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4331727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9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71608.7

申请日:

2011.06.23

公开号:

CN102843704A

公开日:

2012.12.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W 24/00申请日:20110623|||公开

IPC分类号:

H04W24/00(2009.01)I; H04W28/10(2009.01)I; H04W28/20(2009.01)I; H04W76/02(2009.01)I

主分类号:

H04W24/00

申请人: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董路明; 赵泽盛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法务部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代理人:

张颖玲;孟桂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及系统,能使RNC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带宽门限,以便RNC能及时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进而能有效地实施CAC和流量控制,以保证服务质量,避免拥塞及丢包。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用户边界(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链路;或者,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对于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组或多链路点对点协议(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基站应用部分(NBAP)信令的可选信元或NBAP新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10.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基站及RNC;其中,基站,用于与RNC建立连接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RNC,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RNC,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说明书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3rd-Generation)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无
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
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3G网络中,为了保证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在业务的
建立、修改、以及释放流程中,需要根据IUB接口的传输带宽资源的实际占用
情况,执行呼叫接纳控制(CAC,Call Admission Control);对于已接入的分
组业务,也需要根据IUB接口的传输带宽资源的占用情况,执行流量控制。在
执行CAC时,需要为每个业务的准入预留足够的传输带宽资源,在执行流量控
制时,需要保证实际入或出的网元的数据量不超过物理带宽的门限。其中,IUB
接口下行传输带宽的CAC及流量控制由RNC来执行。

为了准确地执行基于IUB接口的传输带宽资源的CAC及流量控制,RNC
需要获知IUB接口传输带宽的初始配置门限。当IUB接口传输采用多条低速链
路比如E1或T1汇聚时,部分链路资源的故障可能会导致实际可用带宽小于初
始配置门限;当IUB接口采用以太网传输时,以太网协商速率的变化也可能回
馈导致实际可用带宽小于初始配置门限。

对于IUB接口采用低速链路汇聚的场景,如果RNC和基站之间采用端到
端的点对点连接,比如: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协议、或多链路点对点协议(MLPPP,PPP Multilink 
Protocol)的对等实体分别终结于RNC和基站时,RNC可以通过协议中链路状
态机的变化,检测到物理链路可用性的变化,并更新IUB接口的传输带宽门限。
对于IUB接口采用以太网传输的场景,如果采用点对点直连的以太网连接,RNC
的以太网端口直接参与速率协商过程,可根据协商的结果自动更新IUB接口的
传输带宽门限。

但是,随着无线接入网络(RAN,Radio Access Network)承载向高速宽带
化、分组化的演进,IUB接口传输组网的演进趋势是:基于E1或T1等低速链
路的IMA或MLPPP的协议实体终结于站点侧最后一公里的用户边界(CE,
Customer Edge)设备,然后接入分组传送网络(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最终通过高速物理接口如千兆以太网(GE,Gigabit Ethernet)或同步数字体系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汇聚进入RNC。在这种场景下,RNC
无法通过IMA协议或MLPPP中的链路状态机,检测到基站侧的物理链路状态
及可用带宽的变化。另外,在IUB全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化的
传输场景下,基站通常是和站点侧交换机协商以太网的工作模式和速率,此时,
RNC无法直接感知基站的以太网端口的实际速率协商结果。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场景中,如果RNC继续按照预先配置的
带宽门限执行CAC和流量控制,则当基站的实际物理带宽门限小于配置的带宽
门限时,可能会造成拥塞和丢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
方法及系统,能使RNC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带宽门限,以便RNC及时调
整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
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
时机为: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
传输承载链路;或者,

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上述方案中,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
在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
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
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
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基站应用部分(NBAP,Node 
B Application Part)信令的可选(OPTIONAL)信元(IE,Information Element)
或NBAP新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
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
制的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
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

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确
定不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
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存
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
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基
站及RNC;其中,

基站,用于与RNC建立连接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
宽门限;

