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基板及使用该封装基板的模块和电气 / 电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 申 请 包 含 与 2010 年 9 月 22 日 向 日 本 专 利 局 提 交 的 日 本 在 先 专 利 申 请 JP 2010-211641 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 在这里将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 本文。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上面装载有半导体部件的封装基板, 尤其涉及能够缓解大电流集中的 封装基板、 以及使用该封装基板的模块和电气 / 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小诸如计算机、 通信装置和显示装置等电子装置的尺寸以及厚度, 以及增 强电子装置的功能, 使用各种小型化和高度集成的半导体芯片 (IC), 例如, 诸如微处理器等 LSI 芯片。在这些半导体芯片中包括消耗大电流的半导体芯片。
在例如称作封装基板或中介 ( 中间 ) 基板的基板上装载及安装半导体芯片, 其中, 该基板装载在系统板 ( 系统基板、 母板 ) 上, 以成为电子装置中的电子电路的一部分。
半导体芯片是通过以阵列状态布置在底面上的凸块电极安装在封装基板上的倒 装芯片 (flip-chip), 所述封装基板例如通过 BGA( 球栅阵列, Ball Grid Array) 等装载到 系统板上。
封装基板使用多层布线基板, 在该多层布线基板中, 诸如信号布线图案层、 电源层 以及接地层等导电层通过层间绝缘层层叠, 且导电层通过形成为穿过层间绝缘层的过孔 (via)、 通孔 (through hole) 等彼此连接。例如, 通过使用积层 (build-up) 法制造多层布 线基板。 通常, 封装基板的电源层和接地层通过大量的过孔连接到上导电层和下导电层, 以 提高诸如环线电感 (loop inductance) 等电特性。
例如, 在涉及装载有电子部件的多层布线基板的相关技术文献中, 发明名称为 “Multilayer wiring substrate structure” 的日本专利申请 No.JP-A-2007-221014( 第 0008-0015 段、 图 1 和图 2)( 专利文献 1) 披露了如下内容。
专利文献 1 所披露技术中的主要特征在于, 作为电流路径的多个加强过孔形成在 流过大电流的通孔的周围, 用于将通孔电连接到加强过孔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图案形成在基 板外层和基板内层处, 从而将电流分布成围绕加强过孔, 使得电流不仅仅集中在通孔中, 同 时, 在将电极端子焊接到通孔的过程中, 能够将通孔加热到足以使焊料熔化的温度。
当电流以集中方式在一个或少量通孔中流动时, 在通孔与电源层之间的连接部分 处产生热量。 然而, 当电流以分散方式流动时, 加强过孔的增加使通孔和加强过孔中产生的 热量得到散播, 这抑制了温度的升高。
图 11 和图 12 是表示相关技术中的封装基板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 以与下述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11 和图 12 包括半导体芯片 8 的部分剖面图, 并示出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 构。
在图 11 和图 12 中, 部分半导体芯片 8 上的切除部分与图 2 中的部分半导体芯片 上的由虚线表示的切除部分 8a 是同一部分。图 11 和图 12 示出了电源图案 3a-2、 3a-3、 接 地图案 3a-1、 内部布线层 3b-3e、 以及布线层 3f, 电源图案 3a-2、 3a-3 和接地图案 3a-1 构成 形成在表面层上的部分布线层 3a, 在布线层 3f 中形成有未图示的电源图案及接地图案。 用 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在电源图案 3a-2、 3a-3 中流动, 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 接地电流在接地图案 3a-1 中流动。
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 L1 层和 L6 层是多层基板中的最外导电层, L1 层的导电层包 括电源图案 3a-2、 3a-3 以及接地图案 3a-1, L6 层的导电层表示如下布线层, 即, 在该布线层 中, 形成有电源图案和接地图案 ( 未图示 )。
L2 层至 L5 层的导电层是多层基板中的内部电源层, 所述内部电源层是如下布线 层, 即, 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在该布线层中流动。 L1 层至 L6 层的导电层通过层 间绝缘层 4a-4e 层叠。 半导体芯片 8 是安装在封装基板 5 的一个主面 (principal surface) 上的倒装芯片, 其通过凸块阵列 7 连接到接地图案 3a-1 的端子图案部分和接地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分。封装基板 5 的与上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主面通过 BGA2 连接到系统板 ( 系统基板、 母板 ) 并且装载在系统板上。
在图 11 所示的示例中, 形成有过孔 6, 过孔 6 贯穿每个层间绝缘层 4a-4e, 流经 BGA 2 的电源电流通过过孔 6、 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分和凸块阵列 7 流向半导体芯片 8。
在图 12 所示的示例中, 形成有用于取代图 11 所示的层间绝缘层 4c 中的过孔 6 的 通孔 9, 流经 BGA 2 的电源电流通过过孔 6、 通孔 9、 过孔 6、 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分 和凸块阵列 7 流向半导体芯片 8。
这里, 当考虑到半导体芯片 8 是消耗大电流的图形处理单元 (GPU) 或中央处理单 元 (CPU) 并且装载在封装基板 5 上的情况时, 大电流通过封装基板 5 的电源层的布线图案 从设置在系统板上的电源流向半导体芯片 8。 然后, 从半导体芯片 8 流出的较大电流通过封 装基板 5 的接地层中的接地图案 ( 未图示 ) 流向布置在系统板上的电源。
在这种情况下, 当在不特别考虑过孔 / 通孔 ( 其形成为贯穿封装基板 5 的层间绝 缘层 ) 的形成的情况下, 多个过孔 / 通孔具有等同结构时, 存在如下问题 : 大电流集中在如 下过孔 / 通孔中, 即, 这些过孔 / 通孔以最短距离将系统板电连接到半导体芯片 8( 在安装 有倒装芯片的产品中, 在多数情况下, 这些过孔 / 通孔与设置在半导体芯片 8 正下方的过孔 / 通孔相对应 )。
例如, 当系统板与半导体芯片 8 通过过孔 ( 假定所有过孔的电导率 ( 或者电阻率 ) 相同 ) 连接时, 从系统板到半导体芯片 8 的最短电路径与实际的最短几何距离相同, 并且大 多数电流在与半导体芯片 8 正下方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 ( 电流集中部分, 如图 11 中的箭头 所示 ) 中流动, 于是, 大电流集中在与位于半导体芯片 8 正下方的区域相对应的过孔 6 中。
