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432946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77153.5

申请日:

2010.05.19

公开号:

CN101838968A

公开日:

2010.09.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D 21/00申请日:20100519|||公开

IPC分类号:

E01D21/00

主分类号:

E01D21/00

申请人: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雷敏; 刘庭联; 王树文; 周玉兵; 肖红武; 杨福国

地址:

710016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太华路8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代理人:

谭文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所施工的双线桥包括前侧桥段、跨越既有线桥段前后端相接的和后侧桥段,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前侧桥段、跨越既有线桥段及后侧桥段同步施工,其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过程如下: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施工、临时支墩拼装及D型便梁组装、移动滑道布设、临时支墩平移就位、便梁支台搭设、便梁吊装、帽梁成型模板一安装、帽梁混凝土浇筑施工及各临时支撑件拆除作业;二、桥段合拢。本发明设计合理、施工方便、投资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施工效率高、施工周期短、安全风险低,能有效解决跨越既有线门式墩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长、投资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等实际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所施工的双线桥 (1) 包括跨越既有铁 路运营线 (2) 的跨越既有线桥段以及分别与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前后端相接的前侧桥段 和后侧桥段, 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后侧桥段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双线桥, 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及后侧桥段同步施工 : 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包括跨 越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上部梁段和两个分别对所述上部梁段进行支撑的门式墩 (3), 两 个门式墩 (3) 分别布设在所述上部梁段的前后两侧下方且二者均跨建在铁路运营线 (2) 上, 所述门式墩 (3) 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铁路运营线 (2) 左右两侧的门式墩立柱 (3-1) 和 架设在两个门式墩立柱 (3-1) 间的帽梁 (3-2), 所述门式墩立柱 (3-1) 建在位于其正下方的 立柱承台 (4) 上 ; 所述帽梁 (3-2) 为通过帽梁成型模板一施工而成的混凝土钢筋梁且其通 过 D 型便梁 (5) 进行施工, D 型便梁 (5) 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且每组临时支墩 (15) 均由分别布设在门式墩 (3) 前后两侧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组成, 且所述临时支墩 (15) 建 在位于其正下方的支墩基础上, 所述门式墩立柱 (3-1) 为混凝土钢筋柱, 立柱承台 (4) 为混 凝土钢筋承台且所述支墩基础为混凝土钢筋基础, 所述临时支墩 (15) 由多个万能杆件拼 装组成 ; 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过程如下 : 101、 钢筋笼绑扎 : 绑扎用于成型立柱承台 (4) 的钢筋笼一, 同时在所述钢筋笼一的正 上方和左右两侧分别绑扎用于成型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的钢筋笼二和钢筋 笼三, 且通过连接钢筋将钢筋笼一、 钢筋笼二和钢筋笼三绑扎为一体 ; 102、 混凝土浇筑施工、 临时支墩 (15) 拼装及 D 型便梁 (5) 组装 : 利用成型模板浇筑施 工立柱承台 (4)、 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 ; 且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 同步对 两组临时支墩 (15) 和 D 型便梁 (5) 分别进行拼装和组装 ; 所述 D 型便梁 (5) 的结构和尺寸 均与需施工帽梁 (3-2) 的结构和尺寸相对应 ; 103、 移动滑道布设 : 在施工成型的所述支墩基础上, 布设用于水平移动步骤 102 中拼 装完成的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移动滑道 ; 且步骤 102 中拼装所述临时支墩 (15) 时, 在所述 临时支墩 (15) 底部安装与所述移动滑道配合使用的行走机构 ; 104、 临时支墩 (15) 平移就位 : 利用步骤 103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对步骤 102 中拼装完成 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进行平移, 且将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分别平移 至步骤 102 中施工完成门式墩立柱 (3-1) 的前后两侧 ; 105、 便梁支台搭设 : 在步骤 104 中已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分别布设一个用 于搭设 D 型便梁 (5) 的便梁支台, 所述便梁支台包括水平向搭设在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两 个临时支墩 (15) 之间的多个支撑杆件, 且多个支撑杆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 106、 便梁吊装 : 采用吊装设备将步骤 102 中组装好的 D 型便梁 (5) 吊移并搭设在步骤 104 中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间, 并将 D 型便梁 (5) 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在两组临 时支墩 (15) 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 ; 107、 帽梁成型模板一安装 : 在步骤 106 中吊装到位的 D 型便梁 (5) 上安装用于成型帽 梁 (3-2) 的帽梁成型模板一 ; 108、 帽梁 (3-2) 的混凝土浇筑施工 : 利用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进行帽梁 (3-2) 的混凝 土浇筑施工 ; 109、 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及临时支墩 (15) 拆除作业 : 待步骤 108 2 中所浇筑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 采用吊装设备分别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和临时支墩 (15) 进行拆除, 便完成门式墩 (3) 的施工 ; 之后, 在施工完成的门 式墩 (3) 上架设上部梁段后, 便完成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 ; 在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施工过程中, 采用常规桥梁施工方法对所述前侧桥段和后侧桥 段进行同步施工 ; 步骤二、 桥段合拢 : 对步骤一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后侧桥段 进行合拢, 并将三者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双线桥。
