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0369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30 C N 1 0 2 9 0 3 6 9 5 A *CN102903695A* (21)申请号 201210423763.8 (22)申请日 2012.10.30 H01L 23/495(2006.01) (71)申请人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双桥路 14号 (72)发明人李六军 陈国岚 何文海 慕蔚 (74)专利代理机构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代理人田玉兰 (54) 发明名称 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 架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
2、一种可提高材料利用率 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包括长度为 250.0000.100mm、宽度为79.5000.050mm的 引线边框,框架边框内设有256个封装单元,所 有的封装单元形成8行32列的矩阵式排列。本 引线框架每条框架的封装单元增加了2.56倍, 铜材的利用率增加42.01%,塑封料的利用率提高 了43.86%,即相同时间内的的产出量提高了2.56 倍,因此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也就是说相同的材 料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
3、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页 2 1.一种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包括引线边框(1),其特征在于, 引线边框(1)的长度为250.0000.100mm、宽度为79.5000.050mm,框架边框(1)内设有 256个封装单元(2),所有的封装单元(2)形成8行32列的矩阵式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框架边框(1)内并排设有十六个结构单元(14),每个结构单元(14)均包括并排设置的 两个封装条,每个封装条包括排成一列的八个封装单元(2),框架边框(1)上共有三十二个 封装条,使得256个封。
4、装单元(2)形成8行32列的矩阵式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结构单元(14)中的两个封装条之间的步距为6.4000.025mm;同一个封装条中相 邻两封装单元(2)之间通过第一栅条(7)相连接;同一结构单元(14)两个封装条中封装单 元2的数量相同,并形成一一对应,同一结构单元(14)两个封装条中相对应的两个封装单 元(2)中一个框架单元的Pin针通过连接条(6)与另一个框架单元的连接条相连接,该两 个相对应的框架单元的Pin针交错设置,使得该两个封装单元(2)上下错位,错位的距离为 1.142mm,进而使同一结构单元(14。
5、)中的两个封装条也上下错位。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封装单元(2)包括框架单元和散热片(5),该框架单元上设有基岛(15),基岛 (15)的一端通过第二栅条(8)与散热片(5)相连接,基岛(15)与散热片(5)的连接处并排 设有三个椭圆形的锁定孔(13),锁定孔(13)长轴方向与散热片(4)和基岛(15)的排列方 向一致;基岛(15)的另一端设有中间引脚(16),中间引脚(16)与基岛(15)的连接处设有 圆形的第一锁胶孔(10),基岛(15)两侧的框架单元上分别设有一个边引脚(17),该两个边 引脚(17)相对于中间引。
6、脚(16)对称设置,每个边引脚(17)上均设有长条形的第三锁胶孔 (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岛(15)的两侧壁不设置半圆形的第二锁胶孔(11),该两侧壁面均为平面,此时基岛 (15)两侧壁之间的尺寸为该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矩阵式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 述基岛(15)的两侧壁各设有两个半圆形的第二锁胶孔(11),且两个侧壁上的第二锁胶孔 (11)分别相对设置,此时基岛(15)两侧壁之间的尺寸为两个侧壁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锁 胶孔(11)侧壁之间的距离。 权 利 要 求。
7、 书CN 102903695 A 1/4页 3 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 SOT223 矩阵式引线框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封装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引线框架,特别涉及一种矩阵式 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0002 集成电路中使用的引线框架是集成电路封装的一种主要结构材料,它在电路中主 要起承载IC芯片的作用,同时起连接芯片与外部线路板电信号的作用,以及安装固定的机 械作用等。长期以来,封装制造一直受制于早期80年代开发出来的引线框架模式,一条引 线框架上可以装5只20只电路芯片,这种框架采用传统塑封模具,挂镀线电镀,手动切筋 成型,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使用传统塑封模具、挂。