RNC,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
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
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RNC,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
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本发明提供的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基站与RNC建
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如此,能使RNC
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带宽门限,以便RNC能及时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
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进而能有效地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以保证QoS,避免拥塞及丢包。

另外,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信令的
OPTIONAL IE中,上报给RNC,从而不影响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协议中IUB接口的兼容性及互操作性,如此,
便于实现,开发快速;并且,在RAN承载高速带宽化、分组化的演进中,对
于IUB接口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保证QoS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RNC进行CAC和流量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
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
口的带宽门限;

这里,所述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具体可以是:基站与RNC建立IUB接口
信令连接,即:建立NBAP协议信令连接;

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
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其中,周期的时长可以依据需要进行设置;

这里,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
承载链路;或者,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其中,所述传输承载链路具体可以是IMA组、MLPPP链路组、或以太网
链路;

所述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是指:IMA组或MLPPP链路组
内的部分低速E1或T1链路的可用状态发生变化、或配置的链路数发生变更,
或者,以太网连接重新进行了速率协商等。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上报
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具体地,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
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
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
门限;

其中,E1链路及T1链路,每时隙的带宽为64kbps;举个例子来说,假设
当前IMA组内有两条激活的E1链路,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为30个,则物理
端口的总有效时隙数为30×2=60个,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60×64=
3840kbps;再举个例子来说,基站的百兆以太网端口与仅支持十兆端口速率的
以太网交换机对接,物理端口工作模式协商成功后,速率降为10Mbps,则该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10Mbps。

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现有信令的
OPTIONAL IE或NBAP新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步骤102: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
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
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具体地,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
限,则确定不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
限;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
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其中,在比较时,如果RNC从配置带宽门限后,从未更新
过自身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在比较时,RNC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为预先配
置的带宽门限。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实施CAC和流量控制;其中,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
有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预先在RNC上配置带宽门限,且RNC从未更新
过自身保存的带宽门限,即:RNC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为预先配置的带宽门限。
本实施例RNC进行CAC和流量控制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时,计算
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后执行步骤202;

这里,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
链路;或者,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其中,所述传输承载链路具体可以是IMA组、MLPPP链路组、或以太网
链路;

所述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是指:IMA组或MLPPP链路组
内的部分低速E1或T1链路的可用状态发生变化、或配置的链路数发生变更,
或者,以太网连接重新进行了速率协商等。

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
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
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
门限;

其中,E1链路和T1链路,每时隙的带宽为64kbps;举个例子来说,假设
当前IMA组内有两条激活的E1链路,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为30个,则物理
端口的总有效时隙数为30×2=60个,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60×64=
3840kbps;再举个例子来说,基站的百兆以太网端口与仅支持十兆端口速率的
以太网交换机对接,物理端口工作模式协商成功后,速率降为10Mbps,则该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10Mbps。

步骤202: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信令的
OPTIONAL IE中,上报给RNC;

具体地,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Audit
Response消息中,上报给RNC;

这里,根据NBAP协议规定,基站与RNC之间的NBAP信令链路建立成
功后,RNC与基站之间的审计流程会周期性循环触发,因此,基站可通过将自
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Audit Response消息中,上报
给RNC;

具体地,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Audit
Response消息的新增的OPTIONAL IE中,所述OPTIONAL IE的具体格式如下
表格:


其中,TNL Port Number字段表示基站上报的物理端口数目,TNL Physical 
port Field字段表示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信息,Physical port type字段表示物理
端口所承载的协议类型,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表示物理端口的传输网络
层地址,Current BandWidth字段表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这里,根据
3GPP协议的规定,物理端口所承载的协议类型分为IP承载和异步传输模式
(ATM,Asychronous Transfer Mode)承载两种;其中,对于MLPPP链路组及
以太网链路的物理端口,承载类型为IP承载,对于IMA组等承载ATM协议的
物理端口,承载类型为ATM承载;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为物理端口所绑
定的传输网络层地址,是RNC与基站均可识别的3GPP协议规定的对接参数,
如果承载类型为IP承载,即Physical port type字段的含义为IP承载,则
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携带的是:基站的物理端口所绑定的IUB接口的IP
地址,如果承载类型为ATM承载,即:Physical port type字段的含义为ATM
承载,则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携带的是:基站侧对应的ATM端口比如
IMA组端口下辖的ATM适配层2(AAL2,ATM Adaptation Layer 2)路径标识
(PATH ID)。

