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发电仍然存在成本过高,效率偏低的缺陷,故研究高效率的并
网逆变器拓扑,对于提高太阳能并网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传统全桥拓扑效率较低的问题,业内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案,如中国发
明专利CN1967998和CN1967997分别提出了一种三电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
和一种五电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基本思想均是由独立二极管实现续流,从
而使得开关管可以选择导通压降更低的MOSFET,提高逆变器的效率。但是
CN1967997提出的五电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相对于三电平双降式全桥逆变
器并没有降低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及磁元件损耗。
综上所述,如何降低开关管的损耗,提高逆变器的工作效率成为本领域技
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能够降低开关管
的损耗,提高逆变器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
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
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端连接第二节点;
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
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为直流电源的电压的
1/2;
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二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
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
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端连接第三节点;
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四节点,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节
点;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三节点,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直流电源的负
端;
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是该逆变器的正电压输出端;
第四节点和第二节点是该逆变器的负电压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开关管为cool MOS管或者IGBT管。
优选地,所述二极管为碳化硅二极管或者快恢复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均为高
频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与电网电压的频率相同。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电容;
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三节点,另一端通过电容连接第二节点;
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第四节点,另一端通过电容连接第二节点;
电容并联在交流负载的两端。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隔离变压器和电容;
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三节点,另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第
二节点;
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第四节点,另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第
二节点;
电容并联在隔离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两端,同时,电容并联在交流负载的
两端。
优选地,电网电压的正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有功工作模态,分
别为:
第一模态: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五开关管-第一电感-第二开关管-第五开关管;
第二模态:第四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五开关管-第一电感-第四开关管-第四二极管-第五开关管;
第三模态:第一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五开关管-第一电感-第一开关管-第五开关管;
电网电压的负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
第七模态:第一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一开关管-第二电感-第六开关管-第二电容-第一电容-第一开关管;
第八模态: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三二极管-第三开关管-第二电感-第六开关管-第三二极管;
第九模态:第二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
路径为:第二开关管-第二电感-第六开关管-第二开关管。
优选地,电网电压的正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无功工作模态,分
别为:
第四模态:第一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二二
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电感-第二二极管;
第五模态:第三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二二
极管-第一电容-第三二极管-第三开关管-第二电感-第二二极管;
第六模态:第二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二二
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二开关管-第二电感-第二二极管;
电网电压的负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无功工作模态,分别为:
第十模态:第二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二开
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开关管;
第十一模态:第四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一
二极管-第一电感-第四开关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二极管;
第十二模态:第一开关管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一
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一开关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开关
频率与电网电压的频率相同;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均为高频开关管;
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电容;
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三节点,另一端通过电容连接第二节点;
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第四节点,另一端通过电容连接第二节点,电容并联
在交流负载的两端。
优选地,该五电平逆变器六个开关管在电网电压一个周期内的有功工作模
态时的时序分别为:
所述第一开关管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的导通时序由正弦调制波和第二三角
波进行比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小于第二三角波时第一开关管导通,反之截
止;所述第一开关管在电网电压负半周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和第一三
角波比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的反向波大于第一三角波时第一开关管导通,
反之截止;
所述第一三角波、第二三角波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同的幅值,且所述第一
三角波的波谷等于第二三角波的波峰;第二三角波的波谷为零;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和第二三角波进行比较产
生,所述正弦调制波的反向波大于所述第二三角波时第二开关管导通,反之截
止;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与第二三角波比较产生,所
述正弦调制波大于所述第二三角波时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与第一三角波比较产生,所
述正弦调制波大于所述第一三角波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五开关管在所述正弦调制波的正半周导通,负半周截止;
所述第六开关管在所述正弦调制波的正半周截止,负半周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结构简单,器件少,成本低,并且高频开
关管所承受的电压应力比现有技术中小,高频开关管承受的电压是直流电源电
