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331810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95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47225.0

申请日:

2011.11.07

公开号:

CN102843408A

公开日:

2012.12.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4L 29/08申请公布日:20121226|||公开

IPC分类号:

H04L29/08; G06Q10/00(2012.01)I

主分类号:

H04L29/08

申请人:

李宗诚

发明人:

李宗诚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里河小区178幢3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系统的IDK/ICT计算技术基础,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权利要求书

1.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IDK / ICT 计算技术基础,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A、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天地计算 ( Heaven-Earth Computing, )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以智能集成化为关键,建立在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B、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体化;C、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可应用如下: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信息网络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内部分散竞争配置过程,这使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D、在基于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和全息组织协同学的博弈组织协同学范式中,博弈组织动力学体系应当由互联网组织构形 、系统局势向量(其中 [SS] 表示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和趋向参数(其中趋向参数表示为T 维趋向空间的诸元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当通过Langevin 方程来讨论它们的耦合时,必须将变量看作             ( 1. 15. 181 )现在,动力学变量的整个空间不仅包含系统局势向量和趋向参数,而且包含互联网组织构形变量;E、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了博弈组织协同学体系基本模型框架;概率分布的主方程是描写含有涨落的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 1. 15. 178 ) 的一般方程;引入全球网络群组构形在时刻t处于状态或的概率                                               ( 1. 15. 183 )它满足归一化条件:,在此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非负整数,即在0 ≤ < ∞,而条件概率是在时间和,找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的概率;通过“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 μ]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y ”和“配置局势矢量z ”,给出如下形式可称为完备因子协同学主导方程的主方程体系: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1. 15. 192 a )其中,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m = 11, 12, ···, 18        ( 1. 15. 192 b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c1)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c2)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d1)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d2)其中,, ;, ;,;,;,;,;, ;, ;上述方程组 ( 1. 15. 192 a ) 和 ( 1. 15. 192 b ) - ( 1. 15. 192 d ) 可称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主导方程体系,其中,方程组 ( 1. 15. 192 a ) 可看作是具有随机微分方程组形式的主方程。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K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K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8.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9.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K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10.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说明书

互联网IDK / ICT 计算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全称为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系统计算设计基础,简记作IDK / ICT 计算设计基础。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 提供计算技术基础。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具有原始创新性。 

本项发明属于互联网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的计算技术领域,涉及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 计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面向全球互联网、进而面向全球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的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的计算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本项发明以技术集群DCN / IIL ( VCSE ) 的第061 项和第062 项发明为基础,涉及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是进一步推动有线网、通信网、互联网这三大网络融合的计算技术基础。 

本发明人面向价值链而提出的称作“天地”计算的技术体系,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体化。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要真正拥有自由的智能化生活、数字家庭和网络经济,就需要通过本项发明,依赖基于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合而形成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第三代互联网是超越宽带和无线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综合体系,以及为了迎接这个可以预见的综合体系我们需要在未来几年内遵循或打破的网络规则。本项发明正是新一代互联网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因此,可以把网格看作是一台高性能的网络计算机,它比普通网络机带宽更宽、计算速度更快、更加智能化、更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开放式网格服务结构OGSA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 是最有影响力的网格体系结构,它将网格技术的应用从科学领域转入商业领域。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是通向可按需创建的逻辑和虚拟网络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它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可用的计算和存储容量来支持关键任务应用程序。人们在互联网领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blog、Vlog、Podcast、Wiki、Socail NetWork Software、RSS、P2P、IM、VOIP等等,并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新网站,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式服务,都希望自己能够为互联网发现并创造新的价值。目前主要的Web2.0技术包括:Blog(网络日志)、TrackBack(反向引用)、RSS(聚合内容)、Wiki(超文本系统写作工具)、SocialBookmark(社会化书签)、网摘(网页书签)、SNS(社交网络)、P2P(伙伴对伙伴)、IM,等。NuWeb(Net User's Web)正在逐步成为Web3.0的一个理想的计划项目,这是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分散式网络信息分享平台。对于在云计算中运行的应用程序,IT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应用程序的每个例程,使用逻辑网络控制每个用户对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访问。VXLAN将能够通过扩展,提供数百万个逻辑网络,以满足在云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需求,高效利用网络资源。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互联网用户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互联网用户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发明内容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框架。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天地计算 ( Heaven-Earth Computing,)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以智能集成化为关键,建立在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 

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体化。   

互联网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作为新智慧系统过程,基于两极汇通分析的互联网智能集成总是以复杂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复杂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对于某个特定组织而言,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其组织结构是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所要建设的互联网群体智能集成系统也应当与它们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上面定义的智能集成网络图G B 在形式上与组织及其要完成的某种任务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概念模型是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简单抽象,是一种定性分析模型,它对问题的分析程度最广;数学模型是一种定量互联网智能集成模型,它的综合化程度最高,能够深刻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但广度不够;结构模型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一种形式化划分,它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集成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对于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理解,既要有一定深度又要有一定广度。这就需要综合运用上述三类模型。如果只限于概念化的定性分析,没有定量集成的支持,互联网智能集成分析的深度将是不够的。反之,单纯追求数学模型的定量结果,忽视概念化的定性结果,互联网智能集成分析将缺乏广度,甚至脱离实际。因此,对于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求解必须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求解结合起来。 

