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2385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8.01 C N 1 0 2 6 2 3 8 5 4 A *CN102623854A* (21)申请号 201110221002.X (22)申请日 2011.08.03 201110031098.3 2011.01.28 CN H01R 13/6581(2011.01) H01R 13/6585(2011.01) H01R 13/02(2006.01) H01R 12/51(2011.01) H01R 33/74(2006.01) (71)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地址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
2、昆山市玉山镇北 门路999号 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张志成 (54) 发明名称 电连接器 (57) 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水平电路板上,其包括 绝缘本体、及装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模组。所述端 子模组包括中间屏蔽片、设置于中间屏蔽片一侧 的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支架的若干第一电子元 件、设置于中间屏蔽片相反另一侧的第二支架、及 固定于第二支架的若干第二电子元件,中间屏蔽 片在水平对齐第一与第二电子元件位置为完整平 板结构。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整体端子模组 内电子元件之间的屏蔽结构,提高了信号完整性, 并且制造简单。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
3、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14 页 1/1页 2 1.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水平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装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模 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中间屏蔽片、固定于中间屏蔽片一侧的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支架的 若干第一电子元件、固定于中间屏蔽片相反另一侧的第二支架、及固定于第二支架的若干 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中间屏蔽片在水平对齐第一与第二电子元件位置为完整平板 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中间屏蔽片之边缘设有分别向水平相 反方向弯折的若干水平固持部,各。
4、水平固持部分别用以固定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别设有若 干水平槽,各水平固持部分别与各水平槽干涉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固持部设有相反方向凸出的 干涉部,用以与水平槽之侧壁干涉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面及自前端面 开设的上下两排对接端口,中间屏蔽片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形成中间支架,所述端子模 组还包括支持于中间支架相反两侧的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扳,所述中间屏蔽片、第一电 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均垂直于水平电路板与前端面,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分。
5、别 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扳的相对内侧,且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上对接端口,第二电 路板电性连接下对接端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模组设有对应上对接端口的上侧 对接端子及对应下对接端口的下侧对接端子,所述电子模组与上下对接端口前后对齐,且 在上对接端口与电子模组之间设有上侧屏蔽元件,下对接端口与电子模组之间设有下侧屏 蔽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上侧屏蔽元件焊接, 所述第二电路板与下侧屏蔽元件焊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屏蔽元件设有贯穿上侧屏蔽 元件前后两侧的第一通槽,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部设有。
6、延伸入上侧屏蔽元件的第一通槽并 电连接于上侧屏蔽元件的第一连通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屏蔽片设有向相反两侧弯折 形成的接地臂,两接地臂分别连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623854 A 1/8页 3 电连接器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内部防止电磁干涉的屏蔽结构。 0002 【背景技术】 2008年9月17日公告的公告号为100420097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形成 有堆叠的上、下对接端口,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对接模组及与对接模组电性连接的电子模组, 电子模组设有竖直的左、右子电路。
