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4331268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81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29615.0

申请日:

2011.05.12

公开号:

CN102779595A

公开日:

2012.1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C 7/02申请日:20110512|||公开

IPC分类号:

H01C7/02; H01C7/04

主分类号:

H01C7/02

申请人:

聚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曾郡腾; 王绍裘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代理人:

冯志云;郑特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第一导电构件,其包括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第二导电构件,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部,且各电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一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之间的电阻元件、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以及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的电源输出部电极端。本发明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是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功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保护元件包括 : 一第一导电构件, 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 一绝缘部 ; 一第二导电构件, 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 二绝缘部, 且各电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 ; 一电阻元件, 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之间, 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 的行为 ; 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 ; 以及 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保护元件包括 : 第一绝缘膜, 设于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 ; 以及 第二绝缘膜, 设于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 ;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 且电源输出 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包括一对第一电极箔片及第一导电连接部, 该对第一电极箔片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与第二 绝缘膜上,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沿电源输入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一电极箔片与第一导电构件, 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二电极箔片及第二导电连接部, 该对第二电极箔片分设于 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 该第二导电连接部沿该电源输出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二电极箔 片与第二导电构件。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 第二导电连接部分别设于该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的侧面所设的相应导电孔表面。5: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 第二导电连接部是以无电电镀或电镀方法所镀成的铜、 金、 银、 镍、 锡或其合金。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绝缘部包含环 设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 且该第二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一导电连接 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7: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绝缘部及第二 绝缘部是经由切割、 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图案化方式产生的缺口。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串联结构。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阻元件包含高分 子材料, 该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 聚丙烯、 聚氟烯、 前述的混合物及共聚合物其中之一。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阻元件包含散布 其中的导电粒子, 该导电粒子包含金属粒子、 含碳粒子、 金属氧化物、 金属碳化物、 金属硼化 物、 金属氮化物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11: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 绝缘膜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1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保护元件包含隔离 2 构件, 将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相互电气隔离。13: 如权利要求 12 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隔离构件是防焊涂料 构件。1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保护元件是表面黏 着型元件。1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是插件式长条状电极,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 且延伸向外, 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且延伸向外。16: 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保护元件包含 : 多个组合元件, 各组合元件包括第一导电构件、 电阻元件及第二导电构件 ; 其中该第一 导电构件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 ; 该 第二导电构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 部, 且各电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 ; 该电阻元件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 第二导电构件之间, 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的行为 ; 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入部 ; 以 及 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出部 ; 其中所述多个组合元件彼此之间设有第一绝缘膜。17: 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组合元件与电源 输入部电极端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之间设有第二绝缘膜。18: 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 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并联结构。

