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纺织纱线卷绕成卷装的纱线卷
绕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纺织机等生产的纱线被卷绕在喂纱纱管上并向纱线卷绕装
置输送。而且,在纱线卷绕装置中,被输送的多个喂纱纱管的纱线
通过规定的接纱装置被连接从而生成规长度的卷装。在具有这种接
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以往已知一种纱线卷绕装置的构成,其
具有:捕捉卷绕纱管侧的纱线端并向接纱装置引导的吸纱臂;捕捉
喂纱纱管侧的纱线端并用于向接纱装置引导的中间管。
在这样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卷绕作业中发生断纱或纱线切断
等情况下,上纱线被卷绕在惯性旋转的卷绕纱管侧,下纱线被适当
的捕捉机构保持。而且,接纱作业以如下方式进行。即,使停止旋
转的卷绕纱管逆向旋转,通过吸纱臂的前端吸引退绕的上纱线的纱
线端并由此进行捕捉,将其向接纱装置引导。另外,与此几乎同时
地,通过中间管的前端吸引被捕捉机构保持的下纱线的纱线端并由
此进行捕捉,并使下纱线从喂纱纱管边退绕边向接纱装置引导。之
后,通过接纱装置对上纱线和下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接纱,开始卷绕
作业。
另一方面,在喂纱纱管的纱线全部被卷绕到卷绕纱管上,并供
给了新的喂纱纱管的情况下,使停止了旋转的卷绕纱管逆向旋转,
并通过吸纱臂的前端吸引退绕的上纱线的纱线端并由此进行捕捉,
并将其向接纱装置引导。另外,与此几乎同时地,通过空气流将新
的喂纱纱管侧的纱线(下纱线)的纱线端吹起,并通过中间管的前
端对其进行吸引并由此进行捕捉,边使下纱线退绕边向接纱装置引
导。然后,通过接纱装置对上纱线和下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接纱,再
开始卷绕作业。
此外,上述的卷绕纱管的停止是通过纱线卷绕装置所具有的升
起机构及卷装制动器机构进行的。升起机构使摇架上升,并使卷绕
纱管从卷绕驱动部分离。卷装制动器机构与通过升起机构使摇架上
升同时地,使被摇架握持的卷绕纱管的旋转停止。由此,卷绕纱管
的旋转停止,卷绕作业中断。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络纱机,其目的虽与上述
的纱线卷绕装置不同,但也是用于从多个颜色的卷装生成一个卷装
的络纱机。专利文献1记载的络纱机以如下方式构成,其用于制造
卷纱线卷装,该卷纱线卷装是沿纱线的长度方向将各种颜色的纱线
以及纱线种类分别边测定为规定长度边连续地卷绕形成的。具体而
言,该络纱机,通过选择装置从多个颜色不同的卷装以及多个纱线
种类不同的卷装中选择至少一根纱线,并通过接纱装置进行接纱,
并且经由同时进行纱线的长度测定和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连续地卷
绕成卷装。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纱线卷绕方法及装置,其在
发生断纱时能够不中断卷绕作业地进行卷绕。专利文献2记载的该
装置,对从纱管卷出的纱线进行蓄留,在发生断纱时,使用蓄留的
纱线继续进行卷绕,直到接纱作业结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61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3314621号说明书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直以来谋求卷装的卷绕速度的高速化。
但是,若使卷绕速度高速化,则对移动的纱线的负担增大,频繁发
生断纱。在发生断纱的情况下,需要从卷装引出纱线并与喂纱纱管
侧的纱线进行接纱,但在接纱作业中,在对使卷装逆向旋转的卷装
侧的纱线进行捕捉时,由于吸纱臂的吸引力,卷装的表面部分被拉
拽还可能导致发生凌乱。另外,接纱作业中,为了使卷装逆向旋转
而中断卷绕作业,所以,即便仅使卷绕速度高速化,也未必会带来
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而且,由于在卷绕作业中断时反复进行以下
常规程序,即使高速旋转的卷装急剧停止、在接纱作业后使卷装再
加速到停止前的旋转速度,所以,消耗电力也很大。
这点,专利文献1记载的卷纱线卷装,通过在纱线上设置蓄留
部的构成而实现了连续地卷绕纱线的构成。但是,专利文献1的络
纱机是使用由具有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纱疵除去机构的纱线卷绕装
置卷绕的多个卷装而用于卷绕更多的卷装的构成,不具有除去纱疵
的构成。因此,在对包含纱疵的喂纱纱管进行卷绕的情况下,导致
包含纱疵的部分被直接卷绕在卷装上。另外,通过接纱装置的构成
也难以除去纱疵。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纱线卷绕方法及装置,通过设置蓄留
纱线的蓄留容器,而在发生断纱时也能够继续卷装的卷绕作业。在
该纱线卷绕方法及装置中,在发生断纱以及纱疵除去作业时,为了
继续卷装的卷绕作业而不使蓄留的纱线枯竭且高效地进行纱疵除去
及接纱很重要。但是,专利文献2中,没有关于在继续卷装的卷绕
作业的同时进行接纱、纱疵除去的具体的记载。另外,由于也不具
有使纱线整齐地蓄留的机构,所以,存在发生纱线的缠结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
卷绕装置,其能够从开始卷绕卷装到卷绕结束连续地对纱线进行卷
绕。
第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喂纱纱
管对纺织纱线进行退绕的喂纱部;将该纺织纱线卷绕成卷装的纱线
卷绕部;设在所述喂纱部和所述纱线卷绕部之间,对纺织纱线进行
蓄留的纱线蓄留部;进行连接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和
所述纱线蓄留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的接纱作业的接纱部,所述
纱线蓄留部具有:旋转蓄留卷筒,通过旋转对从喂纱纱管卷起的纺
织纱线进行卷绕并蓄留;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两个方向旋转的电
机
据此,在喂纱部和纱线卷绕部之间设有纱线蓄留部,使纱线蓄
留部中蓄留的纺织纱线卷绕在纱线卷绕部上,并且,能够在期间进
行接纱,所以,能够不中断纱线卷绕作业地连续地进行。
另外,接纱时,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向与纺织纱线的卷绕时相
反的方向旋转,能够将旋转蓄留卷筒上卷绕的纺织纱线向喂纱部侧
引出。
第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所述卷绕部的卷绕动作和所述电机的驱
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模式,该控制模式执行
以下动作:在从喂纱纱管对纺织纱线进行退绕,并对卷装进行卷绕
的通常卷绕动作时,执行由所述纱线卷绕部进行的卷绕动作、和通
