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3106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2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3824.8

申请日:

2009.09.03

公开号:

CN102002812A

公开日:

2011.04.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C 1/00申请日:20090903|||公开

IPC分类号:

D04C1/00

主分类号:

D04C1/00

申请人:

利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丁立中; 刘长清

地址:

中国台湾云林县斗六市斗工十二路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万志香;曾旻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主要是通过编织机将纱线编织成三层织布层,该三层织布层包含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其中,该顶端网状表面层为网状体,该网状体是由复数条主线段及延伸段构成,该主线段由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则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由复数线圈串接而成;在编织过程中,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在顶端网状表面层与底端织布层间往复移动,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连接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而另一端则连接在底端织布层,当中间支撑层的纱线移动至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以进行延伸段的补强,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往复编织,即可达到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纱线放入编织机中;步骤2:经过编织机直接将纱线编织成具有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的立体织物,其中,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在编织过程中会自动形成具有两条线圈纱相搭接的主线段及单条线圈纱的延伸段,且该中间支撑层在编织过程中,除作为顶端网状表面层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的支撑外,并会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强度,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移动编织;步骤3:完成三层立体织物。2.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包括:底端织布层;顶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支撑层,其具有垂直纱及水平纱,该垂直纱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支撑,而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为多角网状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层的垂直纱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的接近前段处或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前、后段处及延伸段则与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相搭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线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6.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包括:底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底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顶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支撑层,其具有垂直纱及水平纱,该垂直纱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支撑,而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面层为多角网状体。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层的垂直纱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的接近前段处或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前、后段处及延伸段则与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相搭接。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线圈纱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

说明书

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通过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以达到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目的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A、B所示,是现有立体织物示意图,其主要包含有底层(11)、中间层(12)及顶层(13),其中,该顶层(13)为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该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包含主线段(131)及延伸段(132),为了将顶层(13)编织成网状体,故该主线段(131)上皆由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132)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并通过中间层(12)上、下往复移动于底层(11)与顶层(13)间,使中间层(12)的一端与顶层(13)的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连接,另一端则与底层(11)相连接,即可形成三明治结构的立体织物。然而,现有立体织物的顶层(13)延伸段(13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延伸段(132)的结构强度不足,且该延伸段(132)又受到中间层(12)的支撑;当顶层(13)表面受到磨擦时,即会因为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同时受到支撑的影响,导致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同时被摩擦,经长久磨耗后,结构强度不足的延伸段(132)即容易先行断开,造成顶层(13)网状体受到破坏,丧失功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是在编织中间支撑层时,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中间支撑层达到补强延伸段结构强度的目的。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具有制造容易、高耐用性等特性,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功效。

可达成上述发明目的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将纱线置入编织机中,通过编织机同时编织三层织布组织结构,其中,所编织完成的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其中,为将顶端网状表面层编织成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将使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区分成主线段及延伸段,该主线段为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则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且在编织中间支撑层的过程中,是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及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式移动编织,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连接,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相连接,当中间支撑层的纱在上、下往复移动至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并使延伸段下方无中间支撑层的支撑,然后,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会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再作上、下往复移动,直至完成所有顶端网状表面层的支撑,并导致所有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皆会与中间支撑层的纱线相搭接,以达到补强延伸段的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与其它现有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发明是在编织中间支撑层时,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中间支撑层补强延伸段结构强度。

2.本发明具有制造容易、高耐用性等特性,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功效。

附图说明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

图1A、B为现有立体织物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又一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再一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11、底层;12、中间层;13、顶层;131、主线段;132、延伸段;2、底端织布层;3、顶端网状表面层;31、主线段;32、延伸段;4、中间支撑层;41、垂直纱;42、水平纱;5、底端网状表面层;51、主线段;52、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说明部分及图式意图,仅具示范说明性而非限制性。本发明其它具体实例可由谙于此技者从阅览本说明部分而明白。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流程图,其主要方法为:

步骤1(S10):将纱线放入编织机中;

步骤2(S11):经过编织机直接将纱线编织成具有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的立体织物,其中,为将顶端网状表面层编织成网状体,导致顶端网状表面层包含两条线圈纱相搭接的主线段及单条线圈纱的延伸段;该中间支撑层在编织的过程中,其纱线在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式移动,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与主线段连接,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连接,而当中间支撑层纱线移动至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强度,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移动编织;

步骤3(S12):完成三层立体织物(成品)。

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包含:

底端织布层2;

顶端网状表面层3,为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或蜂巢状,主要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31及复数个延伸段32,该主线段31与延伸段32在编织过程中一体成型制成,使复数个主线段31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3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为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若该顶端网状表面层3为多角网状体或蜂巢状时,将二条相邻的线圈纱先搭接形成主线段31后,再从主线段31端部开始分离形成延伸段32,而待延伸段32再度相搭接后,该两条线圈纱会再次搭接形成主线段31,如此持续编织,即可形成多角网状体及蜂巢状,且该主线段31会保有二条线圈纱,而延伸段32只会有单条线圈纱;