将神经网络模型方法用于对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事物的综合分析时,一方面我们可利用其映射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其泛化能力,即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带噪声的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样本的训练之后,网络可以抽取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样本所隐含的特征关系,并对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内插和外推以推断其属性。 

对于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效应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可建立在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在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效应等级评价方面,首先需要根据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的历史上每个类别(如A、B、C、D等)的若干样本,从已知的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数据中发现规律,从而总结出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分类的规则,建立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判别模型,用于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新样本的判别。常用的模型有多元判别分析法(MDA)、Logit 模型、分类树法等。 

对于互联网资源配置大系统的内部分散竞争组织而言,智能一体化是及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ICC体系CS / IDK ( GII )。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可应用如下: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信息网络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内部分散竞争配置过程。这使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   

在基于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和全息组织协同学的博弈组织协同学范式中,博弈组织动力学体系应当由互联网组织构形 、系统局势向量(其中 [SS] 表示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和趋向参数(其中趋向参数表示为T 维趋向空间的诸元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当通过Langevin 方程来讨论它们的耦合时,必须将变量看作

             ( 1. 15. 181 )

现在,动力学变量的整个空间不仅包含系统局势向量和趋向参数,而且包含互联网组织构形变量。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 IDK ] / ICT ) 的博弈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图中, 

价值链-互联网对接的广义均衡约束条件为

                             ( 1. 15. 182 )

式中,

    在广义均衡约束条件,对冲均衡国民收入为

概率分布的主方程是描写含有涨落的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 1. 15. 178 ) 的一般方程。引入全球网络群组构形在时刻t处于状态或的概率

                                               ( 1. 15. 183 )

它满足归一化条件:,在此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非负整数,即在0 ≤ < ∞。而条件概率是在时间和,找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的概率。

假定现代初始群组构形为,即是初始分布为(其中是克龙尼克符号)时全球网络群组构形的概率分布。对于Markov过程,条件概率与时刻t以前n 0 的运动无关。当群组构形或以及或是负数时,则。 

当从任意的群组构形开始时,在时刻会到达全球网络群组构形,则 

                            ( 1. 15. 184 )

成立,其中在上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整数,在此。

在这里,条件概率是由所有在时刻具有概率的全球网络群组构形k转移而产生的,它应遵从 

                             ( 1. 15. 185 )

此式确定概率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假定条件概率在时与无穷小量τ成正比: 

               ( 1. 15. 186 )

k = 0时,由 ( 1. 15. 184 ) 和 ( 1. 15. 186 ) 得到

                           ( 1. 15. 187 )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群组构形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的转移概率。

引入变量: 

                 ,                   ( 1. 15. 188 )

因此,≤ x [ μ] ≤ + 1 。引入对应的概率分布函数:

                                    ( 1. 15. 189 )

并满足归一化条件:

                    ( 1. 15. 190 )

进一步地,给出如下一组可作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状态变量的变量:

y 1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状态变量(合理状态变量或非合理状态变量);

y 2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状态变量;

y 3 = Y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响应变量(合理响应变量或非合理响应变量);

y 4 = Y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响应变量;

y 5 = M dF 为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

y 6 = M dC 为资源荷载;

y 7 = M d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

y 8 = M d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消耗;

y 9 = M dEF 为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

y 10 = M dEC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

y 11 = M dE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

y 12 = M dE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消耗;

y 13 = W SEΓ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合作资源量;

y 14 = W SE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竞争资源量;

y 15 = M SEΛ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集中交流量;

y 16 = M SEV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分散交流量;

y 17 = W SΓ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合作资源量;

y 18 = W SL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竞争资源量;

y 19 = M SΛ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集中交流量;

y 20 = M S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分散交流量。

再进而引入S维的资源配置空间Ω,于是可用配置局势矢量 

,               ( 1. 15. 191 )

描写配置局势,其中:

z 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复杂性;

z 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适应性、

z 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有序性;

z 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资源结点数,

z 5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投入要素种类数,

z 6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可靠性,

z 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类型数,

z 8 = 各国互联网体系的平均价格水平,

z 9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

z 10 = 产业部门的消费,

z 11 = 产业部门的净出口,

z 1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组织效率,

z 1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复制效率,

z 1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维护效率。

现给出一种变量以便将“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 μ]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和“配置局势矢量”统一排列起来: 

u 1 = x [ 1 ]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2 = x [ 2 ]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3 = x [ 3 ]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4 = x [ 4 ]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5 = x [ 5 ]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6 = x [ 6 ]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7 = x [ 7 ]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8 = x [ 8 ]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9 = x [ 9 ]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0 = x [ 10 ]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1 = x [ 11 ]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2 = x [ 12]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3 = x [ 13]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4 = x [ 14]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5 = x [ 15]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6 = x [ 16]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7 = y 1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状态变量(合理状态变量或非合理状态变量),

u 18 = y 2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状态变量,

u 19 = y 3 = Y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响应变量(合理响应变量或非合理响应变量),

