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431025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107666.8

申请日:

2012.04.12

公开号:

CN102629773A

公开日:

2012.08.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J 7/00申请日:20120412|||公开

IPC分类号:

H02J7/00; H02J7/04; H02J7/10

主分类号:

H02J7/00

申请人:

杭州创美实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俞维林; 李梦全

地址:

311301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锦南街道市坞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代理人:

王洪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种蓄电池充电器。目的是提供的充电器采用温度传感器,并采用单片机程序控制,以脉冲电流充电,具有可消除蓄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极化,充电电压和电流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的特点。技术方案是: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及低压控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该单片机的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接,另一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接。

权利要求书

1.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1)及低压控制电路(3)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该单片机的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接,另一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稳压集成块经电阻R19连接相互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并通过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D10的节点接单片机的第5脚,作为所述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R16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作为所述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蓄电池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经电阻R18接地,电阻R18并联电容C12作为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8、R17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脚,作为所述充电电压采样电路;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5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6号接线端接地。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端:单片机的第2脚经电阻R13、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以控制高压开关电源;单片机的第3脚经电阻R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R27的连接点,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的基极,VT3的发射极接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和电阻R24的一端,VT4的发射极接地,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7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8号接线端接地。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中,蓄电池与接插件连接,蓄电池的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器K的线圈、电阻R20、R21分压、电容C15、C16滤波、稳压集成块稳压、电阻R22微调后输出5.12V电压,再经电容C17、C18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开关电源电路中,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阻R5和R6的节点,电阻R5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1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1号接线端,另一路经电阻R11和二极管D6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3号接线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的第2脚。

说明书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使用后的补充充电。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铅酸蓄电池充电器,多为恒流、恒压、恒压涓充三阶段充电模式,输出都是直流,充电时蓄电池会产生极化,其次充电电压值和电流值都是以25℃温度条件下给出的。由于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受气温的影响很大,因此夏季将会过充,冬季将会充电不足,过充和欠充会引起铅酸蓄电池的失水和硫酸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采用温度传感器,并采用单片机程序控制,以脉冲电流充电,可消除蓄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极化,充电电压和电流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

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及低压控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该单片机的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接,另一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接。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

稳压集成块经电阻R19连接相互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并通过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D10的节点接单片机的第5脚,作为所述温度采样电路;

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R16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作为所述充电电流采样电路;

蓄电池DC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经电阻R18接地,电阻R18并联电容C12作为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8、R17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脚,作为所述充电电压采样电路;

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5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6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端:

单片机的第2脚经电阻R13、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以控制高压开关电源;

单片机的第3脚经电阻R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R27的连接点,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的基极,VT3的发射极接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和电阻R24的一端,VT4的发射极接地,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7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8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中,蓄电池DC与接插件连接,蓄电池DC的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器K的线圈、电阻R20、R21分压、电容C15、C16滤波、稳压集成块稳压、电阻R22微调后输出5.12V电压,再经电容C17、C18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

所述高压开关电源电路中,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阻R5和R6的节点,电阻R5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1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1号接线端,另一路经电阻R11和二极管D6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3号接线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的第2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由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2检测环境温度(温度传感器采用温敏二极管D10),自动计算出当前应充的电压和电流,并通过光电耦合器,控制开关电源输出的一定占空比的每秒钟脉冲个数,来控制充电的电压和电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与现有的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相比,具有五个特点:1、脉冲充电,有利于消除充电时产生的极化;2 、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充电电压和电流,使铅酸蓄电池热天不过充,冷天不欠充;3、有涓充报时功能,铅酸蓄电池达到涓充绿灯亮时,还需再充2-3小时(而现有的充电器无报时功能);4、五阶段充电模式;5、防电池极性反接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以及充电电路组成,为使图面整洁,图中壳体省略不画。