过所述电机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卷起的方向旋转从而蓄留纱线的
蓄留动作,在执行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时,执行通过所述电机使
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与卷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将纺织纱线向
接纱部侧引出的引出动作。
据此,在执行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时,通过电机使旋转蓄留卷筒
向与卷起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纺织纱线向接纱部侧引
出,所以,能够将纱线可靠地向接纱部引出。
第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控制模式中,在执行所述接
纱部的接纱动作时,同时执行以下动作:由纱线卷绕部进行的卷绕
动作;通过所述电机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与卷起的方向相反的方
向旋转并将纺织纱线向接纱部侧引出的引出动作。
据此,通过同时执行由纱线卷绕部进行的卷绕动作、和通过所
述电机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与卷起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将纺
织纱线向接纱部侧引出的引出动作,能够同时执行卷绕动作和接纱。
第四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一~第三任一项的技术方
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上还具有对
从所述喂纱部退绕的纺织纱线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
据此,通过引导部件能够简单地对旋转蓄留卷筒中的卷绕有纺
织纱线的位置进行调整。
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四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在通过所述引导部件引导纺
织纱线的位置上形成锥形部,所述锥形部随着趋向蓄留有纺织纱线
的方向其直径变小,所述引导部件通过向所述锥形部引导纺织纱线
而将纺织纱线按照卷起的顺序并列地蓄留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表
面上。
据此,被引导至锥形部的纺织纱线通过旋转蓄留卷筒的旋转而
卷绕在该锥形部上,并且,之前被卷绕的纱线层被后来卷绕的纺织
纱线推起,由此,沿锥形部的倾斜面向纱线退绕侧移动。通过该作
用,纺织纱线由于按顺序蓄留在旋转蓄留卷筒上,所以,引导部件
只要是能够将纺织纱线引导至锥形部的一点的部件即可,无论旋转
蓄留卷筒的位置以及朝向如何,都能够比较容易地配置。因此,根
据纱线卷绕装置的空闲空间,能够比较自由地配置旋转蓄留卷筒。
而且,由于使纺织纱线整齐地蓄留,所以,在纱线蓄留部中不会发
生纱线缠结从而导致纱线的卷绕中断的情况。
第六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具有纱线端捕捉机构,该纱线
端捕捉机构在进行接纱作业时,对位于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上的纺织
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捕捉。
据此,通过引导部件而向锥形部引导时的纺织纱线的移动方向
为从旋转蓄留卷筒的纱线退绕侧朝向纱线卷绕侧的方向。即,在断
纱时、纱疵发生时及喂纱纱管更换时,纺织纱线的纱线端通过从引
导部件向蓄留卷筒移动时的惯性,不会从旋转蓄留卷筒的纱线卷绕
侧向纱线退绕侧移动。因此,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可靠地停留在设于
旋转蓄留卷筒的纱线卷绕侧的锥形部附近,通过纱线端捕捉机构能
够可靠地对断掉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捕捉。
第七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六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为管状的部件,所述纱线端捕捉机
构在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空间产生从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侧向所述喂
纱部侧的空气流。
据此,通过纱线端捕捉机构,在管状的引导部件的内部空间产
生从旋转蓄留卷筒向喂纱部流动的气流后,由于上述内部空间的气
压大幅度下降,所以,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被强力地吸引,由此,能
够可靠地捕捉纺织纱线的纱线端。
第八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
还具有:检测蓄留的纺织纱线的量的蓄留量检测机构;控制所述电
机的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控制机构,所述旋转速度控制机构根据由
蓄留量检测机构检测的纺织纱线的蓄留量,以仅在与所述旋转蓄留
卷筒的规定的途中位置相比靠近所述锥形部侧的蓄留区域卷绕有纺
织纱线的方式对所述电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据此,由于在与旋转蓄留卷筒的规定的途中位置相比靠近纱线
退绕侧(通过纱线卷绕部而引出纱线从而退绕的一侧)的部分上没
有卷绕纺织纱线,所以,旋转蓄留卷筒上所卷绕的纺织纱线,在从
旋转蓄留卷筒退绕并向纱线卷绕部移动时,在旋转蓄留卷筒的该部
分的表面上边滚动边移动,由此,纺织纱线的毛刺被倒伏。
第九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一~第八任一项的技术方
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具有赋予阻力
机构,该赋予阻力机构,通过在其与通过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所述
纱线卷绕部卷出纺织纱线的一侧的端部的表面之间夹持纺织纱线,
而对所述纺织纱线赋予阻力。
据此,若通过赋予阻力机构对纺织纱线赋予阻力,则由于成为
对纺织纱线赋予张力的情况,所以,通过该张力,能够防止从纱线
蓄留部向纱线卷绕部移动的纺织纱线膨胀(产生气圈)。另外,由
于纺织纱线在被赋予阻力机构和旋转蓄留卷筒夹持的状态下移动,
所以,纺织纱线的毛刺被倒伏。
第十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九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赋予阻力机构与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一体地旋
