公开日:

2012.12.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L 9/00申请日:20120917|||公开

IPC分类号:

H04L9/00

主分类号:

H04L9/00

申请人:

郑州轻工业学院

发明人:

邓玮; 方洁; 吴艳敏; 张宝平; 方娜; 高卫民

地址: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代理人:

张绍琳;董晓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与现有的混沌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该模型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是一个超混沌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该实现电路结构简单,便于集成,对混沌系统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中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2.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电路、第三通道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模拟乘法器A3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阻 R12,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十六电阻R16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三反相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U1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七电阻R27。

说明书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密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电路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混沌是某些确定性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混乱无序、类随机、难以预测而又有一定规则的现象。由于混沌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类噪声、非周期性、连续宽带频谱和隐蔽性强等特点,使得混沌系统在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混沌理论与其他应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特别是其在保密通信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混沌学得到了空前发展。混沌系统的形成,混沌的判定,混沌特征的分析,混沌的控制与应用已成为非线性领域和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开发新的混沌系统,并研究其动力学特性,可以挖掘混沌信号产生的本质,拓展混沌研究的范围,使混沌系统更好地应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Lyapunov指数是衡量系统混沌行为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低维混沌系统在理论上和实验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低维混沌系统只有一个正的Lyapunov指数,其产生的混沌信号在保密通信中易被辨识,抗破译性能不够理想。随着攻击技术的提高,基于低维混沌系统的混沌保密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性需要。超混沌系统是一种更符合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非线性系统,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的Lyapunov指数,因此具有比低维混沌系统更复杂的混沌动力学行为。将超混沌系统应用于保密通信中,保密性更强,可以大大提高抗破译能力。因此,设计新的超混沌系统并分析其动力学行为将为混沌系统在保密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开拓新的研究基础和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两个正Lyapunov指数的四阶超混沌系统,并提供该系统的实现电路,该系统能够产生丰富的力学行为,该电路实现简单,易于集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电路、第三通道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模拟乘法器A3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

所述第一通道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二通道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阻 R12,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三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十六电阻R16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三反相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四通道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U1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七电阻R27。

与现有的混沌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该模型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是一个超混沌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该实现电路结构简单,便于集成,对混沌系统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中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现电路。

图2是本发明的Lyapunov指数图。

图3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y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图4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y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图5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y-z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图6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y-z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图7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z-w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图8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z-w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图9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w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图10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w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1)

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当参数a=27,b=1.5,c=5,d=43,r=0.5时,系统出现超混沌行为。所述数学模型中,电路的时间响应频率可以通过按相同比例调节第一、第二、第三电容的电容值得以实现。所述数学模型的 Lyapunov指数分别为 0.458472, 0.205068, -0.024474,-32.279369,即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

使用本模型的时候,输入,求出其导数,之后利用MATLAB软件可计算出Lyapunov指数。

考虑到状态变量处于一个较大的动力学变化范围,超出了合理的电压提供范围,可以通过变量转换来解决。一个适当的转换可以表示为:,,,。在这个尺度变换下,原系统可转化为式(2) :

                          (2)                                 

系统(2)中的状态变量具有类似的动力学变化范围,并且没有超出典型的电压提供极限,容易用电路实现。

如图1所示,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 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电路、第三通道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模拟乘法器A3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

所述第一通道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二通道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阻 R12,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三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以及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三反相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所述第四通道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U1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七电阻R27。

本发明的实现电路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通道电路和四个模拟乘法器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通道电路分别实现数学模型的四个函数。4个模拟乘法器用于实现数学模型中的四个二次乘积项。

本发明中,所述四个通道电路包括四个反相加法器,四个反相积分器,四个反相器及二十七个电阻和四个电容。四个模拟乘法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一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作为一路输入信号,该输出信号分别作为所述第一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二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一通道电路中,第一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二通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三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二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所述第二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三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以及第四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二通道电路中,第二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一通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一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一模拟乘法器、第二模拟乘法器、第四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四通道电路中,第四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二通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四通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