说明书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无源元件, 尤指关于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背景技术 热敏电阻被用于保护电路, 使其免于因过热或流经过量电流而损坏。热敏电阻通 常包含两电极及位在两电极间的电阻材料。此电阻材料在室温时具低电阻值, 而当温度上 升至一临界温度或电路上有过量电流产生时, 其电阻值可立刻跳升数千倍以上, 由此抑制 过量电流通过, 以达到电路保护的目的。
     当温度降回室温后或电路上不再有过电流的状况时, 热敏电阻可回复至低电阻状 态, 而使电路重新正常操作。此种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使热敏电阻取代保险丝, 而被更广泛 运用在高密度电子电路上。
     未来的电子产品, 将朝着具有轻、 薄、 短、 小的趋势发展, 以使得电子产品能更趋于 迷你化。而无源元件 (passive component) 在电子产品中所占的面积又是最庞大的, 所以 若能够有效地整合无源元件, 将可使得电子产品可以达到轻、 薄、 短、 小的功能。
     然而, 现有热敏电阻元件的设计, 皆以单一功能且单一回路设计为主。因此, 当电 子产品需要针对不同功能需求的热敏电阻元件来保护电子产品时, 仅能设置多数个单一功 能的热敏电阻元件于电子产品内。因此现有的作法不仅耗费制造的成本, 更是占用电子产 品整体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 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功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 : 一第一导电构件、 一第二导电 构件、 一电阻元件、 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以及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第一导电构 件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 第二导电 构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部, 且各电 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 电阻元件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 的间, 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的行为。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 且电 源输出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 作为外接电源接口。
     其中, 该保护元件包括 :
     第一绝缘膜, 设于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 ; 以及
     第二绝缘膜, 设于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 ;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 且电源 输出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
     其中,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一电极箔片及第一导电连接部, 该对第一 电极箔片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沿电源输入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一电极箔片与第一导电构件, 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二电极箔片及第二导 电连接部, 该对第二电极箔片分设于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 该第二导电连接部沿该 电源输出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二电极箔片与第二导电构件。
     其中,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第二导电连接部分别设于该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的侧面所设的相应导电孔表面。
     其中, 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第二导电连接部是以无电电镀或电镀方法所镀成的 铜、 金、 银、 镍、 锡或其合金。
     其中, 该第一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 且该 第二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一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
     其中, 该第一绝缘部及第二绝缘部是经由切割、 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图案化方式 产生的缺口。
     其中,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串联结构。
     其中, 该电阻元件包含高分子材料, 该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 聚丙烯、 聚氟烯、 前述 的混合物及共聚合物其中之一。
     其中, 该电阻元件包含散布其中的导电粒子, 该导电粒子包含金属粒子、 含碳粒 子、 金属氧化物、 金属碳化物、 金属硼化物、 金属氮化物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其中, 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
     其中, 该保护元件包含隔离构件, 将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相 互电气隔离。
     其中, 该隔离构件是防焊涂料构件。
     其中, 该保护元件是表面黏着型元件。
     其中, 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是插件式长条状电极, 该电源输 入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且延伸向外, 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二导电构 件表面且延伸向外。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 : 多个前述第一导电构件、 电 阻元件及第二导电构件的组合元件、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入部 的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出部的至少 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其中所述多个组合元件彼此之间设置有绝缘膜。其中, 电源输入部 电极端、 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并联结构。
     本发明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中, 利用切割、 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等图案化设 计的方式, 将元件电极区分成多个的独立区域, 以把单一元件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 气特性独立区域, 同时搭配热压合与印刷电路板技术, 可制作成表面黏着式元件 ( 但并不 以此为限 )。 因此, 本发明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是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 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图 1A 至 1D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图 2A 至 2C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图 3A 和图 3B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图 4A 和图 4B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图 5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中,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 10、 30、 40、 50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1 电阻元件 12 第一导电构件 12a、 12b 电源输入部 13 第一绝缘部 14 第二导电构件 14a、 14b 电源输出部 15 第二绝缘部 16a、 16b 绝缘膜 17、 27 导通孔 18、 20 电极箔片 19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21 导电连接部 22 隔离构件 23 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31 电阻元件 32 第一导电构件 34 第二导电构件 32a 电源输入部 34a、 34b、 34c 电源输出部 41 电阻元件 42 第一导电构件 44 第二导电构件 42a、 42b 电源输入部 44a、 44b、 44c、 44d 电源输出部 46a、 46b、 46c 绝缘膜 51 电阻元件 52 第一导电构件 54 第二导电构件 53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59 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1A 至图 1C, 图 1A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 元件 10 的立体分解图。 图 1B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0 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 1C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0 中的电阻元件 11 及上、 下的导电构件 12、 14 的组合的仰视立体图。图 1D 为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0 的等效电路图。