转。
据此,由于赋予阻力机构相对于旋转蓄留卷筒不移动,所以,
能够防止赋予阻力机构与旋转蓄留卷筒的表面相摩擦并导致磨耗。
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十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
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赋予阻力机构为安装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
的纱线退绕侧端部的橡胶制的环状部件。
据此,能够简单地构成赋予阻力机构。
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二~第十一任一项的技
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模式执行时,所
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在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至少执行一次期间,
为了继续进行由纱线卷绕部进行的卷绕动作而能够蓄留必要量的纺
织纱线。
据此,在至少进行一次接纱作业期间,能够使卷绕作业不停止
地继续。
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第一~第十二任一项的技
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纱部上设有纱线退绕
辅助装置,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使覆盖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限制部件
与从喂纱纱管的纺织纱线的退绕连动地下降,由此,对纺织纱线从
喂纱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据此,通过在喂纱纱管和卷绕部之间配置纱线蓄留部并遮断纱
线的张力传递,能够防止因卷绕部的横动变动导致的张力变动向喂
纱纱管的退绕张力部分传递。而且,通过在喂纱纱管上安装退绕辅
助装置,能够稳定地进行从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所以,能够防止
断纱并进而加快从喂纱纱管的退绕速度。因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
管的退绕效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喂纱部和纱线卷绕部之间设有纱线蓄留部,
所以,能够使蓄留在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向纱线卷绕部卷绕,并
且在这期间进行接纱,所以,能够使纱线卷绕作业不中断地连续进
行。
而且,接纱时,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向与纺织纱线的卷绕时相
反的方向旋转,能够将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上的纺织纱线向喂纱部
侧引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图1的蓄存器的概要构成图。
图3是图1的控制部的功能框图。
图4是表示纱线卷绕装置的动作的控制流程图。
图5是表示断纱时的动作的控制流程图。
图6是表示纱疵发生时的动作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表示纱管更换时的动作的控制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与图2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的概要构成图。
自动络纱机构成为,图1所示的卷绕单元2(纱线卷绕装置)沿纸面
左右方向并列多个。各卷绕单元2分别具有:喂纱部5、卷绕部6、
纱疵检测部7、接纱部8及纱线蓄留部9。
喂纱部5具有:用于保持喂纱纱管21的喂纱纱管保持部60、纱
线退绕辅助装置12、第一张力器41。另外,喂纱部5还具有用于将
新的喂纱纱管21向喂纱纱管保持部60供给的未图示的纱管供给装
置。该纱管供给装置可以是纱库式的供给装置或托盘式的供给装置
等。该喂纱部5在从设置在卷绕单元10上的喂纱纱管21将纺织纱
线Y(以下,仅称为纱线Y)全部引出后,将保持在喂纱纱管保持
部60上的空纱管排出,且纱管供给装置将新的喂纱纱管21依次向
喂纱纱管保持部60供给。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使覆盖喂纱纱管21的芯管的限制部件
40与从喂纱纱管21的纱线Y的退绕连动地下降,由此,对纱线Y
从喂纱纱管21的退绕进行辅助。限制部件40通过从喂纱纱管21退
绕的纱线Y的旋转和离心力与形成在喂纱纱管21上部的气圈接触,
并通过赋予该气圈适当的张力来辅助纱线Y的退绕。在限制部件40
的下方附近,具有用于检测喂纱纱管21的锥面部的未图示的传感器,
该传感器在检测到锥面部的下降后,能够与其相追随地通过例如未
图示的气缸使限制部件40下降。
在纱线退绕保持装置12的附近设有能够检测出纱线Y的有无的
纱线触针37。该纱线触针37构成为,对没有从喂纱纱管21引出的
纱线Y的情况进行检测,能够向控制部109发送空纱管信号。
第一张力器41是用于对移动的纱线Y赋予规定的张力的部件。
作为该第一张力器41,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
的梳齿的门式的张力器。可动侧的梳齿以梳齿彼此之间成为咬合状
态或开放状态的方式,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旋转式的螺线管转动。通
过该第一张力器41,对蓄留在后述的蓄存器61中的纱线Y赋予一
定的张力,在蓄存器61中能够使纱线Y整齐地卷绕并蓄留。
卷绕部6具有:能够保持卷绕纱管22地构成的未图示的摇架;
使纱线Y横动并使卷绕纱管22旋转的卷绕卷筒24;第二张力器42。
摇架以能够沿相对于卷绕卷筒24接近或分离的方向摆动的方式构
成,由此,卷装30相对于卷绕卷筒24接触或分隔。另外,如图1
所示,在卷绕卷筒24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27,通过该横
动槽27使纱线Y横动。
卷绕卷筒24通过旋转驱动,而对与该卷绕卷筒24相对配置的
卷绕纱管22进行驱动。该卷绕卷筒24连结在卷绕卷筒电机116(参
照图3)的输出轴上,该卷绕卷筒电机116接收来自控制部109的运
转信号进行运转及停止。
第二张力器42是对从纱线蓄留部9的后述的蓄存器61退绕了
纱线Y的纱线Y卷绕在卷装上时的张力进行控制的部件。由此,从
蓄存器61引出的纱线Y在被赋予了适当的张力的状态下被卷绕在卷
绕纱管22上。第二张力器42与第一张力器41同样,能够使用相对
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的门式的张力器。