因 此, 局 部 异 常 发 热 导 致 由 铜 箔 等 制 成 的 导 体 图 案 的 熔 化 破 坏 (fusion breakdown) 或者过孔结构的熔化破坏, 而且, 在经过长时间流 过电源电流之后, 电迁移导 致发生图案短路, 这可能引起诸如电可靠性降低等各种故障。电流集中的问题可能进一步 降低由电流集中导致的电可靠性, 在考虑到未来的半导体产品的电流密度的增大趋势, 电 流集中会引起严重问题。
在具有积层 (build-up layer)- 核心层 - 积层结构的普通积层基板中, 例如, 在图12 所示的核心层中存在通孔的情况下, 存在一些使电流集中略微扩散和缓解的效果。 然而, 在具有层叠的过孔结构的无核基板 (coreless substrate) 等的情况下, 能够设置如下电源 布线, 即, 在该电源布线中, 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在半导体芯片 (IC) 与系统板 之间以最短距离流动, 因此, 提高了 AC 电源的特性。相反地, 使基板中的电流集中扩散和和 缓解的效果较小, 这增加了 DC 电流集中的风险。
在专利文献 1 中披露了如下一种技术, 即, 在该技术中, 在流经有大电流的通孔周 围形成多个作为电流路径的加强过孔, 且在基板外层和基板内层处形成一个或多个用于将 通孔电连接到加强过孔的导电图案, 以由此使电流围绕所述加强过孔分布, 使得电流不仅 仅集中在通孔中。在上述技术中, 在多层布线基板中, 装载的电子元件的电极端子插入通 孔, 以连接到电源层, 因此, 电流是分散的, 并仅能流入插入有电极端子的通孔中的加强过 孔, 即, 电流仅在限定的特定通孔中分散。
也就是说, 在专利文献 1 所披露的技术中, 电流的分散并非对所有的位于与上面 装载有电子部件的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 ( 例如, 贯穿多层布线基板的层 间绝缘层的通孔或过孔 ) 都有效, 从而电流仅在限定的特定通孔中流动。
除非多层布线基板配置成使得就所有的位于与上面装载有半导体芯片的装载区 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 ( 例如, 在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的电源电流的导电 层 ( 电源层 ) 之间连接的通孔、 过孔 ) 而言, 电流不出现集中, 否则, 在装载区域中的层间连 接导体中发生电流集中, 这导致局部异常发热发生, 且导致电迁移生成, 因此, 难以保持良 好的电可靠性。 而且, 由于异常发热的发生对半导体芯片的操作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难以保 持良好的操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 最好提供一种能够缓解大电流集中的封装基板、 以及使用上述封 装基板的模块和电气 / 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封装基板, 所述封装基板包括 : 第一导电层 ( 例如, 下 述实施例中的布线层 3a), 其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的第一主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多个 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 例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接地图案 3a、 电源图案 3a-2、 3a-3), 所述多个 第一端子图案部分通过多个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 例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凸块阵列 7) 与装 载在所述第一主面上的半导体部件 ( 例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半导体芯片 8) 连接 ; 第二导电 层 ( 例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布线层 3f), 其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的第二主面上, 所述第二导 电层具有多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 例 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 BGA 2) 与安装在所述第二主面上的系统基板连接, 所述第二主面与所 述第一主面相对 ; 中间导电层 ( 例如, 布线层 3b-3e),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 导电层之间 ; 层间绝缘层,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 导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 ; 以及多个层间连接导体 ( 例如, 下述实施例中的高电阻的 过孔 6a、 低电阻的过孔 6b), 其贯穿所述层间绝缘层, 所述多个层间连接导体层叠成用于所 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 导体、 所述层间连接导体、 所述第二端子图案部分和所述第二外部连接导体相连接, 形成有 用于连接所述半导体部件与所述系统基板的电流路径, 且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
置的所述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所述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包括上面装载有所述半导体部件的装载区域 的中心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 该模板具有上述封装基板。