2: 按照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2 中所述的对立柱承台 (4) 和所述支墩基础进行浇筑施工前, 先对用于施工立柱承台 (4) 和所述支墩基础的基坑进行开挖 ; 且开挖所述基坑之前, 先在所述基坑与既有铁路运营线 (2) 间的地层中布设多个对既有铁路运营线 (2) 进行防护的防护桩, 并且相邻两个防护桩 之间设置有混凝土钢筋墙, 多个防护桩间的混凝土钢筋墙连接组成对既有铁路运营线 (2) 进行防护的安全防护墙。
3: 按照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2 中所述的 D 型便梁 (5) 包括两根平行布设的纵梁 (5-1) 和多根安装在两根纵 梁 (5-1) 中下部之间的横梁 (5-2), 所述横梁 (5-2) 与纵梁 (5-1) 呈垂直布设且多根横梁 (5-2) 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 所述 D 型便梁 (5) 的横截面形状为 “H” 形, 相邻两根横梁 (5-2) 间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 纵梁 (5-1) 与横梁 (5-2) 间通过连接装置进行固定连接。
4: 按照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5 中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的两个便梁支台间搭设有两根平行布设的防落梁 (6), 所述防落梁 (6) 与纵梁 (5-1) 平行设置且两根防落梁 (6) 间的间距小于横梁 (5-2) 的横向 长度, 所述横梁 (5-2) 下部设置有左右两个阻挡件, 左右两个阻挡件的布设位置与两根防 落梁 (6) 的布设位置相对应, 两根防落梁 (6) 对应卡装在左右两个阻挡件之间, 且两根防落 梁 (6) 与左右两个阻挡件相应组成防止拆除横梁 (5-2) 时防止横梁 (5-2) 发生横向滑移的 防滑移装置 ; 所述防落梁 (6) 位于横梁 (5-2) 下方且其与横梁 (5-2) 底部间存在间隙。
5: 按照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7 中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包括底模 (8-1)、 两个布设在底模 (8-1) 上的侧模 (8-2)、 两个布 设在底模 (8-1) 上的端模和安装在侧模 (8-2) 与所述端模上的顶模, 侧模 (8-2) 与所述端 模呈垂直布设且二者围成一个矩形成型腔 ; 步骤 109 中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和临时支墩 (15) 进行拆除 时, 其拆除过程如下 : 1a、 侧模 (8-2) 拆除 : 将侧模 (8-2) 与底模 (8-1) 和所述端模之间的连接装置卸掉后, 再将侧模 (8-2) 水平向纵移至所述便梁支台处运出 ; 1b、 横梁 (5-2) 拆除, 其拆除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i、 底模 (8-1) 兜拢 : 采用多道倒链 (11) 将步骤 108 中浇筑成型的帽梁 (3-2) 与底模 (8-1) 兜拢在一起, 且步骤 108 中对帽梁 (3-2) 进行浇筑时在帽梁 (3-2) 顶部左右两侧预埋 有用于固定倒链 (11) 左右两端部的锚环 (12), 多道倒链 (11) 沿 D 型便梁 (5) 的中轴线方 向进行均匀布设, 且相邻两道倒链 (11) 间的间距为 m ; ii、 纵梁 (5-1) 加固 : 在纵梁 (5-1) 与所述便梁支台间的连接处, 设置一道或多道对纵 3 梁 (5-1) 进行加固以防止纵梁 (5-1) 与横梁 (5-2) 解体时纵梁 (5-1) 发生倾倒的加固斜 撑; iii、 利用天窗点对横梁 (5-2) 进行拆除施工, 拆除时自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分 多个节段进行拆除且每个拆除节段的纵向长度为 m, 对于每一拆除节段来说, 其拆除过程包 括以下步骤 : 首先, 利用天窗点先拆除相邻两个横梁 (5-2) 间所连接的连接板 ; 其次, 利用 天窗点松动并拆除连接纵梁 (5-1) 与横梁 (5-2) 间的连接装置 ; 之后, 利用后续天窗点自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逐根对横梁 (5-2) 进行拆除 ; 拆除后的横梁 (5-2) 先落在防落梁 (6) 上, 之后采用夹具夹持并沿防落梁 (6) 滑移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移出 ; 1c、 纵梁 (5-1) 与防落梁 (6) 拆除 : 横梁 (5-2) 拆除完后, 则先后对纵梁 (5-1) 和防落 梁 (6) 进行拆除并采用吊装设备吊出 ; 1d、 便梁支台拆除 : 利用天窗点将所述临时支墩 (15) 上所安装的便梁支台拆除, 并采 用吊装设备吊出 ; 1e、 临时支墩 (15) 拆除 : 利用步骤 104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 将所述临时支墩 (15) 从帽 梁 (3-2) 底移出后进行拆除。
6: 按照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7 中安装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之前, 先在多根横梁 (5-2) 上满铺多个方木块 (10) 且多个 方木块 (10) 形成一个方木平台, 之后再在所述方木平台上平铺一层防水层 ; 所述防水层和 底模 (8-1) 沿 D 型便梁 (5) 的纵向方向分多个节段进行布设, 且每个节段长度均为 m ; 步骤 iii 中所述的一个拆除节段的横梁 (5-2) 全部拆除完后, 由于方木块 (10)、 所述 防水层和底模 (8-1) 均与帽梁 (3-2) 间出现空隙, 则此时用钩子将此拆除节段上的方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8-1) 沿防落梁 (6) 勾出并沿防落梁 (6) 拖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移出 ; 且拆除方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8-1) 时, 利用倒链 (11) 将勾出的方 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8-1) 下落至地面。
7: 按照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108 中进行帽梁 (3-2) 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由下至上分多层进行浇筑且每层浇筑厚 度不超过 300mm, 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8: 按照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iii 中所述的夹具为抬钢轨用的夹钳 ; 且拆除横梁 (5-2) 之前, 先采用所述夹钳对预拆除的 横梁 (5-2) 夹持, 并在所述夹钳的夹持作用下将拆除后的横梁 (5-2) 放置在防落梁 (6) 上。
9: 按照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多根 横梁 (5-2) 呈均匀布设且横梁 (5-2) 数量为 n, 步骤 102 中对 D 型便梁 (5) 进行组装时, 将 D 型便梁 (5) 前后两端头的一根或两根横梁 (5-2) 先不予安装, 只将两根纵梁 (5-1) 和中部 的 n-2 或 n-4 根横梁 (5-2) 组装为一体 ; 且待步骤 106 中将 D 型便梁 (5) 安装在两组临时 支墩 (15) 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后, 再将之前 D 型便梁 (5) 前后两端头未安装的一根或两 根分别进行安装。
10: 按照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步 骤 106 中所述的将 D 型便梁 (5) 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 (15) 间后, 利用吊装工具在两组临时 支墩 (15) 间搭设两道人行道梁, 并在所述人行道梁上铺装一层用于行走的平台面板, 所述 平台面板铺装完成后还需在其两侧安装两排防护栏杆, 两道人行道梁并排布设在 D 型便梁 4 (5) 两侧, 且所述人行道梁、 平台面板和防护栏杆组成供施工人员行走的人行道 ; 相应地, 步骤 1c 中对纵梁 (5-1) 与防落梁 (6) 进行拆除之后, 对所述人行道进行拆除并采用吊装设 备吊出。