7、板,对接模组设有可与插入上对接端口的对接连接器对 接的若干上侧触接部、可与插入下对接端口的对接连接器对接的若干下侧触接部、电性连 接若干所述上侧触接部与左子电路板的若干上侧导电路径及电性连接若干所述下侧触接 部与右子电路板的若干下侧导电路径,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夹设于上侧导电路径与下侧导 电路径之间的上侧屏蔽元件及位于上、下侧导电路径下侧的下侧屏蔽元件,上、下侧导电路 径及上侧屏蔽元件皆呈“Z”型,下侧屏蔽元件呈“L”型。 0003 上侧屏蔽元件夹设于上侧导电路径与下侧导电路径之间且上、下侧导电路径及上 侧屏蔽元件皆呈“Z”型,使得电连接器结构设计得较为复杂,不够简单实用,对接模组与上 侧屏蔽元。
8、件的组装会产生较大的困难。 0004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0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完整屏蔽结构且制造简单的电连接器。 0006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水平电路 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装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中间屏蔽片、设 置于中间屏蔽片一侧的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支架的若干第一电子元件、设置于中间屏蔽 片相反另一侧的第二支架、及固定于第二支架的若干第二电子元件,中间屏蔽片在水平对 齐第一与第二电子元件位置为完整平板结构。 0007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整体端子模。
9、组内电子元件之间的屏蔽结构,提高了信 号完整性,并且制造简单。 0008 如下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设计: 中间屏蔽片之边缘设有分别向水平相反方向弯折的若干水平固持部,各水平固持部分 别用以固定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 0009 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别设有若干水平槽,各水平固持部分别与各水平槽干 涉配合。 0010 所述水平固持部设有相反方向凸出的干涉部,用以与水平槽之侧壁干涉配合。 0011 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面及自前端面开设的上下两排对接端口,中间屏蔽片与第 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形成中间支架,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支持于中间支架相反两侧的第一电 路板与第二电路扳,所述中间屏蔽片、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
10、路板均垂直于水平电路板与前 端面,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分别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扳的相对内 侧,且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上对接端口,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下对接端口。 0012 端子模组设有对应上对接端口的上侧对接端子及对应下对接端口的下侧对接端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2/8页 4 子,所述电子模组与上下对接端口前后对齐,且在上对接端口与电子模组之间设有上侧屏 蔽元件,下对接端口与电子模组之间设有下侧屏蔽元件。 0013 所述第一电路板与上侧屏蔽元件焊接,所述第二电路板与下侧屏蔽元件焊接。 0014 所述上侧屏蔽元件设有贯穿上侧屏蔽元件前后两侧的第一通槽,所述中间屏蔽片。
11、 的前部设有延伸入上侧屏蔽元件的第一通槽并电连接于上侧屏蔽元件的第一连通部。 0015 所述中间屏蔽片设有向相反两侧弯折形成的接地臂,两接地臂分别连接第一电路 板与第二电路板。 0016 下面将结合图示对本设计详细描述。 0017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安装于外部设备的立体组合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屏蔽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去除屏蔽壳体后的部分分解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绝缘本。
12、体的立体视图。 0024 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0025 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0026 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的分解图。 0027 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一视角的初步分解图。 0028 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初步分解图。 0029 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的爆炸图。 0030 图1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对接模组一视角的分解图。 0031 图1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对接模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0032 图1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上侧对接端子组与上侧电路板相分离后的视图。 0033 图1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下侧对。