u 20 = y 4 = Y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响应变量,

u 21 = y 5 = M dF 为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

u 22 = y 6 = M dC 为资源荷载,

u 23 = y 7 = M d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

u 24 = y 8 = M d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消耗,

u 25 = y 9 = M dEF 为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

u 26 = y 10 = M dEC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

u 27 = y 11 = M dE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

u 28 = y 12 = M dE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消耗,

u 29 = y 13 = W SEΓ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合作资源量,

u 30 = y 14 = W SE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竞争资源量,

u 31 = y 15 = M SEΛ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集中交流量,

u 32 = y 16 = M SEV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分散交流量,

u 33 = y 17 = W SΓ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合作资源量,

u 34 = y 18 = W SL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竞争资源量,

u 35 = y 19 = M SΛ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集中交流量,

u 36 = y 20 = M S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分散交流量,

u 37 = z 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复杂性,

u 38 = z 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适应性,

u 39 = z 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有序性,

u 40 = z 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资源结点数,

u 41 = z 5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投入要素种类数,

u 42 = z 6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可靠性,

u 43 = z 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类型数,

u 44 = z 8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价格总水平,

u 45 = z 9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

u 46 = z 10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消费,

u 47 = z 1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净出口,

u 48 = z 1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组织效率,

u 49 = z 1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监管效率,

u 50 = z 1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维护效率;

以及

u 51 = z 15 = 全球ICT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u 52 = z 16 = 全球ICT产业的人均国民收入,

u 52 = z 1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u 53 = z 18 = 全球总人口,

u 54 = z 19 = 全球信息化总水平,u 55 = z 20 =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教育总水平,

u 56 = z 21 = 全球ICT科研经费,u 57 = z 22 = 全球ICT教育支出,

u 58 = z 23 = 全球各国政府对ICT的支出,u 59 = z 24 = 全球ICT产业的总就业量,

u 60 = z 25 = 全球ICT产业的失业率,u 61 = z 26 = 全球互联网安全费用开支,

u 62 = z 27 = 汇率,u 63 = z 28 = 全球电子货币发行总量,

u 64 = z 29 = 全球电子货币需求总量,u 65 = z 30 = 股票网上日均成交量,

u 66 = z 31 = 全球互联网增长率,u 67 = z 32 = 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率,

u 68 = z 30 = 互联网生态总水平,u 69 = z 31 = 互联网开放度,u 70 = z 32 = 自由平均指数。

    通过“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 μ]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y”和“配置局势矢量z”,给出如下形式可称为完备因子协同学主导方程的主方程体系: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1. 15. 192 )

其中,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1. 15. 192 b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c1)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c2)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d1)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d2)

其中,

, ;

, ;

,;

,;

,;

,;

, ;

, 。

上述方程组 ( 1. 15. 192 ) 和 ( 1. 15. 192 ) - ( 1. 15. 192 ) 可称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主导方程体系,其中,方程组 ( 1. 15. 192 ) 可看作是具有随机微分方程组形式的主方程。 

  

(1)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公有公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A1)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2)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3)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4)在同一国民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同时,还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4)在不同国民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外部集中合作规划假设——ECC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ECC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在某种规划中只有一个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ICT厂商,其提供该规划中的全部信息产品; 

ECC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对信息产品指标的影响力很大,是指标的制定者;

ECC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可以按照数量最大化原则对指标进行调整。

同时,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内部完全竞争(内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I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I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I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I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I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纵向比较优势”EL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横向比较优势”ET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则有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3. 6. 1)

在此,为本章6. 5节定义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3. 6. 6 a )

外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6 )

外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6 )

内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6 )

内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6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3. 6. 6 )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3. 6. 6 )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3. 6. 6 )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3. 6. 6 )

上述方程组 ( 3. 6. 1 ) 及 ( 3. 6. 6 ) -( 3. 6. 6 ) 可称为描述属于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外部公有公营 / 内部私有私营互联网组织模式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方程体系。

  

(2)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公有私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4)在不同国民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外部完全垄断(外部集中竞争)市场假设——EC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EC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在某种市场中只有一个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ICT厂商,其提供该市场中的全部信息产品; 

EC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很大,是价格的制定者;

EC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价格进行调整。

同时,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内部完全竞争(内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I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I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I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I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I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纵向比较优势”EL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横向比较优势”ET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则有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3. 6. 1)

在此,为本章6. 5节定义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3. 6. 15 a )

外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15 )

外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15 )

内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15 )

内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15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3. 6. 15 )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3. 6. 15 )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3. 6. 15 )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3. 6. 15 )

上述方程组 ( 3. 6. 1 ) 及 ( 3. 6. 15 ) -( 3. 6. 15 ) 可称为描述属于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外部公有私营 / 内部私有私营互联网组织模式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方程体系。

  

(3)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公有民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C1)在公共信息产品互联网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共同配置。

(C2)在公共IT 企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共同配置。 

(C3)在公共ICT行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公共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共同配置。 

(C4)在国民公共互联网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国民公共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在国民公共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共同配置。同时,还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4)在不同国民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外部集中协调网络假设——ECH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ECH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只有一个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ICT厂商,其提供该网络中的全部信息产品; 

ECH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很大,是价格的制定者;

ECH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该ICT厂商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价格进行调整。

同时,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内部完全竞争(内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I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I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I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I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I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纵向比较优势”EL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行政权力资本 [ A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横向比较优势”ETCS [ BD / A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行政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配额指标强度),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本。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则有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3. 6. 1)