中间支撑层4,该中间支撑层4具有垂直纱41及水平纱42,该垂直纱41的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2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3支撑,而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32的强度。

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示意图,其与图3差异处在于,该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前段及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31前、后段处及延伸段32则与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相搭接,如此可加强补强延伸段32的效果,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所示,是本发明又一实施示意图,其中该底端织布层2也可为底端网状表面层5,该底端网状表面层5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51及复数个延伸段52,该复数个主线段51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5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底端网状表面层5呈现网状体;将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主线段51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3支撑,而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及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延伸段32、52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的强度,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示意图,其与图5差异处在于,该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3及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主线段31、51前段及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31、51的前、后段处及延伸段32、52则与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相搭接,如此可加强补强延伸段32、52的效果,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因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下并未直接受到中间支撑层4的支撑,所以当顶端网状表面层3受到摩擦时,该延伸段32不易直接受到磨损,导致延伸段32不会轻易断裂,以达到延长顶端网状表面层寿命的目的。

另外,发明人为证明本发明立体织物确实较现有立体织物更为耐用,故将本产品与现有产品拿至耐磨机下进行磨损试验,现有立体织物的顶层13在耐磨机转动至150转后,即经由延伸段132处断开。反观本发明立体织物的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则在耐磨机转动至300转后才断开。因此,足以证明本发明经由中间支撑层4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后,该延伸段32已不易断开。

虽然已经就特别具体实例及应用说明过本发明,不过谙于此技者,从本揭示可以产生附加的具体实例,及修改而不违离所主张的本发明旨意或超过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因此,要了解本申请的图式及说明部分是作为例子以帮助本发明的理解且不应该视为要限制其范围。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中。

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02812A43申请公布日20110406CN102002812ACN102002812A21申请号200910173824822申请日20090903D04C1/0020060171申请人利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云林县斗六市斗工十二路5号72发明人丁立中刘长清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代理人万志香曾旻辉54发明名称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主要是通过编织机将纱线编织成三层织布层,该三层织布层包含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其中,该顶端网状表面层为网状体,该。

2、网状体是由复数条主线段及延伸段构成,该主线段由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则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由复数线圈串接而成;在编织过程中,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在顶端网状表面层与底端织布层间往复移动,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连接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而另一端则连接在底端织布层,当中间支撑层的纱线移动至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以进行延伸段的补强,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往复编织,即可达到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目的。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3页附图6页CN102002824A1/2页21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1将纱线放入编织机中;步骤2经过编织机直接将纱线编织成具有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的立体织物,其中,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在编织过程中会自动形成具有两条线圈纱相搭接的主线段及单条线圈纱的延伸段,且该中间支撑层在编织过程中,除作为顶端网状表面层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的支撑外,并会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强度,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移动编织;步骤3完成三层立体织物。2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包括底端织布层;顶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

4、顶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支撑层,其具有垂直纱及水平纱,该垂直纱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支撑,而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为多角网状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层的垂直纱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的接近前段处或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前、后段处及延伸段则与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相搭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线。

5、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6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包括底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底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顶端网状表面层,其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及复数个延伸段,该复数个主线段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呈现网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支撑层,其具有垂直纱及水平纱,该垂直纱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支撑,而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

6、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面层为多角网状体。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层的垂权利要求书CN102002812ACN102002824A2/2页3直纱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及底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的接近前段处或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前、后段处及延伸段则与中间支撑层的水平纱相搭接。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网状表面层的线圈纱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权利要求书CN102002812ACN102002824A1/3页4立体织物表面层。

7、补强织法及其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通过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以达到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目的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背景技术0002请参阅图1A、B所示,是现有立体织物示意图,其主要包含有底层11、中间层12及顶层13,其中,该顶层13为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该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包含主线段131及延伸段132,为了将顶层13编织成网状体,故该主线段131上皆由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132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并通过中间层12上、下往复移动于底层11与顶层13间,使中间层12的。

8、一端与顶层13的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连接,另一端则与底层11相连接,即可形成三明治结构的立体织物。然而,现有立体织物的顶层13延伸段13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延伸段132的结构强度不足,且该延伸段132又受到中间层12的支撑;当顶层13表面受到磨擦时,即会因为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同时受到支撑的影响,导致主线段131与延伸段132同时被摩擦,经长久磨耗后,结构强度不足的延伸段132即容易先行断开,造成顶层13网状体受到破坏,丧失功用。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是在编织中间支撑层时,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由此中。

9、间支撑层达到补强延伸段结构强度的目的。0004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具有制造容易、高耐用性等特性,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功效。0005可达成上述发明目的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将纱线置入编织机中,通过编织机同时编织三层织布组织结构,其中,所编织完成的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其中,为将顶端网状表面层编织成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将使该顶端网状表面层区分成主线段及延伸段,该主线段为两条线圈纱搭接而成,而延伸段则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圈纱是由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且在编织中间支撑层的过程中,是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于顶端。

