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组件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8173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16 C N 1 0 2 8 8 1 7 3 9 A *CN102881739A* (21)申请号 201210290969.8 (22)申请日 2012.08.16 H01L 31/042(2006.01) (71)申请人杭州帷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环兴路 51号 (72)发明人朱建静 王敏杰 (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9 代理人俞润体 黄娟 (54) 发明名称 光伏组件结构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组件,尤其涉及一种 安装在。
2、屋顶的光伏组件结构。一种光伏组件结构, 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设有光伏组件,所述的支架是 由若干相互连接的分支架构成,每个分支架上固 定有一光伏组件模块,所述的分支架是由两个支 撑臂构成,支撑臂是由两端的连接段和中间的主 体段构成,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 两个第一连接段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段 之间的距离,在分支架上设有了连接结构。本发明 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需要支架固定结构,方便 装拆和运输,能满足不同屋顶面积的光伏组件结 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伏组件的固定结 构复杂,不方便运输和装拆,不同屋顶面积需要选 用不同的光伏组件大小的技术问题。 (51)Int.Cl. 权利要求。
3、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页 2 1. 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设有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是 由若干相互连接的分支架构成,每个分支架上固定有一光伏组件模块,所述的分支架是由 两个支撑臂构成,支撑臂是由两端的连接段和中间的主体段构成,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 和第二连接段,两个第一连接段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段之间的距离,在分支架上 设有了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支撑臂结构相同,所 述的分支架呈“八”字形,第。
4、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设有连接结构,支撑臂的底面为水平 面,支撑臂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即第一连接段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段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一分支架的两个 第一连接段相互平行,两个第二连接段也相互平行,第一连接段之间的距离与光伏组件模 块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开设 在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的一阶梯面,在相互连接的两个支撑臂的配合的阶梯面上开 设有连接孔,在连接孔内穿接有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第 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的一阶。
5、梯面,在相互连接的两个支撑臂的配合的阶梯面上开设有 连接孔,在连接孔内穿接有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横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的 相接的两个支撑臂的两个第一连接段的侧面贴合,纵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相接的两个支撑 臂的两个第一连接段或者两个第二连接段的端面卡合,第一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双向连 接结构,第二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纵向连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横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的相接 的两个支撑臂的两个第一连接段的侧面贴合,纵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相接的两个支撑臂的 两个第一连接段或者两个第二连接段的端面卡合,第一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双向。
