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级转换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功功率补偿中的静态同步补偿器。
背景技术
在高压直流电力传输中,交流(AC)电力被转换为高压直流(DC)电力以
通过架空线和/或海底电缆传输。这种转换降低了每千米线路和/或电缆的成本,
因而当电力需要远距离传输时具有成本效益。一旦所传输的电力到达其目的地,
在被分配给当地网络之前,高压DC电力被转换回AC电力。
在不同网络条件下,通过AC传输线路的电力传输可能会经历电压特性上的
波动,这可能引起背离标准值。通过在调节装置和AC传输线路之间的无功功率
交换,这种波动可以被最小化。这种调节装置被称为静态同步补偿器(静止补偿
器)。
在图1A中显示已知静态同步补偿器的一种形式,其包括六组串联的绝缘栅
双极型晶体管(IGBT)20和反并联二极管22。IGBT 20被一起串行连接和切换,
以使得能够实现十兆瓦级至百兆瓦级的高额定功率。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复杂的有源IGBT驱动,并且可能需要大型的无源缓冲
器元件来保证在切换期间IGBT 20串联串上的高电压被适当地均分。此外,IGBT
20需要在AC电源频率的每个周期上在高电压下导通和截止多次,以控制被馈
送给AC网络24的谐波电流。这些因素导致高损耗、高电磁干扰水平和复杂的
设计。
在图1B中显示另一种已知静态同步补偿器,其包括多级布置。该多级布置
包括由单元28串联组成的转换桥26,每个转换单元28包括与电容器30并联的
一对串联的IGBT 20。每个转换单元28在不同时间被切换,因为单独的转换单
元28并不同时切换,并且转换步进比较小,因此这种布置消除了与串联的IGBT
20直接切换相关的问题。
然而,每个转换单元28的电容器30必须具有高电容值以抑制在多级布置
中电容器端子处的电压变化。为了实现转换支路34的并联和运行,还需要六个
DC侧电感器32,并且其主要被用于限制转换支路34之间的瞬变电流。
这些因素导致昂贵、大型和沉重的设备,其具有大量存储能量,使得该设
备的预组装、测试和运输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无功功率补偿的静态同步补偿器,
该静态同步补偿器包含:包括第一和第二DC端的至少一个初级补偿支路和在使
用中用以连接AC网络的AC端,该初级补偿支路或每个初级补偿支路限定了第
一和第二支路部分,每个支路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开关元件在相应的
第一和第二DC端之一和AC端之间与链节转换器串联,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的
开关元件可操作用于将各自的链节转换器切入各自DC端和AC端之间的电路中
或从该电路中切换出,并且链节转换器可操作用于在AC端产生电压波形;以及
包括连接在第一和第二DC端之间的至少一个DC链路电容器的次级补偿支路,
该次级补偿支路与该初级补偿支路或每个初级补偿支路并联。
次级补偿支路的提供使静态同步补偿器能够与所连接的AC网络交换无功
功率,以改善AC网络的稳定性和电压控制。这是通过以下来实现的:使用DC
链路电容器作为提供无功功率的源或吸收无功功率的容器,并在每个支路部分
中使用链节转换器来提供对AC网络和DC链路电容器之间无功功率交换的良好
控制。
与每个支路部分中的链节转换器串联的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的串联组合以
将支路部分切入各自DC端和AC端之间的电路中或从该电路中切换出是有利
的,这是因为它减少了每个链节转换器否则需要产生的电压范围。而这又使每
个链节转换器中的元件数量被最小化,并且因而导致在大小、重量和成本方面
的节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次级补偿支路可以包括串联的两个DC链路电容器,
DC链路电容器之间的节点在使用中被接地连接。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次级补偿支路可以包括具有中心抽头的DC链路
电容器,该中心抽头在使用中被接地连接。
在次级补偿支路中,提供两个DC链路电容器或具有中心抽头的DC链路电
容器提供了可以被接地连接的中间节点。将这点接地为静态同步补偿器提供了
参考电压,并使设备内的电压应力能够得到限定和控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内的其他点可以被用来提供接地参考。
优选地,每个链节转换器可操作用于当相应支路部分被从电路中切换出时
产生电压来抵消支路部分两端的电压并因而最小化相应开关元件两端的电压。