8、镀线电镀、手动切筋成 形模具配置加工产品时安全风险大,并且产品外形尺寸一致性差,封装成品率低,产品的质 量靠多配检验员来把关,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原材料浪费严重。 0003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层次与功能提升趋向多功能化、高速化、大容 量化、高密度化、轻量化。因此许多新颖的封装技术与材料被开发出来,由于集成电路体积 减小的同时需要增加集成电路模块的数量,就需要进一步减小集成电路封装模块的体积, 即缩小集成电路封装的体积。因此,引线框架体积也在随之缩小。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的矩阵式引线框架,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高 产品可靠性与质量,减少错误率和。
9、安全风险。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SOT223 矩阵式引线框架,包括长度为250.0000.100mm、宽度为79.5000.050mm的引线边框,框 架边框内设有256个封装单元,所有的封装单元形成8行32列的矩阵式排列。 0006 所述的框架边框内并排设有十六个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均包括并排设置的两 个封装条,每个封装条包括排成一列的八个封装单元,框架边框上共有三十二个封装条,使 得256个封装单元形成8行32列的矩阵式排列。 0007 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原材料利用率较高,具有成本 低、节能减排等优点,有助于提。
10、高封装产品的成品率和质量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09 图2是图1所示矩阵式引线框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0 图3是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中一种封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4是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中另一种封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1.框架边框,2.封装单元,3.第一框架单元,4.第二框架单元,5.散热片, 6.连接条,7.第一栅条,8.第二栅条,9.第三栅条,10.第一锁胶孔,11.第二锁胶孔,12.第 说 明 书CN 102903695 A 2/4页 4 三锁胶孔,13.锁定孔,14.结构单元,15.基岛,16.中间引。
11、脚,17.边引脚。 0013 A1.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A2.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A3.第一框架单 元的第三Pin针,B1.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B2.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B3.第 二框架单元的第三Pin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包括长度L为250.0000.100mm、宽度 H为79.5000.050mm的矩形的框架边框1,框架边框1内并排设有十六个结构单元14,每 个结构单元14均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封装条,每个封装条包括排成一列的八个封装单元 2,框架边框1上共有三十二个封装条,使得256个封装单元2形成8行32列的。
12、矩阵式排列。 0015 封装单元2包括框架单元和散热片5,该框架单元上设有基岛15,如图3和图4所 示,基岛15的一端通过第二栅条8与散热片5相连接,基岛15与散热片5的连接处并排设 有三个椭圆形的锁定孔13,锁定孔13长轴方向与散热片4和基岛15的排列方向一致;基岛 15的另一端设有中间引脚16,中间引脚16与基岛15的连接处设有圆形的第一锁胶孔10, 基岛15两侧的框架单元上分别设有一个边引脚17,该两个边引脚17相对于中间引脚16对 称设置,每个边引脚17上均设有长条形的第三锁胶孔12。 0016 锁定孔13长轴朝向中间引脚16一侧的侧壁与基岛设有中间引脚16一端端面之 间的距离在不同形。
13、式的基岛15中分别用 F1或F2表示。 0017 同一副框架模具上、通过在基岛15两侧壁上增设半圆形的第二锁胶孔11(图3所 示)或者不增设第二锁定孔11(图4所示)改变基岛15的外形尺寸,即:若在基岛15的两 个侧壁上各设置两个半圆形的第二锁胶孔11,则基岛15两侧壁之间的尺寸为两个侧壁上 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锁胶孔11侧壁之间的距离E1,此时该基岛15的规格为E1F1,这种 规格的基岛15适用于小芯片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若基岛15的两个侧壁上不增 设第二锁胶孔11,则基岛15两侧壁之间的尺寸为该两侧壁之间的距离F2,此时该基岛15 的规格为E2F2,这种规格的基岛15适用于大芯片产品。
14、,提高产品使用率,实现一款框架 可以实现两种基岛规格,并且两种规格的设计都能符合框架与基岛的匹配关系。 0018 第一锁胶孔10、第二锁胶孔11、第三锁胶孔12和锁定孔13在塑封成型时塑料的 流动会穿过上述孔,减小了塑料在封装过程中的阻力,有利于塑料的填充,穿过孔隙的塑胶 会将上下塑料连为一体,使胶体与框架的结合更紧密,增强了胶体与框架的结合力,提高产 品可靠性。 0019 同一结构单元14中的两个封装条之间的步距S为6.4000.025mm;同一个封装 条中相邻两封装单元2之间通过第一栅条7相连接;同一结构单元14两个封装条中封装 单元2的数量相同,并形成一一对应,同一结构单元14两个封装条。