纱疵检测部7具有用于检测纱疵的纱线清纱器15。纱线清纱器
15通过适当的传感器监视纱线Y的粗细,由此检测纱疵,通过对来
自该纱线清纱器15的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能够检测出粗节或异
物等的纱疵。此外,纱线清纱器15还能够单纯地作为检测纱线Y的
有无的传感器发挥作用。另外,在纱线清纱器15上具有切割器,在
纱疵检测时,该切割器用于切断纱疵的上游侧的纱线。
另外,在第二张力器42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对移动中的纱线Y
上蜡的上蜡装置17。另外,在上蜡装置17的下游侧具有未图示的吸
引部。该吸引部被连接在适当的负压源上,能够吸引除去蜡的残渣
以及纱线屑等。
接纱部8具有:进行接纱作业的连接装置14、下纱线引导管25、
上纱线引导管26。
连接装置14是在断纱时、纱疵发生时、纱管更换时等对喂纱纱
管21侧的下纱线和卷装30侧的上纱线进行接纱的装置。作为连接
装置14,能够使用机械式的装置、以及利用了压缩空气等的流体的
装置等。
下纱线引导管25以位于连接装置14的下方的轴25a为中心能
够转动地被支承,并且,能够通过下管电机122(参照图4)使其转
动。另外,在下纱线引导管25的前端设有吸引口25b,在吸引口25b
上设有未图示的夹持部。而且,在下纱线引导管25上通过连接有未
图示的负压源而被供给负压,由此,在吸引口25b中产生用于吸引
纱线Y的吸引流。
上纱线引导管26以位于连接装置14的上方的轴26a为中心能
够转动地被支承,并且能够通过上管电机121(参照图3)使其转动。
另外,在上纱线引导管26的前端设有吸引口26b,在吸引口26b上
设有夹持部26c(参照图2)。而且,在上纱线引导管26上通过连
接有负压源120(参照图2)而被供给负压,由此,在吸引口26b中
产生用于吸引纱线Y的吸引流。
纱线蓄留部9具有用于对卷绕在卷装30上之前的纱线Y进行蓄
留的蓄存器61。图2是蓄存器61的概要构成图。
如图2所示,蓄存器61具有:旋转蓄留卷筒71、旋转蓄留卷筒
电机72、纱线引导部件73、吹下喷嘴74、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等。
旋转蓄留卷筒71是以轴C为中心能够旋转的卷筒,如后述那样,
通过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卷绕纱线Y,而蓄留有纱线Y。另外,旋
转蓄留卷筒71的两端部分别成为随着趋向相反侧的端部其直径变小
的锥形部71a、71b,并且,锥形部71a和锥形部71b之间的部分成
为其直径大致恒定的直线部71c。
而且,旋转蓄留卷筒71的图2中的右上端部(纱线退绕侧端部),
严密地说在直线部71c的右上端部卷绕有例如,橡皮筋、O型环等
的橡胶制的环状部件81(赋予阻力机构)。由此,若旋转蓄留卷筒
71旋转,则环状部件81与旋转蓄留卷筒71一体地旋转。另外,如
前所述,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上端部成为锥形部71b,由此,能够
防止环状部件81从旋转蓄留卷筒71向右上方脱落。
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是DC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
能够进行位置控制的电机,使旋转蓄留卷筒71向两方向旋转。另外,
在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上安装有旋转编码器153,旋转编码器153
将与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角度信号向控制部
109发送。
纱线引导部件73是沿直线状延伸的管(管状的部件),图2中
的左上端部以与锥形部71a相对的方式配置。由此,从喂纱部5侧
移动到纱线引导部件73的纱线Y通过纱线引导部件73被向锥形部
71a引导。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这样通过纱线引导部件73将
纱线Y向锥形部71a引导,所以,能够简单地调整旋转蓄留卷筒71
的纱线Y被卷绕的位置。
吹下喷嘴74(纱线端捕捉机构)配置在纱线引导部件73的图中
右侧,具有:与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连接的纱线流路146;
向该纱线流路146开口、且相对于纱线流路146倾斜地形成的吹下
流路147。
在吹下流路147上经由连接管149和连接管150连接有压力空
气源151,在连接管149和连接管150之间设有与控制部109电连接
的电磁阀152。
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形成有纱线路径128,被配置在上纱线引
导管26的吸引口26b和吹下喷嘴74之间。纱线路径128从位于上
纱线引导管26的吸引口26b的紧上方的其下端开始大致向正上方延
伸,并且在其上端部,向图2的左上方弯曲,其上端与吹下喷嘴74
的纱线流路146的右下端部相对。
而且,通过这样的纱线引导部件73、吹下喷嘴74及纱线路径形
成部件75的构成,在控制部109打开电磁阀152,压力空气源151
的压力空气依次经由连接管150和连接管149、吹下流路147而向纱
线流路146喷出后,在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纱线流路146、
纱线路径128中形成从旋转蓄留卷筒71侧朝向上纱线引导管26侧
的空气流。而且,通过该空气流,能够吸入并捕捉卷绕在旋转蓄留
卷筒71上的纱线Y的纱线端,并且,将其向接纱部8侧引出。
此时,纱线引导部件73由于是具有仅在其两端开口的内部空间
的管,所以,若通过吹下喷嘴74在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产
生空气流,则在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内部的空气被吸引,
由此,其气压大幅度降低。由此,能够强力地吸引纱线Y的纱线端,
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Y的纱线端。
另外,在上述的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的下端设有引出传感器
154,该引出传感器154能够对卷入到蓄存器61中的纱线Y的纱线
端实际上向接纱部8侧引出的情况进行检测。该引出传感器154与
控制部109电连接,在检测出纱线Y的纱线端被向接纱部8侧引出
的情况后,将引出检测信号向控制部109发送。
而且,在蓄存器61中设有用于检测纱线Y的蓄留量的蓄留上限
传感器155、蓄留下限传感器156、蓄留最下限传感器157。蓄留上
限传感器155、蓄留下限传感器156及蓄留最下限传感器157分别被
定位在蓄存器61中的纱线Y的蓄留量成为300m、200m及40m时
的、与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的纱线Y的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
上。
这里,300m是指在例如反复进行三次(至少一次)后述的接纱