6、连接结 构,第二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纵向连接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支撑臂上的第一 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各设有一个卡槽,在卡槽内设有一压块,所述的光伏组件模块通过 压块固定在分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支撑臂上的第一连接 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各设有一个卡槽,在卡槽内设有一压块,所述的光伏组件模块通过压块 固定在分支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槽为“T”形槽,所述的 压块包括一固定件和一夹紧件,固定件的底面位于卡槽内,固定件的上表面开设有螺钉孔, 在螺钉孔内穿接有螺钉,夹紧。
7、件位于压块的侧面,夹紧件为一夹紧槽,夹紧槽的槽壁为锯齿 面。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81739 A 1/4页 3 光伏组件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屋顶的光伏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绿色能源,利用太阳光给人类送来清洁能源。现有技术中 一般通过置于屋顶上的光伏组件吸收太阳能,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需要的其他能源。在屋 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目前市场上较为通行的支架样式有:三角支撑式、前后腿式、以 及底盆支撑式,这几种安装方式都是通过与屋面进行穿透式固定或者施加配重实现整体支 架的抗风性。几乎所有的平屋顶支架都是在这三。
8、种样式上进行不同方式的变化,如三角支 撑式的三段支撑组成可由不同的截面进行组合,也可将三角支架设计成可伸缩或可调节角 度的样式,而三角支撑之上的导轨也有各种不同截面,若导轨是侧面开槽式的,组件可利用 侧面槽滑入固定于支架上,也可将导轨设计成置于光伏组件之下,在边框的四分之一及四 分之三处用压块或其他固定件固定住。三角支撑式在结构上较为稳定,便于通过调节三角 支撑的距离控制整体支架的力学性能,因此在市场上最为常见。但是,由于组件通过导轨固 定于支撑上,导轨对三角支撑的作用为集中力,因此对三角支撑的力学性能要求较高,而且 由于三角支撑本身的结构限制,无法将截面设计的较为复杂,因此只能通过增大尺寸提。
9、高 其力学性能,而尺寸增大对支架成本影响很大。前后腿式也较为常见,通过特别设计的连接 件或者地面导轨,将前后腿固定于地面,再于前后腿顶端固定导轨或者与前后腿直接与非 标准太阳能边框配合。但是由于四条腿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安装过程中,无论是轨道安 装于前后腿的过程还是组件边框与前后腿固定的固定,都会有巨大的工作量。另外,由于四 条腿的自由度过多,组件的安装固定难度大,尤其是后期太阳能组件水平等的调节需要耗 费较长的时间。在现有的专利文件中公开过这样的结构,如中国专利:“一种在平屋顶上固 定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支架(CN202268359U)”,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屋面轨道、配重板、 直立固定于所。
10、述屋面轨道上的后支腿及前支腿、边压块、中压块以及各种紧固件,在后支腿 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后腿连接件,在前支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前腿连接件,边压块和中压块 固定连接在后腿连接件上,前腿连接件上设有固定太阳能组件拐角的卡槽,后支腿的上端 面设有后支腿坡面,前支腿的上端面设有前支腿坡面,配重板位于两列光伏组件之间或每 列组件的下方的轨道上。但是这种结构还是需要多个压块进行固定,结构比较庞大,装拆和 运输也不是很方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需要支架固定结构,方便装拆和运输,能满足不同 屋顶面积的光伏组件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伏组件的固定结构复杂,不方便运 输和装拆,不同。
11、屋顶面积需要选用不同的光伏组件大小的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包括支 架,在支架上设有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是由若干相互连接的分支架构成,每 说 明 书CN 102881739 A 2/4页 4 个分支架上固定有一光伏组件模块,所述的分支架是由两个支撑臂构成,支撑臂是由两端 的连接段和中间的主体段构成,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两个第一连接段之 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段之间的距离,在分支架上设有了连接结构。支架由若干个分 支架构成,各个分支架上均安装有一个光伏组件模块,由分支架和光伏组件模块构成一个 模块,然后将此。
12、模块运输到屋顶上,光伏组件结构由多个模块拼接,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 组装不同个数的模块,结构简单,方便运输。分支架由两根支撑臂构成,两个支撑臂为一个 弯折的结构,令两根支撑臂在一端的距离大于另外一端,形成一个类似V型的结构。我们知 道,在同一流线上的流体,其流通截面积越小,则流速越大(连续性定理),而当其流速越大, 静压越小,那么它对其周围的物体的压力也越小(伯努利定理),之所以把支架设计成倒V型 的原因也在于此,当气体流入倒V型支架后,其流通的截面积减少(虽然在实际情况中截面 积可能是增加,但相对于一般的双侧导流板系统,其截面积是减小的),气流流速增加,从而 导致气流对支架以及组件的静压力减。