这种特点是有利的,因为它减少了实现开关元件所需的串联器件的数量,
这使硬件的大小、重量和成本最小化。
当支路部分被切换到电路外时降低每个支路部分中开关元件两端的电压也
是有利的,因为这在各自开关元件在断开和闭合位置之间来回切换时的传导和
切换消耗最小化。
优选地,每个支路部分的链节转换器包括串联的模块的链,每个模块包括
与能量储存装置并联的至少一对次级开关元件,该次级开关元件在使用中可操
作用于使得模块的链限定步进可变电压源。
串联模块的链的使用使每个链节转换器能提供电压,该电压可通过将额外
的模块接入链中以提供比由每个单独模块提供的电压高的电压而以递增步进得
以增加。因而,这种布置使得由每个支路部分的链节转换器提供的电压发生变
化,以使得在AC端产生电压波形。
在次级补偿支路或连接至静态同步补偿器的AC网络发生故障而导致在静
态同步补偿器中的高故障电流的情况下,链节转换器中的模块的次级开关元件
可以被操作用于将模块接入链中,以提供与AC网络电压相反或匹配的电压,并
且因而降低静态同步补偿器中的故障电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链节转换器的所述模块或每个模块可包括以全桥布
置与各自能量储存装置并联的两对次级开关元件,以限定能够提供正电压或负
电压并能在双向引导电流的4-象限双极模块。
4-象限双极模块能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的能力意味着每个链节转换器两端
的电压可以由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的模块的组合来建立。因而,通过控制所述
模块在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之间交替,各能量储存器中的能量水平可以被维持
在最佳水平。
在每个支路部分的链节转换器中使用全桥模块,也使链节转换器能够在AC
端提供超过连接至第一和第二DC端的DC网络的DC电压的输出电压。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链节转换器的所述模块或每个模块可以包括以
半桥布置与各自能量储存装置并联的一对次级开关元件,以限定能够提供正电
压或零电压并能在双向引导电流的2-象限模块。
该能量储存装置或每个能量储存装置可以是能存储和释放其电能以提供电
压的任何装置,因而可以包括电容器、燃料电池、蓄电池或具有相关整流器的
辅助AC发电机。
这种灵活性在设备可用性可能由于区域的传输困难而变化的不同地点的转
换器站设计中是有用的。例如,在离岸风电场上的每个模块的能量储存装置可
以是连接至风轮机的辅助AC发电机。
每个支路部分的所述开关元件或每个开关元件优选包括半导体器件,并且
可以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栅极可关断晶闸管或集成栅控晶闸管。
每个链节转换器也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器件,并且可以包括绝缘栅双
极型晶体管、栅极可关断晶闸管或集成栅控晶闸管。
半导体器件的使用是有利的,因为这种器件体积小且重量轻,并具有相对
低的功率消耗,这使得对制冷设备的需求最小化。因此,这导致功率转换器成
本、大小和重量的显著减小。
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切换特征使静态同步补偿器能快速响应AC网络的AC电
压特性的变化。静态同步补偿器的快速响应使引起电力传输设备损坏的AC电压
特性的任何浮动的风险最小化。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静态同步补偿器可以包括多个初级补偿支路,每个
支路包括用以连接至多相AC网络的相应相的AC端。
在这种静态同步补偿器中,开关元件和每个转换支路的链节转换器之间的
串联独立于其他转换支路的链节转换器之间的串联运行,因此,仅仅直接影响
连接至相应AC端的相,并对连接至其他转换支路的相具有有限的影响。
优选地,每个支路部分的链节转换器可操作用于产生抵消在次级补偿支路
或AC网络中在使用时由故障产生的电流的电压。
链节模块可以被切换至电路中以提供抵消或匹配使故障电流消失所需的电
压,并因而防止对静态同步补偿器元件的损害。如此使用链节模块以进行电压
转换和抵消故障电流两者,消除了为了引导和中断故障电流而安装单独保护电
路设备的需求。这导致在硬件大小、重量和成本上的节省。
在每个支路中,链节转换器的额定电压和所述开关元件或每个开关元件的
额定电压可以相等。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链节转换器的额定电压和每个支
路中的所述开关元件或每个开关元件的额定电压可以不相等,以最优化转换器