     前述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0 是一层叠结构, 其包括 : 一薄板型的电阻元件 11、 第一导电构件 12、 第二导电构件 14、 第一绝缘膜 16a、 第二绝缘膜 16b、 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 19 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电阻元件 11 是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 12 及第二导电构件 14 之间, 且上、 下分别层叠第一绝缘膜 16a 及第二绝缘膜 16b。
     本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10 是矩形结构, 四侧各具有半圆形导通孔 17、 27。第一导电构件 12 包括分置于相对侧导通孔 17 处的两个电源输入部 12a、 12b 及用 于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 12a、 12b 进入的第一绝缘部 13。第二导电构件 14 包括分置 于另一相对侧导通孔 27 处的两个电源输出部 14a、 14b 及用于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 14a、 14b 输出的第二绝缘部 15。本实施例中, 第一绝缘部 13 环设于电源输出部 14a、 14b 所 对应的导通孔 27。第二绝缘部 15 则环设于电源输入部 12a、 12b 所对应的导通孔 17, 且将 第二导电构件 14 的电源输出部 14a、 14b 彼此形成电气隔离。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包含分别设于第一绝缘膜 16a 及第二绝缘膜 16b 表面的电 极箔片 18, 以及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 12a、 12b 的导电连接部 21( 为清楚说明, 图 1A 及 1C 未 形成导电连接部 21 的情况 )。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包含分别设于第一绝缘膜 16a 及第二 绝缘膜 16b 表面的电极箔片 20, 以及电气连接电源输出部 14a、 14b 的导电连接部 21。电源 输入部电极端 19( 相当于电极箔片 18) 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相当于电极箔片 20) 以 隔离构件 22 形成电气隔离。 上述的电阻元件 11 可为一高分子材料层、 电阻材料层、 电容材料层或电感材料层 等。本实施例是由具有导电粒子分散于其中的高分子材料所组成, 其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 系数的行为。适用于本发明的高分子材料包括 : 聚乙烯、 聚丙烯、 聚氟烯、 前述的混合物及 共聚合物等。导电粒子可为金属粒子、 含碳粒子、 金属氧化物、 金属碳化物, 例如 : 碳化钛 (TiC)、 碳化钨 (WC)、 碳化钒 (VC)、 碳化锆 (ZrC)、 碳化铌 (NbC)、 碳化钽 (TaC)、 碳化钼 (MoC) 及碳化铪 (HfC) ; 或选自金属硼化物, 例如 : 硼化钛 (TiB2)、 硼化钒 (VB2)、 硼化锆 (ZrB2)、 硼 化铌 (NbB2)、 硼化钼 (MoB2) 及硼化铪 (HfB2) ; 或选自金属氮化物, 例如 : 氮化锆 (ZrN), 或是 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第一导电构件 12 及第二导电构件 14 可由一平面金属薄膜, 经一般切割、 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等图案化设计的方式产生缺口 ( 剥离金属膜产生的缺 口 ), 而形成如图 1A 所示的第一绝缘部 13 及图 1C 所示的第二绝缘部 15。上述第一导电构 件 12 及第二导电构件 14 的材料可为镍、 铜、 锌、 银、 金及前述金属所组成的合金或多层材 料。
     上述缺口经剥离金属膜成型后, 可使用各式优良的接着性胶膜 ( 如环氧树脂复合 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 ), 亦即绝缘膜 16a、 16b, 将此电阻元件 11、 第一导电构件 12 及第 二导电构件 14 的组合与外层上下各一片的金属铜膜经热压固化密合。之后, 可将上下外层 的铜膜经蚀刻方法, 产生对应于电源输入部 12a、 12b 的电极箔片 18, 及对应于电源输出部 14a、 14b 的电极箔片 20。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可通过导通孔或全面性裁切面的 电镀方式形成将上下左右各区的电极选择性垂直导通电气相连, 由此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
     12a、 12b 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以及电源输出部 14a、 14b 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之后, 在上、 下面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之间, 可以一般防焊涂料涂布形 成绝缘效应, 形成隔离构件 22。
     以下是以导通孔形成电气相连为例进行说明 : 导通孔 17、 27 的孔壁上可利用无电 电镀 (electroless plating) 或电镀方法镀上一层导电膜 ( 如铜或金 ) 形成导电连接部 21, 以达到连接上下电极电气相连的目的。导通孔 17 的导电连接部 21 耦接第一导电构件 12 与上下两个电极箔片 18, 导通孔 27 的导电连接部 21 耦接第二导电构件 14 与上下两个 电极箔片 20。导通孔 17、 27 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 半圆形、 1/4 圆形、 弧形、 方形、 菱形、 长方 形、 三角形或多边形, 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半圆形为例作一说明。另外, 导通孔亦可设于元件 10 之中, 或以盲孔方式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及电源输出部与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 举凡本发明领域中各种相关的电气连接的方式均为本发明所涵盖。
     综言之,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包括一对电极箔片 18 及导电连接部 21( 即导电 膜 ), 该对电极箔片 18 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 16a 与第二绝缘膜 16b 上, 导电连接部 21 沿电 源输入部 12a、 12b 端面耦接该对电极箔片 18 与第一导电构件 12。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包 括一对电极箔片 20 及导电连接部 21, 该对电极箔片 20 分设于第一绝缘膜 16a 与第二绝缘 膜 16b 上, 该导电连接部 21 沿该电源输出部 14a、 14b 端面耦接该对电极箔片 20 与第二导 电构件 14。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主要设置于元件端面, 分别与第 一导电构件 12 及第二导电构件 14 电气相接, 并同时延伸至元件 10 表面, 以电路布局的方 式设置于第一绝缘膜 16a 与第二绝缘膜 16b 的表面。 第一导电构件 12 及第二导电构件 14 分别透过所述绝缘部 13、 15 以与所述导通孔 27、 17 上的导电连接部 21 产生电气隔离。由此, 所述绝缘部 13、 15 可限定电流 ( 如图 1B 中 箭头所示 )I1a、 I2a 只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经由第一导电构件 12 中的电源输入部 12a、 12b 进入, 之后通过电阻元件 11 而分别流向第二导电构件 14 中的两个电源输出部 14a、 14b, 而 后分别由二个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导出, 亦即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电阻元件 11 及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 23 形成串联结构, 以使得本发明能达到一种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的保护 功能。