13、小。使组件下表面受气流的压力减小,而上表面受气 流的压力是和原来没有差别,从而增大了迫使组件压在支架上的压力差。这样就不再需要 外部的固定结构,只需要将支架直接放在屋顶上,就可以让整个光伏组件比较稳定,提高组 件的抗倾覆能力。 0005 支撑臂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对称的形状,且构成分支架的两根支撑臂的 结构可以不同,只要保证构成分支架的两根支撑臂的第一连接段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 段就可以,支撑臂的主体部分可以是斜面也可以是弧面或者折面,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个支 撑臂结构相同,所述的分支架呈“八”字形,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设有连接结构,支撑 臂的底面为水平面,支撑臂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即。
14、第一连接段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段的厚 度。支撑臂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方便组装,增加了生产效率。光伏组件模块的安装是有倾 角的,这样保证能很好的吸收太阳能。支撑臂的主体为斜面,两根分支架的两根支撑臂的两 个主体部分呈“八”字形,将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连接形成支架,支撑臂为一体成型的, 结构简单,且能实现减小静压的目的。 0006 同一分支架的两根支撑臂上的两个第一连接段可以呈八字形或者相互平行,同样 的两个第二连接段也是如此,作为优选,所述的同一分支架的两个第一连接段相互平行,两 个第二连接段也相互平行,第一连接段之间的距离与光伏组件模块的宽度相同。分支架的 两个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相互平行。
15、,可以方便光伏组件模块的安装和固定。光伏组 件模块为一矩形,其通过连接固定件安装在分支架上,光伏组件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分 支架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光伏组件模块的第一连接段与光伏组件模块的宽度相 同,保证了支撑的稳定性。 0007 连接结构可以为铰接,也可以为可拆卸销轴连接,还可以是弹性卡扣连接,作为优 选,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的一阶梯面,在相互连接的两 个支撑臂的配合的阶梯面上开设有连接孔,在连接孔内穿接有螺栓。分支架可以横向拼接 也可以纵向拼接,通过设置在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来实现双向拼接。各 分支架在拼接时,都是第一连接段连接另一分支架的。
16、第一连接段,而第二连接段连接另一 分支架的第二连接段,从而形成的一对称的坡面光伏组件。通过阶梯面可以实现纵向定位, 通过螺栓可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锁紧固定,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0008 作为优选,横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的相接的两个支撑臂的两个第一连接段的侧面 说 明 书CN 102881739 A 3/4页 5 贴合,纵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相接的两个支撑臂的两个第一连接段或者两个第二连接段的 端面卡合,第一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双向连接结构,第二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为纵向连 接结构。横向相邻的两个分支架是通过第一连接段上的连接结构实现横向连接的,在横向 连接时,相邻分支架的其中两个支撑臂是通过第一连接。
17、段贴合的,此时,再纵向连接两个分 支架的两个支撑臂,通过第一连接段上的阶梯面实现纵向定位。此时在横向方向上由四个 第一连接段拼接在一起,再通过横向的穿接螺栓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定位。而在纵向的 两个相邻的分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段实现纵向连接时,仅需要通过阶梯面纵向定位两个支撑 臂,然后在第二连接段通螺栓将两个纵向连接的分支架连接固定。 0009 支撑臂与光伏组件模块的连接可以通过螺钉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等,作为 优选,在所述的支撑臂上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上各设有一个卡槽,在卡槽内设有一 压块,所述的光伏组件模块通过压块固定在分支架上。光伏组件模块的上下两端固定在支 撑臂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
18、接段上,通过压块将光伏组件模块固定,结构简单,固定稳定牢 固。 0010 作为更优选,所述的卡槽为“T”形槽,所述的压块包括一固定件和一夹紧件,固定 件的底面位于卡槽内,固定件的上表面开设有螺钉孔,在螺钉孔内穿接有螺钉,夹紧件位于 压块的侧面,夹紧件为一夹紧槽,夹紧槽的槽壁为锯齿面。将固定件固定在卡槽内后,再用 螺钉将压块固定在支撑臂上,在压块的侧面设置的夹紧槽可以有效的将光伏组件模块固 定,且夹紧面上设置锯齿,提高摩擦力,将光伏组件模块固定的更为牢固。 0011 因此,本发明的光伏组件结构具备下述优点:1、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增加光伏组 件下侧气流速度,减少光伏组件下部压力,提高光伏组件的抗。