说明书


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桥梁施工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跨越既有铁 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飞速发展, 带动了高速铁路的发展, 新建铁路跨越原有线路在 所难免, 受施工现场环境影响, 采用门式墩跨越既有线的设计也越来越多, 如何保证门式墩 跨越既有线施工安全和质量, 成为各相关单位共同研究的课题。 现如今, 跨越越既有线的门 式墩施工时, 通常均存在结构设计复杂、 要求施工工期短、 安全风险大、 施工及运营相互干 扰大等施工特点, 因而施工难度很大。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一种跨越既有 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其设计合理、 施工方便、 投资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 施工效 率高、 施工周期短、 安全风险低, 能有效解决跨越既有线门式墩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度大、 施工工期长、 投资成本高、 安全风险高等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 线桥施工工艺, 所施工的双线桥包括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跨越既有线桥段以及分别与所 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前后端相接的前侧桥段和后侧桥段, 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 后侧桥段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双线桥, 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及后侧桥段同步施工 : 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包 括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上部梁段和两个分别对所述上部梁段进行支撑的门式墩, 两个门 式墩分别布设在所述上部梁段的前后两侧下方且二者均跨建在铁路运营线上, 所述门式墩 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铁路运营线左右两侧的门式墩立柱和架设在两个门式墩立柱间的帽 梁, 所述门式墩立柱建在位于其正下方的立柱承台上 ; 所述帽梁为通过帽梁成型模板一施 工而成的混凝土钢筋梁且其通过 D 型便梁进行施工, D 型便梁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上且每 组临时支墩均由分别布设在门式墩前后两侧的两个临时支墩组成, 且所述临时支墩建在位 于其正下方的支墩基础上, 所述门式墩立柱为混凝土钢筋柱, 立柱承台为混凝土钢筋承台 且所述支墩基础为混凝土钢筋基础, 所述临时支墩由多个万能杆件拼装组成 ; 所述跨越既 有线桥段的施工过程如下 :
     101、 钢筋笼绑扎 : 绑扎用于成型立柱承台的钢筋笼一, 同时在所述钢筋笼一的正 上方和左右两侧分别绑扎用于成型门式墩立柱和所述支墩基础的钢筋笼二和钢筋笼三, 且 通过连接钢筋将钢筋笼一、 钢筋笼二和钢筋笼三绑扎为一体 ;
     102、 混凝土浇筑施工、 临时支墩拼装及 D 型便梁组装 : 利用成型模板浇筑施工立 柱承台、 门式墩立柱和所述支墩基础 ; 且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 同步对两组临时支墩和 D 型便梁分别进行拼装和组装 ; 所述 D 型便梁的结构和尺寸均与需施工帽梁的结构和尺寸
     相对应 ;
     103、 移动滑道布设 : 在施工成型的所述支墩基础上, 布设用于水平移动步骤 102 中拼装完成的所述临时支墩的移动滑道 ; 且步骤 102 中拼装所述临时支墩时, 在所述临时 支墩底部安装与所述移动滑道配合使用的行走机构 ;
     104、 临时支墩平移就位 : 利用步骤 103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对步骤 102 中拼装完成 的两组临时支墩进行平移, 且将每组临时支墩中的两个临时支墩分别平移至步骤 102 中施 工完成门式墩立柱的前后两侧 ;
     105、 便梁支台搭设 : 在步骤 104 中已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上分别布设一个用 于搭设 D 型便梁的便梁支台, 所述便梁支台包括水平向搭设在每组临时支墩中两个临时支 墩之间的多个支撑杆件, 且多个支撑杆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
     106、 便梁吊装 : 采用吊装设备将步骤 102 中组装好的 D 型便梁吊移并搭设在步骤 104 中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间, 并将 D 型便梁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在两组临时支墩上 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 ;
     107、 帽梁成型模板一安装 : 在步骤 106 中吊装到位的 D 型便梁上安装用于成型帽 梁的帽梁成型模板一 ;
     108、 帽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 : 利用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进行帽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 109、 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便梁支台及临时支墩拆除作业 : 待步骤 108 中所 浇筑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 采用吊装设备分别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便梁支 台和临时支墩进行拆除, 便完成门式墩的施工 ; 之后, 在施工完成的门式墩上架设上部梁段 后, 便完成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 ;
     在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施工过程中, 采用常规桥梁施工方法对所述前侧桥段和后 侧桥段进行同步施工 ;
     步骤二、 桥段合拢 : 对步骤一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后侧 桥段进行合拢, 并将三者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双线桥。
     上述步骤 102 中所述的对立柱承台和所述支墩基础进行浇筑施工前, 先对用于施 工立柱承台和所述支墩基础的基坑进行开挖 ; 且开挖所述基坑之前, 先在所述基坑与既有 铁路运营线间的地层中布设多个对既有铁路运营线进行防护的防护桩, 并且相邻两个防护 桩之间设置有混凝土钢筋墙, 多个防护桩间的混凝土钢筋墙连接组成对既有铁路运营线进 行防护的安全防护墙。
     上述步骤 102 中所述的 D 型便梁包括两根平行布设的纵梁和多根安装在两根纵梁 中下部之间的横梁, 所述横梁与纵梁呈垂直布设且多根横梁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 所述 D 型便梁的横截面形状为 “H” 形, 相邻两根横梁间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 纵梁与横梁间通过连 接装置进行固定连接。
     上述步骤 105 中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上的两个便梁支台间搭设有两根平行布设 的防落梁, 所述防落梁与纵梁平行设置且两根防落梁间的间距小于横梁的横向长度, 所述 横梁下部设置有左右两个阻挡件, 左右两个阻挡件的布设位置与两根防落梁的布设位置相 对应, 两根防落梁对应卡装在左右两个阻挡件之间, 且两根防落梁与左右两个阻挡件相应 组成防止拆除横梁时防止横梁发生横向滑移的防滑移装置 ; 所述防落梁位于横梁下方且其
     与横梁底部间存在间隙。
     上述步骤 107 中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包括底模、 两个布设在底模上的侧模、 两个 布设在底模上的端模和安装在侧模与所述端模上的顶模, 侧模与所述端模呈垂直布设且二 者围成一个矩形成型腔 ;
     上述步骤 109 中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便梁支台和临时支墩进行拆除 时, 其拆除过程如下 :
     1a、 侧模拆除 : 将侧模与底模和所述端模之间的连接装置卸掉后, 再将侧模水平向 纵移至所述便梁支台处运出 ;