13、接端子组与下侧电路板相分离后的视图。 0034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一种符合本发明的2N型电连接器100,其为RJ45连接器, 其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自前向后插入对接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所述电连接器100 形成有堆叠的上、下对接端口102、103,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绝缘本体2、安装于绝缘本体 2的竖直屏蔽体3、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端子模组5、安装于端子模组5底部的底部电路板 6、导电衬垫(导电衬垫90及导电衬垫91)、设于电连接器100外部的屏蔽壳体7及套设于屏 蔽壳体7前端的屏蔽圈组件8。 0035 请参阅图5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前端壁20、两侧壁2。
14、1、位于两侧壁21 之间且并列设置的若干间隔壁22、顶壁23。前端壁20设有贯通前端壁20前后两侧并位于 上对接端口102与下对接端口103之间的通口200。导电衬垫90收容于所述通口200。所 述通口200水平设置,呈前大后小的结构,通口200包括自前端壁20前面向后延伸的第一 槽部201及自第一槽部201向后延伸的第二槽部202。所述第一槽部201在上下方向的尺 寸大于第二槽部202。所述顶壁23设有贯通顶壁23上下两侧的第二开槽230,所述第二开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3/8页 5 槽230自顶壁23的后端向前延伸,第二开槽230两侧形成导向壁232。所述绝缘本体2的 。
15、后部形成有收容空间24,绝缘本体2的前部形成有可收容对接连接器的上侧对接空间25及 下侧对接空间26,所述间隔壁22将左右相邻的两对上、下侧对接空间25、26间隔开。 0036 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端子模组5包括对接模组50、上侧屏蔽元件51、下 侧屏蔽元件52及与对接模组50电性连接的电子模组53。端子模组5收容于绝缘本体2, 对接模组50组装于电子模组53的前部,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也组装于电子模组53的 前部。 0037 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对接模组50包括上侧绝缘体545、若干上侧对接端子 540、上侧电路板541、下侧绝缘体546、若干下侧对接端子542、下侧电路。
16、板543、承载上、下 侧电路板541、543的绝缘载体544及前屏蔽片547。所述若干上侧对接端子540与上侧绝 缘体545一体成型构成上侧对接端子组,上侧对接端子组形成有上侧固持空间548,所述上 侧电路板541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上侧固持空间548。所述若干下侧对接端子542与 下侧绝缘体546一体成型构成下侧对接端子组,下侧对接端子组形成有下侧固持空间549, 所述下侧电路板543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下侧固持空间549。所述上侧电路板541承 载于绝缘载体544的上侧,所述下侧电路板543承载于绝缘载体544的下侧。所述上、下侧 电路板541、543及前屏蔽片547皆水平设置,前屏蔽。
17、片547设于上侧电路板541与下侧电 路板543之间,上、下侧电路板541、543皆位于上侧屏蔽元件51与下侧屏蔽元件52之间。 绝缘载体544设有贯通绝缘载体544前后两侧的第四开槽5440,所述前屏蔽片547插入所 述第四开槽5440,前屏蔽片547的前后两端皆超出第四开槽5440,前屏蔽片547设有位于 前屏蔽片547左右两侧的止挡部5471及自前屏蔽片547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前屏 蔽片547上下两侧的第五开槽5470。所述前屏蔽片547自后向前插入第四开槽5440,前屏 蔽片547左右两侧的止挡部5471被止挡于绝缘载体544,以控制前屏蔽片547的插入深度。 0038 请参阅图。
18、14至图16所示,上侧对接端子540包括上侧触接部5400及电性连接于 上侧电路板541与上侧触接部5400之间的上侧连接部5401。上侧触接部5400可与插入上 对接端口102的对接连接器对接,上侧触接部5400呈倾斜延伸的悬臂状,上侧触接部5400 对应与上侧电路板541电性连通。所述上侧触接部5400位于上侧电路板541的上侧,上侧 连接部5401自上侧触接部5400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上侧电路板541的下侧,于本实施方 式中,上侧连接部5401焊接于上侧电路板541的下表面,当然也可是电性接触。上侧电路 板541设有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上侧触接部5400与电子模组53(容后详述)之间的若干。
19、 导电线路(未标号)、屏蔽层(未图示)、第一导电边缘5412、用于接地的接地点5414及自上 侧电路板541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上侧电路板541上下两侧的第六开槽5415。上 侧电路板541的导电线路包括与部分上侧连接部5401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一导电线路 5410及与另一部分上侧连接部5401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二导电线路5411,第一导电线 路5410位于上侧电路板541屏蔽层的上侧,第二导电线路5411位于上侧电路板541屏蔽 层的下侧,上侧电路板541屏蔽层提供第一导电线路5410与第二导电线路5411之间的电 磁干扰隔离,抑制第一导电线路5410与第二导电线路5411之间的串音。