压的一半,这样高频开关管的选择范围较大,成本较低,同时也降低了开关损
耗,提高了效率。由于高频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直流电源电压的一半,当输入
电压较高时,高频开关管也可以承受。因此,该逆变器可以适用于电压较高的
场合。并且,该五电平逆变器在不同的工作模态只有一个开关管作为高频开关
导通,因此,开关损耗和磁性元件损耗小,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一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电路图;
图3a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一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二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三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3d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四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3e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五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3f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六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一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二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三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四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e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五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4f是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六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三电路图;
图6是图1对应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一电路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
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H4、第五开关管QL1、第六开关管
QL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正端,第二端连接第二节
点N;
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N,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DC
的负端;
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N,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
D3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节点O;所述第一节点O的电压
为直流电源DC的电压的1/2;
第四开关管QH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N,第二端连接第四二极管
D4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O;
第五开关管QL1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正端,第二端连接第三节
点A;
第六开关管QL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节点B,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
负端;
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直流电源DC的正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
连接第四节点B;
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三节点A,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直流
电源DC的负端。
第三节点A和第二节点N是该逆变器的正电压输出端;
第四节点B和第二节点N是该逆变器的负电压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的五电平逆变器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结构简单,器件较少,因此,成本也较低。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均为
高频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与电网电压的频率相
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中高频开关管所承受的电压应力
比现有技术中小,高频开关管承受的电压是直流电源电压的一半,这样开关管
的选择范围较大,成本较低,同时也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效率。由于高频
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直流电源电压的一半,当输入电压较高时,开关管也可以
承受。因此,该逆变器可以适用于电压较高的场合。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为cool MOS管或者IGBT管。
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为碳化硅二极管或者快恢复二极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容值相同,因此C1和C2
上的电压相等,均等于直流电源DC的1/2电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还包括可以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
L2和电容Co;
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三节点A,另一端通过电容Co连接第二节点N;
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四节点B,另一端通过电容Co连接第二节点N,
电容Co并联在交流负载(图中为电网ug)的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是一种实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
种实现方式,参见图2,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电路
图。
该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增加了隔离变压器T,增加了
隔离变压器T以后的电路结构为:
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三节点A,另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T的初级绕
组连接第二节点N;
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四节点B,另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T的初级绕
组连接第二节点N;
电容Co并联在隔离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的两端,同时,电容Co并联在交
流负载(图中为电网ug)的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不但可以有功情况下使用,
也可以无功情况下使用,下面结合附图对各种工作状态分别进行介绍。
电网电压的正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
一模态、第二模态和第三模态。下面结合附图分别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对应的工作模态相同,下面仅以图1为例进行
介绍。
参见图3a,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一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一模态:第二开关管QH2和第五开关管QL1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五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
管QL1。
参见图3b,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二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二模态:第四开关管QH4和第五开关管QL1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五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第四开关管QH4-第四二极
管D2-第五开关管QL1。
参见图3c,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三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三模态:第一开关管QH1和第五开关管QL1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五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第一开关管QH1-第五开关