期间,由卷绕部5卷绕的纺织纱线Y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如后述那
样,即使在进行接纱期间继续卷绕部5中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时,
在蓄存器7中也难以发生纺织纱线Y的纱线缺乏的情况。
而且,在该构成中,蓄留上限传感器155、蓄留下限传感器156
及蓄留最下限传感器157在检测相对的位置中的纱线Y的存在期间,
分别向控制部109发送蓄留量上限信号、蓄留量下限信号及蓄留量
最下限信号。
此外,与蓄留上限传感器155相对的、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卷
绕有300m的纱线Y时的纱线Y的右上端不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
上端部,而位于例如旋转蓄留卷筒71的大致中央部等的旋转蓄留卷
筒71的规定的途中位置。
下面,说明卷绕单元2的控制部109的构成。即,图3所示的
控制部109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有CPU执行的控制程序及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
(Read Only Memory);在程序执行时临时存储数据的上述的RAM
(Random Access Memory)。而且,存储在ROM中的上述控制程序
被读入CPU并通过CPU执行,由此,控制程序使CPU等硬件作为
卷绕卷筒电机控制部160、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引出纱线
长度运算部163、上管控制部164发挥作用。
卷绕卷筒电机控制部160是对卷绕卷筒电机116的旋转速度进
行控制的部件,在通过上述的蓄留量检测部检测的蓄留量小于规定
值时,所述卷绕部6使卷绕纱线Y的卷绕速度Va减速。
具体来说,卷绕卷筒电机控制部160在停止接收来自蓄留下限
传感器156的蓄留量下限信号后,以使不在卷装30的纱线层产生混
乱的程度稳定地使上述卷绕速度Va减速。而且,卷绕卷筒电机控制
部160在停止接收来自蓄留最下限传感器157的蓄留量最下限信号
后,使卷绕速度Va迅速减速,并使由卷绕部6进行的卷绕停止。
这样,卷绕卷筒电机控制部160在蓄存器61中的纱线Y的蓄留
量减少时使卷绕速度Va减速,而且,在蓄存器61的纱线Y的蓄留
量变得极少时使由卷绕部6进行的卷绕停止,由此,能够防止蓄存
器61中的纱线Y的纱线缺乏于未然。
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是对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旋转
方向进行控制的部件,在向旋转蓄留卷筒71上卷绕纱线Y时,以旋
转蓄留卷筒71向一方向旋转的方式控制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在旋
转蓄留卷筒71上的纱线Y的纱线端向接纱部8侧引出时,以向与在
旋转蓄留卷筒71上卷绕纱线时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控制旋转蓄留
卷筒电机72。另外,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旋转速度控制
机构)如后述那样,还进行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旋转速度的控制。
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163,是对从引出传感器154检测出纱线Y
的时刻开始的、基于由旋转编码器153检测的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
的旋转角度,运算从蓄存器61向接纱部8侧引出的作为纱线Y的纱
线长度的引出纱线长度的部件。
上管控制部164对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长度和由引出纱
线长度运算部163运算出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并当引出纱线
长度到达纱疵长度后,以夹持上纱线引导管26的状态使其旋转,从
而将卷绕部6侧的纱线Y向连接装置14引导并设置。
下面,利用图4~图7说明卷绕单元2的动作。
自动络纱机(卷绕单元2)的操作者从喂纱纱管21使纱线Y退
绕,并将该纱线Y设置在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纱线触针37、第一
张力器41、纱线清纱器15、蓄存器61、第二张力器42、上蜡装置
17上,并固定在卷绕纱管22上。蓄存器61中的纱线Y的纱线道如
图2所示。即,操作者使纱线Y依次通过引出传感器154、纱线路
径形成部件75的纱线路径128、吹下喷嘴74的纱线流路146、纱线
引导部件73的内部流路。在该状态下,操作者从纱线引导部件73
的与旋转蓄留卷筒71相对的开口引出纱线Y,并将其在旋转蓄留卷
筒71上卷绕例如5~20圈左右,而且,并使其通过旋转蓄留卷筒71
和环状部件81之间,然后设置在被配置于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上
方的纱线导向件82上,然后将其设置在第二张力器42上。此外,
图2中的纱线Y为了说明的方便,都描绘得较粗,且其卷绕间隔也
变大,但实际上,总是能够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蓄留以小的卷绕间
隔卷绕了600圈左右的纱线Y的线束。
(通常卷绕时)
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接通卷绕单元2的电源后(S300),
控制部109(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以使基于卷绕部6的纱
线Y的卷绕速度Va成为例如1200m/min的方式开始卷绕卷筒24
的旋转,并且,以使旋转蓄留卷筒71中的纱线Y的卷绕速度Vb成
为例如1500m/mmin的方式开始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旋转
(S310)。
这样,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的纱线Y通过卷绕部6依次从
右上端开始退绕,并通过卷绕卷筒24边横动边卷绕在卷装30上。
此时,纱线Y以被夹持的状态通过旋转蓄留卷筒71的表面和环
状部件81之间,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另外,由于纱线Y被夹持
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表面和环状部件81之间(被赋予阻力),所
以,对纱线Y赋予张力。而且,通过该张力,能够防止从旋转蓄留
卷筒71退绕并向卷绕部6移动的纱线Y发生膨胀(产生气圈)。另
外,此时,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的环状部件81由于与旋转蓄
留卷筒71一体旋转,所以,环状部件81不会相对于旋转蓄留卷筒
71移动,由此,环状部件81不会与旋转蓄留卷筒71相摩擦而被磨