20、干扰。所述第一导 电边缘541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若干导电片5413,所述一导电边缘5412的导电片5413与上 侧电路板541的导电线路电性连接。上侧电路板541屏蔽层与接地点5414电性连通,接地 点5414接地后将上侧电路板541的屏蔽层接地。于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点5414设于上侧电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4/8页 6 路板541的上表面。 0039 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下侧对接端子542包括下侧触接部5420及电性连接于 下侧电路板543与下侧触接部5420之间的下侧连接部5421。下侧触接部5420可与插入下 对接端口103的对接连接器对接,下侧触接部5420呈倾。
21、斜延伸的悬臂状,下侧触接部5420 对应与下侧电路板543电性连通。所述下侧触接部5420位于下侧电路板543的下侧,下侧 连接部5421自下侧触接部5420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下侧电路板543的上侧,于本实施方 式中,下侧连接部5421焊接于下侧电路板543的上表面,当然也可是电性接触。下侧电路 板543设有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下侧触接部5420与电子模组53(容后详述)之间的若干 导电线路(未标号)、屏蔽层(未图示)、第二导电边缘5432、用于接地的接地点5434及自下 侧电路板543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下侧电路板543上下两侧的第七开槽5435。下 侧电路板543的导电线路包括与部分下侧。
22、连接部5421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三导电线路 5430、与另一部分下侧连接部5421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四导电线路5431,第三导电线路 5430位于下侧电路板543屏蔽层的下侧,第四导电线路5431位于下侧电路板543屏蔽层 的上侧,下侧电路板543屏蔽层提供第三导电线路5430与第四导电线路5431之间的电磁 干扰隔离,抑制第三导电线路5430与第四导电线路5431之间的串音干扰。所述第二导电 边缘543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若干导电片5433,所述导电片5433与下侧电路板543的导电 线路电性连接。下侧电路板543屏蔽层与接地点5434电性连通,接地点5434接地后将下 侧电路板543的屏。
23、蔽层接地。于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点5434设于下侧电路板543的下表面。 前屏蔽片547处于上侧触接部5400与下侧触接部5420之间,可抑制上侧触接部5400与下 侧触接部5420之间的电磁干扰。上、下侧电路板541、543皆延伸入上对接端口102与下对 接端口103之间,上、下侧电路板541、543所设的屏蔽层可抑制上对接端口102与下对接端 口103之间的电磁干扰。 0040 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对接模组50形成有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上侧触接 部5400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若干上侧导电路径(未标号)及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下侧触接 部5420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若干下侧导电路径(未标号)。
24、。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导电 路径为设于上侧电路板541的所述导电线路,所述下侧导电路径为设于下侧电路板543的 所述导电线路,当然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上、下侧导电路径可为其他形式,如上侧连接部5401 向后延伸穿过上侧屏蔽元件51的上侧形成上侧导电路径,下侧连接部5421向后延伸穿过 下侧屏蔽元件52的上侧形成下侧导电路径。所述上侧屏蔽元件51对应设于若干所述上侧 导电路径的上侧,下侧屏蔽元件52对应设于若干所述下侧导电路径的下侧,所述上侧屏蔽 元件51提供若干所述上侧触接部5400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下侧屏蔽 元件52提供若干所述下侧触接部5420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电磁干扰。
25、隔离。 0041 请参阅图8至图13所示,电子模组53收容于收容空间24并位于上、下侧触接部 5400、5420后侧。电子模组53包括竖直并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二电路板530、531、中间支 架532、中间屏蔽片5323及组装于中间支架532底部的转接模组533。第一电路板530对 应与所述若干上侧触接部5400电性连通,第二电路板531对应与所述若干下侧触接部5420 电性连通。所述上侧电路板541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上侧触接部5400与第一电路板530 之间,下侧电路板543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下侧触接部5420与第二电路板531之间。所 述上侧屏蔽元件51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向后投影与第。