     然而, 上述电流 (I1a、 I2a) 的流动方向仅为例示, 电流的流动方向亦可与上述电流 (I1a、 I2a) 的流动方向相反, 其功能亦相同。或者, 本发明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亦可反 过来使用。
     本实施例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与第一导电构件 12 及 第二导电构件 14 之间是设置绝缘膜 16a 及 16b, 而利用导电连接部 21 进行其间的电气连 接。 然而, 熟习本领域的技术人士亦可利用其它方式形成电极的电气连接, 而不需设置绝缘 膜 16a 及 16b。
     图 2A 至 2C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图 2A 为本发明第 二实施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30 的立体组合图。图 2B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 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30 中的电阻元件 31、 第一导电构件 32 及第二导电 构件 34 的组合的仰视的立体图。图 2C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 护元件 30 的等效电路图。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30 与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 度保护元件 10 大致相同, 不同处在于 : 电阻元件 31 的第一导电构件 32 的绝缘部 13 分别环
     设于三个导通孔 27 周围, 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输入部 32a 进入 ; 以及第二导电构件 34 利 用绝缘部 15 将第二导电构件 34 电气隔离成 3 部分, 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输出部 34a、 34b 及 34c 输出。本实施例中电流的流向如 I1b、 I2b 和 I3b 所示。
     图 3A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四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中的电阻元件 41、 第一导电构件 42 及第二导电构件 44 的仰视的立体图。电阻元件 41 的第一导电构件 42 的绝缘部 13 分别环设于四个导通孔 27( 此为四分之一圆孔 ) 周围, 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 输入部 42a、 42b 进入 ; 以及第二导电构件 44 利用绝缘部 15 将第二导电构件 44 电气隔离成 4 部分, 以形成四个电源输出部 44a、 44b、 44c 及 44d。类似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 电阻元件 41、 第一导电构件 42 及第二导电构件 44 可依类似方式于相应处制作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及 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在此不予重述。图 3B 为图 3A 的第三实施例的四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 度保护元件的等效电路图。
     实际应用上, 亦可利用类似方式依不同需求制作出如圆形等其它形状的过电流与 过温度保护元件, 或制作出五端口以上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参照图 4A, 亦可将二个如图 3A 所示的电阻元件 41、 第一导电构件 42 及第二导电 构件 44 的组合元件层叠设置, 并依类似方式制作绝缘膜 46a、 46b 及 46c 及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 19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其中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 导电构件 42 的电源输入部。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 44 的电源输出部, 而形成四端口且具并联功效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40。易言之, 电 源输入部电极端 19、 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 41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23 形成电气并联 结构。图 4B 是图 4A 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40 的等效电路图。 上述是表面黏着型元件的应用, 然而其它类型的元件亦可采用本发明的技术特 征, 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图 5 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其是 插件式元件的实施例。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50 包含电阻元件 51、 第一导电构件 52、 第 二导电构件 54、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53 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59。类似地, 电阻元件是叠设 于第一导电构件 52 及第二导电构件 54 之间。二第二导电构件 54 之间以缺口隔开, 形成电 气隔离。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53 是长条状, 连接第一导电构件 52 表面且延伸向外。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 59 是长条状, 连接第二导电构件 54 表面且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53 沿同方向延 伸向外。按此, 即可提供插件式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的应用。类似地, 本发明的电源输 入部电极端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可略加修改而应用于如轴状或封装导线等其它型式的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此外, 本发明亦可同样利用形成绝缘部 ( 缺口 ) 的方式形成彼此电气隔离的多个 电源输入部, 形成各电源输入部对应一个电源输出部的情况。 亦即, 类似单一元件包含二个 独立的电阻元件的情况。
     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整合两个或多个端口以上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而增加 其使用范围, 再者本发明能有效地降低电路板上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所占的积体, 并 且减少焊点的数目。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图式, 惟本发明的特征并不局 限于此, 本发明的所有范围应以下述的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凡合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 精神与其类似变化的实施例, 皆应包含于本发明的范畴中, 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发明
     的领域内, 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专利范围。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7959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14 C N 1 0 2 7 7 9 5 9 5 A *CN102779595A* (21)申请号 201110129615.0 (22)申请日 2011.05.12 H01C 7/02(2006.01) H01C 7/04(2006.01) (71)申请人聚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市 (72)发明人曾郡腾 王绍裘 (74)专利代理机构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72003 代理人冯志云 郑特强 (54) 发明名称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57) 摘要 本发明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第。