     1b、 横梁拆除, 其拆除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i、 底模兜拢 : 采用多道倒链将步骤 108 中浇筑成型的帽梁与底模兜拢在一起, 且 步骤 108 中对帽梁进行浇筑时在帽梁顶部左右两侧预埋有用于固定倒链左右两端部的锚 环, 多道倒链沿 D 型便梁的中轴线方向进行均匀布设, 且相邻两道倒链间的间距为 m ;
     ii、 纵梁加固 : 在纵梁与所述便梁支台间的连接处, 设置一道或多道对纵梁进行加 固以防止纵梁与横梁解体时纵梁发生倾倒的加固斜撑 ;
     iii、 利用天窗点对横梁进行拆除施工, 拆除时自 D 型便梁的两端向跨中分多个节 段进行拆除且每个拆除节段的纵向长度为 m, 对于每一拆除节段来说, 其拆除过程包括以下 步骤 : 首先, 利用天窗点先拆除相邻两个横梁间所连接的连接板 ; 其次, 利用天窗点松动并 拆除连接纵梁与横梁间的连接装置 ; 之后, 利用后续天窗点自 D 型便梁的两端向跨中逐根 对横梁进行拆除 ; 拆除后的横梁先落在防落梁上, 之后采用夹具夹持并沿防落梁滑移至所 述临时支墩一侧后移出 ; 1c、 纵梁与防落梁拆除 : 横梁拆除完后, 则先后对纵梁和防落梁进行拆除并采用吊 装设备吊出 ;
     1d、 便梁支台拆除 : 利用天窗点将所述临时支墩上所安装的便梁支台拆除, 并采用 吊装设备吊出 ;
     1e、 临时支墩拆除 : 利用步骤 104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 将所述临时支墩从帽梁底移 出后进行拆除。
     上述步骤 107 中安装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之前, 先在多根横梁上满铺多个方木块 且多个方木块形成一个方木平台, 之后再在所述方木平台上平铺一层防水层 ; 所述防水层 和底模沿 D 型便梁的纵向方向分多个节段进行布设, 且每个节段长度均为 m ;
     步骤 iii 中所述的一个拆除节段的横梁全部拆除完后, 由于方木块、 所述防水层 和底模均与帽梁间出现空隙, 则此时用钩子将此拆除节段上的方木块、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沿防落梁勾出并沿防落梁拖至所述临时支墩一侧后移出 ; 且拆除方木块、 所述防水层和底 模时, 利用倒链将勾出的方木块、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下落至地面。
     上述步骤 108 中进行帽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由下至上分多层进行浇筑且每层 浇筑厚度不超过 300mm, 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上述步骤 iii 中所述的夹具为抬钢轨用的夹钳 ; 且拆除横梁之前, 先采用所述夹 钳对预拆除的横梁夹持, 并在所述夹钳的夹持作用下将拆除后的横梁放置在防落梁上。
     多根横梁呈均匀布设且横梁数量为 n, 步骤 102 中对 D 型便梁进行组装时, 将D型 便梁前后两端头的一根或两根横梁先不予安装, 只将两根纵梁和中部的 n-2 或 n-4 根横梁
     组装为一体 ; 且待步骤 106 中将 D 型便梁安装在两组临时支墩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后, 再 将之前 D 型便梁前后两端头未安装的一根或两根分别进行安装。
     上述步骤 106 中所述的将 D 型便梁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间后, 利用吊装工具在两 组临时支墩间搭设两道人行道梁, 并在所述人行道梁上铺装一层用于行走的平台面板, 所 述平台面板铺装完成后还需在其两侧安装两排防护栏杆, 两道人行道梁并排布设在 D 型便 梁两侧, 且所述人行道梁、 平台面板和防护栏杆组成供施工人员行走的人行道 ; 相应地, 步 骤 1c 中对纵梁与防落梁进行拆除之后, 对所述人行道进行拆除并采用吊装设备吊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
     1、 “联体式” 施工基础 : 墩柱承台钢筋与支架基础钢筋相连, 一体式浇注, 墩柱施工 的同时支架在线外导轨上安装完成, 在不封锁线路的情况下推移就位, 减少了对运输的干 扰, 加快施工进度。
     2、 采用 “平行式” 防护技术 : 对原设计 “流水式” 线路加固方案进行优化, 在墩柱桩 基施工的同时采用防护桩对线路进行加固, 缩短了施工周期, 减少了对既有线的影响。
     3、 采用分部拼装、 线上组装技术, D 便梁纵梁、 横梁及附属设施在线外分部拼装, 双 线封锁条件下分次吊装, 线上组装, 在一个封锁点内完成全部作业, 降低了安全风险, 为下 部施工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施工平台, 把施工对既有线的干扰最小化。
     4、 封闭环境下钢筋砼施工技术 : 横梁上铺设方木及防水板后形成一个完全封闭 环境, 帽梁模板分部在 D 便梁内组装, 钢筋现场绑扎, 混凝土分层施工以缩短线路的封锁时 间。
     5、 “无封锁式” 模板、 横梁拆除技术 : 在不封锁线路情况下, 为了安全拆除横梁和帽 梁底模板, 在距便梁横梁的下方 50cm 的高度, 距纵梁中心线 100cm 的位置, 设 2 根长 15m 的 H40 型钢作防落梁装置, 横梁的拆除从两端向中间进行, 使横梁落至梁底防落梁上, 从两端 拖出。
     6、 设计合理, 施工步骤简单、 实现方便且经济效益大, 采用 “苏式万能杆件作为 D 型便梁的支架, 在支架上组装八三杆件和枕木作为 D 便梁和人行道栏杆的支撑点, 然后利 用 D 型便梁作为门式墩帽梁施工时的底模” , 利用常备构件, 拼装速度较快, 在垂直天窗点内 即可吊装就位, 成本大幅度降低, 经济效益明显 ; 所有构件总重量为 235t, 租赁三个月可节 省资金 180 万元以上, 工期缩短 1/3 节省人工费 20 万元以上, 累计节约 200 万元以上, 经济 效益显著。
     7、 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本发明施工技术含量高、 施工速度加快, 提高了工程质 量, 确保了施工安全, 对铁路运输的非常影响小, 填补了铁路施工中的空白, 且安全风险较 低, 因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8、 推广应用前景广泛, 采用本发明施工跨越既有线的门式墩, 所用材料及设备均 为常规成品构件, 在任何地区都能购买或租赁到, 且所有构件均可重生使用, 施工对外部环 境及各种施工条件均能适应, 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 施工简单、 进度快质量有保证的 优势。利用 D 型便梁及附属钢架作为工作平台, 使帽梁的施工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保 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对铁路既有线施工及运输相互干扰的程度降到了最低, 因此具有广 阔的推广前景。
     综上所述, 本发明设计合理、 施工方便、 投资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 施工效率高、 施工周期短、 安全风险低, 能有效解决跨越既有线门式墩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度大、 施工工期 长、 投资成本高、 安全风险高等实际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 2 为本发明所施工双线桥与既有铁路运营线间交叉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本发明所施工门式墩的结构示意图。 图 4 为图 3 的 A-A 剖视图。 图 5 为本发明对临时支墩进行平移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 6 为本发明防落梁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 7 为本发明纵梁端部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 8 为本发明帽梁成型模板一中底模与侧模的支设位置示意图。 