的成本、大小、重量、效率和/或性能。
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中的开关元件优选是可操作用于在同时将链节转换器
切入电路中,以重置链节转换器元件中电压的任何漂移。
附图说明
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现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以示意性形式显示了无功功率补偿器的现有技术中的静态同步
补偿器;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静态同步补偿器;
图3显示了图2中静态同步补偿器的链节转换器的结构;
图4显示了使用图3所示链节转换器合成50Hz波形;
图5显示了图3所示链节转换器的全桥模块;
图6显示了图2所示静态同步补偿器的AC端的正弦电压波形的产生;以及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静态同步补偿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中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静态同步补偿器36。
静态同步补偿器36包括具有第一DC端40、第二DC端42和AC端44的
初级补偿支路38,和包括DC链路电容器48的次级补偿支路46。初级补偿支路
38限定了第一支路部分50和第二支路部分52,每个支路部分50、52包括开关
元件54,在相应的第一DC端40和第二DC端42之一与AC端44之间,该开
关元件54与链节转换器56串联。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开关元件54
连接至AC端44,并且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连接
至各自的DC端40、42。
在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开关元件54与链节转换器56之间的
串联意味着:在其他实施例中,它们在AC端44和相应的DC端40、42之间可
以按相反顺序连接。
在使用时,AC端44被连接至AC网络58。在其他实施例中,AC端44可
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变压器和/或一个或多个电感器62被连接至AC网络58。
次级补偿支路46被连接在第一和第二DC端40、42之间,以使得次级补偿
支路46与初级补偿支路38并联。第一DC端40被连接至DC链路电容器48的
正极端,在使用时,该正极端带有+VDC/2的电压,其中VDC是DC链路电容器
48的DC电压范围。第二DC端42被连接至DC链路电容器48的负极端,在使
用时,该负极端带有-VDC/2的电压。
当静态同步补偿器36被连接至AC网络58时,DC链路电容器48可以用
作向AC网络58供应无功功率的源,或者用作从AC网络58吸收无功功率的容
器。提供这种功能使得静态同步补偿器36能控制AC网络58的AC电压。
由于静态同步补偿器36在其DC侧未连接至外部DC网络,因此,DC电压
不被限制为特定值因而可以变化。DC电压的变化可以被用于提供对静态同步补
偿器36和AC网络58之间的无功功率交换的控制。
可以想象,次级补偿支路46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DC端40、42之间串联的
两个DC链路电容器48,在DC链路电容器48之间的节点设有接地连接。接地
连接保证了连接至AC端44的变压器两端为零净DC电压。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以想象,接地连接可以被移至与AC端44连接的变压器的中性(星)点。
参照图3,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包括串联的模块64的
链,每个模块64包括以全桥布置与电容器68并联的两对次级开关元件66a、66b、
66c、66d,以形成4-象限双极模块64,该4-象限双极模块可以提供正电压、零
电压或负电压,并且在两个方向上均可以引导电流。
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是可操作的,以使得模块64的链提供步
进可变电压源,并且以AC网络的基本频率进行切换。
可以想象,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模块64的电容器68可以被不同能量储
存装置所代替,诸如燃料电池、蓄电池或具有相关整流器的辅助AC发电机。