耗。
另外,与此同时,喂纱部5侧的纱线Y如图2所示通过纱线引
导部件73而向旋转蓄留卷筒71的锥形部71a引导,通过旋转蓄留
卷筒71以轴C为中心向一方向旋转,被引导的纱线Y被卷绕在锥
形部71a上。
而且,被卷绕在锥形部71a上的纱线Y依次沿锥形部71a的表
面与轴C大致平行地向右上方移动。而且,由此,纱线Y被蓄留在
旋转蓄留卷筒71上。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引导至锥形部71a的纱线Y通过旋
转蓄留卷筒71的旋转而被卷绕在锥形部71a上,并沿锥形部71a的
表面以向右上方滑动的方式移动,由此,先前卷绕的纱线Y被新卷
绕的纱线Y推起,而依次蓄留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因此,纱线引
导部件73只要是能够将纱线Y引导至锥形部71a的一点的部件即
可,无论旋转蓄留卷筒71的位置以及朝向如何,都能够比较容易地
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根据卷绕单元2的空闲空间等,比较自由地
配置旋转蓄留卷筒71。
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代替旋转蓄留卷筒71还可以设置固
定的蓄留卷筒,并且,设有用于向该蓄留卷筒卷绕纱线Y的机构,
该情况下,该机构为了能够将纱线Y向蓄留卷筒卷绕,而具有在蓄
留卷筒的周围旋转的部分,但形成在该部分上的纱线Y的路径无论
如何都会成为弯曲次数较多的结构。其结果为,通过这样的路径的
纱线Y的弯曲次数也变多,成为导致纱线Y的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
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旋转蓄留卷筒71旋转,所以,纱线
Y被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因此不具有上述那样的用于进行纱
线Y的卷绕的机构,还能够使用于将纱线Y引导至旋转蓄留卷筒71
的路径形成为由纱线路径128、吹下喷嘴74的纱线流路146及纱线
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路径那样的、弯曲次数少的结构,能
够防止纱线Y的品质降低。
而且,这样,在从喂纱部5到卷绕部6纱线Y连结的状态下进
行纱线Y向卷装30卷绕的通常卷绕时,控制部109,如图4所示,
对断纱信号的接收的有无进行确认(S320),对纱疵检测信号的接
收的有无进行确认(S330),对空纱管信号的接收的有无进行确认
(S340),并对蓄留量上限信号的接收的有无进行确认(S350)。
而且,在接收到断纱信号的情况下(S320:YES)、在接收到
纱疵检测信号的情况下(S330:YES)及在接收到空纱管信号的情
况下(S340:YES),分别执行图5、图6、图7所示的控制流程图
(S325、S335、S345),然后恢复到图4的控制流程图。
另外,在卷绕开始后不久,由于卷绕速度Vb上升到高于卷绕速
度Va,所以,蓄存器61的纱线Y的蓄留量逐渐增加,随后,在纱
线Y的蓄留量到达300m后,蓄留上限传感器155向控制部109发
送蓄留量上限信号。控制部109(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
如图5所示,在从蓄留上限传感器155接收到蓄留量上限信号后
(S350:YES),改变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旋转速度,由此,使
卷绕速度Vb从例如1500m/min变更到1200m/min(S360)。由
此,卷绕速度Va与卷绕速度Vb一致,蓄存器61的蓄留量变得恒定。
这里,如前所述,由于蓄留上限传感器155与旋转蓄留卷筒71
的途中的部分相对,所以,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中,仅在比与蓄留上
限传感器155相对的部分靠近左下端侧(纱线卷绕け侧)的部分上
卷绕有纱线Y,在与其相比靠近右上端侧(纱线退绕侧)的部分没
有卷绕纱线Y。
因此,从旋转蓄留卷筒71退绕并向卷绕部6移动的纱线Y在旋
转蓄留卷筒71的、比与蓄留上限传感器155相对的部分靠近右上端
侧的部分的表面上边滚动边移动,由此,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
(断纱时)
下面,对发生断纱的情况下的图5的控制流程图所示的动作进
行说明。在发生断纱,控制部109从纱线清纱器15接收到断纱信号
后(S320:YES),控制部109首先停止旋转蓄留卷筒71的旋转
(S410)。
接下来,控制部109将电磁阀152向开放状态切换,由此,在
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纱线路径128等中形成从旋转蓄留卷
筒71侧向上纱线引导管26侧的空气流(S420)。
与此同时,控制部109将上纱线引导管26的吸引口26b从封闭
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由此,在上纱线引导管26中形成从吸引口26b
侧向负压源120侧的空气流(S420)。
然后,旋转蓄留卷筒电机控制部161以使旋转蓄留卷筒71朝向
与卷绕纱线Y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低速进行旋转的方式对旋转蓄留
卷筒电机72进行控制(S430),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154
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440:NO)。
这样,旋转蓄留卷筒71上所存在的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纱线
引导部件73的开口,并经由纱线路径128等向上纱线引导管26的
吸引口26b引出。此时,由于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是能够控制位置
的电机,所以,能够使旋转蓄留卷筒71中的纱线Y的纱线端所处的
部分高精度地移动到与纱线引导部件73的开口相对的位置,由此,
能够可靠地从纱线引导部件73的开口吸入纱线Y的纱线端。
而且,如前所述,由于纱线引导部件73将纱线Y引导至锥形部
71a,所以,从纱线引导部件73引导至旋转蓄留卷筒71的纱线Y的
移动方向涉及到旋转蓄留卷筒71的轴向(与轴C平行的方向)而成
为从其纱线退绕侧端部即右上端侧向锥形部71a侧即左下端侧的方
向。
因此,被引导至锥形部71a的纱线Y通过从纱线引导部件73移
动到旋转蓄留卷筒71时的惯性,不会向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上端
侧移动,纱线Y的纱线端可靠地位于旋转蓄留卷筒71的锥形部71a
附近,严密地说,纱线Y的纱线端来到直线部71c的左下端部上。
因此,能够可靠地从纱线引导部件73的开口吸入纱线Y。
此外,纱线引导部件73以能够进行纱线Y向锥形部71a的引导
以及对位于直线部71c的左下端部上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两
个动作的方式,使其左上端的开口以跨过这两部分的方式配置。