19、倾覆能力。2、先将分支架和光 伏组件模块安装好,然后将多个分支架安装屋顶面积进行组装,适配性好,可以最大程度利 用屋顶面积,同时,还可以提高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光伏组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的去掉压块的主视图。 0014 图3是图1的支架的俯视透视图。 0015 图4是图1内的分支架的放大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5是图4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7 图6是图1内的压块的放大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9 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包括支架2和固。
20、定在支架上的光伏组件1。支架 2是由多个分支架4拼接,在分支架4上通过压块5固定有光伏组件模块3。分支架4的个 数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而横向或者纵向拼接。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采用横向两列,纵 向四行共八个分支架4构成的支架2。在每个分支架4上均安装有一个光伏组件模块3。 0020 如图4所示,每一个分支架4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支撑臂18,且两个支撑臂18对 说 明 书CN 102881739 A 4/4页 6 称布置。每个支撑臂18均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段9和第二连接段7,第一连接段9和 第二连接段7通过倾斜的主体段8连接,第一连接段9、第二连接段7、主体段8一体成型, 支撑臂18的厚度由第。
21、一连接段9向第二连接段7逐渐增厚,即支撑臂18的底面为平面,而 上表面为斜面,从而呈一坡面形状。构成同一分支架4的两个支撑臂18呈“八”字形,构成 同一分支架4的两个支撑臂18的两个第一连接段9相互平行,构成同一分支架4的两个支 撑臂18的两个第二连接段7也相互平行。两个第一连接段9之间的距离与光伏组件模块 3等宽,且两个第一连接段9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段7之间的距离。 0021 如图5和6所示,在第一连接段9和第二连接段7上均开设有一“T”形卡槽12,在 卡槽12的下方有一螺钉固定槽13,在“T”形卡槽内安装有一压块5,在压块5的底面17位 于卡槽内,在压块5上开设有螺钉孔14,在螺钉。
22、孔14内穿接有螺钉,从而将压块5固定在支 撑臂18上。在压块5的侧面开设有一夹紧槽15,夹紧槽15为通槽,夹紧槽15的相对的两 个夹紧面16为锯齿面,光伏组件模块3位于夹紧槽15内,从而将光伏组件模块3固定在分 支架4上。 0022 如图4所示,在第一连接段9和第二连接段7上均有连接结构,第一连接段9和第 二连接段7上的连接结构是由一阶梯面10构成的,阶梯面10呈“L”形,在长度较大一段的 侧面开设有连接孔11,在连接孔11内可以穿接螺栓6进行固定。 0023 如图3所示,横向X的两列的相邻的两个分支架4中一个位于左侧一个位于右侧, 两个分支架4横向平齐,左侧分支架的右支撑臂与后侧分支架的左支。
23、撑臂的第一连接段9 贴合。纵向Y的四列分支架中,由下至上,第一列的第二连接段与第二列的第二连接段相 连,第二列的第一连接段与第三列的第一连接段相连,以此类推,在纵向Y连接方向上,第 一连接段与下一列的第一连接段相连,第二连接段与相邻的第二连接段相连,形成的支架 在纵向方向上呈波浪形。纵向Y相连的两个连接段的阶梯面的朝向相反,正好拼接在一起 形成与连接段截面相同的矩形。 0024 在第一连接段的连接结构可以实现横向X和纵向Y的双方固定,横向X方向上,相 邻两个第一连接段9相接,同时有纵向Y的两个第一连接段9通过阶梯面10固定连接,再 用螺栓6穿接过四个第一连接段9后固定,实现横向X和纵向Y的双向。
24、连接(如图3的B处 所示)。 0025 在由于两个第二连接段7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一连接段9之间的距离,因此,在 横向X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段7并不会相互接触,第二连接段7只需要完成纵向Y连接就 可以了。在纵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段7通过阶梯面10定位后,再通过螺栓6穿过连接 孔进行连接。由于第二连接段7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段9,因此其连接孔11是垂直分布,而 第一连接段上的连接孔11是水平分布。 0026 使用时,将光伏组件模块通过压块安装在分支架上,然后将各分支架放置到屋顶 上,根据屋顶大小,将各分支架用螺栓横向和纵向拼接为一光伏组件结构。 说 明 书CN 102881739 A 1/3页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1739 A 2/3页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1739 A 3/3页 9 图4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173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