图 9 为本发明对帽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 10 为本发明对底模进行兜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 11 为本发明阻挡件与防落梁进行配合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 : 1- 双线桥 ; 2- 既有铁路运营线 ; 3- 门式墩 ; 3-1- 门式墩立柱 ;3-2- 帽梁 ; 4- 立柱承台 ; 5-D 型便梁 ; 5-1- 纵梁 ; 5-2- 横梁 ; 6- 防落梁 ; 7-U 形螺栓二 ; 8-1- 底模 ; 8-2- 侧模 ; 9- 道钉 ; 10- 方木块 ; 11- 倒链 ; 11-1- 倒链环 ; 11-2- 兜底钢丝绳一 ; 12- 锚环 ; 13- 螺栓一 ; 14- 钢轨滑道 ; 15- 临时支墩 ; 16- 卷扬机 ; 17- 竖向钢筋 ; 18- 混凝土浇筑层 ; 19- 水平枕木一 ; 20- 八三杆 ; 21- 方木条 ; 22- 热轧普通工字钢支架 ; 23- 热轧工字钢 ; 24- 防水土工布 ;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的一种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 所施工的双线桥 1 包 括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跨越既有线桥段以及分别与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前后端相接 的前侧桥段和后侧桥段, 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后侧桥段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 通的双线桥, 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及后侧桥段同步施工 : 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包 括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上部梁段和两个分别对所述上部梁段进行支撑的门式墩 3, 两 个门式墩 3 分别布设在所述上部梁段的前后两侧下方且二者均跨建在铁路运营线 2 上, 所 述门式墩 3 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铁路运营线 2 左右两侧的门式墩立柱 3-1 和架设在两个门 式墩立柱 3-1 间的帽梁 3-2, 所述门式墩立柱 3-1 建在位于其正下方的立柱承台 4 上 ; 所述帽梁 3-2 为通过帽梁成型模板一施工而成的混凝土钢筋梁且其通过 D 型便梁 5 进行施工, D 型便梁 5 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且每组临时支墩 15 均由分别布设在门式墩 3 前后两 侧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组成, 且所述临时支墩 15 建在位于其正下方的支墩基础上, 所述门式 墩立柱 3-1 为混凝土钢筋柱, 立柱承台 4 为混凝土钢筋承台且所述支墩基础为混凝土钢筋 基础, 所述临时支墩 15 由多个万能杆件拼装组成。
     本实施例中, 新施工的新建客线中的双线特大桥 ( 双线桥 1) 的 42# 与 43# 墩跨越 新建货线 ( 即既有铁路运营线 2), 与新建货线的交角 11° 23′ 16″, 详见图 2, 二者的交 叉里程为 D4hK310+849.28, 且 42# 与 43# 墩均采取门式墩 3 的结构设计, 其结构详见图 3、 图 4, 门式墩 3 的门式墩立柱 3-1 高 11.5m 且其净跨为 16.0m, 门式墩立柱 3-1 的截面尺寸 为 3m×3m, 帽梁 3-2 的正面尺寸为 23.2m×3.2m。由于门式墩 3 的跨度大, 且帽梁 3-2 重量 达 440 余 t, 因而为确保帽梁 3-2 的施工质量, 要求帽梁 3-2 的模板支立点必须满足承载力 要求, 同时帽梁 3-2 的底模 8-1 的挠度也必须满足小于 L/400 的要求, 因此对模板支点的设 置要求极为严格。
     所述 42# 与 43# 墩均为门式墩 3, 且 42# 墩的门式墩立柱 3-1 距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左线线路中心和右线线路中心的最小距离分别为 5.079m 和 5.184m, 43# 墩的门式墩立 柱 3-1 距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左线线路中心和右线线路中心的最小距离分别为 5.205m 和 5.24m, 因而 42# 与 43# 墩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铁路运营线 2 及接触网的安全影响较大, 这两 个墩的施工及安全防护为双线桥 1 的施工重点, 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施工对既有铁路运 营线 2 的接触网、 接触网电力线、 回流线等的影响。 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过程如下 :
     101、 钢筋笼绑扎 : 绑扎用于成型立柱承台 4 的钢筋笼一, 同时在所述钢筋笼一的 正上方和左右两侧分别绑扎用于成型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的钢筋笼二和钢筋 笼三, 且通过连接钢筋将钢筋笼一、 钢筋笼二和钢筋笼三绑扎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 绑扎所述钢筋笼一、 钢筋笼二和钢筋笼三时, 均在施工现场附近且经 平整后的平地上进行。
     102、 混凝土浇筑施工、 临时支墩 15 拼装及 D 型便梁 5 组装 : 利用成型模板浇筑施 工立柱承台 4、 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 ; 且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 同步对两组 临时支墩 15 和 D 型便梁 5 分别进行拼装和组装 ; 所述 D 型便梁 5 的结构和尺寸均与需施工 帽梁 3-2 的结构和尺寸相对应。
     浇筑施工立柱承台 4、 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时, 采用结构相对应的成型 模板分别对立柱承台 4、 门式墩立柱 3-1 和所述支墩基础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由于对所述临时支墩 15 进行支撑的支墩基础紧邻立柱承台 4 布设, 且所述支墩基 础的三分之二面积座落在立柱承台 4 上, 因而所述支墩基础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是门式墩 3 砼施工的关键, 要确保每个临时支墩 15 中的六根竖向立柱支点受力均匀, 则所述支墩基础 的不均匀沉降是施工中防范的重点。对所述支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进行防范处理器, 所采 取的措施是 : ①将所述支墩基础和立柱承台 4 的基坑基底挖到岩层 ; ②基坑基底的顶面设 置钢筋网 ; ③在浇筑施工所述支墩基础的混凝土时, 提前预埋连接成型立柱承台 4 用的钢 筋笼一和成型所述支墩基础用的钢筋笼三的连接钢筋, 使得的钢筋笼一和钢筋笼三共同受 力。另外, 由于因为所述支墩基础的内边与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道床相邻, 施工时既要对既
     有铁路运营线 2 的道床进行防护, 又必须要在有防护员和工务监护下作业施工。
     同时, 对立柱承台 4 和所述支墩基础进行浇筑施工前, 先对用于施工立柱承台 4 和 所述支墩基础的基坑进行开挖。且开挖所述基坑之前, 先在所述基坑与既有铁路运营线 2 间的地层中布设多个对既有铁路运营线 2 进行防护的防护桩, 并且相邻两个防护桩之间设 置有混凝土钢筋墙, 多个防护桩间的混凝土钢筋墙连接组成对既有铁路运营线 2 进行防护 的安全防护墙。设置所述混凝土钢筋墙时, 先在相邻两个防护桩预埋用于成型所述混凝土 钢筋墙的钢筋网, 并且在预埋到位的钢筋网外侧进行支模, 支模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获 得成型的混凝土钢筋墙 ; 所述混凝土钢筋墙施工成型后进行土方回填, 并通过小型压实机 对回填后的土方进行压实, 压实密度大于 90%。
     本实施例中, 由于 42# 和 43# 墩的立柱承台 4 边缘距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中心距 离 3.18 ~ 3.34m, 且立柱承台 4 的基坑开挖深度最大为 2.9m, 因而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 既有铁路运营线 2 的线路安全, 在靠近线路侧设置防护桩, 所设置防护桩的横截面尺寸为 1.25m×0.70m, 并且在相邻两个防护桩之间预埋钢筋, 基坑开挖时用钢筋砼将防护桩间土 封闭, 立柱承台 4 的砼施工完后, 回填合格的碎石类土, 用小型压实机进行压实, 压实密度 必须大于 90% ; 然后浇筑所述支墩基础的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 所述防护桩为钻孔桩。实际施工时, 由于立柱承台 4 边缘距既有铁路 运营线 2 的中心线最小距离为 2.65m, 减去既有铁路运营线 2 外侧枕木的 1.3m 后, 立柱承台 4 边缘距既有铁路运营线 2 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 1.35m, 施工的空间相对较小, 所以根据现 场实际情况, 设置 1.25×0.7m 的矩形防护桩, 砼强度 C20 且采用 II 级钢筋。
     对于所述防护桩采用人工挖孔施工, 孔内绑扎钢筋后浇注砼并机械振捣密实, 本 实施例中, 41# 墩设置 3 根防护桩, 42# 墩左右两侧共设置 8 根防护桩, 43# 墩左右两侧共设 置 8 根防护桩, 44# 墩设置 4 根防护桩, 45# 墩设置 3 根防护桩。