10、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及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式移动编织,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连接,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相连接,当中间支撑层的纱在上、下往复移动至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由此补强延伸段的强度,并使延伸段下方无中间支撑层的支撑,然后,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会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再作上、下往复移动,直至完成所有顶端网状表面层的支撑,并导致所有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皆会与中间支撑层的纱线相搭接,以达到补强延伸段的目的。说明书CN102002812ACN102002824A2/3页50006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及其结构,与其它现有技术相互比较。

11、时,更具有下列的优点00071本发明是在编织中间支撑层时,将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与顶端网状表面层的延伸段相搭接,中间支撑层补强延伸段结构强度。00082本发明具有制造容易、高耐用性等特性,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功效。附图说明0009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0010图1A、B为现有立体织物示意图;0011图2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的流程图;0012图3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4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另一实施示意图;0014图5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

12、又一实施示意图;0015图6为本发明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再一实施示意图;0016附图标记11、底层;12、中间层;13、顶层;131、主线段;132、延伸段;2、底端织布层;3、顶端网状表面层;31、主线段;32、延伸段;4、中间支撑层;41、垂直纱;42、水平纱;5、底端网状表面层;51、主线段;52、延伸段。具体实施方式0017下面的说明部分及图式意图,仅具示范说明性而非限制性。本发明其它具体实例可由谙于此技者从阅览本说明部分而明白。0018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法流程图,其主要方法为0019步骤1S10将纱线放入编织机中;0020步骤2S11经过编织机。

13、直接将纱线编织成具有顶端网状表面层、中间支撑层及底端织布层的立体织物,其中,为将顶端网状表面层编织成网状体,导致顶端网状表面层包含两条线圈纱相搭接的主线段及单条线圈纱的延伸段;该中间支撑层在编织的过程中,其纱线在顶端网状表面层的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式移动,使中间支撑层的纱线一端与主线段连接,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连接,而当中间支撑层纱线移动至延伸段时,即会与延伸段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强度,然后,再于主线段与底端织布层间作上下往复移动编织;0021步骤3S12完成三层立体织物成品。0022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织物表面层补强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包含0023底端织布层2。

14、;0024顶端网状表面层3,为网状体或多角网状体或蜂巢状,主要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31及复数个延伸段32,该主线段31与延伸段32在编织过程中一体成型制成,使复数个主线段31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3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该线说明书CN102002812ACN102002824A3/3页6圈纱为复数个线圈串接而成;若该顶端网状表面层3为多角网状体或蜂巢状时,将二条相邻的线圈纱先搭接形成主线段31后,再从主线段31端部开始分离形成延伸段32,而待延伸段32再度相搭接后,该两条线圈纱会再次搭接形成主线段31,如此持续编织,即可形成多角网状体及蜂巢状,且该主线段31会保有二条线。

15、圈纱,而延伸段32只会有单条线圈纱;0025中间支撑层4,该中间支撑层4具有垂直纱41及水平纱42,该垂直纱41的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织布层2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3支撑,而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32的强度。0026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示意图,其与图3差异处在于,该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前段及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31前、后段处及延伸段32则与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相搭接,如此可加强补强延伸段32的效果,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027。

16、请参阅图5所示,是本发明又一实施示意图,其中该底端织布层2也可为底端网状表面层5,该底端网状表面层5包含有复数个端部相连的主线段51及复数个延伸段52,该复数个主线段51至少包含二条以上相搭接的线圈纱,而延伸段52只包含单条线圈纱,使该底端网状表面层5呈现网状体;将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一端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主线段31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主线段51相连接,以将顶端网状表面层3支撑,而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则与顶端网状表面层3及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延伸段32、52相搭接,来补强延伸段的强度,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028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示意图。

17、,其与图5差异处在于,该中间支撑层4的垂直纱41只支撑至顶端网状表面层3及底端网状表面层5的主线段31、51前段及接近后段处,而主线段31、51的前、后段处及延伸段32、52则与中间支撑层4的水平纱42相搭接,如此可加强补强延伸段32、52的效果,而其它构造皆与图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029另外,因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下并未直接受到中间支撑层4的支撑,所以当顶端网状表面层3受到摩擦时,该延伸段32不易直接受到磨损,导致延伸段32不会轻易断裂,以达到延长顶端网状表面层寿命的目的。0030另外,发明人为证明本发明立体织物确实较现有立体织物更为耐用,故将本产品与现有产品拿至耐磨机下进行磨损。

18、试验,现有立体织物的顶层13在耐磨机转动至150转后,即经由延伸段132处断开。反观本发明立体织物的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则在耐磨机转动至300转后才断开。因此,足以证明本发明经由中间支撑层4补强顶端网状表面层3的延伸段32后,该延伸段32已不易断开。0031虽然已经就特别具体实例及应用说明过本发明,不过谙于此技者,从本揭示可以产生附加的具体实例,及修改而不违离所主张的本发明旨意或超过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因此,要了解本申请的图式及说明部分是作为例子以帮助本发明的理解且不应该视为要限制其范围。0032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中。说明书CN102002812ACN102002824A1/6页7图1A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CN102002824A2/6页8图1B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CN102002824A3/6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CN102002824A4/6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CN102002824A5/6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CN102002824A6/6页12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0281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