在此,为本章6. 5节定义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3. 6. 24 a )

外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μ为任意微小的量)        ( 3. 6. 24 )

外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24 )

内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24 )

内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24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3. 6. 24 )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3. 6. 24 )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3. 6. 24 )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3. 6. 24 )

上述方程组 ( 3. 6. 1 ) 及 ( 3. 6. 24 ) -( 3. 6. 24 ) 可称为描述属于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外部公有民营 / 内部私有私营互联网组织模式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方程体系。

  

(4)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私有公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A1)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2)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3)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A4)在同一国民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同时,还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4)在不同国民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外部分散合作规划假设——EDC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EDC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信息产品指标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指标的接受者; 

EDC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各ICT厂商生产的信息产品相互具有互补性关系;

EDC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资源(生产要素)在规划体系中自由流动; 

EDC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信息产品分配的信息(知识)完备。

同时,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内部完全竞争(内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I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I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I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I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I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在预算权力资本 [ B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纵向比较优势”ELCS [ BD / B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预算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市场价格),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预算权力资本。

在预算权力资本 [ B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横向比较优势”ETCS [ BD / B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预算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市场价格),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预算权力资本。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则有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3. 6. 1)

在此,为本章6. 5节定义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3. 6. 33 a )

外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33 )

外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33 )

内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33 )

内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33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3. 6. 33 )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3. 6. 33 )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3. 6. 33 )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3. 6. 33 )

上述方程组 ( 3. 6. 1 ) 及 ( 3. 6. 33 ) -( 3. 6. 33 ) 可称为描述属于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外部私有公营 / 内部私有私营互联网组织模式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方程体系。

  

(5)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私有私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B4)在不同国民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外部完全竞争(外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E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E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E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E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体系中自由流动; 

E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外部,与本互联网体系有关的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同时,我们可建立元系统科学范式范式的内部完全竞争(内部分散竞争)市场假设——IDK假设。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IDK1、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IDK2、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各ICT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IDK3、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IDK4、在某一互联网体系内部,互联网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在预算权力资本 [ B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纵向比较优势”ELCS [ BD / B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预算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市场价格),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预算权力资本。

在预算权力资本 [ BK ] 推进或制约下基于互联网外部专业化 [ ES / VC ] 基本动力而形成的“外生横向比较优势”ETCS [ BD / BK ] : 

其中,为第i 种资源在预算权力资本控制下的配置强度(市场价格),为互联网行为人对第i 种资源的配置数量,为互联网行为人所拥有的预算权力资本。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则有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3. 6. 1)

在此,为本章6. 5节定义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 11, 12, ···, 18             ( 3. 6. 42 a )

外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42 )

外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42 )

内部动力制约条件   ( 即)             ( 3. 6. 42 )

内部协同制约条件   ( 即)             ( 3. 6. 42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3. 6. 42 )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3. 6. 42 )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3. 6. 42 )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3. 6. 42 )

上述方程组 ( 3. 6. 1 ) 及 ( 3. 6. 42 ) -( 3. 6. 42 ) 可称为描述属于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的外部私有私营 / 内部私有私营互联网组织模式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方程体系。

  

4、附图说明   

图1是互联网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流程图。

互联网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2 所示。作为新智慧系统过程,基于两极汇通分析的互联网智能集成总是以复杂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复杂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对于某个特定组织而言,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其组织结构是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所要建设的互联网群体智能集成系统也应当与它们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上面定义的智能集成网络图G B 在形式上与组织及其要完成的某种任务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图2是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 的IDK 组织结构图。

对于互联网资源配置大系统的内部分散竞争组织而言,智能一体化是及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ICC体系CS / IDK ( GII )。

图3是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的博弈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图。 

全息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图中,

     / 形成系统动力关系;

     / 形成系统效应关系;

 / 形成生态动力关系;

 / 形成生态效应关系;

 形成协同组织结构类型。

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各种配置组织利用各种配置方式和各种资源要素来“驱动”系统局势向量以形成运动。 

  

5、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建立了一系列用于统一描述、分析、解释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体系(可称之为“天地”计算体系)及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的资源配置动力学RDD模型、网络配置动力学NDD模型、智能集成协同学IIS模型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HOS模型和博弈组织协同学GOS模型。 

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化技术之后,基于600项最新技术发明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给人类带来智能一体化技术(IIT)和全息协同组织技术(HST)。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群,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它是通过信息网络(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层级I 、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转向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层级II 、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从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转向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群,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它是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体系。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狭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资源。“天地”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时付费。这种特性就如同我们使用水电一样使用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

广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信息网络内外部的技术和软件、汇通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天地计算”图书版本也很多,都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天地计算的特性与功用。 

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必定是全息协同式的(HSO,)。它既不是集中式的,也不是分布式的。它不仅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而且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而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的结果。 

进而言之,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计算技术的全面改进和发展,或者说是统计技术体系、会计技术体系、计量技术体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在实体活动领域的全面实现。天地计算一方面是虚拟化 ( Virtualization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效用计算 ( Utility Computing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实体化 ( Substantiation ) 、计量科学技术、会计原理及技术、核算体系、资源配置动力分析、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I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平台即服务)、S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 