     所述支墩基础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为确保支墩基础的稳定性, 采用以下处理方 法进行浇筑 : ①在上述基坑回填完成后, 要求地基承载力≥ 0.2MPa, 加宽部分基础 ( 即用于 成型所述支墩基础的基坑 ) 内放置 Φ22mm 钢筋网, 确保支墩基础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稳定 性; ②对支墩基础的承载力进行检算并合格 ; ③支墩基础混凝土标号为 C30, 在施工过程中 使用早强剂和防冻剂, 坍落度宜控制在 10 ~ 14cm, 掺加早强剂, 保证混凝土 3d 强度能达到 80%以上 ; 且浇筑过程中, 混凝土用振棒振捣, 顶面抹平整。养护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并包裹 棉毡养生 ; ④支墩基础施工完成后, 采取预压进行检验。
     采用万能杆件拼装所述临时支墩 15 时, 具体是采用 M 型万能杆件 ( 即苏式万能杆 件 ) 进行拼装时, 由于所述苏式万能杆件由角钢和联结板组成, 且采用螺栓进行连接。本实 施例中, 拼装完成的所述临时支墩 15 由六根竖向立柱和拼装在六根竖向立柱之间的多根 斜支撑组成, 六根竖向立柱分两排进行组装且呈 “日” 字形布设。具体而言 : 拼装组成的每 个临时支墩 15 包括六根竖向立柱, 相邻两根竖向立柱的柱距为 2m, 相邻拼装节段间的长度 为 2m。
     所述 D 型便梁 5 包括两根平行布设的纵梁 5-1 和多根安装在两根纵梁 5-1 中下部 之间的横梁 5-2, 所述横梁 5-2 与纵梁 5-1 呈垂直布设且多根横梁 5-2 布设在同一水平面 上。所述 D 型便梁 5 的横截面形状为 “H” 形, 相邻两根横梁 5-2 间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 纵 梁 5-1 与横梁 5-2 间通过连接装置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 横梁 5-2 为枕木, 所述连接
     装置为连接螺栓。
     103、 移动滑道布设 : 在施工成型的所述支墩基础上, 布设用于水平移动步骤 102 中拼装完成的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移动滑道 ; 且步骤 102 中拼装所述临时支墩 15 时, 在所述 临时支墩 15 底部安装与所述移动滑道配合使用的行走机构。
     本实施例中, 所述移动滑道为钢轨滑道 14。步骤 102 中对所述支墩基础进行混凝 土浇筑施工时, 预埋有用于固定所述钢轨滑道 14 的多个 U 形螺栓一, 所述 U 形螺栓一上安 装有扣板且二者组成对所述钢轨滑道 14 进行固定的紧固装置。因而, 在步骤 102 中对所述 支墩基础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为使所述临时支墩 15 受力均匀传至支墩基础上, 因而在 支墩基础混凝土内预埋 U 型螺栓一和扣板, 从而将所述钢轨滑道 14 固定在支墩基础上。所 述钢轨滑道 14 具体由两根 12.5m 长 P50 的钢轨组成。
     104、 临时支墩 15 平移就位 : 利用步骤 103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对步骤 102 中拼装完 成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进行平移, 且将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分别平移至步 骤 102 中施工完成门式墩立柱 3-1 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 所述临时支墩 15 底部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靴, 所述支撑靴底 部插入所述钢轨滑道 14 内且能在所述钢轨滑道 14 内前后移动, 所述支撑靴底部结构与所 述钢轨一的结构相对应且相应形成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行走机构。
     步骤 102 中实际拼装所述临时支墩 15 时, 其拼装方法如下 : 第一、 将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底部钢架安装在钢轨滑道 14 上, 安装前先将支墩基础浇筑完毕并将钢轨滑道 14 垫平 ; 第二、 由于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竖向立柱是以 4 根角钢组成的, 因而先将支撑靴、 支撑角钢、 拼接角和联结板组成成品柱节 ; 第三、 用水平横撑和斜支撑连结各竖向立柱的柱头 ; 第四、 所述临时支墩 15 的底层成型后, 再依次按立杆、 拼接角、 联结板、 水平横撑和斜支撑的顺序 逐渐向上安装 ; 第五、 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同时安装, 安装到两层以上时, 要用钢丝绳和角钢连接杆将两个临时支墩 15 连接为一体, 避免临时支墩 15 倾斜, 确保安全 施工。
     结合图 5, 本步骤中, 对两组临时支墩 15 进行平移时, 先将一组临时支墩 15 中的两 个临时支墩 15 分别通过钢丝绳与卷扬机 16 相连, 之后再启动卷扬机 16 并通过钢丝绳对两 个临时支墩 15 同时进行平移, 且平移就位后通过紧固件将平移到位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与 门式墩立柱 3-1 连接为一体。
     实际操作时, 当两组临时支墩 15 组装完成后, 在临时支墩 15 前端靠路基处的挖孔 桩上设锚点并固定一个定滑轮, 用钢丝绳将两组临时支墩 15 同时拉住, 且通过钢丝绳与卷 扬机 16( 所述卷扬机 16 具体为 1.5t 慢速卷扬机 ) 相连, 并通过卷扬机 16 拉动临时支墩 15 滑行就位, 临时支墩 15 就位后立刻用联结角钢将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的两个临时支墩 15 连 成整体。同时为保证施工安全, 临时支墩 15 就位时, 在距临时支墩 15 顶端三分之一的位置 处预先穿好钢丝绳, 将临时支墩 15 与门式墩立柱 3-1 捆到一起, 随着临时支墩 15 向线路方 向移动, 钢丝绳也逐步前移, 并保持临时支墩 15 竖直直至就位, 然后把两个临时支墩 15 与 门式墩立柱用角钢连接固定, 防止临时支墩 15 倾斜。
     105、 便梁支台搭设 : 在步骤 104 中已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分别布设一个 用于搭设 D 型便梁 5 的便梁支台, 所述便梁支台包括水平向搭设在每组临时支墩 15 中两个 临时支墩 15 之间的多个支撑杆件, 且多个支撑杆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实施例中, 多个支撑杆件呈均匀布设且所述支撑杆件为水平枕木一 19。搭设在 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的两个便梁支台间搭设有两根平行布设的防落梁 6, 所述防落梁 6 与纵 梁 5-1 平行设置且两根防落梁 6 间的间距小于横梁 5-2 的横向长度, 所述横梁 5-2 下部设置 有左右两个阻挡件, 左右两个阻挡件的布设位置与两根防落梁 6 的布设位置相对应, 两根 防落梁 6 对应卡装在左右两个阻挡件之间, 且两根防落梁 6 与左右两个阻挡件相应组成防 止拆除横梁 5-2 时防止横梁 5-2 发生横向滑移的防滑移装置。所述防落梁 6 位于横梁 5-2 下方且其与横梁 5-2 底部间存在间隙。同时, 所述便梁支台还包括布设在同一平面上的多 根八三杆 20, 所述八三杆 20 位于所述支撑杆件下方, 所述防落梁 6 为 H 型钢且其通过 U 形 螺栓二 7 安装在所述八三杆 20 上, 详见图 6。为防止横梁 5-2 跌落, 同时为拆除横梁 5-2 和 底模 8-1 做准备, 在距横梁 5-2 下方 50cm 的高度, 距纵梁 5-1 的中心线 100cm 的位置, 设2 根长 15m 的 H30 型钢做防落梁 6, 支点设在所述八三杆 20 件上, 用 U 形螺栓二 7 将防落梁 6 与八三杆 20 联结。
     本实施例中, 所述阻挡件为竖直向布设的螺栓一 13 或钢筋条, 所述横梁 5-2 上对 应设置有供螺栓一 13 安装的螺栓安装孔, 详见图 11。
     106、 便梁吊装 : 采用吊装设备将步骤 102 中组装好的 D 型便梁 5 吊移并搭设在步 骤 104 中平移到位的两组临时支墩 15 间, 并将 D 型便梁 5 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在两组临时 支墩 15 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具体而言 : 将 D 型便梁 5 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在两组临时 支墩 15 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时, 先将纵梁 5-1 的左右两端部分别搭放在多个支撑杆件上, 再通过布设在所述支撑杆件上的两个道钉 9 对纵梁 5-1 进行固定, 并使得纵梁 5-1 卡装在 两个道钉 9 之间, 详见图 7。
     实际组装时, 多根横梁 5-2 呈均匀布设且横梁 5-2 数量为 n, 步骤 102 中对 D 型便 梁 5 进行组装时, 将 D 型便梁 5 前后两端头的一根或两根横梁 5-2 先不予安装, 只将两根纵 梁 5-1 和中部的 n-2 或 n-4 根横梁 5-2 组装为一体。且待步骤 106 中将 D 型便梁 5 安装在 两组临时支墩 15 上所搭设的便梁支台上后, 再将之前 D 型便梁 5 前后两端头未安装的一根 或两根分别进行安装。