步骤203:RNC收到Audit Response消息后,从所述Audit Response消息
中解码出OPTIONAL IE,将OPTIONAL IE中的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对
应的预先配置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如果大于等于,则执行步骤205,否则,
执行步骤204;

这里,将OPTIONAL IE中的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对应的预先配置
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时,RNC根据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的含义匹配到该
端口关联的IUB接口传输路径,并将IUB接口传输路径的预先配置的带宽与基
站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

当所述配置的带宽门限小于等于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
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步骤204:RNC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
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后执行步骤205;

步骤205: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
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精确分配和使用传输带宽资源,之后结束当
前处理流程;

这里,如果RNC确定所述配置的带宽门限小于等于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
门限,则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预先
配置的带宽门限。

如果RNC发现更新后的带宽门限大于之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充分利用新
增的富余带宽资源,在忙时允许更多的业务接入,在流量控制中适当增加在线
业务的调度额度;如果RNC发现更新后的带宽门限小于之前保存的带宽门限,
则严格控制后续业务的接入,使得接纳控制中实际带宽预留额度不超出当前的
门限,同时在IUB接口下行流量控制中,收紧对在线业务的调度额度分配,使
实际报文发送速率不超过该带宽门限,从而避免拥塞和报文丢弃的发生。其中,
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精确分配和使用传输带宽资源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
有技术。

本实施例也适用于IUB接口存在并发的多条物理传输路径的场景,此时,
传输路径的最大条目数由TNL Port Number字段的取值上限决定。在这种情况
下,基站可在一次带宽门限通知消息中同时携带多个物理端口的具体带宽信息,
即:在OPTIONAL IE中同时携带多个物理端口的具体带宽信息,此时,RNC
可通过消息中的每条记录的Physical port type字段和TransportLayerAddress字
段,准确定位出每个对应的IUB传输路径,并实施相应的CAC和流量控制,
其中,具体处理过程与单个IUB传输路径的处理过程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制式的3G系统的
RNC。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
带宽门限的具体实现不限于通过Audit Response消息上报,还可以通过其它类
似的NBAP新增扩展消息上报,通过其它类似的NBAP新增扩展消息上报的具
体实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惯用技术手段。

为实现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
统,如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基站31及RNC 32;其中,

基站31,用于与RNC 32建立连接后,向RNC 32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
端口的带宽门限;

RNC 32,用于接收基站31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其中,所述建立连接具体可以是:基站31与RNC 32建立IUB接口信
令连接,即:建立NBAP协议信令连接。

所述RNC 32,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
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
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所述RNC 32,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
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系统中的基站及RNC的具体处理过程已
在上文中详述,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4370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26 C N 1 0 2 8 4 3 7 0 4 A *CN102843704A* (21)申请号 201110171608.7 (22)申请日 2011.06.23 H04W 24/00(2009.01) H04W 28/10(2009.01) H04W 28/20(2009.01) H04W 76/02(2009.01) (71)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 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法务部 (72)发明人董路明 赵泽盛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

2、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代理人张颖玲 孟桂超 (54) 发明名称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 法及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获 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站 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RNC 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采用本发明的方 法及系统,能使RNC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带 宽门限,以便RNC能及时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 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 宽门限,进而能有效地实施CAC和流量控制,以保 证服务质量,避免拥塞及丢包。 (5。

3、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2 页 1/2页 2 1.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 括: 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 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 端口的带宽门限。 。

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 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用户边界(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 输承载链路;或者, 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 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 括: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 宽门限,为: 对于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组或多链路。