2、 一导电构件,其包括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 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第二导 电构件,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 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部,且各电 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一叠 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之间的电阻元 件、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以及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的电源输出部电极 端。本发明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是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 过温度保护功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

3、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2 页 1/2页 2 1.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元件包括: 一第一导电构件,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 一绝缘部; 一第二导电构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 二绝缘部,且各电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 一电阻元件,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之间,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 的行为; 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以及 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元件包括: 第一绝。

4、缘膜,设于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以及 第二绝缘膜,设于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且电源输出 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包括一对第一电极箔片及第一导电连接部,该对第一电极箔片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与第二 绝缘膜上,该第一导电连接部沿电源输入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一电极箔片与第一导电构件, 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二电极箔片及第二导电连接部,该对第二电极箔片分设于 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该第二导电连接部沿该电源输出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二电极箔 。

5、片与第二导电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 第二导电连接部分别设于该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的侧面所设的相应导电孔表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 第二导电连接部是以无电电镀或电镀方法所镀成的铜、金、银、镍、锡或其合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部包含环 设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且该第二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一导电连接 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部及第二 绝缘部是经。

6、由切割、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图案化方式产生的缺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串联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阻元件包含高分 子材料,该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氟烯、前述的混合物及共聚合物其中之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阻元件包含散布 其中的导电粒子,该导电粒子包含金属粒子、含碳粒子、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硼化 物、金属氮化物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7、绝缘膜及第二 绝缘膜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元件包含隔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79595 A 2/2页 3 构件,将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相互电气隔离。 13.如权利要求12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隔离构件是防焊涂料 构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元件是表面黏 着型元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是插件式长条状电极,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

8、 且延伸向外,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且延伸向外。 16.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元件包含: 多个组合元件,各组合元件包括第一导电构件、电阻元件及第二导电构件;其中该第一 导电构件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该 第二导电构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 部,且各电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该电阻元件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 第二导电构件之间,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的行为; 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入部;以 及 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

9、端,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出部; 其中所述多个组合元件彼此之间设有第一绝缘膜。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元件与电源 输入部电极端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之间设有第二绝缘膜。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并联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79595 A 1/7页 4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无源元件,尤指关于一种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背景技术 0002 热敏电阻被用于保护电路,使其免于。

10、因过热或流经过量电流而损坏。热敏电阻通 常包含两电极及位在两电极间的电阻材料。此电阻材料在室温时具低电阻值,而当温度上 升至一临界温度或电路上有过量电流产生时,其电阻值可立刻跳升数千倍以上,由此抑制 过量电流通过,以达到电路保护的目的。 0003 当温度降回室温后或电路上不再有过电流的状况时,热敏电阻可回复至低电阻状 态,而使电路重新正常操作。此种可重复使用的优点,使热敏电阻取代保险丝,而被更广泛 运用在高密度电子电路上。 0004 未来的电子产品,将朝着具有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以使得电子产品能更趋于 迷你化。而无源元件(passive component)在电子产品中所占的面积又是最庞。

11、大的,所以 若能够有效地整合无源元件,将可使得电子产品可以达到轻、薄、短、小的功能。 0005 然而,现有热敏电阻元件的设计,皆以单一功能且单一回路设计为主。因此,当电 子产品需要针对不同功能需求的热敏电阻元件来保护电子产品时,仅能设置多数个单一功 能的热敏电阻元件于电子产品内。因此现有的作法不仅耗费制造的成本,更是占用电子产 品整体的体积。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 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功能。 0007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一第一导电构件、一第二导电 构件、一电阻元件、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以。

12、及至少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第一导电构 件包含至少一电源输入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进入的第一绝缘部。第二导电 构件包括至少二电源输出部及用以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输出的第二绝缘部,且各电 源输出部利用该第二绝缘部彼此电气隔离。电阻元件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及第二导电构件 的间,且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系数的行为。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入部,且电 源输出部电极端电气连接该电源输出部,作为外接电源接口。 0008 其中,该保护元件包括: 0009 第一绝缘膜,设于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以及 0010 第二绝缘膜,设于该第二导电构件表面; 0011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

