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4309352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31550.6

申请日:

2011.01.29

公开号:

CN102623431A

公开日:

2012.08.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3/525申请日:20110129|||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3/525

主分类号:

H01L23/52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发明人:

闫江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3#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5

代理人:

陈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电可编程熔丝的阳极接触位于绝缘层正上方,阴极接触并不位于绝缘层正上方,因此熔丝线路与硅衬底之间并无绝缘层的阻挡,熔丝线路更容易产生电迁移,这使电可编程熔丝具有更好的可编程能力,同时,绝缘层可以阻挡扩散至硅衬底的热量;另外,仅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在版图中位置,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并未增加工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节省了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 硅衬底, 以及位于所述硅衬底中的绝缘层 ; 多晶硅层, 位于所述硅衬底之上 ; 金属硅化物层, 位于所述多晶硅层之上 ; 电可编程熔丝的阴极接触和阳极接触, 位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上,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硅衬底的上表面相平 ; 所述阳极接触位于所述绝缘层的正上方, 而所述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所述绝缘 层。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半导体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为浅沟槽隔离。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半导体器件, 其特征在于,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绝缘层 的材料为氧化硅。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半导体器件, 其特征在于,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金属硅 化物层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物。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半导体器件, 其特征在于,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金属硅 化物层的厚度为 10nm-50nm。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半导体器件, 其特征在于,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多晶硅 层的厚度为 20nm-80nm。