而且,在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154后,引出传感器154向控
制部10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在从引出传感器154接收到引出检测
信号后(S440:YES),控制部109以继续旋转蓄留卷筒71的低速
旋转的状态,将吸引口26b从开放状态向封闭状态切换,并通过夹
持部26c夹持纱线Y,而且以轴26a为中心使上纱线引导管26从上
向下旋转,由此,将从蓄存器61引出的纱线Y向接纱部8的连接装
置14引导(S450)。
此时,通过上纱线引导管26的旋转,纱线Y从蓄存器61又被
引出大概60cm左右,但此时,为了不使纱线Y在夹持部26c和旋转
蓄留卷筒71之间发生断纱,控制部109使上纱线引导管26的旋转
与旋转蓄留卷筒71的旋转同步。在由上纱线引导管26进行的将纱
线Y向连接装置14的引导结束后(S450),控制部109使旋转蓄留
卷筒71的旋转停止(S460)。
另一方面,下纱线引导管25与上纱线引导管26同样地,对纱
线触针37的周边所存在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将该纱
线Y向连接装置14引导。而且,在将蓄存器61侧的纱线Y和喂纱
部5侧的纱线Y设置在连接装置14上后,控制部109使连接装置
14执行接纱作业(S470)。
然后,控制部109,如图2所示,使旋转蓄留卷筒71开始向一
方向的旋转(S480),并恢复到上述通常卷绕状态(S490)。此外,
此时的旋转蓄留卷筒71的转速以卷绕速度Vb成为1500m/min的
方式设定(S480)。
(纱疵检测时)
下面,对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的、图6的控制流程图所表示的
动作进行说明。不过,由于此时的动作的一部分与断纱时同样,所
以,在以下中,关于与断纱时同样的动作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检测出纱疵,控制部109接收到来自纱线清纱器15的纱疵检
测信号、纱线切断信号后,控制部109按照与断纱时同样的上述
S410~S440的顺序进行动作。而且,在从引出传感器154接收到引
出检测信号后(S440:YES),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163取得从引
出传感器154检测出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由旋转编码器153检测
的旋转蓄留卷筒71的旋转角度(S570),并基于该旋转角度运算所
述的引出纱线长度(S580)。
而且,上管控制部64对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的长度和由
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运算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S590)。而
且,上管控制部164待机到引出纱线长度达到纱疵长度(S590:NO),
在达到纱疵长度后(S590:YES),与断纱时同样地按照上述S450~
S480的顺序进行动作,由此,进行接纱及向通常卷绕状态的恢复。
(纱管更换时)
下面,对喂纱纱管21变空的情况下的、图7的控制流程图所表
示的动作进行说明。不过,由于该情况下的动作的一部分与断纱时
相同,所以,以下中,关于与断纱时同样的动作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喂纱纱管21变空,控制部109从纱线触针37接收到空纱管
信号后(S340:YES),排出当前的喂纱纱管21并将新的喂纱纱管
21向喂纱纱管保持部60装填,对该喂纱纱管21的纱线Y进行引导,
成为能够被下纱线引导管25捕捉吸引的状态(S710)。而且,与断
纱时的情况同样的,通过上述S410~S440的动作,进行接纱及向通
常卷绕状态的恢复。
而且,卷绕单元2中,通过如以上那样进行动作,即使在通过
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也能够对蓄留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的纺织纱
线Y进行退绕,由此,在接纱作业至少进行一次期间,也能够在卷
绕部5中继续纺织纱线Y向卷装P的卷绕。即,能够在不使卷绕部
5中的纺织纱线Y向卷装P的卷绕中断的情况下,通过接纱部6进
行接纱。
另外,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271向与纱线Y的卷绕时相反的方
向旋转,能够将纱线Y向接纱部8侧引出,所以,能够将纱线Y可
靠地向接纱部8引出。
而且,通过同时执行由卷绕部5进行的卷绕动作、和通过使旋
转蓄留卷筒271向与纱线Y的卷绕时相反的方向旋转而将纱线向接
纱部8侧引出的引出动作,能够同时执行纱线Y的卷绕和接纱。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纱线卷绕单元2中,在喂纱纱管21和卷绕
部6之间配置纱线蓄留部9从而遮断纱线Y的张力传递,由此,能
够防止因卷绕部6的横动变动导致的张力变动向喂纱纱管21的退绕
张力部分传递。而且,通过在喂纱纱管21上安装退绕辅助装置12,
能够稳定地进行从喂纱纱管21的纱线退绕,所以,能够防止断纱,
进而能够加快从喂纱纱管21的退绕速度。因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
管21的退绕效率。
接下来,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追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形例进行说
明。不过,对于与本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
记,适当省略其说明。
一个变形例中,如图8所示,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纱线路径
128)的高度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短。另外,旋转蓄留卷筒71、旋转蓄
留卷筒电机72、纱线引导部件73及吹下喷嘴7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
比位于下方,并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从纱线路径形成部件
75向图中左方离开间隔较大地配置。而且,在吹下喷嘴74的右下端
部安装有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6,吹下喷嘴74的纱线流路146经由形
成在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6的内部的纱线路径129而与纱线路径128
连接。
该情况下,能够将旋转蓄留卷筒71等配置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
的情况相比较低的位置上,能够使卷绕单元2位于与不具有蓄存器