26、一、二电路板530、531皆部分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5/8页 7 重合,所述下侧屏蔽元件52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向后投影也与第一、二电路板530、 531皆部分重合,使得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的屏蔽面积较大。所述上侧电路板541与第 一电路板530相焊接,所述下侧电路板543与第二电路板531相焊接。所述第一、二电路板 530、531均设有水平开槽5310及位于水平开槽5310上、下两侧的若干导电片5311。第一 导电边缘5412延伸出第一电路板530的水平开槽5310,第二导电边缘5432延伸出第二电 路板531的水平开槽5310,第一电路板530的导电片531。
27、1对应与第一导电边缘5412的导 电片5413焊接,第二电路板531的导电片5311对应与第二导电边缘5432的导电片5433 焊接。所述第一电路板530组设于中间支架532左右两侧其中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531 组设于中间支架532左右两侧的其中另一侧。自所述中间支架532的前端向后延伸形成有 开口5320,所述对接模组50的后部固持于所述开口5320,绝缘载体544被夹持于开口5320 中。中间屏蔽片5323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架532,中间支架532包括对应第一电路板530的 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及对应第二电路板531的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中间屏蔽片5323设 置于第一半绝缘支架532。
28、1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之间。所述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第二 半绝缘支架5322及中间屏蔽片5323组设在一起,所述第一电路板530组设于第一半绝缘 支架5321的外侧并与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之间收容有第一磁性元件5324,所述第二电路 板531组设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的外侧并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之间收容有第二磁性 元件(未图示)。第一磁性元件5324与上侧触接部5400电性连通,第二磁性元件与下侧触 接部5420电性连通;第一磁性元件5324设置于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一侧,第二磁性元 件设置于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相反另一侧,即第一磁性元件5324与第二磁性元件位于 所述。
29、中间屏蔽片5323的相反两侧;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5324及第二磁性元件均 为隔离变压器。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与第一、二电路板530、531并列设置并位于第一电路 板530与第二电路板531之间。 0042 请参阅图8至图13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竖直设置,其大体呈矩形,其后端 与上端皆设有压接于第一、二半绝缘支架5321、5322外侧的翻边5325、5334(即弯折壁),翻 边5325使中间屏蔽片5323与第一、二半绝缘支架5321、5322更好地相互固持,翻边5334 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的上表面501形成收容槽,以收容绝缘本体2之导向壁232;所述中 间屏蔽片5323部。
30、分收容于第二开槽230,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翻边5325超出第二开槽 230,以与导电衬垫91抵接;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设有直接连接于第一电路板530 的第一接地臂5326及直接连接于第二电路板531的第二接地臂5327,第一接地臂5326穿 孔焊接于第一电路板530,第二接地臂5327穿孔焊接于第二电路板531;所述中间屏蔽片 5323的底部向下延伸设有若干第二接地脚5328,所述第二接地脚5328穿过底部电路板6 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前部设有直接电连接上侧电路板541的 接地点5414的上侧接地部550、直接电连接下侧电路板543的接地点5434的。
31、下侧接地部 551、成型上、下侧接地部550、551而形成的屏蔽片开口552、第一连通部553、第二连通部 554。所述上、下侧接地部550、551呈水平的片状,所述上侧接地部550向中间屏蔽片5323 的一侧弯折并焊接于上侧电路板541的接地点5414,所述下侧接地部551向中间屏蔽片 5323的相反另一侧弯折并焊接于下侧电路板543的接地点5434。屏蔽片开口552为开口 5320的一部分,中间屏蔽片5323部分暴露于开口5320中,所述对接模组50插入所述开口 5320,中间屏蔽片5323暴露于开口5320中的部分进入第五、六、七开槽5470、5415、5435,第 说 明 书CN 10。
32、2623854 A 6/8页 8 五开槽5470的槽边夹持于中间屏蔽片5323暴露于开口5320中的部分的左右两侧,第五、 六、七开槽5470、5415、5435在上下方向大致对齐,以便中间屏蔽片5323的进入。所述中间 屏蔽片5323还设有固定臂555,所述固定臂555用于固定导电衬垫91。 0043 另外,如图12与图13所示,中间屏蔽片5323之边缘设有分别向水平相反方向 弯折的若干水平固持部5329,所述第一支架5321与第二支架5322分别设有若干水平槽 5330,各水平固持部5329分别与各水平槽5330干涉配合。所述水平固持部5329设有相反 方向凸出的干涉部,用以与水平槽533。