     本实施例中, 所述横梁 5-2 的数量为 21 根。步骤 102 中组装 D 型便梁 5 时, 只需 在距吊点近的位置将场地整平后进行组装, 组装时 D 型便梁 5 左右两端各留下一根横梁 5-2 不安装, 只安装 19 根横梁 5-2, 使 D 型便梁 5 的梁端为帽梁倒角钢筋留出位置, 以利步骤 106 中 D 型便梁 5 就位, 待 D 型便梁 5 就位后, 再每侧安装上 1 根横梁 5-2。组装 D 型便梁 5 时, 所述连接螺栓一定要一个方向用电动扳手上齐拧紧, 严禁漏装或松动。
     另外, 本步骤中将 D 型便梁 5 搭设在两组临时支墩 15 间后, 利用吊装工具在两组 临时支墩 15 间搭设两道人行道梁, 并在所述人行道梁上铺装一层用于行走的平台面板, 所 述平台面板铺装完成后还需在其两侧安装两排防护栏杆, 两道人行道梁并排布设在 D 型便 梁 5 两侧, 且所述人行道梁、 平台面板和防护栏杆组成供施工人员行走的人行道。
     本实施例中, 所述人行道的架空梁 ( 即所述人行道梁 ), 且每道人行道梁为由 2 根 长 16m 且尺寸为 40cm×40cm 的 H 型钢组合而成的 H 钢梁, 2 根 H 型钢通过多个 L75 角钢进 行多点焊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之后, 在 H 钢梁的一侧焊接栏杆角钢, 并安设铁丝网, 在H 钢梁上面满铺 5cm 厚木板 ( 即所述平台面板 ) 作人行道的工作平台。所述人行道在地面场 地组装完成后, 一次吊装就位。所述人行道的支台为所述 D 型便梁 5 的便梁支台, 地面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间的人行道用脚手架搭设并铺设木板, 且有防滑措施, 宽度不小于 1.8m, 两 侧设围栏防护。
     107、 帽梁成型模板一安装 : 在步骤 106 中吊装到位的 D 型便梁 5 上安装用于成型 帽梁 3-2 的帽梁成型模板一。
     本实施例中, 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包括底模 8-1、 两个布设在底模 8-1 上的侧模 8-2、 两个布设在底模 8-1 上的端模和安装在侧模 8-2 与所述端模上的顶模, 侧模 8-2 与所 述端模呈垂直布设且二者围成一个矩形成型腔。安装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之前, 先在多根 横梁 5-2 上满铺多个方木块 10 且多个方木块 10 形成一个方木平台, 之后再在所述方木平 台上平铺一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为防水土工布 24。
     实际施工时, 可以在步骤 106 中便梁吊装之前, 事先将所述方木平台和所述防水 层铺设在 D 型便梁 5 上且与 D 型便梁 5 组装为一体进行吊装。本实施例中, 所述方木块 10 为结构尺寸为 10cm×10cm 的矩形木条, 实际铺装所述方木平台时, 在横梁 5-2 上依次并列 摆放、 挤紧多块矩形木条, 每块木条的横向与纵向均挤紧, 不留间隙, 挤紧之后在 D 型便梁 5 的左右两端, 各用一根长度等于横梁 5-2 的直角形角钢扣住矩形木条的端头, 并且将这根 直角形角钢与 D 型便梁 5 的支撑牛腿焊接并达到不松动效果, 从而使 D 型便梁 5 上满铺的 矩形木条紧紧地扣在横梁 5-2 表面, 与 D 型便梁 5 整体吊装期间不会脱离。本实施例中, 每 块矩形木条顺 D 型便梁 5 纵向的长度, 等于安装后每 6 根横梁 5-2 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 预先完成 D 型便梁 5 的组装及 D 型便梁 5 与上部的方木平台和所述 防水层的组装、 所述人行道的组装等工作, 且在封锁点内完成 D 型便梁 5 及其上部方木平台 和所述防水层的吊装、 组装完成人行道的吊装等工作, 同时完成所述临时支墩 15 和便梁支 台的接地连通, 所述 D 型便梁 5 和人行道的吊装利用接触网停电的天窗点施工。
     本是用力中, 所述底模 8-1 为铺装在所述防水层上的一层竹胶板, 且所述竹胶板 的厚度为 15mm。并且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的安装过程, 在均利用接触网停电的天窗点进行 作业。
     结合图 8, 底模 8-1 铺设时, 由于先在 D 型便梁 5 的横梁 5-2 上满铺 10cm×10cm 的 矩形木条 ( 帽梁 3-2 的混凝土凝固后所述矩形木条能简单方便从帽梁 3-2 底勾出 ) 并组成 方木平台, 所述方木平台上铺设有一层防水层, 并且所述防水层上铺设有一层 1.5cm 厚且 顺纵梁 5-1 的方向长度大小于 1.5m、 宽度不大于 0.4m 的竹胶板作为底模 8-1, 相邻两个底 模 8-1 间的接缝处贴密封条, 防止漏浆。所述竹胶板顺纵梁 5-1 的方向长度大小于 1.5m 且 宽度不大于 0.4m 的原因是, 之后从帽梁 3-2 底拆底模 8-1 时, 方便用钩子勾出, 且勾出后的 底模 8-1 往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滑移退落方便。
     所述侧模 8-2 采用尺寸为 1m×1m 的定型组合钢模板, 便于人工安拆模板, 所述钢 模板厚 5mm 且钢模板外侧纵横向采用 10cm×10cm 的方木条 21 进行加固, 并每隔 1.0m 设置 一个 10×6.8cm 的热轧普通工字钢支架 22, 热轧普通工字钢支架 22 与钢模板之间横向放 置 3 根 10×6.8cm 热轧工字钢 23, 横向热轧工字钢 23 与热轧普通工字钢支架 22 之间采用 Φ16mm 螺栓进行连接。同时, 为确保施工安全, 帽梁 3-2 施工时布设设 Φ20mm 对拉筋, 采 取梅花形布置, 间距为 1.0m。所述侧模 8-2 用的钢模板立模后, 模板与接地装置之间采用 2 根 Φ12mm 圆钢连接, 为确保安全, 每组侧模 8-2 两侧均设接地装置。所述帽梁 3-2 的端部 模板 ( 即所述端模 ) 安装时, 其端模支架采用碗扣式支架, 碗扣式支架围绕门式墩立柱 3-1
     布设, 且其宽度为 2m。
     108、 帽梁 3-2 的混凝土浇筑施工 : 利用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进行帽梁 3-2 的混凝 土浇筑施工。
     结合图 9, 本实施例中, 进行帽梁 3-2 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由下至上分多层进行 浇筑且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 300mm, 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 成。
     本实施例中, 由于 D 型便梁 5 上需承载的混凝土荷载= 144m3×2.6t/m3 = 374.4t, 为列车静荷载 188.2t 的两倍, 由于 D 型便梁 5 的设计动载系数不清楚, 但不会大于 2, 因此 为确保 D 型便梁 5 受力不超限, D 型便梁 5 的砼浇筑采用二次灌注法施工。并且混凝土浇筑 时, 砼强度等级 C50, 骨料为粒径为 5 ~ 25mm 碎石或中砂, 水泥采用 525# 普通硅酸盐水泥, 砼坍落度宜为 14 ~ 16cm。第一次浇筑约 100m 左右, 并形成 锅底形状的混凝土浇筑层 18, 所述混凝土浇筑层 18 的两侧高 1.8m 且其中部高 1.5m。砼施工缝利用帽梁 3-2 内部密 密麻麻的竖向钢筋 17 连接, 在竖向钢筋 17 稀少处用长 30cm 的 Φ16mm 钢筋连接且 Φ16mm 钢筋的间距 30cm。
     混凝土浇筑时, 按 “变形小处先灌, 变形大处后浇筑” 的原则, 从帽梁 3-2 的两端向 中间逐段浇筑, 均匀连续浇筑。灌注用 1 台汽车泵, 同时准备 1 台备用, 以适应混凝土凝结 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 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应能保持均匀和规定 的坍落度。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 应高速旋转 20 ~ 30s 后再将混凝土拌合物喂入 泵车受料斗。混凝土采用快速、 稳定、 连续且可靠的浇筑方式在帽梁 3-2 的全梁范围内水平 分层连续浇筑成型, 其分层厚度 ( 捣实后厚度 ) 不宜大于 300mm, 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 上层混凝土。 109、 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及临时支墩 15 拆除作业 : 待步骤 108 中所浇筑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 采用吊装设备分别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和临时支墩 15 进行拆除, , 便完成门式墩 3 的施工 ; 之后, 在施工完成的门式墩 3 上架设上部梁段后, 便完成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
     本实施例中, 对所述帽梁成型模板一、 D 型便梁 5、 便梁支台和临时支墩 15 进行拆 除时, 其拆除过程如下 :