13、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且电源 输出部电极端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表面。 0012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一电极箔片及第一导电连接部,该对第一 电极箔片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该第一导电连接部沿电源输入部端面耦接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2/7页 5 该对第一电极箔片与第一导电构件,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包括一对第二电极箔片及第二导 电连接部,该对第二电极箔片分设于第一绝缘膜与第二绝缘膜上,该第二导电连接部沿该 电源输出部端面耦接该对第二电极箔片与第二导电构件。 0013 其中,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第二导电连接部分别设于该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的。

14、侧面所设的相应导电孔表面。 0014 其中,该第一导电连接部及第二导电连接部是以无电电镀或电镀方法所镀成的 铜、金、银、镍、锡或其合金。 0015 其中,该第一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且该 第二绝缘部包含环设于第一导电连接部相应的导电孔周围的部分。 0016 其中,该第一绝缘部及第二绝缘部是经由切割、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图案化方式 产生的缺口。 0017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串联结构。 0018 其中,该电阻元件包含高分子材料,该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氟烯、前述 的混合物及共聚合物其中之一。 0019 其中,该电阻元件。

15、包含散布其中的导电粒子,该导电粒子包含金属粒子、含碳粒 子、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硼化物、金属氮化物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0020 其中,该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 0021 其中,该保护元件包含隔离构件,将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相 互电气隔离。 0022 其中,该隔离构件是防焊涂料构件。 0023 其中,该保护元件是表面黏着型元件。 0024 其中,该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是插件式长条状电极,该电源输 入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一导电构件表面且延伸向外,该电源输出部电极端连接该第二导电构 件表面且延伸向外。 0025 本发明另一实施。

16、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包括:多个前述第一导电构件、电 阻元件及第二导电构件的组合元件、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入部 的至少一电源输入部电极端、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源输出部的至少 二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其中所述多个组合元件彼此之间设置有绝缘膜。其中,电源输入部 电极端、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形成电气并联结构。 0026 本发明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中,利用切割、激光或微影蚀刻技术等图案化设 计的方式,将元件电极区分成多个的独立区域,以把单一元件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 气特性独立区域,同时搭配热压合与印刷电路板技术,可制作成表面黏着式元件。

17、(但并不 以此为限)。因此,本发明多端口式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是能够同时提供两个或两个 以上回路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0027 图1A至1D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28 图2A至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29 图3A和图3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3/7页 6 0030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31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32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3 10、30、40、50过电。

18、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34 11电阻元件 0035 12第一导电构件 0036 12a、12b电源输入部 0037 13第一绝缘部 0038 14第二导电构件 0039 14a、14b电源输出部 0040 15第二绝缘部 0041 16a、16b绝缘膜 0042 17、27导通孔 0043 18、20电极箔片 0044 19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0045 21导电连接部 0046 22隔离构件 0047 23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0048 31电阻元件 0049 32第一导电构件 0050 34第二导电构件 0051 32a电源输入部 0052 34a、34b、34c电源输出部 0053 41电阻元。

19、件 0054 42第一导电构件 0055 44第二导电构件 0056 42a、42b电源输入部 0057 44a、44b、44c、44d电源输出部 0058 46a、46b、46c绝缘膜 0059 51电阻元件 0060 52第一导电构件 0061 54第二导电构件 0062 53电源输入部电极端 0063 59电源输出部电极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请参阅图1A至图1C,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 元件10的立体分解图。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10 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 说 。

20、明 书CN 102779595 A 4/7页 7 元件10中的电阻元件11及上、下的导电构件12、14的组合的仰视立体图。图1D为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的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10的等效电路图。 0065 前述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10是一层叠结构,其包括:一薄板型的电阻元件 11、第一导电构件12、第二导电构件14、第一绝缘膜16a、第二绝缘膜16b、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19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电阻元件11是叠设于第一导电构件12及第二导电构件 14之间,且上、下分别层叠第一绝缘膜16a及第二绝缘膜16b。 0066 本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10是矩形结构,四侧各具有半圆形导。

21、通孔 17、27。第一导电构件12包括分置于相对侧导通孔17处的两个电源输入部12a、12b及用 于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入部12a、12b进入的第一绝缘部13。第二导电构件14包括分置 于另一相对侧导通孔27处的两个电源输出部14a、14b及用于限定电流只从该电源输出部 14a、14b输出的第二绝缘部15。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部13环设于电源输出部14a、14b所 对应的导通孔27。第二绝缘部15则环设于电源输入部12a、12b所对应的导通孔17,且将 第二导电构件14的电源输出部14a、14b彼此形成电气隔离。 0067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包含分别设于第一绝缘膜16a及第二绝缘膜16b表面。