说明书


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 特别地, 涉及一种电可编程熔丝。背景技术 电熔丝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常用部件 , 主要应用于单元器件的修复, 它使半导 体器件具有了一定的可编程及可修复的能力。 传统的熔丝为激光熔丝, 通过激光照射, 熔丝 被烧断, 这样, 器件的电连接形式发生改变, 从而实现了集成电路以及器件的可编程。随着 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 进入了深亚微米阶段, 而激光熔丝所能处理的线条宽度 通常在微米量级, 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 同时, 激光熔丝不能对已完成封装的芯片进行 编程操作, 这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 人们开发出了电可编程熔丝 (eFuse) 。
     电可编程熔丝利用了电迁移现象, 尤其是金属硅化物中的电迁移现象, 来实现器 件的可编程。 参见附图 1, 这是目前常见的电可编程熔丝的结构示意图, 硅衬底 10 之上为绝 缘层 20, 绝缘层 20 通常为 STI ; 在绝缘层 20 之上依次是多晶硅层 30 和金属硅化物层 40, 多晶硅层 30 和金属硅化物层 40 用以形成熔丝线路 (fuse link) ; 最上层为阳极接触 50 和 阴极接触 60, 熔丝线路即形成于与阳极接触 50 和阴极接触 60 相对应的多晶硅层 30 和金属 硅化物层 40 之中。绝缘层 20 将熔丝部件与硅衬底 10 隔离开, 是为了避免熔丝编程过程中 向硅衬底 10 传递过多热量, 从而导致器件编程失效。电可编程熔丝主要用于修复失效的器 件单元, 而且, 器件中的电可编程熔丝并不需要额外的工艺步骤和掩模版, 不会增加制造成 本。在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缩小至 45nm 和 32nm 时, 人们采用了高 K 栅介质材料和金属栅 结构, 以保证器件性能。而金属栅层形成后, 会在熔丝编程时产生短路, 这需要一个额外的 掩模版来去除熔丝结构区域的金属栅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对应于金属栅结构的多晶硅 栅的厚度降低至 50nm 以下, 这对现有的熔丝结构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 在保证其可编程特性的基础上, 具 有良好的可靠性, 并能与高 K/ 金属栅结构与工艺相兼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中各部件的位置, 使阳极接触位于绝缘层的正上 方, 而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绝缘层, 获得了良好的可编程特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 硅衬底, 以及位于所述硅衬底中的绝缘层 ; 多晶硅层, 位于所述硅衬底之上 ; 金属硅化物层, 位于所述多晶硅层之上 ; 电可编程熔丝的阴极接触和阳极接触, 位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上, 其中 : 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硅衬底的上表面相平 ; 所述阳极接触位于所述绝缘层的正上方, 而所述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所述绝缘 层。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绝缘层为浅沟槽隔离。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氧化硅。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物。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厚度为 10nm-50nm。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 所述多晶硅层的厚度为 20nm-80nm。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电可编程熔丝的阳极接触位于绝缘层正上方, 阴极接触并不 位于绝缘层正上方, 这样以来, 熔丝线路与硅衬底之间并无绝缘层的阻挡, 熔丝线路更容易 产生电迁移, 这使电可编程熔丝具有更好的可编程能力, 同时, 绝缘层可以阻挡扩散至硅衬 底的热量 ; 另外, 仅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在版图中位置, 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 并未增 加工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 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 1 现有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示意图。
     图 2 本发明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示意性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征及其技 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电可编程熔丝的结构示意图参见附图 2。电可编程熔丝包括位于最 底层的硅衬底 1, 以及位于硅衬底 1 中的绝缘层 2。 其中, 绝缘层 2 通常为浅沟槽隔离 (STI) , 其材料通常为氧化硅。为了保证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 绝缘层 2 的上表面与硅衬 底 1 的上表面必须保持相平, 也即, 绝缘层 2 与硅衬底 1 之间不存在高度差, 这可以通过常 规的 CMP 工艺实现, 这样, 电可编程熔丝的熔丝线路可以保持通畅。电可编程熔丝还包括多 晶硅层 3, 其位于硅衬底 1 和绝缘层 2 之上 ; 硅化物层 4, 其位于多晶硅层 3 之上。多晶硅 层 3 和金属硅化物层 4 是电可编程熔丝形成熔丝线路的部位, 它们的材料和厚度对电可编 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发明的电可编程熔丝中,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可 编程性能, 多晶硅层 3 的厚度为 20nm-80nm, 金属硅化物层 4 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 物, 厚度为 10nm-50nm。
     电可编程熔丝还包括阳极接触 5 和阴极接触 6, 它们位于金属硅化物层 4 之上。 与 现有技术中的阳极接触和阴极接触均位于绝缘层的正上方不同, 本发明中的阳极接触 5 位 于绝缘层 2 的正上方, 而阴极接触 6 并不位于绝缘层 2 的正上方, 也即阴极接触 6 的正下 方不存在绝缘层 2。因此, 与阴极接触 6 相对应而产生的熔丝线路将直接与硅衬底 1 接触, 它们之间并无绝缘层 2 的阻挡。在对电可编程熔丝执行编程操作期间, 位于阴极接触 6 和 熔丝线路正下方的部分硅衬底 1, 会向熔丝线路提供足够多的硅原子, 这有助于金属硅化物 层 4 产生电迁移, 使阳极接触 5 对应的区域易于产生更大的硅化物导通面积, 也即这部分的 硅衬底 1 可以改善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位于阳极接触 5 正下方的绝缘层 2, 具 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能, 可以防止编程操作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向硅衬底 1 扩散并引起编程失 效, 提高了电可编程熔丝的可靠性 ; 同时, 由于阳极接触 5 位于绝缘层 2 正上方而阴极接触 6 的正下方不存在绝缘层 2, 这使得编程过程中产生的电迁移更多地发生在阴极接触 6 所对应的区域, 这也有助于改善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
     本发明中的电可编程熔丝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的电可编程熔丝制造工艺相兼容, 仅 仅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的各部件在版图中位置, 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 并不会增加工 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 在获得良好器件结构的同时, 避免了额外生产成本的产生。另外, 为 了与高 K/ 金属栅工艺相兼容, 需要一个额外的掩模版来去除熔丝结构区域的金属栅层, 这 是由于金属栅层形成后, 会在熔丝编程时引起短路, 因此需要除去这一部分的金属栅层, 从 而避免短路。
     尽管已参照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无需脱离本 发明范围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各种合适的改变和等价方式。此外, 由所公开的教导可 做出许多可能适于特定情形或材料的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不在 于限定在作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例, 而所公开的器件结构 及其制造方法将包括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半导体器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半导体器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半导体器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导体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器件.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2343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8.01 C N 1 0 2 6 2 3 4 3 1 A *CN102623431A* (21)申请号 201110031550.6 (22)申请日 2011.01.29 H01L 23/525(2006.01) (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3# (72)发明人闫江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5 代理人陈红 (54) 发明名称 半导体器件 (57) 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电可编程熔丝的阳极接触 位于绝缘层正上方,阴。