所述充电电路包括高压开关电源电路1及低压控制电路3。

在高压开关电源电路中,插头PL接220V交流电源,插头的二根电源线分别经过熔断器F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二根电源线之间连接有电容C1,二根电源线分别经扼流线圈L接桥式整流电路(由二极管D1、D2、D3、D4组成)的输入端。桥式整流电路的正、负输出端接滤波电容C2,滤波电容C2的正端接电阻R1、R2、R3和电容C3的一端以及高频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即高压侧)的1号接线端,电阻R2和电容C3并联后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3串联电容C4,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2号接线端和场效应管VT1的漏极(即图2中的D极),场效应管的源极(图中的S极)接电阻R4、R8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高压侧的公共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电容C8和集成电路(脉宽调制集成电路,推荐采用UC3842)的第3脚,集成电路的第1脚和第2脚间并联接电阻R7和电容C7,第2脚又接电阻R6,电阻R6的另一端接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阻R5,电阻R5的另一端接高压侧电源(电阻R5与电阻R1连接),光电三极管的发射极接高压侧的公共端;集成电路的第8脚输出5V稳压电源,第8脚接滤波电容C9和电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的第4脚和电容C10,集成电路的第5脚接高压侧公共端,集成电路的第7脚接高压侧工作电源,集成电路的第6脚通过电阻R9接场效应管的栅极(图2中的G 极)和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高压侧公共端;高频变压器的3号接线端经二极管D6、电阻R11接电容C5 的正端,电容C5与电容C6、稳压管DW并联,C5的正端又经电阻R1接300V高压整流电源(上述二极管D1、D2、D3、D4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输出300V电压)。

说明:上述高频变压器设有四组相互独立的绕组(共铁芯),第一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所述1号、2号接线端(处于电路的高压侧),第三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5号、6号接线端(处于电路的低压侧);第二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3号、4号接线端(4号接线端连接公共端),第四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7号、8号接线端,4号接线端和8号接线端之间接有电容C11。

上述结构与常规充电器类似。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单片机推荐采用PIC12F675),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其中稳压集成块(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推荐采用7805)经电阻R19接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D10的节点接单片机的第5脚,作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R16,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电容C14另一端接地),作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电阻R18,电阻R18并联电容C12,接成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7、R18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脚,作充电电压采样电路;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5号接线端,高频变压器的6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其第2脚经电阻R13与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连接,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经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作控制高压开关电源的用途;其第3脚经电阻R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R27的连接点,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电阻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的基极,三极管VT3的发射极接三极管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和电阻R24的一端,三极管VT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7号接线端,8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3的正端连接,散热风扇FS并联有二极管D13。 

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中单片机的工作电源取自蓄电池DC(使用后需补充充电的蓄电池还存有一定的电量);蓄电池DC经接插件后,其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器K的线圈,经电阻R20、R21分压,经电容C15、C16滤波,再经所述稳压集成块稳压,以及电阻R22微调后输出稳压值为5.12V的电压,再经电容C17、C18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

220V交流电源,经整流滤波后,得到约300V的直流电压;一路从高频变压器的1号接线端输入,经高频变压器的1号接线端、2号接线端加到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另一路通过启动电阻R1接电容C5的正端,当光电耦合器PC中的发光管受控导通时,光电三极管也导通,使集成电路工作,集成电路的第6脚输出约54KHZ的开关脉冲,使场效应管VT1导通或阻断,通过高频变压器的互感,得到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使5号、6号接线端输出充电电压,使3号、4号接线端输出高压侧工作电源,7号、8号接线端输出散热风扇FS及指示灯(即双色发光管VL2)所需的电压;当光电耦合器PC中的发光管受控关断时,集成电路也使场效应管VT1关断。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2977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8.08 C N 1 0 2 6 2 9 7 7 3 A *CN102629773A* (21)申请号 201210107666.8 (22)申请日 2012.04.12 H02J 7/00(2006.01) H02J 7/04(2006.01) H02J 7/10(2006.01) (71)申请人杭州创美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 311301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锦南街道市 坞村 (72)发明人俞维林 李梦全 (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1 代理人王洪新 (54) 发明名称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

2、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种蓄电池充电器。目的是 提供的充电器采用温度传感器,并采用单片机程 序控制,以脉冲电流充电,具有可消除蓄电池充电 过程中产生的极化,充电电压和电流能根据环境 温度自动调整的特点。技术方案是:智能脉冲温 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 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及低压控制电路组成,其特 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 该单片机的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 样电路、蓄电池DC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 流采样电路;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 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 接,另一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 接。 (。

3、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 (1)及低压控制电路(3)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该单片 机的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流采 样电路;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 接,另一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

4、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 单片机,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 稳压集成块经电阻R19连接相互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并通过所述 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D10的节点接单片机的第5脚,作为所述温 度采样电路; 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R16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 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作为所述充电电流采样电路; 蓄电池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的 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经电阻R18接地,电阻R18并 联电容C12作。

5、为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8、R17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脚,作为所述充电电 压采样电路; 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T的次 级线圈的5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6号接线端接地。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 中的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端: 单片机的第2脚经电阻R13、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以控制高压 开关电源; 单片机的第3脚经电阻R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R27 的连接点,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的基。