33、0之侧壁干涉配合。 0044 请参阅图10所示,转接模组533组装于中间支架532的底部,转接模组533设有 直接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530的若干第一转接端子5330、直接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531的 若干第二转接端子5331及承载第一、二转接端子5330、5331的转接承载体5332。第一、二 转接端子5330、5331穿过底部电路板6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 0045 请参阅图8至图11所示,上侧屏蔽元件51呈垂直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的片状, 上侧屏蔽元件51位于若干所述上侧对接端子540的后侧,且与若干所述上侧对接端子540 在上下方向的投影无重合,如此利于上侧对接端子540与电子模组53。
34、之间的电磁干扰隔 离。所述上侧屏蔽元件51设有贯穿上侧屏蔽元件51前后两侧的第一通槽510、设于上侧屏 蔽元件51左右两侧并向前凹的第一凹部511,第一凹部511上设有第一缺角512。所述中间 支架532的前端左右两侧形成有向前突出并收容于第一凹部511的第一定位部5536及向 前超出第一定位部5536并延伸出第一缺角512的第二定位部5537。第一连通部553延伸 入第一通槽510并电连接于上侧屏蔽元件51。第一、二定位部5536、5537皆用以定位上侧 屏蔽元件51。下侧屏蔽元件52呈垂直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的片状,下侧屏蔽元件52位 于若干所述下侧对接端子542的后侧,且与若干所述下侧对。
35、接端子542在上下方向的投影 无重合,如此利于下侧对接端子542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下侧屏蔽元 件52设有贯穿下侧屏蔽元件52前后两侧的第二通槽520、设于下侧屏蔽元件52左右两侧 并向前凹的第二凹部521,第二凹部521上设有第二缺角522。所述中间支架532的前端左 右两侧还形成有向前突出并收容于第二凹部521的第三定位部5538及向前超出第三定位 部5538并延伸出第二缺角522的第四定位部5539。第二连通部554延伸入第二通槽520 并电连接于下侧屏蔽元件52。第三、四定位部5537、5538皆用以定位下侧屏蔽元件52。底 部电路板6具有屏蔽层(未图示),底部电路板。
36、6位于电子模组53的底侧,以提供电子模组 53底部的电磁屏蔽;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皆垂直于底部电路板6,上、下侧屏蔽元件51、 52提供电子模组53前部的电磁屏蔽。所述第一电路板530至少与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 中的一个接地焊接,所述第二电路板531也至少与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中的一个接地焊 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二电路板530、531均设有的接地区域5312皆焊接于下侧屏蔽 元件52。 0046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屏蔽壳体7包覆于绝缘本体2外侧,屏蔽壳体7由前壳体 70与后壳体71组装而成。所述屏蔽壳体7设有壳前壁72、壳顶壁73、壳后壁74、壳两侧壁 75及若干可。
37、安装于外部设备101的第三接地脚77。所述壳前壁72位于前屏蔽片547的前 侧,壳顶壁73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侧,壳后壁74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侧。屏蔽 壳体7上还形成有配合槽76。壳顶壁73由包含于前壳体70的壳顶壁前部分730及包含于 后壳体71的壳顶壁后部分731组成。壳两侧壁75由包含于前壳体70的壳两侧壁前部分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7/8页 9 750及包含于后壳体71的壳两侧壁后部分751组成。所述壳前壁72可让对接连接器穿过 以与电连接器100对接。 0047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导电衬垫90包括导电棉900及包覆导电棉900的导电布 901。所。
38、述导电衬垫90被抵压于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 导电衬垫90将前屏蔽片547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电性连接,导电衬垫90封堵了前屏 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的缝隙,有效抑制电磁辐射通过所述缝 隙流窜。导电衬垫90呈长条状,其左右两端超出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的左右两侧。导 电衬垫91包括导电棉910及包覆导电棉910的导电布911。所述导电衬垫91被抵压于中 间屏蔽片5323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之间。导电衬垫91将中间屏蔽片5323与屏蔽壳体7 电性连接,导电衬垫91封堵了中间屏蔽片5323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之间的缝隙,有效抑制 电磁辐射。
39、通过所述缝隙流窜。所述导电衬垫91贯通设有配合口912,所述固定臂555穿过 所述配合口912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并与屏蔽壳体7相固定,以对导电衬垫91准确定位与 稳定固持。配合口912与配合槽76对应设置,固定臂555先穿过配合口912再穿过配合槽 76而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固定臂555末端设有压接于屏蔽壳体7外侧的固定端556,以与 屏蔽壳体7相固定;于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臂555设有一对固定端556,该对固定端556弯折 方向相反。所述导电衬垫91呈“L”形并具有水平部分(未标号)和垂直部分(未标号),所述 水平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顶壁73之间,垂直部分 被。