数学模型(1)的实现电路中的四个反相加法器,四个反相积分器,四个反相器型号相同,均选择为LM741运算放大器。四个模拟乘法器均选择为AD633乘法器,AD633的输出比例系数为1,电源供电电压为。电路中的电阻参数选择为:

,,,,,,,,,,,。

电容值为:。

在实现电路中,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入为x,-y和-yz,输出为x;所述第二通道电路的输入为-x,y,xz和-w,输出为y;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输入为z和-xy,输出为z;所述第四通道电路的输入为-w和yz,输出为w。四组电路实现所述数学模型构建的四阶自治超混沌系统,所述硬件实现电路的结构简单,便于集成。

所述超混沌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图如图2所示:Lyapunov指数分别为 0.458472, 0.205068, -0.024474,-32.279369,即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所描述数学模型(1)为超混沌系统。

图3、图5、图7、图9分别为所述超混沌系统在二维相平面x-y,y-z,z-w,x-w上的计算机模拟图形。图4、图6、图8、图10分别为所述超混沌系统在二维相平面x-y,y-z,z-w, x-w上的电路仿真图形。其中,图4、图6、图10纵轴和横轴坐标均为500mv/div,图8的纵轴坐标为500mv/div,横轴坐标为200mv/div。相比较所述超混沌系统计算机模拟图形与电路仿真图形,两者图形一致,说明由本发明电路产生的超混沌吸引子满足要求。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4323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26 C N 1 0 2 8 4 3 2 3 0 A *CN102843230A* (21)申请号 201210341777.5 (22)申请日 2012.09.17 H04L 9/00(2006.01) (71)申请人郑州轻工业学院 地址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5号 (72)发明人邓玮 方洁 吴艳敏 张宝平 方娜 高卫民 (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41109 代理人张绍琳 董晓慧 (54) 发明名称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四维。

2、自治超混沌系 统数学模型,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其中是系统状 态变量,为系统参数。与现有的混沌技 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该模型具有 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是一个超混沌系统,具 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该实现电路结构简单,便于 集成,对混沌系统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 中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9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9 页 1/2页 2 1.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

3、参数。 2.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电 路、第三通道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模 拟乘法器A3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U5 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在 所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U3 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在 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U2 的输出端。

4、和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在 所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U6 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在 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 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 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 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加法。

5、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 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 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 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 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 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 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 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一反相器U3。

6、的输出端和 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 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 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 R11的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 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正向输入端 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阻 R12,第二反相加。

7、 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 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 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三电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230 A 2/2页 3 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 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相器U6的正向输入 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反相器U6 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

8、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 输入端。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 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 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 相接,第十六电阻R16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十七电阻R17的 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 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 过第十九电阻R19。

9、与第三反相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 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 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 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 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 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 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U1。

10、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 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 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 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 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 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 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

11、阻R22,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 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 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 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七电阻R27。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230 A 1/6页 4 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实现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保密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电路实现 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混沌是某些确定性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的运动,是普遍存在 的混乱无序、类。

12、随机、难以预测而又有一定规则的现象。由于混沌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类噪声、非周期性、连续宽带频谱和隐蔽性强等特点,使得混沌系统在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混沌理论与其他应用学科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综合发展,特别是其在保密通信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混沌学得到了空前发 展。混沌系统的形成,混沌的判定,混沌特征的分析,混沌的控制与应用已成为非线性领域 和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0003 开发新的混沌系统,并研究其动力学特性,可以挖掘混沌信号产生的本质,拓展混 沌研究的范围,使混沌系统更好地应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Lyapunov指数是衡量系统混沌 行为复。

13、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低维混沌系统在理论上和实验上进行 了大量研究。但是低维混沌系统只有一个正的Lyapunov指数,其产生的混沌信号在保密通 信中易被辨识,抗破译性能不够理想。随着攻击技术的提高,基于低维混沌系统的混沌保密 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性需要。超混沌系统是一种更符合自然现象和自然 规律的非线性系统,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的Lyapunov指数,因此具有比低维混沌系统 更复杂的混沌动力学行为。将超混沌系统应用于保密通信中,保密性更强,可以大大提高抗 破译能力。因此,设计新的超混沌系统并分析其动力学行为将为混沌系统在保密通信等领 域中的应用开拓新的研究基础。