6、极,VT3 的发射极接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和电阻R24的一端,VT4的 发射极接地,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 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7号接线端,次级线 圈的8号接线端接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 中,蓄电池与接插件连接,蓄电池的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器K的线圈、电阻R20、R21分压、 电容C15、C16滤波、稳压集成块稳压、电阻R22微调后输出5.12V电压,再经电容C17、C18 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

7、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开关电源电路 中,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阻R5和R6的节点,电阻R5的另一端分两 路,一路经电阻R1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1号接线端,另一路经电阻R11和二极管D6 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3号接线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的第2脚。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629773 A 1/4页 3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使用后 的补充充电。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电动车铅酸蓄电池充电器,多为恒流、恒压、恒压涓充三阶段充电。

8、模式,输 出都是直流,充电时蓄电池会产生极化,其次充电电压值和电流值都是以25温度条件下 给出的。由于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受气温的影响很大,因此夏季将会过充,冬季将会充电不 足,过充和欠充会引起铅酸蓄电池的失水和硫酸盐化。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采用温度传感器,并采用单片机程 序控制,以脉冲电流充电,可消除蓄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极化,充电电压和电流能根据环 境温度自动调整。 0004 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及充电电路组成,所述充电电路由高压开关电源电路及 低压控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控制,该单片机的。

9、三个引 脚作输入端,分别连接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充电电压采样电路、充电电流采样电路; 该单片机的两个引脚作输出端,其中一个引脚通过光电耦合器与高压开关电源连接,另一 个引脚依次与双色发光管和散热风扇连接。 0005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 稳压集成块经电阻R19连接相互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并通过所述 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D10的节点接单片机的第5脚,作为所述温 度采样电路; 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R16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 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作为所述。

10、充电电流采样电路; 蓄电池DC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 的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经电阻R18接地,电阻R18 并联电容C12作为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8、R17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脚,作为所述充电 电压采样电路; 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 线圈的5号接线端,次级线圈的6号接线端接地。 0006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端: 单片机的第2脚经电阻R13、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以控制高压 开关电源; 单片机的第3脚经电阻R。

11、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R27 说 明 书CN 102629773 A 2/4页 4 的连接点,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的基极,VT3 的发射极接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和电阻R24的一端,VT4的 发射极接地,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 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高频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7号接线端,次级线 圈的8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中,蓄电池DC与接插件连接,蓄电池DC的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 器K的线圈、。

12、电阻R20、R21分压、电容C15、C16滤波、稳压集成块稳压、电阻R22微调后输出 5.12V电压,再经电容C17、C18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 0007 所述高压开关电源电路中,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阻R5和R6 的节点,电阻R5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1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1号接线端, 另一路经电阻R11和二极管D6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3号接线端,电阻R6的另一端 接集成电路的第2脚。 0008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由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2检测环境温度(温度传感器采 用温敏二极管D10),自动计算出当前应充的电压和电流,并通过光电耦合器,控制开关电源。

13、 输出的一定占空比的每秒钟脉冲个数,来控制充电的电压和电流。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与现有的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相比,具有五个特点: 1、脉冲充电,有利于消除充电时产生的极化;2 、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充电电压和电流, 使铅酸蓄电池热天不过充,冷天不欠充;3、有涓充报时功能,铅酸蓄电池达到涓充绿灯亮 时,还需再充2-3小时(而现有的充电器无报时功能);4、五阶段充电模式;5、防电池极性反 接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0011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3 如图1、图2所示,本发。

14、明所述的智能脉冲温控充电器,由壳体以及充电电路组成, 为使图面整洁,图中壳体省略不画。 0014 所述充电电路包括高压开关电源电路1及低压控制电路3。 0015 在高压开关电源电路中,插头PL接220V交流电源,插头的二根电源线分别经过熔 断器F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二根电源线之间连接有电容C1,二根电源线分别经扼流 线圈L接桥式整流电路(由二极管D1、D2、D3、D4组成)的输入端。桥式整流电路的正、负输 出端接滤波电容C2,滤波电容C2的正端接电阻R1、R2、R3和电容C3的一端以及高频变压 器T的初级线圈(即高压侧)的1号接线端,电阻R2和电容C3并联后接二极管D5的负极, 电阻R3。