2、极接触并不位于绝缘层正 上方,因此熔丝线路与硅衬底之间并无绝缘层的 阻挡,熔丝线路更容易产生电迁移,这使电可编程 熔丝具有更好的可编程能力,同时,绝缘层可以阻 挡扩散至硅衬底的热量;另外,仅通过调整电可 编程熔丝在版图中位置,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 并未增加工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节省了生产成 本。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1页 2 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硅衬底,以及位于所述硅衬底中的绝缘层; 多晶硅层,位于所述硅衬底之上; 金属硅化物层,。

3、位于所述多晶硅层之上; 电可编程熔丝的阴极接触和阳极接触,位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硅衬底的上表面相平; 所述阳极接触位于所述绝缘层的正上方,而所述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所述绝缘 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浅沟槽隔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绝缘层 的材料为氧化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金属硅 化物层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金属硅 化物层的厚。

4、度为10nm-50n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多晶硅 层的厚度为20nm-80nm。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623431 A 1/3页 3 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特别地,涉及一种电可编程熔丝。 背景技术 0002 电熔丝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常用部件,主要应用于单元器件的修复,它使半导 体器件具有了一定的可编程及可修复的能力。传统的熔丝为激光熔丝,通过激光照射,熔丝 被烧断,这样,器件的电连接形式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集成电路以及器件的可编程。随着 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进入了深亚微米阶段,而激。

5、光熔丝所能处理的线条宽度 通常在微米量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同时,激光熔丝不能对已完成封装的芯片进行 编程操作,这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人们开发出了电可编程熔丝(eFuse)。 0003 电可编程熔丝利用了电迁移现象,尤其是金属硅化物中的电迁移现象,来实现器 件的可编程。参见附图1,这是目前常见的电可编程熔丝的结构示意图,硅衬底10之上为绝 缘层20,绝缘层20通常为STI;在绝缘层20之上依次是多晶硅层30和金属硅化物层40, 多晶硅层30和金属硅化物层40用以形成熔丝线路(fuse link);最上层为阳极接触50和 阴极接触60,熔丝线路即形成于与阳极接触50和阴极接触60相。

6、对应的多晶硅层30和金属 硅化物层40之中。绝缘层20将熔丝部件与硅衬底10隔离开,是为了避免熔丝编程过程中 向硅衬底10传递过多热量,从而导致器件编程失效。电可编程熔丝主要用于修复失效的器 件单元,而且,器件中的电可编程熔丝并不需要额外的工艺步骤和掩模版,不会增加制造成 本。在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缩小至45nm和32nm时,人们采用了高K栅介质材料和金属栅 结构,以保证器件性能。而金属栅层形成后,会在熔丝编程时产生短路,这需要一个额外的 掩模版来去除熔丝结构区域的金属栅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对应于金属栅结构的多晶硅 栅的厚度降低至50nm以下,这对现有的熔丝结构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000。

7、4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在保证其可编程特性的基础上,具 有良好的可靠性,并能与高K/金属栅结构与工艺相兼容。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中各部件的位置,使阳极接触位于绝缘层的正上 方,而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绝缘层,获得了良好的可编程特性和可靠性。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硅衬底,以及位于所述硅衬底中的绝缘层; 多晶硅层,位于所述硅衬底之上; 金属硅化物层,位于所述多晶硅层之上; 电可编程熔丝的阴极接触和阳极接触,位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上,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硅衬底的上表面相平; 所述阳极接触位于所述绝缘层的正上方,而所。