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天地计算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天地”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天地”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在应用天地计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天地存储来作为其辅助,比如,将中国的Win Stor云端存储改造成为天地存储,其以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工具为导向,提供强大的数据安全功能,使天地计算进入市场。所谓天地存储,就是以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为基础,跨域 / 路由来实现数据无所不在,无需下载、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实现天地计算架构。   

最简单的天地计算技术在信息网络内外部服务中已经初露头角,例如搜索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实现简单的物流配送。未来如手机、GPS等移动装置都可以透过全新的天地计算技术,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服务。   

进一步的天地计算不仅只做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未来如分析DNA结构、基因图谱定序、解析癌症细胞等,都可以透过这项技术轻易达成。    

在信息服务业里面,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信息网络服务,包括电信的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网络电视的服务。第二块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包括软件的服务、外包的服务。还有一个是信息内容的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整个信息服务的大的门类和产业的状态。但我们不宜看到,门类之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变迁,出现了融合的特征,出现了新的产业特征和特点,这是信息服务业大环境里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很典型的是IMS服务。还有一个新的特征是Sashup技术,可以把两个网的能力和用户的数据很好地聚合起来。

伴随新技术的组织转型是必然的,而这种转型是组织内部网络和社会反应多因索的合力结果。对企业来说,采用新技术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原因,改变组织结构需要时间,所有员工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的训练。实际上比引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们使用技术,许多案例表明,现存组织内部的激励设计与新技术对组织的再造活动是有冲突的,表现在处于组织不同层面的人激励是不一样的,其次,组织各部分间的激励也有差异。计算机和网络化系统设计应被看作是技术和组织运作的相关集合,使用新技术是一种社会技术建构而不是简单的安装和使用。 

本发明人相信,在天地计算时代,人们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Docs / HSO 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上司,他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总的来说,天地计算可以看作是计算机计算及信息网络计算与实体运行系统的计量、会计及核算相结合的完备业务流程技术。通过天地计算,我们有可能将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进而用信息网络内外部专门设计的各种中间件软件,将分散在各地的实体活动领域的计量、会计和核算体系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包括Web界面在内的各种人机界面接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用户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天地计算技术体系能大大提高信息网络内外部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信息网络内外部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信息网络内外部实用化要求。 

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目标,在于根据智能集成组织一自组织大协同总体的性能要求,以及智能集成主体实施协同总体的具体社会经济一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总体中人员位置并初步确定主体任务要求,保证从总体上构建一个综合效益优化的智能集成大协同系统框架,并为主体一作用对象关系的详细设计打下基础。 

   “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分配,是整个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基础。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作用对象的功能分配通过功能这一纽带使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和作用对象三方面结合起来,并形成了智能集成协同总体中的要素(分系统)功能分配关系,确定了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界面、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界面的具体位置。一个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界面形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功能特征;二是该总体所处的自然生态一社会生态环境。在众多可能的智能集成功能界面形式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更适合于某一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实际情况,能够保证系统满足性能要求、满足实施环境的要求。 

仿真运行是复杂智能集成总体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验证环节。仿真的目的在于检验系统配置方案是否满足设计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依据仿真结果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不过,作为智能集成系统的主导因素,主体的结构和行为都很复杂,且有诸多不确定性,仿真及其建模对此尚感难办。在实际建立智能集成主体行为的仿真模型时,可根据系统仿真运行的要求对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做很多简化,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对系统仿真有意义的行为特征上,如主体完成一定任务的可靠性、运作效率、最长作用时间等,对影响因素也主要选择对提高模型适用性有帮助以及对行为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建模的方法上我们应遵循多学科知识综合原则,一方面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另一方面落实到某种具体的数学工具上。 

在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工程的总体战略指引下,我们不再单独强调软件、硬件甚至系统平台,而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而以价值链为中心,开放封闭技术构架,调整经营理念,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甚至是昔日的竞争对手,以期向客户提供强大的IT基础设施、降低客户的采购成本、加快客户的电子商务系统部署、提高客户进入市场时间、有效支持客户目前和潜在的业务需求、满足客户应用的个性化和端到端需求。通过投资、外包、咨询、VAR来寻求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带动互联网服务产业的发展。 

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封闭混乱的技术体系是第一个要面临的解决的问题,这恰恰是建立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汇通网络的最大技术障碍。基于云计算变革的天地计算革命,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基础,将物流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知识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集约、具有生命(或生态)自组织性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大系统。 

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IDK/ICT计算技术基础.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4340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26 C N 1 0 2 8 4 3 4 0 8 A *CN102843408A* (21)申请号 201110347225.0 (22)申请日 2011.11.07 H04L 29/08(2006.01) G06Q 10/00(2012.01) (71)申请人李宗诚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里河小区178幢 301室 (72)发明人李宗诚 (54) 发明名称 互联网IDK / ICT 计算技术基础 (57) 摘要 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系统的IDK/ICT计算技 术基础,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

2、和科 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 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 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 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 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 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 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 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25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25 页 附图 3 页 1/3页 2 1.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IDK / ICT 计算技术基础,是。

3、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 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 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 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 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 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天地计算 ( Heaven-Earth Computing, )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以智能集成化为关键,建立在全新的逻辑基础、。