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气 / 电子装置, 该电气 / 电子装置具有上述封 装基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所述封装基板包括 : 第一导电层, 其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的 第一主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多个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图案部分通 过多个第一外部连接导体与装载在所述第一主面上的半导体部件相连接 ; 第二导电层, 其 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的第二主面上, 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多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多 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与安装在所述第二主面上的系统基板相连接, 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 ; 中间导电层,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 电层之间 ; 层间绝缘层,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导 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 ; 以及多个层间连接导体, 其贯穿所述层间绝缘层, 所述多个层 间连接导体层叠成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图案 部分、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所述层间连接导体、 所述第二端子图案部分和所述第二外部 连接导体相连接, 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半导体部件与所述系统基板的电流路径, 且位于与 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 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包括上面装载有所 述半导体部件的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根据上述结构, 电流分布倾向于低电阻侧, 也就是 说, 能够整体地控制电流流动, 从而能够缓解大电流集中。 在装载消耗大电流的半导体部件 时, 不会出现电流集中, 从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局部异常发热的发生以及抑制电气可 靠性降低的封装基板。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能够提供一种因具有上述封装基板而能够抑制电可 靠性下降的模块。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能够提供一种因具有上述封装基板而能够抑制电可 靠性下降的电气 / 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 1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1) 结构 ; 图 2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面装载有半导体芯片的封装基板 (1) ; 图 3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2) 结构 ; 图 4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3) 结构 ; 图 5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4) 结构 ; 图 6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5) 结构 ; 图 7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6) 结构 ; 图 8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7) 结构 ; 图 9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8) 结构 ; 图 10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9) 结构 ;图 11 表示相关技术的封装基板结构 ; 以及 图 12 表示相关技术的封装基板结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优选配置成使得用于驱动半导体部件的电源电流在电 流路径中流动。
还优选地,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配置成使得用于驱动半导体部件的接地电流 在电流路径中流动。
还优选地,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配置成包括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高电阻层间连接导体, 包括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低电阻层间连 接导体, 中心部分区域对应于装载区域, 从而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 有高电阻, 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还优选地,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配置成包括多个中间导电层, 在相邻的中间 导电层之间形成层间绝缘层。
还优选地, 在同一个层间绝缘层中,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 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低电阻。
还优选地, 所述同一个层间绝缘层是从第一导电层一侧开始计数的第二层层间绝缘层。 还优选地, 在部分或者全部层间绝缘层中,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 连接导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低电阻。
还优选地, 在从第一导电层一侧开始计数的至少一个层间绝缘层中, 位于与装载 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 导体具有低电阻。
还优选地, 靠近装载区域且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高 电阻, 当从第一导电层一侧开始对层间绝缘层的层数进行计数时, 具有高电阻的连接导体 的数量随着层间绝缘层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
还优选地, 位于与所述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和位于与外围区域 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是由具有不同电阻的导电材料制成。
还优选地, 多个层叠成用于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连接的层间连接导体 形成为具有层叠的过孔结构。
还优选地, 相同层间绝缘层中的层间连接导体是填充过孔、 中空过孔或者通孔中 的任一种。