5、点对点协议(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 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 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 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基站应用部分(NBAP)信令的可选信元 或NBAP新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

6、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 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 门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 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 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新自 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 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

7、包括: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704 A 2/2页 3 控制。 10.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基站及RNC;其 中, 基站,用于与RNC建立连接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RNC,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 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8、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NC,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 施CAC和流量控制。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3704 A 1/7页 4 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3rd-Generation)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无线网络 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3G网络中,为了保证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在业务的建立、修 改、。

9、以及释放流程中,需要根据IUB接口的传输带宽资源的实际占用情况,执行呼叫接纳控 制(CAC,Call Admission Control);对于已接入的分组业务,也需要根据IUB接口的传输 带宽资源的占用情况,执行流量控制。在执行CAC时,需要为每个业务的准入预留足够的传 输带宽资源,在执行流量控制时,需要保证实际入或出的网元的数据量不超过物理带宽的 门限。其中,IUB接口下行传输带宽的CAC及流量控制由RNC来执行。 0003 为了准确地执行基于IUB接口的传输带宽资源的CAC及流量控制,RNC需要获知 IUB接口传输带宽的初始配置门限。当IUB接口传输采用多条低速链路比如E1或T1汇聚 时。

10、,部分链路资源的故障可能会导致实际可用带宽小于初始配置门限;当IUB接口采用以 太网传输时,以太网协商速率的变化也可能回馈导致实际可用带宽小于初始配置门限。 0004 对于IUB接口采用低速链路汇聚的场景,如果RNC和基站之间采用端到端的点对 点连接,比如: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协议、或多链路点对点协议(MLPPP,PPP Multilink Protocol)的对等实 体分别终结于RNC和基站时,RNC可以通过协议中链路状态机的变化,检测到物理链路可用 性的变化,并更新IUB接口的。

11、传输带宽门限。对于IUB接口采用以太网传输的场景,如果采 用点对点直连的以太网连接,RNC的以太网端口直接参与速率协商过程,可根据协商的结果 自动更新IUB接口的传输带宽门限。 0005 但是,随着无线接入网络(RAN,Radio Access Network)承载向高速宽带化、分组 化的演进,IUB接口传输组网的演进趋势是:基于E1或T1等低速链路的IMA或MLPPP的 协议实体终结于站点侧最后一公里的用户边界(CE,Customer Edge)设备,然后接入分组 传送网络(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最终通过高速物理接口如千兆以太网(GE, Gigabit 。

12、Ethernet)或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汇聚进入 RNC。在这种场景下,RNC无法通过IMA协议或MLPPP中的链路状态机,检测到基站侧的物 理链路状态及可用带宽的变化。另外,在IUB全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化的 传输场景下,基站通常是和站点侧交换机协商以太网的工作模式和速率,此时,RNC无法直 接感知基站的以太网端口的实际速率协商结果。 0006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场景中,如果RNC继续按照预先配置的带宽门 限执行CAC和流量控制,则当基站的实际物理带宽门限小于配置的带宽门限时,可能会造。

13、 成拥塞和丢包。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2/7页 5 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 系统,能使RNC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带宽门限,以便RNC及时调整自身当前保存的IUB 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0010 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11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0012 基站。

14、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0013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 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14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 为: 0015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 链路;或者, 0016 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0017 上述方案中,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 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0018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15、。 0019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0020 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 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21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22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0023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基站应用部分(NBAP,Node B Application Part)信令的可选(OPTIONAL)信元(IE,Info。

16、rmation Element)或NBAP新 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0024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0025 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 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0026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 的带宽门限,为: 0027 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 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 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

17、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 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28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0029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 流量控制。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3/7页 6 003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基站及 RNC;其中, 0031 基站,用于与RNC建立连接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32 RNC,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33 上述方案中,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18、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 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 控制的带宽门限。 0034 上述方案中,所述RNC,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 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0035 本发明提供的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 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如此,能使RNC有效地检测到基站的实际 带宽门限,以便RNC能及时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 限,进而能有效地实施CAC和流量控制,以保证QoS,避免拥塞及丢包。 0036 另外,。