4、数学 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 B、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 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 体化; C、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天地 计算的基本原理可应用如下:以全球价值。

5、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 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信息网络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 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内 部分散竞争配置过程,这使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 D、在基于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和全息组织协同学的博弈组织 协同学范式中,博弈组织动力学体系应当由互联网组织构形 、系 统局势向量(其中 SS 表示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和趋向参数 (其中趋向参数表示为T 维趋向空间的诸元素)的相互作 用构成;当通过Lang。

6、evin 方程来讨论它们的耦合时,必须将变量看作 ( 1. 15. 181 ) 现在,动力学变量的整个空间不仅包含系统局势向量和趋向参数,而且 包含互联网组织构形变量; E、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根 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了博弈组织协同学体系基本模型框架;概率分布的 主方程是描写含有涨落的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 1. 15. 178 ) 的一般方程;引入全球网络 群组构形在时刻t处于状态或的概率 ( 1. 15. 183 ) 它满足归一化条件:,在此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非负整数, 即在0 ,而条件概率是在时间和, 权 利 。

7、要 求 书CN 102843408 A 2/3页 3 找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的概率;通过“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y ”和“配置 局势矢量z ”,给出如下形式可称为完备因子协同学主导方程的主方程体系: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1. 15. 192 a ) 其中,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m = 11, 12, , 18( 1. 15. 192 b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c1)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c2)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d1)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d。

8、2) 其中, , ; , ; ,; ,; ,; ,; , ; , ; 上述方程组 ( 1. 15. 192 a ) 和 ( 1. 15. 192 b ) - ( 1. 15. 192 d ) 可称为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主导方程体系,其中,方程组 ( 1. 15. 192 a ) 可 看作是具有随机微分方程组形式的主方程。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408 A 3/3页 4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K / IDK型配置。

9、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C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K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D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

10、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8.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C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9.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K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10.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EMH / IDK型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首先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模型及其设计框架。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408 A 1/25页 5 。

11、互联网 IDK / ICT 计算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0001 本项发明全称为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系统计算设计基础,简记作IDK / ICT 计算设计基础。 0002 0003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IIL ( VCSE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 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 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 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 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

12、 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 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 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 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 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 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 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

13、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 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 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0004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 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提供计算技术基础。 0005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具有原始创新性。 0006 本项发明属于互联网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的计算技术领域,涉及互联网内部分 散竞争类型的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计算技术的开发和应。

14、用,是面向全球 互联网、进而面向全球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的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的计算技术基础,是将 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 系)的关键。 0007 本项发明以技术集群DCN / IIL ( VCSE ) 的第061 项和第062 项发明为基础, 涉及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是进一步推动有线网、通信网、互 联网这三大网络融合的计算技术基础。 0008 本发明人面向价值链而提出的称作“天地”计算的技术体系,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 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

15、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 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 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体化。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2/25页 6 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 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

16、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 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0009 要真正拥有自由的智能化生活、数字家庭和网络经济,就需要通过本项发明,依赖 基于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合而形成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第三代互联网是 超越宽带和无线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综合体系,以及为了迎 接这个可以预见的综合体系我们需要在未来几年内遵循或。

17、打破的网络规则。本项发明正是 新一代互联网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0010 背景技术 0011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 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 资源等。因此,可以把网格看作是一台高性能的网络计算机,它比普通网络机带宽更宽、计 算速度更快、更加智能化、更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开放式网格服务结构OGSA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 是最有影响力的网格体系结构,它将网格技术的应用从 科学领域转入商业领域。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是通向可按需创建的。

18、逻辑和虚拟网 络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它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可用的计算和存储容量来支持关键任务应用 程序。人们在互联网领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blog、Vlog、Podcast、Wiki、Socail NetWork Software、RSS、P2P、IM、VOIP等等,并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新网站,提供各种各样的 新式服务,都希望自己能够为互联网发现并创造新的价值。目前主要的Web2.0技术包括: Blog(网络日志)、TrackBack(反向引用)、RSS(聚合内容)、Wiki(超文本系统写作工具)、 SocialBookmark(社会化书签)、网摘(网页书签)、SNS(社交网络)、P2P(伙伴。

19、对伙伴)、IM, 等。NuWeb(Net Users Web)正在逐步成为Web3.0的一个理想的计划项目,这是一个以使 用者为中心的分散式网络信息分享平台。对于在云计算中运行的应用程序,IT管理人员需 要针对应用程序的每个例程,使用逻辑网络控制每个用户对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访问。VXLAN 将能够通过扩展,提供数百万个逻辑网络,以满足在云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需求,高效利用 网络资源。 0012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 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 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

20、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 竞争进一步加剧,互联网用户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 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互联网用户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 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全球智能 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的概念报告。 0013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 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3/25页 7 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

21、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 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 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 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 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 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0014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 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 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

22、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 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 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 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 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0015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 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 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

23、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 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 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 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0016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 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 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 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

24、紧密联系起 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0017 发明内容 0018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 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 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 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 建立“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框架。 0019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天地计算 ( Heaven-Ea。

25、rth Computing,) ,以全球 价值链为核心,以智能集成化为关键,建立在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 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 0020 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信息网络外部各种业务活动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4/25页 8 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计量科学、统。