管QL1。
电网电压的负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
七模态、第八模态和第九模态。下面结合附图分别进行介绍。
参见图3d,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四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七模态:第一开关管QH1和第六开关管QL2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一开关管QH1-第二电感L2-第六开关管QL2-第二电容
C2-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QH1;
参见图3e,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五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八模态:第三开关管QH3和第六开关管QL2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三二极管D3-第三开关管QH3-第二电感L2-第六开关管
QL2-第三二极管D3;
参见图3f,该图为图1对应的第六种有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九模态:第二开关管QH2和第六开关管QL2均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
止,电流的路径为:第二开关管QH2-第二电感L2-第六开关管QL2-第二开关
管QH2。
电网电压的正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无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
四模态、第五模态和第六模态。
参见图4a,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一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四模态:第一开关管QH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二二极管D2-第一开关管QH1-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
参见图4b,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二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五模态:第三开关管QH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C1-第三二极管D3-第三开关管QH3-第二电感L2-第
二二极管D2。
参见图4c,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三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六模态:第二开关管QH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二开关管QH2-第二电感L2-第二
二极管D2。
电网电压的负半周,该五电平逆变器共有三种无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
十模态、第十一模态和第十二模态。
参见图4d,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四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十模态:第二开关管QH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二开关管QH2-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二开关管QH2。
参见图4e,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五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十一模态:第四开关管QH4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四开关管QH4-第四二极管D4-第一二极管D1。
参见图4f,该图为本发明图1对应的第六种无功工作模态示意图。
第十二模态:第一开关管QH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电流的路径为:
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一开关管QH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
二极管D1。
从以上各种工作模态中可以看出,电网电压正半周时,QL1导通,QL2
截止;电网电压负半周时,QL2导通,QL1截止。因此,QL1和QL2是工频
开关管。
从以上各种工作模态中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工作模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
的五电平逆变器中的高频开关管仅承受一半的母线电压,需要说明的是,此处
的母线电压便是直流电源两端的电压。如图3a所示,该种工作模态中有一个
高频开关管导通,即QH2,此时导通回路中的电压是C1和C2上的电压之和,
C1和C2上的电压之和是直流电源两端的电压,即QH1和QH2分别承受一半
的母线电压。如图3b所示,该种工作模态中只有一个高频开关管导通,即QH2,
此时导通回路中的电压是C2上的电压,C2上的电压是直流电源两端的电压的
一半,即QH2仅承受一半的母线电压。
同理,其他工作模态与图3a和图3b的工作模态类似,高频开关管仅承受
母线电压的一半。
并且,该五电平逆变器在不同的工作模态只有一个开关管作为高频开关导
通,开关损耗和磁性元件损耗小,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实施例,实施例一中的六个开关
管中有四个高频开关管,两个工频开关管(即与电网电压的频率相同);而下
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有四个工频开关管,两个高频开关管。
参见图5,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三电路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图1)的区别是:所述第一开关管QL1、
第二开关管QL2、第三开关管QL3和第四开关管QL4的开关频率与电网电压
的频率相同;所述第五开关管QH1和第六开关管QH2均为高频开关管。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以像图2提供的实施例那样,L1
和L2的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连接N。
参见图6,该图为本发明中图1提供的实施例对应的时序图。
该五电平逆变器六个开关管在电网电压一个周期内的有功工作模态时的
时序分别为:
所述第一开关管QH1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的导通时序由正弦调制波Z和第
二三角波B进行比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Z小于第二三角波B时第一开关
管QH1导通,反之截止;所述第一开关管QH1在电网电压负半周的导通时序
由所述正弦调制波Z和第一三角波A比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Z的反向波
大于第一三角波A时第一开关管QH1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一三角波A、第二三角波B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同的幅值,且所
述第一三角波A的波谷等于第二三角波B的波峰;
所述第二开关管QH2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Z和第二三角波B进
行比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Z的反向波大于所述第二三角波B时第二开关
管QH2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三开关管QH3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Z与第二三角波B比
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Z大于所述第二三角波B时所述第三开关管QH3导
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四开关管QH4的导通时序由所述正弦调制波Z与第一三角波A比
较产生,所述正弦调制波Z大于所述第一三角波A时所述第四开关管QH4导
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五开关管QL1在所述正弦调制波Z的正半周导通,负半周截止;
所述第六开关管QL2在所述正弦调制波Z的正半周截止,负半周导通。
图6中的VAN是图1中的第三节点A和第二节点N之间的电压(A点对N
点的电压),即逆变器输出的正电压,VBN是图1中第四节点B和第二节点N
之间的电压(B点对N点的电压),即逆变器输出的负电压。并且,从图6中
可以看出,在t0-t1时间段内,在电平0和1跳变;在t1-t2时间段内,在电平1
和2跳变。在t2-t3时间段内,在电平0和1跳变,在t3-t4时间段内,在电平
0和-1跳变;在t4-t5时间段内,在电平-1和-2跳变;在t5-t6时间段内,在电平
-1和0跳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仅给出了图1所示的逆变器中的有功工作
模态时的导通时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
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
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
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
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