22、的电 极箔片18,以及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12a、12b的导电连接部21(为清楚说明,图1A及1C未 形成导电连接部21的情况)。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包含分别设于第一绝缘膜16a及第二 绝缘膜16b表面的电极箔片20,以及电气连接电源输出部14a、14b的导电连接部21。电源 输入部电极端19(相当于电极箔片18)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相当于电极箔片20)以 隔离构件22形成电气隔离。 0068 上述的电阻元件11可为一高分子材料层、电阻材料层、电容材料层或电感材料层 等。本实施例是由具有导电粒子分散于其中的高分子材料所组成,其具有正温度或负温度 系数的行为。适用于本发明的高分子材料包括:聚。

23、乙烯、聚丙烯、聚氟烯、前述的混合物及 共聚合物等。导电粒子可为金属粒子、含碳粒子、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例如:碳化钛 (TiC)、碳化钨(WC)、碳化钒(VC)、碳化锆(ZrC)、碳化铌(NbC)、碳化钽(TaC)、碳化钼(MoC) 及碳化铪(HfC);或选自金属硼化物,例如:硼化钛(TiB 2 )、硼化钒(VB 2 )、硼化锆(ZrB 2 )、硼 化铌(NbB 2 )、硼化钼(MoB 2 )及硼化铪(HfB 2 );或选自金属氮化物,例如:氮化锆(ZrN),或是 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0069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构件12及第二导电构件14可由一平面金属薄膜, 经一般切割、激光或微影。

24、蚀刻技术等图案化设计的方式产生缺口(剥离金属膜产生的缺 口),而形成如图1A所示的第一绝缘部13及图1C所示的第二绝缘部15。上述第一导电构 件12及第二导电构件14的材料可为镍、铜、锌、银、金及前述金属所组成的合金或多层材 料。 0070 上述缺口经剥离金属膜成型后,可使用各式优良的接着性胶膜(如环氧树脂复合 材料或聚亚酰胺复合材料),亦即绝缘膜16a、16b,将此电阻元件11、第一导电构件12及第 二导电构件14的组合与外层上下各一片的金属铜膜经热压固化密合。之后,可将上下外层 的铜膜经蚀刻方法,产生对应于电源输入部12a、12b的电极箔片18,及对应于电源输出部 14a、14b的电极箔片。

25、20。 0071 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可通过导通孔或全面性裁切面的 电镀方式形成将上下左右各区的电极选择性垂直导通电气相连,由此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5/7页 8 12a、12b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以及电源输出部14a、14b与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之后, 在上、下面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之间,可以一般防焊涂料涂布形 成绝缘效应,形成隔离构件22。 0072 以下是以导通孔形成电气相连为例进行说明:导通孔17、27的孔壁上可利用无电 电镀(electroless plating)或电镀方法镀上一层导电膜(如铜。

26、或金)形成导电连接部 21,以达到连接上下电极电气相连的目的。导通孔17的导电连接部21耦接第一导电构件 12与上下两个电极箔片18,导通孔27的导电连接部21耦接第二导电构件14与上下两个 电极箔片20。导通孔17、27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半圆形、1/4圆形、弧形、方形、菱形、长方 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半圆形为例作一说明。另外,导通孔亦可设于元件 10之中,或以盲孔方式电气连接电源输入部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及电源输出部与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举凡本发明领域中各种相关的电气连接的方式均为本发明所涵盖。 0073 综言之,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包括一对电极箔片18及导电连接部21(即。

27、导电 膜),该对电极箔片18分设于该第一绝缘膜16a与第二绝缘膜16b上,导电连接部21沿电 源输入部12a、12b端面耦接该对电极箔片18与第一导电构件12。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包 括一对电极箔片20及导电连接部21,该对电极箔片20分设于第一绝缘膜16a与第二绝缘 膜16b上,该导电连接部21沿该电源输出部14a、14b端面耦接该对电极箔片20与第二导 电构件14。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主要设置于元件端面,分别与第 一导电构件12及第二导电构件14电气相接,并同时延伸至元件10表面,以电路布局的方 式设置于第一绝缘膜16a与第二绝缘膜16b的表面。 0074 第一导电构。

28、件12及第二导电构件14分别透过所述绝缘部13、15以与所述导通孔 27、17上的导电连接部21产生电气隔离。由此,所述绝缘部13、15可限定电流(如图1B中 箭头所示)I 1a 、I 2a 只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经由第一导电构件12中的电源输入部12a、12b 进入,之后通过电阻元件11而分别流向第二导电构件14中的两个电源输出部14a、14b,而 后分别由二个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导出,亦即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电阻元件11及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23形成串联结构,以使得本发明能达到一种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的保护 功能。 0075 然而,上述电流(I 1a 、I 2a )的流动方向仅为例示,。