还优选地,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和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 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不同直径。
还优选地, 层间连接导体是中空过孔或者通孔,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层间连接导体和位于与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不同镀层厚度的壁。
还优选地, 中心部分区域是装载区域,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外部 连接导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外部连接导体 具有低电阻, 位于与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
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还优选地, 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具有低电阻, 位于 与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 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一种封装基板的结构中, 所述封装基板包括 : 第一导电层, 其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 的第一主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多个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通过多个第一外部连接导体与装载在所述第一主面上的半导体部件相连接 ; 第二导电层, 其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的第二主面上, 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多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 多个第二端子图案部分通过第二外部连接导体与安装在所述第二主面上的系统基板相连 接, 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 ; 中间导电层,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 导电层之间 ; 层间绝缘层, 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 导电层与所述中间导电层之间 ; 以及多个层间连接导体, 其贯穿所述层间绝缘层, 所述多个 层间连接导体层叠成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连接。 在所述封装基板 的结构中, 所述第一端子图案部分、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导体、 所述层间连接导体、 所述第二 端子图案部分和所述第二外部连接导体相连接, 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半导体部件与所述系 统基板的电流路径, 且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 于与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所述中 心部分区域包括上面装载有所述半导体部件的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优选地, 位于与所述 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所述装载区域外部的 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外部连接导体具有低电阻。或者优选地, 位于与中心部分区 域 ( 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包括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 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具有 高电阻, 位于与所述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外部连接导体具有 低电阻, 位于与所述中心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高电阻, 位于与所述中心 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电流路径具有低电阻。 更优选地,用于驱动半导 体部件的电源电流在所述电流路径中流动, 或者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部件的接地电流在所 述电流路径中流动。
上述所有结构都具有在短时间内进行复杂处理的功能, 因此, 当装载消耗大电流 的半导体部件 ( 例如, GPU、 CPU 等 ) 时, 能够控制电流, 并能够缓解大电流集中, 因此不会发 生电流集中。 因而, 能够抑制局部异常发热的发生, 从而能够抑制导电图案的熔断破坏或者 层间连接导体的熔断破坏, 进而能够防止电迁移的发生, 所以抑制了电可靠性降低。当然, 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结构可通过将上述结构中的一些结构组合而获得。
在下文中, 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包括满足上述操作和效果的 结构, 且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为了能够清楚理解结构, 简化了下文中提到的附图, 从而比例 并不完全精确。
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上面安装有诸如 CPU 或 GPU 等消耗大电流的半导体芯片 (IC) 的封装基板。诸如分别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的信号电流、 电源电流及接地电流的信 号布线图案层 ( 信号层 )、 电源层以及接地层等导电层通过层间绝缘层在封装基板中形成为层叠的布线层。
除电流的流动方向相反之外, 用于防止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的电源电流集中的封 装基板的结构与用于防止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电流集中的封装基板的结构相同, 因 此, 下面将说明用于防止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的电源电流集中的封装基板的结构。出于简 化的目的, 在下述附图中, 省略了部分信号层和接地层。