15、中相对应的两个封装单 元2中一个框架单元的Pin针通过连接条6与另一个框架单元的连接条相连接,该两个相 对应的框架单元的Pin针交错设置,例如:图2中对应设置的第一框架单元3和第二框架单 元4,第一框架单元3的中间引脚16连接有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A2,第一框架单元 3的两个边引脚17分别连接有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A1和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三Pin 针A3;第二框架单元4的中间引脚16连接有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B2,第二框架单元 4的两个边引脚17分别连接有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B1和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三Pin 说 明 书CN 102903695 A 3/4页 5 针B3。第一。
16、框架单元3与第二框架单元4相对设置,第一框架单元3的三个Pin针通过一 条连接条6与第二框架单元4相连接;第二框架单元4的三个Pin针通过另一条连接条6 与第一框架单元3相连接,且第一框架单元3的三个Pin针与第二框架单元4的三个Pin 针交错排列,即;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三Pin针B3位于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A1和第一 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A2之间,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B2位于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二 Pin针A2和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三Pin针A3之间;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A2位于第二 框架单元的第三Pin针B3和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B2之间,第一框架单元的第三Pin 针A3位。
17、于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二Pin针B2和第二框架单元的第一Pin针B1之间。由于相 对设置的两个封装单元2的Pin针交错排列,使得该两个封装单元2上下错位,错位的距离 为1.142mm,进而使同一结构单元14中的两个封装条也上下错位。 0020 在框架边框1上设置结构单元14时,由于结构单元14中两个封装条上下错位,因 此,在排列结构单元14时,需将所有结构单元14按两个封装条的高低同向排列。相邻两个 结构单元14通过第三栅条9相连接,即第三栅条9连接该两个结构单元14中相邻的散热 片5。 0021 连接条6、所有的散热片5和所有的栅条均与框架边框1相连接。 0022 本发明引线框架中框架单元内部采。
18、用“积木式”设计,由于积木式设计因此一款框 架可以实现多种基岛规格,从而生产更多型号的产品,因而提高产品可靠性及框架使用率, 同时降低模具的开发费用。 0023 本发明矩阵式引线框架在生产过程中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每个封装单元平均消 耗铜材量与现有5排引线框架每个封装单元平均消耗铜材量的对比,如表1所示。 0024 表1 本发明引线框架每个封装单元平均消耗铜材量与现有5排引线框架每个封 装单元平均消耗铜材量的对比 项目每条框架尺寸(mm)只/条平均每只面积(mm 2 ) 现有5排引线框架23856 100 133.28 本发明引线框架25079.5 256 77.64 表1显示,现有5排引线框。
19、架每个封装单元平均消耗铜材133.28mm 2 ,而本发明8排引 线框架每个封装单元平均消耗铜材77.285mm 2 ,本发明8排引线框架中每只框架的平均耗材 节约42.01%。 0025 将本发明引线框架应用于生产封装产品时,所消耗的塑封料和塑封生产效率与现 有 5排引线框架所消耗的塑封料和塑封生产效率对比,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0026 表2 本发明引线框架所消耗的塑封料与现有 5排引线框架所消耗的塑封料对 比 项目平均每只数量g/只 现有5排引线框架0.1475 本发明引线框架0.0828 从表2可看出,采用本发明引线框架生产封装产品时,每只封装产品能节约塑封料 43.86%。 002。
20、7 表3 本发明引线框架塑封生产率与现有 5排引线框架塑封生产率对比 项目每模数量(只)每天模数数(次)封装数量(只) 现有5排引线框架800 300 240000 本发明引线框架2048 300 614400 表3显示,采用本发明引线框架生产封装产品时,塑封生产率提高了2.56倍。 说 明 书CN 102903695 A 4/4页 6 0028 从表1、表2和表3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每条框架的封装单元增加了2.56 倍,铜材的利用率增加42.01%,塑封料的利用率提高了43.86%,即相同时间内的的产出量 提高了2.56倍,因此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也就是说相同的材料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 说 明 书CN 102903695 A 1/3页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95 A 2/3页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95 A 3/3页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9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