29、电流的流动方向亦可与上述电流 (I 1a 、I 2a )的流动方向相反,其功能亦相同。或者,本发明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亦可反 过来使用。 0076 本实施例的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与第一导电构件12及 第二导电构件14之间是设置绝缘膜16a及16b,而利用导电连接部21进行其间的电气连 接。然而,熟习本领域的技术人士亦可利用其它方式形成电极的电气连接,而不需设置绝缘 膜16a及16b。 0077 图2A至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图2A为本发明第 二实施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30的立体组合图。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 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

30、过温度保护元件30中的电阻元件31、第一导电构件32及第二导电 构件34的组合的仰视的立体图。图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 护元件30的等效电路图。三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30与双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 度保护元件10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电阻元件31的第一导电构件32的绝缘部13分别环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6/7页 9 设于三个导通孔27周围,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输入部32a进入;以及第二导电构件34利 用绝缘部15将第二导电构件34电气隔离成3部分,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输出部34a、34b 及34c输出。本实施例中电流的流向如I 1b 、I 2b。

31、 和I 3b 所示。 0078 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四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中的电阻元件 41、第一导电构件42及第二导电构件44的仰视的立体图。电阻元件41的第一导电构件42 的绝缘部13分别环设于四个导通孔27(此为四分之一圆孔)周围,用于限定电流只从电源 输入部42a、42b进入;以及第二导电构件44利用绝缘部15将第二导电构件44电气隔离成 4部分,以形成四个电源输出部44a、44b、44c及44d。类似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电阻元件 41、第一导电构件42及第二导电构件44可依类似方式于相应处制作电源输入部电极端及 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在此不予重述。图3B为图3A的第三实施例。

32、的四端口的过电流与过温 度保护元件的等效电路图。 0079 实际应用上,亦可利用类似方式依不同需求制作出如圆形等其它形状的过电流与 过温度保护元件,或制作出五端口以上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80 参照图4A,亦可将二个如图3A所示的电阻元件41、第一导电构件42及第二导电 构件44的组合元件层叠设置,并依类似方式制作绝缘膜46a、46b及46c及电源输入部电极 端19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其中电源输入部电极端19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一 导电构件42的电源输入部。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电气连接各该组合元件的第二导电构件 44的电源输出部,而形成四端口且具并联功效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

33、件40。易言之,电 源输入部电极端19、组合元件中的多个电阻元件41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23形成电气并联 结构。图4B是图4A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40的等效电路图。 0081 上述是表面黏着型元件的应用,然而其它类型的元件亦可采用本发明的技术特 征,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其是 插件式元件的实施例。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50包含电阻元件51、第一导电构件52、第 二导电构件54、电源输入部电极端53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59。类似地,电阻元件是叠设 于第一导电构件52及第二导电构件54之间。二第二导电构件54之间以缺口隔开,形成电 气隔离。电源输。

34、入部电极端53是长条状,连接第一导电构件52表面且延伸向外。电源输 出部电极端59是长条状,连接第二导电构件54表面且与电源输入部电极端53沿同方向延 伸向外。按此,即可提供插件式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的应用。类似地,本发明的电源输 入部电极端以及电源输出部电极端可略加修改而应用于如轴状或封装导线等其它型式的 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 0082 此外,本发明亦可同样利用形成绝缘部(缺口)的方式形成彼此电气隔离的多个 电源输入部,形成各电源输入部对应一个电源输出部的情况。亦即,类似单一元件包含二个 独立的电阻元件的情况。 0083 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整合两个或多个端口以上的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而。

35、增加 其使用范围,再者本发明能有效地降低电路板上过电流与过温度保护元件所占的积体,并 且减少焊点的数目。 008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图式,惟本发明的特征并不局 限于此,本发明的所有范围应以下述的申请专利范围为准,凡合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 精神与其类似变化的实施例,皆应包含于本发明的范畴中,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发明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7/7页 10 的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专利范围。 说 明 书CN 102779595 A 10 1/12页 11 图1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1 2/1。

36、2页 12 图1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2 3/12页 13 图1C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3 4/12页 14 图1D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4 5/12页 15 图2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5 6/12页 16 图2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6 7/12页 17 图2C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7 8/12页 18 图3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8 9/12页 19 图3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19 10/12页 20 图4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20 11/12页 21 图4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21 12/12页 22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595 A 2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