层间连接导体是如下导体, 即, 该导体形成为贯穿多层布线基板的层间绝缘层, 以 在多层布线基板的导电层电之间连接, 例如, 过孔和通孔。注意, 具有高电阻的过孔和通孔 简称为高电阻过孔和高电阻通孔, 具有低电阻的过孔和通孔简称为低电阻过孔和低电阻通 孔。
封装基板 (1)
在封装基板 (1) 中, 具有高电阻的高电阻过孔布置在半导体芯片 ( 消耗大电流 ) 的装载区域中, 具有低电阻的低电阻过孔布置在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 即, 具有不同过 孔结构的高电阻过孔和低电阻过孔在封装基板的相同层间绝缘层中以混合状态形成。 半导 体芯片的装载区域是如下区域, 即, 当将半导体芯片投影到封装基板上时, 该区域对应于半 导体芯片在所述封装基板中的投影面 (projection surface)。 由于电流避开高电阻过孔, 并在低电阻过孔方向上分布, 所以能够通过适当布置 高电阻过孔和低电阻过孔来控制电流, 从而缓解了大电流集中。
图 1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1) 结构。
图 1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面装载有半导体芯片 8 的封装基板 (1), 其示出了封装 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图 2 是包括半导体芯片 8 的剖面的立体图, 其示出了半导体芯片 8 的由虚线表示 从半导体芯片 8 切除的半导体芯片 8 的切除部分 (cut-out portion)8a, 并示出了半导体芯 片 8 装载在封装基板 5 上以及封装基板 5 装载在系统板 ( 系统基板 )1 上的状态。
图 1 是包括通过切除半导体芯片 8 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剖面的立体图, 其包括半导 体芯片 8 的从半导体芯片 8 切除图 2 中由虚线表示的切除部件 8a 形成的剖面, 以及封装基 板 5 的由图 2 中与 zy 面平行的面 S 所示的剖面位置中的剖面。面 S 是穿过电源图案 3a-2 的面。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半导体芯片 8 通过凸块阵列 7 装载在封装基板 5 的一个主面 上, 凸块阵列 7 在与 xy 面平行的表面上二维地布置。另外, 如图 1 所示, 封装基板 5 的与上 述一个主面相对的另一主面通过 BGA( 球栅阵列 (ball grid array))2 装载在并连接到系 统板上, 在 BGA 2 中, 由焊料等制成的球二维地布置在与所述 xy 面平行的表面上。
在图 1 中, 示出了电源图案 3a-2、 3a-3、 接地图案 3a-1、 内部布线层 3b-3e( 形成为 中间电源层 )、 以及布线层 3f( 在所述布线层 3f 中未示出电源图案及接地图案 ), 电源图案 3a-2、 3a-3 和接地图案 3a-1( 它们形成部分第一电源层 ) 形成部分布线层 3a( 其形成在表 层上 ), 在布 线层 3f 中形成未图示的电源图案和接地图案 ( 它们形成为第二电源层 )。用 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在电源图案 3a-2、 3a-3 中流动, 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 接地电流在接地图案 3a-1 中流动。
图中示出了如下状态 : 接地图案 3a-1 的端子图案部分和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 案部分通过凸块阵列 7 分别连接到半导体芯片 8。
如同啮合的梳齿, 接地图案 3a-1 的端子图案部与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交 替形成。 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分通过凸块阵列 7 连接到过孔 6a、 6b。 电源图案 3a-3 的端子图案部通过未示出的凸块阵列 7 也连接到过孔 6a、 6b。
如图 1 所示, 封装基板 5 的 L1 层 ( 第一电源层 ) 和 L6 层 ( 第二电源层 ) 是多层 基板中的最外导电层。L1 层的导电层包括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的电 源图案 3a-2、 3a-3 和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接地电流的接地层的接地图案 3a-1。 L6 层的导电层表示布线层 3f, 在布线层 3f 中形成有电源图案 ( 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 片 8 电源电流 ) 和接地图案 ( 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接地电流 )。
L2 层到 L5 层的导电层是多层基板中的内部电源层 ( 中间电源层 ), 这些内部电源 层是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的布线层。L1 层到 L6 层的导电层通过层间 绝缘层 4a-4e 层叠。
如图 1 所示, 贯穿每个层间绝缘层 4a-4e 的过孔 6a、 6b 形成为层间连接导体, 通过 BGA 2 在 L6 层的电源图案中流动的电源电流通过过孔 6a、 6b、 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 部、 电源图案 3a-3 以及凸块阵列 7 流向半导体芯片 8。然后, 从半导体芯片 8 流出的电流流 向接地图案 3a-1、 封装基板 5 的接地层 ( 未图示 ) 和系统板。
对于在流经有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电源电流 ( 同样适用于接地电流 ) 的导电 图案之间连接的过孔而言, 通常并行地布置多个过孔, 以用于减少一个过孔中存在的寄生 电感 / 寄生电阻成分。当消耗大电流的半导体芯片 8 以倒装芯片的方式安装时, 通常将过 孔紧密地布置在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 使得过孔之间的间隔窄至制造规定所容许的 极限, 以获得既降低电感又散热的效果。
在封装基板 (1) 中, 高电阻过孔 6a 仅在装载有半导体芯片 8 且电流容易集中的装 载区域中使用, 而低电阻过孔 6b 在封装基板 5 的装载有半导体芯片 8( 消耗大电流 ) 的装 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使用, 即, 在装载区域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域处适当使用不同电阻 的过孔。
高电阻过孔 6a 例如是中空过孔或者是填充有绝缘或介电树脂的过孔 ( 填充过孔 ) 等等, 低电阻过孔 6b 例如是填充有金属或导电胶 (conductive paste) 的填充过孔等等。 高 电阻过孔 6a 优选地通过使用具有高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 低电阻过孔优选地通过使用具 有低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图 1 所示的示例中, 高电阻过孔 6a 是中空过孔, 低电阻过孔 6b 是金属填充过孔。
