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的中药膏剂“皮肤拔毒膏” 本发明属一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膏剂中成药。
中医古藉文献中收藏了许多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如“千金要方”中用雄黄、矾石、硫黄等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至今仍很有现实价值,但古今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多以矿物药或单味药组成为主,例如硫黄软膏,雄黄软膏,青黛散,枯矾粉等,复方药膏则较少见。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对常见的如牛皮癣、湿疹、皮炎、手足癣、皮肤瘙痒以及股癣等顽固皮肤病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复方膏剂“皮肤拨毒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中成药采用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其中b为单位重量份)
白芷 8-12b 野菊花 8-12b 细辛 6-10b 全虫 8-12b
雄黄 8-12b 蛤蚧 8-12b 地肤子 8-12b 蝉衣 6-10b
白鲜皮 8-12b 薄荷 6-10b 千里光 8-12b 大枫子 8-12b
苦参 8-12b 蛇床子 8-12b 槟榔 8-12b 大青叶 8-12b
白花蛇草 8-12b 冰片 6-10b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膏剂外用中成药。
本药主治牛皮癣、鱼鳞病、各类皮炎及湿疹、手足癣、疥疮、皮肤瘙痒及外阴白斑等顽固性皮肤病。
根据中医四诊八纲分析,皮肤病病因可归纳为风、湿、热、毒四大类,而且这四种病因都互有联系,例如中医认为,风邪每多挟热、挟湿而发生皮肤病,中医的“热”“毒”系指引起牛皮癣、皮肤瘙痒及过敏的病因。虽然皮肤病表现多样,其主要病因不外以上四种,所以本组方以疏风除湿,清热解毒为主要法则。
上述方中的白芷、蝉衣、大枫子、白花蛇草以祛风除湿为主,白鲜皮、苦参、大青叶、蛤蚧、冰片以清热解毒为主,野菊花,细辛、地肤子、薄荷以散寒止痒为主,雄黄、全虫、千里光、蛇床子、槟榔以攻毒杀虫为主,而且其中许多药物已经现代科学试验证明其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如千厘光有广谱抗菌作用;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槟榔含生物硷,有较强的杀虫及抑菌作用;白癣皮、苦参、蝉衣、细辛均有止痒及抗过敏作用;薄荷除有散寒功能外,还具有使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使药力渗透入皮肤,增强其它药物的效力。上述配伍既符合中医理论,又与现代医学实验结果一致,各味药物互相补充,互相联系,标本兼治。
本方经大量临床试验,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下面是120例资料较完整的临床疗效统计:痊愈 进步 无效 小计牛皮癣手足癣湿疹皮炎皮肤瘙痒21 35 4 609 12 3 245 9 2 162 4 2 84 7 1 12总计41 67 12 120(34%) (56%) (10%)
上述病例均为用药两个疗程14天后的临床统计,总有效率达90%。
由于本药配方均为常用的没有毒性和刺激性地中药原料,所以临床上未出现毒副反应。
典型病例
王某 女 38岁 浙江省萧山市建筑工人,自93年6月患牛皮癣,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病情反复不愈,94年7月来诊,经用皮肤拔毒膏外敷,每日3次,用药一周后,80%皮疹消退,又用药一周痊愈,随访半年来复发。
本药按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基本理论,从风、湿、热、毒四种主要病因出发,以疏风除湿,清热解毒为组方原则,采用刺激性和毒性小的原料配成复方外用膏剂,配伍合理,临床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同时对一些顽固性皮肤病也取得满意的疗效。
实施例1
本例采用如下配比的中药原料(b为单位重量份)
白芷 10b 野菊花 10b 细辛 8b 全虫 10b
雄黄 10b 蛤蚧 10b 地肤子 10b 蝉衣 8b
白鲜皮 10b 薄荷 8b 千里光 10b 大枫子 10b
苦参 10b 蛇床子 10b 槟榔 10b 大青叶 10b
白花蛇草 10b 冰片 8b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油膏剂外用药。
制法:将上述配比的中药原料去杂质,筛净,粉碎三次研成极细未,加入药用凡士林充分拌匀即成(药粉与凡士林的重量比为3∶5)。
使用方法:每天三次,涂抹皮肤患处。
实施例2
本例采用如下配比的中药原料(b为单位重量份)
白芷 8b 野菊花 8b 细辛 6b 全虫 8b
雄黄 8b 蛤蚧 8b 地肤子 8b 蝉衣 6b
白鲜皮 8b 薄荷 6b 千里光 8b 大枫子 8b
苦参 8b 蛇床子 8b 槟榔 8b 大青叶 8b
白花蛇草 8b 冰片 6b
制法:将上述配比的中药原料去杂质,筛净,研成极细粉末,用5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搅拌成糊状膏剂(每30克中药末加50毫升50%葡萄糖注射液)。
实施例3
本例采用如下配比的中药原料(b为单位重量份)
白芷 12b 野菊花 12b 细辛 10b 全虫 12b
雄黄 12b 蛤蚧 12b 地肤子 12b 蝉衣 10b
白鲜皮 12b 薄荷 10b 千里光 12b 大枫子 12b
苦参 12b 蛇床子 12b 槟榔 12b 大青叶 12b
白花蛇草 12b 冰片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