8、述阴极接触的正下方不存在所述绝缘 层。 说 明 书CN 102623431 A 2/3页 4 0007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绝缘层为浅沟槽隔离。 0008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氧化硅。 0009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物。 0010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50nm。 0011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所述多晶硅层的厚度为20nm-80nm。 001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电可编程熔丝的阳极接触位于绝缘层正上方,阴极接触并不 位于绝缘层正上方,这样以来,熔丝线路与硅衬底之间并无绝缘层的阻挡。

9、,熔丝线路更容易 产生电迁移,这使电可编程熔丝具有更好的可编程能力,同时,绝缘层可以阻挡扩散至硅衬 底的热量;另外,仅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在版图中位置,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并未增 加工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3 图1 现有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 本发明的电可编程熔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示意性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征及其技 术效果。 0016 本发明提供的电可编程熔丝的结构示意图参见附图2。电可编程熔丝包括位于最 底层的硅衬底1,以及位于硅衬底1中的绝缘层2。其中,绝缘层2通常为浅沟槽隔离(ST。

10、I), 其材料通常为氧化硅。为了保证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绝缘层2的上表面与硅衬 底1的上表面必须保持相平,也即,绝缘层2与硅衬底1之间不存在高度差,这可以通过常 规的CMP工艺实现,这样,电可编程熔丝的熔丝线路可以保持通畅。电可编程熔丝还包括多 晶硅层3,其位于硅衬底1和绝缘层2之上;硅化物层4,其位于多晶硅层3之上。多晶硅 层3和金属硅化物层4是电可编程熔丝形成熔丝线路的部位,它们的材料和厚度对电可编 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发明的电可编程熔丝中,为了获得良好的电可 编程性能,多晶硅层3的厚度为20nm-80nm,金属硅化物层4的材料为镍硅化物或镍铂硅化 物,厚度为10。

11、nm-50nm。 0017 电可编程熔丝还包括阳极接触5和阴极接触6,它们位于金属硅化物层4之上。与 现有技术中的阳极接触和阴极接触均位于绝缘层的正上方不同,本发明中的阳极接触5位 于绝缘层2的正上方,而阴极接触6并不位于绝缘层2的正上方,也即阴极接触6的正下 方不存在绝缘层2。因此,与阴极接触6相对应而产生的熔丝线路将直接与硅衬底1接触, 它们之间并无绝缘层2的阻挡。在对电可编程熔丝执行编程操作期间,位于阴极接触6和 熔丝线路正下方的部分硅衬底1,会向熔丝线路提供足够多的硅原子,这有助于金属硅化物 层4产生电迁移,使阳极接触5对应的区域易于产生更大的硅化物导通面积,也即这部分的 硅衬底1可以。

12、改善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位于阳极接触5正下方的绝缘层2,具 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能,可以防止编程操作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向硅衬底1扩散并引起编程失 效,提高了电可编程熔丝的可靠性;同时,由于阳极接触5位于绝缘层2正上方而阴极接触 6的正下方不存在绝缘层2,这使得编程过程中产生的电迁移更多地发生在阴极接触6所对 说 明 书CN 102623431 A 3/3页 5 应的区域,这也有助于改善电可编程熔丝的电可编程性能。 0018 本发明中的电可编程熔丝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的电可编程熔丝制造工艺相兼容,仅 仅通过调整电可编程熔丝的各部件在版图中位置,即可获得本发明的结构,并不会增加工 艺步骤和掩模板数目。

13、,在获得良好器件结构的同时,避免了额外生产成本的产生。另外,为 了与高K/金属栅工艺相兼容,需要一个额外的掩模版来去除熔丝结构区域的金属栅层,这 是由于金属栅层形成后,会在熔丝编程时引起短路,因此需要除去这一部分的金属栅层,从 而避免短路。 0019 尽管已参照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无需脱离本 发明范围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各种合适的改变和等价方式。此外,由所公开的教导可 做出许多可能适于特定情形或材料的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不在 于限定在作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所公开的器件结构 及其制造方法将包括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说 明 书CN 102623431 A 1/1页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431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