如图 1 所示, 由于存在高电阻过孔 6a 的原因, 在位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 的封装基板 5 中流动的电流不通过如下路径平顺地流动, 即, 该路径将电流向上引导至半 导体芯片 8( 与 z 方向平行的路径 )。由于低电阻过孔 6b 布置在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 的外部, 所以与装载区域内部相比, 电阻被抑制得更低, 因此, 部分电流在箭头所示的装载 区域外部的方向流动。如上所述, 从广义的观点来看, 能够控制电流流动, 从而能够缓解电 流集中。
由于上述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与在装载区域内部和外部中使用相同电阻的过孔 的情况相比, 抑制了电流集中到半导体芯片 8 正下方区域中的过孔, 从而抑制了局部异常 发热的发生, 因此, 能够保持半导体芯片 8 的正常操作 ( 可靠性 )。
基于上述封装基板 (1) 的结构, 当半导体芯片 8( 例如, 消耗大电流的 GPU/CPU) 装载在封装基板 5 上时, 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的层间连接导体中没有出现电流集中, 因 此, 能够抑制局部异常发热的发生。
由于能够抑制局部异常发热的发生, 所以能够抑制导体图案的熔化破坏或者过孔 结构的熔化破坏, 且还能够抑制电迁移的发生, 从而能够抑制电可靠性的降低。
由于能够抑制在半导体芯片的装载区域处发生局部异常发热, 所以异常发热对所 述半导体芯片几乎没有影响, 从而保持了良好的操作 ( 可靠性 )。
在封装基板 5 中, 接地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中的层间连接导体能够与电源层之间 的层间绝缘层中的层间连接导体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 高电阻过孔布置在半导体芯片的装载区域中, 低电阻过孔布置在 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 即, 在制造封装基板 5 时, 具有不同过孔结构的高电阻过孔和 低电阻过孔以混合状态形成在封装基板 5 的同一层间绝缘层中。
虽然电流方向与图 1 所示方向相反, 但电流避开了高电阻过孔并被分布到低电阻 过孔的方向, 因此能够通过适当地布置高电阻过孔和低电阻过孔来控制电流, 从而缓解了 大电流集中。因此, 产生了与电源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中的层间连接导体同样的效果。
封装基板 (2)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2) 的结构的立体图, 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虽然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的所有层间连接导体是封装基板 (1) 中的高电阻 过孔 6a, 但是存在如下情况 : 鉴于封装基板 5 的结构及成本增加, 难以将层间绝缘层 4a-4e 的全部层中的层间连接导体形成为高电阻过孔 6a。
这种情况下, 如图 3 的封装基板 (2) 所示, 在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 在层间 绝缘层 4a、 4c-4e 中, 低电阻过孔 6b 布置成位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 仅在邻近半导 体芯片 8 的层间绝缘层 4b 中, 高电阻过孔 6a 布置成位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中, 低电 阻过孔 6b 布置成位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图 3 所示示例中, 高电阻过孔 6a 是中 空过孔, 低电阻过孔 6b 是金属填充过孔。
根据封装基板 (2) 的结构, 尽管效果有限, 但仍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3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3) 结构的立体图, 其 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在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 另外优选地, 当能够制造工艺制造时, 在系统板附 近 ( 即, BGA 2 附近 ) 的侧上, 将形成有高电阻过孔 6a 的区域扩展成靠近封装基板 5 的主 面。也就是说, 更多数量的高电阻过孔 6a 在层间绝缘层中形成为靠近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的上述主面侧, 在图 4 所示的示例中, 高电阻过孔 6a 是中空过孔, 低电阻过孔 6b 是金属 填充过孔。
在封装基板 (1) 的结构中, 将形成有高电阻的过孔 6a 的区域限制成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 然而, 在封装基板 (3) 的结构中, 高电阻过孔 6a 也形成为位于半导体芯片 8 的 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在图 4 所示的示例中, 2、 4、 6 和 8 个高电阻过孔 6a 分别在层 间绝缘层 4b、 4c、 4d 和 4e 中形成为位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
与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结构的情况相比, 图 4 所示封装基板 (3) 的结构进一步
增强了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4)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4) 结构的立体图, 其 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对于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的过孔直径变化的结构, 高电阻过孔 6a 变为具有 小直径的高电阻过孔 6a-1, 低电阻过孔 6b 形成大直径过孔。小直径过孔例如是中空过孔、 填充有绝缘或介电树脂的过孔 ( 填充过孔 ) 等等, 大直径过孔例如是由金属或者导电胶填 充的填充过孔等等。 期望地, 通过使用具有高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高电阻过孔 6a-1, 通过使 用具有低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低电阻过孔。图 5 所示的示例中, 高电阻过孔 6a-1 是小直径 的金属填充过孔, 低电阻过孔 6b 是大直径的金属填充过孔。