14、和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两个正Lyapunov指数的四阶超混沌系统,并提供 该系统的实现电路,该系统能够产生丰富的力学行为,该电路实现简单,易于集成。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是 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 0006 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电路、第三通道 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模拟乘法器A3 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 说 明 书CN 10。

15、2843230 A 2/6页 5 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一反 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 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 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 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在所述第三反 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 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

16、在第四反相加 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 0007 所述第一通道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 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 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 加法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 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 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

17、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 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 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 R7,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 输入端。 0008 所述第二通道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 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 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

18、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 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 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 阻 R12,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 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 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 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通过第。

19、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 相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 R15,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 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0009 所述第三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 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 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十六电阻R16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 相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

20、输 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 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三反相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 说 明 书CN 102843230 A 3/6页 6 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 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 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 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 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A4。

21、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0010 所述第四通道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 U1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 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 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 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输出端通过第 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 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U1。

22、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 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 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 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 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 二十七电阻R27。 0011 与现有的混沌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该模型具有两个正的 Lyapunov指数,是一个超混沌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该实现电路结构简单,便于集 成,对混沌系。

23、统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中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实现电路。 0013 图2是本发明的Lyapunov指数图。 0014 图3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y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0015 图4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y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0016 图5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y-z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0017 图6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y-z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0018 图7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z-w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0019 图8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z-w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0020 。

24、图9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w平面上相图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0021 图10是本发明的超混沌吸引子在x-w平面上相图的电路仿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如图1所示,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数学模型,是按照下述方程构建的: (1) 说 明 书CN 102843230 A 4/6页 7 其中是系统状态变量,为系统参数。当参数 a=27,b=1.5,c=5,d=43,r=0.5时,系统出现超混沌行为。所述数学模型中,电路的时间响 应频率可以通过按相同比例调节第一、第二、第三电容的电容值得以实现。所述数学模型 的 Lyapunov指数分别为 0.458472, 0.205068, -0.024。

25、474,-32.279369,即具有两个正的 Lyapunov指数。 0023 使用本模型的时候,输入,求出其导数,之后利用MATLAB软件可计算出 Lyapunov指数。 0024 考虑到状态变量处于一个较大的动力学变化范围,超出了合理的电压提供范 围,可以通过变量转换来解决。一个适当的转换可以表示为:, ,。在这个尺度变换下,原系统可转化为式(2) : (2) 系统(2)中的状态变量具有类似的动力学变化范围,并且没有超出典型的电压提供极 限,容易用电路实现。 0025 如图1所示,一种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实现电路, 包括第一通道电路、第二通道 电路、第三通道电路和第四通道电路,还包括第一模拟。

26、乘法器A1、第二模拟乘法器A2、第三 模拟乘法器A3和第一模拟乘法器A4,第四模拟乘法器A1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一模拟乘法器A1的另一端并接 在所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器 U3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二模拟乘法器A2的另一端并接 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一端分别接受第一反相积分器 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三模拟乘法器A3的另一端并接 在所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一端。

27、分别接受第二反相器 U6的输出端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的两路输入信号,第四模拟乘法器A4的另一端并接 在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 0026 所述第一通道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加法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 R3,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接收三路输入信号,第一电阻 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反相 加法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 电阻R4,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反相输 入端相接,第一反相积分器U2。

2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八电阻R8,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与第三乘法器A3的输入端相接, 第一反相积分器U2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反相器U3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一 反相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七电阻 R7,第一反相器U3的输出端和第一电阻R1、第二乘法器A2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馈到 说 明 书CN 102843230 A 5/6页 8 输入端。 0027 所述第二通道电路包括第二反相加法器U4、第二反相。

29、积分器U5、第二反相器U6、 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 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分别接收四路输入信号,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 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在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反相加法 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二电 阻 R12,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反相积分器 U5的反相输 入端相接,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 端之间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反相积分器。