26、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 体化。 互联网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作为新智慧 系统过程,基于两极汇通分析的互联网智能集成总是以复杂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复杂 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 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对于某个特定组织而言,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其组织 结构是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所要建设的互联网群体智能集成系统也应当与它们保持形式上 的一致。也就是说,上面定义的智能集成网络图G B 在形式上与组织及其要完成的某种任务 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0021 概念模型是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简。

27、单抽象,是一种 定性分析模型,它对问题的分析程度最广;数学模型是一种定量互联网智能集成模型,它的 综合化程度最高,能够深刻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但广度不够;结构模型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 上对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一种形式化划分,它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集成之间相互联系 的桥梁。对于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的理解,既要有一定深度又要有一定广度。这就需 要综合运用上述三类模型。如果只限于概念化的定性分析,没有定量集成的支持,互联网智 能集成分析的深度将是不够的。反之,单纯追求数学模型的定量结果,忽视概念化的定性结 果,互联网智能集成分析将缺乏广度,甚至脱离实际。因此,对于复杂互联网智能集成问题 的求解必须将定。

28、性分析与定量求解结合起来。 0022 将神经网络模型方法用于对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事物的综合分析时,一方面我们 可利用其映射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其泛化能力,即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带噪声的互联网智 能集成系统样本的训练之后,网络可以抽取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样本所隐含的特征关系, 并对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内插和外推以推断其属性。 0023 对于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效应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可建立 在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在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效应等级评价方 面,首先需要根据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的历史上每个类别(如A、B、C、D等)的若干样本,从已 知的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数据中发现。

29、规律,从而总结出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分类的规则, 建立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判别模型,用于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新样本的判别。常用的模型 有多元判别分析法(MDA)、Logit 模型、分类树法等。 0024 对于互联网资源配置大系统的内部分散竞争组织而言,智能一体化是及其复杂的 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 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ECK、ECH、EDC、 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 效链以IDK组织模式(包括IDK 与ECC、。

30、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 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 明人所指称的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ICC体系CS / IDK ( GII )。 0025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可应用如下: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 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信息网络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5/25页 9 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

31、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内部分散竞争配置过程。 这使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 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 在基于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和全息组织协同学的博弈组织协 同学范式中,博弈组织动力学体系应当由互联网组织构形 、系 统局势向量(其中 SS 表示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和趋向参数 (其中趋向参数表示为T 维趋向空间的诸元素)的相互作 用构成。当通过Langevin 方程来讨论它们的耦合时,必须将变量看作 ( 1. 15. 181 ) 现在,动力学变量的整个空间不仅包含系统局势向量和趋向参数,而且 包含互联网组织构形变量。 002。

32、6 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分散竞争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 IIS IDK / ICT ) 的 博弈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图中, 价值链-互联网对接的广义均衡约束条件为 ( 1. 15. 182 ) 式中, 在广义均衡约束条件,对冲均衡国民收入为 概率分布的主方程是描写含有涨落的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 1. 15. 178 ) 的一般方 程。引入全球网络群组构形在时刻t处于状态或的概率 ( 1. 15. 183 ) 它满足归一化条件:,在此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非负 整数,即在0 。而条件概率是在 时间和,找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的概率。 0027 假定现代初始群组构形为,即是初始 分布为(其。

33、中是克龙尼克符号)时全球网络群组构形的概率分 布。对于Markov过程,条件概率与时刻t以前n 0 的运动无关。 当群组构形或以及或是负数时,则。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6/25页 10 0028 当从任意的群组构形开始时,在时刻会到达全球网络群组构形 ,则 ( 1. 15. 184 ) 成立,其中在上取和包括所有可能的整数,在此。 0029 在这里,条件概率是由所有在时刻具有概率的全球网络群组 构形n + k转移而产生的,它应遵从 ( 1. 15. 185 ) 此式确定概率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0030 假定条件概率在时与无穷小量成正比: ( 1. 15. 186 ) 当k 。

34、= 0时,由 ( 1. 15. 184 ) 和 ( 1. 15. 186 ) 得到 ( 1. 15. 187 )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群组构形到全球网络群组构形的转移概 率。 0031 引入变量: , ( 1. 15. 188 ) 因此, x + 1 。引入对应的概率分布函数: ( 1. 15. 189 ) 并满足归一化条件: ( 1. 15. 190 ) 进一步地,给出如下一组可作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状态变量的变量: y 1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状态变量(合理状态变量或非合理状态变量); y 2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状态变量; y 3 = Y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响应变量。

35、(合理响应变量或非合理响应变量); y 4 = Y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响应变量; y 5 = M d, F 为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 y 6 = M d, C 为资源荷载; y 7 = M d, 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 y 8 = M d,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消耗; y 9 = M d, EF 为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10 7/25页 11 y 10 = M d, EC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 y 11 = M d, E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 。

36、y 12 = M d, E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消耗; y 13 = W SE,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合作资源量; y 14 = W SE,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竞争资源量; y 15 = M SE,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集中交流量; y 16 = M SE, 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分散交流量; y 17 = W S,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合作资源量; y 18 = W S,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竞争资源量; y 19 = M S,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集中交流量; y 20 = M S, 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分散交流量。 0032 再进而引入S维的资源配置空间。