通过改变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的状态,每个模块64的电容器
68可以被旁路或被接入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中。
当一对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被配置为在模块64中形成短路时,
模块64的电容器68被旁路,这导致静态同步补偿器中的电流经由该短路并旁
路电容器。
当成对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被配置为允许补偿器电流流入
和流出电容器68时,模块64的电容器68被接入链节转换器56中,该电容器
于是能够充电或对其所存储的能量进行放电并提供电压。
因此,可以在链节转换器56的两端建立合成电压,该合成电压通过多个模
块64(每个模块64提供其自身的电压)的电容器68接入链节转换器56中而高
于来自每个单独模块64的可用电压。
还可以改变用于每个模块64的切换操作的时序,以使得链节转换器56中
各模块64的电容器68的接入和/或旁路会导致产生电压波形。在图4中示出使
用链节转换器56产生的电压波形的示例,其中,各模块64的电容器68的接入
是交错的,以产生50Hz正弦波形。其他波形形状可以通过调节链节转换器56
中每个模块64的切换操作时序来产生。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包括伴随
有反向并联的二极管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想象,每个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可以
包括伴随有反向并联的二极管的不同半导体开关(诸如栅极可关断晶闸管或集
成栅控晶闸管)
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切换特性使得静态同步补偿器36快速响应AC网络58
的AC电压的任何变化。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快速响应使得导致电力传输设备
损坏的AC电压特性任何波动的风险最小化。
每个模块64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的状态(图5)决定通过
模块64的电流通路,并因此决定模块64所提供的电压。
更具体地,当通过闭合次级开关元件66a、66b或闭合次级开关元件66c、
66d而旁路电容器时,模块64提供零电压。
当次级开关元件66a、66d被闭合且次级开关元件66b、66c被断开而使得电
流经过次级开关元件66a和66d而流进和流出电容器时,模块64为两个电流方
向都提供正电压。
当开关66b和66c闭合且开关66a和66d断开以使得电流经过开关66b和
66c而流进和流出电容器时,模块64为两个电流方向都提供负电压。
在每个链节转换器56中模块64的数量通过静态同步补偿器36所需的额定
电压而定。
在使用中,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的开关元件54和链节转换器56可
操作用于将链节转换器56中的每一个切入各自DC端40、42和AC端44之间
的电路中或从该电路中切换出。链节转换器56可操作用于在AC端44产生电压
波形。
链节转换器56优选的可操作用于利用逐步逼近来产生正弦电压波形。由于
链节转换器56能够提供电压步进而提高或降低在AC端44的输出电压,因此链
节转换器56适于用于逐步波形的产生。
链节转换器56能够产生不同波形形状的能力使静态同步补偿器36能应付
网络条件变化所引起的AC电压特性的不同变化。此外,提供链节转换器56使
静态同步补偿器36可以与AC网络58连续交换无功功率,这是因为链节转换器
56的开关操作可以变化,以匹配AC网络58变化的需求,但完全不需要断开。
如前所述,在链节模块64中的开关操作可以被配置为使得电容器68的接
入和旁路被交错,以形成正弦波形的逐步逼近,如图4所示。电压波形的逐步
逼近可以通过使用更多具有更低电压电平的模块64来增加电压步进的数量而得
到改善,如图6所示。这还可以被用来增加静态同步补偿器36和AC网络58
之间的无功功率交换的精确度,以提供各自AC相电压的平滑轮廓。
当第二支路部分52的开关元件54断开时,第一支路部分50的开关元件54
闭合。对第一支路部分50中的链节转换器56进行控制以提供+VDC/2的电压,
以使得其与DC链路电容器48的正极端的电压相反。AC端44的输出电压因此
为零伏特,即,正极端的正DC电压(+VDC/2)和负极端的负DC电压(-VDC/2)
之间的中点。任何未使用的链节模块64被维持为旁路模式。
为了产生正弦电压波形的正电压分量76,通过减少链节转换器56中模块