根据图 5 所示的封装基板 (4) 的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结构相同的 方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5)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5) 的结构的立体图, 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形成为中空过孔的低电阻过孔 6b-1 用作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的低电 阻过孔 6b。在图 6 所示的示例中, 高电阻过孔 6a 是中空过孔, 其内壁具有较薄的镀层 (plating), 低电阻过孔 6b-1 是中空过孔, 其内壁具有较厚的镀层。如图 6 所示, 即使在使 用相同直径的过孔时, 仍能够通过改变过孔的内壁厚度来形成高电阻过孔和低电阻过孔。
能够通过使用相同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高电阻过孔 6a 和低电阻过孔 6b-1, 然而, 期望地, 通过使用具有高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高电阻过孔 6a, 通过使用具有低电阻的导电 材料形成低电阻过孔 6b-1。
根据图 6 所示的封装基板 (5) 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结构相同的方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6)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7 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6) 的结构的立 体图, 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在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中, 高电阻过孔 6a-2 用作高电阻过孔 6a, 高电阻过孔 6a-2 形成为填充有低电导率导电材料的填充过孔, 低电阻过孔 6b-2 用作低电阻过孔 6b, 低 电阻过孔 6b-2 形成为填充有高电导率导电材料的填充过孔。
具有高电导率 ( 或者低电阻率 ) 的材料例如是铜、 银、 金、 铬等等, 具有低电导率 ( 或者高电阻率 ) 的材料例如是铝、 钨、 钼等等。 如图 7 所示, 即使在使用具有相同直径的过 孔时, 仍能够通过改变填充到过孔内部的导电材料的电导率 ( 电阻率 ) 来形成高电阻过孔 和低电阻过孔。 只要高电阻过孔 6a-2 的电阻形成为大于低电阻过孔 6b-2 的电阻, 高电阻 过孔 6a-2 和低电阻过孔 6b-2 也能够具有不同的直径。
根据图 7 所示的封装基板 (6) 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的结构相同的方 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7)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7) 的结构的立体图,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虽然在封装基板 (1) 中使用高电阻过孔和低电阻过孔作为层间连接导体, 但也能 够使用高电阻通孔和低电阻通孔。 能够通过改变通孔的直径、 镀层厚度、 材料等来形成高电 阻通孔和低电阻通孔。
在图 8 所示的示例中, 在层间绝缘层 4a、 4b、 4d 和 4e 中, 过孔 ( 填充有导电材料的 填充过孔 )6 用作层间连接导体, 在层间绝缘层 4c 中, 高电阻通孔 9a 形成为位于半导体芯 片 8 的装载区域中的层间连接导体, 低电阻通孔 9b 形成在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处。
只要高电阻通孔 9a 的电阻形成为大于低电阻通孔 9b 的电阻, 高电阻通孔 9a 和低 电阻通孔 9b 能够具有相同的壁厚和不同的直径, 或者高电阻通孔 9a 和低电阻通孔 9b 能够 具有不同的壁厚和相同的直径。此外, 能够通过使用具有相同电阻的导电材料来形成高电 阻通孔 9a 和低电阻通孔 9b。期望地, 通过使用具有高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高电阻通孔 9a, 通过使用具有低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低电阻通孔 9b。
根据图 8 所示的封装基板 (7) 的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的结构相同的 方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在上述封装基板 (1) ~ (7) 中的结构中, 通过形成在封装基板 5 的层间绝缘层中 的具有高电阻的层间连接导体和具有低电阻的层间连接导体的布置以及这些连接导体的 结构, 获得了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然而, 如下所述, 将高电阻的电阻元件和低电阻的电阻 元件分别用作在半导体芯片 8 与封装基板 5 之间连接的凸块阵列 7, 或者用作在封装基板 5 与系 统板 1 之间连接的 BGA 2, 从而以与封装基板 (1) ~封装基板 (7) 相同的方式获得电 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8)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8) 的结构的立体图, 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剖面结构。
在封装基板 (8) 中, 高电阻凸块阵列 7a 用作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的位于与 中心部分区域 ( 包括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 相对应的位置的凸块阵列, 低 电阻凸块阵列 7b 用作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中的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 ( 包括装载区域 的中心部分 ) 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凸块阵列。
在图 9 所示的示例中, 在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 低电阻凸块阵列 7b 与 形成在 L1 层中的接地图案 3a-1 的端子图案部和电源图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相连接, 高电 阻凸块阵列 7a 与形成在中心部分区域的 L1 层中的接地图案 3a-1 的端子图案部和电源图 案 3a-2 的端子图案部相连接。
能够通过改变用于形成凸块阵列的导电材料的电导率的大小 ( 高 / 低 )( 或者高 电阻率 / 低电阻率 ) 形成高电阻凸块和低电阻凸块。具有高电导率 ( 或者低电阻率 ) 的导 电材料例如是铜、 银、 金、 铬等等。具有低电导率 ( 或者高电阻率 ) 的材料例如是铝、 钨、 钼 等等。