19、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信令的OPTIONAL IE 中,上报给RNC,从而不影响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协议中IUB接口的兼容性及互操作性,如此,便于实现,开发快速;并且,在RAN承 载高速带宽化、分组化的演进中,对于IUB接口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保证QoS具有较 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8 图2为实施例RNC进行CAC和流量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9 图3为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结构示。

20、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 口的带宽门限。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2 本发明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43 步骤101: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限; 0044 这里,所述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具体可以是:基站与RNC建立IUB接口信令连接, 即:建立NBAP协议信令连接; 0045 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0046 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

21、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0047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 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48 其中,周期的时长可以依据需要进行设置; 0049 这里,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基站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4/7页 7 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链路;或者,基 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0050 其中,所述传输承载链路具体可以是IMA组、MLPPP链路组、或以太网链路; 0051 所述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是指:IMA组或M。

22、LPPP链路组内的部分 低速E1或T1链路的可用状态发生变化、或配置的链路数发生变更,或者,以太网连接重新 进行了速率协商等。 0052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上报自身当 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0053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54 具体地,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 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 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55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23、限; 0056 其中,E1链路及T1链路,每时隙的带宽为64kbps;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当前IMA 组内有两条激活的E1链路,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为30个,则物理端口的总有效时隙数为 30260个,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60643840kbps;再举个例子来说,基站 的百兆以太网端口与仅支持十兆端口速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对接,物理端口工作模式协商成 功后,速率降为10Mbps,则该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10Mbps。 0057 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0058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现有信令的OPTIONAL IE或 NBAP新增扩。

24、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0059 步骤102: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 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 限。 0060 具体地,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 确定不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上报的物理 端口的带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 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其中,在比较时,如果RNC 从配置带宽门限后,从未更新过自身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在比较时,R。

25、NC自身当前保存的带 宽门限为预先配置的带宽门限。 0061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0062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 流量控制;其中,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006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64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预先在RNC上配置带宽门限,且RNC从未更新过自身保存 的带宽门限,即:RNC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为预先配置的带宽门限。本实施例RNC进行CAC 和流量控制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65 步骤201: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

26、时,计算并更新 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后执行步骤202;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5/7页 8 0066 这里,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基站 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CE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链路;或者,基站自 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0067 其中,所述传输承载链路具体可以是IMA组、MLPPP链路组、或以太网链路; 0068 所述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是指:IMA组或MLPPP链路组内的部分 低速E1或T1链路的可用状态发生变化、或配置的链路数发生变更,或者,以太网连接重新 进行了速率协商。

27、等。 0069 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具体为; 0070 对于IMA组或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 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 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71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0072 其中,E1链路和T1链路,每时隙的带宽为64kbps;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当前IMA 组内有两条激活的E1链路,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为30个,则物理端口的总有效时隙数为 30260个,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60643840kbps;再举个例。

28、子来说,基站 的百兆以太网端口与仅支持十兆端口速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对接,物理端口工作模式协商成 功后,速率降为10Mbps,则该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10Mbps。 0073 步骤202: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NBAP信令的OPTIONAL IE中,上报给RNC; 0074 具体地,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 AuditResponse消息中,上报给RNC; 0075 这里,根据NBAP协议规定,基站与RNC之间的NBAP信令链路建立成功后,RNC与 基站之间的审计流程会周期性循环触发,因此,基站可通过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 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Aud。

29、it Response消息中,上报给RNC; 0076 具体地,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下一周期的 AuditResponse消息的新增的OPTIONAL IE中,所述OPTIONAL IE的具体格式如下表格: 0077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6/7页 9 0078 其中,TNL Port Number字段表示基站上报的物理端口数目,TNL Physical port Field字段表示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信息,Physical port type字段表示物理端口所承 载的协议类型,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表示物理端口的传输网络层地址,Cu。