     1a、 侧模 8-2 拆除 : 将侧模 8-2 与底模 8-1 和所述端模之间的连接装置卸掉后, 再 将侧模 8-2 水平向纵移至所述便梁支台处运出。
     拆除侧模 8-2 时, 由人力将侧模 8-2 纵移至便梁支台一侧, 且从所述临时支墩 15 外侧的便道运出。
     1b、 横梁 5-2 拆除, 其拆除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i、 底模 8-1 兜拢 : 采用多道倒链 11 将步骤 108 中浇筑成型的帽梁 3-2 与底模 8-1 兜拢在一起, 且步骤 108 中对帽梁 3-2 进行浇筑时在帽梁 3-2 顶部左右两侧预埋有用于固 定倒链 11 左右两端部的锚环 12, 多道倒链 11 沿 D 型便梁 5 的中轴线方向进行均匀布设, 且相邻两道倒链 11 间的间距为 m, 每道倒链 11 中均包括布设在帽梁 3-2 左右两侧的倒链 11-1 和连接两个倒链环 11-1 间的兜底钢丝绳一 11-2, 详见图 10。
     相应地, 步骤 107 中所述的防水层和底模 8-1 沿 D 型便梁 5 的纵向方向分多个节 段进行布设, 且每个节段长度均为 m。
     本实施例中, 用倒链 11 按 3m 一道将底模 8-1 兜拢, 以免拆除横梁 5-2 时底模 8-1 落在横梁 5-2 上, 造成无法拆除横梁 5-2。同时, 拆除横梁前 5-2, 需先检查 D 型便梁 5 底的 2 根防落梁 6 的标高是否比横梁 5-2 低, 即二者间是否有约 50cm 的空隙。
     ii、 纵梁 5-1 加固 : 在纵梁 5-1 与所述便梁支台间的连接处, 设置一道或多道对纵 梁 5-1 进行加固以防止纵梁 5-1 与横梁 5-2 解体时纵梁 5-1 发生倾倒的加固斜撑。
     也就是说, 横梁 5-2 与纵梁 5-1 解体之前, 每片纵梁 5-1 的两侧支座端加加固斜 撑, 防横梁 5-2 与纵梁 5-1 解体后纵梁 5-1 倾倒。
     iii、 利用天窗点对横梁 5-2 进行拆除施工, 拆除时自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分 多个节段进行拆除且每个拆除节段的纵向长度为 m, 对于每一拆除节段来说, 其拆除过程包 括以下步骤 : 首先, 利用天窗点先拆除相邻两个横梁 5-2 间所连接的连接板 ; 其次, 利用天 窗点松动并拆除连接纵梁 5-1 与横梁 5-2 间的连接装置 ; 之后, 利用后续天窗点自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逐根对横梁 5-2 进行拆除 ; 拆除后的横梁 5-2 先落在防落梁 6 上, 之后采用 夹具夹持并沿防落梁 6 滑移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移出。
     本实施例中, 由于所述连接装置为连接螺栓, 具体为竖向螺栓, 则横梁 5-2 拆除 时, 第一个天窗点以卸竖向螺栓为主, 自从 D 型便梁 5 的跨中往两端进行拆卸, 并且先拆除 连接板, 再松动竖向螺栓 ( 起到为 D 型便梁 5 进行卸载的目的 ) ; 待全部的竖向螺栓松动之 后, 再将竖向螺栓拆除, 但每根横梁 5-2 的两端各剩一根竖向螺栓不卸, 待该根横梁 5-2 拆 除过程中均进行滑移时再卸掉。抽横梁 5-2 的作业在后续天窗点内陆续完成, 由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方向逐根拆除。横梁 5-2 拆除过程中, 左右两个阻挡件能有效防止横梁 5-2 抽动时从防落梁 6 上滑出, 左右两个阻挡件应在横梁 5-2 落在防落梁 6 上之前进行安装, 能 有效保证横梁 5-2 落在防落梁 6 上期间不会自由串动而滑落坠入轨道。
     本实施例中, 一个拆除节段的横梁 5-2 全部拆除完后, 由于方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 和底模 8-1 均与帽梁 3-2 间出现空隙, 则此时用钩子将此拆除节段上的方木块 10、 所述防 水层和底模 8-1 沿防落梁 6 勾出并沿防落梁 6 拖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移出。且拆除 方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8-1 时, 利用倒链 11 将勾出的方木块 10、 所述防水层和底模 8-1 下落至地面。
     实际操作中, 由 D 型便梁 5 的两端向跨中方向逐根拆除横梁 5-2 时, D 型便梁 5 两 端的拆除作业两端可以同时操作。当横梁 5-2 落至防落梁 6 顶的根数满足方木块 10 和底 模 8-1 的长度时, 方木块 10、 底模 8-1 与帽梁 3-2 的混凝土间便有了空隙, 此时便可将托底 模 8-1 用的方木块 10 从帽梁 3-2 下用钩子勾出, 抽出方木块 10、 防水土工布 24 与底模 8-1, 且顺防落梁 6 拖至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 用事先安装在帽梁 3-2 上的倒链 11 落下 ( 或使用 吊车吊下 )。当横梁 5-2 滑移至所述临时支墩 15 一侧后, 拔出所述阻挡件, 且将横梁 5-2 退 出纵梁 5-1 之外后落地。
     本实施例中, 所述夹具为抬钢轨用的夹钳 ; 且拆除横梁 5-2 之前, 先采用所述夹钳 对预拆除的横梁 5-2 夹持, 并在所述夹钳的夹持作用下将拆除后的横梁 5-2 放置在防落梁 6 上。
     由于防落梁 6 顶低于横梁 5-2 底 50cm, 为了避免横梁 5-2 落梁期间砸到防落梁 6, 则利用抬钢轨的 “夹钳” , 亦称 “剪刀钳” 进行夹持。这种 “夹钳” , 夹住横梁 5-2 提起时, 可以 将横梁 5-2 夹得紧紧的不会松动 ; 当将所夹持的横梁 5-2 放置在防落梁 6 上时, “夹钳” 就不受力, 自然松开与横梁 5-2 脱落, 这样做使得免横梁 5-2 落梁时对防落梁 6 无冲击力。
     1c、 纵梁 5-1 与防落梁 6 拆除 : 横梁 5-2 拆除完后, 则先后对纵梁 5-1 和防落梁 6 进行拆除并采用吊装设备吊出。
     本实施例中, 对纵梁 5-1 与防落梁 6 进行拆除之后, 对所述人行道进行拆除并采用 吊装设备吊出。 实际拆除时, 当横梁 5-2 与纵梁 5-1 解体之后, 尽快拆除横梁 5-2, 并吊出纵 梁 5-1。所述纵梁 5-1 和人行道的拆除分别封锁线路及停电 90min 进行, 且均使用 130t 吊 车吊出。
     两片纵梁 5-1 分两次吊出, 单片纵梁 5-1 的重量为 7.5t, 吊钩重 0.5t, 合计吊重为 8t, 选用 65t 吊车在回转半径 12m, 吊臂长 34.3m 时, 起重量为 10.5t, 安全系数为 1.234。当 纵梁 5-1 吊出之后, 将帽梁 3-2 底的防落梁 6 用倒链 11 或绳索移出, 申请封锁点后吊至地 面。所述纵梁 5-1 和防落梁 6 依次吊出之后, 将所述人行道吊出。
     1d、 便梁支台拆除 : 利用天窗点将所述临时支墩 15 上所安装的便梁支台拆除, 并 采用吊装设备吊出。
     本实施例中, 拆除便梁支台时, 申请利用天窗点将组成所述便梁支台的多个组件 吊下。
     1e、 临时支墩 15 拆除 : 利用步骤 104 中所述的移动滑道, 将所述临时支墩 15 从帽 梁 3-2 底移出后进行拆除。
     拆除所述临时支墩 15 时, 先先安设卷扬机 16 和钢丝绳, 申请利用天窗点, 按照与 步骤 104 中所述平移到位的程序进行反向拉移。即 : 封锁点内用卷扬机 16 将临时支墩 15 沿所述钢轨滑道平稳地从帽梁 3-2 底滑出, 再按照步骤 102 中安装时的顺序进行反方向拆 除。
     在所述跨越既有线桥段施工过程中, 采用常规桥梁施工方法对所述前侧桥段和后 侧桥段进行同步施工。
     步骤二、 桥段合拢 : 对步骤一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前侧桥段、 跨越既有线桥段和后侧 桥段进行合拢, 并将三者连接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双线桥。
     实施施工时, 为确保施工安全, 还需相应对所述支墩基础的承载力、 临时支墩 15 的荷载及受力情况、 支墩角钢所承受内力、 临时支墩 15 中高强连接螺栓的受剪承载力、 临 时支墩 15 防倾倒情形、 纵梁 5-1 的受力情况、 防落梁 6 的受力情况等进行验算, 并根据验算 结果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调整处理。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 凡是根据本发明 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 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越既有铁路运营线的双线桥施工工艺,所施工的双线桥包括前侧桥段、跨越既有线桥段前后端相接的和后侧桥段,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前侧桥段、跨越既有线桥段及后侧桥段同步施工,其跨越既有线桥段的施工过程如下: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施工、临时支墩拼装及D型便梁组装、移动滑道布设、临时支墩平移就位、便梁支台搭设、便梁吊装、帽梁成型模板一安装、帽梁混凝土浇筑施工及各临时支撑件拆除作业;二、桥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