37、,于是可用配置局势矢量 , ( 1. 15. 191 ) 描写配置局势,其中: z 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复杂性; z 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适应性、 z 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有序性; z 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资源结点数, z 5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投入要素种类数, z 6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可靠性, z 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类型数, z 8 = 各国互联网体系的平均价格水平, z 9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 z 10 = 产业部门的消费, z 11 = 产业部门的净出口, z 1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组织效率, z 1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复。

38、制效率, z 1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维护效率。 0033 现给出一种变量以便将“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 y ”和“配置局势矢量z ”统一排列起来: u 1 = x 1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2 = x 2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3 = x 3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4 = x 4 国外集中合作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5 = x 5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6 = x 6 国外集中竞争 / 。

39、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7 = x 7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8 = x 8 国外集中竞争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9 = x 9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11 8/25页 12 u 10 = x 10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1 = x 11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2 = x 12 国外分散合作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3 = x 13 国外分。

40、散竞争 / 国内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4 = x 14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5 = x 15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6 = x 16 国外分散竞争 / 国内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 u 17 = y 1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状态变量(合理状态变量或非合理状态变量), u 18 = y 2 = X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状态变量, u 19 = y 3 = Y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目标响应变量(合理响应变量或非合理响应变量), u 20 = y 4 = Y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实际响应。

41、变量, u 21 = y 5 = M d, F 为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 u 22 = y 6 = M d, C 为资源荷载, u 23 = y 7 = M d, 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 u 24 = y 8 = M d,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消耗, u 25 = y 9 = M d, EF 为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 u 26 = y 10 = M d, EC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 u 27 = y 11 = M d, ES 为满足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 u 28 = y 12 = M d, EL。

42、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环境消耗, u 29 = y 13 = W SE,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合作资源量, u 30 = y 14 = W SE,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竞争资源量, u 31 = y 15 = M SE,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集中交流量, u 32 = y 16 = M SE, 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外分散交流量, u 33 = y 17 = W S,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合作资源量, u 34 = y 18 = W S, L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竞争资源量, u 35 = y 19 = M S,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集中交流量, u 36 = y 20 = M 。

43、S, V 为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国内分散交流量, u 37 = z 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复杂性, u 38 = z 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适应性, u 39 = z 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有序性, u 40 = z 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资源结点数, u 41 = z 5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投入要素种类数, u 42 = z 6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可靠性, u 43 = z 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配置模式类型数, u 44 = z 8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价格总水平, u 45 = z 9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 u 46 = z 10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消费, 。

44、u 47 = z 11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净出口, u 48 = z 12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组织效率,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12 9/25页 13 u 49 = z 13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监管效率, u 50 = z 14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自维护效率; 以及 u 51 = z 15 = 全球ICT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u 52 = z 16 = 全球ICT产业的人均国民收 入, u 52 = z 17 =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总投资,u 53 = z 18 = 全球总人口, u 54 = z 19 = 全球信息化总水平,u 55 = z 20 =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

45、教育总水平, u 56 = z 21 = 全球ICT科研经费,u 57 = z 22 = 全球ICT教育支出, u 58 = z 23 = 全球各国政府对ICT的支出,u 59 = z 24 = 全球ICT产业的总就业量, u 60 = z 25 = 全球ICT产业的失业率,u 61 = z 26 = 全球互联网安全费用开支, u 62 = z 27 = 汇率,u 63 = z 28 = 全球电子货币发行总量, u 64 = z 29 = 全球电子货币需求总量,u 65 = z 30 = 股票网上日均成交量, u 66 = z 31 = 全球互联网增长率,u 67 = z 32 = 全球互联网。

46、用户数量增长率, u 68 = z 30 = 互联网生态总水平,u 69 = z 31 = 互联网开放度,u 70 = z 32 = 自由平均指 数。 0034 通过“完备因子协同学变量x ”、“全球互联网体系协同变量y”和“配置局 势矢量z”,给出如下形式可称为完备因子协同学主导方程的主方程体系: 主导动力学方程组 ( 1. 15. 192 a ) 其中,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变量, 完备协同制约条件 m = 11, 12, , 18( 1. 15. 192 b ) 基本动力因子约束 ( 1. 15. 192 c1) 基本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c2) 环境动力因子约束 ( 1。

47、. 15. 192 d1) 环境效应因子约束 ( 1. 15. 192 d2) 其中, , ; , ; 说 明 书CN 102843408 A 13 10/25页 14 ,; ,; ,; ,; , ; , 。 0035 上述方程组 ( 1. 15. 192 a ) 和 ( 1. 15. 192 b ) - ( 1. 15. 192 d ) 可称为 全球互联网体系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主导方程体系,其中,方程组 ( 1. 15. 192 a ) 可看 作是具有随机微分方程组形式的主方程。 0036 (1)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基本模型 外部公有公营 / 内部私有私营类型的互联网博弈组织。

48、模式 现在,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A1)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 进行的合作;在同一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0037 (A2)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 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0038 (A3)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 段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ICT行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0039 (A4)在同一国民互联网上进行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上进行 的合作;在同一国民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的合作。 0040 同时,还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B1)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 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信息产品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争。 0041 (B2)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 阶段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T 企业互联网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的竞 争。 0042 (B3)在不同ICT行业互联网之间进行的竞争;在不同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