30、rrent BandWidth字段表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这里,根据3GPP协议的规定,物理端口所 承载的协议类型分为IP承载和异步传输模式(ATM,Asychronous Transfer Mode)承载两 种;其中,对于MLPPP链路组及以太网链路的物理端口,承载类型为IP承载,对于IMA组等 承载ATM协议的物理端口,承载类型为ATM承载;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为物理端口 所绑定的传输网络层地址,是RNC与基站均可识别的3GPP协议规定的对接参数,如果承载 类型为IP承载,即Physical port type字段的含义为IP承载,则TransportLay。

31、erAddress 字段携带的是:基站的物理端口所绑定的IUB接口的IP地址,如果承载类型为ATM承载, 即:Physical port type字段的含义为ATM承载,则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携带的 是:基站侧对应的ATM端口比如IMA组端口下辖的ATM适配层2(AAL2,ATM Adaptation Layer 2)路径标识(PATH ID)。 0079 步骤203:RNC收到Audit Response消息后,从所述Audit Response消息中解码 出OPTIONAL IE,将OPTIONAL IE中的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对应的预先配置的带宽门 限进行比。

32、较,如果大于等于,则执行步骤205,否则,执行步骤204; 0080 这里,将OPTIONAL IE中的每个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对应的预先配置的带宽门 限进行比较时,RNC根据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的含义匹配到该端口关联的IUB接 口传输路径,并将IUB接口传输路径的预先配置的带宽与基站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进行比较。 0081 当所述配置的带宽门限小于等于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新自身 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0082 步骤204:RNC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 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

33、的带宽门限,之后执行步骤205; 0083 步骤205: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7/7页 10 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精确分配和使用传输带宽资源,之后结束当前处理流程; 0084 这里,如果RNC确定所述配置的带宽门限小于等于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则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预先配置的带宽门限。 0085 如果RNC发现更新后的带宽门限大于之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充分利用新增的富 余带宽资源,在忙时允许更多的业务接入,在流量控制中适当增加在线业务的调度额度;如 果RNC发现。

34、更新后的带宽门限小于之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严格控制后续业务的接入,使 得接纳控制中实际带宽预留额度不超出当前的门限,同时在IUB接口下行流量控制中,收 紧对在线业务的调度额度分配,使实际报文发送速率不超过该带宽门限,从而避免拥塞和 报文丢弃的发生。其中,实施CAC和流量控制,精确分配和使用传输带宽资源的具体处理过 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0086 本实施例也适用于IUB接口存在并发的多条物理传输路径的场景,此时,传输路 径的最大条目数由TNL Port Number字段的取值上限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在一次 带宽门限通知消息中同时携带多个物理端口的具体带宽信息,即:在OPTIONAL IE中同。

35、时 携带多个物理端口的具体带宽信息,此时,RNC可通过消息中的每条记录的Physical port type字段和TransportLayerAddress字段,准确定位出每个对应的IUB传输路径,并实施相 应的CAC和流量控制,其中,具体处理过程与单个IUB传输路径的处理过程完全相同,这里 不再赘述。 0087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Code Division Multiple 。

36、Access)制式的3G系统的RNC。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的具体实现不限于通过Audit Response消息上报,还可以通过其它类似的NBAP新增扩展消息上报,通过其它类似的NBAP 新增扩展消息上报的具体实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惯用技术手段。 0088 为实现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如图3 所示,该系统包括:基站31及RNC 32;其中, 0089 基站31,用于与RNC 32建立连接后,向RNC 32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 限; 0090 RNC 32,用于接收基站31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

37、带宽门限。 0091 其中,所述建立连接具体可以是:基站31与RNC 32建立IUB接口信令连接,即:建 立NBAP协议信令连接。 0092 所述RNC 32,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 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 宽门限。 0093 所述RNC 32,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 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0094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系统中的基站及RNC的具体处理过程已在上文 中详述,不再赘述。 009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CN 102843704 A 10 1/2页 11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704 A 11 2/2页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3704 A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