61的卷绕单元同程度的高度上。
另外,本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旋转蓄留卷筒71等的
位置存在较大不同,但还能够改变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纱线路径
128)的高度,在吹下喷嘴74的右下端部安装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6,
从而仅通过将纱线流路146和纱线路径128经由纱线路径129进行
连接,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向锥形部71a引导纱线Y。而且,
从这种情况还可知,旋转蓄留卷筒71能够根据卷绕单元2的空闲空
间等比较自由地配置。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纱线引导部件73为管等的管状的部
件,吹下喷嘴74使从旋转蓄留卷筒71侧向上纱线引导管26侧的空
气流产生在纱线引导部件73的内部空间中,由此,对旋转蓄留卷筒
卷筒71上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但不限于此。例如,
代替吹下喷嘴74,还可以设置对位于旋转蓄留卷筒上的纱线Y的纱
线端进行吸引,并且,将吸引的纱线Y带到上纱线引导管26的吸引
口26b的机构等、能够对旋转蓄留卷筒71上所蓄留的纱线Y的纱线
端进行捕捉的其他的机构。而且,该情况下,纱线引导部件73只要
能够将纱线Y向锥形部71a引导,不限于管状的部件。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上端部,作
为赋予阻力机构卷绕有橡胶制的环状部件81,但环状部件81还可以
为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等橡胶以外的材料构成的部件。
而且,赋予阻力机构只要在与旋转蓄留卷筒71的表面之间夹持
纱线Y,不限于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的环状部件,还可以是配
置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外部的部件。这里,赋予阻力机构为了防止
与旋转蓄留卷筒71相摩擦而被磨耗,优选与旋转蓄留卷筒71一体
地旋转,但在例如赋予阻力机构由难以磨耗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等,
还可以是固定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外部的部件上等的不与旋转蓄留
卷筒71一体地旋转的部件。而且,能够采用与旋转蓄留卷筒71隔
开规定的空隙而被安装的金属环。
或者,在纱线Y与旋转蓄留卷筒71的右上端部接触的状态下通
过移动而对纱线Y赋予充分的阻力的情况下、以及在旋转蓄留卷筒
71和卷绕部6之间另外设有用于对纱线Y赋予阻力的机构的情况下
等,还可以不设置通过在其与旋转蓄留卷筒71的表面之间夹持纱线
Y而对纱线Y赋予阻力的赋予阻力机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蓄留上限传感器155与旋转蓄留卷
筒71的途中的部分相对,仅在与该部分相比位于左下端侧的部分上
卷绕有纱线Y,但蓄留上限传感器155还可以与旋转蓄留卷筒71的
右上端部相对地配置,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大致整个区域卷绕有纱
线Y。此外,该情况下,上述的通过纱线Y在旋转蓄留卷筒71的表
面上移动而使纱线Y的毛刺倒伏的效果微弱,但能够蓄留在旋转蓄
留卷筒71上的纱线Y的量增多。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蓄留卷筒71的两端部分别成为
随着趋向相反侧的端侧的部分其直径变得越小的锥形部71a、71b,
但关于图2的右上端部,还可以使其直径大致恒定。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的一部分从旋
转蓄留卷筒71伸出,但还可以将旋转蓄留卷筒72完全收纳在旋转
蓄留卷筒71的内部。而且,该情况下,与旋转蓄留卷筒电机72不
从旋转蓄留卷筒71伸出的量相应地,能够更自由地配置旋转蓄留卷
筒71。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断纱时、纱疵检测时、纱管更换时,
下游侧的纱线Y成为完全被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的状态。但是,
还能够实施以下方式,即在断纱时、纱疵检测时、纱管更换时,事
前检测其发生,并在下游侧的纱线Y完全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
之前使旋转蓄留卷筒71的驱动停止。例如,在进行纱疵检测时,在
纱线清纱器15所具有的切割器切断纱线Y的同时使旋转蓄留卷筒
71的驱动停止。另外,在纱管更换时,在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上安
装检测喂纱纱管21的残纱线量的传感器,监视喂纱纱管21的残纱
线量。而且,能够实施以下方式,即事前检测喂纱纱管21的空状态
的发生,并在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完全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之
前使旋转蓄留卷筒71的驱动停止。
这样,在纱线Y完全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71上之前使旋转蓄留
卷筒71的驱动停止,由此,能够在纱线Y的纱线端向蓄存器61的
吹下喷嘴74或纱线路径形成部件75的上游侧垂下的状态下使其停
止。
因此,上纱线引导管26能够对向蓄存器61的下方垂下的状态
的纱线端进行捕捉,所以,能够削减由纱线端引出机构进行的纱线Y
的引出工序,提高了接纱作业的效率。在该形态中,由于设有引出
传感器154,所以,能够检测蓄留在蓄存器61中的纱线Y的纱线端
停止在通过上纱线引导管26而被接收的位置的状态,即在纱线端向
蓄存器61的上游侧垂下的状态下可靠地停止的状态。由此,能够缩
短将纱线Y的纱线端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向所述接纱部侧引出所需要
的时间。
这样,本发明的引出机构不仅能够将完全卷绕在蓄存器61上的
纱线Y引出,还能够将停止在蓄存器61的下方的状态下的纱线Y
向接纱部8侧引出。另外,关于旋转速度,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旋转
速度为一例,还能够以其他的旋转速度、其他的速度单位进行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2 卷绕单元
5 喂纱部
6 卷绕部
9 纱线蓄留部
21 喂纱纱管
30 卷装
71 旋转蓄留卷筒
71a 锥形部
72 旋转蓄留卷筒电机
73 纱线引导部件
74 纱线吸引机构
81 环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