64的所接入电容器68的数量从而降低链节转换器电压,输出电压被缓慢降低。
链节转换器电压的改变可以从AC端44的输出电压的逐步增量中看出。在正电
压分量76的峰值,链节转换器56可以被旁路以产生与正DC电压(+VDC/2)相
等的峰值74,或者其可以产生增加DC链路电容器48的正DC电压的电压。因
此,如果希望,所产生的正电压分量76可以具有高于DC链路电容器48的正
DC电压的峰值74。
在产生正弦电压波形的正电压分量76的期间,第二支路部分52两端的电
压等于输出电压和DC链路电容器48的负极端的负DC电压-VDC/2之间的差。
随后,通过控制链节转换器56两端的组合电压,控制第一支路部分50的
链节转换器56以逐步降低的形式降低输出电压,直至输出电压变回为零70。
在输出电压变回为零70时,当第二支路部分52中的开关元件54被闭合时
并且在第一支路部分50中的开关元件54被断开之前,第一支路部分50中的开
关元件54可以保持闭合。该临时的重叠时期提供了连接与DC链路电容器48
直接并联的多个模块64的方法,并提供了重置电容器电压电平的任何漂移的便
利方法。
DC链路电容器48的完整电压范围VDC在两个开关元件54从一个状态至另
一个状态的切换操作期间由在两个支路部分50、52中的链节转换器56所提供
的电压相抵。
对第一支路部分50中的链节转换器56进行控制以提供+VDC/2的电压,而
对第二支路部分52中的链节转换器56进行控制以提供-VDC/2的电压。结果,
当开关元件54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状态时,第一和第二支路50、52的开关
元件54两端具有零电压或最小电压。每个支路部分50、52的开关元件54两端
的低电压导致低的切换损耗。
正弦波形的负电压分量78的产生类似于正电压分量76的产生,除了以下
之外:第一支路部分50的开关元件54保持断开,且第二支路部分52的开关元
件54保持闭合,并且电压波形的产生是通过第二支路部分52的链节转换器56
中模块64的接入和旁路所导致的。
在正弦电压波形的负电压分量78的产生期间,第一支路部分50两端的电
压等于输出电压和DC链路电容器48的正极端的正DC电压+VDC/2之间的差。
当支路部分的开关元件54处于断开状态时,开关元件54的额定电压是AC
端44的峰值输出电压和相同支路部分的链节转换器56的最大电压容量之间的
差。例如,当峰值输出电压为+VDC/2时,开关元件54和第二支路部分52的链
节转换器56两端的电压等于VDC,其为峰值输出电压和DC链路电容器48的负
极端的负DC电压之间的差。因此,如果峰值输出电压超过DC链路电容器48
的DC电压,第二支路部分52必须具有能够支持高于VDC电压电平的电压容量。
每个支路部分50、52的电压容量是各自链节转换器56的电压容量和各自
开关元件54的额定电压的组合,并且,如果希望,可以以不对称的方式分布。
每个链节转换器56的电压容量通过增加链节模块64的数量或增加各电容
器和半导体开关元件54中的每一个的电压而被最大化。因而,如果链节转换器
56的电压容量接近VDC,开关元件54所需的额定电压可以降低。开关元件54
的额定电压的减小在一些应用中是有利的,因为这使得允许使用能够经受比AC
网络58和/或DC链路电容器48更低或低很多的电压的开关元件54。
然而,还可以想到,具有更高额定电压的开关元件54可以被用于每个支路
部分50、52中以使得在每个支路部分50、52中的链节转换器56所需的电压容
量可以降低。这意味着在每个链节转换器56中模块64的数量可以减少,这导
致相当大地降低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大小和重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全桥模块64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
可以被配置为提供相反方向的电压,以使得AC端44的输出电压超过DC链路
电容器48的正极端和负极端的电压电平。这对于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给定额
定电流导致更大的输出功率。
全桥模块64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的能力意味着每个链节转换器56两端的
电压可以由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而不是仅提供正电压的)的模块64的组合而
建立。因此,通过控制模块64以在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之间交替,在各电容器
68中的电压电平可以被维持在最佳水平。
在次级补偿支路46发生故障导致静态同步补偿器36中的高故障电流的情