30、U5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加法器U1的反相输入 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与第一乘法器A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 反相积分器U5的输出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反相器U6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二反 相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十五电阻 R15,第二反相器U6的输出端还和第九电阻R9、第三乘法器A3、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 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0028 所述第三通道电路包括第三反相加法器U7、第三反相积分器U8、第三反相器U9、 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分别和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 以及第一乘法。

31、器A1的输入端相接,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十七 电阻R17的一端和第三乘法器A3的输出端相接,另一端和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反相输入 端相接,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 之间并接有第十八电阻 R18,第三反相加法器U7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三反相 积分器 U8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积分器U8 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三反相积分器U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 电阻R20与第三反相器U9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三反相器U9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三反相 器U9的输出端和反。

32、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三反相器U9的输出端分别和 第十六电阻R16、第一乘法器A1、第二乘法器A2、第四乘法器A4的一端相接,将输出信号反 馈到输入端。 0029 所述第四通道电路包括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第四反相器 U12、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一端分 别接收两路输入信号,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 R23的另一端并接在第四反相加法 器U10的反相输入端,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加法器 U10的输出 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二十四电阻R24,所述第四反相加法器U。

33、10的输出端通过第 二十五电阻R25与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反相输入端相接,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正向输 入端接地,第四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四电容C4,第四反相 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四反相加法器U10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 反相积分器U1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相加法器U4的反相输入端并接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四 反相积分器 U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四反相器U12的反相输入端相接,该 第四反相器U1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第四反相器U12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并接有第 二十七电阻R27。 0030 本发明的实现电路由第一、第二、第三、。

34、第四通道电路和四个模拟乘法器组成。第 说 明 书CN 102843230 A 6/6页 9 一、第二、第三、第四通道电路分别实现数学模型的四个函数。4个模拟乘法器用于实现数学 模型中的四个二次乘积项。 0031 本发明中,所述四个通道电路包括四个反相加法器,四个反相积分器,四个反相器 及二十七个电阻和四个电容。四个模拟乘法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一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作为一路输入信 号,该输出信号分别作为所述第一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二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 信号。所述第一通道电路中,第一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二通道电路中的。

35、一路 输入信号和第三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二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所述 第二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三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以及第四模拟乘法器的 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二通道电路中,第二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一通道电路 中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一模拟乘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 作为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一模拟乘法器、第二模拟乘法器、第四模拟乘 法器的一路输入信号。所述第四通道电路中,第四反相积分器的输出信号分别作为第二通 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和第四通道电路中的一路输入信号。 0032 数学模型(1)的实现电路中的四个反相加法器,四个反。

36、相积分器,四个反相器型号 相同,均选择为LM741运算放大器。四个模拟乘法器均选择为AD633乘法器,AD633的输出 比例系数为1,电源供电电压为。电路中的电阻参数选择为: , , , 。 0033 电容值为:。 0034 在实现电路中,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入为x,-y和-yz,输出为x;所述第二通道电路 的输入为-x,y,xz和-w,输出为y;所述第三通道电路的输入为z和-xy,输出为z;所述第 四通道电路的输入为-w和yz,输出为w。四组电路实现所述数学模型构建的四阶自治超混 沌系统,所述硬件实现电路的结构简单,便于集成。 0035 所述超混沌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图如图2所示:Lya。

37、punov指数分别为 0.458472, 0.205068, -0.024474,-32.279369,即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所描述数 学模型(1)为超混沌系统。 0036 图3、图5、图7、图9分别为所述超混沌系统在二维相平面x-y,y-z,z-w,x-w上的 计算机模拟图形。图4、图6、图8、图10分别为所述超混沌系统在二维相平面x-y,y-z,z-w, x-w上的电路仿真图形。其中,图4、图6、图10纵轴和横轴坐标均为500mv/div,图8的纵 轴坐标为500mv/div,横轴坐标为200mv/div。相比较所述超混沌系统计算机模拟图形与电 路仿真图形,两者图形一致,说明。

38、由本发明电路产生的超混沌吸引子满足要求。 说 明 书CN 102843230 A 1/9页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0 2/9页 1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1 3/9页 12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2 4/9页 13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3 5/9页 14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4 6/9页 15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5 7/9页 16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6 8/9页 17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7 9/9页 18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230 A 1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