15、串联电容C4,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接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2 号接线端和场效应管VT1的漏极(即图2中的D极),场效应管的源极(图中的S极)接电阻 R4、R8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高压侧的公共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电容C8和集成电 路(脉宽调制集成电路,推荐采用UC3842)的第3脚,集成电路的第1脚和第2脚间并联接 说 明 书CN 102629773 A 3/4页 5 电阻R7和电容C7,第2脚又接电阻R6,电阻R6的另一端接光电耦合器PC的光电三极管的 集电极和电阻R5,电阻R5的另一端接高压侧电源(电阻R5与电阻R1连接),光电三极管的 发射极接高压侧的公共端;集成电路。

16、的第8脚输出5V稳压电源,第8脚接滤波电容C9和电 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的第4脚和电容C10,集成电路的第5脚接高压侧公 共端,集成电路的第7脚接高压侧工作电源,集成电路的第6脚通过电阻R9接场效应管的 栅极(图2中的G 极)和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高压侧公共端;高频变压器的3号 接线端经二极管D6、电阻R11接电容C5 的正端,电容C5与电容C6、稳压管DW并联,C5的 正端又经电阻R1接300V高压整流电源(上述二极管D1、D2、D3、D4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输 出300V电压)。 0016 说明:上述高频变压器设有四组相互独立的绕组(共铁芯),第一绕组的接线端子。

17、 分别为所述1号、2号接线端(处于电路的高压侧),第三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5号、6号接 线端(处于电路的低压侧);第二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3号、4号接线端(4号接线端连接公 共端),第四绕组的接线端子分别为7号、8号接线端,4号接线端和8号接线端之间接有电 容C11。 0017 上述结构与常规充电器类似。 0018 所述低压控制电路中: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单片机推荐采用PIC12F675), 其三个引脚作输入端,其中稳压集成块(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推荐采用7805)经电阻R19接 串联的温敏二极管D10、二极管D11、D12,二极管D12的负极接地,电阻R19和温敏二极管 D10的节点接单片。

18、机的第5脚,作温度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负极经接插件SK接电阻R15、 R16,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电容C14和单片机的第6脚(电容C14另 一端接地),作充电电流采样电路;蓄电池DC的正极经接插件SK接二极管D9的正极和继电 器K的触点的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接继电器K的线圈和电阻R17,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电 阻R18,电阻R18并联电容C12,接成分压滤波电路,电阻R17、R18的分压点接单片机的第7 脚,作充电电压采样电路;继电器K的触点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 接高频变压器的5号接线端,高频变压器的6号接线端接地。 0019 所述低压控制电。

19、路中:单片机有二个引脚作输出,其第2脚经电阻R13与光电耦合 器PC的发光管连接,光电耦合器PC的发光管经指示发光管VL1接地,作控制高压开关电源 的用途;其第3脚经电阻R25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电阻R23、R26、 R27的连接点,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红灯,电阻R2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T3 的基极,三极管VT3的发射极接三极管VT4的基极,VT3的集电极接双色发光管VL2的绿灯 和电阻R24的一端,三极管VT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接散热风扇FS的负端, 散热风扇的正端经电阻R14,接电容C13的正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接。

20、高 频变压器的7号接线端,8号接线端接地。 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3的正端 连接,散热风扇FS并联有二极管D13。 0020 所述的低压控制电路中单片机的工作电源取自蓄电池DC(使用后需补充充电的蓄 电池还存有一定的电量);蓄电池DC经接插件后,其正极经二极管D9、继电器K的线圈,经 电阻R20、R21分压,经电容C15、C16滤波,再经所述稳压集成块稳压,以及电阻R22微调后 输出稳压值为5.12V的电压,再经电容C17、C18滤波后,供给单片机作工作电源。 0021 220V交流电源,经整流滤波后,得到约300V的直流电压;一路从高频变压器的1 说 明 书CN 1026297。

21、73 A 4/4页 6 号接线端输入,经高频变压器的1号接线端、2号接线端加到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另一路 通过启动电阻R1接电容C5的正端,当光电耦合器PC中的发光管受控导通时,光电三极管 也导通,使集成电路工作,集成电路的第6脚输出约54KHZ的开关脉冲,使场效应管VT1导 通或阻断,通过高频变压器的互感,得到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使5号、6号接线端输出充电 电压,使3号、4号接线端输出高压侧工作电源,7号、8号接线端输出散热风扇FS及指示灯 (即双色发光管VL2)所需的电压;当光电耦合器PC中的发光管受控关断时,集成电路也使 场效应管VT1关断。 说 明 书CN 102629773 A 1/2页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9773 A 2/2页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9773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