40、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后壁74之间。为了稳定地固定导 电衬垫91,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后端边沿皆具有固定臂555,所述水平部分 与垂直部分皆具有相应的配合口912,壳顶壁73与壳后壁74皆具有相应的配合槽76。 0048 所述前屏蔽片547、中间屏蔽片5323皆为设于屏蔽壳体7内的内部屏蔽片,即电连 接器100包括设于屏蔽壳体7内的内部屏蔽片,内部屏蔽片并不限于前屏蔽片547、中间屏 蔽片5323这两种形式,在不同的连接器中,内部屏蔽片可为其他形式。本发明导电衬垫的 设置,即导电衬垫被抵压于内部屏蔽片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之间,以封堵内部屏蔽片的边 沿与屏。
41、蔽壳体7间的缝隙,可有效抑制内部屏蔽片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间由于缝隙而造成 的电磁泄漏,增强电连接器100的电气性能。 0049 可按照以下步骤组装本电连接器100:第一,将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第二半绝缘 支架5322及中间屏蔽片5323组设在一起,将上侧屏蔽元件51自前向后组装于中间支架 532,中间屏蔽片5323的第一连通部553进入第一通槽510,将下侧屏蔽元件52自前向后 组装于中间支架532,中间屏蔽片5323的第二连通部554进入第二通槽520,将第一连通部 553焊接于第一通槽510处,将第二连通部554焊接于第二通槽520处;第二,将对接模组 50自前向后组装于中间支架532。
42、的开口5320处,中间屏蔽片5323部分进入第五、六、七开 槽5470、5415、5435,将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侧接地部550焊接于上侧电路板541的接地 点5414,将中间屏蔽片5323的下侧接地部551焊接于下侧电路板543的接地点5434;将第 一、二电路板530、531安装于中间支架532,将第一电路板530与上侧电路板541的第一导 电边缘5412焊接,第二电路板531与下侧电路板543的第二导电边缘5432焊接,接着将第 一、二电路板530、531的接地区域5312焊接于下侧屏蔽元件52;将竖直屏蔽体3插入绝缘 本体2;将底部电路板6安装于端子模组5的底部形成插入组件4,将插入。
43、组件4安装于绝 缘本体2,第一触接部5400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上侧对接空间25,第二触接部5420收容于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8/8页 10 绝缘本体2的下侧对接空间26,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自通口200的第二槽部202进入通口 200的第一槽部201;将导电衬垫90置于所述通口200的第一槽部201,将导电衬垫91初 步定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此时中间屏蔽片5323的固定臂555所设有的固定端556尚未 弯折);将前壳体70安装于绝缘本体2,导电衬垫91被抵压于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 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将后壳体71组装于壳前壁72与绝缘本体2,固定臂555。
44、依 次穿过配合口912与配合槽76而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接着固定臂555的固定端556压接 于屏蔽壳体7外侧,导电衬垫91的水平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屏蔽 壳体7的壳顶壁73之间,导电衬垫91的垂直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边沿与 屏蔽壳体7的壳后壁74之间;将屏蔽圈组件8套设于屏蔽壳体7的前端外侧,如此即制成 了电连接器100。 说 明 书CN 102623854 A 10 1/14页 11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1 2/14页 12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2 3/14页 13 图3 说 明 书。
45、 附 图CN 102623854 A 13 4/14页 14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4 5/14页 1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5 6/14页 16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6 7/14页 17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7 8/14页 18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8 9/14页 19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19 10/14页 20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20 11/14页 21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21 12/14页 22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22 13/14页 23 图1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23 14/14页 24 图16 图1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23854 A 24 。