况下,一个或其他链节转换器56的每个模块64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
66d可以被操作以接入全桥模块64以提供与AC网络58的驱动电压相反的电压,
并且,因而降低静态同步补偿器36中的故障电流。
例如,在DC链路电容器48两端发生的短路导致正极端和负极端的两个电
压跌至零伏特。当这发生时,高故障电流可以从AC网络58流经初级补偿器分
38的第一支路部分50,并且经由短路和相邻相的第二支路部分52返回到AC
网络58
短路的低阻抗意味着流过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故障电流可以超过静态同步
补偿器36的额定电流。
通过抵消来自AC网络58的驱动电压,可使故障电流最小化。这是通过配
置每个链节模块64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66c、66d以使得模块64被接入
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中以提供抵消并从而降低驱动电压的电压而实现的。
在每个链节转换器56中使用全桥模块64的实施例中,每个模块64能够提
供电压来抵消AC驱动电压,这是因为模块64能够提供正电压或负电压,并且
能够在两个方向上引导电流。
当AC网络58发生故障时,AC网络58的电压可以被降低至比静态同步补
偿器36的输出电压更低的值。当这发生时,高故障电流可以从转换器流入AC
网络58中的故障部分。通过配置每个链节模块64的次级开关元件66a、66b、
66c、66d以使得模块64被接入各自链节转换器56中以提供与AC网络58的当
前电压相匹配的电压并从而防止静态同步补偿器36和AC网络58之间的电流,
可使该故障电流最小化。
图2中所示的静态同步补偿器36适于连接在多相AC网络58的一个相上。
在诸如图7中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中,静态同步补偿器36可以包括多个初级
补偿支路38,每个初级补偿支路38包括AC端44用以连接至多相AC网络58
的单独相上。在这种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初级补偿支路38的数量取决于AC网
络58的相数目。
图7所示的静态同步补偿器36包括三个初级补偿支路38,以使得静态同步
补偿器36能够与三相AC网络58一起使用。
每个初级补偿支路38包括第一DC端40和第二DC端42以及AC端44。
每个初级补偿支路38还限定第一支路部分50和第二支路部分52,每个支路部
分50、52包括开关元件54,该开关元件54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DC端40、42
之一与AC端44之间与链节转换器56串联。
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开关元件54被连接至各自的AC端44,
并且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被连接至各自的第一和
第二DC端40、42。
在开关元件54和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各自的链节转换器56之间的
串联意味着:在其他实施例中,它们可以在AC端44和各自DC端40、42之间
以相反顺序连接。
在使用中,每个AC端44被连接至三相AC网络58中相应的相。在其他实
施例中,通过一个或多个变压器60和/或一个或多个电感器62,每个AC端44
可以被连接至三相AC网络58中相应的相。
次级补偿支路46被连接在第一和第二DC端40、42之间,以使得次级补偿
支路46与初级补偿支路38并联。每个第一DC端40被连接至DC链路电容器
48的带有+VDC/2电压的正极端,其中,VDC是DC链路电容器48的DC电压范
围。每个第二DC端42被连接至DC链路电容器48的带有-VDC/2电压的负极端。
每个初级补偿支路38的第一和第二支路部分50、52的开关元件54在使用
中可操作用于将链节转换器56切入相应的DC端40、42和AC端44之间的电
路中或从该电路中切换出。每个初级补偿支路38的链节转换器56可操作用于
在各自AC端44上产生电压波形,以使得生成三相电压波形。
三相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控制与单相静态同步补偿器36的上述控制相似,
这是由于初级补偿支路38中开关元件54和链节转换器56的串连组合的操作仅
直接影响与该初级补偿支路38连接的相,并且对连接至其他初级补偿支路38
上的相具有有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