在图 9 所示的示例中, 过孔 ( 填充有导电材料的填充过孔 )6 在层间绝缘层 4a-4e 中用作层间连接导体, 中间 15 行的高电阻凸块阵列 7a 平行于 x 方向设置, 从而与中心部分 区域 ( 其包括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 相对应, 6 行的低电阻凸块阵列 7b 分 别在左侧和右侧上平行于 x 方向设置, 从而与中心部分区域 ( 其包括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
在图 9 所示的封装基板 (8) 的结构中, 当电源层 ( 这同样适用于接地层 ) 在重分 布层 (re-distribution layer, RDL) 中形成为实体平面状态 (solid plane state) 时, 在 电流容易集中的区域 ( 即, 包括半导体芯片的 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的中心部分区域 ) 中使 用高电阻凸块, 而在中心部分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使用低电阻凸块, 从而以与图 1 所示 的封装基板 (1) 结构相同的方式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9)
以与图 1 相同的方式,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封装基板 (9) 的结构的立体 图, 其包括通过切除部分半导体芯片 8 而形成的剖面, 并示出了封装基板 5 的剖面结构。
在封装基板 (9) 中, 高电阻 BGA 用作位于与图 1 所示封装基板 (1) 中的半导体芯 片 8 的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BGA, 低电阻 BGA 用作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 应的位置的 BGA。
能够通过改变用于形成 BGA 的导电材料的电导率的大小 ( 高 / 低 )( 或者电阻率 的高 / 低 ) 来形成高电阻 BGA 和低电阻 BGA。具有高电导率 ( 或者低电阻率 ) 的导电材料 例如是铜、 银、 金、 铬等等, 具有低电导率 ( 或者高电阻率 ) 的材料例如是铝、 钨、 钼等等。 在图 10 中, 示出了与 L6 层中所形成的布线层 3f( 电源层 ) 中的端子图案以及与 系统板的端子图案 ( 未图示 ) 相连接的 BGA, 高电阻 BGA2a 布置在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 中, 低电阻 BGA 2b 布置在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中。
在图 10 所示的示例中, 过孔 ( 填充有导电材料的填充过孔 )6 在层间绝缘层 4a-4e 中用作层间连接导体, 中间 7 行的高电阻 BGA 2a 平行于 x 方向布置成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 载区域相对应, 2 行的低电阻 BGA 2b 分别在左侧和右侧上平行于 x 方向布置成与装载区域 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封装基板 (9) 的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的结构 相同的方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10)
封装基板 (10) 具有封装基板 (8) 的结构, 即, 将高电阻凸块用作位于与中心部分 区域 ( 其包括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 相 对应的位置的凸块, 及低电阻凸块 用作位于与中心部分区域 ( 其包括装载区域的中心部分 ) 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凸块的这种结构与封装基板 (1)-(7) 中的层间连接导体的任一结构相结合。
根据封装基板 (10) 的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的结构相同的方式, 能 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封装基板 (11)
封装基板 11 具有封装基板 (9) 的结构, 即, 将高电阻 BGA 用作位于与半导体芯片 8 的装载区域相对应的位置的 BGA, 及低电阻 BGA 用作位于与装载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相对 应的位置的 BGA 的这种结构与封装基板 (1)-(7) 的层间连接导体的任一结构相结合。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封装基板 (11) 的结构, 以与图 1 所示的封装基板 (1) 的结构 相同的方式, 能够获得电流集中的缓解效果。
上面说明了用于抑制在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时的电源电流的集中的封装基板 的结构示例。与这些结构示例相同的结构也可应用到接地层、 凸块阵列 7 与 BGA 2 之间的
层间绝缘层的结构, 从而防止了用于驱动半导体芯片 8 的接地电流的集中 ( 虽然电流流动 的方向是相反的 ), 这与上述用于防止电源电流集中的结构示例具有相同的操作并获得相 同的效果。
虽然, 如上所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且根据本 发明的技术构思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 能够在不限制封装基板的电源层和接地层的数量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 本 发明不受电源层和接地层的数量限制。 也能够在不对形成为贯穿层间绝缘层的层间连接导 体的数量、 凸块阵列中的凸块的数量以及 BGA 的导电球的数量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实施本发 明, 本发明不受层间连接导体的数量、 凸块的数量以及导电球的数量的限制。另外, BGA 可 以是二维布置有平面电极的 LGA( 触点栅格阵列 (land grid array))。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能够提供缓解大电流集中的封装基板、 以及使用上述封装基 板的模块和电气 / 电子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只要设计要求以及其它因素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或 者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就可以根据这些设计要求以及其它因素进行各种修改、 组合、 次组合 以及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